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萍蹤01

    按照“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這回書的說法,圓寂就是“死”,也就是說,魯智深說死就死。這是有可能的,想死容易活著更難,生命是很脆弱的,一秒鐘就可以終結。

    但是,無論從生理上看,還是從故事情節上看,魯智深都不可能想死就能立即死掉,除非他藉助了外力。遺憾的是,書中根本就沒寫到花和尚有藉助外力自盡的情節,就是想“坐化”便坐化了。

    這是續書《徵四寇》在瞎寫,為了在全書即將結束時,照應智真長老對魯智深一生的預言,強行把這個人物寫死了。因為花和尚死了,所以,就得了正果了。如此混賬邏輯而已。

    那麼,魯智深的結局是不是“圓寂”呢?他的正果就是結束生命嗎?

    魯智深達不到“圓寂”的境界

    花和尚是“坐化”的。坐化是和尚比較獨特的死法,也就是端坐安詳死去。但若把坐化與“圓寂”劃等號,那就外行了。不是所有端坐離世的和尚,都可以稱為圓寂的。

    圓寂,本譯“涅槃”,得道高僧才可以達到的境界,死後不再墮入六道輪迴,也即成佛。僧人經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修煉,才能沒有煩惱,超脫生死,達到無所得,無執著,隨緣而不變的圓滿境界。

    坐化是有可能的,得道高僧整日打坐誦經,不知不覺間離開塵世,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即便是沒有出家的人,也有人坐著去世的,有的人還端坐著面帶微笑告別人寰。

    反之,某得道高僧躺著去世,甚至慘遭橫死,也可以稱為“圓寂”,佛門並沒有規定僧人都必須坐著死。

    唐代高僧僧一行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臥病不起,同年十月在長安華嚴寺圓寂,難道僧一行是坐著離世的?歷代高僧如玄奘、弘一,等等,有幾位能夠證實是坐化的?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明嘉靖年間,少林僧人月空率領三十餘武僧趕赴前線,抗擊倭寇。戰鬥中,月空等中了敵人埋伏,全體戰死。月空及三十餘武僧抗倭戰死,夠得上“圓寂”境界。

    因而,圓寂就是和尚死了,坐化是和尚告別塵世的一種方式。但是,“死”不一定都夠得上圓寂。

    魯智深能夠達到“圓寂”的境界嗎?從《徵四寇》的故事看,魯智深一路砍殺過來,坐化之前還想著揮禪杖衝出門去廝殺。花和尚根本就沒修煉到圓寂的境界,僅是“坐化”了而已。

    《徵四寇》說魯智深圓寂,無非是沒來得及寫花和尚修煉,匆匆忙忙的讓他坐化,然後,強行應驗智真長老的偈語,讓魯智深得了正果。

    其實,魯智深的正果並非續書所言,是以死來印證的。而智真長老所說的花和尚正果,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魯智深的正果到底是什麼

    前七十回書才是施耐庵的原著,《徵四寇》是後來文人為腰斬《水滸傳》而編寫的續書,僅從魯智深的正果而言,續書完全寫偏了。

    《水滸傳》第三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這回書明確寫到了魯智深的正果。這個正果隱藏在智真長老的一番話語中:

    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施耐庵把智真長老寫成方外高人,知道梁山好漢上應星宿,所以,預知了魯智深的正果。智真長老所言的魯智深正果,就是“汝等皆不及他”。什麼意思呢?

    當時,趙員外把魯達帶到五臺山文殊院,命令智真長老剃度魯達。為何是“命令”而不是請求?書中交代,趙員外家是這座寺院的檀越,如今還在施捨。但是,智真長老需要趙員外施捨嗎?從魯智深半山亭喝酒,到去市井打禪杖、吃狗肉的情節看,此時的五臺山文殊院已經有非常強大的產業,市井所有的房產、本錢、經營,都是五臺山的。

    但是,趙員外非常強勢,智真長老忌憚的是趙員外的勢力。趙檀越違法造假度牒,將一個律法規定不得出家的殺人在逃犯送到五臺山做和尚,智真長老都不敢則聲。為何,因為趙員外隱射了宋徽宗,花和尚大鬧五臺山則隱寫了宋徽宗崇道抑佛的歷史。這是題外的話,且按下不表。

    所以,智真長老認定,有趙員外罩著,魯智深的正果一定是“汝等皆不及他”。

    當時,自智真長老以下的五臺山僧眾都反對剃度魯智深,這夥僧眾在智真嘴裡就是“汝等”。所有僧眾的正果都不及魯智深,只有智真長老自己可以與之相儕。換句話說,魯智深能夠像智真長老那樣,做到一個大寺院的住持方丈,成為一代得道高僧。

    假如魯智深坐化了,又如何驗證智真的“汝等皆不及他”呢?但凡五臺山文殊院自智真以下有一個和尚坐化,這句預言就不成立。何況,坐化不一定就是“圓寂”,更不一定就是修得了正果。

    魯智深準備在大相國寺修煉

    大鬧五臺山後,魯智深被智真長老送到了東京大相國寺,並修書一封,推薦他做個職事人員。但是,智清長老卻沒有給師兄面子,召集眾職事議事,試圖以僧眾的決議來駁智真的面子。智清說:“汝等眾僧在此,你看我師兄智真禪師好沒分曉。”智清不滿師兄,竟然把一個殺了人,二次大鬧五臺山的惡僧打發到他這裡來。

    智清長老的意思被一個都寺聽懂了,於是,出主意把魯智深安排到酸棗門外退居廨宇後去看菜園,收拾張三李四這等潑皮破落戶。

    魯智深當然不幹,以智真長老的推薦信為理由,拒絕接受智清長老的安排。知客僧早就做好了準備,巧舌蓮花,把大相國寺的人事機構講得十分複雜。魯智深被繞暈了,然後,知客僧哄騙智深道:

    管菜園的菜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假如師兄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寺。

    魯智深是個粗魯爽快之人,經這一鬨騙,傻乎乎的應承道:“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時,灑家明日便去。”

    這個情節,很像後來《西遊記》寫的那樣,把孫猴子誆上天,給了個弼馬溫,後來又去看蟠桃園,與魯智深看菜園子沒什麼兩樣。但神仙們卻兩番告訴猴頭,這都是大官。孫猴子後來識破了這個把戲,大鬧了天宮,自稱齊天大聖。

    魯智深卻一直沒有識破這其中的奧妙,很爽利的去了菜園子,而且,幹得還很開心。此時,魯智深便開始了修行,假如真的如知客僧所言,最終做到了監寺,但仍然沒有達到“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境界。不過,魯智深到底準備開始修行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智真長老何等高人,豈能讓自己的預言無驗?況且,智真是在五臺山僧眾面前放出狠話了的,特別提醒:“可記吾言,勿得推阻”。於是,魯智深“遇林而起”。

    魯智深驗證了非凡正果嗎

    智真長老在魯智深辭別五臺山前,送給他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關於這四句偈語究竟是何寓意,綠野老道在相關問答及文章中已有解讀,此處單講“遇林而起”。

    且說魯智深為了討個出身,做了一個菜頭。到任之後,與潑皮們關係密切,相國寺有了菜吃,張三李四也有了生計。這是件大大的功德,只要做上一年,評語肯定是“好”。這樣,魯智深便可升為“塔頭”了。然而,智真長老偏偏不這麼安排,而是讓他“遇林而起”。

    後來的故事,讀者們都非常熟悉了,就是遇到了林沖。魯智深義氣深重,野豬林救了林教頭,壞了高太尉的大事。於是,和尚便做不成了,只得上二龍山去落草。按說,出身討不成了,前途斷送,應當是“落”,何以智真長老說他是“起”呢?

    話休絮煩,直接講結果。

    原來,魯智深因為遇到林沖,便上了二龍山。這可是北宋徽宗、欽宗的隱喻,對看宋江九天玄女廟一回書,這個隱喻是不會錯的。不僅沒錯,還照應了“趙員外”,這是魯智深後來得成正果的“貴人”。

    智真長老在給魯智深剃度時,唸唸有詞,雲:“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一入佛門便與智真、智清同輩,也就是說,魯智深的正果,是做到了五臺山文殊院或者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這等正果,豈不就是“汝等皆不及他”嗎?

    話說續書《徵四寇》顛倒故事,把原本打方臘在前,伐遼國在後的歷史順序顛倒了過來,讓魯智深在打完遼國之後,上五臺山再受了一道佛偈“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道佛偈就是一個馬後炮,按照歷史時間節點,此時,方臘早就被剿滅。而且,如此直白的俗語,還真是降低了智真長老的水平。

    施耐庵作書,以《大宋宣和遺事》為藍本,大量參閱了北宋有關史料,是絕對不會顛倒歷史的。假如《水滸傳》七十回後還有故事,魯智深將在梁山招安後,立即隨大軍去佂剿方臘。然後,“三十六人同拜爵”,花和尚自然得到了封賞。

    那麼,“趙員外”會給魯智深什麼官職呢?東京大相國寺住持!魯智深將回到東京大相國寺,取代此前駁方外高人智真長老面子,讓魯智深去看菜園子的智清長老。

    由《水滸傳》中的線索來分析,尤其是智真長老的四句偈子,魯智深的結局就肯定不是《徵四寇》中所說的那樣,想圓寂便圓寂了。

    歷史上,楊志參加抗金,是有明確記載的,他的長官是《水滸傳》的一個神秘人物,魯達的老上司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魯智深與楊志聯手打下二龍山,此後,將與楊志攜手投入到徵遼、抗金的戰鬥中。這才是魯智深真正的正果,無論是戰死,或者是“遇江而止”,都能夠達到“圓寂”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樹木整形修剪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