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小西
-
2 # 鹿鹿哥
宋江為什麼一心想招安,他是那麼想做官嗎?
轟轟烈烈的水泊梁山聲勢浩大,朝廷都忌憚三分,皇帝更是束手無策,宋江為什麼要選擇招安呢?宋江作為梁山的頭領,為什麼要帶領梁山歸順朝廷呢?真的那麼想做官?
宋江接受招安以後,帶著梁山人馬去南方平定方臘的叛亂,雖然最後叛亂平定,但是梁山最後活著的好漢也沒剩下幾個,最後宋江帶著李逵一起喝下了毒酒,一起去了極樂世界。
宋江做出招安的決定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宋江等人打著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其中許多好漢都是從朝廷到了梁山,宋江也是其中的代表,他是一個押司也是吃皇糧的,他心中有朝廷。宋江等人一直認為,朝中奸臣當道,皇帝是受了奸臣的矇蔽,他們並沒有將錯誤歸結到皇帝的身上。古人忠君愛國的思想一直傳承,我們現在是說洗腦,這是一種習慣思想,深深紮根在宋江的心中,誓死想為朝廷效力。
第二是心裡強大的落差。這是宋江的個人原因,宋江本來是個兢兢業業的小押司,最終還是無奈被刺字流放。心中對以前的生活十分不滿,空有抱負卻施展不出來,喝酒以後題反詩,差點被陷害致死,也把自己送上了梁山
第三是為兄弟們找出路。這是宋江個人的想法。宋江覺得落草於梁山泊終究不是辦法,只能暫時在這裡,兄弟們老了以後能在哪裡呢?必須為他們找一條出路,而招安就是最好的一條出路,只有成為了朝廷的公務員,才能老有所依,成為兄弟們的歸宿。
可是宋江徹底錯了,宋江捉住了高俅,原本林沖最有資格殺他,但是宋江不肯偏要放他,因為殺了他就不能招安了。可是高俅根本不領情,反而繼續坑害梁山,否則梁山也不會這麼慘
宋江一心想招安,最終帶領其他一百零七個人征剿方臘,結果梁山的家底都被打光了,一百零八將活著的只有三十幾個,還有一些人選擇隱居,最後卻得到善終,比如武松。如果宋江能夠看清這個朝廷已經腐朽不堪破敗不遠,最重要的是宋徽宗是一個糊塗皇帝,土匪草寇的人怎麼會得到重用,招安以後即使沒有方臘,梁山的人被朝廷整也是必然的。
宋江招安還真不是為了自己做官!
-
3 # 墨魚軒書畫
宋江一心招安,追溯到底有其特殊的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
個人因素宋江出身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打小接受的就是忠君愛國、皇權至上的思想。他雖為小吏,但心裡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平步青雲做大官,好封妻廕子光耀門楣。
所以他平時兢兢業業做官,不敢有絲毫出格的行為。但他為了不洩露和盜賊有聯絡的秘密而不得已殺了閻婆惜,宋江連夜逃跑,他期望有朝一日等到朝廷大赦,自己還能回來繼續做官。
後來被抓,他本有機會不用服刑直接上梁山,但他依然對朝廷抱有幻想,期待刑滿釋放後再圖發展。直到題反詩被判死刑最後被梁山劫法場救出,宋江徹底認識到以前的路走不通,於是悍然上山。
即使上了山,宋江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輩子當山賊並不是他的夢想,即使是當山賊老大。在廟堂之上謀個一官半職才是他的終極目標。當土匪壯大梁山只是他和朝廷談判,待價而沽的籌碼。所以,宋江的個人思想一直主導著他想要去招安。
社會因素很多人認為,宋江何德何能能當梁山老大?這正是宋江的神秘莫測之處,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宋江有腦子,有思想。且不說他上山前在江湖上的威望,從上山後他一系列的舉措就能看出,宋江不是來小打小鬧的,他要幹大事!
宋江深刻的認識到,梁山並非長久之計。在別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時,他卻在思索梁山的未來走向。雖然當時大宋整個社會動盪不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且邊關戰事連年不斷,但如果梁山繼續做大做強,朝廷是不會放任梁山發展的,禁軍可不是吃素的。梁山早晚會被滅掉。
但安心做一個小小的山賊頭子,宋江當然心有不甘。況且他還有實現抱負、光耀門楣的願望。所以思想深刻,眼光長遠的宋江把目標放在了招安上。
文化因素作為小吏的宋江骨子裡還是個文人,其實他相當看不起身邊那些大老粗的一些弟兄,甚至看不起自己山賊的身份。宋朝重文輕武,自詡為文人的宋江當然不願意在一幫草莽大漢裡廝混一輩子。
兩宋時期的主要哲學流派是理學,皇權運用理學控制民眾思想,宋江已經荼毒至深,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理念深入其心,自詡文化人的宋江其實正是被所謂的文化束縛了心靈。如果像李逵那個文盲一樣敢想敢幹,就是殺不到東京去,也能把大宋的天捅一個大窟窿,也不至於招安後窩囊死去。
綜上所述,就是宋江一心招安的三個因素。至於當官,那是宋江的一種願望,也是他認為得到朝廷認可的一種標誌,所以他當然想。而且這也反映出當今社會一些人的願望,當了官好辦事兒嘛!我相信題主如果有機會當官肯定也不會放棄!
-
4 # 蟑螂吃老虎
1儒家有云,君為臣之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君乃臣父,這些話讀多了,很少有人會反.
2那逃吧,普天之下,莫為王土,你又能逃到哪?又是一種洗腦。
3好,就算孔老二沒讀多,打吧,你可以贏個一次兩次,但只要輸一次就全玩完,這一點,宋江曾言,為山寨兄弟著想後路,這應該是真的。
4但事實上,朝廷太腐敗,再者歷朝歷代幾乎無容納反賊的,那麼出路何在,海外稱王,無人島很多,土諸好征服,國內憋屈,何不海外稱王,我估計,以當時梁山實力,去佔日本都可以。可惜了的。
-
5 # 老木蟠龍
宋江是一個很複雜的形象。他一方面忠君報國,疏財仗義,扶弱濟貧,孝敬親友。一方面又暗通江湖,和梁山好漢相通。他上了梁山之後,得到梁山好漢的擁戴,很快接班當了總首領,他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打了很多漂亮仗。但勝利之後,卻老想著招安。這樣的轉變看起來有點意外,其實,這和他的思想是一致的。我認為,宋江的這一形象真真切切的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應該說當時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官員腐敗成風。盜賊四起,民不聊生。一些人紛紛落草,成為盜賊。宋江處在這樣的社會,他一方面痛恨貪官汙吏,同情下層人民。痛恨盜賊。一方面又羨慕好漢瀟灑自如的生活,他們可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論稱分金銀”。當梁山好漢打出“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幟的時候,正合他的思想。所以,他上了梁山。
但當梁山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他骨子裡的忠君報國思想又復活了,他把“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門前豎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說明他的內心不是反皇帝的,而是反皇帝身邊的貪官汙吏的。他覺得到梁山當好漢不是長久之計,應該有一個長遠的打算,他要為他和梁山的好漢們尋找一個好的出路,所以他就想到了招安。我認為宋江把朝廷想的太好了,他認為只要招安,皇帝就會把他和梁山好漢當功臣看待,殊不知,奸臣當道,哪裡有他們的一席之地!所以朝廷派他們打方臘。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真是可悲。這說明宋江的官癮並不是很大,他的江湖義氣也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
6 # 青驪
北宋末年爆發了兩次比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次是宋江,一次是方臘。二者的時間也差不多相近,都是在1120年左右,起義的結果雖然不甚相同,但最終的結局卻是一樣的。宋江集團被招安,最終被蔡京、高俅用毒酒害死,方臘則是被押往汴京問斬,轟轟烈烈的起義帶來的都是悲壯的死亡。然而同樣都是農民起義,為什麼宋江沒有像方臘一樣抵抗到底至死不渝呢?這得從他的出身說起。
《水滸傳》的中宋江出場時的身份是山東鄆城縣的一名小吏,押司,主要負責縣裡訴訟案件的整理或者是一些文秘性質的工作。在中國古代,官和吏是分開的,官員是由國家選拔和委任,而吏,則是各個地方的行政官員自己招募,不屬於國家任命的範疇,所以也就不存在吏晉升為官的通道,二者有著嚴格的體系區別,也因為此,民間有著‘一日為吏,終身為吏’的說法。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宋江不管再怎麼努力,也是不能實現當官的夙願的。而出身封建社會小地主家庭的宋江,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一心想著‘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今衙署小吏這個職位,顯然是與他的期望不符。他日思夜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為君分憂、為民謀福的政治抱負,不知不覺中,機會來了。
晁蓋、吳用率領著梁山初期的一眾兄弟下山截了官府的生辰綱,梁中書(蔡京的女婿)大怒,責令鄆城縣觀察使何濤限期破案。知道訊息的宋江暗中給晁蓋等人傳了句話,為感謝宋江,晁蓋讓自己的手下劉唐下山送一百兩銀子答謝。不料,此事被宋江的外室閻婆惜發現,趁機索要銀兩,還要嫁給宋江的同事‘小白臉’張文遠。為防止走漏風聲,宋江無奈之下殺了閻婆惜,奔往清風寨投靠花榮,卻被清風寨寨主劉高之妻陷害入獄,花榮一併被捕。到這裡為止,是宋江生命中的第一難,也是為後期逼上梁山做鋪墊的。
宋江、花榮二人被押往青州時,路遇王英、燕順、鄭天壽,得救;後有秦明、黃信率官兵追趕,被宋江用計生擒,化敵為友,一番商量之下,這一眾人等欲往梁山而去,尋個落腳地。巧合的是,走到路上的時候,遇到了石勇傳來家書,信中說宋江父親過世,情急之下,宋江與這些人分開奔往家中,誰知這一到家,就被埋伏已久的官兵抓獲,發配江州。途中,被梁山好漢救下,邀請他一同前往梁山,但此時,宋江拒絕了。注意,宋江拒絕了,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宋江心中不想上梁山落草為寇,他想著等刑滿釋放回家守在父親身前盡孝。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宋江身上有著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影子,到梁山落草,在他看來,是與傳統的君臣禮法、父子綱常相違背的,骨子裡,宋江還是一個忠君愛國、忠義守孝的平民百姓。這也是他後來主事梁山之後積極籌謀招安並接受招安的根本原因。
再後來,宋江被髮配到江州監獄,在獄中結識李逵。事前因為得到吳用的書信引薦,得以獲取了獄長戴宗的照顧,可以隨意出入監獄和外面的酒樓‘潯陽樓’。一日酒醉,感慨非常,信筆在牆上寫下《潯陽樓》:
心在山東心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被通判黃文炳知道後,認定為反詩,向上司告發,宋江被判死刑問斬,法場上,得遇梁山晁蓋來救,一行人殺了黃文炳,齊上梁山。就這樣,宋江二上樑上。自從出走鄆城,這一路走來,宋江憑自己的仗義疏財、有勇有謀,收穫了花榮、李逵、戴宗等核心成員,除此之外,宋江到了梁山之後又把自己的弟弟宋清接了過來,又有智多星吳用倒戈追隨宋江,這些核心力量的聚集與擁護,使得宋江在梁山眾頭領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獨佔鰲頭。此時的宋江,心裡已然開始謀劃未來梁山好漢的出路,那就是招安,而他面臨的第一個阻礙,就是晁蓋,當時的晁蓋尚且坐著梁山首領的位置,他不同意,招安就無法順利實現。於是宋江開始暗暗策劃,架空晁蓋。
首先,二上梁山之時,宋江主張新舊首領分別坐於右邊客座與左邊主座之上,等到日後按照出力的多寡、功勞大小,再行定奪。這一番話,宋江既表明了自己的仁義和度量,又開始暗起心思,架空晁蓋。
再者,對於之後投靠梁山的江湖兄弟,宋江則是多有善待,與晁蓋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做法,為宋江在梁山越來越多的弟兄之中建立絕對的威望和影響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宋江有軍事天賦,這源於少年時期的熟讀兵法,於是他主動接手梁山的一系列對外軍事行動,用親自帶兵出征來積蓄自己的實力。而在晁蓋看來,這是因為宋江仁義,在主動為他分憂。簡直是一石兩鳥。等到晁蓋反應過來,為時晚矣。
宋江透過這一系列的手段運作,在梁山之上樹立了空前強大的威望和地位,這也讓後知後覺的晁蓋感受到了危機,迫切的希望用一場軍事勝利鞏固自己的位置。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晁蓋怒闖曾頭市,被史文恭用毒箭射殺。冥冥之中,彷彿一切早有定數。
再後來,盧俊義來到梁山,眾人一致推舉宋江為梁山首領,坐上了第一把交椅。當時,為保證‘招安’的順利實現,宋江在‘二敗童貫,三敗高俅’後,對他們不僅沒有絲毫的憤怒,反而禮遇有加,恭恭敬敬送下山去,就是為了表明自己誠意‘投降’。等到梁山108將聚齊之後,宋江在菊花大會上作《滿江紅.招安》,以首領的身份,基本確立梁山的招安路線。之後,宋江安排燕青聯絡李師師(宋徽宗的情人),請求她從中斡旋招安之事,最終宋江得償所願,宋徽宗派遣張叔夜上梁山招安,宋江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實現了心中夢寐以求的忠君報國之志。
綜上,宋江骨子裡的封建儒家思想,決定了他把仁義道德、君君臣臣的觀念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行為準則,把為官一任、造福萬民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把上戰殺敵、報效家國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他始終沒有想過要造反,在鄆城縣吏這條道路不能實現他的人生理想時,逼上梁山、轉而招安,似乎是他唯一的選擇,而最終,他也做到了。
-
7 # 胡周
1、四書五經讀多了
2、並了晁蓋心裡愧
3、宋實則陽奉陰違
4、梁山無群眾基礎
5、只有近利無遠謀
6、當時大環境使然
-
8 # 霜葉紅於二月花
北宋末年爆發了兩場民眾起義,一是梁山泊的起義,一是方臘起義。就後世的知名度而言,因為《水滸傳》的原因,梁山泊的起義更為人們熟知。兩場起義各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民眾起義的兩種不同的結局,要麼被招安,要麼被鎮壓。第三種是改朝換代,如漢王朝、明王朝的建立。
有人說,宋江一心想招安。其實,放在歷史長河裡,回到他所在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體味他所處的個人境遇,就會對這個事情多一份理解。宋江之所以這麼做,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1、宋江等人有著較明確的忠君愛國思想。宋江以及梁山隊伍中的不少人,多系讀書人出身,或出身於原有體制,內心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薰陶,雖然被逼上梁山,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他們的信條,並沒有因為上了梁山就丟棄,要“修、齊、治、平”就必須忠於君主忠於朝廷。
2、梁山義軍沒有明確的政治理想和切實可行的行動方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梁山眾兄弟聚集在一起,究竟要幹什麼?梁山義軍高舉的旗幟是“替天行道”。儘管個人遭受了種種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奸人的陷害,但他們認為國君還是好的,只是皇帝的身邊有壞人、小人,才導致社會出現不公平。在這種語境下,“替天行道”其實和“清君側”是同一個意思,至少是差不多。
3、為眾弟兄謀個好的出路。梁山眾兄弟聚集在一起,落草為寇,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除了報仇以外,就要一輩子打打殺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種狀況不可持續下去,必須要謀出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面臨一個選擇,要麼為匪,要麼為官。此時,面對朝廷伸出的橄欖枝,宋江選擇了接受招安。雖然還有李逵嚷嚷“招安招安,招什麼鳥安”,但改變不了大勢。
但可悲的是,招安並沒有得到宋江希望得到的一切,他們被迫繼續打打殺殺,被朝廷派去鎮壓方臘起義。兩支義軍殊途同歸,都落得了悲慘的下場。
-
9 # 加貝的精彩首先先說明一點,歷史上的宋江並非被朝廷招安投降,而是戰敗而降,而且張叔夜僅用千人就打敗了宋江。這裡我來分析一下名著《水滸傳》裡面的宋江為什麼一心想詔安。有以下這麼3個原因。
1.宋江的主觀思想是忠君愛國、報效國家,而不是反抗朝廷。宋江落草前身份“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江湖人稱“及時雨”,又號“呼保義”。因為他面黑身矮,人又喚他做黑宋江;又非常孝順,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北宋初年,是儒家學說盛行發展的一個朝代。宋江也是個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不同於其它落草為寇但文化水平不高的其它頭領,在他心裡雖然有反抗精神,但依然有著很強烈的正統思想。後來的透過李師師見宋徽宗而不殺之,就是他只反奸臣不反皇帝最好的證明,他還一心要輔佐皇帝整飭山河。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揚名立萬、名垂青史,只有這樣他手下那幫本領高強的兄弟才能有出路。再來看宋江在梁山當老大後,立即改聚義廳為忠義堂。說明宋江骨子裡是忠於封建階級制度的擁躉,這為以後的詔安埋下了伏筆。
2.梁山實力還不足以對抗朝廷。雖然梁山好漢和朝廷有過幾次交戰,最後是勝利了,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當時朝廷派出征討梁山的軍隊只能說是很小的部分兵力,反觀梁山幾乎就是傾巢而出。再者,梁山的勢力也就在水泊周圍,防守打游擊尚可,發動大的攻勢比較難,所以整體實力上,梁山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整個朝廷。地勢上,梁山離著皇帝近,也很難發展勢力,最終肯定會被朝廷收拾掉,還不如趁著打贏幾場勝仗來招安。
3.宋江有自知之明,當不了皇帝。宋江對朝廷大員始終稱自己為小吏,他也意識到自己沒有那個能力當皇帝。如果宋江悍然稱帝,勢必激起內部矛盾。支援的是少數,觀望派居多但地位低,反對者必然有關勝,呼延灼,徐寧等本為宋將軍的能人,甚至梁山二把手盧俊義都可能站起來第一個反對。這些人本來就是被宋江使用各種非人道忽悠手段忽悠上來的。宋江知道在梁山好漢中,排名靠前且有能力的大將都是能跟隨他詔安的,但不能擁護他當皇帝的。為了自己留名青史,名義上也為兄弟們找個好出路才詔安的。
最後結論就是宋江主觀思想就是忠君愛國,客觀上梁山沒有實力去對抗朝廷,如不詔安早晚被剿滅,不如詔安還可能青史留名。
-
10 # 文壇太陡夏不來
大致有三種理由,可以解釋宋江為什麼一心想被招安。我覺得這些理由都是外部因素,真正決定宋江一心想被招安的內在因素,還是他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夠!個人才華遠遠撐不起個人野心!
宋江(?~ 公元1124年),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山東鄆城縣押司。
一,有的人認為,宋江從小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忠君報國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是他一心想被招安的原因。這可以從他題反詩前的心理活動中窺見一二:
“我生在山東,長在鄆城,學吏出身,結識了多少江湖好漢,雖留得一個虛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配來在這裡。我家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見?”
“何不就書於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睹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
二,有的人認為,梁山泊地盤太小,難以發展,這是他一心想被招安的原因。
晁蓋死後,宋江如願當上了梁山泊老大。之後,除了偶爾打家劫舍外,整天吃肉喝酒,並無更大的軍事行動,梁山泊地盤再大又有什麼用呢?
三,有的人認為,梁山泊好漢人員複雜,人心難測,內部也不團結,很難領導,這是他一心想被招安的原因。
我認為:無論是所受教育的限制,還是所佔地盤的侷限,抑或是所管人員的複雜,這些理由都是外部因素,真正決定宋江一心想被招安的內在因素,還是他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夠!個人才華遠遠撐不起個人野心!
宋江既沒有因人而用之能,也沒有衝鋒陷陣之力,更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智。他頂多懂一點權謀之術,為了當上梁山泊老大,打了幾個小仗,抖了一下威風。
談到文韜武略,他比黃巢差得太遠!反觀黃巢,透過六年的抗爭,動搖了唐朝的根基。即使後來宋江遂了凌雲之志,當上了梁山泊的老大,他又有什麼資格笑黃巢不丈夫呢?
附《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中宋江題的反詩,共一詞一詩:
《西江月》詞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
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哪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七絕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注: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黃巢於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起兵反唐,後轉戰江南,擁兵北伐,稱帝長安,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敗亡齊魯,自刎而死。
從上面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宋江很想當官。他的能力有限,智謀不足,除了可以當一般級別的官外,並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為。
我這樣回答,你認為對嗎?
回覆列表
宋江從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長大後又靠忠義形象立身,驟然間讓宋江完成從一個忠君愛國之士向弒君滅國之人的轉變,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這不僅對宋江而言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心理門檻,而且還會對其苦心樹立的忠義形象有很大損壞,甚至會在梁山內部引發巨大震動。
在這種底氣不足、前途不明的情況下,思想上的雜念便會異常活躍,忠與不忠就成為縈繞在宋江腦海中來回反覆的問題,並對最終決定產生很大影響。
梁山處於梁山泊中,沒有耕地。王倫時期以搶劫為生,是典型的土匪時期。晁蓋、宋江都是奉行的流寇主義,沒有像田虎、方臘建立根據地或游擊區,不從事糧食、漁牧等生產勞動。梁山集團唯一的收入就是搶劫,應付一段時間後,就去打仗搶劫,為嘍囉們提供衣食保障。
向朝廷妥協,自己一生可有榮華富貴。自己繼續革命,萬一不成功,自己和手下弟兄可能會萬劫不復,誰能跟朝廷抗衡,自己手下雖有人馬,可是長期下去,如何得了。
如果擄掠百姓財物,肯定會激起民變。如果不對老百姓進行燒殺擄掠,自己又不能自給自足。時間一長,梁山上的弟兄自然缺乏最基本的保障,無衣無食。
宋江清楚的知道,既沒有人馬有沒有經濟基礎的他們,現實出路只有兩條,一是沒有吃喝自行解體,二是接受朝廷招安。解體不符合宋江實現野心的需要,那只有一條路可走——招安。
宋江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親自去東京尋求招安路子,終於得到了朝廷的迴應,最後眾人隨宋江接受招安,歸屬朝廷,當下辭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可見招安符合梁山的大局利益,實現了梁山好漢招安做官的人生價值。
但由於宋江想憑藉梁山軍隊和朝廷謀取更大利益,不按照朝廷分散安置的辦法辦理,以回梁山為要挾,妄圖保持梁山的原建制,受到了朝廷的猜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後以悲劇的色彩落下了梁山事業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