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928115530768
-
2 # 司馬英才
與馬有關的的成語
馬勃牛溲
馬浡牛溲
馬不解鞍
馬不停蹄
馬塵不及
馬遲枚疾
馬齒加長
馬齒徒增
馬齒徒長
馬大哈
馬到成功
馬到功成
馬耳春風
馬耳東風
馬翻人仰
馬放南山
馬肥人壯
馬腹逃鞭
馬革裹屍
馬革盛屍
馬工枚速
馬後炮
馬跡蛛絲
馬角烏白
馬角烏頭
馬空冀北
馬龍車水
馬鹿異形
馬鹿易形
馬馬虎虎
馬毛蝟磔
馬毛蝟磔
馬面牛頭
馬牛襟裾
馬牛其風
馬疲人倦
馬屁精
馬前潑水
馬前卒
馬去馬歸
馬如流水
馬如游龍
馬如游魚
馬入華山
馬上得天下
馬上得之
馬上房子
馬上功成
馬上看花
馬上牆頭
馬生角
馬首是瞻
馬首欲東
馬瘦毛長
馬水車龍
馬舞之災
馬咽車闐
馬仰人翻
馬中關五
馬壯人強
馬捉老鼠
馬足車塵
馬足龍沙
鞍馬勞頓
鞍馬勞倦
鞍馬勞困
鞍馬勞神
鞍馬之勞
白馬素車
百馬伐驥
班馬文章
寶馬雕車
寶馬香車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策馬飛輿
車馬輻輳
車馬駢闐
車馬如龍
車馬填門
車馬盈門
馳馬試劍
寸馬豆人
打馬虎眼
大馬金刀
代馬不思越
代馬望北
代馬依北風
代馬依風
得馬生災
得馬失馬
得馬折足
放馬後炮
放馬華陽
肥馬輕裘
風馬不接
風馬牛
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雲車
罷馬不畏鞭箠
谷馬礪兵
弓馬嫻熟
狗馬聲色
狗馬之心
歸馬放牛
汗馬功績
汗馬功勞
汗馬勳勞
汗馬之功
汗馬之勞
好馬不吃回頭草
呼馬呼牛
胡馬依風
花馬弔嘴
花馬掉嘴
見馬克思
金馬碧雞
金馬玉堂
裾馬襟牛
叩馬而諫
快馬加鞭
快馬一鞭
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老馬戀棧
老馬識途
老馬嘶風
老馬為駒
勒馬懸崖
立馬蓋轎
立馬萬言
良馬見鞭影而行
六馬仰秣
龍馬精神
露馬腳
綠馬仰秣
買馬招兵
買馬招軍
秣馬厲兵
秣馬利兵
秣馬脂車
牛馬不若
牛馬風塵
牛馬襟裾
牛馬生活
牛馬易頭
牛馬走
駑馬戀棧
駑馬戀棧豆
駑馬鉛刀
駑馬十駕
駑馬十舍
拍馬溜鬚
拍馬屁
盤馬彎弓
跑馬觀花
跑馬賣解
匹馬單槍
匹馬當先
匹馬一麾
匹馬隻輪
騎馬乘舟
騎馬頂包
騎馬尋馬
騎馬找馬
鉗馬銜枚
求馬唐肆
求馬於唐市
求馬於唐肆
裘馬輕肥
裘馬輕狂
裘馬清狂
裘馬聲色
犬馬齒窮
犬馬齒索
犬馬戀主
犬馬之報
犬馬之誠
犬馬之齒
犬馬之疾
犬馬之決
犬馬之勞
犬馬之力
犬馬之戀
犬馬之命
犬馬之年
犬馬之心
犬馬之養
雀馬魚龍
人馬平安
戎馬倉皇
戎馬關山
戎馬倥傯
戎馬倥傯
戎馬劻勷
戎馬生郊
戎馬生涯
戎馬之地
率馬以驥
三馬同槽
散馬休牛
殺馬毀車
善馬熟人
瞎馬臨池
失馬塞翁
失馬亡羊
食馬留肝
士馬精強
束馬縣車
束馬懸車
司馬稱好
司馬牛之嘆
司馬牛之憂
司馬青衫
司馬昭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死馬當活馬醫
四馬攢蹄
駟馬不追
駟馬高車
駟馬高蓋
駟馬高門
駟馬莫追
駟馬難追
駟馬軒車
駟馬仰秣
天馬行空
鐵馬金戈
捅馬蜂窩
萬馬奔騰
萬馬皆喑
萬馬齊喑
萬馬千軍
萬馬爭先,驊騮落後
唯馬首是瞻
五馬分屍
五馬六猴
繫馬埋輪
下馬馮婦
下馬看花
下馬威
下馬作威
信馬由韁
信馬游韁
刑馬作誓
Mustang塵埃
Mustang無韁
一馬不鞴兩鞍
一馬不鞴雙鞍
一馬不鞁兩鞍
一馬不跨兩鞍
一馬不跨雙鞍
一馬當先
一馬平川
一馬一鞍
衣馬輕肥
倚馬可待
倚馬立成
倚馬七紙
倚馬千言
倚馬萬言
倚馬長才
倚馬之才
意馬心猿
飲馬投錢
飲馬長江
玉馬朝周
躍馬彎弓
躍馬揚鞭
仗馬寒蟬
陣馬風檣
竹馬之好
竹馬之交
竹馬之友
縱馬橫刀
走馬到任
走馬燈
走馬赴任
走馬觀花
走馬看花
走馬上任
走馬章臺
走馬之任
鞍前馬後
兵荒馬亂
兵慌馬亂
兵強馬壯
不識馬肝
不食馬肝
車塵馬足
車馳馬驟
車殆馬煩
車怠馬煩
車煩馬斃
車攻馬同
車龍馬水
車水馬龍
車填馬隘
車塵馬跡
車在馬前
車轍馬跡
東風馬耳
打下馬威
風吹馬耳
風牛馬不相及
弓調馬服
嘎七馬八
裹屍馬革
猴年馬月
襟裾馬牛
金漆馬桶
開足馬力
露出馬腳
驢唇馬觜
驢唇馬嘴
驢年馬月
驢前馬後
龍神馬壯
迷離馬虎
枚速馬工
牛高馬大
牛溲馬勃
牛溲馬渤
牛童馬走
牛頭馬面
拿下馬來
乞兒馬醫
秋高馬肥
旗開馬到
牆頭馬上
權移馬鹿
人煩馬殆
人喊馬叫
人喊馬嘶
人歡馬叫
人荒馬亂
人困馬乏
人強馬壯
人怯馬弱,不習之過
人仰馬翻
人語馬嘶
殺回馬槍
士飽馬騰
神龍馬壯
蛇毛馬角
天粟馬角
烏白馬角
毋食馬肝
烏頭馬角
稀里馬虎
效犬馬力
羊頭馬脯
獐麇馬鹿
蛛絲馬跡
作死馬醫
瞻予馬首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敝車羸馬
弊車羸馬
伯樂相馬
北叟失馬
避世金馬
才高倚馬
持戈試馬
抽簡祿馬
窗間過馬
吹牛拍馬
鈿車寶馬
東風吹馬耳
東風射馬耳
鬥雞走馬
單槍獨馬
單槍匹馬
單人獨馬
單人匹馬
丹書白馬
短衣匹馬
二童一馬
風車雨馬
風車雲馬
泛駕之馬
非驢非馬
放牛歸馬
風檣陣馬
方外司馬
飛鷹走馬
弊車駑馬
服牛乘馬
腐索奔馬
腐索捍馬
腐索馭馬
滾鞍下馬
高車大馬
高車駟馬
膏車秣馬
光車駿馬
功勞汗馬
裹糧策馬
高頭大馬
高頭駿馬
管仲隨馬
寒蟬仗馬
壞車殺馬
毀車殺馬
橫刀躍馬
橫戈盤馬
橫戈躍馬
黃門駙馬
呼牛呼馬
呼牛作馬
害群之馬
橫槍躍馬
諱樹數馬
見鞍思馬
鳩車竹馬
金戈鐵馬
僅容旋馬
尻輪神馬
尻輿神馬
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歷兵粟馬
厲兵秣馬
厲兵粟馬
勵兵秣馬
礪兵秣馬
練兵秣馬
礪戈秣馬
溜鬚拍馬
臨崖勒馬
臨崖失馬
柳營試馬
立仗之馬
目可瞻馬
木牛流馬
盲人瞎馬
南船北馬
泥車瓦馬
攀轅扣馬
千兵萬馬
輕車快馬
鉛刀駑馬
千軍萬馬
青梅竹馬
敲牛宰馬
秦瓊賣馬
輕裘肥馬
青衫司馬
青絲白馬
軟裘快馬
三臺五馬
塞翁得馬
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之馬
束兵秣馬
素車白馬
素車樸馬
石慶數馬
石人石馬
聲色狗馬
聲色犬馬
素絲良馬
識途老馬
識塗老馬
瘦童羸馬
提劍汗馬
脫韁之馬
童牛角馬
土牛木馬
銅圍鐵馬
舞刀躍馬
五花殺馬
文君司馬
問牛及馬
問牛知馬
烏頭白馬生角
萬物一馬
聞香下馬
問羊知馬
烏焉成馬
洗兵牧馬
懸兵束馬
選兵秣馬
訓兵秣馬
鮮車健馬
香車寶馬
懸車束馬
休牛放馬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朽索馭馬
鮮車怒馬
鮮衣良馬
鮮衣怒馬
心猿意馬
懸崖勒馬
一鞍一馬
雲車風馬
易道良馬
蟻封盤馬
以渴服馬
以鹿為馬
以毛相馬
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玉堂金馬
燕昭好馬
招兵買馬
枕戈汗馬
止戈散馬
招軍買馬
走及奔馬
指鹿為馬
指鹿作馬
鞭長不及馬腹
車如流水馬如龍
驢唇不對馬口
驢唇不對馬嘴
驢頭不對馬嘴
盲人騎瞎馬
牛頭不對馬面
牛頭不對馬嘴
騎曹不記馬
射人先射馬
烏白頭,馬生角
烏頭白,馬生角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懸牛頭,賣馬脯
呼牛也可,呼馬也可
與羊有關的的成語愛禮存羊ài lǐ cún yáng
出處:《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意思: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羝羊觸藩dī yáng chù fān
出處:《周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
意思: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
多歧亡羊duō qí wáng yáng
出處:《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意思: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餓虎撲羊è hǔ pū yáng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麼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
意思:象飢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告朔餼羊gù shuò xì yáng
出處:《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愾羊。”
意思: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掛羊頭,賣狗肉guà yáng tóu,mài gǒu ròu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幾滅。”
意思: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
虎入羊群hǔ rù yáng qún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
意思:老虎跑進羊群。比喻強大者衝入柔弱者中間任意砍殺。
羚羊掛角líng yáng guà jiǎo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意思:羚羊夜宿,掛角於樹,腳不著地,以避禍患。舊時多比喻詩的意境超脫。
歧路亡羊qí lù wáng yáng
出處:《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意思:歧路:岔路;亡:丟失。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牽羊擔酒qiān yáng dàn jiǔ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老夫如今牽羊擔酒,與孩兒慶喜。”
意思:牽著羊,挑著酒。表示向人慰勞或慶賀。
驅羊攻虎qū yáng gōng hǔ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意思:驅:趕。驅趕羊群去進攻老虎。形容以弱敵強,力量懸殊,必遭覆滅。
肉袒牽羊ròu tǎn qiān yáng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意思:牽羊:牽著羊,表示犒勞軍隊。古代戰敗投降的儀式。
如狼牧羊rú láng mù yáng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寧成為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意思:如同狼放養羊一般。比喻官吏殘酷地欺壓人民。
十羊九牧shí yáng jiǔ mù
出處:《隋書·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意思:十頭羊倒用九個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
使羊將狼shǐ yáng jiàng láng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
意思:將:統率,指揮。派羊去指揮狼。比喻不足以統率指揮。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這要壞事。
順手牽羊shùn shǒu qiān yáng
出處:《禮記·曲禮上》:“效馬效羊者右牽之。”
意思: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
素絲羔羊sù sī gāo yáng
出處:《詩·周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陀,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意思:指正直廉潔的官吏。
替罪羊tì zuì yáng
出處:
意思:古代猶太教祭禮是替人承擔罪過的羊。比喻代人受過。
屠所牛羊tú suǒ niú yáng
出處:《大涅磐經·迦葉品》:“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意思:比喻臨近死亡的人。
亡羊補牢wáng yáng bǔ láo
出處:《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意思: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亡羊得牛wáng yáng dé niú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意思: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穫大。
問羊知馬wèn yáng zhī mǎ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
意思: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羊腸鳥道yáng cháng niǎo dào
出處: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意思:形容山路狹窄,曲折而險峻。
羊腸小道yáng cháng xiǎo dào
出處: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意思:曲折而極窄的路(多指山路)。
羊狠狼貪yáng hěn láng tān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意思:狠:兇狠。原指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比喻貪官汙吏的殘酷剝削。
羊毛出在羊身上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
出處:
意思:比喻表面上給了人家好處,但實際上這好處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價裡。
羊入虎群yáng rù hǔ qún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竊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
意思:比喻好人落入壞人的手中,處境極端危險。
羊質虎皮yáng zhì hǔ pí
出處: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意思: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以羊易牛yǐ yáng yì ni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意思: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爭雞失羊zhēng jī shī yáng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八:“爭雞失羊,亡其金囊。”
意思:比喻貪小失大。
回覆列表
展開全部
《孫子》成語的主要形成方式有
1.直接摘自《孫子》原文
2.後人加工組合。
輯錄如下:
1.出其不意〈《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2.攻其不〈無〉備〈同上〉
3.兵不厭詐〈《孫子‧計篇》:「兵者,詭道也」。〉
4.無懈可擊〈《孫子‧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5.百戰百勝〈《孫子‧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戰屈人〈《孫子‧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制勝〈《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終而復始〈《孫子‧勢篇》:「終而復使,日月是也」。〉
9.週而復始〈同上。系由「終而復始」演變而來〉
10.死而復生〈《孫子‧勢篇》:「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11.紛紛紜紜〈《孫子‧勢篇》:「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12.渾渾沌沌〈《孫子‧勢篇》:「渾渾沌沌,形園而不可敗也」。〉
13.避實擊虛〈《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4.避實就虛〈系從上一句演變而生〉。
15.倍道兼行〈《孫子‧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
16.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逸〈佚〉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
17.後發先至〈《孫子‧軍爭篇》:「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計者也」。〉
18.居高臨下〈《孫子‧行軍篇》:「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19.愛兵如子〈《孫子‧地形篇》:「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20.首尾相應〈《孫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濟〈《孫子‧九地篇》:「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風雨同舟〈同上。〉
23.兵貴神速〈《孫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捨近求遠〈《孫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25.焚舟破斧〈《孫子‧九地篇》:「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斧,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28.巧能成事〈《孫子‧九地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附《孫子兵法》全篇 :
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車賁][“溫”字“氵”旁換“車”],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門”內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的“王”旁換“石”旁]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加“艹”頭]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缸”字右邊“工”換“瓦”],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