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籬的整形修剪:綠籬又稱植籬、生籬。在公園、街道或專用綠地綠化時,常用各種形式的綠籬劃分綠地或分隔空間,使園林佈局規範化。綠籬還可以為花鏡和甬道做鑲邊裝飾,或用於庭園防護圍牆,起到阻止人們穿行和組織遊覽路線的作用;同時使某些區域性獨立成院或自成一景。高籬有障景的作用,為了避免遊人有一覽無餘的感覺,常用高籬作屏障,也可以用高籬將雜亂的環境遮蔽起來,起到助園填景的作用,又可以作雕像、山石、噴泉等背景。
綠籬可根據高度不同劃分為以下型別:矮綠籬,高度控制在0.5米左右;中綠籬,高度約1米;高綠籬,高度在2~3米以上。構成綠籬的植物種不同,則名稱也隨之改變,如用帶刺的植物,如小檗、火棘、黃刺玫等做植籬,稱之為刺籬;如用開花的花灌木,如梔子花、米蘭、七姐妹薔薇等做植籬,則稱為花籬。常見的綠籬形式有自然式和整形式兩種。前者不進行人工的整形,任其自然生長而成。而整形式綠籬是以人們的意願和需要不斷地修剪成各種規則的形狀,形成一條整齊的、具有藝術性的綠色牆垣。整形式植籬在栽植的方式上,通常多用直線形,但在園林中為了某些特殊的需要,亦可栽植成各種曲線或幾何形。在整形修剪時,立面的形體必須與平面的栽植形式相和諧。栽植綠籬時,可採用一年生苗和二年生苗,但以2~3年生的苗最為理想。
綠籬的栽植株距一定要按生物學特性的要求確定,要給綠籬植株日後生長髮展留下一定的空間餘地。採用開花灌木作綠籬,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按20~30釐米左右的株距,雙行成品字形栽植;如果採用開花灌木做綠籬,通常按50釐米左右的株距;如用叢生性很強的薔薇做花籬,株距一般應在1米左右。
每行綠籬只能選擇一個樹種,不能隨心所欲地去胡亂搭配樹種,所有苗木的高度、幹徑、分枝等大體上要相一致,以便為今後進行整形修剪打下良好的基礎。定植後的綠籬,最好任其自然生長一年,以免因修剪過早,妨礙地下根系的生長。
從第二年開始,再按照所要求的綠籬高度開始進行短截修剪。修剪時要依苗木大小,分別截去苗高的1/3~1/2。為使苗木分枝高度儘量降低,多發分枝,提早鬱閉,可在生長期內(5~10月)對所有新梢進行2~3次修剪。在2~3年內如此反覆進行修剪,直到綠籬的下部分枝長得勻稱、稠密,上部樹冠彼此密接成形為止。綠籬成形後,可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習性和實際需要進行整形修剪。自然式綠籬一般不進行專門的整形修剪,在栽培過程中僅作常規修剪,將老、弱、枯、病、蟲、殘等枝剔除。花籬大都採用自然式,最好在花謝後進行修剪,這樣既可防止大量結實和新梢徒長而消耗大量養分,又能促進花芽分化,為來年或下期開花做準備。
規則式綠籬為了保持綠籬應有的高度和平整、勻稱的外形,需經常將突出輪廓線的新梢剪平、剪齊,除冬春休眠與萌發初期必須整形外,二、三季度都需要用大平剪修剪,每季各剪1~2次。秋後如果溫度適宜,綠籬生長量較大時,還可再剪一次,以輕剪為宜,控制綠籬的生長量。綠籬最易發生下部乾枯空裸現象,因此在整剪時,其側斷面以呈梯形最好。
綠籬的側斷面示意圖
可以保持下部枝葉受到充分的Sunny而生長茂實不易禿裸;如果對綠籬兩側面的修剪強度完全一致,其斷面則形成上下一致的長方形,那麼下部枝葉會因處於樹陰下,Sunny不充足而逐漸發黃枯死脫落,最終造成下部光禿裸露;而如果斷面呈倒梯形,則綠籬下部易迅速禿空,不能長久保持良好。綠籬經過多年的生長,在內部萌生了許多新主幹,從而使主幹密度增加,加之,每年短截新枝,促生許多枝條,造成整個綠籬內部不通風、不透光,特別是處於裡面的主幹下部的葉片枯萎脫落,因此,必須根據實際密度要求,疏除過多的老主幹,保留新的主幹,使內部具備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為更新後的綠籬生長打下基礎。
下一步是短截主幹上的枝條。將保留下來的主幹,逐個進行回縮修剪,主幹保留高度視周圍環境和樹種而定,一般保留30釐米。對主幹下部所保留的側枝,先行疏除過密枝,然後回縮修剪保留的枝條,通常每枝留10~15釐米長度即可。第二年對新生枝條進行多次輕剪(截),促發分枝;第三年再將頂部剪至略低於所需要的高度,以後每年進行重修剪。作為綠籬用的落葉花灌木大部分愈傷和萌芽能力很強,對於萌芽力較強的種類,當衰老變形以後,還可以採用平茬的方法進行更新,僅保留一段很矮的主幹,而將地上部分全部鋸掉。平茬後的植株萌發力特別強,可在1~2年內又可長成綠籬的雛形,3年以後就能恢復原有的綠籬形狀。
綠籬的整形修剪:綠籬又稱植籬、生籬。在公園、街道或專用綠地綠化時,常用各種形式的綠籬劃分綠地或分隔空間,使園林佈局規範化。綠籬還可以為花鏡和甬道做鑲邊裝飾,或用於庭園防護圍牆,起到阻止人們穿行和組織遊覽路線的作用;同時使某些區域性獨立成院或自成一景。高籬有障景的作用,為了避免遊人有一覽無餘的感覺,常用高籬作屏障,也可以用高籬將雜亂的環境遮蔽起來,起到助園填景的作用,又可以作雕像、山石、噴泉等背景。
綠籬可根據高度不同劃分為以下型別:矮綠籬,高度控制在0.5米左右;中綠籬,高度約1米;高綠籬,高度在2~3米以上。構成綠籬的植物種不同,則名稱也隨之改變,如用帶刺的植物,如小檗、火棘、黃刺玫等做植籬,稱之為刺籬;如用開花的花灌木,如梔子花、米蘭、七姐妹薔薇等做植籬,則稱為花籬。常見的綠籬形式有自然式和整形式兩種。前者不進行人工的整形,任其自然生長而成。而整形式綠籬是以人們的意願和需要不斷地修剪成各種規則的形狀,形成一條整齊的、具有藝術性的綠色牆垣。整形式植籬在栽植的方式上,通常多用直線形,但在園林中為了某些特殊的需要,亦可栽植成各種曲線或幾何形。在整形修剪時,立面的形體必須與平面的栽植形式相和諧。栽植綠籬時,可採用一年生苗和二年生苗,但以2~3年生的苗最為理想。
綠籬的栽植株距一定要按生物學特性的要求確定,要給綠籬植株日後生長髮展留下一定的空間餘地。採用開花灌木作綠籬,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按20~30釐米左右的株距,雙行成品字形栽植;如果採用開花灌木做綠籬,通常按50釐米左右的株距;如用叢生性很強的薔薇做花籬,株距一般應在1米左右。
每行綠籬只能選擇一個樹種,不能隨心所欲地去胡亂搭配樹種,所有苗木的高度、幹徑、分枝等大體上要相一致,以便為今後進行整形修剪打下良好的基礎。定植後的綠籬,最好任其自然生長一年,以免因修剪過早,妨礙地下根系的生長。
從第二年開始,再按照所要求的綠籬高度開始進行短截修剪。修剪時要依苗木大小,分別截去苗高的1/3~1/2。為使苗木分枝高度儘量降低,多發分枝,提早鬱閉,可在生長期內(5~10月)對所有新梢進行2~3次修剪。在2~3年內如此反覆進行修剪,直到綠籬的下部分枝長得勻稱、稠密,上部樹冠彼此密接成形為止。綠籬成形後,可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習性和實際需要進行整形修剪。自然式綠籬一般不進行專門的整形修剪,在栽培過程中僅作常規修剪,將老、弱、枯、病、蟲、殘等枝剔除。花籬大都採用自然式,最好在花謝後進行修剪,這樣既可防止大量結實和新梢徒長而消耗大量養分,又能促進花芽分化,為來年或下期開花做準備。
規則式綠籬為了保持綠籬應有的高度和平整、勻稱的外形,需經常將突出輪廓線的新梢剪平、剪齊,除冬春休眠與萌發初期必須整形外,二、三季度都需要用大平剪修剪,每季各剪1~2次。秋後如果溫度適宜,綠籬生長量較大時,還可再剪一次,以輕剪為宜,控制綠籬的生長量。綠籬最易發生下部乾枯空裸現象,因此在整剪時,其側斷面以呈梯形最好。
綠籬的側斷面示意圖
可以保持下部枝葉受到充分的Sunny而生長茂實不易禿裸;如果對綠籬兩側面的修剪強度完全一致,其斷面則形成上下一致的長方形,那麼下部枝葉會因處於樹陰下,Sunny不充足而逐漸發黃枯死脫落,最終造成下部光禿裸露;而如果斷面呈倒梯形,則綠籬下部易迅速禿空,不能長久保持良好。綠籬經過多年的生長,在內部萌生了許多新主幹,從而使主幹密度增加,加之,每年短截新枝,促生許多枝條,造成整個綠籬內部不通風、不透光,特別是處於裡面的主幹下部的葉片枯萎脫落,因此,必須根據實際密度要求,疏除過多的老主幹,保留新的主幹,使內部具備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為更新後的綠籬生長打下基礎。
下一步是短截主幹上的枝條。將保留下來的主幹,逐個進行回縮修剪,主幹保留高度視周圍環境和樹種而定,一般保留30釐米。對主幹下部所保留的側枝,先行疏除過密枝,然後回縮修剪保留的枝條,通常每枝留10~15釐米長度即可。第二年對新生枝條進行多次輕剪(截),促發分枝;第三年再將頂部剪至略低於所需要的高度,以後每年進行重修剪。作為綠籬用的落葉花灌木大部分愈傷和萌芽能力很強,對於萌芽力較強的種類,當衰老變形以後,還可以採用平茬的方法進行更新,僅保留一段很矮的主幹,而將地上部分全部鋸掉。平茬後的植株萌發力特別強,可在1~2年內又可長成綠籬的雛形,3年以後就能恢復原有的綠籬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