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亙辰
-
2 # 魏東雙
1、借鑑了蒙元的經驗教訓;
2、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孫之獬等漢人謀略的幫助;
3、武力威懾加文字獄愚化。
-
3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少數民族政權存活不久,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一直以來,我們之所以會有“少數民族政權大都存活不久”這樣的錯覺。其實,主要都源於“自古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以及受到漢族正統思想的影響,所以對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或多或少存在些偏見罷了。
翻看歷史,在中華大地上曾出現過不少由小數民族組建的政權,像五胡十六國、北魏、東西魏、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晉和後漢、塞北三朝的遼金夏、偏居西南的大理國、實現大一統的元朝和清朝等等。
而這些政權中,實際上有不少國祚都超過百年。比如北魏享國148年、遼國享國210年、金國享國120年、西夏享國189年、大理國享國317年、清朝享國268年。所以,很多少數民族政權的國祚,其實並不斷。
如果說“自古胡虜無百年之運”,主要是針對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那麼,中國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主要有前秦、北魏、後唐、後晉、後漢、金國、元朝和清朝。其中,北魏、金國和清朝都超過百年國運,因此其比例也不低。
而如果光算少數民族所建的大一統王朝,那就只有元朝和清朝兩個。清朝享國長達268年,如果從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開始算起,國祚則達到296年之久;元朝享國雖只有98年,還差一點才滿百年。
但元朝的國祚其實也並不算短,比起秦朝(享國14年)、隋朝(享國38年)和西晉(享國51年)幾個漢族大一統王朝,還是長了不少。
所以,所謂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都存活不久”這個觀點,其實並不正確。而清朝也並不算是個“例外”。
其次,相比於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確實是最出色!清朝入主中原後,享國268年,是眾多少數民族政權中最長的。而且,完成對中國的統一後,清朝還開創了長達百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這一點不光是同為大一統王朝的元朝不能比,不少漢族大一統王朝也同樣望塵莫及。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滿人是漢化得最為成功。為啥說滿清是漢化得最成功,而不是漢化得最徹底呢?因為,漢化得最徹底的是北魏,到後期整個鮮卑族都消失了,完全融入漢族。但滿人不同,其入主中原後,雖然也全面漢化,但還是保留了自己的民族。
滿族(女真)其實是十分強大而且出色的,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曾兩度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換句話說,滿人對於入主中原,還是有統治經驗的。
因此,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就已經開始漢化,以明朝政治制度為基礎,建立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統治者在政治上遏制滿洲貴族的特權,重用漢族士族;在文化上,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孟之道。所以,滿清除了“削髮易服”外,其本質與漢人無疑。
而滿清成功的漢化,最終保證了滿漢兩族在政治上的一體化,進而確保了清朝的長治久安,為長達百年的康乾盛世打下了紮實的統治基礎。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人都有社會屬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堆分群,就是派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一個政權建立之初,首要解決的是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的問題。這是非常嚴肅的話題,來不得半點馬虎。
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同盟可選擇的物件不多,因為風俗、文化的差異,不僅是中原人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少數民族同樣如此。由於少數民族人數更少,在入主中原後,更是膽戰心驚,生怕行差踏錯,招致萬劫不復的災禍。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中華版圖)
少數民族政權關於如何定位漢民族,是他們最大政治問題,是壓倒一切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少數民族由於自身的文明發展階段的原因,始終無法有合理的處理辦法。他們要維護自身民族的統治特權,就必然要在政治上打壓漢民族。他們唯一所擅長的是以力屈人,因此普遍橫徵暴斂,施政殘暴。漢民族則是道路以目,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很快就形成席捲全國的武裝起義。這些少數民族一旦失去軍事上的優勢,等待他們的就是反攻倒算,除了少部分融入漢民族外,多數都在民族仇殺中消失了。
少數民族也曾想過進行串聯,結盟其他的少數民族,共同對主體民族進行盤剝。可是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遠比與漢民族還要激烈。苻堅大帝倒是想糅合各個民族,建設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因此對各個民族的上層人數大力籠絡。可是,一旦苻堅勢弱,偌大的前秦帝國立刻土崩瓦解,苻堅本人也在眾叛親離中被部下殺死。
(苻堅大帝曾經差點完成一統河山的壯舉)
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包括政治文化異常發達的漢民族,在隋唐之前都沒有發展出來一個超出部族政治的國家管理體系,他們缺少行之有效的將社會各個階層都管控起來的方法。他們所能夠辦到的極限,只是將社會頂層的人物籠絡起來,然後透過一些分封體制進行管理。這套體系會逐漸形成地方離心勢力的增強,漢民族在隋唐之前都已經玩不轉了,少數民族就更是如此了。所以,漢民族的政權透過打破舊秩序重新建立新秩序,還能維持100-300年;而少數民族政權連建立新秩序的能力都不具備,他們的統治就像一層浮油,從來沒有深入漢民族社會組織基層,所以一旦遭遇軍事危機,他們的統治也就草草收場了。
在隋唐之前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這個政權一開始也沒有脫離這個窠臼,他們只滿足於漢地豪強武裝的臣服,不會去影響他們的社會地位,還給了他們一個“宗主”的職位,意思是朝廷承認這些豪強對他們領地的人口具有絕對權力。北魏的君主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君主最大的不同是他們見識到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旋興旋滅,所以他們從立國開始,就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他們發現瞭解決這個問題的終極辦法:把自己變成漢民族。
(北魏主動融入了漢民族)
漢民族是一個文化民族,只要能遵行中國禮儀,則中國之。所以北魏的漢化從立國時就開始了,中間雖然屢有反覆,終於在孝文帝達到了改革的頂峰,鮮卑人連姓氏都改了。
過猶不及,北魏政府的漢化改革,沒有充分考慮到統治階級內部的利益,由此造成了統治階層的分裂,北魏王朝由盛轉衰。不過,即使如此,立國170多年的北魏政權,也給少數民族留下了一個很好的樣板,即是文化融入可以有更長久的國祚。
隋唐之後有兩宋,後來元朝重新一統。對於元朝的統治者來說,他們對漢文化是有傲慢的心態的。有一個幫助忽必烈制定朝廷禮儀的漢官,曾經對他說起過叔孫通制定上朝禮儀使得漢高祖大為感慨“如今才知道做皇帝這麼威風”的事,忽必烈竟不屑一顧“漢高孔目小,朕豈若是?”忽必烈是黃金家族後裔,從小就見識到了他的父祖輝煌的征戰武功,那種朝賀禮儀,對他來說早已司空見慣,所以才會有此不屑。而且,中華故地300多年未曾一統,元朝混一寰宇,其功勞之大,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沒有舉行科舉)
所以,元朝的典章制度並沒有從之前的歷史中有借鑑多少,雖然忽必烈也做了很多旨在以漢法管漢地的措施,也任命了一些儒者,但是在基層統治層面,元朝皇帝卻只滿足於徵收賦稅。他們對漢人的文化也很是看不上,說“漢人唯課賦詩吟詞,有何用處?”。基於這樣的管理理念,即使有很多人建議元朝皇帝開設科舉,選用文人做官,元朝皇帝都不允許。不過可奇怪的是,元朝皇帝雖然不願意開設科舉,對教育卻非常上心,元朝的書院數量之多是歷代之最。雖然儒者不能做官,元朝政府也還是給了很多優待,比如不用服徭役、差役,賦稅也有一定程度的豁免。元朝疏於地方治理,甚至還把收稅這樣的事情承包了出去。雖然元朝的稅率很低,可是中間商卻壞透了,他們巧取豪奪,終於逼得中原皆反。
所以,元朝雖然統治了幾十年,卻絲毫沒有借鑑到以往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經驗,他們始終把中原當成牧場一樣經營,滿足於收取賦稅。他們的統治也是浮在表面的,沒有深入到基層。可能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元朝的社會管制比較寬鬆,也沒有什麼文字獄,元朝計程車人除了沒有官做,還是比較舒服的。這也是朱元璋恢復中華,除了受到了底層百姓的擁戴外,那些掌握了社會話語權的儒家學子竟還有不少為元朝守節的。這讓朱元璋大怒,那些膽敢為元朝守節的文人士子在洪武朝沒少受折磨。所以,元朝的國祚不長,與元朝的統治不曾深入有很大關係。
明朝三百年的歷程,對元朝的制度有所繼承也有所發展。最大的特點是借鑑了元朝治國寬鬆的經驗教訓,朱元璋成了一個制度狂魔,使得明朝社會等級森嚴,制度嚴苛。儘管如此,明朝大興科舉,在宋代科舉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計程車紳制度。這套體系最大的特點是,朝廷透過一點點恩惠將社會上能夠識文斷字的讀書人都給納入到統治體系中來了。這保證了明王朝能夠探知到社會底層的任何異動,而普通民眾的起義由於缺少知識分子的參與,也很難成氣候。為了控制這個士紳體系,明朝還建設了廠衛制度,特務政治從此光明正大地成為了中國政治的組成部分。明朝最終亡國的原因有很多,吏治腐敗是其中之一,但是明朝政府對社會加大管制力度的嘗試是成功的。
(朱元璋設計了很多周密的制度)
清承明制,對明朝的很多制度都有借鑑和吸收,也對元朝、北魏的制度進行了選擇性繼承。如果沒有皇太極在關外的“改土歸流”,單靠努爾哈赤的搶劫,滿清絕對成不了氣候。但是皇太極登臺後,改用招撫政策,並開始著手建立地方政權及制度建設。滿清是一個落後的部落民族,他們沒有這樣的人才。因此,滿清統治者在關外的時候,就已經大量招用了漢人知識分子,幫助他們建設了一個運轉有效的行政體系。這個行政體系包括了八旗制度、流官制度、分封制度等等。
當滿清運氣爆棚,接到了李自成佔領北京,吳三桂效仿“申包胥哭秦庭”乞東師報君父仇的資訊後,立刻開進山海關,進了紫禁城。已經熟悉漢文化的滿清高層統治者,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的建設。其實明王朝最終衰敗並非是因為政治體制的問題,而是文官官僚集團與皇權的對立,使得政治運轉效率降低,使得明朝政府在末年幾乎處於停擺的狀態,政府失去了應對災變的能力。滿清統治者與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相比,他們有著更為成熟的施政理念,也知道如何才能快速讓一個混亂的國家進入有秩序的狀態。他們在關外時,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預備執政學習階段;而他的對手李自成、張獻忠卻因為明朝成功的官民分離體制(科舉制),使得起義軍長於破壞,卻短於建設。
滿清朝廷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並且有所改良,最大的特點是透過軍事高壓手段,將明朝的文官官僚集團的勢力打壓了下去,可是清朝又十分重視科舉,在進入北京的第二天就祭天拜地,後來還專門去了孔子老家祭拜孔子。此後又大開科舉,文官集團有了官做,自然不會反對清王朝的統治;透過滿族人居重馭輕,對文官集團又有限制和鉗制,使得文官集團不能坐大,影響皇權。這樣滿清朝廷的運轉效率得到了保障,避免了明朝末年的內鬥黨爭的局面。
(對社會管控力度更為嚴密的清王朝)
這是清朝綜合了元朝滅亡(不重視讀書人)與明朝滅亡(重視讀書人)的折中方案,同時還延續了明朝計程車紳制度,輔之以殘酷的文字獄,以封建禮法的外衣,建立起了周密的城鄉控制系統。
這套管理系統,借鑑了中國曆代王朝治國理政得失,可謂是集大成者,是中國封建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頂峰,各項制度完備,社會猶如一個發條一樣穩步運轉。雖然是異族政權,卻很不可思議地實現了儒者所希望的“義理”的終極目標:各司其職,並行不悖。如果不是洋人的船堅炮利打破了這個看似穩健的統治秩序,不是太平天國廢掉了清王朝賴以統治的軍事力量,漢族的武裝力量是無法登上前臺的。至於科舉,那只是清王朝用於籠絡士紳階層的手段而已,惠而不費,還能收得天下人的蠅營狗苟。最終在晚清大放異彩的“中興四臣”,還都是依靠軍事起家的,終於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
-
5 # 風塵講歷史
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大致上有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契丹人建立的遼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以及由女真族改為滿族建立的清朝,其中北魏享國148年,東魏享國17年,西魏享國22年,北齊享國18年,北周享國25年,遼朝享國210年,金朝享國120年,元朝享國98年,清朝入關後享國268年。可以看到這麼多少數民族政權中只有清朝享國最久,如果以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為始,清朝享國296年,是少數民族政權中唯一一個即將突破三百年的王朝,就算放到漢族政權中比較,清朝的享國時間也不短。同樣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何清朝就能這麼突出,享國最久呢?無非是因為清朝在發展的過程中漢化的最成功。
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相比,漢文化更加博大精深,滿族人在漢化的過程中褪去了身上的野蠻,學會了漢人的禮儀和知識,也學習到了很多的治國理念,並且他們在漢化的過程中還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優越制度,那就是八旗制度。別看清朝中後期八旗兵喪失了戰鬥力,但在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制度可是清朝的立國之本。八旗手中都控制著極大的軍事權力,幫助滿清打下天下,這一制度可以說是清朝最看重的制度。
至於為何說八旗制度幫助滿清延長國祚,這還得了解一下八旗制度的形成。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根據女真族的分配方式和自己多年征戰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在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設定黃、白、紅、藍四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又增設了襄黃、襄白、襄紅、襄藍四旗,確立了八旗制度。青壯年平時都是平民,戰時都是士兵,自給自足,不用動用百姓的物資,使得八旗兵保持著極強的戰鬥力。努爾哈赤在稱汗後又建立了蒙古旗,到皇太極稱帝前夕蒙古八旗編制完成。皇太極在當後金大汗時設定了漢軍旗,到稱帝建立大清後沒幾年就完成了漢軍八旗的編制,至此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制度都確立了下來。至於後來的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則是由於原本皇帝直接統領的是正黃、鑲黃兩旗,多爾袞當攝政王時統領正白旗,順治帝親政後收了多爾袞的正白旗親自統領,於是正黃、鑲黃、正白這三個由皇帝親統的旗為上三旗。清朝也憑藉著八旗軍強悍的戰鬥力入主中原,問鼎天下。
清朝入關後的種種政治作為也證明了八旗制度的重要性。在入關之初,清廷為了加強軍事防禦,並且穩固自己的統治,就派八旗軍在京城以及各地駐紮,充當防務部隊,到乾隆年間八旗軍的營地已經系統的分佈在全國的各個軍事要地,實行永久駐紮,這樣一來清朝的統治就很難被推翻。不過由於八旗軍不用勞役不用交賦稅,導致他們很快喪失了戰鬥力,國家還得花一大筆錢養著,在清末八旗軍就成為了國家的“寄生蟲”。
八旗制度與清朝政權是相互關聯的,清朝由於八旗制度而立國,也由於八旗衰落而衰落。可以說八旗制度是清朝統治的重要軍事之柱。在八旗軍失去戰鬥力後,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充當了一段時間的主力,到了清朝晚期,八旗軍和綠營軍都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清廷只好再依靠地方組建新的軍隊,淮軍、湘軍等應運而生,但這終究是地方部隊,清廷也很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又在十九世紀末期組建了北洋新軍,誰知最終滅亡清朝的也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可見八旗制度的衰落對清朝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若清朝手裡能掌握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恐怕中國的共和制度還得晚來幾年。
-
6 # 黑眼歷史觀
清朝的制度,本質上和明朝沒有太大差別,即明清為一脈相傳。
可以說清朝就是一個漢化程度較高的王朝。在遼東起家前,就長期接觸漢文化。
清朝崛起過程也大量任用漢人為官,這樣便能拉攏地主、大家族,漢官們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清朝的制度,連剃髮易服都是投降的漢官提出的。這些為清朝出力的漢官最終被清朝載入《貳臣轉》加以嘲諷。
康乾時期,就有很多漢人在朝中當大官,並且影響力極大。比如年羹堯。
關於遊牧民族、漁獵民族的文獻記載十分欠缺,也就使得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只能言傳身教的方式流傳。使得滿清原本的舊文化,傳承能力欠缺,有諸多缺失。那麼直接借鑑相對先進的文化,依據對方多年的實踐經驗,就能更好的解決大部分問題。
漢化程度敢,就代表和中原契合度高。而且站在前朝的基礎上,有很多漏洞被完善。比如雍王推行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化納糧,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完美的農業政策。王爺世襲制度也避免了明朝那樣,避免了大量無所事事的高階貴族的存在。
在清朝中後期,從清朝輝煌階段到內憂外患階段,在朝堂上博弈的主力都是漢人,滿人的影響力已經日薄西山。比如洋務運動和愛國商人的行動中,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民間。
【元朝借鑑了太多外界的東西,西域的、中亞的、阿拉伯的,都有,但是統治區域重點是中原,文化上有很多衝突的東西,再加上元朝的疏鬆管理,短命是必須的。
有人會說文字獄,但是清朝文字獄不僅僅侷限於漢人,滿人也有被文字獄迫害的,而且大部分是其他地方得罪人,文字獄只是找理由治罪對方。《紅樓夢》《儒林外史》等都沒有被禁,連《天工開物》也只是乾隆後期被禁一段時間。
再有怕漢人造反禁止火器,這個法令只是在京畿地區有效,紀曉嵐的文獻裡記載有很多火器的見聞,其中有山東、西北。還有一些其他文獻,也有大量記載著清朝時期民間火器運用的記載。戴梓的事,並不是火器問題被流放,有很多其發明的火器被運用,後來黨爭得罪人,所謂的機關槍,只是對於戴梓的一些設想,再加上現代思維的YY而成。
清朝的落後,並不是說它退步,而是說它的發展速度遠不及歐洲。】
-
7 # 北明笙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原因不外乎這幾點:其一清朝採取了較為有力的民族政策及文化政策,沒有像蒙元朝廷一樣公開的搞民族等級制度(我不是美化清朝)亦沒有像元朝一樣取消科舉,相反部分較為開明的君主如康熙皇帝以身作則在孔廟向孔聖人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在其之後的帝王也不遺餘力的普及儒學、提高士子地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興盛,緩和了滿洲貴族與漢族士階層的矛盾,其所宣傳的滿漢一家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其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清朝時期中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一,各行各業較為興盛,康熙帝曾宣佈“永不加賦”人民在安定的時期也倒可以安居樂業,經濟的進步穩定了社會秩序。其三在制度上清王朝繼承了大明王朝的大部分制度,沒有使制度有太劇烈的變動,適應了其統治需求,民眾接受度較高。(圖為清聖祖康熙朝服像)
-
8 # 字裡行間欲訴當年
少數民族大一統歷史上也就是元、清兩朝,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的方式不同。元朝,其實當時是以敵人的姿態入主中原的。元朝透過武力先是消滅了金國,然後滅亡了南宋,逼得陸秀夫抱著宋末帝在崖山跳海,十萬軍民一同跳海殉國。而清朝是入住中原的時候,明朝已經被李自成滅了,並且清朝是明朝降將領著進來的。清朝打的旗號是為大明報仇,當時的老百姓是歡迎的。到了後來清朝南下消滅南明,一方面清朝宣傳明朝已經滅亡,南明是偽政權,另一方面攻打南明的主力是明朝和大順朝(李自成政權)降軍。這樣老百姓多數被矇蔽了,到最後責怪“漢奸”的甚至比責怪清朝的更多。
-
9 # 楊金東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很多,但是大多都立國不久就會被推翻,只有滿清存在的時間最長,這些都是為什麼呢?主要是根據清政府的一些制度有關係。
滿清入關以來,一直在總結歷史歷朝歷代的少數民族統治時期的不足和經驗,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融合滿漢文化,所以才能夠堅持長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漢文化,自康熙登基之後,就不斷的學習漢朝文化,四書五經不離手,經史子集順手拈來,而且從小還找了一些漢人做老師,比如:陳廷敬、沈荃、南懷仁、黃錫袞、彭而述等,因為只有學習漢族文化,融入漢族文化,才能更好的統治漢族。
第二,重用漢臣,歷史上的很多少數民族立國後,為了不分權,很少有重用漢臣的,更是排斥漢族人做官。而滿清則不然,不僅重用張廷玉、于成龍等漢臣,還使得他們能夠達到權利中心,做到位極人臣的職位。
第三,實行科舉制度,滿足讀書人的成功夢想,實行科舉制度,讓漢族學子尤其是基層的人們,也能夠有翻身的機會。
第四,融合滿漢文化,不斷的把滿漢文化相結合,既保證了滿族人的利益,也增加了漢族人的存在感,滿漢全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是立國不久而獨有清朝例外的原因。
-
10 # 傳統斌形象大使
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政權不多,只說金國、蒙元、還有後金建立的清國,他們統治的時間長短跟漢人自身和天時有很大關係。
金人侵宋之時,雖然漢人羸弱,但是這個時候是儒家的黃金時期,儒家最善給老百姓洗腦,北宋敗了,逃到南邊,這樣無恥窩囊的朝廷竟然穩穩地苟延殘喘了幾十年之久。金國是初期太能打,打垮了是他人口上百倍的遼國和宋國,國土面積包含遼國和宋長江以北的地域,真是一口吃成了胖子,在這個過程中有數不盡的殺戮,而擴張太快,女真人口又不能快速提高,他就要用遼人和漢人,內部的矛盾無法協調,仇恨不能消弭,雖然金國也在積極漢化,這個時候偏偏出了個千年罕見的奇才鐵木真。假如說金國能快速打敗整個宋國,整合資源也能和蒙古抗衡,再假如沒有鐵木真,給金國足夠的時間漢化自己,最終也能吃掉南宋,那金國就是後來清朝的模樣,天時不在金國,所以他才沒有長久。
蒙古打天下的時候西夏的鉄鷂子、阿拉伯人的複合弓、南宋的投石車,都被蒙古人給學習了,甚至後來火炮都裝備上了,善於學習的蒙古人造就了最強的軍隊。治理天下的時候蒙古人固執地按照打仗的套路來,血腥殘暴,硬是把漢族的一群綿羊給逼成了狼,最終蒙元為自己的固執買了單,乖乖地被漢人攆滾蛋了。
明朝基本繼承了宋朝的統治模式,到明末儒學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這個時候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各方利益交織博弈,全社會的矛盾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後金一方面用聯姻和佛教把蒙古拉入了自己的懷抱,另一方面又把腐朽的明朝打的七葷八素,在這個過程中後金以漢制建立了清國,組織力已經遠遠超越明朝。等清朝入主中原,用屠刀平息了社會矛盾,也把資本主義萌芽給摁死在了土壤裡。等清朝統治根基穩固後,開始對漢人進行了懷柔政策,最起碼錶面是這樣,而經過幾千年儒家洗腦下綿羊一般的老百姓,則樂呵呵地接受著清朝的統治。
一切都是時勢。
說幾句題外話,朱棣時期是古代漢人最後的榮光,作為漢人喜歡膜拜漢唐雄風的歷史。
-
11 # 團山子3
清朝之所以存在時間長,任用漢人為官,採用漢人的策略,推廣漢人的文化,正所謂是以漢制漢。日本侵華也是如此。採用的是以華制華,以戰養戰。華人民團結一心,是任何人也征服不了的。
-
12 # 過客往昔歲月
因為清朝學習漢文化,學習孔孟之道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人,才能夠比較深入和客觀的回答的。
首先,要把女真族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以及女真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了中原地區華夏文明思想的影響的程度;再其次就是看看女真族的文化構成情況。
女真人是一個處於白山黑水之間的草原遊牧部族。女真人的祖先應該是和鮮卑人差不多的遊牧部族。在中原地區人們稱呼女真人為抹禾,韃靼以及肅慎等。
女真人第一次從北方接觸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社會是在南北朝時期,他們是跟隨鮮卑人南下的,在鮮卑人的隊伍中是跟隨的角色。後來隨著鮮卑人融入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社會,他們又退回了白山黑水地區了。
女真人第二次接觸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思想文化,是在女真完顏部擊敗了契丹人後,進入中原並且問鼎中原了。從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來看,似乎是一個漢制的王朝,一開始就是有年號,並且能夠對黃河流域做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了。雖然這時女真人的統治中心還是在東北,但是,黃河流域也是他們的管理範圍之內了。黃河流域有許多漢民,對這些農耕文明思想背景的人們要有效的管理,需要有一定農耕文明思想基礎,才能夠成功的。這就說明了當時,金朝的文化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中原地區農耕文明思想了。
隨著蒙古人的崛起,女真人又一次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女真人又一次回到了他們祖居的白山黑水地區了。隨著大明朝的建立,北方地區的瓦剌蒙古又一次成為了草原霸主。這時女真人又開始了漫長的臥薪嚐膽的嗣伏。這時整個神州大地都在恢復被蒙古人徹底摧毀的華夏文明思想文化。大明朝也只是繼承了部分的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從大明朝修長城這件事來看,就說明了明朝王室對於北方廣大地區的極端不自信。
一個叫做努爾哈赤的女真頭人,透過和大明朝北方大員李成梁學習實踐,深悉了中原地區華夏文明思想文化的精髓思想部分。從李成梁一死,努爾哈赤迅速發出了反明檄文——歷數大明朝的七大恨。就從這件事看來,努爾哈赤的思想文化水平,絕不是一個北方草原遊牧部族的思想了!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族的征伐中,靈活運用了華夏文明思想中的核心精髓思想,能夠從最少十三騎,最後徹底征服了幾十萬人的女真族,可以說努爾哈赤在華夏農耕文明思想結合草原遊牧文明思想方面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再看看自大明朝萬曆年以來的明清之爭,就可以發現,大明朝是節節敗退,而努爾哈赤卻是地盤越打越大,最後大明朝只能在遼東佔據幾個要塞了。其實這些情況看來,也就說明了努爾哈赤的一方更多的掌握了華夏文明思想的核心精髓思想部分!大明朝的軍隊即使攻下了東北的城池,也根本守不住。而努爾哈赤卻可以對東北地區做有效管理。
努爾哈赤在自己發展壯大時,招募了許多漢學大儒,比如說,范文程等,范仲淹到范文程這個范家可是華夏民族的思想核心精髓大家族。范文程被努爾哈赤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可以說是相當於宰相的位置。看看努爾哈赤一步步收復東北地區的廣大民眾,就可以感受到,當時後金王朝更多的掌握了華夏文明的核心精髓思想。努爾哈赤收服毛文龍手下三大將,以及收服祖大壽等人,就是憑藉以德服人。
其實,反觀後金王朝的建立,以及後金王朝改變成為了清朝,這個過程,說明了這時女真愛新覺羅部,已經完成了重要的文明思想升級的過程。皇太極突然亡故,順治帝幾歲的兒皇帝,以及康熙即位,也是個而皇帝,這些在王朝高階都是兒童即位的情況,在大明朝是不可想象的!這些情況,說明了滿族人對於禮教思想的遵守已經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些情況的分析,就不難看出,清朝為什麼不同於元朝以及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了吧!
可以說滿族人接觸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早已是一千多年前就開始了,他們問鼎中原所做的準備也是十分充足的。
再把滿族人的八旗制度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裡面有一兩千年前秦始皇保甲制度的影子!這些其實都是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部分。
滿清三百年,有一大半時間,滿族八旗軍都是在外圍和噶爾丹打仗,從東北打到蒙古地區,又打到西北,才最終全部消滅了禍亂的部族!而漢人在中原地區以及南方地區的漢人根本就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其實這些戰鬥的軍隊也給滿族人統治增加了新鮮血液和無盡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