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人之娛
-
2 # 影視小曾哥
曹操以漢之名,收攏人心。也不難想到曹操雖然一手遮天,但是那些手下的謀士將士,很多不是為他而來,而是為漢而來。曹操此時稱帝,或有眾叛親離的危險,甚至一手統一的北方很可能分崩瓦解。到了曹操晚年,年事已高,加上病體纏身,估計病老纏身,什麼高位已經不重要了,皇帝也不過是一個名分而已。
因此,曹操不稱帝,前時是因為時機不成熟,到時機成熟時期,年事已高,或有不想讓跟了自己一輩子的將士寒心。正因為曹丕能力和威望都不如曹操,所以想要鎮得住老爹留下的這份家業,他就必須得幹出點令人側目的事情來,所以篡漢自立最好不過,而且曹操在生前,已經被自立稱帝的所有障礙全都掃清,就等著曹丕登基稱帝。
-
3 # 小屋253315373
首先,漢獻帝本質上就是個傀儡。自從李傕郭祀等人驅逐獻帝之後,獻帝已經淪落到不名一文,不帶一兵,身無一糧的地步,與乞丐基本無異,如果沒有曹操援助,怕早就餓死了。至於獻帝的後期影響力,也僅僅停留在輿論層面,屬於對空發令,如果沒有曹操強大的威懾力量,根本不可能施行。所謂挾天子令諸侯的說法,實際上是基本行不通的,只不過是個後世的歌詞和戲文而已,屬於大眾娛樂事業罷了。
其次是當時的政治生存環境。一是格局混亂。軍閥林立,有兵有槍就是草頭王。不論文臣還是武將叛亂變節投誠都是家常便飯。關羽張飛張遼張頜等等,孫權劉備劉表呂布等等也都是投降主義,誰的實力大,誰就能獲得生存權力。曹操也是如此。在養護獻帝的同時也牢牢把持著權力。這也引來了後世那些鑽營溜鬚者的鞭撻,成為詆譭曹操的主要藉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個挾字。
第三是曹操和曹丕的不同。曹操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是傑出的時代楷模。而曹丕則完全不同。也可以說,曹操的事業是毀在曹丕手裡的。曹丕本人也是一個文學家,文武全才,但是曹丕對權力的索取是無底線無廉恥的,曹彰曹衝曹植的死亡,他都脫不開責任,對於妹夫漢獻帝,他也絕不會手軟,不僅如此,他還殘酷迫害一干老臣,徐晃于禁張繡等等,很多人折在了他手裡,正是曹丕取消了曹操的九品官人制用人政策,導致世家大族逐漸把持了朝政,給司馬家創造了機會。換句話來說,曹丕連親兄弟都殺,還怕一個無權無勢的妹夫嗎?
-
4 # 天青如洗
曹操原本最大優勢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大義,收攏了民心。是正統。那麼他可以以天子的名義去做很多事情,但有不服可以名正言順的去討伐。那時候孫權和劉備只能算臣子。而如果曹操稱帝的話,孫權,劉備就可以明正言順討伐曹操,也會促使兩家聯手更加親密。當時剛統一北方,正是要穩固的時候。等滅了孫劉其中一家,再逼獻帝禪讓帝位給他,這樣就自然名正言順。
-
5 # 休驛站
因為條件不允許唄! 如果赤壁戰勝了,乘勝席捲天下,有平天下之大功績,自然天下擁戴,稱帝順理成章,民心所向。 但關鍵是曹操沒有平定天下,而曹操也發現自己的時間不太夠了,於是後期曹操就著意清理朝廷內部,曹操感覺荀彧、崔琰等重臣等都有反對他稱公稱王的意思,胡亂稱帝內部還會有很多人會跳出來!
在曹操清理內部的時候,也就是曹操最後的兩年,就先後發生了耿紀韋晃謀反案,和魏諷謀反案! 第一個參與者就有武陵太守的兒子,攻擊許都,裹挾皇帝以劉備為援!緊接著荊州北部相繼發生候音等叛亂,又聯合關羽!第二個謀反參與者更是一大票荊州人! 鍾繇僅僅只是舉薦過魏諷,就被曹操懷疑牽連著被免職了,可見曹操對集團內部誰信姓曹,誰姓劉極其敏感!這種情況怎敢妄自稱帝,如果只是內部有反對者曹操不擔心,但是這些人力量不大,但一旦聯合劉,孫就能造成威脅了!
曹操手下的軍官和歸順的政治集團都夢想著立戰功當開國元勳封王封侯光宗耀祖呢,你先稱了帝第一波封完以後的戰功就要貶值了。而且稱帝會加劇內部矛盾:不僅有保皇黨作亂的可能,親信大臣之間互相妒忌甚至爭鬥也是難免:憑什麼你封王我只封了個侯?你封單字王而我是兩字王?咱倆功勞差那麼多怎麼封爵一樣?典型的例子比如劉備稱帝的時候關羽就妒忌馬超和黃忠。而四大將軍沒有趙雲,趙雲估計也不爽。 改朝稱帝就好像創業公司上市一樣,上市前加入公司的人拿著低薪拼命幹活就是指望著多立功等上市的時候分一波股權一下變成百萬富翁。等上市以後再招人進來就必須要真金白銀地給了。而因為股權分配不均散夥的事在商界已經是喜聞樂見了。 何況曹操臨死那兩年在外戰場失利,在內子嗣黨爭,也實在沒有稱帝的客觀條件。
而曹丕稱帝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自己威信不足,要穩固自己的親信團體、籠絡各股勢力只得稱帝。 曹操自己說過,若天命在他就做奠基新朝代的周文王;改朝換代後的封賞留給曹丕以籠絡臣屬樹立自己的恩威;再者曹操一輩子都是漢臣,從做洛陽北部尉開始他就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試圖挽救早已腐朽殆盡的漢室,但透過很多事的發生及權勢薰陶使他漸漸偏離了這個初衷;人之將死,老了的曹操雖然更加敏感多疑但他始終無法捨棄漢臣的稱謂,可能和曹操當初的理想是大漢徵西將軍曹侯有關係吧;而且他也沒必要稱帝,天下軍政皆在手而自己又老了何必邁出這最後一步呢?終其一生也是大漢魏王兼領丞相。
-
6 # 紅辰夢劫
說起曹操,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奸詐、狡猾,是顛覆漢室的奸雄,其實後人對於曹操,多數的印象都來自於《三國志》《三國演義》這類帶有很強偏向性的文學歷史著作。在筆者看來,“王侯將相寧,寧有種乎”,漢末時期桓靈二帝昏庸無道,朝廷賣官鬻爵,百姓民不聊生。試問在這樣的世道下,天下如何就不能姓曹?
真實的歷史上,曹操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魏國,在曹操統治時期,天下富庶,百姓安居樂業,寒門士子有了進身之階,這遠比漢室的皇帝要英明的多。
要說曹操為什麼一生都不稱帝,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曹操已經貴為魏王,朝廷群臣對他更是唯命是從,稱不稱帝也就沒有了多大的意義,無非是虛名而已。說是這麼說,能剋制當皇帝這樣慾望的人可不多見,袁術早早的就當了2年的皇帝,之後劉備和孫權也當了皇帝,唯獨曹操一生不稱帝。如果他在乎虛名的話,也就說不出“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儘管古代的當權者都是這麼想的,敢說出來的唯曹操一人。
二、曹操胸懷大志,天下不統一,何以稱帝?當時的西蜀在劉備手裡,江南在孫權手裡。曹操心裡非常想滅了孫劉,可是中原大地被幾十年的亂戰折騰的滿目瘡痍,北方還有草原上的異族對中原虎視眈眈。一首《龜雖壽》表達了曹操當時的心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7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曹操不是不敢稱帝,稱帝對他而言,已經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因為他早就是權力巔峰的人物,就算是魏王,對北方政權的控制那也是實打實的。
曹丕為什麼必須要稱帝?因為他沒有曹操那種權威,不管是政界還是軍界,曹丕都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只有靠稱帝登基,才能有資格牢牢控制住江山社稷的權力。
01中年的曹操不稱王,那是因為有不稱帝的好處。在曹操眼裡,他是那個堪比劉邦、劉秀的英明君主。早先他也打算為大漢王朝賣命,在戰爭的過程中,他越戰越勇,忽然發現周圍沒有一個諸侯是在位大漢王朝努力的,每個人的私心全都暴露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
反觀忠於大漢王朝的臣子們,要麼就是隻會亂噴的鍵盤俠,要麼就是胸無點墨的二愣子,完全沒有振興大漢王朝的可能。
再看大漢王朝的天子,那簡直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敗家子,根本撐不起大漢王朝的江山。這麼一來中年時期的曹操就開始琢磨自己取而代之的事情了。
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三國志》
在曹操的計劃當中,緩稱王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步驟,他南下奪取荊州的時候,已經是志得意滿的巔峰時期了,可這個時候他還只是自稱丞相,絕不封王。
這是為什麼?因為世上還有反對曹操的力量存在,孫權和劉備包括劉璋張魯馬超之流如果聯合起來的話,那絕對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曹操不會傻到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他不稱王,始終都是大漢王朝的代言人,那他就有資格去討伐各地的諸侯。而各地的諸侯也不會團結起來對抗曹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如果曹操稱王以後,那麼他就是大漢王朝的背叛者,一定會遭到全國諸侯們的討伐。到時候曹操可就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了。
孫劉聯盟就把曹操打得夠嗆了,如果其他諸侯也一起聯合起來,那麼曹操可就是第二個董卓了。曹操何等聰明,他為什麼要讓天下人的矛頭都對準自己呢?
02晚年的曹操不稱帝,那是因為他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在曹操心裡,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一統江山。可是南下討伐荊州失敗以後,曹操知道自己的夢想很難再實現了。
在漢中之戰時,曹操又敗給了劉備,從此曹操完全喪失了征服天下的野心,因為他知道,他已經老了。
稱王只是一次試探,他想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會反對他稱王。結果為此殺了一大片漢臣,他倒不是害怕這些人的口誅筆伐,他是要為子孫掃清障礙。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與其侯王來朝。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八月,以大理鍾繇為相國。---《三國志》
只要忠於大漢江山的人還有,那麼曹操想要稱帝的夢想就不能實現。為什麼呢?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曹操貿然稱帝,絕對會引起劉備和孫權的共同討伐。對劉備曹操沒有任何幻想,可是對孫權,曹操卻認為還是可以拉攏一下的,畢竟孫權也不會在意什麼漢朝不漢朝的事情,改朝換代也就是嘴巴動動的事情而已。
而且曹操本人是博學多才,深知忠君愛國之道,他也是這麼教育自己的手下人的。手下人對他的家族忠心,他對漢獻帝家族忠心,至少名義上就是這樣。
所以如果曹操叛漢自立的話,那他的那些手下是不是也會找理由背叛曹操呢?這有違他這麼多年來的思想。
曹操始終都是漢臣,可是他的手下們都是曹操一手栽培出來的,他們不是漢臣,而是曹魏之臣。曹操之所以唯才是舉,其實就是想要從基層提拔一些新人上來,取代漢朝老臣們的地位,這些人也就可以真正為老曹家辦事了。
臣子不能背叛君主,這個頭曹操不願意開,因為他是漢臣,他們老曹家世代都是漢臣。而曹丕就不同了,曹丕跟很多曹魏大臣一樣,是曹操培養出來的,屬於曹魏之臣。
03曹丕稱帝,自然是為了穩住局面。曹操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個魏王的位置和丞相的職位給曹丕。曹丕接過大位以後,第一件事,那就是要想辦法籠絡人心。
畢竟他沒有曹操那種氣魄和能力,只是靠魏王和丞相的位置,還不足以讓天下人都臣服於他。因為漢獻帝完全可以再加封幾個王,再加幾個丞相來分權。
而且那些不服曹丕的人,鐵定會冒出來支援漢獻帝。比如說曹丕的那幾個兄弟,漢獻帝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於譙。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三國志》
所以曹丕只有篡漢登基,成為帝國的主人,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曹丕上臺以後,不僅廢除了唯才是舉的方針,而且還啟用了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在向貴族集團妥協。
這幫人是漢朝的老臣,他們鐵定會反對曹丕稱帝。所以曹丕要想改朝換代,就必須要給他們一定的好處。
曹丕不是曹操,光靠殺戮的話,曹丕一定會遭到無數人的反對。他既要應付家族內部的叛亂,也要處理那些忠於漢朝的老臣,所以曹丕還是很艱難的。
採用了九品中正制以後,那些漢朝的老臣們立刻就閉嘴了,因為他們得到了好處,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可以在曹魏王朝做官,那他們還能說什麼呢?
曹丕用這一招穩住了自己的局面,終於度過了人生最難的一道關卡。曹丕稱帝是三足鼎立的一個標誌性的開始。過去大家都是漢朝的臣子,可從這個時候開始,漢朝不再存在了。
總結:曹丕稱帝的意義是什麼?正統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受到推崇的,漢朝長達四百年的統治,老劉家是正統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了。
就算是霍光這樣的權臣,他也沒敢自立為帝。王莽自立為帝結果就被推翻了,所以曹丕在這個時候自立為帝,徹底推翻大漢王朝,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不破就不會立,正統思想一直都在,只不過現在曹丕要將老曹家變成這種正統。這件事非常困難,因為他需要邁過很多檻才行。
首先要處理好自己跟漢朝老臣們的關係,這一點靠收買就可以做到。其次就是要做好對付孫權和劉備的準備,畢竟他們倆不會承認曹丕是正統。
三足鼎立也是在曹丕稱帝以後,才初具規模的。曹丕稱帝建立了曹魏王朝,劉備立刻發表宣告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王朝。而孫權不久之後晉封為吳王,隨後又建立而來孫吳王朝,真正的三國,從曹丕稱帝時期開始。
參考資料:《三國志》
-
8 # 婷婷愛歷史
曹操至死也沒有稱帝,而是以丞相之名把持著朝政,而且當時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三分天下已成定局(曹操、孫權、劉備)為什麼曹操不敢稱帝呢?
人心思漢,不思曹
對於曹操來說早就想稱帝了,可是人心不向著他,而是思念著漢朝,認為漢朝才是正統,而且當時漢朝並沒有滅亡,只是被曹操把持著,所有的事情還是以漢朝的名義來發布,如果這時有人突然稱帝,就是想謀權篡位,會群起而攻之。
給了別人攻擊自己的理由
再攻擊別人前都要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如果曹操稱帝,就給了孫權和劉備攻擊曹操名正言順的理由,再加上人心所向,曹操就是有再多的軍隊也抵擋不住,這也是曹操害怕出現的一種結果。
給自己下一代樹立威望的機會
曹操害怕等自己死後自己的曹丕沒辦法壓住這些老臣,想把稱帝這件事讓給曹丕來做,(在那時時機已經成熟)然後再分封這些老臣,讓這些老臣感激曹丕,也可以以此來樹立自己的威望。
稱帝是一件大事,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時機不對。地利:還有劉備和孫權。人和:人心向漢,不向曹。
-
9 # BT手遊愛好者
曹操的權利基本已經到了極限了,套六馬出行的馬車,至高無上的權利,漢獻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無非就是一個名聲。曹操比較注重實際的東西。不稱帝的原因也有幾個:
1 稱了帝就像袁術一樣惹所有群雄不滿。給自己樹立那麼多敵人似乎不太好吧
2 曹操和自己大臣也說過沒有稱帝的意思。貿然稱帝,大臣會怎麼看他。會不會發自內心服他?不稱帝對他籠絡人心有有幫助
3 孫權勸曹操稱帝,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殺了關羽之後把人頭獻給曹操就是為了讓劉備覺得是曹操讓他那麼幹的。就是為了讓劉備痛恨曹操,不打自己。曹操怎麼會上當?
-
10 # 水刃木易
曹操是個務實的人,這種慕虛名而處實禍的事情是不會幹的,而且曹操也在詩裡表明過心計,周公吐脯,天下歸心,,自己願做周公,稱帝的事等天下歸一了留給下一代去做!
-
11 # 歷史君歸去來兮
好問題啊!你知道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不殺了漢獻帝,然後自己當皇帝嗎?
說到曹操,相信大家都知道吧?
曹操是我們很熟悉的歷史人物了,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以及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上面曹操這麼多的頭銜大家有沒有看暈啊?這可以說是絕對的傳奇人物了,在中國歷史上都難得一見。
一代梟雄曹操
來來來,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長河,來到天下紛亂、戰爭不休的東漢末年。曹操以寒微起家,最終達到權力的巔峰,真正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以曹操的功勞和威望,按理說稱帝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啊!可是他為什麼不殺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呢?
一代梟雄曹操
其實啊,這個在三國演義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可殺可不殺,不殺比殺了更有利,能等到利益和民心。
曹操是個絕對的聰明人,當然明白箇中的利害關係。不殺,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反之引來諸侯對他的圍剿,利弊得失曹操還是懂的。
有前車之鑑啊!當年曹操的對手袁術一稱帝,就立即招來了四面八方群雄的討伐。個個是義正詞嚴,名正言順,連三姓家奴的呂布都義憤填膺的出兵來攻打袁逆賊。袁術在四面夾攻下慘敗而逃,最後在半路上吐血而亡!
一代梟雄曹操
冢中枯骨的袁術只不過是自立、自稱、自當了一回皇帝,就落得個身死家滅的下場。
曹操如果殺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那麼就等於自己坐實了篡逆的罪名,其下場不會比袁術好多少。
所以,老奸巨猾的曹操在看到孫權上表請他廢漢自立時笑著說:“你這是想把我往火炕上推啊?!”曹操不愧是一代梟雄,果然看的高、看的透啊!!!
東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名叫劉協。他先是被董卓擁立為帝,又歷遭挾持,顛沛流離終於被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迎入洛陽。
漢獻帝當然是感恩圖報的,賜曹操節鉞,賦予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特權。因為洛陽早已毀於兵燹,曹操脅迫漢獻帝遷都至許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總領百官。
漢獻帝不甘心當傀儡皇帝,以鮮血寫詔書縫在衣帶中,令車騎將軍董承聯絡人手誅殺曹操,這就是所謂的“衣帶詔”。
中山靖王之後、漢昭烈帝劉備
董承聯絡劉備等人密謀,事情敗露後被一網打盡。只有劉備脫逃,後來去投靠了曹操的死敵袁紹。於是,袁紹聲稱奉”衣帶詔“討伐漢賊曹操,拉開了官渡之戰序幕。
漢獻帝衣帶詔事件後,身懷有孕的愛妃董貴人(董承之女)被曹操絞殺。其後,伏皇后因鼓動父親仿效董承前赴後繼暗殺曹操一事敗露,被曹操幽閉而死。
她與漢獻帝所生的兩個皇子亦被曹操鴆殺。漢獻帝在曹操威迫下,違心立曹操之女曹節為皇后。
一代梟雄曹操
綜上所述可見,曹操利用衣帶詔事件,幾乎已將死心塌地效忠漢獻帝的爪牙們一網打盡,又將漢獻帝強迫收為女婿。
漢獻帝已無任何與曹操對抗的資本,連兩個皇子都被害,自己完全是死魚一條任由岳父宰殺。
而曹操又絕對不會殺死女婿,因為女婿就是大漢朝廷的象徵。他需要這面旗幟號令天下,網羅人才,凝聚人心,實現“天下歸心”的理想。假如曹操殺死漢獻帝,性質即為弒君,必遭天下共討之。
東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他歷經董卓、李傕、郭汜之亂,受盡了苦難。最終,漢獻帝幸運地被曹操所收留,這才安頓了下來。
然而,隨著曹操逐步統一北方,他想要取代漢獻帝的心思也逐漸明顯。因此,漢獻帝先後與外戚董承以及伏完合謀,兩次試圖殺死曹操。
曹操明知漢獻帝是傀儡皇帝,沒有任何權力。此外漢獻帝還曾恩將仇報,與自己為敵。那麼曹操為何還要以德報怨,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呢?
一代梟雄曹操的畫像
從表面上看,曹操將女兒嫁給漢獻帝,是為了報答其將自己封為魏公。就在建安十八年,曹操進位為魏公,受九錫,設魏公國的文武百官。
由此,曹操區分了漢臣和魏臣,建立兩個朝廷。從制度上將漢獻帝徹底架空。為了平復漢獻帝的不滿,曹操必然要做出姿態,報償漢獻帝,與其拉近關係。
那麼你知道曹操為什麼要嫁三個女兒給漢獻帝嗎?其實啊,這在歷史上早就有:
在漢朝,仍保留有共事一夫的習俗。簡單來說,姐姐出嫁後,妹妹應一同陪嫁。可以說,曹操放低了姿態,給足了漢獻帝面子。
一代梟雄曹操
當然啦!曹操出嫁三女,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那就是監視漢獻帝。有三個曹家女在後宮,即使漢獻帝有所造次,不能掀起大的風浪。
果然在建安十九年,漢獻帝果然鬧出了大亂子!原來,漢獻帝元配伏皇后親眼目睹了董貴人的慘死,不免會兔死狐悲。
因此她給父親伏完寫信,講曹操殘酷逼迫的兇相,要她父親秘密地圖劃剷除曹操。然而伏完恐懼於曹操的淫威,不敢動手。建安十四年,伏完便去世了。
一代梟雄曹操
然而過了五年,曹操卻知道了伏皇后在數年制定的陰謀。
對於此秘密到底是如何洩露的呢?可惜,歷史書上並沒有說。但是曹操的三個女兒剛剛入宮,就發生了這種事,實在太過巧合了啊!
得知此事後,曹操勃然大怒,並派華歆帶人殺入宮中,揪出了躲藏在牆壁內的伏皇后。
一代梟雄曹操
隨後,華歆扯著皇后的頭髮,逼迫漢獻帝寫廢后詔書。無奈之下,漢獻帝被迫休妻,同時也將伏皇后以及其家人送上了絕路。
最終,伏皇后和所生的兩個皇子遭到鴆殺,伏家百餘口皆被殺害。可惜可惜!
伏皇后死後,曹操的女兒曹節自然得以上位,成為漢獻帝的正選皇后。由此,曹操對於漢獻帝皇位的篡奪,已呈不可阻擋之勢。
一代梟雄曹操
果然啊,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加冕為魏王。那麼這時的曹操有什麼待遇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簡單來說啊,這種待遇已經跟天子沒有什麼區別了。
此時的曹操離篡奪皇位,不過只是一步之遙。
東漢獻帝劉協
當曹操的兒子曹丕強迫漢獻帝讓位給他的時候,幾乎所有東漢的忠臣都覺得曹丕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果然啊,曹魏僅僅存在了45年,就遭到了司馬氏的篡奪,可以說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了!
最後的最後,公元234年,漢獻帝劉協去世。曹魏仍然以帝王之禮給他下葬,諡號孝獻皇帝,可以說是把面子給足了這位大漢最後的天子了!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對此,你怎麼看呢?^0^
回覆列表
其一、曹操之時,人心向漢,大漢才是人們心中的正統。
比如曹操的得力謀士荀彧,就因為曹操加封九錫而與曹操鬧掰,最後服毒而死。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經過後世子孫三百多年的發展,儒家的忠君、忠國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諸如董卓之流,一旦有不臣之心都會受到各路軍閥的圍攻。
曹操自己也被稱之為竊國之賊,如果此時貿然稱帝,勢必會引起圍毆。
其二、兩者所處的環境確實發生了變化曹丕繼位魏王之時,平定了西北的諸多叛亂,諸如張掖、酒泉等地方,北方的政權進一步加強和統一。其時,東吳也選擇了暫時的依附,九年後,孫權才開始稱帝。
加上他繼位魏王后,他開始管控朝政,諸如設立九品中正制來選拔官員,一時之間可謂大權獨攬。朝臣中有誰敢說一個不字,所以政權的穩定有利於曹丕的稱帝。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百姓或群臣會慢慢適應掌權者身份的變化。當初曹操加九錫有人反對,後來人們就習慣了,不習慣的也不敢言語了。到曹丕之時,在這情理之中,承襲了魏王,再稱帝,別人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其三、曹操不想坐實罵名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如果不是他,這天下間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稱帝稱王。他被人罵為國賊、漢賊還是很介意的。
他是重名之人,當年許攸老是當著群臣或者士兵的面輕慢侮辱他,他就找準機會把許攸給宰了。
這是人之常情,用現代的話來說,誰還不要點兒面子。
所以曹操之時,時機還不是那麼成熟,不管是朝內的局勢,還是天下的大勢。另外看重名聲,也讓他顧忌頗多,不過他為其子曹丕鋪好了道路。曹丕稱帝,也算是了了他的心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