回覆列表
  • 1 # ld依荷聽雨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起網上讀書園地的書園學士在第四期讀書沙龍主題——《論語》閒譚裡的言論。複製過來,也讓大家思考。他在網上讀書園地的ID叫哲人王,豆瓣的ID叫vivo。如果對您有益,請感謝哲人王和停雲。

    哲人王:vivo在五年前上過《論語》、《莊子》、一些佛經的精讀課,各一個學期。現在回想,對於這些影響重大的經典,如果只讀本文和註疏的話,可以說得到的都比較膚淺,它們必須被納入本系統之外的文本里來讀,置入個人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波瀾壯闊的社會自然景觀裡讀,這麼說好像很大話、很空洞,卻是vivo數年來的生活經驗。      

    停雲:呵呵,vivo學士的這段話很有意思,拜讀了。我想好像大話空洞一句,是vivo學士自謙了。說到“閱讀”問題,雲也來胡說一番:或許那種所謂的真正客觀的脫離實際的“閱讀”本來就是不存在的,而且這一點可能也是不言自明無須論證的。如同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揭示的那樣:微觀世界的觀察結果是觀察者與被觀察物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閱讀”何嘗不是這樣——對文字的“閱讀”結果也是“閱讀”者與被“閱讀”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很難想象一個人在“閱讀”時,會不與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發生聯絡,會不受本人的文化心理知識結構的影響。   但是,“閱讀”是如此,“寫作”則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寫作”並非只有不經加工的“日記”一種,而實際上大多數的“日記”是不值一觀的。所以上次提到《論語》時,雲認為只要和大家討論書目,供他人選擇即可,每個人都可以由此“閱讀”,寫本自己的論語“日記”,不必再就“文字”本身饒舌了。但這次說是“沙龍”(我很喜歡“沙龍”的形式,這才有可能成為一種有趣的“遊戲”),或許我們可以再就自己的“閱讀”收穫閒談一二,所以才不避淺陋,厚顏再來。      

    哲人王:停雲兄說的不錯,基本沒有不和其他文字、個人生活經驗、社會自然現實發生關聯的“純淨閱讀”、“客觀閱讀”,vivo把它再說一次,強調一次,顯得有些空洞辭費,表面上是如此,V寫下時就有明顯的覺察,不過依然要絮叨一番,是因為它有著再澄清再闡釋的必要。   一說“本文本系統之外的文字”。為免得鋪得太開,把本文本系統限定為“論語系統”——《論語》和歷代各種註疏,南懷瑾呀,李澤厚呀,于丹呀,李零呀,他們解讀《論語》的書也統統包括在內,除了這些名流,各種雜誌、各種論壇、各個部落格也經常會遇到談《論語》的文字,瀏覽一番,vivo發現很多人會把《論語》讀“死”。死有兩種含義,一是除了《論語》、儒家的書,其他的一概不讀,聞見狹隘,知識不足以自如應對我們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二指死扣文字,以儒者自命,別人一談點字句上不一樣的見解、其他來源的思考,就會馬上被攻擊為旁門左道,而不知這些說法想法在更深的層次上更契合儒學精義。因此,我們為了更深地理解《論語》,就需要有時離《論語》更遠點,在其他知識、精神系統裡摸爬滾打,接引源頭活水,以由此形成豐富性、包容性和成熟性來反觀反哺《論語》,而不是囿於《論語》系統裡死迴圈,使之日益枯萎、死氣沉沉。

    再來說“置入個人豐富的人生經驗”。其實這也就是vivo以前所說的“身體性閱讀”,《論語》和個人的對接,不只是知識性學問性的對接,而要充滿生命性肉體性,它要如同光、水,浸潤、灌輸到思想、靈魂、血脈,是聖言的具象化、道成肉身(incarnation),對人的行動、言談舉止發生善性的作用,而不是種種令人生自矜賣弄之心的口耳之傳。vivo在“人生經驗”前加了“豐富”二字,它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要說,《論語》是“世事通明、人情練達”的偉大之作,人生道路越曲折、豐富,在閱讀中得到的啟發、收穫就越大越深,楊絳在錢鍾書剛去世的時候翻譯《斐多》,九十六、七歲的現在卻在書中獨鍾《論語》,其間有一些可深思的道理。   

    三說“波瀾壯闊的社會自然景觀”。我們去讀《論語》等古籍,除了蠹蟲一樣的書饕,一般不會是為了尋章摘句以獵奇炫學,而是在陳舊卻有效的古典文本里求索應對我們時新卻令人迷惘的現實處境的智慧,以注入了當代社會自然景觀的詮釋打磨、拋光古典的銅綠、鏽斑,對之重新填充、賦值,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掌握某一函式的一般表示式,更重要是找到適當、準確的現實值一一代入方程,然後才能得到當下有益的唯一解或者最優解、次優解,不然的話,古典文字只是陳列在博物館裡的陳詞濫調,無血肉的侏羅紀骨架,徒有駭人的姿態。文字蒼白,生活常青,因此,vivo建議我們的學究們適當地脫離書齋生涯、個人習慣的生活軌道,去經歷一段時間市民、農民之類的普通生活場景,在非學院的官場、商場、職場、情場,賭場打拼一番,也許這樣才能對經典、對《論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以上內容轉自網上讀書園地《書園》網刊第十二期——《論語》閒譚

  • 2 # 媛姐1319

    經典好書比如《紅樓夢》。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傢俱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得把這本書變成你的一部分才行。

    讀《紅樓夢》我就把它結合實際做了些拆解:

    比如說原來寶玉房裡不知名的丫頭小紅,地位不高,知名度也不高。她原是寶玉房中不知名的小丫頭,在怡紅院,居於末等奴才的地位,後來被王熙鳳“看中”,要來放在自己的房中使喚,還如獲至寶般的要認小紅為女兒,當屬“麻雀變鳳凰”的典範。

    這個普通如我們的小紅,最適合融入現代社會。她不服輸認命,善於創造機會並把握機會展示個人才華;她積極處世,深謀遠慮,為自己贏得機會;她感恩忠誠,不離不棄,受人滴水之恩不忘湧泉相報。 小紅透過營銷自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逆襲成功。

    在職場中競爭嚴酷的今天,都值得我們學習。

    再比如黛玉是孤獨的,她我行我素,說話直來直去,不考慮別人是否接受,只滿足自己內心的聲音,以至於兩府的人都不是很喜歡她。即便如此,她依然要做自己,活在她自我的世界裡。

    而寶釵則不同,她處事圓滑,充滿心機,事事處處都會去迎合別人的需求,所以,她比黛玉更受眾人的喜愛,但她贏得了眾人,唯獨贏得不了寶玉的心,最終需要假扮黛玉才被寶玉娶回,可見也並不成功。

    在生活中,我們該像黛玉一樣率直還是該像寶釵一樣圓滑?

    又比如細細揣摩作者對黛玉和寶玉情愛的描寫,認真體味黛玉與寶玉親親我我的真情流露,那種情到深處的真摯,讓我真心感覺到愛與被愛的美好。

    人的一生,終要有一次,為了一個人情到深處。 黛玉與寶玉好似一對冤家,是不見就想,見了就掐的那種戀人。從小青梅竹馬,卻又各有心事,似乎靠得很近,彷彿又離得很遠。

    像極了身邊的少男少女談情說愛。原本想著見了面不說狠話的,可不知咋的,又老調重彈,反反覆覆,久而久之,兩人就都會累了倦了。 當你聽到你愛的人可以在你不在的時候受到非議時依然堅定地挺自己時,你才覺得你愛對了,值得了。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情到深處是無言。

    初讀紅樓夢,便愛不釋手,這部傳世經典之作,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社會,也給今天我們帶來深思和警醒,我透過自己的解讀,也希望給大家帶去茶餘飯後的談資。

    我是媛姐,玩美智世界,書享慧生活。

  • 3 # 甜橙派Gloria

    謝邀。蘇軾曾經說過,“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所謂經典的書,都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不同的時間和場景下讀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悟。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曾經說過,“重讀的效果不僅僅是加深記憶,還可以譜寫自己與書之間特別的故事,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個“場所”,那麼讀書筆記就是在這個場所拍攝的照片。在不同的時間去同一個場所拍照,拍出來的照片就會有所不同,而過一段時間再去看這些照片,對那個場所的印象也會發生變化。”個人認為,經典的好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覆閱讀。拿《紅樓夢》來舉例,我可以從如下角度閱讀。故事情節

    第一遍通常都是看故事情節,梳理寶黛的愛情,知悉四大家族的興盛和衰亡,以及比較有名的情節,比如黛玉初入榮國府,寶黛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抄撿大觀園等。當然啦,還有要認識主要的人物及其性格。

    詩詞角度

    《紅樓夢》中有大量的詩詞,如果你正好是詩詞愛好者,也可以從詩詞的角度切入,研究下小說裡面的詩詞。比如,黛玉的詩詞哀婉細膩,總有身世之感。她詠柳絮,說“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而薛寶釵則更積極入世,同樣是柳絮,她則有“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豪邁。大觀園裡面吃蟹詠菊等情節,也非常值得玩味欣賞。

    美食角度

    《紅樓夢》裡面有許多美食,比如茄鯗,螃蟹,還有烤鹿肉等,從美食角度讀紅樓,又會有別樣的體會哦。我就知道有個美食大V,根據《紅樓夢》裡面的美食,寫了本美食書。這個角度很棒。

    為人處世

    現在很多解讀紅樓夢的書籍,會從人際關係,以及為人處世的角度來品讀紅樓,黛玉的目下無塵,寶釵的世故圓滑,以及王熙鳳的管理能力,等等,細細品讀也能讓人受益匪淺。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以上僅僅只是舉個例子,其實《紅樓夢》可以解讀的角度還有很多,不同的書,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所以說,經典永不過時,值得反覆閱讀。

  • 4 # 風雅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閱讀,並非簡單重複,每遍應該各有側重,最後才可能讓其義顯現。

    怎樣反覆閱讀經典好書呢?

    首先,自己真心喜歡。

    如果真心喜歡一本經典,不需叮嚀,不需引導,自己會再三閱讀。

    否則,讀書就變成了刑罰,避之唯恐不及,咋還可能反覆閱讀?除非跟自己有仇,或是自虐狂,在自我虐待中,能夠獲得某種扭曲的快感。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此癖好。

    所謂經典好書,多是時間淘洗之後,被許多人認可的著作。

    好書如美人,環肥燕瘦,各有風韻,都喜歡當然最好。偏愛一種,也很正常。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因此,反覆閱讀的經典,一定要選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千萬不可人云亦云。否則,人言其美,我讀不覺。反而倍覺煎熬,且萬分沮喪,甚或自我懷疑了。

    其次,問自己為何要讀、反覆讀此書。

    因為喜歡,或者好玩,那就隨便讀嘛,何必講究方法?正讀,倒讀,選讀,精讀,略讀,抄寫,背誦,一任其心,放開讀去,興來捧書讀,興去則將之丟在一邊。

    若希望深入瞭解,有所擅長,甚至成為專家,則可以借鑑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繼而,根據自己的目的,選擇合適的讀書方法。

    下面,著重介紹“八面受敵讀書法”:

    基本內涵:多次閱讀,每次閱讀的目的明確,每次閱讀的角度不同,非常單一。經過多遍閱讀後,透過不同側面對經典的瞭解,便可深入把握經典著作。

    舉例:以閱讀《聖經》為例。

    第一遍:通讀全書,粗略熟悉梗概。

    第二遍:釐清人物關係,嘗試作人物關係圖譜。

    第三遍:以重要人物,比如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王、所羅門、耶穌等人為中心,將相關內容收集起來,嘗試以書中材料,為重要人物作傳。

    第四遍:按時序,對聖經內容進行編年,並瞭解其歷史背景。

    第五遍:摘抄《聖經》格言、警句、詩歌,並加以分類。

    第六遍:整理《聖經》經典故事和典故,比如上帝造人、亞當和夏娃的墮落,罪惡之城的毀滅、所羅門的榮華、巴比倫之囚、最後的晚餐等,特別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故事典故,要熟悉細節,並把後世相關的文化經典著作和事件整理出來,以便梳理《聖經》的巨大影響力。

    第七遍:熟悉《聖經》一書的成書經歷,流傳歷史。

    第八遍:熟悉其義理,閱讀經典解經之作,瞭解《聖經》文字背後的宗教內涵。

    第九遍:找到《聖經》一書的前後矛盾之處,看神學家們和學者是怎樣解釋的?除了他們的哪些解說,是否還可以別作解釋?

    第十遍:熟悉漢譯本《聖經》的翻譯歷史,並對其譯文加以琢磨,從而更深入瞭解《聖經》與中華文化之關係。

    第十一遍:把《聖經》所涉及的故事型別,與中國等文化的同類故事進行對比。比如《聖經·創世紀》中談到人的誕生問題,中國古代亦有女媧造人等傳說,蒐集相關材料,仔細閱讀,並加以對比,瞭解其異同。

    …………

    第N遍:蒐集書中的全部地名,瞭解其本義,看哪些還在使用?哪些不再使用的地名,能否找到相應的今地?

    第N+1遍:蒐集書中的全部人名,瞭解其本來意義,看哪些今天還在流行?這些流行的名字,是不是跟地域、國別和文化有關係?

    第N+2遍:把漢語詞彙中,來自《聖經》和基督教的內容,嘗試加以梳理、總結。

    …………

    按照這種方式,《聖經》可以讀上千百遍。讀過十來遍後,對全書就非常熟悉了。

    【運用“八面受敵讀書法”的難點】

    1.難以專注。

    每次閱讀,只關注一方面,比如閱讀第二遍時,只關注《聖經》中人物關係,可是讀著讀著,可能會被其故事吸引,或者因為《聖經》篇幅太長,讀著讀著,忘記了初衷。這是運用“八面受敵讀書法”時最艱難的一點兒,必須嘗試克服,否則,此法難以落實,收效甚小了。

    所以,建議有意閱讀經典的朋友,剛開始時,別選篇幅太大的經典著作。最好有一起閱讀的道友,互相監督,互相砥礪!

    2.失之懶惰。

    反覆閱讀經典,首要的當然是熟悉經典本身,熟記其原文。然而,為了更深入地熟悉經典,必須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必須花時間精力去尋找,並研讀,否則,八面受敵之法每面都不能深入,就難以見效了。

    3.容易放棄。

    經典內涵豐富,想要精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研讀經典的道路是漫長的,需要我們不斷突破自己,學習新的知識,進入新的領域,面對新的挑戰。這項長跑中,多數選手,都小貓釣魚式的心馳旁騖,自然就半途而廢了。

    以上。

    更多人文解答,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5 # 有書快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它經得起反覆推敲咀嚼。《論語》雲“溫故而知新”,古人抑有“韋編三絕”的故事流傳至今。好書不厭百回讀,一部經典,只讀了一遍,那只是得到了它的牛毛之一,更多的精華其實還沒有得到。

    動物界有“反芻”一說,俗稱倒嚼,是指某些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反芻能更好幫助動物分解微生物,獲取所需營養物質。而閱讀經典,也需要“反芻”,這是更好的學習理解經典的有效途徑。那麼,劃重點的時刻來了,如何反覆的閱讀經典好書呢?

    首先可以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一本書,讀第一遍,可以先掌握大概的故事走向、人物關係等。在對這本書有大體瞭解後,可以選擇一個角度專門再讀一遍。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東坡學識淵博,他就採用“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

    然後也可以採用“無書讀書”的方法。所謂無書讀書,就是指在讀完一本書後(前提是一定程度的精讀),可以在腦子裡回憶讀過的內容,然後一些細節問題在冥想中就會加深,同時可能突然靈光一現下對某一個問題有了不同的見解。我們知道,不同時段、不同心情下讀同一本書所獲得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時段的冥想會讓我們對所讀經典作出不同的情感反應。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讀書方法就是這樣的。他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時,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這樣閱讀經典的方法,不受條件限制,做到溫故知新。

    還可以透過做讀書筆記的方法閱讀經典。讀經典,做的讀書筆記不能是簡單的故事梗慨,而是每一次讀時新知識的補充。而且最好是邊讀邊記,而不是讀完之後再記。讀完之後再記的筆記,一般會忽略書中的很多細節,這樣的讀書筆記就像光禿禿的枝幹一樣,缺少生命力。第一次讀,所記筆記可能很粗糙,第二次會有一些補充,第三次細節會慢慢完善……第N+1次這部經典的精華就會被我們慢慢吸收。曾背書背不過小偷的曾國藩,不僅勤於讀書,而且善於讀書,深得要領,他說:“萬卷雖多,而提要鉤玄不過數語。”其見解可謂精闢至極。曾國藩讀書注重消化歸納,從而提出自己的精當見解。他很重視做讀書筆記,除經史外,常隨手摘記,使得他的讀書精深有用。曾國藩曾說:“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訓,不手抄則不能記”。讀經典,一本讀書筆記,你值得擁有!

    當然,還可以用“階段讀書”的方法閱讀經典。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有了不同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這些經歷過的事情也會幫助我們更好的閱讀經典。比如不曾體驗過人生起伏的人,或許就無法理解曹雪芹的情感;不曾經歷過愛情波瀾的人,或許就無法體驗寶黛的愛情悲劇。有時候,再多的閱讀也抵不過一次徹底的感同身受。有人說,如果按年齡階段那得花多少年,如果我一輩子也沒有經歷過巨大的人生起伏和徹底的情感體驗,難道我就無法讀經典嗎?當然不是!其實,除了年齡階段,還有時間階段,早上讀一本書和晚上讀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體驗,春天讀經典和秋天讀經典也是如此。不同心情也一樣下讀經典也一樣。

    好讀書,讀好書。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讀經典成了一個刻不容緩的過程。掌握正確的讀經典方法,可以讓你更好的掌握經典,吸收經典,這些吸收到的精華,將是你寶貴的財富。

  • 6 # 在下千城

    我這有3個經典的讀書方法。經典好書應該用經典的方法去讀,雖然市面上有各類讀書方法:快速閱讀法、聽讀法、寫讀法、朗誦法、標記法等等五花八門,這些方法都能用,也都有效果。

    但好比如何把水缸裡的水舀到盆裡,用小勺當然行,用手捧也可以,拿小碗也沒問題,每種方法都能達成目標。但最適合經典書籍的,還得是下面這三種。

    第一種,細細的讀,笨方法永遠是最有效的沒什麼特別的,就是拿起來反覆的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一本書即使你讀5遍,你也比單純地讀1遍要明白的多。

    我相信你幾乎沒有把1本書讀過5遍以上,建議體驗一把。找一本經典的不太厚的書,比如《活著》等等(僅僅是隨便舉例哈),反覆讀一讀,勝過讀5本同類書籍。

    第二種,重點讀,直接略過舊知,重點獲取新知比如《三國演義》,即使你沒讀過原著,也一定看過電視劇吧,也一定聽身邊的親朋好友各種講述吧,上學的時候總是學過吧,對主要的情節,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總是知道的吧。

    那讀書的時候你的關注點就不是情節了,而是具體的人物描寫、重點故事、戰略計謀等等。因為如果只是為了看故事,你不會選擇去“多次”讀三國的,因為你已經知道故事了。所以,只有“新知”才能真正吸引你。

    第三種,質疑地讀,作者也不是神人什麼!你敢質疑“經典好書”!對,就要帶著質疑、批判的角度去讀。即使是超級經典書籍,寫作的也一定是“人”,就會有思維的侷限性。比如《三體》這本書,作者寫的時候就大量引用物理學、天文學的知識。

    對於我們這種小白,那hold住我們是沒問題的。但如果你碰巧是學習天文、物理的呢?是不是某個情節和真實的科技不相符合?這些就是你的批判性思考,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好書不厭百回讀,反覆閱讀經典好書,就好比你花幾十塊錢請了一個“超級專家”給你1對1的VIP輔導,效果,一定超乎你的象限。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 7 # 微言常理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我的理解是,能理解個大意就行,不一定非要鑽牛角尖,弄它個水落石出,來龍去脈。這是我理解的陶淵明的讀書方法。

    至於說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又是另一種讀書方法。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讀書,幾乎都是“好讀書不求甚解”,而缺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階段。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是經過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階段的。對他來說,只需要“不求甚解”就行了。而我們沒有經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階段,就像一個人練武術,沒有基本功,你花架子練得再好也只是花拳繡腿,不經打的。讀書的目的是在於運用,你基本功不牢固,泛泛而讀,讀書再多也不會運用,只會增加一些聊天的話題。

    讀書講究一個熟,熟到什麼程度呢?我的認為是,就像我們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巷一路一樣,閉著眼走都不會錯。讀書人,對於你必須要讀的幾本書,起碼要達到這種程度。不然你就不能算讀書人。記得小時候聽有個語文老師說過,一個喜歡文學的人,如果他想成為一個文學家,他起碼要背誦二百篇文章,四、五百首詩詞,還要閱讀上千部名著。聽他這麼一說,嚇得我立馬醃了半截。從此對文學望而生畏。至今也只是葉公好龍,一事無成。後來長大了,才明白老師這話沒錯,可是已經晚了!

  • 8 # 尤溪大條面

    總結是個好習慣,因為“溫故而知新”。 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好書,我除了會做好筆記寫好總結書評以外,還會定期拿出來再次閱讀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 人本身就是健忘的,很多東西當時也許很有感觸,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牢牢記住。 可是,過不了多久,在接觸到新的東西之後,前面的知識就會被覆蓋變得模糊,層層疊加,再後面就被遺忘了。 所以,很有必要把那些重要的書籍拿來反覆閱讀,真正將書中的知識整合化為我所有。

  • 9 # 秋之韻劉國才

    讀書有很多方法,因人而異。讀本不同,所採取的方法也會不同。

    我讀書的時候,一般一本書要讀上三遍。第一遍囫圇吞棗地看一遍,甚至是有一目十行的感覺。這主要是對整本書有個大概的瞭解,對主題、重點難點、經典段落、詞語有個初步認識。第二遍要仔細認真地讀。如果是自己的書,就在書上用直線、曲線、圓點、圓圈等符號做上標記。在空白處標明主題、重點、經典、抄錄等字樣,並寫上評語。等讀第三遍的時候,認認真真地抄在筆記本上。等你再看筆記本的時候,實際就是那本已經“濃縮”了的經典好書。

    如果是借來的書,就不能在人家的書上亂寫亂畫了。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一邊讀一邊做筆記。不但要寫出每章每段的主題思想,還要把重點句子、經典語錄抄下來。同時,還要把心得以及弄不懂的詞句記錄下來,留做以後查詢或請教。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做讀書筆記,等於沒讀。時間一長,什麼都忘了。只記得讀過,叫你說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對於一般的小說、散文之類的書,我沒做過筆記,但有好的詞、好的句子,我還是會抄錄下來的。

  • 10 # 寶之雪人

    看書是在適宜的時侯根據興趣或需求選擇而看。至於要反夏閱讀的,因該是在有時間積累和生活閱歷後想起曾經讀到的某段文章或某個故事而身有感觸時,會再次去看看。那時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我感覺現在人都在吃喝享樂,不也“活”得挺好嗎,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