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醫聲護事

    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齡>40歲的人群

    有資料統計研究表明,上了40歲後,年齡每增加10歲,糖尿病的患病率提高68%,這可能與胰島的功能退行性改變有關。

    2.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如果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遺傳基因相關。

    3.有不健康飲食習慣的人群

    攝入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增加患病風險,這可能與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胰島長期受累導致功能減退有關。

    4.體重超重或肥胖人群

    有資料研究表明,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人群的6.28倍,這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5.吸菸人群

    研究表明,吸菸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比不吸菸人群增加42%。

    6.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人群

    研究表明,只要患了高血壓或高血脂其中一種疾病,糖尿病的發生率大大增加。

    7.出生體重≥4kg或曾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

    8.長期久坐缺乏鍛鍊人群。

    這樣做或能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

    規律生活,控制飲酒,正確用餐,適度運動,充分睡眠和休息,忌菸,控制體重,定期體檢。

  • 2 # 糖尿病之友

    在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經達到1.1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

    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群有:

    1、年齡大於40歲的人。而且每增加10歲,糖尿病的患病率要增加68%。

    2、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患糖尿病的人群。

    3、超重或肥胖人群。一般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是體重正常人群的6.28倍。

    4、飲食習慣不合理。經常攝入過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經常暴飲暴食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5、吸菸酗酒人群。吸菸酗酒的時間越長,患糖尿病的風險越高。

    6、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人群。這幾種疾病和糖尿病可謂是“狼狽為奸”,只要患了其中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另外幾種疾病也會找上門。

    7、有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兒(出生體重≥4公斤)生產史的婦女。

    8、長期精神焦慮、抑鬱或緊張的人群。長期陷入負面情緒中,也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9、缺乏運動。體力活動不足、長期缺乏鍛鍊、久坐少動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要想預防糖尿病,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

    1、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吃油炸食品、垃圾食品等。

    2、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

    3、戒菸限酒,保持心情愉快。

  • 3 # Anan1990

    一.糖尿病患者大資料統計

    糖尿病是指由遺傳因素、內分泌功能紊亂或膳食不平衡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徵。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分為胰島素絕對缺乏的Ⅰ型糖尿病、胰島素相對缺乏的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型別糖尿病四種類型。

    中國Ⅱ型糖尿病所佔比例為90-95%,Ⅰ型糖尿病佔比為5~10%,其他少數型別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約佔1%。瞭解糖尿病,關鍵是瞭解糖尿病的危害,那麼糖尿病的危害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呢?請看下面的大資料:

    1)近40年來,中國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經從1980年的0.67%增加至2010年的11.6%。男性為12.1%,女性為11.0%,整體增長了將近18倍。

    2)調查顯示,40歲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發病率超過15%。

    3)中國糖尿病人群自我知曉率僅為30.1%,控制率僅為39.7%,糖尿病人士中,血糖得到控制的患者比例僅為3.08%。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糖尿病所盯上。

    5)中國Ⅱ型糖尿病所佔比例為90-95%,Ⅰ型糖尿病佔比為5~10%,其他少數型別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約佔1%。

    6)中國糖尿病人士約為1.41億,已經超過印度成為成糖尿病第一大國。

    7)糖尿病併發症的患病率如下:高血壓31.9%、腦血管病12.2%、心血管病變15.9%、下肢血管病變5.0%、眼部疾患34.3%、腎臟病33.6%、神經病變60.3%,糖尿病併發症總患病率為73.2%。總的來說,中國糖尿病人士中,三分之一有高血壓,三分之一有大血管病變(包括腦血管心血管),三分之一有眼病,三分之二有神經病變。

    8)糖尿病已經成為世界上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第三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危害性在於長期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症會導致各種急、慢性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會給人的器官、組織等造成損害,進而影響人體正常機能的運轉。

    9)每年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導致130萬華人死亡。

    10)每年中國用於糖尿病領域的醫療花費為51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3200億美元,而中國用於糖尿病的直接醫療支出已經佔到中國醫療支出的13%。

    由以上資料可見,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糖尿病第一大國了!

    二.有什麼特點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缺少運動者

    運動除了耗費熱量、減輕肥壯外,還能夠新增胰島素的敏感性,因而,缺少運動者是糖尿病瞄準的一個物件。

    高血壓和血脂反常者

    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牽著高血壓,一手拉著血脂反常來影響人體,它們已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一起又是患糖尿病的風險要素,因為這些疾病都有胰島素反抗,同歸於代謝綜合徵。

    中老年人

    人到中年日子工作壓力加大,精神緊張,而日子條件改進,吸取熱量較多,運動量削減,熱量耗費下降;別的,人到中年今後,各種臟器逐步老化,細胞功用逐步闌珊等,使得這部分人簡單患糖尿病。年紀40歲以上就應該每年檢視尿糖、糖耐量、血糖、血脂、血壓等,這對糖尿病的前期發現很重要。

    吸菸者

    吸菸能夠使多個器官受損,特別是心血管體系。而糖尿病患者吸菸對已發作心血管併發症的人來說,那是落井下石,有害無益。

    肥壯者

    2型糖尿病發作的風險性與肥壯呈正相關,肥壯的病程越長,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尤其是腹型肥壯(男性腰圍≥90釐米,女人腰圍≥80釐米)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性更大。依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項坤三等人的研討標明,內臟型肥壯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說,肥壯體重指數在25以上的成年人才簡單患內臟型肥壯,但有14%左右的非肥壯中國成年人,也患有內臟型肥壯,中國人的脂肪簡單在內臟周圍存積,因而更簡單得2型糖尿病。肥壯形成胰島素反抗,胰島素反抗簡單形成胰島素過多地排洩,胰島素過多排洩不可能繼續很長時間,胰島細胞最後會不堪重負而發作功用衰竭,引發糖尿病。

    高熱量飲食習慣的人

    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的膳食而膂力活動缺乏,易導致肥壯及下降胰島素敏感性,可促進糖尿病的發作。

    食用過多糖類和澱粉的人

    糖尿病實質是糖代謝功用失調,假如日常飲食傍邊過量攝入糖類和澱粉類的,人體又無法正常耗費,過量的無法代謝,終究導致病理性的代謝失調。事實上日常飲食清淡,少吃澱粉類,如馬鈴薯、玉米、大米、精麵粉的人一般不會得糖尿病。

    不明原因的疲憊的人

    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症狀並不多見,而疲憊症狀在歇息後不能緩解,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呈現,也是最多的臨床表現。

    有糖尿病宗族史的人

    爸爸媽媽、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為有糖尿病宗族史。2型糖尿病的患者1/3的子孫將表現為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雙親患有2型糖尿病,估量其子孫達60歲時,糖尿病發生率約為50%,另有12%伴糖耐量減低;母親患糖尿病的遺傳傾向高於父親;有糖尿病的爸爸媽媽所生子女,糖尿病的發生年紀早於無糖尿病的爸爸媽媽所生子女。

    三.調理糖尿病從“防、治、養”開始

    調理糖尿病從“防、治、養”開始,高糖飲食偏好引發寄居於人體胃腸道的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導致糖代謝紊亂的“應激源”出現,應激反應機制啟動,人體被動吸收糖類物質過多疊加主動吸收過程將導致糖類物質累積,“正糖代謝”進行,打破糖代謝平衡導致糖代謝紊亂症狀發生,長期血液血糖含量偏高即高血糖症形成。

    高血糖症啟動“還原性”應激反應導致人體血脂異常症等血癥異常症狀產生,首先引發毛細血管淤塞、“自律運動”關閉導致微迴圈障礙產生。微迴圈障礙是細胞代謝障礙的關鍵影響因素,末端毛細血管長期淤塞,累積的結果必將造成前端小微血管淤塞而漸至粥樣硬化,久之致此處血管病變。此時細胞代謝障礙引發的機體缺糖訊號(應激源)導致糖氧化應激反應啟動,糖異生作用增強,腎閥開啟導致糖尿形成。

    糖尿形成過程中,機體微迴圈障礙場所周圍的組織細胞遇病原微生物侵襲導致炎症發生,炎症反應過程中產生的致炎因子無法及時有效被清除而長期存在,將引發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經年累積即導致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發生與發展。

    因為社會、媒體、醫療界等對代謝類慢性病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的水平上,片面地接受了西醫藥治標速效的觀念,因此很多血脂異常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癥患者並沒有意識到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痛風能夠在高科技產品的調理下根治成功,甚至連戰勝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痛風的信心都受到了動搖!

    而我們知道,根據中國傳統的“五行相生相剋,一物降一物”的自然運作規律,隨著人們對代謝類慢性病研究的深入、對高新技術的掌握、對人類健康使命的承擔,相信代謝類慢性病可以被治癒!可喜的是,我們已經找到了用茯茶素這一“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產品調治直至根治代謝類慢性病之良方!

  • 4 # 生命召集令

    糖尿病是對患者飲食要求比較多的一種疾病,尤其對很多喜歡吃甜食的患者來說,更是一種約束。得了糖尿病之後束縛很多,一旦血糖控制不好,還可能有發生各種併發症的風險。因此,瞭解糖尿病的易感因素,可以讓我們在可控的範圍內,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的易感因素:

    1.遺傳因素: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率會較高,這類人群在平時的生活和飲食方面要更加註意。

    2.肥胖:肥胖的患者(尤其是腹型肥胖)會增加患糖尿病的機率,肥胖者脂肪過多,平常又不愛運動,容易引起胰島素抵抗,從而引發糖尿病。因此肥胖人群要積極鍛鍊身體,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正常水平。

    3.精神因素:長期精神緊張、焦慮以及重大精神刺激容易刺激身體分泌大量的升糖激素,可能會加重糖尿病的發病機率。

    4.飲食因素:首先,長期高蛋白和高脂飲食(營養過剩)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其次,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胰島素分泌障礙,也會引發糖尿病。

    5.年齡因素:人到中年以後,身體器官開始老化,胰島功能也有所減退,若不注意飲食和運動,合併以上其他因素,比較容易誘發糖尿病。

    因此,大家在生活中要積極鍛鍊身體,控制飲食,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的心態,戒菸戒酒,以防糖尿病的發病。

  • 5 # 東直門骨科焦勇大夫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代謝紊亂,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紊亂,造成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傷、功能障礙甚至衰竭。

    糖尿病可分為1型、2型、其他特殊型別和妊娠糖尿病4種。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

    1、遺傳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雙親或同胞患有糖尿病)

    2型糖尿病有很強的家族性,中國2型糖尿病的遺傳率高於60%。

    與白人相比,亞裔糖尿病的風險高出60%。

    2、超重或肥胖:BMI≥24kg/m2,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

    據調查,中國糖尿病和糖耐量減低的患病率與體重成正相關。

    3、體力活動不足,尤其是40歲以上且常年身體活動不足者

    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

    研究發現,活動較少的人比愛活動的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2~6倍。

    4、膳食因素

    高能量飲食已經明確肯定為2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險因素。

    攝取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並且缺乏纖維素的膳食可能引發2型糖尿病。

    5、早期營養

    生命早期營養不良可以導致以後出現代謝障礙,增加發生糖耐量減低和2型糖尿病的危險。

    低體重新生兒比正常新生兒在成長期更容易發生糖尿病。

    母親孕期營養不良或胎盤功能不良可以阻礙胎兒胰島細胞的發育。

    6、糖耐量減低

    糖耐量減低(IGT)的患者血糖水平介於正常和糖尿病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

    IGT患者在5~10年複查,約三分之一發展為糖尿病。

    如果IGT患者伴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則更容易轉化為糖尿病。

    改善膳食、增加體力活動可幫助IGT患者血糖轉化為正常。

    7、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徵之一。

    空腹胰島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發展為IGT或2型糖尿病。

    肥胖者發展為2型糖尿病之前,先出現胰島素抵抗。

    8、高血壓患者:血壓≥140/90mmHg

    高血壓患者發展為糖尿病的危險比正常人高。

    9、心腦血管病變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mmol/L或甘油三酯≥2.22mmol/L者

    10、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經分娩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的婦女

    11、其他次要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出生後低體重、服藥史(如抗抑鬱藥物)乃至文化程度(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等也可能是易患糖尿病的因素。

    可見,糖尿病的發生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遺傳因素是潛在因素,不可控的;而環境因素可以改變。

    即使具有遺傳易感性的人群,在控制好環境因素的前提下,也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如何預防糖尿病?

    1、調整飲食結構

    控制每日總能量攝入,膳食結構低脂、低糖、適量蛋白質。

    2、增加身體活動量

    每天運動3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主。

    3、定期檢查血糖

    超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的高危人群,應在30歲以後每3年測一次血糖(包括糖耐量檢查)。

    如何判斷是否患糖尿病或糖調節受損?

    1、血糖正常

    空腹血糖小於6.1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

    2、空腹糖耐量受損(更容易轉化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6.1到7.0之間,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

    3、糖耐量減低

    空腹血糖正常,餐後2小時血糖在7.8到11.1之間。

    4、糖尿病

    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

    其中空腹糖耐量受損和糖耐量減低(2、3)均屬於糖調節受損,即糖尿病前期。

    如果伴有糖尿病症狀,任何時期血糖超過11.1均可確診為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消瘦

    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伴有肥胖,若不及時診斷治療則轉為消瘦。

    糖尿病如何治療?

    糖尿病的治療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非藥物治療

    1、營養治療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特別強調控制總能量的攝入、食鹽的攝入和脂肪的攝入,尤其是動物性油脂。

    採用少食多餐的清淡飲食,每天食鹽不超過6g,食物應多樣化。

    對於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議每天減少一兩主食,同時每月攝入的食用油不超過500g。

    如果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每日食鹽量應儘量的少。

    2、運動治療

    運動可以增加能量的消耗,與飲食管理一起進行有利於改善高血糖和胰島素抵抗的狀況,全面糾正代謝異常。

    建議患者進行經常性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

    糖尿病患者易在運動中受傷且傷口不易癒合,所以不提倡劇烈運動。

    每週運動時間在150分鐘左右為宜(每週5次,每次30分鐘),運動型別以有氧運動為主。

    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運動的安全性,防止運動損傷和意外。

    3、自我監測

    包括控制體重、血糖、血壓、尿中酮體,並戒菸限酒。

    二、藥物治療

    在非藥物治療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採用藥物治療。參芪降糖顆粒,能糖尿病預防病症的發生,具有降糖、降脂、糾正血液流變學異常、保護心腦腎等靶器官的作用。

    藥物治療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 6 # 李青大夫

    什麼樣的人易患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是遺傳因素與不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家族聚集現象。

    研究者發現同卵雙胞胎患2型糖尿病的一致性高達70%,異卵雙胞胎2型糖尿病一致性僅為20%~30%。同卵雙胞胎意味著他們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而異卵雙胞胎的基因與同胞兄弟姐妹類似,差異相對大。這樣看來,同卵雙胞胎2型糖尿病共患性遠遠高於異卵雙胞胎,可見基因對於2型糖尿病遺傳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透過科學家近十餘年來的不斷努力,已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基因被發現,但是80%以上的遺傳基因仍未知。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透過對2型糖尿病的家族分析發現:當父母之一為2型糖尿病患者時,子女患病的風險為40%;當父母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時,子女患病的風險為70%。有一位父母或同胞兄弟為2型糖尿病患者時,其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群的3倍;當父母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時,其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群的6倍。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一方面是一家人在基因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包括一家人有共同的生活習慣與環境。

    2、年齡>40歲:人過中年,胰島素的受體老化,易發生胰島素抵抗。年齡每增加10歲,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超重、肥胖:體重指數BMI≥24,腰圍男性≥2250px、女性≥2125px。肥胖者一方面胰島素受體不敏感,另一方面胰腺的負擔加重。年老肥胖就如同一臺年久失修的卡車還要超載,發動機肯定會耗損。

    4、高危種族:美國的調查發現,黑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墨西哥人次之,白人較低。華人也是高發人群,相同的肥胖程度,亞裔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同等的身體條件,華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是白人的1.6倍。

    5、女性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兒(≥4kg)生產史者。

    6、高血壓,或者正接受降壓治療者;高脂血症,或者正接受降脂治療者。

    7、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靜坐的生活方式。

    8、體重指數≥30的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多囊卵巢綜合徵是一種育齡婦女的內分泌紊亂綜合徵,主要表現多毛、不孕、肥胖、月經稀少、卵巢增大等。

    9、曾經使用糖皮質激素(也稱類固醇)並導致一過性的糖尿病患者,類固醇性糖尿病是激素的常見副作用之一。

    10、嚴重的精神病,或者長期接受抗抑鬱藥治療的患者。

  • 7 # 高山話健康

    糖尿病是一種大家熟知的慢性病,危害極大,但又容易讓人忽視,現代醫學雖然沒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已經發現了需要與糖尿病發生有關的危險因素。也就是這些危險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誰更容易患糖尿病。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吧。

    有糖調節受損史。就是血糖出現異常而又達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狀態。年齡≥45歲。年齡增長,機體功能下降。 超重、肥胖(BMI≥24.0kg/m2),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 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妊娠糖尿病史 高血壓(血壓≥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mmol/L,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嚴重精神病和長期接受抗抑鬱症藥物治療的患者。

    當然,不是說具備這以上因素就會患病,後天生活方式也很關鍵。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好的避免這些因素帶來的影響。

  • 8 # 張玉大夫

    關於生活習慣的回答已經很多了,我就說一下關於“基因”方面容易得糖尿病的原因。

    英國的《太陽報》曾經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屁股沒肉的人更有可能得糖尿病!

    英國的流行病學會專家解釋說:人體內有控制臀部和腹部脂肪的基因,如果人的脂肪不能儲存在臀部,就會有限儲存在肝臟、肌肉和胰腺中,或者是以糖的形式儲存在血液中,這些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除了屁股這一部位之外,如果這個基因出了問題,手臂、腿部也不能儲存脂肪!

    所以啊,如果一個人狂吃不胖,而且不是消化系統的問題,就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基因出現了問題,要防範糖尿病的發生。

  • 9 # 糖尿病小知識

    糖尿病一直以來都是侵害老年人的一個重要的疾病,近年來,糖尿病呈年輕化的趨勢,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做個瞭解。

    第一,就是老年人身體素質比較的差,抵抗力也是大不如前了。其次,藥物:由於老年人同時可能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因此可能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影響機體的糖代謝而誘發糖尿病,如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藥和生長激素等。

    第二,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本身具有遺傳傾向。迴圈中游離脂肪酸(ffa)可在肝臟和肌肉組織抑制由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攝取和利用,促進肝糖原異生,還可引起胰島b細胞中脂質堆積而影響胰島素的分泌。

    第三,瘦素可促進脂肪分解,產生大量ffa,並能強而特異地削弱胰島素的代謝作用。胰澱粉樣蛋白能抑制胰島素分泌,與糖負荷後血糖下降的延遲有關。

    最後,就是現在的環境問題,特別是人們的飲食環境,現在人們普遍都比較的愛吃。

    高糖、高熱量飲食攝入和體力活動減少以致超重和肥胖,有這些飲食習慣的人是易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老年人因身體衰弱、經濟來源減少和生活質量下降而產生心理壓力,在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好了,經過以上的簡單的介紹,讀者也應該對易患糖尿病的原因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接下來,就需要在生活之中多加的關注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問題,以及生活問題。

  • 10 # 醫學莘

    糖尿病的病因可歸結為三大類: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不良生活習慣

    遺傳因素。糖尿病是一組具有遺傳易感性的疾病,如果你的家人,尤其是一級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那麼你患糖尿病的機率將高於其他人群。尤其是1型糖尿病,其發病與第6對染色體出現異常相關,遺傳因素是其重要病因。

    環境因素。我們的生活環境是糖尿病的誘因。研究發現,空氣汙染、水汙染等不良生活環境將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機率,尤其是2型糖尿病。所以,長期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水汙染嚴重等環境中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將高於其它人群。不良生活習慣。不良生活習慣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缺乏運動、超重或肥胖,長期攝入高熱量食物,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等,都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肥胖,可引起胰島素抵抗,早期可出現空腹血糖升高,若未加干預,將伴隨餐後血糖的升高,後期,很可能會發展為糖尿病。

    所以,哪些人易患糖尿病:一是有遺傳家族史的人群,易患糖尿病;二是生活環境較差的人群,易患糖尿病;三是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尤其是肥胖的人群,易患糖尿病。

    如何預防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請注意:糖尿病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因素及不良生活習慣的誘發下發病,這部分患者,選擇生活環境可能不現實,但可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可降低其發病率。

    肥胖的患者請注意:肥胖可增加胰島素抵抗,所以,注意控制體重,運動、飲食雙管齊下,力爭將體質指數控制在24以內;飲食上,注意低熱量、高纖維飲食,規律作息,可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綜上,有遺傳家族史、生活環境糟糕、有不良生活習慣、肥胖的的人群,易患糖尿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控制體重等,可減少其發病率。

    感謝閱讀!

    注: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要求將利率下調一個百分點,並重啟危機時期“印鈔”計劃,是向全球剪羊毛的節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