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歷史的小蝸牛
-
2 # 飄零列車T
起初李陵戰敗投降,應該是詐降。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李陵率五千步兵押運糧草,到浚稽山紮營。後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率軍奮力廝殺,最後僅有李陵、韓延年與十多名壯士衝出重圍。匈奴派上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下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內的僅四百餘人。
李陵戰敗後,邊塞把情況報告了朝廷,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漢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漢武帝以李陵之事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則認為李陵孝順,講信義,常奮不顧身以赴國家危難,有國士之風。之所以投降,是為了保全性命,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也就是詐降。漢武帝認為司馬遷誣罔,是想為李陵說情,於是把司馬遷下獄施以腐刑。
很久以後,武帝悔悟到李陵當時是無救援所致。本來李陵出塞之時,漢武帝令強弩都尉接應,因受了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
後來漢武帝誅殺全家,詐降變真降。
漢武帝得知真相之後,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一年後,漢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深入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漢武帝說:“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其實,幫匈奴練兵的其實是李緒,原來的漢朝塞外督尉)武帝聽到後,不經調查,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
李陵全家被漢武帝誅殺,加之匈奴單于並沒有把李陵當俘虜看待,對他有理由加,尊為上賓。後來還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成了掌權的貴族。自此李陵算是真正成為了匈奴人。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
3 # 潘不安講究史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委對錯,說來話長,不是隻言片語可以說清楚的,甚至涉及到李家三代和漢武帝之間的恩怨。
李家世代為將,其先祖便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名將李信。他作為和嬴政年齡相近的少壯派將領,非常受始皇的信任和重用,曾經追隨王翦、王賁參與了滅趙、滅燕、滅齊的戰爭,更是親自率兵深入遼東俘虜了燕王喜。但大家知道李信,卻更多的是因為他率領二十萬秦軍滅楚,卻慘遭大敗,貢獻了秦始皇滅六國期間最大的失敗。
這導致了本來有機會和王翦並肩的他,卻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不僅沒有得到獨自立傳的機會,其生平更是隻能在他人的傳裡看到寥寥幾筆,連最後的結局都不為人知。但李家的厄運並沒有到此結束,反而是剛剛開始。
《史記》記載,作為李信的子孫,李家世代擅長射箭,而李廣因為長得身長猿臂,武藝射術更是無人能及。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的身份成為武騎常侍。
由於李廣衝鋒陷陣,驍勇善戰,能夠手搏野獸,孝文帝曾感嘆到:“可惜啊,你生不逢時,如果生在高祖時代何止是萬戶侯!”而這生不逢時四個字可以說是一語成讖。
漢景帝時,李廣為騎郎將,追隨周亞夫和吳楚軍作戰,有斬將奪旗的功勞,後徙為上谷太守,開始了與匈奴之間傾盡畢生的戰鬥。
但是李廣致命的性格缺陷,決定了他日後“李廣難封”的悲劇。一是李廣為人沉默寡言,不懂得討好上司;二是他喜歡身先士卒,親自和敵人搏殺。這導致了李廣無法成為一名能夠統帥千軍萬馬的合格將領,也就是說缺少帥才。
為此典屬國(官名)公孫昆(魂音)邪曾專門上書說:
“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因此李廣被調為上郡太守,之後歷經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但每到一地,李廣都以驍勇善戰聞名,這雖然沒有讓李廣的官位更進一步,但卻讓他在匈奴中有很高的威名。
《史記》有載: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這也是飛將軍李廣的由來。
後來景帝駕崩,武帝繼位,並有意對匈奴動武,李廣才在眾臣的推薦下,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和程不識一起以邊太守的身份同時擔任將領。但是李廣在匈奴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以至於只要知道是李廣率兵,匈奴都會集中兵力優先攻擊,所以導致李廣始終沒有太大的功勞。
而另一邊,和李廣一起從軍,名氣遠遠不如的從兄弟李蔡,這個時候已經成為丞相,封樂安侯。甚至李廣曾經的部下也有多人封侯,就是兒子李敢也因軍功被封為了關內侯。這導致了包括漢武帝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是李廣的命不好,運氣差。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大戰,派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出擊匈奴本部。李廣得知後數次上書申請出戰,一開始都被漢武帝以年老為由駁回,但後來實在架不住了,就同意李廣出戰。但是又偷偷告誡衛青,說李廣年齡大了,運氣又不好,不要讓他單獨領軍出戰。
《史記·李將軍列傳》: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所以,衛青就命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從道路迂迴,水草不足的東路進軍,其實也是為了調開李廣。李廣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自己是前將軍,按理應該作為前鋒,參與和匈奴的決戰,要求衛青更改調令。
而當時曾經救過衛青一命的公叔敖因為戰敗被奪去了爵位,衛青就有意想幫他一下,讓他以中將軍的身份隨自己一同出征,也好分他一封功勞,就不答應李廣的要求。李廣認為衛青以權謀私,對他非常惱怒,便與趙食其合兵後不辭而別從東路出發了。
結果,李廣的運氣也是真的差,由於缺少嚮導,就又迷路了,先出發的他反而落到了衛青的後面。直到衛青與單于大戰結束,單于逃跑,衛青回軍渡過了沙漠,才碰上了李廣。
《史記·李將軍列傳》:
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衛青在這件事上其實是理虧的,所以也沒有責怪李廣,派將軍府長史送了糧食和酒,順便問問迷路的原因,畢竟要給漢武帝寫報告。但是因為有了之前的事,李廣就認為是衛青故意針對自己,再加上提到過李廣的性格不善言辭,就沒有回答。
長史就責成李廣的幕府儘快對此事做出報告,這下李廣徹底怒了說:“將士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了,我親自去和大將軍說。”但回到幕府後,就對將士們說:“我一生和匈奴大小七十餘戰,這次有幸和大將軍一起對戰單于。結果大將軍調我走迂迴的道路,偏偏我又迷路了,難道不是天意嗎!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那些文官小吏的侮辱!”說完便自刎。
李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當戶、李椒和幼子李敢,前兩人當時已經去世,只剩下李敢。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認為是衛青故意調離李廣,並使自己的父親含恨二是,於是就把衛青打傷了。衛青本身有愧,又理解李敢的喪父之痛,就把這件事隱匿了下來,沒有追究。但是霍去病年輕氣盛,看到舅舅被自己的部下打傷了,就借陽泉宮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漢武帝因為寵幸霍去病,就對外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竟然把這件事生生壓了下去。
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
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用此春秋筆法,恐怕有意暗示李蔡因侵地一案下獄自殺,和與李廣是同族兄弟的身份脫不開干係。
而且李敢的死雖然被漢武帝有意隱瞞,但是箭傷和鹿撞傷差別實在是明顯,李敢的死因也就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秘密。
如此一來李氏三條人命,算起來都和漢武帝這一家子有關,難免會在漢武帝心中留下結締,也成為了之後,他會相信李陵投降匈奴的主要原因。回到李陵這裡,他是李廣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同樣善於騎射。漢武帝認為其有李廣之風,估計也是為了補充,就讓他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兩千裡,觀察地形。沿途沒有遇到什麼敵人,順利返回後被升為騎都尉,並給丹陽兵五千人,屯住於酒泉、張掖一代練習射箭。
漢武帝被李陵的勇氣感動,便讓強駑都尉路博德作為李陵的接應。結果路博德認為自己是老將,羞於做李陵的後備,便上書對漢武帝說:
“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禽也。”漢武帝看到路博德的奏章非常生氣,認為李陵是在自己面前做樣子,現在又讓路博德上書,其實是自己後悔了。便讓路博德引軍去河西,守“鉤營之道”,再讓李陵九月便出發,“出庶虜鄣,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察敵情,如果沒有情況,就按趙破奴的路線抵達受降城修整。並要求李陵把路上看到的,還有到底和路博德說了什麼,都報上來。
於是李陵就帶著五千人出發,向北走三十天來一直到浚稽山,並把沿途的山川地形都畫了下來,派騎兵陳步樂回朝稟報漢武帝。聽到李陵帶兵有方,將士死命效力,漢武帝這才轉怒為喜。
但是另一邊李陵卻在浚稽山遭遇到了匈奴單于,被三萬騎兵包圍。《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
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如此強的戰鬥力,單于都以為遇到了漢軍的主力,於是便又召集了左、右賢王共八萬騎兵一起圍攻李陵。
於是李陵開始邊戰邊向南退走,《漢書·李廣蘇建傳》:
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始軍出時,關東群盜妻子徙邊者隨軍為卒妻婦,大匿車中。陵搜得,皆劍斬之。明日復戰,斬首三千餘級。之後再沿著以前的龍城道走四五天,遇到大澤葭葦(蘆葦),匈奴於是在上風處放火,李陵便也叫人放火,用以火攻火的辦法燒出一塊空地,才得以自救。
然後李陵又退到一座山腳下,單于在山上,命其兒子親自領兵攻擊。李陵藉助樹木防守,又殺死數千人,並用強弩射退山上的單于。
此戰中,李陵軍抓到一個俘虜,審問得知,單于以為李陵是引誘他們南下,害怕有埋伏。但是其他當戶認為,單于幾萬人馬打不下數千的漢軍,以後會使漢軍更加輕視匈奴,應該在山谷中加緊攻擊,而且離平地還有四五十里,即使攻不下,也可以順利撤退。
於是之後,匈奴的攻擊更加頻繁,甚至到一天數十次的程度,但也留下了傷亡兩千人的代價,這導致匈奴不得不考慮撤退。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陵軍中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遭到校尉的凌辱而投降了匈奴,透露了軍中的虛實。匈奴知道了李陵軍箭矢將近,又無援兵,於是繼續猛烈攻擊。漢軍冒著匈奴如雨的箭矢繼續南行,還未至鞮汗山,五十萬箭矢一天就射完了,只能棄車步行。
這時漢軍尚有三千餘人,但是都已經筋疲力盡,彈盡糧絕。李陵只能率大家退入峽谷,由於缺少箭矢,又失去了戰車的防護,漢軍的傷亡開始迅速上升,單于又命人壘石堵住路口。
陷入絕境的李陵決定做左後一搏。到了黃昏,他換上便衣獨自出營,打算刺殺單于。很長時間後,李陵又回來,嘆息道:“兵敗了,只有一死了。”於是有的軍吏勸說道:
“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漢書·李廣蘇建列傳》浞野侯即趙破奴,曾兵敗被匈奴俘虜,後逃回大漢。但李陵打斷道:“你不要說了,我不死,就不是壯士!”其實李陵當時如他所說戰死了也許會更好,可是沒有如果。
李陵將珍寶掩埋,又砍斷旗幟,收集了數十根箭矢,打算四散突圍。結果遭到了數千騎兵的追擊,校尉韓延年戰死,於是李陵只能向匈奴投降,其目的應該如那軍吏所說,仿效趙破奴日後再逃回漢朝。
最後李陵帶出去的五千人,活著逃回去的只有四百多人。但卻用一千多人的代價,殺死匈奴一萬有餘,如果不是箭矢用完,又外無援兵,勝負都難說。而且李陵戰敗的地方距離邊塞只有一百餘里路,卻沒有等到一個援兵。《漢書·李廣蘇建列傳》:
陵敗處去塞百餘里,邊塞以聞。所以李陵的戰敗投降是情有可原的,或者說漢武帝的責任更大。相比之下,同時被迫投降。夷陵之戰中,黃權被吳軍阻斷歸路不得已向魏軍投降,劉備卻認為是自己的責任,依然善待黃權家人,做的更好。
但是漢武帝得知李陵沒有戰死,而是投降的訊息後,第一反應卻是震怒,而不是信任,應該就是李廣、李敢事件的影響,使得漢武帝內心中對李家人是不信任的,畢竟是自己的確有對不起李家的地方。
所以滿朝文武揣摩漢武帝的心思,沒有一個幫李陵說話的,只有司馬遷一人為他鳴不平。不過其實司馬遷不說會更好,一是上次因為小舅子衛青還有外甥霍去病的事,漢武帝對不起李家;二是現在司馬遷越是誇李陵厲害,就越是凸顯自己另一個小舅子李廣利的無能,越是在漢武帝傷口上撒鹽。兩次事情相加,司馬遷也許只是就事論事,但是聽到劉徹耳朵裡就變味了。所以《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
初,上遣貳師大軍出,財令陵為助兵,及陵與單于相值,而貳師功少。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不久之後,漢武帝自己也反應過來事情不對,就派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想把李陵救回來。結果公孫敖無功而返,不知道是真的抓到俘虜,還是為自己脫罪的藉口,就說:
“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這下坐實了李陵投降,漢武帝就把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子兒女都殺了,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在巫蠱之禍時被誣陷要投奔李陵而被下獄處死。
後來漢朝有使者來到匈奴,說起此事,才知道當時為匈奴練兵的是李緒而不是李陵。於是李陵派人刺殺了李緒為家人報仇,大閼氏為此想殺李陵,單于幫助李陵逃匿到北方,知道大閼氏死後才回來。
單于以李陵正值壯年,便把女兒嫁給了他,立為右校王,李陵也開始穿匈奴的衣服,蓄匈奴人的髮型。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輔政的霍光、上官桀和李陵是好友,便派人到匈奴想要接回李陵。但李陵表示現在自己已經是匈奴人了,並說:
“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李陵一開始應該是抱著詐降的目的找機會逃回漢朝,但是漢武帝幾次三番的不信任,是斷絕他歸路的主要原因,加上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全都不在人間,更加斷絕了他回去的想法,從詐降變成了真降。
後來,李陵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於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其後代逐漸發展成一個大的部族。到了唐代有今俄羅斯地區的黠戛斯族前來朝貢,黑髮黑瞳的他們便自稱是李陵的後代。
-
4 # 故史新時刻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搞清楚李陵是誰,他又為什麼投降匈奴
李陵是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的長孫,是李當戶的遺腹子,李家世代為將,李廣就很悲涼,到頭都得不到企盼的爵位,所以後人說李廣難封,而李當戶呢,就更悲涼了,死得比李廣都早,連兒子李陵都沒見過(李陵是遺腹子),25歲便赴了黃泉,那麼我們的故事主角李陵呢?沒錯,他也是悲涼的人物,率軍(小隊)攻打匈奴,寡不敵眾,被俘,直至終老,而因為他的投降,也使李家的悲涼畫上了句號,武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再無李氏後人(李廣)繼承悲涼……
事情分為前後兩段,前段是假意投靠匈奴,權宜之計罷了,後段是武帝聽信訛傳,夷其三族,徹底與漢斷絕關係。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投降背叛問題,完全就是用一生演繹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也確實因為這個問題,他本人備受爭議,以致後世多次以此為劇本謳歌這段悲涼的李氏故事
那是一個大雪飄飛的季節,時月已到了寒冬,李陵奉武帝命出征匈奴,哪知這一別便再難見母親妻子和兒女了,哪知道還莫名其妙的致使他們全部被殺,這可不是一般的淒涼,這分明很悲慘,他最後拜別了母親,之後揮別了妻子和兒女,踏上了北去征討匈奴的路。為主帥李廣利分兵,沒成想遇到匈奴主力八萬騎兵,敵我懸殊(漢軍五千步兵),血戰八天八夜,等不來援軍,寡不敵重兵敗投降,後人稱作浚稽山之戰
此別長安,沒想竟是永生。漢武聽到公孫敖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勃然大怒,夷其三族,事後夷族之事傳到李陵這裡。從此後,休言漢土是我家,休說我本是漢族,,休使我再戀漢水,修教我魂歸漢曹裡。事後有使者到訪匈奴,李陵問我為大漢以五千步卒橫掃匈奴,卻因援兵不至而敗,為何武帝殺我全家,使者答覆因你教匈奴練兵,李陵頓時頭都大了,那不是李緒嗎?怎麼是我啊,於是乎一陣悲涼的寒風,靜靜的捲起
最後匈奴單于很看重李陵,把自己的女兒賞給了他,封他為右校王,成為了匈奴的貴族,從此不再悲涼,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但他不會再向南迴頭,那裡只有眼淚和亡人,除此別無眷戀,此時長安,已非昨日長安,默然回頭,撞在了樹上,我們的李陵,又開始了他接下來的匈奴生活……
-
5 # 遺產君
在漢朝時期,西北部一直遭受匈奴遊牧部落的滋擾,匈奴人兇猛彪悍、能騎善射,經常深入到漢朝境內燒殺搶略,朝廷也以和親和派兵剿滅兩手策略來應付,而在攻打匈奴的將領中最著名的當屬李廣一家幾代人,他們一家人都盡力效忠國家,抗擊匈奴,然而李廣之孫李陵卻最後投降了匈奴令人匪夷所思,他的爺爺抗擊匈奴留名史冊,那麼李陵為何又要投降於匈奴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江山飛將軍李廣,李廣可以說是漢朝對抗匈奴的先驅,李廣一生與匈奴交戰四十餘年,大小七十餘戰,匈奴人畏其英勇,稱其為“飛將軍”,如果沒有李廣的探索就沒有後來的大破匈奴,後來李廣在戰爭中迷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所謂“虎父無犬子”,李廣的兒子李敢也選擇了從軍,打擊匈奴,很遺憾死於霍去病之手,其原因則是李敢因為父親之死對衛青懷恨在心而打傷了衛青,衛青的外甥加愛將霍去病很不爽,在狩獵的時候直接射殺了李敢。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決定再次出兵攻打匈奴,派李廣利率兵討伐,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主動請纓,要像自己的爺爺那樣,戰鬥在抗擊匈奴的第一線,於是就給了他5000步兵隨軍出征。李陵率領這5000步兵長驅直入,把李廣利的大軍遠遠的甩在了後面,當他們孤軍深入來到浚稽山時,正好與匈奴的主力部隊相遇,當時匈奴有八萬精銳騎兵,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李陵指揮軍隊鎮定自若,且戰且退,在戰鬥中射殺匈奴上萬人,打得匈奴一度想退兵。
匈奴人不知道李陵的兵力虛實,這時投降匈奴的叛徒管敢告訴匈奴單于說,李陵孤軍深入,早已彈盡糧絕,只需派精兵圍攻即可,管敢出賣了李陵,李陵由於沒有後援,在弓矢快用盡的時候,被匈奴層層圍困,最終被迫投降。
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從一開始來說,他是假投降,他想先留下性命,然後再見機行事,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可漢武帝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李陵就是真投降了,非常生氣,而朝中大臣也紛紛落井下石,說李陵應該戰死沙場,而不應該投降,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仗義執言,為李陵辯白求情,但司馬遷非但沒有說服漢武帝,反而自己還被牽連,結果被處以宮刑。之後漢武帝又派公孫敖去匈奴打探李陵的訊息,公孫敖他們在匈奴抓到了一個俘虜,這個俘虜說李陵在幫助匈奴訓練士兵來對付大漢,漢武帝聽後惱羞成怒,下令誅滅了李陵的三族。
而實際上替匈奴訓練士兵的是早年天下匈奴的漢都尉李緒,並非李陵,這都是公孫敖搞的大烏龍,李陵本來想在合適的時機重新迴歸漢朝,漢武帝此舉也徹底的將李陵推向了匈奴一邊,李陵怨恨漢武帝殺他家小,結果詐降成真,對於這麼一個有戰鬥力的人投降過來,單于非常高興,為他賜婚,於是李陵就娶了匈奴的公主拓跋氏,永遠的留在了異國他鄉,致死未歸。蘇武到了匈奴後,匈奴單于派李陵去說服蘇武,讓他也投降,李陵就將自己“詐降成真”的前因後果說與蘇武聽,說他當初投降本身權宜之計,是想尋機挾持單于為大漢效勞,奈何漢皇不懂我心態,殺我全家,絕我歸路,所以蘇武在歸國後,屢次替李陵辯解,並稱贊李陵為當世英才。
等到漢昭帝繼位後,大將軍霍光派人去匈奴勸說李陵,想讓他迴歸祖國,但李陵考慮再三,還是沒有回來,他只說了一句話“大丈夫不能再辱”大概是為自己的天下後悔吧。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五年,他既不參與匈奴的軍事行動,也不為匈奴謀劃一計一策,最終老死在異國他鄉。李陵雖說被滅了三族,但他依然有後代在世,那就是李穆,北周名將,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公元581年楊堅受禪登基,封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在當時是大家族。
李陵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拓跋氏,因此在國外也有後代,而且地位還不一般,公元648年,一支來自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黠嘎斯朝貢團在酋長的率領下來到了唐朝都城長安,令人驚奇的是黠嘎斯酋長居然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代,可唐朝皇帝的先祖也是李廣之後,竟與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認親。
因此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是事出有因,不是一個人所能左右的,包括個人的行為,也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
6 # 帝夢天下
李陵投降之事說來話長,且聽我慢慢道來 。
話說李陵是李廣之孫長大後也跟父輩一樣從軍入伍也是善於騎射愛護部下,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遺風,就讓他帶兵抵禦匈奴,公元前99年當時漢武帝就派自己的舅子,二師將軍李廣利去跟匈奴打仗,打仗得有人送輜重,漢武帝就覺得李陵不錯,但李陵不情願,所以他就跟漢武帝說不如你讓我帶一隊人馬去吸引匈奴的兵力,不讓他們集合全部兵力攻擊貳師將軍,漢武帝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能減輕李廣利的壓力但是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漢武帝已經沒有多少騎兵可以再派給李陵率領了,李陵說你不用給我騎兵,給我五千步兵就行。
於是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在今天的蒙古國境內,與三萬匈奴騎兵遭遇,匈奴包圍漢軍於兩山之間,騎兵是匈奴單于親率。漢軍以輜重車為營,布兵餘帳外,前列土兵持戟,持盾護衛陣型,後軍持弓箭殺敵,匈奴向漢軍發動進攻,結果遭漢軍千弩急射,匈奴死傷慘重,被迫退走上山,漢軍趁勢追擊,據說殺匈奴千餘人,單于大驚,三萬騎兵,吞不下幾千漢軍,急調八萬餘騎兵來攻李陵,李陵且我且退,傷重的就臥於車,傷輕的推車,沒傷的戰鬥。但在這時李陵發現不對,我們還沒呈現敗象,怎麼士氣有點低落。
《漢書李陵傳》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古人認為軍中有婦女,是最不吉利的事。於是就派人查,果然,剛出徵的時候一些士卒的老婆跟著來了藏在車中,李陵大怨,上戰場帶老婆能玩命嗎?於是下令把這些個老婆全部處斬。
第二天跟匈奴在戰,又斬千餘騎兵,過十幾天漢軍到一個大澤附近,澤中多蘆葦匈奴順風放火想燒死漢軍,但是漢軍也放火燒掉周圍的蘆葦得已自救,後漢軍退到一個山上,李陵與匈奴戰於樹林之間,史籍上說又殺數千人,漢軍發連弩射向單于,單于害怕,問部下。
《漢書李陵傳》,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單于怕有伏兵就想撤軍,但手下講,我們這麼多人都拿不下李陵,就太沒面子了,以後漢朝會越來越看不起我們,於是單于下決心跟李陵再戰,兩軍一日戰數十次,漢軍又殺兩千多人,匈奴單于一看,形勢對自己不利,就又想撤兵。
就在這時改變李陵軍命運之事出現,一個小校被自己的上司責罰,一氣之下降了匈奴(真是小人物改變歷史呀!)就把漢軍虛實告訴單于,單于一聽大喜原來漢軍沒有伏兵,就這麼幾千人於是就派騎兵合攻漢軍。一天之內漢軍弓箭用盡,只好肉博退到谷內,這樣以來漢軍在谷中匈奴在山上,漢軍被阻斷後路。單于率兵隱藏在漢軍身後,向漢軍投石漢軍多數戰死,重傷無數,到黃昏時,李陵便衣獨步出營,視察回來悲嘆,說兵敗死就死吧。這時有軍官講,您威震匈奴天命不能如願,以後找一條返回去的道路也不是不可以。
李陵說,吾不死非壯士也。隨後下令半夜突圍,但匈奴數千騎兵追擊,一看事己至此也沒有換回的餘地,仰天長嘆,天恩未報卻要戰死於此,轉念一想大丈夫死了容易,可功業不成,匈奴末滅,不如留得有用之驅,待有機會再報國恩,所以就沒死被匈奴俘虜後投降。
最後結果:
由於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漢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後來單于把公主嫁給李陵,被且鞮侯單于封為堅昆國王,做了右校王。前89年,與遠征匈奴為主將李廣利分兵的商秋成帶領的三萬漢軍打過一仗。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李陵少時同僚霍光、上官桀當政,派人勸李陵回國,李陵"恐再辱",拒絕回大漢,遂於前74年老死匈奴。
李陵投降可能也是情非得已。至於為什麼選擇投降而不是戰死,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
7 # 國史記聞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 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奉命率騎兵三萬出酒泉,前往天山攻打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本來想著讓李陵給李廣利護衛輜重糧草,而李陵則請求自率一支軍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漢武帝卻認為李陵這是不願意輔佐小舅子李廣利啊,便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李陵卻來勁了——誰要用你的騎兵了,給我五千步兵,我能橫行匈奴!漢武帝高興地答應了。
隨後,李陵與匈奴展開了可歌可泣的慘烈戰役,《漢書·李陵傳》記載了這場戰爭的始末——“殺數千人……斬首三千餘級……復殺數千人,復傷殺虜二千餘人”,要知道李陵只有五千人啊,在取得上述戰功之後,李陵“士尚三千餘人”,他們面臨的是八萬匈奴騎兵主力!
曠日持久的戰爭之後,李陵部隊已經沒有任何可用的武器(他們只能用木質車輻作戰),沒有任何援兵,並且被圍困在山谷之中,所以李陵讓自己的部下四散突圍,自己則最終選擇了投降(投降之前也曾說過“吾不死,非壯士也”)。
至於李陵的這次投降是真降還是假降,史學家眾說紛紜,反正司馬遷等人認為李陵是假降,他認為“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司馬遷的這番解釋讓漢武帝更加震怒。
但是呢,後來漢武帝也逐漸冷靜了下來,他知道李陵投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漢朝沒有派人前往救援啊。於是他開始採取補救措施——“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這個舉動證明了漢武帝已經原諒了李陵。
然而,李陵事件再次發生轉變——漢武帝誠心誠意地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孤軍深入匈奴,要接李陵回國。公孫敖卻無功而返,並找了個藉口——我才無功而返的原因是李陵正在替匈奴單于練兵!
於是,漢武帝感覺李陵是“出賣我的愛,你背了良心債”,下令“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此後,李陵才真正的投降了匈奴,終身再未踏入漢土一步。
-
8 # 知史說史鑑史
漢武帝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君主,李陵為攻擊匈奴在沒有戰馬的條件下率領五千士兵步行三十天才到達作戰位置結果遇到了匈奴主力部隊,激戰五天只剩下三千人最後匈奴增至八萬人眼看就要全軍覆沒李陵就想率領十多個士兵先投降再作打算。漢武帝得知這個訊息後大為惱怒不分青紅皂白就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這下子李陵傻了只好待在匈奴這邊了。
李陵少年英雄初出茅廬出身將門之後,年輕氣盛必然有雄心壯志領五百士兵敢於深入匈奴境內偵查敵情,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提拔為騎都尉率領五千精兵派他為主帥李廣利運送糧草。李陵不甘心只做一個運糧官想要衝鋒陷陣攻打匈奴,漢武帝欣賞他的勇氣便同意了在沒有戰馬的條件下率領部隊深入敵後。由於陸軍行進速度緩慢訊息很快被機動靈活的匈奴部隊包圍,李陵這時仍鎮定自若指揮有方擊退匈奴的進攻匈奴援兵增至八萬,而漢軍這邊則是孤軍深入彈盡糧絕眾多士兵都已經受傷失敗似乎已成為定局。此時老天給了一個機會漢軍抓住一個俘虜得知‘原本匈奴大軍認為久攻不下一定是漢軍有援軍抵達就萌生準備撤軍的念頭’這原本是一個可以擺脫匈奴的好機會。內奸洩密兵敗投降誰知陣營裡面出了一個叛徒叫管敢不滿於上司的羞辱投降匈奴告訴單于這是一支孤軍。這下子匈奴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勢必要剿滅,在重重包圍之下李陵就打算死戰到底最後聽了士兵的勸告分兵撤退的辦法,他帶一隊人馬阻擊匈奴人最後體力不支只好投降。其餘逃出來計程車兵回到邊塞並上報了漢武帝,召來李陵的母親妻子讓算命的人來看並沒有悲傷之情得知投降李陵匈奴大怒,漢武帝在充分了解了戰爭的詳細過程體諒了他的難處。還派部隊去匈奴地區接應李陵,結果這支軍隊無功而返道聽途說李將軍幫助匈奴訓練部隊的情況報告給漢武帝無異於火上澆油,怒不可遏的漢武帝認為李陵真心投敵叛國就將他全家抄斬。李陵的最後一絲希望的磨滅了,原本投降只是緩兵之計沒想到真的回不去了,當他得知是李緒投降匈奴造成誤會害了自己全家就殺死了他報了仇,匈奴這邊真心款待單于將自己的女兒都許配給了他,另一邊漢朝則是將他視為叛國降將當做恥辱,天差地別就死心塌地的呆在匈奴了。最終造成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是很複雜的,隊伍中出了叛徒,接應他的部隊添油加醋令漢武帝原有的一絲同情之心都消失殆盡,漢武帝被滿朝文武斥責李陵投降匈奴的氛圍帶跑了,李陵自己對軍事戰略策劃不到位導致兵敗。
-
9 # 一個人的歷史
對於李陵投降匈奴這件事,司馬遷在《史記》裡提到的並不多,僅僅在《李將軍列傳》裡有所提及。但從這簡要的文字裡卻可以看到,一些讓人觸目驚心的事實,那就是李陵實際上不過是一個棄子。李陵善於騎射,愛護士兵。漢武帝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就任用他為八百騎兵的長官。李陵曾經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看到匈奴蹤影而回來。我記得還有一個人也曾幹過同樣的事,只不過他大獲全勝,打得匈奴聞風喪膽,並因此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霍去病。漢武帝任命李陵為騎都尉,率領丹陽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授射箭,屯駐防禦匈奴。漢武帝讓李陵訓練士兵、防守國土,並沒有想讓他成為手中的一柄利劍。李陵和漢武帝劉徹之間的關係,可不像黃曉明飾演的《大漢天子》中那麼密切。李陵對此並不甘心,李家的門第聲望日益衰落,只有靠自己才能挽回尊嚴,同時替自己的爺爺李廣洗刷恥辱。在李陵看來,機會終於來了,可是他沒有想到,所謂的機會不過是棄子之命罷了。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攻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山。漢武帝同時派李陵率領射手和步兵五千人北出居延一千多里,想用來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讓匈奴集中力量阻擊貳師將軍。漢武帝的動機很明顯,就是要讓寵妃李夫人的兄長李廣利建立不世之功,為封李廣利創造一個理由和藉口,而李陵不過是漢武帝的一個棄子,讓李陵出戰,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建功立業,而是讓漢軍減少損失。李陵到了預定的期限往回撤兵,卻遭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八萬大軍的圍攻。李陵只有五千人箭射完了,兵士死了一大半,但他們殺死的匈奴兵達到了一萬多人。李陵邊退邊戰,不停頓的戰鬥了八天,往回走到距離居延海一百多里時,匈奴截斷了通路。李陵的部隊缺少糧食,而救兵又遲遲不來,匈奴加緊攻擊並勸降李陵。李陵說:“我沒臉面回報皇上。”於是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全軍覆沒,其餘逃回到漢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單于得到李陵以後,因一向聽說李家的名聲,看到他打仗又非常勇猛,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讓他顯貴。漢武帝聽到訊息,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及全家,從那以後李家名聲敗落,隴西的世人曾做過李氏門客的,都深深的感到恥辱。我們每天都會面臨無數的選擇,而我們選擇的不同就決定了我們的結果不同。李陵在投降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漢武帝會將李氏家族斬盡殺絕。在我看來,李陵的政治頭腦不夠清醒,他單純的認為自己已經足夠盡力,幾乎拼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這時候不得已而降,漢武帝會念在李家幾代的功勞上免除其罪,而自己也可以獲得日後反戈一擊、迴歸大漢的機會。但事與願違,李陵的投降和李廣利的失敗讓漢武帝顏面無存,他必須要找到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而這個最佳人選就是早已被定為棄子的李陵。
-
10 # 源稚生
“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有名的將領,李廣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李廣因多次帶兵抵抗匈奴聞名,但是李廣難封,李廣家族的結局也不太好。
《史記》: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公元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但是李陵拒絕了,他請求帶領一支軍隊,漢武帝好高興就答應了他。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紮在兩山之間,經多場戰鬥後,李陵與韓延年帶領少數人突圍,但是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內的僅四百餘人。李陵兵敗的訊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很生氣,於是殺了李陵一家,李陵聽到訊息後原本詐降的他,於是真的投降了匈奴。
那麼敢於領兵對抗匈奴的李陵,為何投降匈奴了呢?
《資治通鑑》:陵敗處去塞百餘里,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群臣皆罪陵。李陵投降的前提:首先是主動出擊,孤軍陷於敵眾;二是戰至五十萬矢皆盡,壯士從者十餘人。李陵屈節不能說沒有他急於立功的心理因素,但漢武帝劉徹本人好大喜功,令其孤軍進軍浚稽山也是一大原因。其後誤信公孫敖誅其全家,就未免過分,亦斷了其歸漢之路。
客觀的說,李陵的投降只不過是為了儲存部隊實力的無奈之舉,一旦漢武帝大兵到,李陵一定率部內應,對匈奴形成夾擊之勢。 然而漢武帝對於李陵寄予太多厚望,聽到李陵投降後,非常生氣族滅了李家,使得李陵無家可歸,李陵無奈,假投降也變成了真歸順。
回覆列表
說起李陵不得不說司馬遷,為了幫李陵辯護被閹了,但是這又有什麼可辯的那,李陵的投敵是毋容置疑的。
李陵也是一位天才將領,如果沒有被抓可能也會非常出名,其被抓就是因為自己大意所致,怪不得別人。
史記記載,武帝派李廣利領八萬雄獅遠征匈奴,讓李陵押運糧草,李陵率領五千兵馬孤軍深入,不慎與匈奴單于相遇。
雙方對戰八天八夜,終寡不敵眾,在殺死匈奴一萬多人後。因沒援兵被俘虜。武帝大怒,認為李陵應該戰死,不應該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解,被處以極刑。
後李陵為匈奴單于練兵,同時在於大漢軍隊打仗的時候為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導致李廣利七萬兵馬全軍覆沒,漢朝再無人馬遠征匈奴。
一生老死在匈奴,不知道飛將軍李廣知道家族中出了這個敗類,會不會氣的出來弄死他。
我覺得無論中國古代還是現在,軍人以投降為恥,戰死疆場為軍人的最高榮譽,漢族文化傳承幾千年,靠得就是這血脈、這精神,丟了這些我們還是中華民族嗎?
所以李陵實為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