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遙
-
2 # 潯陽鹹魚
第一個原因,是武氏兄弟惡貫滿盈,人心喪盡。
在武則天的晚年,繼承人的問題首先擺上了桌面,她作為一代女皇,到底是選親生兒子還是選擇武姓侄兒,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她當時可以選的兩位侄兒當中,武承嗣此人貪婪殘暴,差點害死狄仁傑,他有做太子的野心,但是滿朝文武都反對他,甚至連張昌宗、張易之都反對,最後他被罷免了相國之位,抑鬱而死。
【《武則天》中的武承嗣】
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兒武三思和武承嗣不同,他略懂文史,性格狡詐,能言善辯,所以深得武則天的重新,但他和武承嗣一樣,也是一個妒賢嫉能的人,凡是不依附他的,他都要找機會將之整倒,在武承嗣失寵之後,他便讓一些人勸武則天立自己為嗣,武則天不置可否,但朝廷重臣狄仁傑、李昭德等人紛紛勸阻武則天,並以當時非常重要的立廟和祭祀的問來反詰武則天,武則天意識到武氏兄弟作惡太多,人心已喪,從此放棄了立武氏為太子的想法。
【《大明宮詞》武三思】
第二個原因,是天下人仍不忘舊主,懷念李唐。李顯在被廢為廬陵王,他的復出全靠狄仁傑等大臣的支援才得以實現,其實在武氏兄弟爭奪太子位的時候,當時的太子是李旦,那麼群臣為什麼不擁立李旦呢?
因為李顯現在是長子,他的影響力要遠遠比李旦大,在武氏當權的時候,徐敬業起兵,契丹、後突厥的輪番侵擾,都是打著匡扶李顯的旗號,李顯自然就成了李唐王朝的象徵,他的上位,可以說是天下人的共同期盼。後來李顯被立為太子,這也正是李唐王朝後來得以恢復的起點。
【《大明宮詞》中的李顯與韋后】
第三,武則天貪戀權位,放縱二張,被逼下臺。在武則天已經做好了要把皇位交給李顯的準備之後,她知道要保住武氏家族,就必須彌合武家和李家的矛盾,她首先解除了李旦等人的囚禁狀態,恢復了李顯兒子的爵位,還促成了李武兩家的婚姻,最先聯姻的就是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當時武攸暨有妻子,武則天處死了他的妻子把太平公主嫁給了他,另外就是把李顯的兩個最寵愛的女兒嫁給了武家。在聖歷二年,武則天還讓兩家人在明堂立誓,永不爭鬥,當然這肯定是沒用的。
【《大明宮詞》張昌宗、武則天、張易之】
那既然武則天已經要還政了,怎麼還要用政變來推翻她的統治呢?
究其原因,她太貪戀權位了,李顯再次被立為太子已經四十三歲了,天下豈有四十三歲還不能親政的太子?
在這之後數年,武則天都沒有歸政的意思,甚至連生病了都不讓太子監國,這是李顯以及他的擁護者所難以容忍的,加上二張跋扈,不把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以及群臣放在眼裡,因此最後軍事政變爆發,逼迫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在無奈之下,被迫先下詔讓李顯監國,第二天就下詔傳位於李顯,兩天後她被送往上陽宮,三百天後去世。
回覆列表
為什麼會還給李家,我用三個角度剖析
1 .從個人角度來講,我舉一個例子,假如說在現代社會,你是一個女人,十分的有錢,身價上百億的那種。你覺得自己快要死了,你應該將自己的的遺產給自己親生的兒子呢?還是給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兒子。
2.從當時的朝堂格局來講,當時武則天以周代唐用的名義是自己兒子的禪讓,也正是因為如此,大部分的唐臣雖然心中不滿,但也沒怎麼反對,到了武則天后期,武則天在朝堂之中大量培植自己的勢力,但是,也並未完全掌控朝堂。再加上當時武則天的兒子已經發兵攻打武則天了,而且一路勢如破竹,所以有很大的一部分,武則天退位是被逼迫的。
3.從歷史角度來講,武則天的兒子攻打他媽,其實武則天完全可以拼命一搏。但是,只要發起大規模的戰爭,無論誰輸誰贏,武則天的千古罵名是背定了。首先,武則天本就以帝王年幼,不能理政為由登上帝位,現在如果和兒子正面打起來,那就會在史書上留下得國不正的罵名,而且徒耗國力, 勞民傷財,史學家九成九會把責任歸咎於武則天,加上古人的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武則天就一下子翻了兩條,武則天一心想留千古女帝之名,所以她不得不讓回帝位。
綜上所述,武則天無論如何也應該讓回李唐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