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顫動的丹田
-
2 # 文史劉磚家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從古至今倍受議論,我認為不管說他是千古一帝還是史上最厲害的暴君,都不能對他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關鍵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
首先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所做的事情。
一是加強思想統治——焚書坑儒。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推行“焚書令”,規定“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從思想上管理百姓,讓老百姓都知道只有一個秦國,只有一個皇帝,實際是一種思想禁錮。
二是北卻匈奴——修築長城。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疆域,抵禦匈奴入侵,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不得不說在技術落後的那個年代,完成這樣一項工程是極其困難的,需要徵發大量的勞力,對於老百姓來說是極其沉重的負擔。
三是貪圖享樂——修建宮室。這裡面規模最大的就要說阿房宮了,如果說修長城是為了抗擊匈奴,還有點為國的意思。但是修建華麗的阿房宮則純粹是為了滿足皇帝個人私慾,為了自己貪圖享受。
除此之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橫徵暴斂,徵用大量的勞力物力財力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所以,從一統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王朝,建立書同文、車同軌制度,統一度量衡,修長城這些功績來看,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另一方面,他貪圖享樂,大興土木,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修宮室,給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帶來了苦難。
評語:自古以來,明君和暴君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判定標準,觀察得角度不同,其最後的結果也不同。能被後世銘記的帝王,既有開明的一面,也有暴政的一面。
我是文史小劉,敬請各位高手指正!
-
3 # 心向青山
任何一個文明都會選取一些歷史人物,作為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有的成為高度理想化的人物,比如堯舜禹湯;有的則成為令人極度厭惡的反面形象,比如夏桀商紂。這些形象其實都一定與人物原型有差距,但經過歷代的塑造已經被人們所認可。
秦始皇,很不幸,就是古代文人傾力塑造的一個反面典型——暴君。
自古以來,尊崇明君和詛咒暴君就是中國的傳統,有道明君、無道暴君成為評價帝王的兩大極端。
我們必須要承認,秦朝事實上存在的暴政和二世而亡,為秦始皇成為“暴君”這一文化符號提供了事實基礎。而漢朝文人對秦朝的鞭撻大大強化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
陸賈的《新語》、賈誼的《過秦論》、桓寬的《鹽鐵論》均對秦始皇持否定態度,並列舉了秦朝的許多暴政,比如:
1、廢先王之道
漢儒認為這是秦始皇暴政的根源,因為秦始皇治國用的是法家,而非王道——孔學之道。
2、焚百家之言
漢儒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便是為了根絕先王之道,是大逆不道。
3、刑罰酷虐
秦始皇所用的法家尤其是法家的弊政,是漢儒抨擊的主要物件,從此歷代言秦政,必言秦法殘酷。
4、賦斂無度、徭役繁重
這一點似乎無法反駁,秦朝確實為了修長城、驪山陵墓、馳道等增加了太多的徭役
5、暴兵露師
窮兵黷武,是秦始皇的又一大罪狀,一統六國之後,秦始皇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終秦始皇一世,戰爭從未止歇。
還有很多,但這些其實已經足夠,漢朝最初抨擊秦始皇大多並非是為了研究歷史,而是為現實政治服務,為了說明大漢得天下的合法性,即天意。
漢朝四百年的歷史足夠使秦始皇成為“暴君”的代名詞,與此同時,許多民間傳說比如孟姜女哭長城等更加強化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所以從漢朝開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秦始皇都是一個壞人,一個暴君的代名詞。
甚至,到了朱元璋建歷代帝王廟時,其中也沒有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的排位,且至今也沒有。
-
4 # 蘭臺
第一句話就錯了,秦始皇殺功臣可一點兒也不手軟。
《史記·李斯列傳》裡趙高就是用秦始皇時代功臣都沒有好下場來說服李斯支援胡亥的。
“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趙高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我給秦始皇當了二十多年大內總管,就沒有看到秦國罷免的丞相和功臣有人能順順利利把爵位傳給下一代的,幾乎都被秦始皇以各種理由給殺死了。
秦始皇刻薄寡恩簡直是人所共知,《史記·秦始皇本紀》裡尉繚也說秦始皇這個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甚至就連深受秦始皇信任的將領對秦始皇也懷有深深的恐懼。
現在網際網路上特別愛說秦始皇時期派出了北進和南下兩大兵團,並且惋惜說如果陳勝、吳廣造反時這兩大兵團有一支回援關中,秦朝不可能二世而亡。
我們先不說所謂的“兩大兵團”究竟有沒有能力回援,只從史料看,奉秦始皇命令南征的任囂壓根就不想回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8年身為南海郡尉的任囂就召集心腹將領趙佗來商量割據嶺南事宜,開口第一句話就是“秦為無道,天下苦之……”
任囂可是秦始皇親自任命的南征主帥啊,結果任囂對秦始皇執政的評價就是“無道”、“天下苦之”。
我們再來看秦軍的北方兵團,秦軍北方兵團本來由蒙恬和公子扶蘇統帥,秦二世上臺後蒙恬和公子扶蘇被殺,北方兵團交給了王剪之孫王離,結果王離南下平亂不敵項羽,投降了諸侯。
這其實不關鍵,關鍵在於這批鐵桿老秦人組成的邊防軍團對秦始皇以及秦朝沒有任何感情,他們投降後並不擔心秦朝的命運,而是擔心諸侯軍隊不能一舉滅掉秦朝,他們留在關中的家屬怎麼辦:
“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史記 項羽本紀》
請注意,“今能入關破秦,大善”這句話,這充分說明秦朝最倚重的北方邊防軍團士兵對秦朝認可度低到什麼程度。
我覺得從秦始皇身邊的內侍、親信大臣、親信將領以及由關中士兵對待秦朝的態度看,稱秦始皇是“暴君”是沒有問題的。
-
5 # 兔先生的vlog
秦始皇之所以被後人貶為“暴君”,主要原因是秦國推崇的是法家思想,而後世修史的都是儒生大家。
這兩種思想本就是對立的,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看法家,不管怎麼做都是不對的:
1.法家要求改革變法,儒家要求恢復周禮。
2.法家要求實行法制,儒家要求實行人制。
3.法家講究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
除了立本的思想觀念不同以外,儒生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本質性的損害,當世的儒生不懂法學,自然無法完成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在秦朝未統一六國之前,他們都是各個諸侯國的棟樑之才,政府首腦,被秦國統一以後他們的學說無用武之地,自然心中怨恨。這就是當世儒生的現狀!
儒家思想講究周禮,注重尊師重道,所以後世的儒生,同樣的詆譭秦始皇,為什麼?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史書裡記載的就是真實的。
說到史書,我要先說說《過秦論》,這篇是第一篇批評秦朝過失的議論文,出自漢朝賈誼的一篇極富藝術感染力的議論文(注意,是議論文),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賈誼看到眼前西漢王朝的種種社會矛盾和弊政,想指出漢文帝施政的錯誤,但作為臣子也不能明著指出皇帝的錯誤政令,所以假借前朝的興衰得失來諷喻和勸諫漢文帝的。
後來太史公把《過秦論》附到了《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從此《過秦論》這樣一篇後人寫的議論文被載進了“正史”從此不施仁政的暴君謝頂帽子就死死的扣在了秦始皇的頭上。
那麼,秦始皇被後人詬病的“罪狀”都有些什麼呢?
1、焚書坑儒。這是詆譭秦始皇最有力的武器。
事實的真相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秦始皇殺得是一批方士(道士),一批方士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被秦始皇抓獲後活埋,共計460人。而焚燒的也僅僅是《尚書》、《詩經》、《道經》(非道德經,是一本占卜類的書),且是民間藏起,官府還是有典藏的,真正焚書的是項羽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這裡我們就不細說。
2、大興土木,修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馳道,築長城。
修馳道、築長城兩件事是為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建設,動用大量民力也無可厚非,還有長城也並非大家所想的,都是秦始皇建的,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都已經築了各自的長城,秦始皇只是把三段長城連線起來。
但是修阿房宮,確實有些心急了,但是,客觀的說,有幾個帝王又不是這樣呢?有些奢侈,但也算不上罪狀。
綜上所述,詆譭秦始皇的主要是思想和法家對立的儒生。
-
6 # 辰熙和晨陽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一統六國,讓中國第一次成為一個整體,讓中國比西方國家進入封建社會提前了幾百年,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實行中央君主集權制,深深影響中華文明幾千年,功績上居功至偉,無出其左右作為一個影響巨大的歷史人物,有功必有過,其實施的高壓政策橫徵暴斂,對待平民也是殘暴至極,嚴刑峻法,天下苦秦久矣那為何這位不可一世的皇帝會被後人定義為“暴君”呢,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
(1)焚書坑儒,禁錮思想
(2)開疆擴土,徵調兵役
(3)國家大規模基礎建設,勞民傷財
其實,後人對他指責和詬病更多的是他動用了將近百萬人修建300餘里的阿房宮和他的巨型陵墓,消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加重了當時人民的負擔
-
7 # 河東來
秦始皇開始了一個對讀書人來說不好的開端,讀書人本來是文人,但秦始皇採用了武人的管理方法。
先秦以前,帝王治理天下,不外乎巧取及豪奪兩種方式。
對讀書人,也就是先秦國家的管理精英,一般都是尊敬有加,尊稱為先生,在朝堂上,讀書人也有自己的座位,所謂“坐而論道”,即是為此。
對讀書人最大的威脅,就是“焚書”,因為書被毀了,引經據典就成為了一句空話,就是引用了也無法證實其真偽。
第二,秦始皇摧殘了讀書人的信仰,誅殺了大批的儒教核心地位的道家方士,他們為儒教的道家,也為儒教的儒家,奔走呼號,前赴後繼,抵抗秦始皇對民意的強姦,他們自己願意為了保持自己的信仰,貢獻自己的生命,他們以歷史上第一批“衛道士”著稱,將自己勇於犧牲的精神稱之為“殉道”,歷史上稱之為“坑儒”,當然這一行為的正當性是得到了儒家的認可的,儒家在中國社會對道家以及其發展出來的道教也表示了充分的尊重,而對於那些違背道家原教旨主義的非常規道家人物,則被他們命名為“法家”,不承認他們的道家身份。
第三,秦始皇對墨家武士的寵信,可以說一時無以復加,他本來以為武士頭腦簡單,有足夠的忠誠,結果齊地的墨家鉅子徐福,道墨合流,對他實施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騙局,而且還先後騙了兩次。
秦始皇被騙了後,為了發洩內心的懊悔,坑殺了大量儒教國家的統治精英洩憤,導致下面一有暴亂,治理出現困難,國家管理無可用之人,大家就都害怕做了好事仍然導致被誅殺的命運,出現消極不抵抗或者殆於抵抗的局面,所以秦始皇的施政其實屬於“暴政”無疑,只不過他的暴戾主要針對的目標是人們的思想,廣大的讀書人心裡是不服的,只不過為了保全性命不說而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秦王朝吞下暴力的苦果,二世而亡,就是暴政的直接體現。
-
8 # 歷史小歇
秦用法家思想治國,而且秦律過於嚴苛,無論漢初的黃老之學還是此後沿用數千年的儒學對此都持否定態度,只有否定秦朝和他的開創者才能彰顯後世統治思想的正確性,這不僅是學術之爭,更是政治需要。秦始皇的統一戰爭給六國帶來了巨大的傷亡,而六國故土是漢族的主要聚居地,對戰爭發動者必然是仇視的。然而做為皇帝,秦始皇又過於雄才大略,其功績無可指責,只能以過度使用民力命題,坐實其殘暴之名,從而抹黑秦的歷史貢獻。
-
9 # 我不愛吃發麵餅
說起秦始皇,很多人一直把他視為歷史上的暴君,什麼焚書坑儒,孟姜女哭長城,修建秦陵等都讓他成為令人痛恨的暴君。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來看看秦始皇為何會被稱為暴君,到底有什麼真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位皇帝,這也讓他成為一個歷史上比較有爭議的帝王。對於古代的皇帝,素來就有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說法。這四位偉大的皇帝中秦始皇算是爭議最大的,一種說法是他統一了六國 ,實現了全國大統,功績斐然。另一種說法就是他在世的時候,修建大型工程、勞民傷財、焚書坑儒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其實客觀來說,歷史上改朝換代以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暴行讓人不齒,比如清朝有名的嘉定三屠,還有康熙時期動不動就對文人實行斬首凌遲之酷刑,就順治,康熙也並沒有被後人列為暴君行列。修建大型的土木工程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甚至比秦始皇更過分,比如漢武帝修建章宮。武則天修建自己的乾陵、乾隆修建裕陵,哪個不是大興土木,哪個不是徵調民夫,勞民傷財。可唯獨秦始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那暴君的名聲難道是因為秦朝律法嚴格?但是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下面所說的出土的秦律 ,你就會知道,原來史記中陳勝吳廣在忽悠他的戰友呢,誰說的失期,法當斬?下面是秦律原文。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 [也],及詣。水雨,除興。-《雲夢秦簡》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也就是說你就算耽誤了時間,也就算罰錢罷了,更何況後面還說了,如果碰到雨天了,這次勞役可以免除,那麼問題來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口號:會天大雨,道不通,以及失期,法當斬是哪來的呢?還是說陳勝吳廣其實就是在忽悠一群法盲在造反?那秦朝揹著這暴政的名聲可就太冤了。
其實正史裡有三點記錄能考正秦始皇的政權的生涯:
1.歷史記錄的“焚書坑儒”的說法有誤。下令焚燒儒家典籍確有其事,但嬴政並沒有“坑儒”,而是“坑術士”。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並未記錄“坑儒”這一說法。
2.善待功臣,並未濫殺無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待功臣還是不錯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從呂不韋后開始繼任,擔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張分封制的領頭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間在政治主張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並沒有因此對他進行任何處罰。
3.統一六國,從未有過大屠殺。秦始皇的在實行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死傷的人數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實行懷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地方几乎沒有動兵,齊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還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寬容之心,虛懷若谷,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國之戰。那到底是誰在抹黑呢?當然是一眾儒生了,儒生不講究以法治國,只以忠孝治天下,後世一群三百六十行,擅長三百五十九行的讀書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平時袖口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杜牧可以在一千年後洋洋灑灑的幻想出《阿房宮賦》,厲害吧?可人家阿房宮還沒建造怎麼辦呢?不礙事!沒建造就沒建造,我這是借古諷今!我借的秦朝,和你那個秦朝不一樣,再說了,讀書人的事,能叫胡編亂造嗎!?
其實這不是在幫秦始皇洗白,只是在大家的印象裡,總是給秦始皇扣上暴君的帽子。而實際上,秦始皇並不算是暴君,看歷史上那麼多殘暴的皇帝,那真的比秦始皇殘暴多少倍。秦朝的法律嚴格,那是從商鞅變法開始就是這樣的。這個法也確實太過於嚴格,而真正說秦始皇殘暴的事是指修建長城和陵墓。仔細想想,這也不能算作是殘暴吧!相反,秦始皇的功勞真的很大,尤其是在同一文字上,這是我們中華文明從不間斷的重要原因啊!
-
10 # 小城歷史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一個國家呢?
首先,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面再設縣;
其次,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各國都採用自己的制度。拿交通來過,各地車輛的規格都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行走在不同的道上很不方便,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便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得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就叫做“車同軌”。
此外,各諸侯國的文字也不統一。一樣的文字,有好幾種書寫方法。全國同意後,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寫方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有效地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這就叫做“書同文”。
後來,又規定了全國統一的度、量、衡制度,這樣,各地的買賣交還也就沒有困難了。
諸如以上等等創新、改革,毋庸置疑,是屬於秦始皇的政績。但秦始皇被後人貶為“暴君”,大概是諸如以下:
秦國為了防止 北方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便強徵百姓,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在一起,最後連成了一條萬里長城。萬里長城雖然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也一直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徵,但諸如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經考證只完成地基部分)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徵用百姓之眾多,耗資之巨大,肯定會給百姓造成嚴重的負擔,甚至造成不少人命死傷。此為“一暴”。
同時,已經做了丞相的李斯向秦始皇建議,為了國家的穩定,要限制百姓的言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藥、樹種等書籍以外,所有私藏的《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都要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方面的書,判死罪;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判現在的制度,滿門抄斬!第二年,有兩個方士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卻隔牆有耳,被人告密。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後,大為惱火,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再一查,發現咸陽也有一些儒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嚴刑拷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供出來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400多個儒生活埋,其餘犯禁的流放到邊境是做苦役。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事件。秦始皇的小肚雞腸,受不了別人的議論,此為“二暴”。
另外,秦始皇時期推奉“嚴刑峻法”的“法治”而聞名的法家思想,而其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此為“三暴”。
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秦始皇被很多文學家修飾成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殘酷鎮壓之類的。
不如用偉人毛澤東評價做結尾吧: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
11 # 漠北蒼狼
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朝的制度,從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到秦始皇時期,都實行的是法家,法家思想用在戰時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是和平年代,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2.漢朝統治者的刻意歪曲事實,後世的歷史編寫者的問題
回覆列表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殺人劍
書中自有是非舌
書中自有恩仇錄
書中自有書生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