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趣一人

    關羽關雲長,後世都尊稱關二爺為關公,並在很多地方都有關公的像或者廟宇,後世都敬重關羽的仁義,敬重他講信用,講義氣,絕不做不忠義不仁義的事情。

    關羽在一次戰鬥中與兄弟劉備走散,被曹操困在了一個地方,曹操敬重關羽是個忠義的將軍,更何況還有溫酒斬華雄的事情,讓曹操非常敬重和愛護這位大英雄,曹操愛才之心,實在不忍心殺了關羽,就前後派了很多人去說服關羽投降,關羽便臨時答應了一找到義兄劉備的下落,就立刻離開,去找劉備,曹操也答應了關羽的要求,關羽在曹操手下,斬殺了顏良文丑兩位袁紹的大將,重重挫敗了袁紹的力量,官渡之戰有關羽不小的功勞。

    再後來聽到哥哥劉備之後,果斷放棄了在曹營的榮華富貴,這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身邊,又是一段佳話,讓人們欽佩關羽的忠義。

  • 2 # 風語竹音

    關羽一直以忠義著稱,之所以在投降曹操後仍然留下了好名聲,是因為關羽沒有辱沒自己、沒有辱沒劉備和桃園三結義時的承諾。

    1、屯土山約三事時,“只降漢,不降曹”表明了他的忠。在關羽心裡,漢朝永遠是正統,而劉備才是漢朝代表,所以忠於劉備即是忠於漢朝。

    “若知皇叔音訊,雖千里萬里,必即前往尋之”表明了他的義。在曹營,將舊袍穿在曹操所贈的新袍之上,也表明了他“新恩不泯,舊恩不忘”的情懷。

    曹操曾欲亂其君臣之禮,讓劉備兩位夫人和關羽共居一室,關羽卻通宵達旦侍立屋外,毫無倦意,他的高尚德操,連曹操也不得不敬佩。

    2、知恩圖報,有始有終。

    曹操頗愛關羽,因而待其甚厚,上馬金下馬銀、贈袍賜印,可謂禮遇有加,關羽也自知深受曹操大恩,立志在離開前要報答曹操。

    於是在曹操危急時刻,關羽斬顏良諸文丑,解了白馬之圍,救出曹操。

    後來華容道放過曹操,更是關羽光明磊落、有恩必報的又一體現。

    3、重承諾,守信義,說到做到。

    在得知劉備的訊息後,關羽立刻請辭曹操,義無反顧地踏上尋兄之途,毫不留戀曹營的榮華富貴和安逸舒適。

    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雖遇諸多險阻,終於在古城與劉備和張飛相聚,兌現了曾經的承諾。

    忠義之心,日月可鑑!

    曹操費盡心思也沒能收降關羽,但他不怨關羽,反而對關羽的為人處事讚譽有加,連這位梟雄都折服關羽,所以世人對關羽的口碑就更好,關羽的名聲自然就會流芳千古了!

  • 3 # 子曰先生

    我想從《論語》和《孫子兵法》的角度來聊一下這件事。

    我們所能記住的比較經典的關羽形象,有一個是青燈下,關侯一手捋著長鬚,一手拿著《春秋》——這說明他很愛讀書,而且非常喜歡讀《春秋》。

    《春秋》是"四書五經"之一,孔子編纂《春秋經》,微言大義,看似一段記述,其實褒貶都在隻字之中——這被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孔子去世前曾說過“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後世的人啊,瞭解我是因為《春秋》這部經,怪罪我也是因為《春秋》,這說明孔子對《春秋》很是看重,而且認為自己的一些思想就包含在其中。

    孔子的一個思想,可能被我們忽略,或者說曲解了。

    《論語.憲問第十四》裡有一條記錄: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管仲的這段故事大家應該知道,他最初輔佐齊桓公的哥哥公子糾,桓公取得王位,殺死公子糾,管仲卻並未自殺,卻做了齊桓公的宰相,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子路和子貢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問孔子,管仲這事這麼幹是不是不太厚道?君辱臣死啊,一臣不事二主啊……

    孔子怎麼說的呢?管仲沒有自殺,結果建立了豐功偉績,他的這種選擇,哪裡能像一般老百姓那樣,為了恪守一般小節而自殺在溝瀆之中,就此泯滅在歷史之中呢。

    對比一下,關羽當時的情形,與管仲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他會動的,人要有這種使命感,不是為了所謂的名節自殺,而要保留有用之身,做有用之事。

    自殺以明志,這是最愚蠢的做法,你怎麼可以,沒完成自己的事情,就選擇放棄了呢?

    第二個,我們從《孫子兵法》的角度來看一下。

    我們知道,在古代,有十一個人給《孫子兵法》做過注,這叫“十一家注孫子”,其中,最早的是曹操,他的注很精簡,但因為他本人親自帶兵打仗,是有實際經驗的軍事家,所以他的注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這是個前提。這說明,三國時重要的軍事家是要讀《孫子兵法》的,關羽是“五虎上將”(下面的回答中有人強調是“四上將”,這個沒必要糾結,為這事懟起來那就是抬槓了),一定也讀《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講什麼呢?他有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講“保全”——不止保全自己的力量,而且要儘量保全對方的利益。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作為一部超級偉大的兵書,並不在於孫子作為一個軍事家,為了自己的事功就鼓動君主一定要作戰,相反,他一直在強調,能不打就不打。

    另外,他一直在強調,要保全,因為他把人看作是戰爭的寶貴資源,他重視人的力量。

    關羽一定讀過《孫子兵法》,所以他也一定懂得,要“保全”自己。

    綜上,關羽能保全聲名,不在於他是不是“降漢不降曹”,不在於他是不是“約法三章”,而在於他很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幹啥,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真的做出了功績。

    誰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都會遇到敗北,都會經歷坎坷,可是一定要記住,所謂長勝,就是要用長遠多次的成功來消化失敗。

  • 4 # 豹眼看歷史

    關羽死後,逐步被神化,有些人不太服氣,認為關羽名不副實。

    其中,很關鍵一點,就是投降了曹操。

    那就說一下這個橋段吧。

    《三國演義》的說法,衣帶詔事件後,曹操討伐劉備。劉備、張飛戰敗逃走。

    關羽守下邳,曹操採納程昱之計,攻佔了下邳,俘獲了劉備的二位夫人。

    張遼以“三便”勸說關羽投降曹操,關羽與曹操有“三約”,然後投降。

    《三國志·曹操傳》也提到了這件事,說曹操東擊劉備,劉備逃走投奔袁紹,俘獲了劉備妻子;然後再進攻下邳,關羽投降。

    《三國志·先主劉備傳》,跟這個說法是一致的。

    這裡沒有張遼勸降一說,這是最大的玄機。

    我沒有更多的史料查閱,權且據此說一下我的理解吧。

    其一,斬顏良、文丑。

    《三國演義》說關公斬了顏良、文丑,回報了曹操厚待之情。

    史書記載了關公斬殺了河北名將、袁紹第一猛士顏良,但文丑不是關公所殺。而是曹操與荀攸設計親自斬殺。

    作為小說,無可厚非;也不影響關公的威名,能在萬軍之中殺了顏良,就很了不起。

    關公信守承諾,回報了曹公,是守信之人。

    其二,投降之事。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徐州的治所在下邳,劉備的妻子很可能就在下邳。

    劉備攻佔下邳後,安排關羽駐守,也就把妻子交付給了關公。

    從以後劉關張分工來看,一般也是劉備、張飛外出打拼,關公守老家。

    儘管史書沒記載,但可以這麼理解:劉備被擊敗,就顧不得回到下邳去,帶著夫人一起逃跑啦;關公如果拋下大哥的家下自己逃跑了,這還是關羽嗎?關羽不能跑。

    關羽寧願戰死,也不會投降,但為了大哥的囑託,關羽寧可屈辱的投降。

    是否有張遼勸降一說,我認為很有可能。

    史書不可能把一些事記載的過細,這是不現實的。

    畢竟當陽縣玉泉山所建的第一座關帝廟,是在三百多年以後的事。

    陳壽老先生也不能預知關公會死後為神,要不一定會把這件事說清楚的。

    就關公殺顏良這個橋段來看,如果關公要從下邳突圍,恐怕沒人攔得住。

    不過,曹公能抓住呂布,也不能就說抓不住關公。

    其結果,一是戰死,二是逃走,三是被擒。

    就說被擒吧。

    從後來關公護送劉備夫人,回到劉備身邊來看,曹操與關羽一定是有約定的。

    歷史不可能完全是假的。

    關公的義氣,絕非空穴來風。

    啥桃園三結義,出則同行,入則同榻,都不足以說明其信義。

    誰還沒說過“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話,但又有誰做到了呢?

    關公做到了,不貪戀曹操的富貴,甘願陪劉備闖蕩江湖。

    即便是沒有甘糜二夫人,如果關公說一句“只要大哥劉備在,我就隨時走人”。

    只有這一句,關公就配得上為神。

    有沒有這話不知道,但關公確確實實做到啦。

    投降,就是一個失敗者;

    但不是所有的投降,就一定都是無義的。

    關公投降也沒有可稱道的地方,但關公投降以後所作所為,是值得稱道的,而且是大義。

    這就是後世推崇關公的根本原因。

  • 5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關羽投降曹操?這個笑話有點冷。 一、關羽沒有投降曹操,或者說沒有背叛劉備。

    《三國演義》裡說,關羽與劉備、張飛在徐州走散之後,被曹操設計圍困於下邳,命張遼勸降。

    關羽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降漢不降曹; 二是兩位嫂夫人要好吃好喝好招待; 三是一旦得知哥哥的下落,立馬和曹操拜拜。

    ,一定是關羽不想讓兩位嫂嫂奔波勞頓,才屈就曹操。

    曹操答應了,曹操心存僥倖:只要你來了就好說。

    關羽暫在曹營住下,曹操又是金錢美女,又是封官許願,各種攻勢各種收買,把他能給關羽的都給了,要擱今天的拜金女,早投懷送抱抱了,但關羽眼睛都不帶眨一下,還說了一句義薄雲天的話:“欲與劉將軍共死。”堪稱情比金堅。 說到這兒,真替曹操難過:我姓曹的哪一點不比大耳賊強?為什麼這麼優秀的人都願意追隨他?還願與之共死共死共死?!啊啊啊,我頭好痛! 曹操與袁紹交戰。袁紹大將顏良將曹軍圍於白馬坡。顏良把徐晃等幾位將軍都打敗了,形勢危急,關羽請戰,於萬軍之中一刀取了顏良的首級,解了白馬之圍,這是關羽一生的兩個高光時刻之一,另一個是圍襄陽水淹七軍。 曹操太瞭解關羽,他知道關羽用這種方式報答了自己的知遇之恩,兩人緣分已盡,是時候分手了。 果然,關羽此時得知劉備就在袁紹那裡,立即封金掛印辭曹操,曹操為了留住他,故意不給他通關令牌。哈哈,我關羽要走,還沒人留得住我!於是過關斬將,馬不停蹄找劉備去了。 所以說,關羽並沒有投降。 豈止是沒有降曹,簡直是把曹操的自尊碾壓在塵埃裡。曹操心裡反覆迴盪著一首歌的旋律:把我的悲傷留給自己,你的美麗讓你帶走…… 二、關羽的名聲為什麼這麼好?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關羽:“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這裡咱不說張飛,只說關羽。陳壽這是說,關羽斬顏良報答曹操,有國士之風。其實,單純這一點,我看倒不必稱之為國士。因為,整個三國裡的上半場,劉備軍團一直都在做著僱傭兵的職業,他帶著關羽張飛兩位萬人敵,到哪哪歡迎。一會投靠公孫瓚,一會陶謙,然後曹操,劉表,甚至還跟呂布混過一段時間,無論跟誰混,還不都得替人家衝鋒陷陣? 所以關羽早就習慣這樣了,這是工作。

    那麼真正讓陳壽把他奉為國士,讓後世人敬仰的是什麼?

    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武力值和膽色。後世尊為“武聖”。二是他在劉備居無定所、極度困窘之時仍然不離不棄的仁義。後世尊為“義聖”。三是他辭曹操封金掛印,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的高潔品質。

    總結一下,關羽和曹操的這段緣分,非但不是關羽降曹,而且成就了關羽的國士之名,這是三國裡我最喜歡的橋段之一,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兩個人。誰?你猜猜。

    喜歡請關注哦。週末愉快!

  • 6 # 史海尋蹤

    關羽絕非有勇無謀的莽夫,而且話說的漂亮。投曹操時,早把自己的後路安排的妥妥的。

    關羽還有個稱號“關夫子”,夫子都是指飽讀詩書,肚子裡面有貨的人。關羽夜讀春秋,畫面感非常強。萬籟俱寂的夜晚,在如豆燭火下,尚未就寢的關公撫須而讀。

    論說武力,關羽比呂布稍有不如,呂布被擒後倒是想投降,但被曹操拒絕,死前還被劉備等下陰招侮辱:“明公不見布之侍丁建陽及董太師乎!”氣的呂布死前大罵,“大耳賊最不可信!”

    而論說智謀,陳宮似有略勝關羽半籌。曹操本不忍殺,無奈陳宮寧折不彎,怎麼勸說都不肯降,曹操為免後患殺之,但保全了全家老小。

    關羽對待投降一事,足以證明他的智慧和高情商。同樣是投降,我羽哥怎麼辦的這麼漂亮呢!這事大腿拍疼也要讚的。

    世人對關羽投降一事多持寬容態度,是因為降的理由找的簡直無懈可擊。老關投降不是為了自己保命而降,而是為了二位嫂嫂,並且知道了哥哥下落後,我要前去投奔。

    關羽降前,曾與曹操議定三個條件:

    降漢不降曹。

    善待劉備兩位夫人。

    一旦知道劉備訊息,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必去投奔。

    “土山三約”一下子提升了投降的等級。沒有一條涉及到關羽本人的利益,都是為了別人著想。這就是人們最推崇的“義”。

    而且關羽不止是說說就算,行動上也一絲不苟照此執行。曹操送他件錦袍,把新袍穿在外面,劉備送的舊袍仍貼身穿戴。等有了劉備下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不畏千難萬險,終於兄弟團聚。而這又體現了關羽“不忘初心”的可貴品質——忠。

    關羽在投降期間,幫助曹操斬顏良誅文丑,也算還了曹操收留的人情。之後在華容道上遇見曹操沒有趁人之危,而是冒著有損名節的風險“義釋”。這就是“恩怨分明,知恩圖報”。

    如果擁有這麼多可貴品質的人,還要被人罵,落下壞名聲,那世上的人,人也不用做了。

  • 7 # 70後大叔講歷史

    雖然正史當中關羽的威望就挺高,但不能否定一部《三國演義》把關羽的名聲捧上了天。可以說,《三國演義》的藝術力量把一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一步步塑造成了一個萬眾崇拜的神靈!

    讓我們先來看看小說演義中關羽在投降曹操後做了哪些事:

    首先,關羽兵敗被俘後,對兩位嫂嫂照顧有加,始終沒忘記結拜大哥劉備的恩義,雖然曹操待其甚厚,他也明確表明心志“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曹操因此稱讚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曹操又讓張遼揣度一下關羽何時離開。張遼深知關羽是知恩圖報之人,於是,為關羽擔保:“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後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

    歷史上武藝高強的大有人在。光憑武藝還成不了神。千里走單騎的一些細節,比如曹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故意安排叔嫂同住一室,暗中觀察,但見關公秉燭立於戶外,一夜未睡,毫無倦色。把個曹操羞愧的無地自容。

    曹操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將赤兔馬送給關羽,以為可以收買人心,誰知關公卻說,有了寶馬可以更快地回到哥哥身邊。乃至華容道有意放曹操一馬,無一不是大書一個“義”字。後世百姓更重視“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德原則,放曹,那叫“義釋”。於是,一個義薄雲天,集所有美德於一身的高大形象樹立起來——義絕關雲長!

  • 8 # 阿呆夢話

    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事,降來降去是常事。保住生價性命重要。

    劉備本人也降過呂布,降過曹操,投靠過陶潛、袁紹、劉表,都是為了一時利益而保命。

    各派勢力中,投降之人甚多。蜀漢的黃忠、馬超、嚴顏、法正、劉巴等等,太多了。曹營中張遼、于禁、張郃、龐德等等降將,都是功勳著著的。

    關羽投降曹操,很正常,唯一出路,要活命就得投降。

    曹操對關羽確實非常不錯,真心想收服他。但曹操一直沒給關羽真正想要的,就是呂布手下降將秦宜祿的夫人。這是曹操曾經答應,又出爾反爾的,讓關羽很不爽,心中一直有個坎,過不去。

    曹操派關羽解白馬之圍,實際就是讓關羽殺袁紹愛將,讓劉備在袁紹營裡呆不住,讓關羽成了袁紹的恨。

    關羽迴歸劉備營中,並平安帶回家眷,這是大功一件。

    關羽殺的是袁紹和曹操的人。並沒危害和傷害劉備的人。儘管降過曹,但並不是什麼汙點。

    至於關羽的好名聲,要感謝羅貫中。關羽在劉備身邊時,沒什麼顯著戰功的。華雄不是他斬的。顏良是幫曹操殺的。過五關斬六將是不存在的。龐德是被抓後斬的。奪西川,搶漢中,都與他無關。

    關羽好名聲,是被捧出來的。

    阿夢夢話,見笑了。

  • 9 # 錢多多讀文史

    關羽當初投降了曹操是事實。

    為什麼他投降之後還能夠獲得好名聲呢?

    一、投降不為保己身。

    關羽被圍,未嘗不能單騎脫出。為著保全劉備家小,他甘願束手。

    二、降後不慕富貴。

    曹操得了關羽,甚是歡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賜金頒銀,關羽皆封存不受,曹操送件錦袍,他還要穿在劉備送的舊衣裡頭。

    三、時刻等待歸劉。

    儘管曹操這兒吃得好,穿得好,明眼人也能看得出在曹營更前途,但只要聞聽了大哥劉備的訊息,就是過五關斬六將也要飛奔而去。

    故此,關羽雖未能力戰不屈,但始終初心不變,這是很值得後人欽服的。

    在那個群雄並起、戰火紛飛的年代,即便是劉備,也今日投公孫,明天就劉表,有許多苟且之計,關羽偶行權宜,卻能始終心向劉備,人們也不會在他當初的投降事上過多苛求了。

  • 10 # 趣談唐宋元明清

    事件經過

    劉備儘管把: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掛在嘴邊,可真正出了問題的時候,劉備往往是跑得最快的。

    在公元200年,劉備又跑路了,而且拋家棄子,什麼都顧不上了,一門心思的跑路。

    《三國傳》記載,公元200年,曹操率軍圍攻劉備,劉備想出了一個其妙的辦法:半路伏擊曹操。沒錯,失敗了。

    劉備投奔袁紹;張飛拼了命的廝殺,只帶出幾十人逃命;關羽就困難了,因為此時的關羽不是自己一人,車子後面還有兩位嫂嫂。行軍打仗都明白這一點,自己逃命都是萬分困難,就更不要說帶著兩個拖累了。

    關羽被圍,曹操卻不想殺他,派遣張遼前往勸關羽投降。關羽一來顧忌兩位嫂嫂的安危,二來實在是走投無路,逼不得已投降了曹操。只不過,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關羽投降的是大漢,不是投降曹操;

    第二:曹操必須善待兩位嫂嫂;

    第三:一旦有劉備訊息,關羽就走。

    曹操思索再三,同意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關羽投降曹操,是因為走投無路了,實在是沒辦法,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曹操接納關羽,卻是因為純粹的愛才。

    也就是說,在關羽投降曹操的時候,兩個人打的算盤是截然不同的。問題的麻煩,就在這了。

    關羽投降大漢不投降曹魏,無所謂,反正曹操都挾天子了,對這個名號也不太在乎。

    善待兩位嫂嫂,也沒關係,即便自己好人妻,可也不是沒這一口不行,忍忍就過去了。

    一有劉備的訊息就投奔劉備而去,卻要了曹操的老命。捨不得,實在是捨不得。好在,旁邊的謀士說道:萬一劉備死了呢?萬一關羽被我們馴化了呢?

    只不過,這兩個萬一都沒有實現,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找到了大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選擇學校又成家長傷腦筋的事,孩子是否要到外地“名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