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在遠方也在近處

    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

    1、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2、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3、“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4、“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5、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6、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7、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

  • 2 # 水流芳2019

    古人的“名”和“字”有緊密關係

    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己稱呼用名,外面稱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裡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張衡字平子、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就是同一個意義。

    (2)“名”和“字”有意義相互輔助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3)“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與“晦”、是反義。

    古人認為成年之後,直呼其名就是不禮貌的了,所以取一個字讓人稱呼自己。而且,字一般只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 曲禮》記載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論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人稱呼他。一般人,尤其是同輩或者下屬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稱其名。

    至於意義,往往有同義,反義,甚至推想幾類。舉幾個人為例,周瑜,字公瑾,這裡都是美玉,這就是同義。朱熹,字元晦,一明一暗,這就是反義。趙雲,字子龍,從雲到龍,這就是推想。

    名字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就是一種稱謂,一個代號而已。但對於古代人則大不一樣,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當子女出生後,長輩要給子女取一個名,在一生中,只有這個名才是最正式的稱謂。因此稱大名,而在古代社會這個名要入官服的戶籍簿,因此這個名又叫官名。

    字是在子女長大成人以後,由父母或長輩起的又一稱呼,在中國古代社會男子長到20歲(虛歲)要舉行冠禮,即表明成年了;女子則在15歲(虛歲)舉行冠禮或笄禮時,待加冠或插笄儀式結束後,還有給受冠者或受笄者一個新的稱謂,這就是字了。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所以古代人便有父母或長輩起的兩個不同的稱謂。

    由於名和字是古人人生中兩個不同的階段而起的稱謂,所以他還有不同的寓意。名起於出生之時,標誌著一個人的降臨。字起於冠禮或笄禮時,代表著一個人進入成年。

  • 3 # 喝紅茶的妖俠

    名與字相呼應。

    從前衛生條件差,嬰兒出生三月後確定能活,方由父親正式命“名”。名,通常是在家供父母長輩稱呼。

    先秦之時,名不忌雅俗。例:晉成公名黑臀,齊桓公名小白。

    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取一個字,用來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名與字,字通常由名衍生而來。以下舉例:

    同義互訓

    名與字意思相近或相同。例:諸葛亮,字孔明;屈平,字原。

    反義相對

    名與字意義相對。希望做人有度,防止過猶不及。例:連戰,字永平;劉過,字改之。

    原名變化

    把名做簡單變化作字了。例:李白,字太白

    意義相順

    作為補充。例:岳飛,字鵬舉;曹操,字孟德;趙雲,字子龍。

    古人重視禮儀,名字稱呼很講究。

    人際交往時,名一般用來作謙稱,或長輩對晚輩,上對下稱呼時。平輩之間,只有很熟悉的情況才能稱名。多數情況,對別人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

    平輩之間一般稱字,這樣才是禮貌的。

    對於君主和長輩的名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所以也有避諱制度。

  • 4 # 茶小西

    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己稱呼用名,外面稱人用字。

    字常常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裡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古人認為成年之後,直呼其名就是不禮貌的了,所以取一個字讓人稱呼自己。

    (1)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張衡字平子、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就是同一個意義。

    (2)“名”和“字”有意義相互輔助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3)“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與“晦”、是反義。

    名字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就是一種稱謂,一個代號而已。但對於古代人則大不一樣,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由於名和字是古人人生中兩個不同的階段而起的稱謂,所以他還有不同的寓意。名起於出生之時,標誌著一個人的降臨。字起於冠禮或笄禮時,代表著一個人進入成年。

  • 5 # 蔓莓愛跑步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絡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6 # 何覓

    在中國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直到近代,才歸類為「姓氏」和「名字」兩個單元。

    一、姓氏

    從最早的母系氏族說起,每個部族都有著共同的女祖先。這時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與其他氏族的同輩男子實行群婚。而男子則要前往外氏族,和別的女性生育後代。在這種社會關係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隨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這些都是族姓,「姓」是舊有的族號。

    隨著人口的擴大,一個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並且逐漸獨立。此時為了加以區分,每個支系會為自己設立另外的稱號,這就是「氏」的來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後來才分出殷、來、宋等氏。氏的來源多樣,可以來源自祖先的稱號,例如軒轅。可以來源於祖先的職業,例如巫、陶。此外還有很多來源,不再一一列舉。

    姓的歷史比氏悠久,並在社會變遷中逐漸被氏取代,並呈現出一定的階級特徵。《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例如「司馬、司徒」就是脫胎於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發源於祖先諡號的氏,「魯、楚、秦」是來自生活地點的氏,往往「氏」不是貧賤之人可以有的。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間,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則可以通婚。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廚子,公輸班叫「魯班」卻不姓「魯」,只是「魯國的班」。到了時期,姓與氏才逐漸統一成一個東西,發揮同樣的社會作用,也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稱呼。出嫁以後,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國名,比如「齊、秦、魯」。稱呼婦女的時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氏」字,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氏、王氏、徐氏」。這類體制,後世多有演變,但在先秦時期業已形成。

    二、名字

    名和字的區別在很多文獻上寫得明白,如《禮記·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之後,會起名字,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後,行冠禮,則「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會了。《禮記·士冠禮》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成年之後,長輩們起的「名」就不適宜在社交場合直接稱呼了,得取一個供平輩、晚輩人稱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獨佔。《紅樓夢》第三回中,賈寶玉問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說了名字。但寶玉問「表字如何」的時候,林黛玉說「無字」。這是因為黛玉年齡未到十五歲,又沒有婚配,就沒有自己的「字」。《禮記·內則》中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這是說女子的成人禮在十五歲,之後就可以嫁人了。在這個時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謂的「待字閨中」,就是來源於此。

    「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但以雙字者居多,更長的少見。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單字。岳飛,名飛字鵬舉,就是雙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與「名」有所關聯,《顏氏家訓·風操》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義,也可以進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義相對,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贅述了。

    三、傳統用法

    拿我自己為例,我姓徐,名博聞,字俊葵,號紫閣。(只是舉例,現在社會不必拘泥如此)

    「名」是長輩來叫的,一切血緣長輩,都可以之呼「博聞」。自稱、卑稱時,也可以用名字。平輩之間,如果關係非常親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稱名。特別注意的是,在尊長之前,一切的自稱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號」。《》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所以如果給謙卑寫信,只能用「晚輩博聞」如何如何開頭,別的都是失禮。

    在與一般的同輩、晚輩的交往之中,對方必須稱呼我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麼褒義詞,就是從這裡來的。比如同學之間,都應該稱呼「俊葵」,而不得直呼「博聞」,這是一種對對方的尊重。而上司、領導與我對話的時候,雖然道義上講是可以直接呼「名」,但一般也是以「字」相呼,表示客氣與尊敬。劉備稱呼諸葛亮,也都是叫「軍師」,如果直呼其名,必然是有情緒在裡面,也是一種不尊重。

    至於「號」,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間相互使用,用來自稱也非常方便。現在還有不少朋友,習慣叫我「紫閣」,而不叫「博聞」。這種情況,即便放在古代,也是十分恰當的。

    但是對於歷史人物而言,他最廣為人知的稱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號」。估計是哪個順口好記,就容易流傳。比如鄭板橋本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道人。板橋好記好認,說鄭燮、鄭克柔是誰,認知率就低了。名純芝,號白石山人,就以白石傳世。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現在也多叫蘇東坡,還有東坡肘子流傳。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字」是古代知識分子之間最常用的稱呼,而「名」、「號」的使用範圍都比較狹窄。這體現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柳南隨筆》有言「古人敬其名,則未有不稱字者」,此言得之。

    (有些朋友問我的字「俊葵」和名「博聞」有什麼關係,正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說,都是描述人格品行的詞語。博聞取「博聞強記」,俊葵則取葵花的比喻義,詩句很多,舉三例「傾陽一點丹心在,承得中天雨露多」、「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絳臉有情爭向日,錦苞無語細含風」。名說見識,字講品格,先人的期許,大致如此。)

    四、總結

    現今社會習慣已經有了諸多改變,但對一個人的稱呼,依舊是人們需要好好斟酌的事情。對人名的稱呼是否得體,往往決定了第一印象如何。尤其在中國,有多少人會對長輩、上司直呼其名呢?

    稱呼一個人的方式,往往帶著褒貶色彩。對於曹操,我們可以叫「曹操」、「曹公」、「孟德」、「魏公」、「阿瞞」、「阿瞞小兒」等等,每一種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十分有趣。也正是因此,在對人稱呼的時候,才需要格外注意。

    一個小小的名字,可以決定的事情很多。給下一代起名字,怎麼稱呼別人的名字,對古人的名字怎麼解讀,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姓氏」和「名字」的演變,是與中國文化千年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的,這裡面值得挖掘的內容還很多,但知乎答案篇幅有限,在這裡權當拋磚引玉。

    感謝閱讀。

  • 7 # 桃花不識東西晉

    字是名的註釋

    名與字諧和

    杜甫

    字子美

    李白

    字太白

    杜牧

    字牧之

  • 8 # Petrel

    古人名和字的關聯主要有以下四點

    1、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2、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3、“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4、“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 9 # 奇文怪事

    古人走夜路時,彼此看不見,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義兼有名、動兩用,名詞指人的名字,動詞指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進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義。而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啦。

    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張衡字平子、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就是同一個意義。“名”和“字”有意義相互輔助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與“晦”、是反義。但是,字一般只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名字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就是一種稱謂,一個代號而已。但對於古代人則大不一樣,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10 # 鄉下老果

    現在只要登記,都會填上自己的名字。在以前社會,“名”和“字”是分開來做為一個人的稱謂的,比如,三國時,蜀國軍師,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

    一個人剛出生時,大人總會給起“名”,便於稱謂,但“名”非常正式,往往賦有一定深意,是要官方登記入冊和以後入家譜的,顯得非常尊貴,如果直呼成年人的“名”,不禮貌,讓別人覺得不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名”不能隨便稱謂,那怎麼辦呢?於是取了“字”來代替“名”。以前,家中男丁到了一定歲數,族人要為他舉行“行冠禮”,以表現這名男丁已成年,須擔負起一定責任了,這時會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給這名男丁取“字”,以便於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互相好稱呼。

    而“號”呢,無論是自己取得,還是別人給取得,代表了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和地位,不管是褒義的,還是貶義的。

    無論是“名”“字”,還是“號”,都寓含了一定的意義,大體上是“名”用來正體,“字”用來表德,“號”用來明志。

    那麼,到了現在,為什麼人不取“字”了呢?首先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大力破除一些舊的東西,屬於傳統禮制的“行冠禮”也被廢除,人們不再取“字”。二來戶籍登記制度的改革,為了便於登記方便。三是現代人節奏加快,不再重視以前那些繁縟禮節,直呼其“名”也不會認為不禮貌,不尊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上的溼疹有什麼方法能治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