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說起姚廣孝,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謀略家、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僧人。至元元年(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今江蘇吳縣,姚廣孝出生時恰逢亂世,但他從小勤奮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時姚廣孝剃髮為僧,取名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一位道士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早年的姚廣孝喜歡遊歷四方,與當時的名士楊基、宋濂等人往來頻繁,所以也被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姚廣孝

    姚廣孝真正步入仕途是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時候,這時候朱元璋從民間挑選十位僧人給諸王講經,姚廣孝經人舉薦進入了燕府輔佐當時的燕王朱棣。據說二人初次相見時,朱棣曾詢問姚廣孝為何會選擇他,姚廣孝回答“因為我會送王爺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姚廣孝進入燕王府後,極力說服燕王起兵,朱元璋去世後,朱棣對皇位有覬覦之心,姚廣孝深知朱棣內心的想法,因而以占卜的方式鼓動朱棣起兵。此外,姚廣孝還在王府內積極訓練軍士,監督打造兵器,以作軍事準備。

    姚廣孝塔(區域性)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其一,姚廣孝在促成朱棣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督促朱棣早下決斷。其二,姚廣孝以“天命攸歸”為說辭,幫助朱棣掃除心中的顧慮,據說朱棣起兵前誓師時,碰上天色大變的情形,讓朱棣內心十分不安,姚廣孝隨機應變,將此天象解釋為“飛龍在天,風雨從之,元吉。”一時間鼓舞了士氣。其三,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起到了軍師的作用,在戰略部署方面運籌帷幄,充分顯示出了謀略者的氣概。他建議燕王輕騎挺進,直接進攻南京,而他留守北平,擊潰了朝廷的北伐之師。因而清代學者朱彝尊曾評價姚廣孝是“武居靖難諸臣之首”

    神道碑銘

    正是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出色表現,朱棣即位後賜予他僧錄司左善世的官職,後又加授為太子少師,並賜名廣孝。不過姚廣孝深知進退之道,雖地位尊貴,但不改僧相,仍居僧寺,擔任太子、太孫的老師。姚廣孝還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明實錄》等,人稱“黑衣宰相”,此外他自己還著有《逃虛集》十卷、《逃虛類稿》五卷等。永樂十六年(1416年)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死後加贈少師,入明祖廟。

    庭。

    參考文獻:

    曾慶豪:《和尚謀士姚廣孝》,《文史天地》2012年第3期。

    葉語:《試論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作用》,《北京歷史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 2 # 學之味

    多知事 2018-11-15 08:57:58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作為一個僧人,他為何要策劃“靖難之役”,救世還是為一已私利?

    姚廣孝石像

    【才高志大】

    姚廣孝出家後曾遊嵩山,遇一相面人,說他眼成三角,形如病虎,性喜殺伐,屬劉秉忠之流(劉秉忠是元初僧人,曾為忽必烈謀劃立功)。姚廣孝聽了,不怒反喜。又某次過北固山,姚廣孝賦詩懷古述志,其中有“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句,同行批評他,這也是僧人說的話麼?他笑而不答。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策劃靖難之役】

    姚廣孝勸燕王朱棣起兵,燕王說:“民心向他(建文帝),奈何”?姚廣孝說:“我只知天道,論什麼民心”。一語既出,驚世駭俗。何為天道?天道即天理,天意,事物發展的規律。用到人事上,則指朝代政權的興衰更替。要說姚廣孝知天道,豈非成了神仙?好在天道幽遠虛無,摸不著,看不見,道不明。故在姚廣孝眼中,天道只是強者手裡的一團麵粉,要什麼樣,捏什麼樣,哪有什麼真正的天道。如果硬要說有,則便是霸道,強者之道。在這樣的“天道”面前,民心又算什麼。孔孟提出“為政以德”,“得民心者得天下”,話誠不錯,然用之於世,則行不通。且不說孔老夫子為之碰得頭破血流,翻翻歷史,歷朝歷代,開國治世,憑的只是武功霸道。秦始皇一統,靠的可是民心?朱棣乃父治國,靠的可是民心?由此推演,夏商周大約也如是,遠古的禪讓制也未必可信。在大多時候,並非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說穿了一句話,成者為王敗者賊。姚廣孝可謂洞悉了中國政治生態的奧秘,是對中國傳統觀念的一個顛覆。姚廣孝以此為燕王壯膽,慫恿燕王起兵,為“靖難”製造理論根據。事有湊巧,就在燕王決定起兵之時,忽風雨大作,簷上瓦片墮落於地,燕王見之色變。姚廣孝反應奇快,連說:“恭喜恭喜,這正是上天預示的吉兆,飛龍在天,風雨相隨;青瓦落地,將換黃瓦”。燕王遂起兵。

    塔墓

    【眾叛親離】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回故鄉,拜訪友人王賓,王賓不見他,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兩次看望姐姐,姐姐亦不見,只是罵他。在他們眼裡,姚廣孝雖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更是道義上的失敗者。一方面從正統觀看,朱棣屬篡權謀位,另一方面建文帝即位,確也一變太祖威猛治國理念,改用仁厚寬恕,以德治國,輕徭薄賦,施惠於民,民心之向背已從燕王口中道出。故朱棣起兵,既是犯上作亂,更是悖逆民心。而姚廣孝不遺餘力為燕王效勞,無疑被他們看成是助紂為虐。

    此外,即姚廣孝的身份問題與他做的事不符合。姚廣孝雖為僧人,但又跟道士席應真,學陰陽術數;還與高啟、王賓、宋濂輩為伍,研習儒家經典。在他們眼裡,他不僧不道不儒,根本就不入流。作為僧人,卻與佛理背道而馳,鼓動策劃“靖難之役”,雖未直接殺人,然挑起三年戰爭,間接傷人者又何至百萬。

    【保持向佛之心】

    讓世人不解的是,姚廣孝卻還有令人稱奇的一面。若說他不持僧道,卻不迷戀富貴。功成名就後,成祖命他蓄髮,他不肯;賜給他府弟及宮女,他拒絕;出去賑災,將皇帝賜他的金銀布帛,都散發給鄉人。他仍舊住在寺廟,穿著僧服,只有在皇帝召見時才穿上官服。他對佛學頗有造詣,曾著《道餘錄》,對程朱理學詆譭佛教枉抑太過者,予以分辨駁斥,為佛教正名。他似乎並不貪權、貪色、貪財,不慕榮華富貴。若說他缺仁寡恩,生性嗜殺,也不盡然。姚廣孝曾為大儒方孝儒懇求朱棣,京城破,此人必不屈,但萬不能殺,若殺此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又,傅洽有私藏建文帝的嫌疑,被朱棣一關就是十多年,姚廣孝臨死,皇帝問他還有何事要吩咐,他唯一要求就是請求赦免傅洽。這裡,他又有好生之德,變成仁慈寬宏的長者。

    姚廣孝實在是個複雜的人,矛盾的人。有人說他“奸邪”,也有人說他“正義”。顧炎武評價他:“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李贄說:“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但看他寧願揹負眾叛親離,也無所畏懼的樣子,可見與比常人不同。除了施展其才華這一私心外,公心又何其之大:編纂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之作《永樂大典》等,不滿於邪盛道微的風氣,以正佛堂,甚至於他能看出建文帝軟弱政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難以預計的後果?於是以朱棣之力推翻了建文朝廷。

  • 3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朱棣後來在姚廣孝的幫助下, 以區區一地之力卻打贏了建文帝的全國兵馬,奪取了皇位,可以說歷史上絕無僅有。道衍和尚也因此被後世尊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今天您問姚廣孝是怎樣一個人,我想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想給您講講幾個關於他的小故事,希望您從這幾個小故事中體會出一些他的個性。

    道衍和尚,小時候叫做姚天禧(“姚廣孝”是他幫助朱棣取得天下之後,朱棣欽賜的),出生於長洲( 江蘇蘇州),據說祖上世代行醫,生活條件不錯。姚天禧從小聰明伶俐,過目不忘,父母想讓他繼承祖業,當個懸壺濟世的醫生,可是他偏偏沒興趣,整日天馬行空地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有一次,他一個人在蘇州城的大街上晃盪,突然發現人群一陣騷動,紛紛向兩邊退讓閃避。

    姚天禧有些納悶,抬頭一看,只見對面走來一隊人馬,中間那人一身和尚打扮,卻前呼後擁的好不威風,一問,這才知道中間那和尚原來是元朝的僧人。一心想要幹番大事業的姚天禧對此羨慕不已,不久後,年僅十四歲的姚天禧便剃度出家,法名為道衍。不過他當了和尚之後與一般和尚卻有些不同,不喜歡吃齋唸佛,卻十分喜歡專研陰陽術數和兵法。

    道衍和尚出家後,喜歡雲遊天下。有一次經過嵩山寺,碰到了一個人叫做袁珙。這個袁珙可不是普通人,乃是浙東第一相士。就是說他識人看相,而且沒有不準的。袁珙碰到道衍和尚時,職業病又犯了,上下打量了下道衍和尚,大吃一驚,說道:“你真是個奇特的僧人啊!眼睛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你的天性必然嗜好殺戮,肯定是和劉秉忠一樣的人!”

    這劉秉忠是誰啊?那是元朝初年的一位僧人,曾幫助忽必烈打天下,是元朝的總設計師。袁珙這番話說他三角眼,樣貌醜,還說他嗜好殺戮,按理說一般人聽了後會生氣,甚至會大罵袁珙,沒有想到道衍和尚卻大笑三聲,大喜離去。

    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明史》

    還有一次,說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天下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道衍到了京城受賜僧服而回。他和宗泐一起經過北固山,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之時,心潮澎湃,詩興大發,當即作了首詩: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後面兩句的意思就是,南朝的江山現在又在哪裡呢?我這個北固山寺廟的和僧客清楚得都厭倦看了。他這裡的蕭梁帝業其實暗指朱元璋的明朝統治。

    宗泐是個聰明人,一聽,大怒,罵道:“這哪裡是你佛家弟子該說的話!”

    道衍和尚聽了後,笑而不語。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元至正八年(1348年)虛歲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姚廣孝儘管是和尚,卻同時精通儒、道、佛三教,他甚至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但卻沒被授為僧官,只獲賜僧衣。受賜僧服而歸的姚廣孝在途徑丹徒北固山時即興賦詩:“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後說道:“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姚廣孝笑而不語。事實上姚廣孝是一個極為博學之人——不僅精通儒、道、佛三教,還對兵書戰策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心比天高的姚廣孝奈何卻是一介僧侶,按說他該一輩子與青燈古佛為伴,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成為一名高階僧官,成為一代佛門大家,然而他卻志不在此。他從來不是一個甘於平庸之人,可世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總是姚廣孝是天縱奇才,卻遲遲未能遇到他的伯樂。

    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姚廣孝的人生迎來了轉折:這一年朱元璋的賢內助馬皇后病逝了,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挑選高僧侍奉在諸王左右併為馬皇后祈冥福,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姚廣孝被選中侍奉在燕王朱棣身邊。據說姚廣孝在與朱棣初次見面時就說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朱棣笑著說:“本王可不缺帽子”,姚廣孝卻說:“燕王豈不知王上加白是何意?”這裡姚廣孝玩的其實是個文字遊戲:“王”字頭上扣個“白”字乃是“皇”字。朱棣是何許人也?焉能連這都聽不懂。第一次會面就使朱棣確定姚廣孝絕非一般僧侶,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前往其封地北平任慶壽寺住持,實際上開始暗中扮演起朱棣的軍師這一角色。朱棣常把他召入燕王府密談,而這時旁人統統都是要回避的,由此可見他們談論的內容其實多是見不得光的。不能不說姚廣孝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和朱棣的心理都把握得極為透徹: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冊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允炆剛一登基就意識到:自己那幫年富力強又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皇叔們壓根就沒瞧得上自己,於是他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秘密商議削藩,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間的矛盾。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作為四皇子的燕王朱棣不僅手握一方軍政大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成為了諸王之首。對這樣的政治形勢姚廣孝是看得極其透徹的,同時他對燕王朱棣的心理實在太瞭解了,這就註定他將在後來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扮演重要角色。

    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命令自己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靖難之役。事實上促使朱棣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役的人正是姚廣孝——朱棣在起兵之前其實是頗為猶豫的,畢竟以北平區區一隅之地對抗掌握著大明王朝正規軍的朱允炆君臣是極為困難的。朱棣曾一度被逼得使用裝瘋的方式躲避朱允炆安插監視自己的人,可唯獨在與姚廣孝相處之時他就完全卸下了偽裝:有一天朱棣看著窗外的冬日景色衝姚廣孝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隨即接了下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朱棣說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答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也許是因為朱允炆自以為穩操勝券竟命令前去平叛的將領”不許傷害燕王,不可使朕揹負殺叔父的罵名“。朱棣得知此事後每每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平叛大軍因皇帝有旨而不敢冒犯燕王,以致於平叛大軍總是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被燕王的軍隊擊敗。儘管朱棣一再戰勝前來討伐他的軍隊,但他也無力擴大自身地盤,畢竟對手的實力比他不是強一點兩點。就這樣靖難之役打了三年之後朱棣的地盤沒增加多少,而朱允炆的軍隊也因投鼠忌器而拿朱棣沒轍,雙方就這麼相持著。在這樣的局面下姚廣孝向朱棣提出了一個徹底扭轉局勢的建議“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這個建議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而是輕騎挺進直取南京。朱棣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在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燕軍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軍渡江攻克鎮江後直逼朱允炆所在的南京。負責南京城防的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啟金川門主動迎接燕軍入城,至此南京陷落,與此同時宮中發生了一場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在這場大火中不知所蹤。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絕臣下連續多次的反覆勸進後宣佈即皇帝位。

    根據《明史》的記載:“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道衍就是姚廣孝的法號,這段記載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姚廣孝完成參與了朱棣靖難之役的全過程且為第一功臣。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加封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朱棣在與姚廣孝交談時從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為“少師”。朱棣可能是覺得姚廣孝做和尚太過清苦,於是就讓他蓄髮還俗,還賜給他府邸、宮女,然而全都被他一一謝絕。姚廣孝終其一生都住在寺廟裡,上朝時就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朱棣賞賜給他的財寶也被他分發給宗族鄉人。姚廣孝這樣做其實是因為他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自古以來哪個功高震主的臣子能得善終的?遠有文種、李斯、韓信的例子,近有朱元璋時代開國功臣們的前車之鑑。姚廣孝是玩弄權術起家的,他把人性的黑暗面看得太透徹了,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不世之功不僅不是自己可以居功自傲的資本,反而是會招來災難的禍根。他能在適當的時候急流勇退固然證明了他高超的眼光境界,可這不禁令人疑惑:姚廣孝冒著生命危險和朱棣打江山,到頭來不要名不要利,那他圖啥呢?事實上姚廣孝是一個不甘於平庸的人——登山他必達絕頂;擊水他將隨江入海。做謀士就要讓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則成為可與孔明、張良並肩的超一流謀臣。為此他需要一個亂世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如果沒有亂世他就自己創造一個!而這恰恰就是姚廣孝的志向。這從他勸朱棣起兵的那句“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就不難看出——天道要你當皇帝,管它所謂的民心作何?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姚廣孝是一個亂世之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玩弄權謀詭計的陰謀家。他的奮鬥目標從來都不是為了天下一統,也不是為了百姓安定,更不為效忠於某個特定的主子。他所追求的其實是自己的利益——這裡的利益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因為我們看到姚廣孝在事成之後謝絕了一切賞賜,所追求的是在亂世之中成就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從而使自己揚名立萬、青史留名。在他看來:既然學了滿腹韜略,就要讓這才學好好發揮出去,他要以天下為棋局,用一個時代證明自己。金錢?美女?官位?這些在他眼中不過只是過眼雲煙。他所要實現的就是胸中的抱負,哪怕為此要伏屍百萬、血流成河。姚廣孝這種追求建功立業的上進之心究竟是對是錯呢?其實並沒絕對的是非對錯之分——姚廣孝固然為實現他自己心中的抱負而不惜使天下百姓陷入戰火之中,可另一方面朱棣也正是在他的輔佐之下締造了永樂盛世,此後他又國輔佐太子朱高熾、皇孫朱瞻基。在他的悉心輔佐之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百姓開始安居樂業,以致於多年後李贄評價道:“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姚廣孝曾負責遷都北京事宜並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還曾參與過《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編撰,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所整理的《道餘錄》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如果沒有他,我們不知道是否還會有永樂盛世?是否會有北京故宮?是否會有鄭和下西洋?是否會有《永樂大典》?然而他卻從沒想過用這些為自己換取安逸舒適的生活,他只追求一展抱負的心理滿足感,而從不追求物質享受。

  • 5 # 秉燭讀春秋

    “黑衣宰相”指的是明初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的僧人——道衍,原名姚廣孝(1335~1418),長洲人(今江蘇蘇州人)。明朝官方稱其為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民間稱之為“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這個稱謂對姚廣孝來說最恰當不過了,他是明初“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種黑色的僧衣)

    在他的謀劃和指揮下,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經過4年的死磕,成功把侄子朱允炆趕出了這個世界——朱允炆從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朱棣的成功離不開姚廣孝,沒有姚廣孝就沒有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沒有後來的永樂盛世!

    講真姚廣孝是朱棣的第一功臣,然而,當朱棣稱帝后大行封賞的時候,他拒絕了一切高官厚祿,只是接受了僧錄司左善世(掌管國家僧侶事務)這一職務。

    這就奇怪了,姚廣孝到底圖的什麼,不為名不為利?要知道當初他是冒著被誅九族的危險鼓動朱棣造反的,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姚廣孝家境不錯,世代行醫,飽讀詩書的他發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在14歲時竟出家當了和尚,法號道衍,跟著師傅席應真學習陰陽術。

    姚廣孝這一舉動讓人不解,家中不缺吃穿卻出家當和尚。沒人瞭解他的內心世界。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是姚廣孝的偶像,老朱不是從小皇覺寺出家當和尚後來才做了皇帝嗎?姚廣孝有樣學樣也要出人頭地。

    春去秋來,四季輪迴。青燈伴孤枕,轉眼33年過去了,姚廣孝從一個青澀少年變成了一個油膩膩的大叔了。

    有道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人到中年的姚廣孝仍然一事無成,這和他要做皇帝的理想相去太遠了。難道我要做一輩子和尚?

    “我的理想在哪裡?老天為何對我如此不公,我和你朱元璋差在哪裡?憤懣的姚廣孝質問蒼天。

    “30多年都沒授我一個僧官,TM的老朱只給了我一件僧衣以示恩寵!讀這些佛經有什麼用?”姚廣孝隨手把一些佛經扔到了火裡。

    就在姚廣孝絕望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他人生的人,這個人就是燕王朱棣。

    有時歷史很會開玩笑,你說是燕王成全了姚廣孝,還是姚廣孝成全了燕王呢?這和歷史上的諸葛亮成全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全了諸葛亮一樣的問題。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一帶。姚廣孝(1382年)跟隨朱棣到了北平,任慶壽寺的主持。姚認定朱棣是和他一樣有野心的人,所以經常出入燕王府。

    姚廣孝慫恿朱棣造反

    姚廣孝接近朱棣有自己的目的,他要測試一下自己的能力,而朱棣正是他的代言人,他要推倒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權”。

    歷史給了姚廣孝機會,朝廷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死了,朱元璋計劃讓孫子朱允炆接班,就在朱允炆羽翼未豐時,他的爺爺朱元璋也死了。21歲的朱允炆匆忙即位。

    要不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朱允炆上任不久就開始了“削藩計劃”,朱允炆太心急了。他要剷除一些實力強大的藩王,而燕王朱棣恰恰是強大的藩王之一。

    朱棣豈肯束手就範,他拿不定主意是反還是被人砍,就在此時,姚廣孝出場了,他要給朱棣勇氣造反,他要用朱棣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姚廣孝來到燕王府,剛開始小心試探朱棣的心思。朱棣也不傻,很快明白了他的來意,高手之間的交流都留有迴旋的餘地。

    朱棣也想探探姚廣孝的意思,又不便明說,於是借景生情說出了一個對子:“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

    姚廣孝明白了他的意思,(“冰”字和“兵”字諧音,)朱棣意思是:想造反沒一點兵咋辦?

    姚廣孝隨即對:“國亂民窮,王不出頭誰做主”?姚廣孝的意思是說,燕王你不出頭誰出頭啊?

    既然話說開了,一個想造反,一個極力慫恿,志同道合還有什麼可隱瞞的呢?朱棣急忙請姚廣孝上座,虛心問:“民心向他,我咋辦呢”?意思是說,我的侄子朱允炆必定是合法繼承者。

    姚廣孝介面道:‘’管什麼民心不民心的,我只知道天道”。朱棣一聽哈哈大笑,“天道在我不在他”,行了,咱們開始準備造反吧!

    姚廣孝早就想好了辦法,他在燕王府養了一些鵝,讓鵝的叫聲掩蓋打造兵器聲音,經過緊張的籌備,一切準備就緒。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朱棣和姚廣孝在燕王府舉行了“靖難”誓師,就在出發時,突然一陣狂風颳來,將王府的簷瓦吹落在地。

    按照卦象來說,風吹落瓦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當時朱棣嚇得臉都變了。姚廣孝卻哈哈大笑道:“這是吉兆啊!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

    當時士兵聽了群情激沸,朱棣也長舒了一口氣。

    靖難之役有驚無險進行了四年的死磕,最後結果文章開頭也介紹了。

    綜上:我覺得姚廣孝冒著殺頭的危險慫恿朱棣造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也可以說是為了測試一下自己的能力,事實證明如果他有兵權絕對能夠像朱元璋那樣稱帝。

    隨著時間的接觸,他發現朱棣比他還要狠,他心甘情願退出和朱棣爭皇位的計劃,假如朱棣像朱標和朱允炆這樣的人,按照姚廣孝的野心來說,他不會拒絕高官厚祿,甚至他要控制皇權。

    這正應了那句話:“惡人自有惡人磨,姚廣孝比之朱棣還是有差距的。這從以後朱棣棄之可窺一斑。

  • 6 #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燕王朱棣的職業規劃師——“黑衣宰相”姚廣孝

    王朝與和尚原本兩個不同緯度的話題,到了大明卻將二者緊密聯絡在一起。其中,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的朱元璋就有過出家皇覺寺做和尚的經歷,當屬明朝排名第一的和尚。緊隨其後處於排名第二的也是狠角色,他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走向,功成之後選擇了半臣半隱,最後以84歲高齡善終……他就有著“黑衣宰相”之稱的姚廣孝。

    姚廣孝其人

    姚廣孝(1335年-1418年),法號道衍,字斯道,蘇州人。元末明初的著名政治人物,朱棣由燕王到明成祖實現華麗轉身的職業規劃師。姚廣孝不僅是一位和尚,還是個熟諳《易經》的陰陽家,還是為書法家,還是詩人,還是……接下來,就讓我們扒掉宰相的黑衣,試圖走進、瞭解姚廣孝。

    棄醫皈佛 兼學百家

    公元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今蘇州一箇中醫世家。按照正常程式發展下去,姚廣孝接過父親的衣缽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然而在14歲卻出家為僧。平日裡,他除了勤研佛法、苦讀經書之外,還鑽研儒家思想、自學兵法韜略……後來居然向道士席應真潛心學習陰陽術數。由此來看,姚廣孝為儒道佛的融合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

    自薦陪侍 隨主北上

    表面是因為朱元璋有過出家為僧的經歷(本意是透過高僧的度化,勸使藩王行善,以使大明免遭奪門之變),朱元璋決定選拔有道高僧陪侍諸子。48歲的姚廣孝在其好友僧錄寺左善司宗泐的幫助下,進入了選拔初試圈。進入複試的姚廣孝見朱棣相貌堂堂、王氣在身(估計是藉助之前所學的陰陽術數等知識的幫助下)。於是,主動湊到朱棣身旁,據說說了句: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翻譯過來就是,能讓朱棣當皇上)。就這樣姚廣孝成為燕王朱棣的陪侍僧。

    鼓動起兵 秘密謀劃

    明朝最牛的和尚朱元璋也沒能逃離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1398年崩。年僅21歲的朱元璋孫子、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位。建文帝登基後開始著手削藩,藩王中戰力綜合值最高的燕王朱棣成了朱允炆的目標,面對坐等被削還是主動反擊兩個選項,朱棣最初所表現是猶豫的(可能是故意為之,深藏不露),此時的姚廣孝出臺了,不僅力薦朱棣舉兵主動反擊,還請來自己好友袁珙給朱棣相面,並給出:“走路如龍似虎,前額高聳,是位太平天子”的評價。朱棣最終下定決心,招兵買馬,幹!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還裝瘋賣傻,來麻痺朝廷派來監視他的人。應該說,自此姚廣孝開啟了朱棣的職業規劃師歷程。

    靖難之路 玲瓏面對

    燕王朱棣沒有坐等削藩而是主動進攻。據說就在起兵的當夜,朱棣等人正在密謀之時,忽然邪風颳來,將燕王府的簷瓦吹落。 在當時風吹落瓦為不祥之兆, 朱棣等人臉色大變。 耳姚廣孝卻從容地說: 此乃祥兆!飛龍在天,定有風雨跟隨。 青瓦片掉下了,那是要改用皇帝專用的黃色的瓦。牛不,很牛滴。這不但穩定了軍心,還使得人們認為朱棣靖難是天意。朱棣的靖難之路是坎坷的,朱棣在這一過程中, 每當遇到進展不利或是需要決斷的時候,都會寫信問姚廣孝,而姚廣孝也從未讓朱棣失望過,每次都會指點迷津。正是有姚廣孝的玲瓏面對、運籌帷幄,在朱棣靖難成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圓滿成功地完成了朱棣職業規劃師的任務!

    功成名達 低調行事

    姚廣孝賭贏了,作為朱棣的職業規劃師是成功的。靖難成功後的姚廣孝要何封賞都不為過。 可朱棣讓其蓄髮還俗,他不答應; 獎其兩位宮女,他也不看; 賞其豪宅大院,他也不要……最後,只接受了僧錄司左善世的一個從六品小官。在於是在永樂皇帝的朝堂之上就有了個奇特的景象, 姚廣孝上朝著官服,下朝則換僧衣回寺院。朱棣對姚廣孝還是可以滴,授予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正二品顯職,令其位極文官,且尊稱為“少師”。

    跨界奇才 善作善成

    朱棣即位不久,一是為了威懾蒙古人,二是為了遠離靖難之地南京,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於是決定遷都北平。朱棣是相信姚廣孝的,將北平的規劃交由姚廣孝負責,於是就有了北京城的雛形。據說姚廣孝借鑑吸收了潭柘寺建築、佈局,所以才留有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神奇不,很神奇)此後,朱棣為了顯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決定編纂《文獻大成》以傳後世,開始由當時的內閣首輔謝晉負責,也不知道是謝晉不好好幹還是能力不濟,初稿完成後,朱棣不太滿意。於是姚廣孝受命負責,就有了字數多達三億七千萬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可惜的是這部集大成者沒能流傳於世。此後,姚廣孝在77歲時,又負責重修《明太祖實錄》。這三件事用來證明姚廣孝是奇才不為過,建築規劃、編史修書也是完美跨界的最好證明!

    位極人臣 求得善終

    永樂十六年(1418年),84歲的姚廣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據說姚廣孝是端坐而逝,應是修成正果,往生極樂。對此,朱棣下詔廢朝二日,追贈其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並特命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通觀明太祖,太宗開國兩朝配享太廟名單中,十六位功勳自中山王徐達以下,皆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僅有姚廣孝一人。由此可見姚廣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能與個性冷酷、多疑、殘暴的朱棣一起相處36年,並得到朱棣的信任與尊重,姚廣孝是厲害的,也是富有智慧的。姚廣孝生在元朝、長於明初,成於永樂。他拒絕高官厚祿,卻又胸懷理想抱負、渴望建功立業,併為之而持續努力與不懈奮鬥,最終夢想實現,成就自己。正如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贄所言: 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自說自話 小結評價

    關於姚廣孝的評價有好有壞,有褒有貶。在我看來,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緊密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姚廣孝之所以遭受非議和貶損,是因為人們以封建倫理的視角去看待、評價皈依佛門缺仍參與宮廷內鬥並起關鍵作用這一事實的。而在我看來,靖難之變是大明王朝內部權利鬥爭的必然,是皇權與藩王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由此看來,姚廣孝憑藉自己的聰明智慧,順應歷史大勢,幫助燕王朱棣成功上位,結束了大明王朝藩王割據局面。應該說,在明初複雜多變的政治舞臺上,姚廣孝抓住了歷史機遇,憑藉自己的才能和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主張,助力朱棣開啟了永樂盛世,在一定程度上對明朝向前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我看來這是姚廣孝的積極和正面作用,當然,也有很多很多負面評價,但無論正面也好負面也罷,姚廣孝在歷史上應該佔有其該有的位置。

    (姚廣孝的神道碑)

  • 7 # 何運超

    姚廣孝是一個非常聰明睿智的人,在明朝初年的情況來說,很多人推崇劉伯溫,其實真正有本事的人,尤其是人們習慣上認為那種計謀和輔助人稱王稱帝本事的,就是姚廣孝,劉伯溫本身的所謂軍師作用,大多是後來關於劉伯溫傳記資料添加了許多水分,加上野史傳聞,楊訥先生在劉伯溫事蹟考中早就分析的清清楚楚。

    姚廣孝的生平也一樣是大概輪廓清晰,一些具體事蹟還是有爭議。但是,在元末他就仰墓忽必烈身邊的子聰大師,也就是後來的名臣劉秉忠,出家為和尚,而且姚廣孝本身還是文化人,和一些詩人文人來往很多。明朝初年,經過朱元璋對天下僧道的管理分配,姚廣孝到了北京,和燕王朱棣有了一些瞭解。姚廣孝想要做大事,輔佐朱元璋已經不大現實,功業已經大成。輔佐太子,朱標是一個純粹的文人,而且本身有朱元璋在一旁教誨,他插不上手,而燕王朱棣,姚廣孝是聰明人,本來也沒有過分親近,在沒有機會之前,其實姚廣孝是保持距離的,僧人身份更加突出。

    當皇太孫朱允炆作為繼承人,燕王等人心中不服,有情緒流露的時候,姚廣孝才重新點燃那種王霸之機遇。這時和燕王的關係也比較到位,所謂水到渠成的關係。

    姚廣孝本身能力是雜學派,什麼都懂的那種人,自然非常好學,知識儲備很廣,後來幫朱棣成功以後,也保持距離,合適的時候提一點建議,他非常清楚朱棣的為人,也不像劉伯溫那種是前元官員過來,受到猜忌的人,根本在皇帝面前起不了作用,甚至當做巫師求雨,搞得這麼尷尬,死的也不明不白,當然他不是被朱元璋害的,是客觀事實,但朱元璋確實對劉伯溫說過很難聽的話,這就是最後的敕書留下的,加重劉伯溫的死,總之劉伯溫是被神話太多的人。

    但姚廣孝和朱棣的關係處理的很好,足見他的能力和精明,不說地位姚廣孝不是什麼官員,也算不上什麼宰相,但從能力和智慧和水平,對於朱棣這樣一個難纏的傢伙,姚廣孝善始善終,始終獲得敬重,而且有本事幫朱棣圓夢,他才是明朝初期真正本事很大的人。

  • 8 # 饕餮島主

    關於這個問題,島主想結合他的生平談一談不同階段的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姚廣孝,生於1335年,江蘇蘇州人。自幼聰穎好學,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身為僧侶卻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姚廣孝的興趣從詩詞歌賦轉變成了陰謀權術。

    身為和尚又沒有深研儒學,姚廣孝是沒有辦法參加科舉的,滿腹韜略沒有用武之地,直到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辭世,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祈福,47歲的姚廣孝才終於得到了機會,找到了那個命中的“最佳搭檔”——燕王朱棣。

    之後的十幾年裡,這個和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佛學和誦經超度,而是日復一日的勸說朱棣造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靖難之役”前的姚廣孝是一個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為了實現抱負不擇手段的人。

    1399年,燕王起兵,“靖難之役”正式開始。在這不算漫長的四年裡,姚廣孝的才能終於得到了施展:朱棣攻不下濟南,他勸朱棣班師以做休整;東昌之戰,燕王手下頭號戰將張玉戰死,幾乎放棄的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繼續進軍直取京師,最終乾坤定鼎。“靖難之役”中的姚廣孝,是一個聰明絕頂的謀士,一個成功的戰略家。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論功行賞,姚廣孝被定為“靖難第一功臣”,但是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銀財寶、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靖難之役”後的姚廣孝,是一個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人。也正因為他刻意保持了這一作風,他和朱棣之間才沒有發生“狡兔死,走狗烹”的一幕。

    據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黑衣宰相”姚廣孝是一個滿腹經綸卻陰險殘忍、胸懷大志卻不擇手段的聰明人。

    誠然,作為煽動造反的不義之徒,姚廣孝得到這麼個評價確實不冤,但是晚年的姚廣孝卻是另外一副面孔。

    隨著佛法日益精進,加上親人朋友對他不義之舉的唾棄,晚年的姚廣孝有所悔悟,過著種苦行僧般的生活,彌留之際他對朱棣的最後願望便是釋放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據說知道建文帝下落),由此我們可以補充一句:

    姚廣孝是一個勇於悔過、良心未泯的人。

  • 9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姚廣孝,這個和尚有點兒牛......他曾留給朱棣四個字,到了崇禎時期,大家才知道這四個字的內涵。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歷朝歷代的舞臺上,往往都活躍著一些出家人的身影。有如明初第一奇人姚廣孝,歷經磨難,由一個和尚,變成一個政治家,還能成為皇帝唯一的朋友,很傳奇,很不容易。

    姚廣孝,出生於長洲。父祖都是醫生,十四歲時,出家做和尚,就把名字改成道衍,字斯道,號獨庵,亦自號逃虛子。他從師父席應真那裡,學到了不少關於陰陽術數兵家等方面的知識。有一次前往嵩山時,遇見相士袁珙說他面目特異,將來是劉秉忠一類人物。

    劉是元代大名人,是忽必烈帳一最受寵的漢人,是元帝國的總設計師。聽得相士這麼說,姚廣孝當然很開心。也許正是這樣一句話,讓他心中那從未磨滅的建功立業的心動了。

    姚廣孝是一個很神秘的人物,人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支援朱棣謀反,在朱棣做了皇帝以後他還是保持著以前的作風,也令人難以捉摸。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只是燕王朱棣的謀士。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鬱悶。

    一日憂鬱之際,看著窗外的寒冬景緻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對聯進言事例。隨後在姚廣孝的勸說與分析之後,朱棣終於下決心奪取侄子的江山。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名聲,甚至有人認為姚廣孝的才能還超過了劉伯溫。都說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姚廣孝卻做到了預測大明王朝滅亡的準確時日。

    朱棣封姚廣孝為選陵候,到北京周邊為自己選擇陵墓地址。當時有風水先生上奏朱棣說:昌平北部的黃土山龍盤虎踞,有天子氣。

    姚廣孝卻一直不說話,朱棣問道:“選陵候,你看看,這塊風水寶地,可以埋葬朕的幾代子孫?”朱棣的意思是在問姚廣孝,大眀江山能夠延續多少年?姚廣孝說:“此地山間明亮廣大,藏風聚氣,可以埋葬皇上的萬紫重孫。”

    朱棣聽聞之後,立刻決定將黃土山改為天壽山,也就是明十三陵。

    明朝滅亡之後,有人想起姚廣孝的這句話。“萬紫重孫”是在告訴明成祖朱棣,到了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明朝就滅亡了(所謂重孫,是指天啟皇帝死後,萬曆皇帝的第二個孫子崇禎皇帝)。

    可惜,明成祖朱棣當時並沒有聽出這句隱語的意思。

  • 10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明朝初期,有兩人可以稱之為牛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可見劉伯溫的知名度之大。另位是默默無聞的姚廣孝。提起姚廣孝,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事實上,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因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就離不開“高僧”姚廣孝的支援和幫助。

    姚廣孝於1335年生於一個世代行醫的家族,他從小聰穎好學,才華橫溢,詩詞書畫樣樣精通。14歲的他卻選擇了改行-出家為僧,法名道衍,期間,姚廣孝結識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並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選高僧入宮誦經,已是47歲的姚廣孝被選中。然而,就在馬皇后的喪儀期間,姚廣孝結識了朱棣,第一次見面,姚廣孝對朱棣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大王(指朱棣)要是帶我去北平做近侍,我願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朱棣聽後又驚又喜,悄聲道:“跟我走吧。”原來“王”字上加一個“白”字,箇中之意不言而喻。

    後來,朱棣成功把姚廣孝“挖”到了自己的麾下,朱棣名義上給他安排的工作是慶壽寺住持,暗地裡卻時常請到府中密談。

    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連續削了五位藩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姚廣孝一路跟著朱棣,為其出謀劃策。“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也就是說,朱棣在起兵的三年時間內,所有的戰場決斷,基本上都是道衍做出的。姚廣孝也因此被稱為“黑衣宰相”。

    朱棣為了賞賜姚廣孝,先是賜他還俗,結果姚廣孝拒絕了,隨後朱棣賞賜給姚廣孝豪宅和宮女,姚廣孝也拒收。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靖難之役”後的姚廣孝,是一個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人。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朱棣前往慶壽寺去看望姚廣孝。當問到姚廣孝還有什麼要求時,姚廣孝沒說了4個石破天京的字:釋放溥洽。

    溥洽原本也是一位僧人,建文帝朱允炆成皇帝后,聘請溥洽為皇宮主錄僧。朱棣的大軍攻入南京後,建文帝卻離奇地失蹤了。

    當時很多人相傳正是溥洽給建文帝剃度,然後讓建文帝扮成僧侶逃出了宮。事後,朱棣將溥洽抓起來,審問建文帝的下落,結果溥洽被關押了16年一直沒有“招供”。

    姚廣孝在臨終前,竟然要求朱棣釋放已然74歲的溥洽,這當然令人大感意外。但朱棣還是答應了姚廣孝的要求。

    據史書記載,溥洽被釋放後,他來到姚廣孝的床前,跪著說7個字:“吾餘生,師所賜也。”溥洽離開後,姚廣孝去世。兩位高僧的故事傳為佳話。

  • 11 # 雨霽視角

    縱觀中國歷史,農民起義和軍閥造反的壯舉不絕於耳,但載入史冊的成功人物,還數明成祖朱棣。

    洪武大帝的隕落,迎來的是建文帝的登基。處於和平大一統年代的朱棣,原本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藩王,即使他繼承了父親朱元璋的所有特點,但與其他藩王一樣,在帝王的選擇下,並無二心。

    草根朱元璋爛命一條,被逼入絕境,於亂世造反,旗開得勝;但朱棣則不同,出身皇族,和平年代,造反的成本巨大,成功率也極低。

    在這種條件下,一個人的出現,徹徹底底改變了朱棣的命運。黑衣宰相”通常指參與政事影響較大的僧人,沒錯,和尚姚廣孝就是這個傳奇人物。

    當時的朱元璋從民間選拔僧人,給藩王講經薦福,這是朱棣遇見他的開始。一句“臣奉白帽助王”(王上加白,即為皇字),徹底激發了朱棣的野心,從此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背上反賊的罪名,朱棣的命運,非生即死。

    在古代,治世之臣通常學習四書五經,這是大部分人做官改變命運的途徑,而姚廣孝,不屑於學習四書五經,雖為和尚,不讀佛經,拜道為師,專修陰陽五行之學。

    在當時,君子之輩恥於學習這種知識,他們認為這種知識不入大流,也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事實上,往往這種知識包含了對世間普遍規律的總結,蘊含社會執行的深刻意義。

    所謂的亂世之臣的典型代表,大概就是姚廣孝了。他沉寂了四十多年,靠自己摸爬滾打,見識過社會的險惡,領教過人與人的爾虞我詐,掌握的不是正統思想,而是陰謀詭計和權謀術數,熟知披上道德仁義外衣的厚黑學,這種人很罕見,但也確確實實存在。

    姚廣孝早年遊覽嵩山寺,相士袁珙對他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姚廣孝聽了非常高興。

    從正統之學聖人之言,到歪門邪道陰陽五行,姚廣孝無一不精通,這個本該清心寡慾的僧人滿懷抱負,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換代之謀。

    所謂亂世出梟雄,既然生不逢時,就自己創造亂世!洪武十八年,他施展拳腳的機會來了,他和朱棣,將在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互相成就。

    在權力的鬥爭中,姚廣孝充分展現了“多智而近妖”的獨特才能。

    面對建文帝朱允炆的一系列削藩措施,藩王們逐一落馬,發配邊疆。如此局勢,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靖難之役發動之時,起兵,風雨交加,簷瓦墜地,這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於是朱棣大驚失色,軍心紊亂。而姚廣孝則急中生智,淡然說道:“飛龍在天,定有風雨相隨,青瓦墜地預示著殿下要用皇瓦了!”

    起初,朱棣擁有的兵力財力,完全不能與朝廷分庭抗禮,朱棣起兵無疑進入了死局,失敗是早晚的事。神奇的是,姚廣孝輔佐朱棣,打贏了一場又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

    朱棣的軍團遇到勁敵,屢戰屢敗,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當時一度情緒低落的朱棣,不再有對姚廣孝禮遇有加了,他將情緒發洩在這個攛掇他造反的人身上。

    姚廣孝總是不緊不慢,以敏銳沉靜的目光,分析天下之勢,對他來說,遊戲才剛剛開始。他冷靜地與值得商討戰術,提醒朱棣退後即是深淵,整頓士氣才是當務之急。

    姚廣孝堪稱把死棋下活的人,另闢蹊徑,扭轉乾坤。造反的最後決勝階段,在眾人紛紛計劃攻向濟南之時,他卻不以為然。

    他認為“大事要成,直取京城。”

    朱棣疑惑“山東不破,何以取京?”

    姚廣孝給出回答:“取京何必非走山東不可?”

    而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通往京城的路,從徐州打開了通道,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靖難之戰。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踏上京城的土地,從此江山易主!

    靖難之役的成功,自然迎來收穫的季節,功臣將領受到皇帝封賞,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應該受到賞賜的人,卻對此毫不在意。

    姚廣孝輔佐朱棣登上皇位,嘔心瀝血做完這件事後,拒絕了高官厚祿,金銀財寶和鶯鶯燕燕。這位天下第一謀士,深居簡出,住在寺廟,白天換官服上朝,晚上換僧服休息。

    這位智謀者聰明地意識到,他不能成為第二個蕭何!從這一點來看,姚廣孝深知帝王之心,待朱棣逐漸穩固地位之後,他便淡出政治圈的視野,飛鳥盡良弓藏,慢慢降低自己的影響力,如此一來,他並不會對朱棣構成威脅。

    朝廷有難,他一馬當先,懂得處理複雜的政治局面。永樂四年,蘇松一帶夏季常發水患,他前往湖州賑災,將賞賜的黃金,全部分給宗族鄉人,體察民情。並且還頻繁來往於南京、北京之間,多次征伐北方,替朱棣掃清禍患。

    為何稱他神秘?這個看起來不問世事的僧人,在每個關鍵節點都能發揮作用。朱棣傳位,在朱高煦和朱高熾之間猶豫不決,群臣力薦朱高煦之時,金忠卻站出來反對,一個二品官員如此大膽,倒不是因為自己能力過人,而是他背後的支持者,非常強大。

    仔細翻看他的履歷,我們就會發現,他是姚廣孝的得意門生,和姚廣孝有著錯綜複雜、糾纏不清的關係。人人都想不到,就是這個二品官員,影響了之後繼承人的選擇。

    不學儒家經典,不慕趨炎附勢,不貪財,不好色,不求身份地位,不求聞名天下,一生所學只為造反。四十多年的潛心鑽研,只為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

    用李贄的話來說:“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 12 # 習慣曾經不習慣的曾經

      一、姚廣孝的僧衣下有一顆嗜殺的心。

      《明史·姚廣孝》載:“姚廣孝本為醫家子,14歲度為僧,名道衍。”姚廣孝祖上世代為醫,懸壺濟世,頗得鄉鄰敬重。但姚廣孝偏不喜從醫,喜歡仕途,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官拜將相,光耀門楣。

      姚廣孝的伯父見此情景,勸說他道:“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於是,姚廣孝剃度出家了,成為一名僧人。後來又拜在一個名叫席應真的道士名下,學習陰陽術數。

      所謂“陰陽術數”,不外乎占卜算卦,天文地理,權謀算計,相命猜字等技能。加上姚廣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出家為僧後,又廣交名士,因此,他成為了精通佛、道、儒三教的博學之人。

      一日,雲遊到嵩山寺的姚廣孝遇到了袁珙,袁珙詫異他的長相,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身為僧人的姚廣孝被人當面誇讚嗜殺,並未惱怒,反而喜形於色,哈哈大笑。

      二、姚廣孝的慈悲懷裡有一顆不安分的心。

      洪武15年,朱元璋一生的摯愛馬皇后去世,姚廣孝機緣巧合地被選拔入京,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也就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朱棣。朱棣最初見姚廣孝其貌不揚,並未在意,但姚廣孝一番驚人之語,讓朱棣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他對朱棣說:“若用臣,當送白帽於大王。”

      高智商的朱棣,一下就明白了“白”和“王”結合意味著什麼,於是他做出了明智之舉,將姚廣孝留在了身邊。姚廣孝就此成為了朱棣的首席謀臣。

      三、姚廣孝的袈裟裡有一顆充滿謀略的心。

      姚廣孝追隨朱棣後,一直和朱棣過從甚密。《姚廣孝傳》載:“從至北平,主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這幾句話生動的勾勒出姚廣孝和朱棣非同一般的關係,至於兩人經常“密語”什麼,明眼人當然知道,那肯定是謀劃如何才能讓朱棣問鼎天下,登上皇位。

      機會終於來了,年少輕狂的朱允炆,還未把皇帝的寶座捂熱,就心急火燎地對諸王下手了,開始了他的削藩行動。

      面對咄咄逼人的朱允炆,朱棣一時舉棋不定,難以定奪,顧慮重重。當時他問姚廣孝:“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當即回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在姚廣孝的眼中,朱棣就該是帝王,這是天道,與民心無關。後來,姚廣孝又搬出了袁珙和金忠共同勸說朱棣,讓他下決心,以“靖難”之名起兵。

      四、姚廣孝真正的內心其實常駐菩提。

      晚年的姚廣孝,在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後,懷揣一顆菩提心,淡泊名利,輕視錢財。著書立說,修身養性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也讓他真實地迴歸了普渡眾生的菩薩心腸。

    選自電視劇片段

      永樂二年,姚廣孝奉朱棣詔命,以欽差身份,到家鄉蘇州等地賑災。朱棣此舉可謂用心良苦,既可以讓他衣錦還鄉,又充分顯示對他的信任。姚廣孝不但將賑災款悉數發放,毫無截留,還拿出自己的官俸,救濟百姓。

      後來,姚廣孝還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撰,同時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成為帝師。

      1418年,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朱棣遂賜諡號“恭靖”,追贈他為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等,並罷朝二日。

  • 13 # 宛如清揚

      姚廣孝是個不甘寂寞的人。

      不甘俗世生活當和尚,當和尚也不老實:

      姚廣孝俗家本名姚天僖,蘇州長洲人,家中世代從醫。他十四歲那年,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道衍和尚並不肯安心學佛,而是修習禪宗,後又修習淨土宗,並讀了大量的儒家諸子百家,甚至包括歷史地理軍事方面的著作,也寫作詩歌和散文,不一小心還和高啟等人成了“北郭十友”……不只如此,至正末年,他住在妙智庵時,和道士席應真很談得來,把他的陰陽術數,學了個透透的。這怎麼看都不是一個老實和尚。

      和尚參加考試,八年後到朱棣身邊:

      洪武七年,四十歲的道衍參加了朱皇帝的選才考試。脫穎而出的他,卻並沒有接受官職,領了賞賜的僧服回去了。

      八年後,馬皇后去世,朱皇帝挑了一批僧人,讓他們協助皇子們做法事,經人介紹,道衍被選到燕王朱棣身邊。

      有野心的和尚,輔佐朱棣上位:

      朱棣道衍初見,道衍說要送一頂白帽子給燕王戴。聰明人都知道,這是要當皇啊!朱棣和道衍幾乎是形影不離,經常密談。為了讓朱棣下定決心,道衍甚至請出了袁珙,讓他說了那句神神叨叨的話:“殿下日後必為太平天子,等殿下的鬍鬚長到肚臍,時機就到了。”

      朱允炆削藩。道衍勸朱棣起兵。道衍招納勇士,集中訓練。為防止鐵器擊打的聲音傳出去,他讓人養了一大群鴨鵝什麼的,院子裡的聲音根本傳不出去。

      起事初,屋簷瓦片掉落,朱棣驚懼,道衍安慰這是要換黃瓦的大吉之兆;朱棣南征,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擊退李景隆等人的進攻;朱棣圍攻濟南三月不成,道衍致信讓他撤軍;從北平到南京,城池多多,道衍建議直取南京;朱棣都一一依計而行,最終成功。

      功成後,卻迴歸和尚本元:

  • 14 # 歷史咖啡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和矛盾的人物。

    他的人格是在元末蘇州的博雅文藝圈和富貴圈子形成的,但他又有元初漢族士人的那種政治家天分,所以超乎了這個曇花一現的圈子,得以儲存性命。他的歷史政治直覺和能力達到一流水準,同時在佛教上又是一個開創性人物,始創了【禪淨兼修】流派。他一方面清心寡慾,一方面又鷹揚野望,,,他最終如飛蛾撲火投入夢想:建立一個屬於漢族的蒙古帝國。

    他出身中產之家(醫戶),少年時即做了僧侶,轉為僧戶。僧侶的地位在元朝比較高,屬於寺院領主,可以免除稅賦,又容易介入上流社會。他年輕時加入蘇州博雅文藝圈,就是以名師僧侶的弟子身份。他結識了偉大的畫家倪瓚、年輕的天才文學家高啟等人。這個圈子當時受到張士誠的庇護,在亂世中是難得世外桃源。

    這個圈子視野比較開放,太倉等地當時有國際港口和市舶司,南洋、印度洋商人云集,富豪遍地,奢華程度驚人。但只要對歷史政治有所瞭解的人都會知道:朱元璋滅陳友諒之後,一個新時代就開始了,在這個新格局裡可能不會有這些人的生存空間。所以姚廣孝及時離開了這個醉生夢死的文藝圈子,開始恢復僧侶生活。不出意料,五年後,那些文人大部分陷入牢獄之災。

    但他想不到朱元璋對蒙元佛教也深感不滿,不久後就受到牽連。江南佛教界的大人物大部分被殺,他被賜給燕王而後北上。

    以後他就忘了南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甚至有點厭惡,元朝和明朝比起來,他絕對認為元朝要更好。他在元朝的生活非常浪漫、高比格,但進入明朝後他就什麼都不是了。

    在北方,他性格中的政治家天分被啟用,開始憧憬一個漢人的蒙古帝國。是他選擇了朱棣?還是朱棣選擇了他?已經不重要了。他忽然不再矛盾,以劉秉忠為偶像,不顧一切的把明朝帶入蒙古軌道,對南方大開殺戒。

  • 15 # 每日曆史百科

    說到姚廣孝,就不得不提起他和朱棣的第一次對話。朱元璋為各位藩王挑選僧人舉經薦福,姚廣孝法號道衍,在朱棣經過他身邊時沉默的他突然開口以說:“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追隨你”但是這句話並沒有打動朱棣,道衍又說“貧僧有一份大禮相送”朱棣好奇問到“何禮?”“貧僧願意送大王一頂白帽子”王上加白是什麼字大家知道。那時候朱元璋還在世,太子朱標也在世,姚廣孝就已經想著怎麼把朱棣扶上皇位。

    這種人我們一般稱之為陰謀家,而朱棣我們一般稱為野心家,但當他勞心勞力的做成了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後,他卻謝絕了所有的賞賜。朱棣讓他留頭髮別做和尚了,他不幹,賜他豪宅,還送給他兩個美女,他不要。他不要官,也不要錢,在回家探親時,他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自己的族人。姚廣孝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像他這樣的智謀之人,如果有權有勢,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在這方面朱棣沒比他老爹朱元璋強多少,功高震主的下場有多慘可以參考朱元璋打天下時功臣們。也許他與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姚廣孝,一個被後人稱為“黑衣宰相”、爭論極大的人,一個深居簡出充滿神秘色彩的人,他的願望也許很簡單: 施展報復,讓自己的權謀手段派上用場,陰謀家搭配野心家,造反的標配。

  • 16 # 東哥說文史
    黑衣宰相姚廣孝,是指明朝初年的一代奇僧道衍法師。道衍法師一生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輔佐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坐擁明朝江山。一件是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宏大的類書《永樂大典》。一,輔佐燕王朱棣,奪取大明江山。

    道衍法師俗家姓姚,出生於元朝末年,江蘇蘇州人。道衍法師屬於中醫世家,父輩不願意孩子從政,但是姚廣孝從小就有政治抱負,因為家人不允許走仕途,有一次在城裡看見和尚的排場很大,氣勢不凡,就很感嘆:想不到當個和尚也有這麼大陣仗!(僧亦富貴如此耶!),於是索性削髮為僧。可是這個和尚不安分,在唸經之外,廣泛結交四海名士,尤其是跟蘇州一名叫席應真的道士關係密切,這個道士不但是修仙煉丹,還擅長兵法韜略,道衍法師就是跟著道士學的了平天下的一身本領。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各地藩王前往南京奔喪,朱元璋從各地選拔高僧侍奉藩王唸經祈福,道衍法師就在這時候被人推薦給燕王朱棣,隨後被朱棣帶往北京謀事。潛龍終於出淵!

    洪武30年,朱元璋駕崩,明惠帝繼位,惠帝知道,各地強大的藩王是政權的巨大威脅,於是著手削藩,幾個小王解決之後,矛頭最終指向北方的強悍燕王朱棣,此時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朱棣隨機舉起“奉祖訓清君側”的大旗,南下對決。在靖難之役中,姚廣孝主要發揮三大作用:第一,建議朱棣鞏固北境,為南下打下堅固基礎;第二,為朱棣積極招兵買馬,訓練軍官。史載姚廣孝在後苑練兵,在地下挖了地下練兵場,地面散養雞鴨鵝等家禽掩人耳目。第三,戰爭開始之後,在後方運籌帷幄。當時朱棣在謀反的前三年並沒有佔據優勢,姚廣孝後來分析說:老百姓對於誰坐江山並不關心,因為這是朱家自己的家事,只是看誰奪下金陵城。於是朱棣聽取建議,直取南京,趕走了明惠帝,坐穩了大明江山。後來朱棣自己說:

    朕若非少師默運神算,何得天下大統!第二,編纂《永樂大典》。

    永樂皇帝一開始命令大學士解縉編纂《文獻大成》,成書之後朱棣不滿意,命令姚廣孝重修,歷經四年寒暑,終於編纂成功,朱棣非常滿意,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古代中國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姚廣孝一生留著光頭,堅決不蓄長髮,上朝的時候穿著官服,回去之後就穿僧衣,所謂淄衣宰相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榮歸故里,廣散錢財。說明這個人並非貪圖名利之輩。總之,這是一個神秘的奇才,至死人們也不懂得他的內心。後來的衛道士批評他是奸僧,不過是因為他輔佐燕王奪位,改變了所謂江山正統。但是大明的巔峰時代,正是有造反篡位的朱棣創造的,就像發動政變的李世民,開創了唐朝最輝煌的貞觀之治一樣,你能說他們錯了嗎?

    歷史上原本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只會記住平定天下開創盛世的英雄。那些辱罵姚廣孝是亂世奸僧的腐儒,不過是一群無用的書生而已。

  • 17 # 瞎扯一下

    只為了榮華富貴的人,

    朱元璋佔據一縣城的時候,姚廣孝二十歲;

    朱元璋把劉伯溫請到南京時,姚廣孝二十五歲;

    朱元璋統一南方的時候,姚廣孝三十二歲;

    他完全趕得上朱元璋的車,

    可他十四歲出家了,就因為看見僧官排場大,還感慨了一句“僧亦富貴如此耶。”

    也幸好不是看見皇帝出行,要不然是不是也要喊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

    他去慫恿朱棣造反,我估計是因為洪武八年朝廷選僧官的時候他沒選上的原因。

  • 1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姚廣孝是亂世之臣。

    有一些臣子,他們判斷問題比別人準確,懂得如何抓住時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他們被稱為能臣。

    能臣分為三種:治世之臣、亂世之臣、救世之臣。姚廣孝是典型的亂世之臣。

    一、亂世奇葩僧

    姚廣孝,江蘇吳縣人,出生於公元1335年,只比朱元璋小七歲。生於亂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出家,取名道衍。與楊基、宋濂等名士關係融洽。他作為和尚,卻不學佛經;雖身為和尚,卻拜道士為師!他的師傅也是個奇葩,身為道土,不去煉丹修道,專修陰陽術數之學一此學內容龐雜,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權謀機斷等。姚廣孝逐漸成為陰謀家。

    道衍結交名士,胸懷兵甲,報國無門,心中鬱悶,開始雲遊天下。當他遊玩到嵩山寺時,又一個奇人給他算了一卦,徹底地影響了道衍的一生。

    這個奇人叫袁珙,他替道衍算了一卦,大吃一驚:世上怎會有你這樣奇異的和尚!長著一雙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性嗜好殺戳,將來你一定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劉秉忠,也是個僧人,被忽必烈一眼看中並收歸屬下,成為謀士,為忽必烈登基立下汗馬功勞。道衍聽了好不得意。

    二、陰謀得逞

    洪武十八年,太祖選拔十名僧人,準備分給諸位藩王講經薦福。道衍終於遇到了陰謀家燕王朱棣,道衍毛遂自薦:大王若能用我,貧僧願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王爺加白帽,不是皇嘛?!兩個陰謀家一拍即合!他隨燕王去了北平,在慶壽寺做了住持。

    他是個不務正業的住持,起早貪黑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叫朱棣造反!他學貫古今,胸有韜略,卻因總總原因得不到重用,現在年已五十,他等來了風雲際會的好時機。

    朱允炆在黃子澄、齊泰兩個書呆子的幫助下,吭哧吭哧地削藩,他先抓了朱棣同母弟弟周王發配雲南,再把代王朱桂遷到蜀地看管起來,又以“不法事"罪名逮捕岷王,貶為平民,以私印鈔票對湘王朱柏下手,朱柏竟然帶老婆孩子自焚而死!隨後把齊王、代王廢為庶人,好不得意!

    道衍抓住千載難逢的時機,向朱棣推銷造反理論。朱棣本身就不服侄子朱允炆登基,現在又走投無路,乾脆反了!

    朱棣開始了造反的準備工作:招募大批健卒為衛軍,在王府強化訓練;建造一座巨大地下室,打造兵器,周圍豎起圍牆,並在附近開辦多個養雞場,掩蓋聲音;還招募大批異人術士,造謠惑眾…

    朱棣在北平裝瘋,和司馬懿裝老態龍鍾有一拼。但長史葛誠向建文帝允炆告密,允炆下旨授意張昺、謝貴監視燕王及親屬,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逮捕朱棣,結果張信媽媽聽信了異人術士的話,制止張信,張信向朱棣告密,朱棣殺掉了張昺、謝貴,反了!這下姚廣孝樂了!

    燕王佔領了北平城,開始了與侄子朱允炆爭奪天下。

    朱允炆的統帥李景隆這個飯桶統帥一敗再敗,成了名副其實的運輸大隊長。直到在濟南遇到鐵鉉,才算遇到真正對手。後來又在東昌遇到盛庸,吃盡苦頭,幸虧東北風相助,南軍頂著大風沙,眼睛睜不開,才殺敗盛庸。

    後來,朱棣繞開徐州,轉而攻擊宿州丶靈璧、揚州,隨後打進了南京城,成了皇帝。

    姚廣孝作為總參謀長,功高蓋世,論功行賞,升至太子少師,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同時他革命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金錢美女、榮華富貴,只是為了證明他的非凡才幹!革命成功後,他為人相當低調,除了白天上朝幹活,其餘時光躲在廟裡,過起苦行僧的生活。

    三、最後的救贖

    他衣錦還鄉時,以前同他最親的姐姐閒門不見,青年時的好友王賓也不見他,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去。在他八十四歲臨終前,良心發現,姚廣孝向朱棣提出最後要求:放掉溥洽吧!溥洽是朱允炆的主錄僧,當年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現在已成了朱棣的階下囚!溥洽應該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放過了溥洽,也就間接地放了朱允炆。

    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死於北京慶壽寺。

  • 19 # 我見青山多嫵媚86

    一個敢於挑戰一切規則,不求榮華富貴,只願一展所學。如果不是太平盛世造反,而是像秦朝末年元朝末年一樣,他的成就當不低於張良劉伯溫!

  • 20 # 自在瞭然1

    這宰相的結局應該是最明智喲?應歸於有為,無為,看遍世間百態萬千,不再過享官階美色,還算是功成名就歸昄大道,閉門思過之人。永樂應是大明盛世吧,鄭和下西洋就彰顯了華夏的文明,姚廣孝也為朱棣把大明治理出了很多得民心的建議。應該是功過都有的人物,按出家人的信仰,他背道而馳。按治國方略,功大於過,最後不要官階,美色,也算是道門佛門不愛利色之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壇公園年票辦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