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乞火分燈
-
2 # 長風浩蕩
為啥不學?人孔子堂堂正正立論,立的都是堂堂正正之論,不疑不惑之定論,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傳道解惑,明辨是非,有益身心,教的是精準深刻的為人處世之道,學習之,退可安身立命,進可經世濟民。一不會成個人人憎厭的百無一用的槓精廢物,二不會變成神經病,那麼,為啥不學?
-
3 # nongwu
我認為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增速的緩慢降低是必然的,這時候意味著社會資源逐漸被瓜分,貧富分化加劇,階層有固化的趨勢,以前所敘述的社會主義優點蕩然無存,資本主義的弊端比比皆是,貪汙腐化爭權奪利到處都有,因此老百姓對原來的那套理論已經是不認同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又被主流媒體損的一無是處。
那人們相信什麼,社會如何發展大家都是迷茫的,對前景沒有信心,這時候每個人都認為只有錢才是安身立命唯一的希望,一切朝錢看,為了錢什麼齷齪的手段都可以使出來。
看不慣社會上種種陋習的讀書人在主觀上不想左客觀上不能右的前提下,選擇了儒家學派,希望在傳統文化領域找到一條能解決中國精神文明發展的道路,這些人是值得鼓勵的,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有些人發牢騷說華人現在只相信權力和金錢,卻提不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人家鑽研儒家學說又諷刺打擊挖苦嘲笑,這是沒必要的,畢竟人家沒花你納稅人的錢,要罵就罵那些所謂的專家,不但浪費科研經費,還專門昧著良心說話,尤其是某些讚揚房地產而且吃皇糧的經濟學家,你們看著房奴不慚愧麼?
當然這其中有沒有居心叵測之輩妄圖復辟的就不知道了,如果有那必須堅決打擊。
-
4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現在學論語不起什麼作用。好比唸書似的。從一年級,開始紮根。你沒有跟。直接就學論語。不實用。對人沒有多大幫助。因為深入不進去。品不透。他就感不了興趣。沒有根底。所以你根本就學不好。根底價是《弟子規》把《弟子規》學明白了。根底深厚了。也深入進去了。覺得有品位了。你才能真的感興趣。好比吃東西。越品越香。感興趣了?深入進去了。你才能得到點東西。包括的文言文。
-
5 # 千年月
別人學論語也好,學金瓶梅也罷,關你屁事啊!你不瞭解並不代表別人不瞭解,你想做個一無所知的煞筆並不代表別人就要跟你一樣。我看你一天還是少吃腦殘片,多讀點書,省的以後被人隨便一忽悠就瘸了。
-
6 # 宸175863
為什麼要學習巜論語》?這估計是歷朝歷代都有人問的問題,特別是今天的人們!我們不是已經打倒過孔家店,曾經說過那是封建統治者愚弄人民的工具嗎?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這是真正沒學過《論語》的人的普遍想法,其實如果真正關心社會,學習過巜論語》的人可能會得出另外的認識。我試著從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衡量一個制度、思想體系的好壞優劣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實踐應用檢查出來的。孺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理的主導思想體系長達二千五百多年,我想不論那個朝代都希望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國力強盛,儒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論語》有多重要可想而知了。不論時代多變化,其核心思想是不會變的,需要改變的只是那些不符合時代價值觀的做法。儒家思想的為民、為政、為人處事的思想在今天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致。
二。全面改革開放不僅僅是國門對外開放,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革開放。過去一度被曲解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重新去審視他,我們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同樣是儒家文化,歷史上中國大部分時期都是世界上最牛的朝代!萬邦來朝,那是多麼空前的時代?為什麼《論語》被定為科考的必考?為什麼會出現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為什麼古代不論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得祭拜《論語》的主人孔夫子?...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為今天所用,古為今用洋為忠用說的不正是這個意思,作為儒家思想的載體《論語》就更應該學習研究了。
三。改革開放剛開始,我們應該承認,西方的科學技術遠遠超過了我們,華人對西方多少還是有些盲目的崇拜,造成西方大量的價值觀和文化湧入了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逐漸認清了事實,科學技術沒國界,文化是有國界的。物慾橫流、享樂主義、以自己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今天還在嚴重影響侵蝕著我們的文化,侵蝕和阻礙著深入全面的改革開放及成果。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是中國智慧的勝利。文化自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學習華人核心價值觀基礎的《論語》顯得更加必要。
四。學習《論語》可以讓我們獲得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論語一共五百多則,一萬六千多字,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三百多,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如果我們不是人云亦云地理解這些人生財富,而是自己深入的原典學習,相信會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大家都能看到今天我們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畢業了甚至工作了大都心智還不成熟!三十而立,沒有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怎麼立?學習《論語》能幫助我們儘快長大。生理成熟不代表心裡成熟!
五。學習《論語》能夠樹立符合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仁、義、禮、智、信、孝悌、廉恥是中國華人幾千年來形成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對照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不和諧現象,估計大家深切痛心的都是這些東西都缺失!仁簡單的說是於人為善,符合自然規律,而不是為了目的沒有底線;義是符合道義而不是為了利益六親不認;禮之用 和為貴,人與人之間要有長㓜有序,不能什麼都是利用和利益關係;智是要有智慧地去辦事,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去;信是要講信用,今天的欠薪、沒有契約精神是為利是圖的結果;孝悌是感恩的昇華,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的體現,為了一已之私,把養育自幾十年的父母告上法庭估計誰也會疾心疾首;廉恥是一個群體人必須具備的,沒有廉恥和動物相距不遠了。
六。學習《論語》可以幫你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孔子倡導的思想是實踐學說,沒有高深的理論,只有實際中怎麼做,但一句話,一個行為都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回味無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做一個君子,為政以德等等無不體現出遠大的抱負。巜論語》中這樣的描述很多,如果我們認真學習,去踐行,一定會是一個有益於家庭、社會、國家的人。
-
7 # 詩人艾靈
說到論語,正好最近兩個月正在學習它。因為要為一批高考作文材料做解析,為一個高中二年級班級做議論文素材蒐集。
古人的智慧,超乎我們的想象!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它不僅僅是作為文獻的存在,是我們的先人,在生活中,積累的對人性和社會的洞悉。俗話說,實踐出真知!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求證,沒有前人的腳印,就沒有科學的基礎。
古代聖賢教導不同的人的各種修身踐行的技藝和方法,雖然時代不同,但永恆的人性是一樣的,要成為一個有德之人,成為一個更好,更優秀的人,我們離不開好學和求知!我們要感謝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有責任學習好它完善它,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讓這些瑰寶發出更強的光芒!
-
8 # 李航解說老子
人的精神也是一個動態執行的系統,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人文系統。
這個人文系統由以下單元組成:傾向無為單元(這個單元與生俱來,人的任性就是其具體體現),慾望和德是兩個相互制約的容器,“邏輯”,“禮”,和“仁”是可以調節系統的三個旋鈕,此外還有“學習單元”,“對禮的認識單元”和“尋求合理性單元”。而連線這些單元對通道中流動的是“道”。對以上九個單元和道的流動特點的闡述,形成了各種理論。其中,《老子》非常成功地闡述了“德容器”,“慾望容器”等七個單元的特點,以及人文系統中道是如何流動的。但《老子》中缺少對“禮旋鈕”和“仁旋鈕”的工作狀態的討論,已經這兩個旋鈕對整個系統影響的分析。《論語》恰恰是討論這兩個旋鈕工作狀態最為成功的理論,從而成為了《老子》的重要補充。因此,每一個希望瞭解自身人文系統工作狀態的人都需要學習《論語》。
-
9 # 龍門村夫
談談我學《論語》的體會
關於《論語》,從小學到中學,從課本里學了一些。但是,回過頭來看,學校裡學的這些,對我的影響幾乎是零。
真正認識到《論語》的魅力,是在40歲那年。如果用孔子的話說,正好是不惑之年。
那時,我在一個大企業後臺部門工作,工作壓力不大,任務也不重,時間較多。有一天,突然想找一本書看看。就在網上搜啊搜,搜到了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然後就下單買了下來。
不久,書到了。
開啟書,慢慢地看起來。結果,那個下午,辦公室人都走光了我都不知道。兩冊書,幾天就讀完了。
我發現了一個精彩的世界。此後,我把南懷瑾的整套書都買了下來。
我讀了《莊子南華》、《金剛經說什麼》、《孟子他說》等等。
在粗讀這些書的基礎上,我開始研讀原著。《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金剛經》、《心經》、《壇經》,等等,反覆誦讀,抄寫,記誦。最驚奇的是,我竟然用軟筆把八萬字的《莊子》抄完了!
隨著研讀原典的需要,我擴大了閱讀範圍,除了南懷瑾的書外,我看了傅佩榮的《向孔子問道》《向孟子問道》、《向莊子問道》三個課件,讀了錢穆的《孔子傳》、《論語新解》,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鮑鵬山的《論語新讀》、《孔子是怎樣練成的》,等等等等。
我把原來所有的關於小說、股票等書,所有的刊物,全都當廢品賣了。家裡只有關於“國學”的書。
讀書,讓我不再浮躁。
那時,我已經是一個三年的處長了。不讀書以前,除了工作,天天就在想怎麼才能再提一級。讀書之後,隨著視野的擴大,心胸的開擴,已經不再去想這些事。
讀書,讓我站得高了,看得遠了。
一次和一個老師吃飯,聊起我在讀經典,也聊了一些體會。他說,可以把讀書的體會寫下來啊!我說,還是讀得少了,等積累積累再考慮。我的本意,讀十年書,等50歲知天命之年,再考慮寫。
兒子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把《論語別裁》讓他看。我告訴孩子,讀了論語後,你就會知道人生的方向和目標,就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學習,知道如何提高學習成績,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和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相處。但因為各種原因,今年已經高一的他,始終沒有讀完。
我於是有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自己寫論語給他看?
我對《論語》的解讀,只是把自己讀書的體會整理下來,變成文字。透過寫作,對問題的理解更深一層,對相關知識的閱讀又增加一層。既是一個總結,又是一個提高。
或者只是補上以前的讀書筆記吧。
附上一篇小休會,敬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向天再借五千年》
以現在人來看,地球的存在已經很久很久,但人類的存在也不過兩百來萬年的事,且有文字可考的,也僅僅幾千年。所謂四大古代文明,也許僅僅中華文明是真正的地球文明的源頭,並延續至今而未斷過。
文字的發明,使文化得以延續。中國的古代文明,似乎從夏朝或者商朝真正開始,但因文字還沒有發明並廣泛使用,只能口口相傳,或者只有刻在龜甲獸骨上隻言片語。至於思想、禮儀、制度等等,到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的時候,才算基本固定並流傳下來。所謂“夏禮,杞不足徵;殷,宋存焉;周禮,今用之”,故孔子“從周”。
至春秋末期,隨著人類的進化,社會悄然發生了變化,有序的國家治理體系、社會秩序開始瓦解,所謂“禮崩樂壞”。一些思想開化的人開始行動起來,積極思考,尋求治國理政新方案,進而影響了華人的思想和歷史的程序。
孔子和傳說中的老子基本處於同一時代。根據記載,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老子的思想,《莊子》的記載也許更為準確,即“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現在流傳的《道德經》,有老子思想的影子,但更多的是關於國家治理的建議或者實際操作,是後人借了老子之名而形成的偽書。莊子部分地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多的是關於個人在社會中如何自存。從傳說中的黃帝,到老子和莊子,即黃老之術或者道家思想,最終發展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之一,對華人的個人修養和社會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道家思想和道教是兩個概念。
周朝的文化,最終由魯國繼承。但到孔子時代,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孔子很不安。他崇尚周朝的文化,試圖恢復並予以發展,形成了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二千五百年,並影響到東亞文化圏的其他國家。
產生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只是那裡眾多宗教的一種,且影響甚微,至其在本地幾乎不能生存,遂逐漸外傳。其中的一路從西部沿絲綢之路漸次傳入中國,並逐漸吸收中國文化,對自身加以改造,才逐漸為華人所接受,到隋唐達到鼎盛。佛家思想由佛教教義而來,但研究佛家思想與信奉佛教又是兩回事。
道、儒、佛三家,最終發展成為中國主流文化。這是一個既鬥爭又融合的過程。道家思想在式微的時候,被道教傳承而得以擴大流傳範圍,但影響人們特別是普羅大眾的,是人間世再版的道教,真正的道家思想只掌握在少數人;儒家思想因被漢朝定為一尊而受到保護,後代統治者加以尊崇,逐漸發展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影響了絕大多數華人的生活,並延及東亞文明圈;佛家思想雖然曾經被個別統治集團重視,但最終只能在中下層傳播。
三大思想分別有側重,實現了人們對天、地、人這三大要素的思考。儒家思想從調整人際關係出發,以維護人倫秩序和社會秩序。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自我完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強調人生的積極進取,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建立規範的社會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建立大同。總體而言,儒家思想是積極的而不是落後和消極的,近世之所以打倒它,卻是這些所謂新文化人腦子短路的結果。道家思想跳出了單純的人倫關係,開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並藉以影響人際關係、社會秩序。佛家思想強調人們要安於現世、期待輪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進取精神,但那只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其最大的貢獻在於跳出地、人的範圍,思維拓展到了更為廣闊的宇宙,體現在其對“三千大千世界”的論述上。但道統為一,三家思想的本質是一致的,一而統為“道”。
受這三大思想影響的華人,都有三重性格:年輕時的奮爭、中年時的理性、老年來的平靜。年輕的時候,受儒家思想影響,努力進取,誓要在人間世爭取一席之地;中年的時候,奮爭的衝勁有所減弱,耽於現狀並幻想田園的寧靜,但不是完全退縮,必要的時候還會出來努力一把;等年齡再大的時候,大多退出人生舞臺,自娛自樂,靜觀天地之變。這就如同華人大戶人家的院落:前院代表的是儒家,車水馬龍;中院代表道家,自成一方小天地,但可隨時到前院;後院代表佛家,一般是不出去也不讓別人進來的了。
南懷瑾說:孔家店是糧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個藥店,生病去買藥吃,不生病不需要買。佛家開的是百貨店,什麼都有,你高興可以去逛一逛。
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搞明白這三個店到底是賣什麼的。華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深了,所以過去的孔家店成了糧食店,即使現在人也還受著其些微的影響。佛家開的店倒確像個雜貨店,什麼人都會逛一逛、拜一拜,但看見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只怕沒幾個人懂。也許真驗證了那句話:“學佛乃大丈夫事。”一般人怎麼能懂呢?道家思想也只是成了部分文人的思想,普通老百姓即使病了,進的是中藥鋪,而不是看道家書。
學習中國古代的思想,最好還是好好研究一下最基本的《道德經》《莊子》《論語》《孟子》《荀子》《金剛經》《心經》等原始典籍。這是源頭。就如站在長江、黃河之源,才能看那萬千支流匯入東向如海。如果只研究支流,就會茫然不知何所從來、何所從去。
教日月換了新天以後,傳統文化幾乎被統統拋棄,新建立的尚未生根,便被西風吹得稀里嘩啦。根基被拔掉了,基因變了,已然南桔為淮枳,不僅味道大不一樣,連本質也變了。
天地悠悠。歷史總往前發展。回回首,向天再借五千年,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
10 # 熹沐木
至於為什麼要求他們讀《論語》,拋開課程及課本要求之外,我是這麼跟學生解釋的:
第一,可以瞭解到一個相對真實真切的孔子。孔子的聖人光環是後人追加的,孔子少時生活窘迫,後來周遊列國時也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甚至一度曾斷糧……孔子在生前和普通人沒啥區別,去世後才逐漸被抬高至聖人的崇高地位。所以我們要了解孔子,得了解一個相對真實的孔子,而不是後人抬高後的孔子,要了解這樣的孔子,最基本的途徑是讀《論語》。
第二,可以加深對某些成語的理解。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本是出自《論語》,比如“三思而後行”“舉一反三”等等。在讀《論語》的過程中可以對這些成語產生親切感,從而加深對成語的理解,避免死記硬背。程度再深些的話還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第三,可以理解體會古代文學家的某些性格與思想特點。古代的文學家,基本上都讀《論語》,他們性格與思想上的特點會受到《論語》的影響。《論語》中崇尚的做人理念也有很多深深地滲入到這些文學家的骨髓中。歸根到底,讀《論語》可以深刻地理解後世文學家及其作品。
第四,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需要。這是個比較高大上的說法,但文化的復興歸根到底也需要這些後輩,啟發他們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論語》畢竟還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代表,儘管有些看法不適合我們現代人甚至被一些人稱作糟粕,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侷限就徹底否定《論語》。更何況諸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句子至今還散發著耀眼光芒,仍然還是現代社會所不可缺少的理念。
綜上所述,作為現代華人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去讀《論語》,讀《論語》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又該去往哪裡。
回覆列表
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我非常贊同這句話。我想學《論語》一方面是被孔子的個人魅力所傾倒,那種所謂“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也許是那種“鳥獸不可與同群”的汲汲於治世安邦的努力嘗試吧。
另一方面,儒家專注於“入世”之說,但有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得自己琢磨。比如我之前覺得自己是小透明,沒人想主動認識我,很是寂寞苦悶。後來看到《論語》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也許自那天開始,我就不糾結於怎樣討別人喜歡,而是努力提升自己,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以上只是簡單地談了一下,有些地方可能不全面。總之,“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