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鐵騎無聲

    中國詩詞燦若星河,哪裡能總結出“幾個”常用字。只好談一淡平仄吧。

    平仄,是指一個字讀音的聲調。聲調有低有昂,謂之平仄。如何確定一個字的聲調是平還是仄,這要看你依據古音還是今音。

    如果你創作詩詞使用平水一類古韻書,那必須依古音定平仄。古人對漢字的音調認知,有平、上、去、入四聲,還有認定為五聲的,還有什麼五聲九調的。總之,很複雜!比如:那些叫做“入聲”字的讀音,就很“面生”。你所說的“常見字”如:黑、白、德、食、國、澤、出、突、忽、殺、粥、屋…。這些今天讀來明顯是平聲的字,在平韻中都是仄聲。古人又沒留下錄音。有些字的讀音處於“誰也說不清”,或者各讀各的音,都覺得自己最“正宗”的狀態。我們只好手不釋卷地查韻書,只有這個“笨”辦法可行。

    如果你創作依據【中華新韻】,那就簡單多了!一本新華字典全搞定。凡是漢語拼音聲調為陰平和陽平(一聲和二聲)的漢字都是平聲。如上面所說的黑、白…。凡是讀音為上聲、去聲(三聲、四聲)的漢字,都是仄聲。如:腐敗、展示…。其中:腐、展三聲,敗、示四聲。如果你會用普通話,又懂漢語拼音,那你連字典也不用了,哪個漢字是平是仄,你只要認識它,就已經瞭然於心了。我白說了!

    但是,還有一點要囉嗦一下:就是有很多常用漢字都是多音字,不同的讀音會影響平仄。在使用這些字時要細心,舉個栗子:天空的空是個很常見的字,它就有兩個讀音。天空、空氣、空間…,是陰平(一聲)是平聲。在空地兒、鑽空子…這些詞中,讀去聲(四聲)明顯是仄聲了。還有一個和平的“和”,這絕對是個最常見的字。可是令人恐佈的是:它竟有五個不同的讀音!說:和平、和諧時讀“何”。用於和麵、和泥時讀“活”。在說:這藥要吃三和、衣服最少要洗兩和水…時讀“貨”。用在詩詞唱和、步韻奉和時讀“賀”。最後一個:用的最廣泛,知道的人卻不多。就是打麻將“和了!”誰都知道怎麼讀,不用我費話了!

    多音字不僅影響讀音的平仄,有時連韻都變了。在詩詞創作時要認真使用,必要時要加註釋。

  • 2 # 老街味道

    詩詞中常用的幾個字如何分辨平仄?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第一記住就好,第二記不住就去查一下。下面說一說如何記住和怎樣查的問題。

    一、查詢

    先從簡單的說,古人記不住的話,查詢會麻煩一些,要翻韻書。

    現代人容易得多,我的手機瀏覽器了是收藏著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網址,開啟以後,頁內搜尋就可以了。用電腦也一樣,ctrl+f,回車即可。

    二、記住與分辨

    記住太難了,但是時間長了,記住常用的字還是能夠做到的。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說,分辨平仄的方法有以下2種。

    1、根據格律規則判斷

    知道格律知識,就容易判別哪裡必須是平聲,哪裡必須是仄聲。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是一首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詩,詞譜背過不容易,但是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是必須背過的,自然就能分辨很多出古今不同的字來。例如第二句很容易看出“峽”是個仄聲字:

    巫山巫峽氣蕭森 中平中仄仄平平

    2、經驗

    但是秋興八首的第四句,“接”是仄聲字,就無法靠格律判斷了,因為,這裡可以是平聲也可以是仄聲,

    塞上風雲接地陰。 中仄平平中仄平

    這種情況能知道是仄聲字,完全靠經驗和閱讀量,比如你在另一首詩裡看到這個“接”字處於必須仄的位置,然後記住即可。例如劉禹錫《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中的“接”,這是必須仄的位置。

    更接東山文酒會,始知江左未風流 。 中仄中平平仄仄

    當然一次可能記不住,但是時間長了,自然能記住,這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透過閱讀和作詩來完成,但是切記是格律詩。

    注:一般來說二四六是平仄最嚴格的位置,但是第六個字要記住“中仄中平平仄仄”的有兩個變格“中仄平平仄平仄、中仄平平仄仄仄”;另外還有其他的拗體句式,如:仄仄平仄仄、中仄仄仄仄等,所以“二四六分明”是不能完全作為依據的。《老街詩詞閒話11-格律詩怎麼救拗? 必讀》

    三、學習一下關於今古平仄不同的知識

    漢字發音今古有不同的情況,

    1、 古韻裡有很多平仄兩用的字

    1)在古韻裡平仄兩用意義相同的字,今天可能只發平聲或只能發仄聲,也可能今天平仄兩用但是意義不同

    例如 :過、聽、看、思、忘、望、醒、探等字,今天就不一樣了。

    2、古韻裡平仄和今天不同

    1)入聲字

    例如:熟、石、失等字,這些字今天是平聲,在古韻裡是入聲,在平、上、去、入四聲裡,上去入都是仄聲,古入聲字後來分別派入了平、上、去三聲,而且這裡邊有非常非常多的常用字,這種情況下,只能按照上面兩條說的:經常查詢,記住。

    我寫過一篇文章,可以參考一下《老街詩詞閒話44-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2)非入聲字 今古平仄不同

    如上平一東里的:“筒”。皮日休《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適然有作》

    病來無事草堂空,晝水休聞十二筒。桂靜似逢青眼客,松閒如見綠毛翁。

    結語

    1、一定學會格律

    上面講過一點,原因不多說了。

    2、閱讀與創作缺一不可

    只閱讀不創作的話,幾乎很難記住今古不同的字,同時似乎也沒有必要記住,只有喜歡用古韻創作詩詞的人才會有記住的需求。

    3、多記住一些經典詩文

    古人小時候會背一下有助於記住韻字的書籍,如《聲律啟蒙》等,另外多背過一些經典詩詞作品也有助於記住,例如熟背押入聲韻的岳飛滿江紅、東坡念奴嬌,自認能記住這些押韻的入聲字。

  • 3 # 豫州劉志遠

    中華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詩人把這四個聲調分為兩大類:平聲與仄聲。平聲調叫平聲;上去入三聲合成一類叫仄聲,上聲是個升調,去聲是個降調,入聲是促調,入聲今人多不用,所謂仄聲,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作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作詞,古人規定有固定的格式,欲作詩填詞,須按照古人規定的固定格式。除格式外,還須熟記常識,粘對聯韻得體。

    古人之所以要講究平仄,是為了強調詩詞歌唱吟誦的音樂性,詩人用字音平仄的錯綜交替來形成聲調抑揚之美,用韻的重複相疊來強調字音的迴旋之美。

    現在問題來了,平仄怎麼區分呢?根據國學大師王力《詩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以本人的經驗和實際操作,作詩詞,不論您是用康熙御定的《佩文韻府》,還是用《中華新韻》區別平仄用同一個辦法,哪就是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一字多音的字,按照文中意思辯明讀音,達到準確真切

  • 4 # 風輕揚117

    現代漢語有1,2,3,4聲,自認為1,2聲為平,3,4聲為仄。古代入聲已成過去時,因為現代人寫詩詞是給現代人看的。

  • 5 # 高樓避愁

    古詩詞創作,平仄是怎樣區分的?在詩詞創作中,詩詞的格律,是近體詩必須遵循的一些規則。這裡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平仄的規定,二是對仗。律詩必須具備前兩個因素,絕句只具備前者。一一一一一一一要知道平仄,必須知道四聲。中國古代字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聲調為平聲,上、去、入三個聲調為仄聲。平聲調是中平調,長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促調。平聲與仄聲,成為平調與升降調,長調與短調的對立統一,二者遞換使用,從而使音調和諧。後來,逐漸起了一些變化。平聲化分為陰平和陽平,上聲一部分歸去聲,去聲仍為去聲,入聲都合入其他聲調。這給了我們閱讀和寫作近體詩和詞帶來了困擾。現在普及普通話,就又有了一種新說法叫"新韻"。新韻有陰平和陽平,上聲和去聲四個音調。陰平和陽平是平聲韻,上聲和去聲是仄聲韻。陰平和陽平裡面包括了部分古韻中的入聲轉來的字,原來都是仄聲。要分清楚,唯一的辦法就是查韻書《詩韻整合》或辭典,把這些字記住我這裡只簡單說說律詩和絕句的平仄運用。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五律和七律各八句,共四聯。前兩句為一聯,叫首聯,第三句和第四句為一聯,叫頸聯,笫五句和第六句為一聯,叫腰聯,笫七句和笫八句為一聯,叫尾聯。一一一一一一五律和七律都有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基本格式。仄起式指首聯第二個字為仄聲,第一個字可平可仄,因此以第二個字為準。同樣,平起式是指第二個字為平聲。一一一一絕句也是分為五絕和七絕。每首都是四句。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擷取"律詩的四句。或首尾兩聯,或前兩聯,或截中間兩聯,或截後兩聯。其平仄則是上一句用仄,下一句則用平。為了不影響所表達的內容,實在要用仄聲字仍必須在同一句中調整平仄來補救,就是拗救。就是在平仄不協調時,合現地加以調整,使宅和諧。還有一種說法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五言詩一、三字,七言詩的一、三、五字可以不論平仄。五言詩的二、四、五字,七言詩的二、四、六字必須按平仄的規定。(平仄格式舉例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總之,平仄在律詩、絕句乃至於填詞的寫作和閱讀上都是十分重要的。當今的人們如果沒有受過這種訓練,最好以新詩為主,搞不準平仄,寫四言或者是八言詩可以不標"律詩″或"絕句″之類為好。毛主席說:"詩當然以新詩為主,舊詩也可以寫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截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因此,我認為,能用平仄的規律寫,感覺不困難,就按平仄規律寫。如果感覺困難,難以掌握寫新詩或四言、八言不標明律詩或絕句又何嘗不可。關鍵在於內容而不在形勢。(說明:我不會分段,所以用一一表示分段,請各位見諒)。

  • 6 # 酌詞習格律

    古入聲字及其相應的方言,是當今國家頒佈推廣普及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的規範物件,已分別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即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當今詩界稱之為“平”;上聲(第三聲)和去聲(第四聲),當今詩界稱之為“仄”。

    律絕和律詩平仄,存在古韻與新韻分歧。而新舊韻平仄,與一定歷史發展階段韻書的編寫和國家頒佈推廣密切相關。

    韻書,是依據一定時代的平仄押韻規則要求,檢測詩詞是否合律合韻的工具書。也像字典那樣,隨時代前進的步伐和語言詞彙的不斷豐富,有一個逐步改版完善的發展過程。例如: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唐朝孫愐的《唐韻》,北宋陳彭年的《廣韻》,金朝劉淵的《平水韻》,今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空軍大校功勳飛行員趙京戰的《中華新韻》,中華詩詞學會網站的《中華通韻》……

    在眾多平仄押韻檢測工具中,《中華新韻》對當今律絕和律詩的檢測結果較吻合“替”、“對”、“粘”、“韻”四要素,就像市場上的“公平秤”,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尺子”。古音與方言如果不統一規範,沒有了統一度量衡,各定一把“尺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切不都亂套了嗎?

    一定時代產生的律絕和律詩,宜以相應時代的聲韻系統為標準來確定平仄。因此,研究古人詩作平仄押韻,以平水韻為標準。今人詩作除標示平水韻者,皆以中華新韻為標準。隨著時代發展變化,將來不知以何韻工具書為標準,但只要漢字繼續存在,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就應是今人律絕和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的統一平仄標準。

    平仄押韻規則,也是隨時代發展不斷完善的。

    格律詩從初唐永明體發展至今,“替對粘韻”平仄押韻規則是較完善統一的律絕和律詩規則。馬蹄韻平仄“兩兩交替”與啟功先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整理歸納提出的“平仄杆”,是律絕和律詩“替對粘韻”正格平仄的理論基礎。律絕和律詩正格平仄,都能從“平仄杆”上按一定字數擷取,我已專章探討,恕我不再贅述。

    “一三五”(詩句中單數位置的漢字平仄),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才可“不論”,允許變動平仄,這樣的平仄格式可稱之為“寬格”平仄;但“二四六”(詩句中雙數位置的漢字),“替對粘韻”平仄規則必須“分明”,不可忽略,否則不是律絕和律詩了。古人詩作不全是律絕和律詩,也有古體詩。例如絕句中有古絕和律絕之別。古絕無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律絕必須嚴格遵守“替對粘韻”。“替對粘韻”是律絕和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我已專章探討,恕我不再贅述。

    總之,新韻正格平仄是今人初學者律絕和律詩創作審美的不二首選。各位怎麼看?

  • 7 # 荷花32551

    我也不是很清楚,七十年代進修學校老師教的,現在才來作詩,大不份都忘記了,記得一點點,不知道對不對:1,字數相等,2.末尾要押韻,1.2.4.6.8一個韻,也就是是一個韻母,3,平仄相拗,1.3.5不論,2.4.6.分明,4,詞語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還有疊字疊詞,象聲詞相對等等。由於寫詩中意和景或句子通順,就忘記了寫詩的原則,結果詩就不成為好詩。

  • 8 # 簡體字石磊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現在的標準是: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這個是很簡單的,但是其中也有一點爭議:聲調應該以變調之前的讀音為準呢,還是以變調之後的讀音為準呢?

    如果是古詩的話,情況就很複雜了,因為古時候字的讀音跟現在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如果我們要把字的古音搞清楚的話,恐怕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如果我們用普通話的標準去判斷古詩的平仄,會導致錯誤。古代漢語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上、去、入三聲。而有的古詩是用方言寫的,比如四川話、比如粵語,這些作品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困惑。如果要搞清楚這些作品的平仄,就得研究方言了。

    觀注中國簡體字,下次接著聊。

  • 9 # 葡萄酒愛好者之家

    平仄指漢字的聲調。辨別每個字屬於平聲或者仄聲,是吟詩作對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不能分清平仄,根本無法跨進舊體詩詞的殿堂;勉強寫出五言或七言的詩來,自以為就是絕句或律詩,如果不合格律,還是非驢非馬。中國傳統詩詞,講究音樂美、節奏感,一句之內要求平仄相間,對句的相應位置要求平仄相對,合乎平仄要求的律句按一定的規則排列組合才能構成絕句或律詩。分清平仄,又是初學者面前的一道坎,必須下點力氣才能跨過去;一旦跨過去了,終身受用。

    漢字的讀音,在現代的普通話、各地方言、古漢語中有許多差別。僅就聲調而言,就有四聲、六聲、八聲、九聲之分,但不管有多少聲調,都可以大別為兩類:平聲為平,上去入為仄,非平即仄。

    現在,根據本人自學的體會,提出幾點辨別平仄的方法,供初學者參考。

    用普通話辨別平仄

    普通話的聲調分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個聲調,其中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由於在小學推行拼音識字和普通話教學已有幾十年,目前中年以下的人一般都能分出普通話的四聲了。在通用的字典裡也能查到每個字的聲調。但是,舊體詩詞是以中古時代(唐宋)的讀音為準的,原本分平上去入四聲。隨著時代的發展,語音的演變,中古四聲和現代漢語普通話裡的四聲,已經不完全一樣了。古代漢語裡的平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已分化為陰平、陽平,入聲已經消失,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裡去了。古代的入聲字現在被轉到上聲、去聲的可以不論,因為反正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被轉到陰平、陽平裡的入聲字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平聲字。因此,對入聲字要一個個地死記,好在這類字並不太多。只會講普通話或北方方言的人只能用這種笨辦法。所以,用普通話辨別平仄對於寫作舊體詩詞來說是不夠用和不準確的,有條件的人要藉助其他方法,最簡便最實用的方法就是用某些方言來辨別平仄,尤其是識別入聲。

  • 10 # 言閒語還碎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從專門論述過詩詞中的平仄問題。

    要區分平仄,首先要了解四聲。康熙字典中有一首《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用現今最廣泛的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 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因為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人們因為山川阻隔,各地方的方言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再區別平仄時,還要考慮各地方方言的發音特點。

    如果你的方言裡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

    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 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注意,凡韻尾是-n或-ng 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 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文中內容整理自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侵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苦萊有什麼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