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丶半緣修道半緣君丶

    其實歷史很多問題沒有那麼多嫌疑!唐玄宗也不想她死,無奈隨行軍隊覺得是她禍國殃民了。都已經兵諫了,要麼就殺了楊貴妃(已經剁死了楊國忠)!要麼他們就不保護皇帝了(有可能唐玄宗都要被殺)!你覺得唐玄宗有得選嗎?任由傳說他們的愛情所謂驚天動地,唐玄宗最後還是選擇保住自己性命要緊!後來小說加工貴妃沒死,各種曲奇劇情基本上都是捕風捉影。當然我也不敢亂下定義,只能說我們人類情感嚮往美好吧!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01.背景:

    安史之亂起,軍士苦戰,而朝廷者乃在拖後,奸臣忙弄,皇帝忙?。故知,官軍節節敗,祿山之叛卒擊至家門關。當是時,皇上遂慌矣,病既甚至不容他再往遊醉鄉地樂矣。而奸臣楊國忠不慌,奈何?以其似已料朝廷軍必敗,或謂之潛意識裡為望賊勝之,不然他何慫恿制不宜出之翰兵戰乎?想楊國忠之所惡者可見也,弄,其誤國,真兩不耽誤。

    02.馬嵬坡之變。

    公755年,安史之亂髮。明年七月十五日,上至馬嵬驛將誅楊國忠從,並強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變。但楊妃自不犯下大罪,何必欲其死?

    03.替罪羔羊。

    先,馬嵬坡之變,軍變也,將士須一瀉心之也,然楊國忠是一善之洩也,未免貽患,其必須死。《舊唐書·帝紀》:諸將既誅國忠,以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命力士賜貴妃自盡。若不殺誰知女將不勸皇帝為楊家報仇?

    若無馬嵬坡之變,楊貴妃之事不好。大亂之起,總要得人以任乎。而帝,不問罪之,惟求臣頂罪,楊國忠是奸臣、時一人之下萬人上,是大道之替罪羊。且於古,人好以君之罪所至幸之之女人身上,常言歲患歟?帝乃以寵妃至昏誤,將楊妃死,除患。

    04.乾兒子安祿山將貴妃推向深淵。

    大者推手猶其乾子安,若非其反妃猶有享不盡榮華富貴而之,為其得罪之太子恐亦幕中推手矣乎,上與太子李亨於馬嵬驛分,上皇南赴四川,李亨北收散卒。其後尋,李亨即在靈武自宣即位,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上皇。

    金陵少年評曰:譴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自古男兒多怪紅顏禍水。

  • 3 # 白馬君

    楊貴妃的死,絕不是因為所謂的紅顏禍水,而是男尊女卑封建時代的產物。

    自始至終,楊貴妃雖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這些寵,實則只是唐玄宗用來炫耀自己豐功偉業的手段。他前期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創下開元盛世。

    天下無事,國泰民安,四海昇平。擁有世上最強盛的國土,如果再能納入一個最美的女人,簡直完美,再無人能和自己匹敵了。

    所以他今天為她“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明天“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後天“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生怕世人看不到自己的大權在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有愛嗎?有就不會有半途的貴妃醉酒,事後的魂斷馬嵬了。

    因為只是皇帝炫富的工具,所以玩味了一段時間膩了,便可以冷落,轉身尋新歡覓舊愛,任她醉酒傷神傷心傷肺無所謂。

    所以在軍士圍攻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將她交了出去。

    他必須難過,必須不捨,必須痛哭流涕,必須午夜夢迴慘度餘生。

    最強勢的唐明皇不但落魄到連一個弱女子都保護不了。反而要靠犧牲她的命來換自己的命。如果不作出這些姿態,連最後一塊透明的遮羞布都沒有了。

    哪怕馬嵬坡下的她真有幸活著,她還是難逃一個死字。高度集中下的皇權是不會允許這樣一個弱女子來照出自己懦弱而醜陋的嘴臉的。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

  • 4 # 野菜野菜

    說楊貴妃的死 不得不說有名的安史之亂

    開元末年,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引起了很多地方和人民不滿,加上奸臣楊國忠當道,階級內部的矛盾開始演化。

    混亂中,在楊國忠刺激之下,安祿山趁機發起了叛亂。

    兵變之際,眾將士處死楊國忠,後提出作戰的要求就是處死楊貴妃,她不但是楊國忠的族妹,也都認為她是紅顏禍水,安史之亂都是她引起的,所以她不得不死。

    她不是完全無辜,但不能讓她揹負這麼多。說什麼紅顏禍水,一個女人都能引起戰爭,那唐玄宗,楊國忠,安祿山沒有責任麼?再說,楊貴妃寵她,不僅僅因為色相,他們有共同愛好,只可惜生在帝王家。楊貴妃只是一個得寵的女人,一個統治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說到底,是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進而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這就是我理解的,楊貴妃必須死的原因。

      

  • 5 # 榮耀歷史

    安史之亂之後,叛軍攻佔長安,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宮中隨從出逃,到了馬嵬坡爆發軍隊譁變,奸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太子李亨也和李隆基分道揚鑣,最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也就是說馬嵬坡兵變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失去心愛的女人,失去了百官的信任,更失去了皇位,那麼為什麼馬嵬坡兵變會發生?楊貴妃必須死?李亨為什麼會分道揚鑣?

    馬嵬坡兵變的原因

    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正處於中國封建歷史的最頂端,盛世長安,烈火烹油,長安城內的禁軍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突然爆發的安史之亂把所有人從美夢中敲醒,叛軍一年內連續攻克洛陽、長安,勢不可擋,唐玄宗只得倉皇出逃,跟隨他出逃的還有那些已經習慣了天上人間的文武百官、皇城禁衛。他們一路提醒吊膽地逃到了馬嵬坡,飢腸轆轆,不由心生無盡的怨恨!

    是誰剝奪了他們的幸福生活?是安史叛軍,但是他們打不過,是唐玄宗的昏庸無能,但是他們還不敢造次,是貪婪無恥的奸相楊國忠,沒錯,就是他把大唐的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就是他敗壞朝綱,矇蔽聖上導致安祿山做大,也是他與安祿山的矛盾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安史叛軍的口號就是討伐楊國忠!

    之前在長安城裡,楊國忠有著李隆基的寵信,還有妹妹楊貴妃作為後臺,對於他的所作所為,大家敢怒不敢言,現在是他毀掉了大家的幸福生活,現在李隆基也自身難保,於是在有心人的領導下,憤怒計程車兵殺掉了楊國忠,爆發了馬嵬坡兵變。

    楊貴妃為什麼必須死

    楊國忠死了,軍隊譁變了,要是在和平年代,李隆基一聲令下就能將這些造反計程車兵亂刀砍死,但是現在他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面對這群士兵,他害怕了!

    於是他向譁變計程車兵發表了講話,對於他們犯上作亂的行為表示理解,也做出承諾會寬恕大家,請大家稍安勿躁,回到自己的崗位,共同應對未來的危險。

    李隆基的講話非常有效果,大家最擔心皇帝追責的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在有心人的提醒下,大家突然記起了死在他們刀下的楊國忠和站在李隆基背後的楊貴妃的關係,背後隱隱有冷風吹過。

    皇帝不追究,但是楊貴妃會不會追究?未來有一天他們再回到長安城,楊貴妃仍然是李隆基最寵愛的女人,她在李隆基耳邊吹幾句耳旁風,李隆基是不是就改變想法了?別忘了楊國忠可是靠著楊貴妃就能為所欲為!

    於是又在有心人的引導下,譁變計程車兵們強烈要求李隆基賜死楊貴妃,以絕後患!無奈的李隆基必須選擇妥協,否則這場兵變無法收場,最終只能賜死楊貴妃。

    有心人是誰?

    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背後都有有心人的推動,這個有心人是誰?

    按照誰獲利最大誰就有可能是兇手來看,這個有心人就是太子李亨!

    透過馬嵬坡兵變,唐玄宗迅速失去了對禁軍的掌控,也失去了百官的信任,大唐想要再度雄起,就需要新的主人!

    這個新主人還有誰比李亨更合適嗎?於是李亨自然而然地被“熱心”的群眾留在了馬嵬坡,沒有跟隨李隆基入川,隨後他是帶著百官前往朔方重整大唐軍隊對安史叛軍作戰。在掌握了軍隊之後,李亨便自行登基稱帝,即唐肅宗,遙遵在蜀中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隨後唐肅宗任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收復了長安,洛陽。

    開元盛世的繁華讓李隆基迷失了方向,現實狠狠地給了他一刀,奪走了他的一切,從他離開長安城那一刻起,心愛的楊貴妃已經註定要離他而去,歷史之中只能迴盪著《長恨歌》的餘音。

  • 6 # 文史劉磚家

    楊貴妃一沒犯罪,二沒違法,罪不當誅,只是和自認為心愛的三郎李隆基談了一場轟轟烈烈、華人盡知的戀愛,卻被扣上了紅顏禍水的帽子,馬嵬坡下,六軍相逼,三尺白綾一命嗚呼,一不小心成了唐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聽聞楊貴妃的故事後,賦詩《長恨歌》,詩中感嘆“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峨眉馬前死”。須知,戀愛有風險,擇偶須謹慎。她的死對其自身來講是個悲劇也是個意外,但對後人來講又是註定的。

    一、沒能逃出紅顏禍水的認識怪圈

    首先要說明的是認定楊貴妃必須死的是策劃發動“馬嵬驛”軍事政變的主謀。唐玄宗當然不希望楊貴妃死,可是沒辦法不得已下令賜死楊貴妃。楊貴妃作為一個女性,沒有直接參與國家政事,但是她或多或少透過口口聲聲呼叫的“三郎”唐玄宗影響了大唐國運。唐玄宗執政時期大概可以分為前後兩段,一是初登皇位的前十年。這段時期,玄宗廣開言路,任用姚崇為相,勵精圖治,一舉開創為後人稱頌的“開元盛世”。二是自從天寶年間開始,玄宗有感於大唐日益繁盛的景象,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大興享樂之風,縱情歌舞,不理朝政。而在這個時候,也恰恰是玄宗最寵愛楊貴妃的時候。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了幾個結果:一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二是楊家得勢,楊國忠被立為宰相,權傾朝野;三是皇帝不理政事,朝廷黨爭加劇。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玄宗整日沉浸在楊貴妃的霓裳羽衣曲之中時,一部分感覺到大唐隱憂的文臣武將已經意識到危機馬上到來。而玄宗越是寵愛楊家兄妹,他們就對楊氏兄妹的仇恨又增加一點。仇恨的矛盾隨著楊貴妃的不斷受寵和楊國忠的飛揚跋扈而逐漸積累,就連後來爆發的“安史之亂”也被認為是禍起楊貴妃。

    二、無法擺脫楊氏兄妹結成的利益集團

    楊玉環和他的哥哥楊國忠是天生靠血緣關係捆綁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楊貴妃得寵,楊國忠得勢,楊貴妃越來越受到唐玄宗寵愛,楊國忠在朝中勢力如日中天。他居然能夠動用權力排擠前朝宰相李林甫,可見其受寵程度和朝中勢力都是無人可比的。不管他們之間有沒有利益交換,在外人眼裡,他們兄妹二人已經被視為一個政治集團的核心成員,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所以,朝中大臣在仇恨楊國忠的同時,自然也會想到如花似玉的楊貴妃。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在叛亂兵馬直接指向楊國忠的同時,玄宗皇帝周朝不滿楊國忠擔任宰相的大臣已經準備將仇恨發洩到他們兄妹二人身上。歷史上叛軍打著“清君側”名義起義的比比皆是,一來名正言順,而來可以藉助皇帝之手除掉政治對手。

    三、身處在積累已久的矛盾爆發點

    馬嵬驛兵變完全是一場有預謀有策劃有組織的行動,其直接目的是逼唐玄宗殺死楊氏兄妹。當然這不是唐玄宗的本意,而現在有人要違背皇帝的本意去行事,不僅要求皇帝殺掉他的心腹大臣,而且還要殺死他心愛的女人。可以說是一場冒險,如果皇帝得勢,這些人都會死得很慘。帶頭髮動兵變的禁軍首領陳玄禮,他趁軍中缺糧之際,趁機煽動士兵,他說:“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為楊國忠割剝甿庶、朝野怨尤,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眾將怨恨都發洩到楊國忠身上,請殺楊氏兄妹。楊國忠逃進西門內,士兵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楊國忠死後士兵將館驛圍住,要求唐玄宗殺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以防止日後報復。唐玄宗迫於情勢危急,不得不命令高力士賜楊貴妃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方才穩住軍心,貴妃時年38歲。楊國忠死,楊貴妃必死。

    小劉評語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靠近它也就意味著一隻腳邁進了天堂,另一隻腳可能進了地獄,最終會走向何方,開始的時候都不好說,結局也大有不同。在歷朝歷代的政治鬥爭過程中,凡是女性參與其中的,都沒有好下場。不管她們是對是錯,是天真無知還是老謀深算,也不管其最後成功與否,都不免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 7 # 合歡蠲忿

    安史之亂爆發後,前線將士苦戰,而朝廷方面卻在拖後腿,奸臣忙著弄權,皇帝忙著享樂。結果可想而知,朝廷軍節節兵敗,安祿山的叛軍終於打到了家門口潼關。這時候,皇帝唐玄宗終於慌了,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容他再去醉生夢死地享樂了。但奸臣楊國忠卻不慌,為何呢?因為他似乎早已料到朝廷軍會兵敗,或者說他潛意識裡是希望叛軍勝利的,不然他為何慫恿唐玄宗下令不該出戰的哥舒翰帶兵出戰呢?想來楊國忠的目的險惡是可見一斑的,弄權,捎帶誤國,真是兩不耽誤。

    既然目的不純,當然就知道後果很嚴重。所以,當叛軍打到朝廷門口的時候,朝廷面臨的問題就是搬家了。總不能等著被叛軍給俘虜了吧。那麼遷移,又往哪裡遷呢?楊國忠也把這個事早已謀劃了,他給皇帝唐玄宗的答案是:“幸蜀。”

    為何要“幸蜀”?原因很簡單,第一蜀地是楊國忠的老家,第二是在楊國忠發達之後,對蜀地沒少經營。說白了,蜀地乃是他楊國忠的地盤,到了他的地盤他的話語權就更大了,甚至就能實現“我的地盤我做主”,所以才極力勸皇帝把朝廷搬到那裡去。

    一時慌了神的唐玄宗哪裡還有什麼主意,只能接受楊國忠的建議“幸蜀”。在公元756年的6月13日黎明,唐玄宗帶著宮妃、皇親等人,在禁衛軍的保護下撤離帝都長安,往蜀地逃命而去。

    但歷史的偶然總是猶如一齣戲,楊國忠安排如此周密,把皇帝一行前往蜀地的路線,甚至到了蜀地的吃喝拉撒都派人安排好了。可是,他卻白忙活了一場,原因是到了馬嵬坡,他就不用再走了,當然不用再走的並非他一人,還有他那同族妹妹楊貴妃。那麼在馬嵬坡到底發生了什麼,楊國忠被殺,而無辜的楊貴妃為何也必須死呢?

    先說在馬嵬坡到底發生了什麼

    因為唐玄宗是倉皇逃離長安,所以這性質就是逃命。既然是逃命,那麼攜帶的物資也不會十分充分,皇帝的生活品質都開始暴跌,禁軍等士兵、隨從的生活就更加不可想象了。

    飢腸轆轆加疲憊不堪,再加上背井離鄉的怨氣,很快就在禁軍士兵的心中聚集成了一股無名的怒火。這股怒火到了金城,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興平市西,即馬嵬坡,或馬嵬驛,就變得無法掩飾,有點火星四濺的意思了。

    當然禁軍士兵的動態情況,皇帝還不知道,楊國忠也不知道,最先知道的當然是他們的上司。當時的禁軍將領叫陳玄禮,他聽到士兵們在發牢騷,甚至聚在一處咒罵。

    陳玄禮知道這很危險,一方面是逃難,一方面是補給不足,士兵隨時出現問題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因此,想要保住這支禁軍不出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給士兵的怨氣尋找一個突破口,或者一個發洩的渠道,讓他們把心中的怨氣發洩出去,這樣不安定的因素就可以暫時消除。

    士兵的怨氣在於不想離開長安,不想拋家舍業逃命,不想飢腸轆轆地呆在馬嵬坡這鬼地方。因此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有了,那就是找到慫恿皇帝離開長安的人。此人不難找,人人都知道那是楊國忠的主意。

    所以,陳玄禮就把士兵聚起來,說:“我非常理解各位兄弟們的心情,可是我們今天被迫來到這裡,天下被弄成這個樣子,罪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楊國忠。如果殺了此賊,各位認為怎麼樣?”

    禁軍部隊是異口同聲,想殺此賊很久了,就算死也不後悔(史載:“念之久矣,雖死無憾!”)。

    這樣,陳玄禮心裡就有底了,他先去見太子,再去見唐玄宗。可是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局面,陳玄禮在裡面向皇帝彙報工作的時候,禁衛軍已經開始向楊國忠行動了。

    結果,不等皇帝唐玄宗的批准,禁衛軍已經自作主張把楊國忠、乃至其子等人,全部誅殺。楊國忠之死,是馬嵬坡的第一個爆點,但同時也是一個開始升級的預兆。

    有些事,一旦開始,就難以控制,它必然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這基本是大多數事件的規律。馬嵬坡事件就是這樣的,楊國忠被殺後,禁衛軍似乎是殺紅了眼,因為在同時他們還殺了御史大夫魏方進,宰相韋見素則被痛打一頓,沒殺他的原因是這人平常做人比較厚道,算是撿了條命。

    這都是不可控的表現,不過禁衛軍的膽子變大後,他們還要幹一件更大的事。

    這更大的事,就是楊貴妃。對,他們要動皇帝的女人。

    從遠近上來說,楊國忠等人畢竟是臣,殺了也就殺了,打也就打了,當唐玄宗知道這事的時候,也只能認了,對禁衛軍說:大家乾的都是朕想做的,正好大家做了,也算是成全了朕的想法,你們都是大功一件,都散了回營休息吧。

    可是禁衛軍卻沒有回營,而是繼續圍在皇帝唐玄宗的門外。唐玄宗其實心裡是憂慮的,甚至是提心吊膽的,他不知道這些禁衛軍到底還要幹什麼。

    不放心的唐玄宗只好讓高力士去看看情況,高力士來到禁衛軍那裡,問大夥為何還不散?禁衛軍那裡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賊本尚在。”

    這就有意思了,“賊本尚在”是什麼意思?誰是“賊本”?

    禁衛軍的將領陳玄禮給出瞭解釋,他說:“逆賊楊國忠既已誅殺,他的妹妹若留下就不合適了。”

    這“妹妹”當然就是指貴妃楊玉環了,楊玉環成了禁衛軍口中的“賊本”。禁衛軍為何如此強逼,原因當然是怕日後遭到楊貴妃的打擊報復。因此,禁衛軍的目的看來很明確,那就是把今日之事處理乾淨,既然殺了楊國忠,那就要把跟楊國忠有關的花啊草啊的全部斬除乾淨,也好為自己留後路。

    可是這兩個人是有區別的,楊國忠不過是個臣子,而楊玉環則不同,是唐玄宗的最愛。殺了大臣,可以說是為國除賊,可是動皇帝的女人,這性質就不同了。

    因此,當禁衛軍提出這個要求時,唐玄宗很生氣,說了一句話:“朕當自處之。”那意思很明確,我的女人,我來處理,那輪著你們這幫人處置?

    可是當時的情勢已經走到雙方對峙的絕境,禁衛軍要殺楊貴妃是為了活命,唐玄宗要自己處理那是皇帝尊嚴。

    僵持不是辦法,破局刻不容緩,因此有兩個人站了出來,一個是韋見素之子韋諤,一個是高力士。

    韋諤對唐玄宗說得倒是直接,那就是禁衛軍已經眾怒難熄,如果這些人沒有退路,他們會幹出什麼來,真不好說,這不是猶豫不決的時候,陛下還是要當機立斷。

    高力士倒是勸說得十分委婉,他說陛下啊,貴妃娘娘的確沒罪,很的很無辜,可是眼下的局勢是,貴妃娘娘讓將士們有了不安全感,將士們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將士們有安全感,陛下才能安全啊!

    唐玄宗又不傻,一聽就知道事情癥結所在:要麼用楊貴妃的死換取禁衛軍的安全感,要麼留著楊貴妃換來自己的不安全感。

    貴為皇帝的唐玄宗當然不會為了一個妃子把自己陷於危難境地,就算他願意,大臣們也不願意啊。皇帝只有一個,妃子卻可以再從天下尋覓嘛。於是,唐玄宗無奈之下,只好批准賜死楊貴妃。

    無辜的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見《舊唐書·楊貴妃傳》,後《資治通鑑》也採用了此種說法)。

    楊貴妃死後,陳玄禮出來給禁衛軍將士們報告,大家都高呼:萬歲。

    如此,一場可怕的禁軍叛亂危機總算化解。

    總的來看,在馬嵬坡不過是死了幾個人,或者說死了兩個要害人物,一個是罪該萬死的楊國忠,一個卻是無辜至極的楊貴妃。然楊貴妃雖無辜,卻是必須死的。因為她的死可以換得禁衛軍的安心,其實也間接換得了皇帝唐玄宗的安全。以後,她能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復活,盡情展現雍容華貴和妖豔多姿,成為傾世傾城的絕色佳人,也算是對無辜而死的另外一種彌補吧!

  • 8 # 環韻燊

    楊貴妃必須死的原因現在各個版本的影視劇講得還是比較具體深入的,原因在於她背後的楊氏集團的禍國殃民驕奢淫逸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引起的天怒人怨,百姓軍隊的滔天怒火。另外的原因就是因為她被李隆基捧到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唐玄宗被楊貴妃迷的神魂顛倒,而誤了國家朝政,帶給國家百姓巨大災難。所以,才會造成在馬嵬六軍集體造反,這種情況下說難聽了唐玄宗都差點被軍隊和陳玄禮宰掉剁了,這種叛亂又必須斬草除根,若留下隱患陳玄禮這些人還想不想活了!所以,當時的情況楊貴妃必死無疑,想想看,連李隆基都嚇得不敢為她說話乖乖把她交出去,誰還敢救她。

  • 9 # 寶劍鋒

    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鼎盛開始衰敗的起點,是個標誌性事件。唐玄宗李隆基帶上楊玉環,在軍隊的保護下往四川逃跑,後來在馬嵬驛士兵殺死楊國忠,還要求殺死楊玉環,最後楊玉環被用白綾勒死。

    下圖 唐玄宗與楊玉環

    楊玉環必須死,是有原因的:

    1 軍隊怕楊玉環將來報復

    軍隊在馬嵬坡譁變,殺死了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如果楊玉環活著,將來等局勢安定下來,以楊玉環的地位和對唐玄宗的影響力,將來完全有能力在合適的時候報仇雪恨,殺死那些譁變的軍官和士兵,所以她和楊國忠的關係,決定了她必須死。

    下圖 楊玉環(此圖為科學家用高科技復原楊玉環圖)

    2 讓皇帝墮落,除掉紅顏禍水

    唐朝詩人白居易形容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可見楊玉環是多麼漂亮和美麗。唐玄宗李隆基開始沉溺女色和音樂,並且重用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使得朝政荒廢,專權誤國,敗壞朝綱,人民早已對楊國忠不滿。最後在逃跑的過程中,軍人譁變斬殺了楊國忠,楊國忠的後臺是楊玉環,這是毫無疑問的,因此殺掉楊玉環也就是邏輯之中的事情了。

    以上兩點是楊玉環必須被殺死的必然原因。

  • 10 # 使用者101395636839

    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不止是因為君生我生的死忠氣節,更是因為在唐朝暴亂為背景的襯托下,使得這場曠世絕戀更為悽美動人,後人更以此為藍本寫出了無數的傳奇故事。可在真實的戰亂裡,卻是唐明皇親手將三尺白綾送入了貴妃手中,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楊玉環還不是貴妃的時候,是唐玄宗的兒媳婦。但在她進宮參皇的時候被玄宗相中,而後成為了唐玄宗的妃子。雖說此事有些難堪,但是唐玄宗乃是天子,誰也不好多說什麼。於是,這段畸形的虐緣就此展開。

    楊玉環長得極為嫵媚動人,從她被後人選為四大美女之一中就能看出來她的傾城之姿。不僅如此,楊玉環還精通音律,正與唐玄宗一拍即合。楊玉環成為貴妃後,曾與唐玄宗合作一首《霓裳羽衣曲》,被人廣為流傳。因為貴妃有著一半的胡人血統,是以身材豐腴,更襯得膚如凝脂。在開放的大唐盛世中,無人不傾慕貴妃的風華。

    常言道,素來美人誤國。雖說此句有誇張的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晚期的唐玄宗開始醉心後宮不理政事,提拔楊家一干人等,輕易重用反賊…如此種種,盡皆為後來的暴亂埋下了伏筆。

    唐朝天寶十一月,安祿山造反。唐玄宗與楊貴妃匆忙逃跑,最終來到了貴妃“斷魂”處,馬嵬坡。

    唐玄宗的昏庸無道將士們都看在眼裡,如今國都淪喪,他們的怨氣全都散發了出來。在他們殺了楊貴妃的哥哥後仍舊不解氣,在無法怪罪皇帝的情況下,將氣全部發在了貴妃的身上。將士們請求皇上殺掉貴妃,否則絕對不會繼續行軍。我們無法想象唐玄宗經歷了多麼煎熬的取捨過程,但是最終,他選擇了前者。

    這是唐玄宗的蛻變。他清楚的知道,他是多情的男子,卻也是天下的君王。從他揹負上皇帝的名頭開始,這場悲劇就早已註定。哪怕是他珍視如生命的愛情,在他的百姓面前,也不能有絲毫動搖。對於貴妃來說,這是殘忍的,卻也是真實的。

    貴妃死後,唐玄宗回到了長安。景物未變,人卻早已不是眼前人了。對物傷懷,使得唐玄宗過早的衰老了下去。

    此刻大唐經歷了一場鉅變後,早已像它的皇帝一樣不堪一擊。而唐玄宗也不理政事,整日求醫問藥,訪道尋仙,奢望著貴妃的靈魂還在,他終究有一天會與她團聚。至於天下怎麼樣,他實在沒有精力多管了。

    我想,白居易也定然是知道了這一點,所以他在《長恨歌》的結尾寫道,“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用了恨意的方式,說出了唐玄宗畢生都不敢向貴妃說出口的歉意。

    你是我的一切,可在大道面前,我們都別無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羽泉的《旅程》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