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利利他

    人一生就幹兩件事,一為吃,二為交配。當人類有了剩餘價值後吃就變成了錢,有錢可以得到名,有名又可以得到更多的錢,更多的交配權力,由此現代人變爭權奪利。這和動植物的活動一樣,都是道生,這是客觀的規律。所以人性本就是這樣,天下本無善無惡。不管這樣人性本還是要講究一個字,那就是德!

  • 2 # 凌戰天

    天性善,人類才可能存在與延續。天性惡,是應對刺激的自保反應,因其有破壞性,也只是短時、極端情況下顯現。

    象太極中的白與黑一樣,想完全讓一方消失,那是徒勞。人們應當習慣,共存,只是要知道,事到極端會反轉。其周流不息的特點合乎道。

  • 3 # 簡單青年1

    先開發萬物之本吧,道家

    只有地基打好了再修房,修什麼都可以。

    地基沒升級其他都是浮雲。

  • 4 # 通玄道人

    這個問題嘛,非常簡單。咱們就打個比方,一個人說你是好人,一個人說你是壞人。你願意聽誰的呢?你願意聽什麼話呢?你願意相信誰呢?

  • 5 # 張春龍

    性善論之所以能打敗性惡論,是因為人的群體生活即社會生活需要性善論,只有性善論之深入人心融入社會,社會才會得以安定,生產才會得以發展,生活才會得以改善,所以,性善論必定打敗性惡論,從而使人世間善良永存,惡劣永無藏身之地,惡劣必定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 6 # 朝花夕逝1028

    周朝建立,周公總結商滅的教訓,認為有德者得天下,並形成以血緣宗法制為基礎,以禮治國,以樂緩和矛盾的儒家源頭。

    東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感覺自己作為貧窮的貴族竟然沒有人尊重自己,主張恢復周禮,正式提出儒家思想,宗法制和禮樂的政治基礎上,發展緩和階級矛盾的仁。還發展了教育和文學整理事業。

    戰國末期,國家趨近統一,儒家有了荀子,其主張性惡論,要做好人得學習善良。政治主張隆禮重法以壓制人性的惡,做人主張學習。

    漢朝董仲舒出現,儒家思想發生大的改變,仁義禮智信都在講,但是更強調忠孝,以順應大一統中央政府的需要。為了限制皇權,提出皇帝老子,天人感應的說法。

    宋朝的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明朝的心學。

    再到了近代的打到孔家店,反對禮制與貴族做派,現在又在推廣孔子學院。

  • 7 # 劉行止

    相信每個人在很小的時候都會學《三字經》,開篇呢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幾乎也是每個人的啟蒙吧。

    至於為什麼成為五千年來儒家的正統思想,主要在於它“人性本善“這個是正確的,符合人們的價值取向的。

    性本善和性本惡都是作為人的行為起點去說的,本質上就是做為人的兩種外在表現。善惡我們常用來評價人性,推崇人性本善,也是為了鼓勵人人向善。

    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推崇人性本善,讓每個人從出生就接受向善的啟蒙教育,在沒有進入社會這個大熔爐培育自己向善的心,弘揚社會正氣 。相信這也是為什麼五千年來儒家願意把性本善作為正統思想傳播下去的重要原因吧。

    如果讓人從一開始就接受了性本惡的思想,然後再去培育人性本善的思想,那就太扭曲了。人性善惡,皆有心生。

    但是從心底就記住了人性本善,無論對於個人發展還是社會都是都是利大於弊的。

  • 8 # 方塘之聲

    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

    苟子的“性惡論”是從反面激勵人進取、去惡成善的。

  • 9 # 自是忘情

    我支援無善無惡論,感覺孟荀都有不足之處。我個人贊同王陽明,李宗吾等一些人的觀點。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除惡要格物

  • 10 # 小張雜侃

    首先,我不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戰勝性本惡,這只是古代執政者為了管理所推廣的一種思想手段。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本來就是很絕對的一種說法,世間的善惡和利弊都是共存的,和太極陰陽是一樣的。人從生下來也是,一個小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佔為己有,緊緊握住;看到一個兇狠惡毒的人,他也會笑著歡呼,這是人性的最深處的體現,無善無惡或者說善惡共存。科學都發現正物質和反物質都是存在的,使得萬物達到一種平衡。因此,我是很佩服道家學說的理論,道德經更洞悉世間萬物的說明書,它可以解釋說明一些我們不能用物質來證明的東西。所以性本善之所以能夠成為儒家後來正統,實為執政者的推廣,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戰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試管嬰兒手術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