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學名句
-
2 # 老王講英語
1詩言志
所有詩歌鑑賞都應該建立在創作背景的基礎上。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這首詩就寫於遊玩的途中。孟浩然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孟浩然還有一首寫給當時時任宰相張九齡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當時來到長安作者是期望滿滿的。
這首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準備停靠的意思。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上。這句詩屬於平平淡淡的敘事。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包含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現象,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是思考人生的時候。夜深人靜,夜晚限制了人的物理活動範圍,思想活動就自然開始活躍起來。心中的種種愁緒就又重新開始湧上心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江邊的夜空好像貼著江邊的樹木,江水清澈,月亮倒映水中好像離人很近。在這一刻很遠的景物似乎離人很近。
2.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星空,指的是理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同樣,遠方指的也是理想。星空和遠方的天空離作者忽然近了起來。作者對未來似乎又充滿了信心,愁緒彷彿戛然而止。
3大自然的神奇治癒效果。
從這首詩也能看出大自然對人的心理撫慰效果是非常好的。看來古人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工作不順,就想去自然界看看。
-
3 # 詩雨煙雲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譯文】 移船停靠在霧氣瀰漫的沙洲,傍晚的夕陽勾起了我思鄉的新愁。(遠眺)空曠的原野處,天空比樹林還要低(沉),只有映照在江水中的月亮同我緊緊地依偎。
孟浩然生當盛唐,少時不得志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
此首《宿建德江》是其詩中精品。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孟浩然於長安應試失敗,於是孤身一人泛舟東遊吳越之地,寄情于山水之間。某日詩人停船於建德江邊,觀江邊夜景時有所感,隨之成詩。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作者開篇以景入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在寫景時,詩人用了一個“煙”字,寫盡了此時沙洲荒涼、孤寂的景象,後句又用“日暮”道出此時已日近黃昏,一股悲涼、失意之感躍然紙上。詩人此次東遊本是為了排遣科舉不中的失意,可此情此景卻讓作者心頭又泛起了思想的情緒,故而作者用了一個“新”來賦說哀愁,這種哀愁比以往之哀愁更進一步,更突出了詩人此時心中的愁思。 “日暮客愁新”句是全詩的文眼所在,“暮”與“愁”二字讓情景為之交融,全詩其餘詩句都在寫景,卻處處流露出作者此時心中的情緒。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二句是對江邊夜景的細緻描寫。“天低樹”是說好像天空還在樹的下邊,這是作者在曠野之上感受到的一種視覺上的誤差,亦和下局“月近人”形成了一遠一近、一實一虛的對比。一語雙關彷彿在言月之有情,又襯托了人之無情,孤寂之感於此處盡顯。 這兩句雖是寫景,卻透過高樹、月影寄情於景,全詩至此,言有盡,意無窮。
-
4 # 教十一
唐代山水詩人非孟莫屬。而其代表外不勝列舉。本首五言絕句清新明麗,工穩成句,前寫時間地點事物情緒,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一襲漂萍斷腸人在天涯的感覺,讀來令人唏噓。而孟詩的清風雅緻,無處不在,連流落他鄉,飄泊之愁也要寫出奇麗的悅人怡景。野曠天樹低,江清月近人。一般來說,日暮愁雲,最為傷情,而夲詩之愁不過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詩人的胸懷正在於此。境由心生!雖然費了好大勁才把小船停靠在水霧繚繞的小島上,天色也漸漸黑暗下來,遊子漂萍怎麼能不油然而生新愁舊念?可如果本↗詩順此寫下去,頂多也就是雅士過客的感慨罷了。
令人驚喜的是,詩人筆鋒一轉,化愁為喜,把內心的惆悵變作欣賞眼前的景物,由此誕生了白描的千古名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看到如此銷魂的夜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哪裡還顧得上什麼愁緒,詩人不愧是名家高手,早就化愁為喜,心曠神怡了!遼闊的大地,浩渺的天空,眼前的樹木,無垠的水面,透明的心,奇亮的月光,好象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多美的景緻,難怪流傳千古,美譽不盡!
-
5 # 一平山人
提起古詩,不得不說盛唐時期的詩人造詣都很深。不管是喜怒哀樂各種心情,都能用詩文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首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千古名篇,正是表達了詩人的人生失意落莫,客遊他鄉的憂愁心情。全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的大概之意是這樣的,移動小船停泊在雲霧繚繞的沙洲之上,望著西下的夕陽增添了思鄉的愁緒。空闊的原野下,好象天比眼前的樹低了許多,江水清澈,映襯水中的月亮和我更加親近了。
此詩先寫出地點——沙洲,時間——日落西山。此時此刻,詩人孤身一人在小舟之上,望著慢慢落下的夕陽,漂泊流離,心不得志,思念故鄉,是一種說不出的憂愁心情。天空原野雖然很遼闊,也打不開詩人鬱悶的心胸,只有江中的明月陪伴詩人,瞭解他此刻的心情。
-
6 # 一念原創
全詩雖立意平常,卻視角獨特,用詞簡潔內斂,不露聲色卻又一字千斤。明寫景緻,暗喻情懷。“泊煙渚”交待地點、氛圍,“日暮”告知時間、境地;“愁”字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卻蒼龍伏首,一字之後,通篇不見,巧妙之外更顯別緻。此處話鋒換轉,又實在有“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之妙,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又把此時此刻,只有詩人自己能夠看到體會到的風景,寫到極致。
詩意大致是:把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正是夕陽西下黃昏暮色中,客旅他鄉的我,此時原本仕途落寞的愁緒裡,又油然憑添了一段懷想故土的新愁,真真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這舊愁加新愁的境地,又無處可訴,無人可說!能怎樣呢?也還是寄情山水,賞這眼前的景緻吧!四顧荒野蒼茫遼闊,視野盡頭,天與地平線相接,似乎平日高不可觸的天比樹還低矮。而眼前的江水清明透澈,月亮倒影在江面上,清輝隨波浮動,彷彿我伸手就可以攬她入懷,如此相親相近,令人忘憂!
-
7 # 謝小樓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描寫人生失意孤獨的千古名篇。
人生天地間,失意,孤獨,在所難免。
開元十七年(729),詩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滅,於是漫遊吳越,寄情山水。
一個秋天的傍晚,孟浩然泛舟建德江,天色將晚,他無處可去,只好泊舟岸邊,在船上過夜。
日暮之時,往往是一個人最容易悲傷之時。
面對茫茫天地,內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將內心的悲傷,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指作者自己。
我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我的心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因原野遼闊,天際低垂,看起來比樹還低。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原野遼闊,天際低垂,看起來比樹還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彷彿要來和人親近。
這首詩,在表現方式上很有特點,詩的主題是羈旅之思,但只露了一個“愁”字,便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
詩人泊舟建德江,日暮途窮,煙霧悽迷,此情此景,又添一段新愁。一個“新”字,表明詩人本來就是愁緒滿懷的,眼前的暮景,讓詩人不僅有人生失意的愁緒,又增添了天涯羈旅的愁思。
不過,詩人並沒有繼續寫愁,而是轉而寫景,在下半首的景物描寫中,詩人的愁緒又寓於其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原野遼闊,天際低垂,所以看起來天比樹還低。這雖是寫景,但詩人極目天涯不見家的內心感慨,已在其中。
極目天涯,四野茫茫,詩人愈顯孤獨,所以詩人收回目光,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彷彿要來和人親近。
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詩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明月有情,不過詩人自憐而已。
這三四句,歷來為人稱頌:
《唐詩真趣編》雲:“低”字從“曠”字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於樹;江惟清,故覺月近於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悽然四顧,彌覺家鄉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
-
8 # 三不行者
詩人仕途失意,人生處於迷茫之中不知出路在哪裡,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乘船郊遊,想要散散心。到了一處寂靜無人的江渚,此時,太陽將落山,愁緒又再上心頭。為什麼呢?大家知道,太陽落山的時候都是人回家鳥歸巢的時刻,但是,詩人卻無處可去,孑然一人不得不落腳在曠野中一小塊沙洲之上。沙洲不是堅實的陸地,漲水就被淹沒,一句話不是久留之地。詩人發現自己眼下的處境與自己目前的人生狀況何其相似啊!天色將晚,江水茫茫,人生孤旅,此情此景,詩人怎不愁上心頭。好在,此時,就在詩人滿懷愁緒,孤獨惆悵之時出現了一個陪伴者:月亮。一輪明月倒映江中,就在詩人身旁不遠處,看到月亮,詩人心裡略有安慰:還好,至少還有明月陪伴著我。
-
9 # o十一二o
孟浩然,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湖北人,一輩子沒做過官,終年52歲。詩人交遊甚廣,名動天下,一輩子寫了近三百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大多是近體詩,格律並不嚴謹,但卻受到當時以及後世非常高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詩作的質量。
開元十六年,孟浩然去京師長安應試,不第。四十歲的他不甘沉淪,留在長安準備以自己的詩賦向當朝皇帝換取功名,並且曾經在當時長安的最高等學府太學作詩,當時在座的各位高官貴戚、才子名士沒有不服的,可以說是名動公卿。後來和張說交好,受邀入內署,遇見唐玄宗,得獻詩機遇,卻吟誦出《歲暮歸南山》中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一句,為玄宗所不喜,因此一生不第。
這首《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在長安不得志之後,出遊襄洛吳越、江南古剎名山時的一篇五言近體詩。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在這種背景之下,詩人殊難開懷,因此,全詩體現的是一種寂寥、孤單、愁悶、不得意的情緒,詩寫的清淡有味,含而不露,用詞遣句自然天成,很具有詩人一貫寫詩的風格特點。千載之下讀來,依舊能完全感受到詩人的這些情緒,因此而膾炙人口,是孟浩然詩作中的精品之一。
移舟泊煙渚:詩人開篇就直言,自己是沿錢塘江而來,因霧氣瀰漫,看這裡風景如畫,便移舟江水中間的沙洲,略作歇息。語言平凡簡煉,用詞也不突兀,寫景敘事,一筆而成。
日暮客愁新:天色漸漸向晚,詩人想到了新的問題,可能是家事,也可能是事關朋友,或者事關自己的前途命運,不免又有難以排遣的憂愁上了心頭。
野曠天低樹:在這種難以釋懷、滿腔愁緒的情況下,再看這周圍如畫的風景,不免就倍感孤獨。你看,四周空曠的一望無邊,天色陰沉沉的,遠處的天空顯得比樹還低,有一種黑雲壓城的感覺,詩人能不壓抑嗎?
江青月近人:時間流逝,轉眼就悄悄至更闌,天氣轉晴,一輪明月孤零零的掛在更為空曠的天空中,對影成三人,只有自己和月亮相互垂憐,互相安慰。不管前路有什麼事情,都是詩人自己承擔!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孤單呢?
全詩在此噶然而止,既沒有交代為什麼而愁,也沒有說明詩人的應對辦法,就此打住,越發體現了詩人的愁悶所在。全詩雖然就出現了一個“愁”字,但詩人真正的愁,卻不在詩內,而在這曠野、在這孤月,在這秋色迷濛的沙洲上,在四顧無人的寂寥間……
寥寥二十個字,把詩人的內心苦悶寫的淋漓盡致,無以復加。讀罷此篇,千年之後,我們完全可以憑藉此詩而得窺詩人的才力。如此文采,卻在唐詩盛行的盛唐鬱郁不得志,沒有人真心實意的唯才是舉,詩人如何能得開懷!!
-
10 # 歷史有妖氣
《宿建德江》是詩人借夜泊秋江之時所看到的暮色中的江景,繼而抒發了羈旅之愁與漂泊之思,寄情於景、情景交融之下,可見詩人渾然天成的詩才巧思與清新雋雅的絕妙之筆。《宿建德江》全詩如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題目中的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經建德靠西的一段江水,位置在浙江省內。鎖定了地點,便可以知道詩中所寫之景非塞北之豪、西關之硬,而是江南清淡如煙的暮秋小景。“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開篇交代了詩人作此詩的背景緣由,小船輕輕划動著靠岸停歇,天色漸晚,如我一般的旅客正在被思鄉之情折磨得心生愁緒。“渚”是水中的小塊兒陸地,詩裡指停船所靠的岸邊,“煙渚”便是傍晚時分霧氣瀰漫的水邊之地,《詩經.爾雅.釋水》中有“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之句,可推知停泊之所。一個“愁”字,輕描淡寫帶出了詩人羈旅他鄉的心情。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一句寫得極美,無邊無際的曠野更顯得天空比樹梢還要低沉,江水清越而更顯得水中之月與人這般親近。“天”“月”原本是遙不可及的天外之物,卻因“曠”的“野”、“江”的“清”瞬間位移,好像就在詩人身邊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是多麼奇妙的視覺盛宴呢。這意外之喜似乎慰藉了一些失落的愁心,筆鋒一收,詩便剎那而至,言有盡而意無窮。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言道:“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孟浩然這首詩便如他所講,情景互生、思與境融,乍讀之下唇齒清風,掩卷之後更覺風致天然,回味無限。
“詩聖”杜甫視孟浩然為前輩,《鶴林玉露》點出了二人各自的風格特點:“孟浩然詩云‘江清月近人’,杜陵雲‘江月去人只數尺’,子美視浩然為前輩,豈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子美”即杜甫,古人認為杜甫之詩“精工”,而孟浩然之句“渾涵”,渾然涵容,沖淡寧適,正是我們讀罷此詩時的心底感受。
-
11 # 普賢之路
第一句寫羈旅不得意時刻,第二句寫失意和心理上的落魄,第三句寫希望的遙遠和渺茫,第四句寫唯有明月眷顧自己。其實,人生的好多事要辯證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自己糟糕的經歷和心情,就沒有機會寫千古名句。就如同李白,如果仕途順暢,哪有那些風流倜儻、痛快淋漓的詩篇呢?尤其後兩句的白描,哲理驚豔,令人拍案叫絕。
-
12 # 士心日月18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曠野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孟浩然的一首五絕,孟浩然和王維齊名,都是山水田園詩的大家。宿建德江這首詩,描寫的卻不是山水田園,而是羈旅鄉愁。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煙渚,移舟,漂浮的小船。泊,停靠。煙渚,瀰漫著霧氣的沙洲。把旅行的小船停靠在瀰漫著煙霧的沙洲上。日暮客愁新,日暮,太陽西下,黃昏時候,暮色茫茫。客,指自己。愁新,新添鄉愁。太陽西下暮色蒼茫給羈旅之人增添鄉愁。曠野天低樹,曠野,空曠遼闊的原野,天低樹,曠野看天連線地面,天幕低垂好像比樹還低。曠野無垠天空好像比野樹還低。江清月近人。江清,江水清澈。月近人,月近,月亮剛升起,又圓又大,好像更願意親近人。江水清澈月光明亮這好像很願意親近人。此詩寫了小船,霧煙,沙洲,日暮,曠野,天空,樹木,江水和客人。先寫羈旅夜泊,再寫日暮新愁。然後曠野寧靜,明月消減人愁。一隱一現,虛實相間,雖然只寫了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鄉愁寫得淋漓盡致,然曠野,清江,天空,明月,歷歷在目。這真是一首好詩,再從頭讀一下。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曠野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13 # 老馬識途183228897
‘’野曠天低樹‘’。‘’低‘’,不只解為天低於樹,聯絡下文‘’近‘’字,觸類而長,此處之‘’低‘’,應有‘’遠‘’意。言天之遠。何以言天遠,意為尚需漂泊。這也是‘’客愁新‘’之一‘’新‘’。
‘’江清月近人‘’。言明月牽愁,必客懷無限。此是‘’客愁新‘’之另一新。
-
14 # 胡先生北京2018
我看很多人將野曠天低樹理解為天比樹還要低,其實我個人理解為放眼望去,四周遼闊,樹木顯得很渺小,天壓在上,人也融合在這景色中,顯得很渺小,愁由來而生,但孟浩然是淡定的,與自然親近的,這樣才與後一句"江清月近人"在邏輯上相通,而愁也在江清月近人的體驗中淡化了,孟夫子是個通達的人,這與他的性格相合。
對比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那種愁真是無法化解。孟浩然的愁則消散在山水中了。李白的愁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酒愁更愁",與陳子昂有一拼。而孟則豁達很多。怪不得李白很欣賞他。
-
15 # 感動天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宿建徳江》是孟浩然旅途感懷之作。詩的大意是:把行船停靠在煙霧繚繞的沙洲上,天漸漸地暗下來。蒼茫的暮色裡心中又添了幾分新愁,今兒晚上該怎麼過呢?空曠的江面上遠方的天比樹還低,倒是月亮看懂了我孤獨心,來到近前看我,就象朋友一樣。
孟浩然生於公元689年,卒於740年。孟浩然一生不得志,本詩借景抒情,把他的失意.惆悵和孤獨在平淡中表現出來。本詩虛實相映,渾然天成,流暢自然又回味無窮。
-
16 # 胡徹散人
孟公這首詩是非常著名的。在這裡也忍不住想說一下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看待一件事物,角度不同,各人的看法也會不同,當然這無關對錯。這首詩著重應該在後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當我把名利看開,一切看透,打算放下的時侯(天,遙不可及,我曾經看重、追求的東西)一切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天低樹,當我心胸豁然開朗的時候,眼前的一切都變得親近自然起來,我的心也象樹一樣安祥寧靜,舒適恬淡,那些所謂的功名利祿,隨它去吧)後一句江清月近人,更是一個內心平靜,充滿美好的感覺。前面兩句我覺得是寫了自已漂泊無依,名利場一次次之人望不如意的寫照。
-
17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知乎?孟浩然以名"浩然"為詩"移舟泊煙渚 (目堵),j日暮客愁新(雲翥);曠野天低樹(別墅),水清月近人(景仁)一一一孟子日"吾存我浩然之氣!"一一一宋詞"插天翠柳,被誰人推上一輪眀月,照我藤床涼似水!一一一玉鎖無人掣,海光天影相接!誰信有藥長生?素娥新煉就,飛霜凝雪一一一仙桂扶疏。洗盡凡生(三日),滿身淸露(明朝塵世),冷浸蕭蕭髪,(人生三步曲)記取休向人說!"一一一蘇軾不見東坡"望樓下水如天"自鎖於水泱樓,被嬋娟掣鎖,"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焉️"浩然之徳"中華文化之好好!!!
-
18 # 浩賢2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緒,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諸家對孟浩然《宿建德江》此篇詩作已賞析的淋漓盡致,本人淺識澀語,不再贅述。
回覆列表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他又逗留長安,欲獻賦上書以求薦引,仍無成。十七年冬,他鬱然歸裡,在“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的情況下,於次年再度出遊:“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宿建德江》即是他遊浙江時所作。
詩似乎是寫遊子客思、羈旅閒愁的常見題材,但結合其遊吳越的背景,可窺見此中更深的憂思。
建德江,即浙江(錢塘江)流經建德縣境的一段。建德縣屬睦州,據《元和郡縣圖志》載,萬歲通天二年(697),睦州治所“自新安東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浙江,在州南一十里”(卷二十五)。詩首句與題面互為關照,由“煙渚”之景,導引全詩。傍晚時分,江中小洲之上,淡煙輕浮,薄霧濛濛,它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
第二句便一語點醒。“日暮”是前句景物的烘染,又是移、泊行動的藉賴。因“日暮”,故需停舟夜宿,才有江上煙霧,方牽出詩人縷縷愁緒。“新”字簡質又精縟,意蘊頗深。其有增多與新生兩層含義,顯出量的疊加和質的變化。詩人此次出遊,思鄉之愁,羈旅之愁,失意之愁,於此時此刻愈積愈多;在這種煙霧朦朧之中他更感到自己仕途的渺茫,“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南陽北阻雪》)的不遇之慨,“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歲暮歸南山》)的老大無成之嘆,又平添了些許新愁。“新”字便是詩人上述雙重“客愁”之總挈。
後二句仍以“日暮”為中心,更細微地刻畫自然物象。極目遠眺,晚景蕭瑟,空曠的原野上,天幕下垂,比樹還低,給人似乎開朗而實為壓抑的感覺;俯首近視,江水清澈,一輪孤零零的明月倒映江中,依傍船舷,與舟中孤獨的人相對無言,又喚起似乎親近卻益發孤寂的感受。這裡,詩人並沒有得到多少安慰,反而增加了他的抑鬱感和寂寞感。他在落第後的詩中就流露過這種感受:“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永懷蓬閣友,寂寞滯揚雲。”(《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沈德潛評曰:“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唐詩別裁集》卷十九)此時的物境正表現了他的這種心境。可見,詩中的“客愁”,已不是一般之鄉愁,而是政治上失意之憂愁。
王夫之雲:“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靈心巧手,磕著即湊,豈復煩其躊躕哉?”(《古詩評選》卷五)所謂“磕”、“湊”,即詩人“心目”與自然“景物”接觸的瞬間,立刻發生內在的默契,構成情景交會的藝術形象。這首詩便體現了這種特點。詩人愁思,因景而生,又託物以索,詩味醇厚濃至,具有深層意蘊。詩的結構活脫圓融,精整密緻。第二句為全詩轉柁,景由此而洗髮,情藉此而展拓,從景生情到景中情,再從景中情達到情景相諧,表現出情感的層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