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和“德”不是並列關係,是主次關係:“道”是先,“德”是果!……;這樣理解,儒家的“道德”是真道德嗎?
3
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老子的學術過於飄渺,莊子的比喻很美又過於間接。儒家務實,立意又偏頗。就是這樣一對組合,支撐了中華文明。可能也是因為這樣一對組合,才讓華人像儒家一般的務實,又有道家順應自然的心態。

  • 2 # 自然法則是真理

    這題目本身就道理十足。

    儒家主要講如何做人,講倫理。當然,那是皇權時代的倫理,只有極少部分可以拿來用於現代社會。

  • 3 #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你對中國文化的「道」理解並不準確,儒家之道講的是人道,道家之道講的是天道,但不論人道天道,都講的是法則,天理,自然,落腳點都是做人的法則和道理,這就是德。儒家之德,是對天道的感悟,是法天立德。

  • 4 # 開心果165931305

    道與德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不是道家儒家獨有的法理產物,是人類必須遵守的。道走正了有德,道走歪了無德。

  • 5 # n是名n

    “道”與“真理”、“信仰”、“契約”、“公平”沒有任何關係,實在不能理解“道”的情況下,才會冠一堆自以為是的美稱去加註於它。

    “真理”、“信仰”,勉強可以歸於“禮”;

    “契約”、“公平”,勉強可以歸於“信”。

    “道”和“德”的關係也不是什麼因果,它只是無主觀介入和有主觀介入後的兩種不同表現。

    問題的問題在於認知侷限,“一門深入,豁然貫通”,前題是“一門深入”,沒有在一門中走盡,卻對其它學問橫挑鼻子豎挑眼,做根攪屎棍都做不好。

  • 6 # 國學應用

    儒家是做到了的

    王陽明,儒學大師,他的“致良知”就是典型教人依道而行,而得美滿人生的學說。

    萬物皆有道,何為人之道?答:致良知。

    但是,在對待社會發展上,儒家顯然沒有做得很好,因為儒家沒有像道家一樣意識到,萬事萬物時刻在動的,在發展的。所以,儒家治理國家,若未能意識到這個規律,就容易形成刻板迂腐的狀態,社會就容易落後。

    讀歷史的朋友,可以讀讀《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深刻的揭示了以上規律,治國應當儒,但卻不可忽視道,否則表面的興盛卻是在為衰敗埋下伏筆。

  • 7 # 我是杜佩玉

    道可道,非常道。

    本來老子先生對於這些內涵的描述,就是一些玄而又玄的東西,每個人在閱讀中國古代的一些百家爭鳴時期的作品時候,都有著各種感慨感慨,那時候的人思維如此發散,造成了百家爭鳴,今天我們來看每一樣都有著極強的道理,其實就像現在的西方一些理論一樣,立足於某一點上,開始發散自己的思維。

    本身題目中所描述的一些內容是老子和孔子在對話的時候所交流的一些思想,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造成了每個人的眼光不同。

    其實個人覺得儒家思想也談及到契約,也談及到誠信,君君臣臣其實就是一種規則,一種契約。

    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種儒家的文化多一點,所以說即使批判的時候也保留了自己的批判態度。

    每一種文化實際上都是對社會一個全面的描述,無非是它的亮點有所不同,造成了每一個社會描述過程中的側重點不同,道家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些點上出發,而儒家卻通過了,君臣之道,禮,這些大而全的世俗文化進行了統一。

    所以說個人覺得無論是老莊思想還是儒法思想,其實都是積極的入世思想,有的人可能覺得老莊思想那是逃脫世俗,怎麼能入市呢?我的觀點是人活的時間越長還不是為了享受生活,為了享受世俗逃離社會,也是積極的入世思想。

    總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遵循的是叢林法則,不要談及公平,不要道義。即使有公平有道義,也是為了維持一段時間內的社會平衡。

  • 8 # 耀如樂園

    儒家與道家都是聖人思想,佛教也是聖人思想,聖人思想其目的都是引導我們老百姓走入善道,走入福慧圓滿之路,走入擺脫煩惱之路,走入解脫輪迴之路。

    眾生的根性不同,煩惱種類不同,智慧有高低不同,聖人引導我們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儒家是引導我們眾生把人間的事情做好,獲得人間的各種福慧,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做個好人的“人間大道”,所以儒家就給我們指出了忠孝仁義禮智信,把此七件事做好了,也就把人做好了,福報會到,智慧會生。

    道家則在儒家的基礎上把標準又提高一步,使得根性更好的一部人,按照道家思想去做,不僅可以做個完美的人,還能與天道相應,來世的命運更好。

    所以在聖人眼裡並沒有分別心,他們並不會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所以我們現代人應該既認識到儒家與道家的不同之處,又要認識到儒家與道家的相同之處,對不同根性的人說不同的法,與佛教的關係也是如此。

  • 9 # 老頑童374236889

    道是真理,是契約,是信仰,是公平……不講道,何來德,儒家做到了嗎?

    我覺得這個“道”,應該是一種思想政治主張。您問儒家做到了嗎?我要反問一句:若是儒家沒有做到,何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何來儒家道德傳承。三綱可以批判,五常絕對是任何人都應該恪守的原則。至於修齊治平,劉少奇同志都很推崇。儒家思想文化可以千秋萬代永遠流傳,經久不衰。

  • 10 # 文文釋保險

    道是所謂真理,真理又是什麼? 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所以道家思想,是修行參悟大自然的規律,返璞歸真。才能得道入聖。

    而儒家講的是修“德行”儒家講究的是剋制自己私慾。講禮,“克己復禮”就是早期儒家思想的核心。

    而歷史上儒家思想其實分為三個部分: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漢朝時期的儒家思想,以及宋代至明代發展成為儒教的思想。

    春秋的儒家思想由於其歷史背景,希望各國透過恢復周朝之禮以維護和平,造福百姓。

    漢代的儒家思想是“春秋大一統”提出“中央集權的重要性”為核心,已經逐漸成為統治者思想統治的工具。

    而到了宋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的提出,開始過分的重視所謂“德”。這個“德”指的是符合統治階級需求的“德”。

    明代儒教以發展至頂峰,所謂“德”變成了既得利益團體某取私利的武器,貪贓枉法的遮羞布。那時候的“德”僅僅是要求別人而已。

    所以宋、明時期的德製造了無數人倫慘劇。

    綜上所述,如果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德”儒家確實做到了。那個可以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德”

    但是自漢代起,儒家所謂的“德”就有點變了味道,和真正的德漸漸的背道而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三歲的孩子,稍不如他的意,就在地上打滾耍賴皮,大家說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