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我的看法是:關羽從《春秋》這本書裡讀到了“忠義”二字,所以才會有後來“千里走單騎”的傳奇,他才會被後世視為忠義的化身,也才會被後人稱作“武聖”。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儒家經典,傳是孔子所作。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舊時又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從這可以看到孔子作《春秋》的原因。

    《春秋》雖作為魯國的史書,但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因其用詞遣句“字字針砭”,且文字簡煉,敘事簡略,一般只重結果,不鋪敘過程,所以又被後世稱為“春秋筆法”。而且因所敘內容多涉及亂臣賊子,所以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關羽因其熟讀《春秋》,所以他才深知忠君仁義的可貴。以上僅僅是本人的一管之見,還盼各位不吝賜教!

  • 2 # 山色歸讀

    《三國演義》裡講述劉備手下五虎將之首的關羽愛讀《春秋》,民間傳說中把關公塑造成“忠孝節義”的千古聖人,襯托這一點的標準形象就是:關羽一手拂拭美髯,一手捧讀《春秋》,左邊關平捧印,右邊周倉扛大刀,所謂關雲長夜讀《春秋》。

    無獨有偶,也是該書中寫曹魏名將李典也喜讀《春秋》,“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其實歷史典籍裡記述的喜歡讀《春秋》的忠臣武將大有其人,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喜歡讀《春秋》的這些人修為、眼界、胸襟高人一等,脫離了鷹爪飛揚的純粹勇鬥武將方陣,也就是不屬於“黥布、彭越之徒”,大多歸於所謂“儒將”行業。

    關公夜讀春秋

    《春秋》相傳是一本孔子著述的史書,其特徵是尊崇正統。孔子在書中嚴守君臣大義,讓一些想篡權的野心家感到很害怕,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關羽透過熟讀《春秋》,成了一個忠勇、講義氣、忠貞不二地匡扶漢室的千古武聖。李典透過讀《春秋》也造就了他謙雅睿智的儒將修養和寬宏的胸襟氣度。

    當年李典和張遼搭班子在逍遙津駐守時,當孫權大兵壓境後,和張遼一向關係不好的他,放棄前嫌,同舟共濟,說出那句流傳千古的話:“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這或許就是與李典熟讀《春秋》而明“大義”有關。

  • 3 # 漁耕樵讀

    關羽熟讀的是左傳而非春秋,在三國志江表傳中有描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在呂蒙傳中也有描述:“讀《左傳》略皆上口”。至於關羽為什麼不讀左傳而改作讀春秋了,那應該是後世的儒生硬讓關羽讀春秋的。

    關羽為什麼從左傳改成了春秋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明白春秋是一部什麼書。孟子曾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的春秋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史書,更多的是孔子在傳播自己的思想。

    孔子在作春秋的時候,幾乎每件事都帶有自己的強烈褒貶之意。所以後來人們稱孔子的這種筆法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既然儒生讓關羽讀春秋,意思就是說關羽非常認同孔子的忠義思想。顯然就是利用關羽的威望在傳播忠義。

    關羽從左傳讀到了什麼

    既然關羽讀的是左傳,那關羽又從左傳讀到了什麼呢?要明白關羽讀到了什麼,首先要明白左傳是什麼書。

    關羽讀史書應該是從其中讀到一些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關羽是個智勇雙全的人物這和他喜歡讀書不無關係。同時關羽還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這同時也是知識分子的通病。

  • 4 # 魏青衣

    記得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同樣讀儒家經典《春秋》,也會衍生出不一樣的思路。據傳關羽喜好讀《春秋》,是因為建安五年,曹操東征,擒獲了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曹操欲“亂其君臣上下之禮”,安排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同住一個屋子。

    想讓關羽在亂了禮法之後,無顏面對劉備,只能為他所效力。但是沒想到關羽整夜的大聲讀《春秋》,壓根就不睡覺,於是這個故事被傳了下來,被譽為美談。

    雖然不知道關羽大聲的讀一夜,會不會吵得劉備的兩位夫人睡不著,但是後來,關羽也就常讀《春秋》,成為一個習慣。至於關羽從中讀到了什麼,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禮法,也就是上面的這個故事,關羽用禮法來約束自己。

    孔子可謂是復興周禮的使者,幾乎所有和他有關的著作,必不可少的就是得有“禮”字。

    而關羽和劉備是結拜兄弟,朋友妻不可欺的這個道理,他還是懂得的。

    他懂得沒用,人言可畏啊,他要是在裡面不聲不響,人家也不知道一男二女裡面幹啥。

    所以他不得不夜讀《春秋》,一是提醒自己,切不可亂了禮法;二是提醒外面的人,你看我天天讀著書呢,哪有空做別的事;三是用這種方法來告訴曹操,你曹操想要我做這檔子苟且之事,沒門,而且關羽讀禮法,還是對曹操的那種齷齪想法,最有力的回擊。其二是兵法,有人說,從《春秋》裡能看到什麼兵法,想去看兵法,還不如看《孫子兵法》。

    我之前說了,每個讀者看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解讀。

    《春秋》記錄的是魯國的歷史,而魯國能在春秋時期,屹立於各個諸侯國之間不倒,還能讓鄰邊小國去魯國朝拜,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在春秋戰國時代,爭霸很難,但是那些小國想要活下去,也很難。

    關羽夜讀《春秋》,實際上也就是在他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那時候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威猛,但是實際上就是在逃命啊,逃命在《孫子兵法》裡就是一走為上計,但是在《春秋》這種史書裡,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所以在後來,關羽也因為熟讀《春秋》,從一介武夫,成長為文武雙全的大將,又化為忠義的化身,深受後人的尊敬。

  • 5 # 劉一千五

    關羽讀《春秋》,讀成了一根筋。這根筋到底是開闊了他的境界,還是束縛了他的發展。在三國裡面由許多事例證明了《春秋》大義的焦點所在:齊家,治國,安天下。讓關羽讀到了。要實現這些,光有志向不行,還得有思想上的指路明燈。《春秋》裡的"忠,義,仁,德,禮,廉,恥"之類的東西,就成了行動指南了。他就透過一系列的行動表達出來了。這在《千里走單騎》裡,呈現得十分精彩。這些忠義,仁德,廉恥,禮教。反過來又像一根繩子,讓他放不開手腳,圖不來大事。反為許多仁義道候壞了大事。比如,打獵時要殺無禮於漢獻帝的曹操。在赤璧大戰後,又把曹操放了。五虎大將名單己成,又想去與黃忠打一架。不聽諸葛亮的外交方針,致使孫權呂蒙等得逞。這些不該呀,身為方面大員,重任在身,行為又與經典悖逆,這書未讀透嘛。怪不得司馬遷說《春秋》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這不是沒理由的。關羽一踏上征程,又有多少時間來細讀,這又怪不得關將軍讀得不好不夠精煉。

    關羽收個養子關平,自己又有關興。算是齊了家。關家父子蒙難。關興接力勤王。算是滿門忠義。對得起劉備這君這兄了。荊州之事,成與不成,關羽盡力了,孤軍戰兩狼,最後以身許國(荊州),算是盡職盡忠盡義了。至於安天下,他沒來得及,因為他為國殞命,身己不存,其他就不說了。

    桃園三義裡的三個兄弟,起步晚,底子薄,沒勢力沒基礎,全靠兄弟三個同舟共濟,緊密相依,才度過重重厄運,掙得一塊落腳之地。然而功業未成,英雄遠去,徒使江湖淚滿巾。

  • 6 # 漢水白石言

    關羽在中國民間被尊崇為忠義“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呂蒙說關羽“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可見,關羽讀《春秋》主要是讀出了忠義二字。

    1.關羽。網路配圖

    關羽(161-220),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東漢興平元年(184),關羽結識劉備、張飛。“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2.陸樹銘版關羽。網路配圖

    建安五年(200),“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但是,關羽誓死忠於劉備的心卻絲毫未改變。在殺顏良、文丑報曹操厚恩後。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3.關羽塑像。網路配圖

    由此,民間也有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甚至《三國演義》為了表現關羽的義,演繹出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

  • 7 # 波浪壯闊任我秀

    關羽在《春秋》中讀到了什麼,這要看書中都講述了什麼。

    相傳《春秋》為孔子所著,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一部編年史。孔子乃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其宣傳核心不離仁、義、禮、智、信,這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思想,也是萬世尊孔之根源。

    相信關羽在書中都看到了這些,要不然關羽也不會成為武聖,其修身在《三國演義》中體現極致,這可能是他封神過程的歷練吧。

  • 8 # 坐看雨收雲散

    《春秋》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它是孔子著述的編年體史書。它不僅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記述,還對事件及人物進行了品評!是集儒家思想精華大成的一部著作。它旨在明辨是非,邪惡,善美,綱常,倫理的思想。《春秋》是以史明義的著作,是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它與《論語》構成了儒家思想學說的大成。是古代學子必修的教材。《春秋》以曉義為主,綱常尊卑是其要旨。

    關羽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自詡熟讀《春秋》知曉大忠大義。其所做所為皆以忠義為參照,對劉備忠心耿耿,不愛高官美女,殺身成仁。被歷代統治者推崇,樹為忠義的楷模,千古流傳。關羽的忠義來自於《春秋》,儒學的宗義也是統治階級愚教百姓的思想基礎。所以這就是歷代統治者大力倡導忠義關羽的原因!是這樣嗎?僅淺見,勿噴!

  • 9 # 奕天讀歷史

    有句歇後語叫做,關羽看《春秋》——— 一目瞭然!可見關羽是熟讀《春秋》。

    《三國志·關羽傳》中,裴松之引用《江表傳》,“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關羽讀《左氏春秋》,不僅是熟讀,還熟記於心,每到用時皆可以脫口而出。

    那麼關羽把《左氏春秋》讀到這麼熟,到底讀到了什麼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忠義。

    關羽明國家大義,知道要忠於漢朝。因此,關羽對於以“匡扶漢室”的劉備,才一直忠心耿耿。

    關羽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難”,視劉備如同兄弟,常侍立左右,跟隨劉備,不懼艱難,又有兄弟之義。

    關羽降曹,也是因為並不違背忠於漢室的大義,漢獻帝在許都。

    關羽也不為曹操所給的各種利益所收買,堅持“立效以報曹公”之後,才“掛印封金”而去,知恩圖報,對曹操也是情義俱在。

    同時,關羽一直不忘故主劉備。關羽對於劉備的忠義,是一直到樊城戰敗,退走麥城,臨沮被俘身死,都沒有改變。

    就憑這一點,關羽的《春秋》就沒有白讀。

  • 10 # 恬然滋味

    謝謝朋友們的邀請。有朋友也回答了。感覺寫的很好! 古人質純。普遍的情況是講究專精。當然當時的知識也沒有這麼細分詳備。特別是書籍極少。有一卷在手,一讀再讀,悄然入味。 關羽讀春秋讀到了什麼? 讀史的有厚度,普遍大氣。體現在關羽身上是那股豪氣。一往無前英雄氣。有人說更象是傲氣。傲氣太小。壓倒英雄強手的氣概怎麼能是傲氣呢?斬顏良,衝陣而去,刺顏良於馬下,梟首而還。我認為就是以刀做槍刺下馬的。以刀做槍才出乎意料嘛!長沙戰黃忠,前言特來取汝首級,後面馬失前蹄而不殺。都是滿滿的英雄氣。 關羽讀春秋已是標誌性影像。一手撫髯,一手執書,好讀不綴。在三國演義中,這個形象是在曹營時開始的。細品頗有點擠兌曹操的意味。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體現一個“忠”,而關羽終生以“漢壽亭侯”為榮,也體現一個“忠”。襄樊大戰時,關羽聯絡中原豪傑,多有響應,宛洛震動,關羽威震華夏。 這個非常厲害!關羽聯絡敵方豪強,主打思想應該是“除奸興漢”這個大義。關羽的國家民族的大義就這樣深入江湖,以至於今。 關羽是山西人。北人慣馬,南人慣舟。關羽這個北方人半路出家在南方訓練水軍打水戰卓有成效。北宋趙普曾自詡“半部論語治天下”。實際是說他體悟深刻,一理通百理融。我看關羽讀春秋亦頗有得。襄樊之戰發動時機對不對?看看曹操的窘境就知道了。看宛洛豪傑響應可知關羽的攻曹操的準備工作一刻沒停相當充分。曹操經漢中戰敗,襄樊失利,已經準備遷都了。這個時候,孫權不攻曹而偷襲荊州。不攻曹而偷襲荊州!只能說,孫權不讀春秋。孫權不讀春秋啊!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比較而言,孫權身上大氣不足,大義有虧。也許孫權各種書讀多了。書讀多了容易四不像,甚至八不像。 再說一句,古籍耐品。真一本深入,讀通了,不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危機來了,找工作投簡歷,沒有企業回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