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垂垂智庫

    傳說南宋被元朝覆滅之後,日本人全民縞素,面向宋朝的方向長跪數日,以此來哀悼自己的宗主國、自己仰慕的大宋王朝的覆滅。這個舉動一直被視為日本對中華文明的敬仰,體現了中原王朝國力的強盛。

    但是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關於此事的記載僅僅出現在南宋福建詩人鄭思肖的著作中。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鄭思肖雖然是福建人,但是他從來沒有出過海,南宋滅亡之時,他更是沒有出現在日本。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全國哀悼,只是他個人出於亡國悲憤而產生的臆測。

    “詩人鄭思肖”

    而且根據南宋與日本雙方的正規史料,南宋和日本並沒有建交,雙方從來沒有任何正式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雙方唯一的聯絡還差點引發了衝突——當時南宋帝王給自己的藩屬國日本送去了御賜物品,而日本認為自己是不遜色於中原的日出之國,因此對南宋的舉動非常憤怒。

    基於雙方關係,日本天皇和幕府人員絕對不是不可能為宋朝服喪的,而以當時的社會狀況,日本覺得不會知道宋朝的訊息。因此,所謂全國縞素,只是一個詩人的美好臆想,只是他對宋朝富庶的懷念。

    那麼這位詩人的一面之詞,為什麼會傳到相當一部分的人耳中呢?

    老編推測,可能和清朝和民國時期的經歷有關。當時的我們實力弱小,飽受日本的欺負,一些華人為了振奮人心、激勵國民,便翻閱各種書籍,終於找到了隻言片語,因此就有了各種日本仰慕中原人民的傳言。

    這個和南宋有關的訊息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這也不是空穴來風,古代日本確實一直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我們拜師學習。

  • 2 # 連生

    曰本是知道蒙古非常悍的!那時也有對華的野心!所為日本是貓哭老鼠!但元朝入主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東征曰本,如不是氣候?島國早就滅了!所以元朝入主中原,曰本當然有悲傷的!因為對手太強大了!

  • 3 # 日本二三事

    關於這個問題,並非是真的。古代詩人或者作者在抒發自己感情時往往會採用一些較為誇張的說法,多半也是自我的“臆想”。就像很多人依然一廂情願的認為,徐福就是日本人祖先一樣。

    日本舉國哀悼出自哪裡?

    那麼這個謠言,又是出自哪裡呢?原句是這樣寫的:

    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

    出自南宋遺民鄭思肖之手。這位鄭先生,被郭沫若評為:“民族意識濃烈的人。”鄭先生在南宋末年,考中秀才,後元人進攻,他也曾獻策對抗,但是並未被採納。南宋滅亡以後,其隱居吳中(現江蘇蘇州),改名“思肖”。(宋朝皇帝姓趙,趙字的大寫是趙,其去肖字來代替趙字)其坐臥必向南,所以該號為“所南”,所居住之處稱為“本穴世界”,將本字的“十”,放到穴中,就是“大宋”的意思。從這裡來看,這位文人對於宋朝的思託,已經超過了任何。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宋朝是一個不能侮辱的物件。

    鄭先生擅長畫工,現存有《國香圖卷》、《墨蘭圖卷》、《墨蘭圖》等,其中《墨蘭圖卷》藏於日本大阪美術館,但是鄭本人並未去過日本。

    日本和宋朝的貿易往來

    宋朝對日本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別是經濟上。894年遣唐使制度廢除以後,日本九州地區巖岸的商人和中國的貿易往來依然繁盛,到宋朝建國之時,中國-北韓-日本的民間商人往來更是有增無減,日本從宋朝那裡換來了大量宋錢。當時宋朝的很多商人都在日本九州地區有居住之地,日本九州博多的發展也少不了這些宋朝商人的幫助。說到宋朝和日本的貿易,那就不得不說一下平清盛這個人。

    平清盛是日本的武士階級,在日本朝廷內有著很高的地位,構築他地位以及平家財富的基礎,可以說靠的就是“宋朝和日本貿易”。如前文所講,894年遣唐使廢除以後,國家層面的外交關係已經名存實亡,但是這只是國家層面,民間的物流和經濟方面依然保留,而且日本朝廷對此也是“預設”的。(其實日本朝廷也想透過民間關係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平清盛的父親叫做平忠盛,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武士,他深得鳥羽上皇的喜愛,被任命為鳥羽上皇的內務管理大臣。(當時日本的政治也挺亂的,出現了多重權力結構,有現任天皇,也有上皇)當時負責國外進口的是一個叫做“太宰府”的部門,從宋朝進口而來的所有物資(朝廷之上),全部透過太宰府進行統一管理。所以如果日本當時的富裕層想要宋朝的物品,要麼花大價錢從一般市場上購買,要麼是透過太宰府進行購買(價格可能會便宜一些),但是要很長的時間。

    (太宰府遺址)

    日本當時處於院政的時代,原本關於太宰府的事宜,天皇是最高的權力所在,但是由於雙重體系,上皇的命令也是不可違抗,於是平忠盛利用他與上皇的關係,透過“假傳聖旨”的方式獲得了與宋朝交易的壟斷權。最終此時敗露,但是上皇為了維持權力體系的平衡,並未處罰平忠盛,因此平家獲從太宰府手中奪取了與宋朝交易的權力。

    到了平清盛時代,其開發了位於瀨戶內海的大輪田泊港口(實際上是再利用,原本此處是僧侶專用港口,但是隨著國家層面交流的斷絕,此港口也逐漸荒廢)。以此港口為據點,平清盛更加接近平安京(當時日本權力中心),從宋朝而來的物資,多數進獻給天皇、上皇和日本貴族,其財富進一步的積累。

    在當時日本的朝廷,進行經濟政策改革之人寥寥無幾,其中平清盛算作一位。日本和宋朝的貿易對日本的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宋朝貨幣”。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能力大批次的製造貨幣,平清盛認為:可以將宋朝貨幣當作日本貨幣來推行。於是透過貿易,大量的引進了宋朝貨幣。這個想法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改革,如果沒有當時大量引進宋朝貨幣,就沒有後續的日本貨幣體系的建立。

    原本日本在708年的奈良時代有過造貨幣的想法,但是日本朝廷對於經濟政策的研究和貨幣在製造方式並不精通,最終失敗而終,此時已經公元900年前後,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沒有再生產過貨幣。而平清盛的做法,剛好解決了日本朝廷幾百年的困惑。不僅如此,由於日本大量的匯入宋朝貨幣,與宋朝的貿易也進一步的發展。只不過,日本的朝廷對於此事也深感不安,因為當時日本的稅金是以米糧麻絹的方式上交的,在平清盛死後,日本朝廷也逐漸的廢除了宋朝貨幣。

    結束語

    由上述可知,宋朝和日本的貿易往來空前的繁盛,而日本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宋朝的物品,也有許多制度上的東西,因此宋朝對於日本的民間影響,可以和唐朝媲美。從文化上來看,當時朱子學在流傳到日本,在禪宗寺院十分流行。從日本人看來,宋朝的滅亡代表著“中華圈文化”的消亡(其他民族入中原),畢竟師從中國幾百年,卻沒有繼續延續而被取代,如果日本人會傷心的話,多是從這個角度吧。不過總而言之,日本並沒有發生過舉國哀悼的事件!

    《日本的不可思議:你的常識在日本行不通!》

    《談日本人國民性:“忍”並非本意,“嫉妒”與生俱來?!》

  • 4 # 東白啟明

    這件事的真假,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我認為這件事是假的,主要的依據是:日本及國內的正史裡都沒有對這件事的記載。

    但有人認為這件事是真的,他們的主要依據來自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的《鐵函心史》: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其中舉國茹素的意思就是指附屬國因宗主國淪喪,朝代更迭,而舉行的全國大規模不沾油渾吃素的哀悼形式。後來,又有人據此延伸,說:元世祖忽必烈因倭國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再到後來二戰中的“神風敢死隊”都與此有關。我們先來說一說《鐵函心史》這本奇書,鄭思肖是非常執著的一個人,在宋朝被元朝滅亡後便離家出走,當時他35歲。從此他浪跡於吳中名山、道觀、禪院,40年間寫下了大量抒發愛國情操的詩文,有《鹹淳集》《大義集》《中興集》,共收詩250首,雜文4篇,前後自序5篇。共命名為《心史》。《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飽含血淚,謳歌了南宋的愛國志士,癰斥了奸臣佞徒,控訴了元軍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愛國與忠誠。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樣的書是無法刊行的。於是,他在晚年將《心史》重緘封好,藏在一大鐵盒子中,外寫“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藏於蘇州承天寺眢井中。這部書在枯井中沉埋長達350餘年,直至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始被發現,這部光照千古的奇書才方見於世。但是後人對這部書的真偽有爭論,清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欽定”《心史》為偽書。在此,我不對這部書的真假枉下定論,但憑一個愛國詩人處於激憤中寫下的一段話,就斷定一件歷史事件的真與假,就缺少了嚴謹性。

    現在再來看一看忽必烈是不是為了“舉國茹素”去征伐日本。在古代,由於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權者都會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遼國、金國與南宋。但對於這個新興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採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從、不接觸。1268年(元至元五年)征服高麗的忽必烈,命令高麗使者攜國書赴日,書中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朝“通好”,否則將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執權北條時宗令大宰府備戰,加強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備。其後忽必烈又兩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見。1274年忽必烈發動徵日戰爭。這是正史中的說法,通篇沒有與“舉國茹素”有聯絡的字眼。看來,元滅宋後,日本舉國哀悼這事真有些杜撰出來的味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修身齊家平天下,哪個最重要?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