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聖人塔888

    我覺得這個問題,首先不應該怪罪到孩子身上。你應該第一時間想想自己錯在哪裡?

    你為什麼不能和他好好交流?為什麼要把你的想法強加到他的身上(即使你是對的)?為什麼他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等等的問題。

    你是否把自己當成長輩去教導他?人和人都是平等的,你為什麼就可以高他一等?難道你們不應該是平等的嗎?他玩手機,甚至騙人難道可以自學成才?你們沒有責任?你是否真正瞭解過他?情趣?愛好?甚至他通常玩手機用什麼手勢,什麼姿勢?他通常玩什麼?他有什麼愛好?他真的喜歡你們的安排?時代在變,你們的苦心,是否還有當初一樣的用處?等等更細節的!

    我能想到的,可以提出來的問題就很多了,那麼你們可以想到更多!

    說這麼多,我真正想說的只有一個,沒有什麼所謂叛逆的孩子,更多的只是你們完完全全不瞭解他,你們的愛是否真正的有效的觸動了他的心!

    學學換位思考吧,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他,你還只有他的年紀,他是否可以理解你們的苦心?

    好的教育需要反思,不僅反思他,更要反思自己!

    為什麼要玩?你們該怎麼樣才能讓他心甘情願的放下手機?這些東西是得出於你們,你們這些親人身上,你們要去了解他,靠近他,要溫柔。要以自身作為榜樣!孩子是張白紙,你畫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

    瞭解根源,才能對症下藥,除去病因!

  • 2 # 伊水緣

    《話說叛逆期》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華人民大學,現為華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最近各個網路平臺上都流傳李玫瑾老師的影片,說明大家對李玫瑾老師的育兒經驗還是非常認可的。

    12歲前(依戀期)是孩子性格養成關鍵期(韓:3~6最關鍵,6~12潛伏,12彌補)

    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其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於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過形成“心理上的依戀物件”,或者是因為他在10歲前後曾失去“心理依戀物件”。

    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12歲後發生的問題,緣由在12歲之前。孩子最先發育的是情感,然後是語言,然後是社會性發展(即與人交往),接著是觀念和性格的發展。

    觀念來自父母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觀的同時形成了念)。性格是後天形成的,與別人有關的行為表現。

    情感滿足

    人和人的關係始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當中建立情感。所以:

    人和人的關係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母親對孩子想有真正的控制力,儘量在孩子1歲半之前自己撫養孩子。乳兒期孩子無法翻身,如若沒有得到到位的撫養,可能導致孩子容易生氣、激動。

    語言嘮叨

    依戀期有愛的撫養都是嘮叨的,有助於孩子未來言語發展。父母應在孩子3歲前多說話,以培養孩子言語發展。聽說話說的多的孩子,語言表達也較早。社會性發展與言語發展密切相關,情感發展決定言語,言語決定社會會性,社會性決定認知方式和性格。

    性格訓練

    三歲後的哭聲是具有目的性,需要訓練。如何訓練?

    【韓:李玫瑾——性格培養六方面

    ①剋制任性——說不(有鬧回家臥室教);

    ②防止壓抑——要東西,多交流,三比一;

    ④學會忍耐——防誘惑,等吃有獎;

    ⑤防止自私——飯桌不動筷。

    ⑥經歷挫折——跑步,游泳。】

    剋制任性訓練

    在孩子三到五歲期間做一次訓練,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比如在商場要求購買重複的小汽車,不要打也不要罵,任他哭,不要管,抱回家後放到臥室,且要一對一,關住門,記住“四個不要”,不要罵他,不要打他,不要說教,不要走開。看著孩子鬧或者哭,等其精疲力盡時,給點愛,比如擦把臉,並說“還哭嗎,想哭可以接著哭”。等冷靜後,和孩子講:“以後有什麼事情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我沒準可以考慮你的要求。”鼓勵孩子與家長交流,但保持約3比1的比例滿足要求,不可以每次都保證同意。

    剋制誘惑訓練/自我控制訓練

    比如找點小吃的東西,好吃的東西,剛開始有意識的三天給一次。等形成習慣,約半個月到1個月時間。你向孩子提出一個要求,說明這次給的東西能不能先不吃先保留三天,三天之後媽媽給你加三份。但是如果你吃掉了,三天之後的那份就不再給了。最終要嚴格執行這個方案,以告訴適當的等待可以獲得更大的滿足,來剋制孩子的衝動。等到上學的時候告訴孩子,你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克服自私訓練

    孩子三歲後開始上桌和大人吃飯開始,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孩子就不可以先吃飯。家人無法按時吃飯,需要孩子先幫忙撥出來缺席的人那份。比如,過年一家人團聚,剝桔子後,讓孩子先給爺爺奶奶姑姑爸爸,最後在給孩子自己吃。

    經歷挫折訓練

    比如學校的體力訓練,再比如帶孩子學游泳。學游泳第一天問孩子,第一天下水的感覺,聽孩子表述完,再問是不是順利上岸了?再做總結,孩子一輩子要記住這個感受,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自己快死了,只要你使勁撲騰,你肯定死不了。以後孩子遇到挫折再次講述此道理。

    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

    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

    你將他置於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係。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

    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青春期的的常見問題和對策

    青春期又被稱為:1.心理危險期;2.人的“第二反抗期”(韓:有說第三反抗期);3.早起教育缺陷的補救期。

    青春期的主要變化

    生理變化:身高和性發育;

    心理變化包括(六點):獨立性、自尊、逆反、結伴、幻想、性意識覺醒。

    · 青春期教育方式的調整

    · 進入青春期父母要少說話,改變嘮叨,關鍵時刻說幾句即可,無需孩子承認錯誤

    · 改“要求和命令”口氣變“商量”口氣

    · 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尊重待之

    · 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讓他分憂和分責

    · 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方式中的問題,和孩子溝通什麼人生的真諦

    · 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關家庭背景。結交壞孩子,很可能是安全感缺失的問題,不要打罵孩子,要追根溯源

    · 不要只關注學習,關注孩子的興趣所向,儘可能地與其共同欣賞,再引導他的興趣,讓孩子把他的長板盡情發揚光大,給孩子做好生存教育,應試教育次要

    · 給孩子以信任,讓他自己把握分寸!

    · 每個孩子都需要自信和別人的認可,多在外面誇誇自己的孩子,為他的善良、成功、負責表現而驕傲學習是無窮盡的

    · 和知識相比,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和性格的培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內心Sunny和智力相比,Sunny更重要

    中學初戀原因及應對方法

    初戀原因:家中性別缺失;同學相互影響;生理反應

    ·注意事項:不要僵持目光對視;建議用文字交流,比如可以採取寫信的方式

    網癮

    當孩子迷上網路(成癮是一種替代的心理和行為),用另外一種更有意思的事給孩子帶出來。

    給孩子灌輸法的意識

    當孩子14-16歲生日時,告訴他:將需要對自己負哪些責任?

    當他遇到來自社會的麻煩時,告訴他:法律的意義首先是保護,如何尋求合法手段解決生活難題。

    第一反抗期:2~3歲,挑戰扶我;

    第二反抗期:7~8歲,挑戰權威;

    第三反抗期:12~18歲,青春期。

    依戀期: 0~12歲;

    青春期:12~18歲;

    穩定期:18~老年。

  • 3 # 王青菊

    孩子成長永遠是家長們離不開的話題,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由父母陪伴到自身的獨立,思想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是12歲到15歲年齡段的孩子,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接受了部分的教育,就會對身邊的人和事開始有獨到的見解,這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真是反映了孩子正處於叛逆期的發展階段,家長只需要給予陪伴和理解,在重要的時候,給予提前的引導,即使有了事情,也不要嘲笑說:“早不讓你做,偏不聽,現在好了吧。”應該等事情過了以後再與孩子溝通說上次怎麼樣。下次要注意,其實,稍微提醒一下,他們就會記得。有時候提的越多,他們反而越聽不進去。

    更重要的是,父母千萬不要用權威去嚇孩子,更不要跟孩子對著幹,不然孩子只會越走越遠。

    所以,陪伴和理解,適當的時候給予提前引導,事後再用平和的語氣指出。整個過程要溫柔並堅定。

    每個孩子都會走這段路,而決定他走上正確的道路大多數取決於父母的態度以及與孩子的溝通!

    衷心祝願各位家長能夠在孩子的叛逆期與孩子一起成長!

  • 4 # 氿酥

    及時的溝通和交流是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基礎和必需.家庭教育必須講究雙向溝通與交流,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有生命的個體,對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有他們的自尊,他們希望被平等看待.跟孩子溝通是多用商量的語氣,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的身上.尊重孩子對學習時間的安排,干涉時要謹慎一點。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叛逆期,這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父母們發現孩子到了叛逆期,不要焦慮,也不要打罵孩子讓孩子服從你,而是應該與孩子多溝通,想一想自己青春期時的感受,多溝通交流,過了這段時期就會好很多

  • 5 # 么妹如初

    孩子之所以存在所謂的叛逆期,是因為在他稍小的時候在家裡沒有被建立獨立的人格需求與獨立表達能力的培養,沒有被父母高自我價值的肯定過,或是一味地嬌縱使然。當孩子稍長大一點了不論從身體還是思想都已在發育出自我特點的時候,作為孩子的父母要表現出對孩子更大的寬容與理解,當他們在下某個決定時,即使看上去不怎麼對,但父母不要一開口就是批評與指責,要耐心的跟他聊或是引導他跟你們聊點什麼,不要過多的帶著批判試的方式跟孩子相處,久了孩子的任何思想都不會跟大人交流,因為他在自己父母那裡精神上得不到半點感同身受就會處於親子關係裡面的失望階段,而此時的大人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乖,太叛逆了等等。其實,作為家長你花的那麼多心血與時間來培養的孩子,首先你要相信他的判斷和他做的決定,允許有小失誤,允許有誤差,不要要求孩子變得完美,往往會越來越不完美!我也是當家長的人,自己也有過無知年少的叛離期,已走過奮進追求考好大學時期,也經歷過異地找工作努力尋求發展的時期,也經歷過結婚生子安家的時期,也經歷過第一次當母親養育孩子的時候……而回首過往,那個看似年少叛逆時期的我,已然慢慢長大,我感謝在我叛離期時期勇敢邁出的那一步,敢於跟爸爸媽媽說不(從小就是乖乖女,叫我往東不敢往西的這麼個人),人生第一次學會拒絕是面對自己的父母,但一個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的人,誰說這一生這個人不是多了一份守住自己底線的能力了?樂觀的迎接你孩子的叛離期吧!因為他在用他趨近成熟的大腦告訴自己,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處理我自己的事情了,不想再是爸爸媽媽手裡牽著的那個小孩了……而作為父母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慈祥的看著,並適當的給他加油!用肯定的目光告訴他:“孩子,去試吧,你能行的!我和爸爸都相信你!永遠……”

  • 6 # nancy1005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其實我覺得孩子叛逆期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叛逆,而是孩子在向我們發出一種抗議:我已經在慢慢長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了,希望你們不要過多的干預我。

    我覺得這個時候的家長,大都會覺得孩子沒有以前聽話了,覺得孩子進入了叛逆期,需要嚴加管教了。但是往往適得其反,你越是嚴加管教,孩子越是叛逆。其實這是我們方向用反了。

    這個時候,其實我們應該感到欣慰,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有自己的主見了,他不再是以前嬰幼兒時期,什麼都要依靠父母了。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去考慮他真正的想法,多關心他,多鼓勵他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多跟孩子進行溝通,瞭解他的需求和困難,幫助他一起成長!

    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我的觀點?

  • 7 # 蘇偉玲

    作為母親,我也經歷過孩子的叛逆期。孩子從小就是比較優秀的,可是到了12 歲的時候,他的想法在我看來似乎有些怪異,我就開始了訓斥、指責、或者是講大道理。終於有一天,他跟我講,他說你的想法不能代替我的想法,他把書包裡的書倒出來,裝了幾樣必需品,說我走了。我問他你去哪,他說跟你溝通不了,我走了。他走之後我也沒理他,過了大概10分鐘,他回來了,我的心終於落了地。再後來我們倆就經常溝通,討論一件事怎麼做最合適,慢慢的我們母子間的感情越來越好了,這才發現,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不是光靠指責就能解決問題的。

  • 8 # 這你都不知道

    孩子叛逆期的溝通是有一個基礎前提的,那就是你是否對他有足夠的控制力,說白了就是你在他心中是否有地位。

    為何這麼講,如果你是有地位有控制力的,那這個溝通就不會有很大問題。那這個控制力來源於哪裡呢,來自於你在孩子早年的時候是否有恩於他。人都是相互的,孩子小的時候需要你的照顧,你有恩於他,他會記住你的好,再鬧也鬧不到哪裡去。如果小時候你不在身邊,現在長大了你想管他了,你沒有一點資本。他一定會懟你一句:你憑什麼管我。

    所以說想要有好的結果,就一定要種下好的因。如果說你沒有好的因,對不起,已經晚了,孩子大了,不需要你的照顧了,你做什麼在他眼裡都是蒼白無力的。

  • 9 # 你來了我來了

    孩子叛逆期怎麼溝通?

    “叛逆期”其實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說法,每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有3個叛逆期。青少年種種不合常理、不受管教的行為其實是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的表現,他們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事事喜歡自己做主,處處挑戰父母的權威……

    要解決叛逆期困惑,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現在有些育兒理念漸漸擯棄這個說法,用“探索期”代替“叛逆期”。

    簡單地說,孩子不是真的在叛逆,他們只是在做他自己。孩子從來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我們不滿足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時,我們能做的就是

    1)放下家長架子,平等地與孩子交流

    2)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各種社會規則

    3)言傳不如身教,停止講道理。(此時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4)不斷地自我修行,學習如何做父母。

  • 10 # 奶爸buck

    叛逆期的孩子本質並不叛逆,其實是因為大人的過分情緒干預,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不想被過分干涉的一種反抗行為,建議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強迫孩子。這樣溝通會事半功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扔下孩子出去打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