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述文史
-
2 # 人亦謙兮
首先糾正一下,姜維一直在伐魏,只是伐而不克,攻不下來,這也是蜀漢一直堅持進攻雍涼的原因,因為諸葛和姜維大抵知道,想一舉攻克曹魏無異於痴人說夢,只能堅持進行周邊騷擾戰,徐徐圖之,下面列一下姜維伐魏的戰績:
一、延熙元年(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二、延熙七年(244年)姜維和費禕出兵興勢,遣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
三、延熙十年(247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四、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五、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六、延禧十六年(253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七、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八、延禧十八年(255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九,256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十、257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十一、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
可以說姜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狂人,個人認為雖然一方面有秉承諸葛遺志的原因,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姜維是曹魏降將,需要一直以北伐的方式來宣示自己的忠心。
228年姜維被迫降蜀,234年諸葛去世,這中間只有六年的時間,而且諸葛去世後後主劉禪加大政權改革,廢黜丞相府,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並不像後人眼中是個無能的君主,個人認為姜維能得到後主的信任肯定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而且姜維一直能堅持伐魏,肯定也是得到劉禪的支援的,劉禪安穩的做了蜀漢40年皇帝,要說是碌碌無能之輩,恐怕真沒人相信。一家之言,如有闕疑,歡迎討論斧正。
-
3 # 薯烤條
謝邀請,諸葛亮用計安排死後並退魏兵,使之一度陷入混亂,此時姜維應率兵乘機反攻為上,奪取相關驛口控制要道。但其沒有付諸行動,而是確保孔明靈柩平安返回成都,也算是完成了國家大事。另一方面要以現代來理解了,最高指揮官在戰場臨敵時去世,敵人不瞭解,但手下近旁人知道所以然,諸葛陣前提拔姜維為總指揮,手下將領互相也許還不瞭解,或說還不知有多大能奈,有沒有能力退魏兵互相都沒有把握的。所以姜維得到孔明燈真傳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在此理解為:姜維沒有冒然發起進攻,撤退休養儲備軍糧以利再戰的對魏戰略是正確的而儘管最後沒有成功。
-
4 # 68335IPKH
伐則伐矣,然則,時運不濟,幾次伐魏皆半途而廢,無功而返。
俗話說,外因是透過內因發揮作用。
姜維一介武夫而已,與諸葛孔明相比如何?
孔明六次伐魏皆半途而廢。其中有幾次接近成功,因為司馬懿用計,功敗垂成。為何?劉禪從中作梗。孔明死後,姜維繼承遺志,積極備戰,繼續伐魏,然而又是劉禪聽信小人讒言,加上大臣們百般阻擋,猜忌姜維,繼而加害姜維,從而發生了姜維避禍的事件。試想,孔明在時,尚且如比,孔明死後,可想而知。
歸根結底,姜維伐魏不成,主耍原內應是劉禪。
另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並非無主見之人,這一點,相關史料已有所反應。
-
5 # 君山話史
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沒有馬上成為蜀國政壇的核心人物。直到公元246年,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與費禕共同“錄尚書事”,才成為帝國權力中樞人物,這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過了十二年。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血洗曹爽集團,魏國政壇動盪。
姜維抓住機會,發動北伐。
他親自率軍出征,進攻魏國雍州,在麴山築了兩座城堡,稱為麴城。雍州羌人、胡人是比較多的,姜維在民族問題上採取的措施簡單粗暴,他擄掠羌、胡的婦女兒童為人質,逼迫男人充當馬前卒,襲擾附近郡縣。這種政策短時間內有一定效果,長期來看,徒令羌、胡人懷恨在心,著實得不償失。
魏國雍州刺史陳泰認為羌胡人害怕被姜維奴役,未必肯俯首聽命,便提出攻打麴城的方案。徵西將軍郭淮依其策,兵圍麴城。姜維接到求援信後,急忙率部翻越牛頭山,前往救援。不想魏軍打得十分聰明,郭淮率部渡過洮水,直插牛頭山,欲斷姜維退路。姜維大恐,不敢戀戰,急急後撤。麴城孤立無援了,守軍最後向郭淮投降。
南安太守鄧艾心思縝密,認為姜維有可能捲土重來,必須分兵以備不測。果然不出鄧艾所料,三天後,姜維派部將廖化在白水南岸集結。
鄧艾非常心細,他想,自己兵力單薄,姜維既然捲土重來,理應渡河來戰,為何只是安營紮寨呢?他判斷,廖化並非擔任主攻任務,姜維真實意圖,定是攻取洮城,以報丟失麴城之恥。鄧艾即刻啟程,在夜幕掩護下悄悄地到達洮城。第二天,姜維大軍果然兵臨城下。此時洮城早有防備,蜀軍發動幾次進攻,未能攻下,只得悻悻而去。
這是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北伐。姜維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此後幾年,姜維過得不太舒心。在戰略問題上,他與費禕有很大的分歧。姜維本是天水人,熟悉隴西一帶的風俗民情,當年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幹與武略。姜維認為,自己可以誘降羌胡,引為羽翼,如此一來,可一鼓作氣奪取隴西之地。這可是當年諸葛亮想幹卻沒幹成的大事業。
不過,這一戰略被費禕沷冷水。
費禕的觀點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聖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我們才能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無功,何況我們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因此,姜維屢屢要求出擊隴西,費禕撥給的兵力從未超過一萬人。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在春節團拜宴會上,費禕被降將郭循刺死。由於費禕死於意外,衛將軍姜維提前成為蜀國軍政一號人物。
從此,姜維不必再受約束。姜維以“衛將軍”身份成為蜀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都督內外軍事。蔣琬、費禕那一套烏龜戰法很快被丟棄,在接下來幾年裡,姜維對魏國發動急風驟雨般的進攻,一波接著一波,一年接著一年,原本相對寧靜的蜀魏邊境再次烽火迭起、戰鼓聲隆。
蜀國對外戰略趨於激進,除了有姜維性格烙印之外,還與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司馬氏發動政變控制魏國大權後,魏國國內形勢趨於動盪,內亂迭發。對蜀國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必須賭上一賭。
從姜維上臺這一年開始,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對姜維來說,這是責任心的體現,是繼承丞相諸葛亮收復中原的遺志。應該說,姜維的勇氣與決心是值得讚揚的。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事後對這些戰爭進行復盤,發現對敵人的打擊甚微,對自己的損害甚大。
對姜維的窮兵黷武,很多人是不滿的。
時任蜀國中散大夫的譙周寫了一篇《仇國論》,批評姜維的軍事冒險主義。在這篇論文中,譙周分析當今世界局勢,“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就是說蜀、魏都開國幾十年,開國皇帝都死了,傳給後人。從這點看,姜維北伐與諸葛亮北伐就有一個根本的區別所在,經過幾十年經營,“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什麼意思呢?魏剛取締漢室,大家罵曹氏為逆賊,幾十年過去了,誰還記得大漢帝國,誰還記得漢獻帝?諸葛亮“光復漢室”的口號,在姜維這個年代已經失去號召力了。
譙周提出“重民勞而度時審”,要注重百姓生計,因為“民之疲勞則騷亂之兆生”,這是批評姜維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之政策,“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頻年用兵征伐不休的後果就是土崩瓦解。譙周以商湯、周武之故事,認為“智者不以小利移目”,應該“時可而後動”,“不再戰而克”,就是等待時機成熟了,一擊制敵,不用第二次發兵。要麼不打,一打就要制敵於死命,像姜維這樣年年出兵,搞得全國軍民都疲勞不堪,國家肯定撐不下去。
姜維與諸葛亮的出發點是相同的,既然國家弱小,不進則退,不積極進取只能走向覆沒。然而,姜維與諸葛亮一樣,用兵乏善可陳,看不到韓信那種詭異多端、變化莫測的風格,只是苦力型的將領。儘管魏國的動盪給姜維提供很多次機會,可惜他一次也未能把握住。
-
6 # 每日趣評
題主明顯是誤會姜維了,這裡先強調一點,諸葛亮之後,主持蜀國朝政及軍事的不是姜維,而是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費禕之後是董允。姜維在費禕時期是鎮西大將軍錄尚書事,但是在軍事上受費禕牽制。姜維在費禕遇刺之後開始真正督管蜀國內外軍事,大舉征伐魏國,但是效果不佳,跟當年諸葛亮的情況差不多,大勝幾乎沒有,倒是大敗過一次。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細說!
諸葛亮死之前,曾經上書劉禪說:如果我有什麼不測,將所有大事都託付給蔣琬。於是,蔣琬在諸葛亮死之後接替丞相之職,統管蜀國內政及軍事大權。
蔣琬時期,由於諸葛亮新喪,所以採取的政策是防守。後來,局勢穩定之後,蔣琬表姜維為營司馬,領涼州刺史,多次率領偏軍入羌作戰,但是效果不大。
劉禪是個堅決的主戰派,他令蔣琬效仿諸葛亮,駐軍漢中,策劃北伐大業。這時,蔣琬認為:諸葛亮時期數次從祁山出兵,路途遙遠,運糧困難。不如走水路,沿漢水東進,襲取魏國的魏興、上庸兩郡,後被姜維和費禕所勸阻。最後戰略規劃改變為姜維率主力出隴西,聯合羌族勢力,攻佔涼州。因為涪縣水陸皆通,所以蔣琬從漢中撤退,駐留涪縣以為援軍。
蔣琬的規劃還沒有得到實現,其身體狀況就開始急劇惡化。後來,蔣琬將大事託付給費禕,讓費禕和姜維共同執掌朝政。
當時軍事上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姜維為鎮西將軍,錄尚書事,涼州刺史。姜維在權利上要稍稍低費禕一等。
蔣琬死後,姜維想要趁機領大軍北伐,但是遭到費禕的反對。費禕說:諸葛丞相健在時,尚且不能奪取關中一寸領土,何況我們這些人呢?於是,每次姜維出兵,費禕撥付計程車兵都不會超過一萬人。由於軍力有限,姜維並沒有在軍事上有大的進展。那麼如果姜維的得勢,會勢如破竹的攻破魏國防守嗎?不會。
公元253年,魏人降將郭修在宴會中刺殺費禕成功,費禕被殺,於是姜維等來了機會。從此,姜維開啟了北伐曹魏的時代。姜維每每總是選擇曹魏內亂的時候下手,給魏國製造麻煩。
同年五月,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二十萬吳軍兵圍合肥新城,淮南告急。姜維看準時機,率領數萬蜀軍兵出隴右,圍攻南安。後來,諸葛恪攻堅新城失敗,退兵。姜維因為雍州刺史陳泰率軍前來救援,再加上糧草耗盡,於是也撤軍了。
次年,即公元254年,魏國皇帝曹芳密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大將軍之職,委任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遭到洩漏,三人遭到逮捕誅殺,魏國朝政一片混亂。姜維趁機出隴西,圍攻狄道,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乘勝追擊,攻破河東諸地,拔其地居民而還。
公元255年,魏國鎮東將軍毋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因為夏侯玄被誅,心生恐慌,於是發動了叛亂。司馬師親自領軍前去征討,魏國朝政混亂。姜維趁機二次攻擊狄道,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雍州刺史陳泰又來解圍,姜維退兵鍾題。
公元256年,因為姜維在狄道破敵有功,遷升為大將軍,統管內外軍事。於是姜維開始策劃更大的軍事行動。姜維和漢中太守胡濟相約,東、西兩路出擊,在祁山以東的上邽匯合。沒有想到,胡濟失約,沒有趕來,導致姜維在斷谷被鄧艾所擊敗,死傷甚多。
公元257年,魏國諸葛誕在淮南發動叛亂,關中魏兵被調往淮南平叛,關中兵力空虛。於是姜維趁機率領數萬蜀兵出駱谷。鄧艾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阻擊姜維於城牆之下。
諸葛誕兵敗後,姜維看到沒有機會,於是領兵返回了成都。此時的蜀國,一片發對北伐的聲音。文臣譙周、武臣廖化、張翼都反對北伐,因此還在朝堂上進行辯論。
劉禪雖然愚鈍,但卻是個堅決的主戰派,不管誰統領軍事,劉禪都堅決支援北伐。因此,儘管有很大的發對聲,姜維還是在公元262年再次領軍北伐,姜維率軍出隴西,被鄧艾所擊敗,然後退兵沓中。
此時,姜維和黃皓的矛盾成為公開化,黃皓在劉禪面前控告姜維連年征伐,勞民傷財,空耗國庫。姜維控告黃皓專橫跋扈,操弄朝權。劉禪為了穩定,從中和稀泥。黃皓趁機建議劉禪收回姜維的兵權,委任以益州刺史一職。姜維怕回朝後遭到陷害,於是拒絕回去,領兵在沓中種麥自保。
再後來,司馬昭和鍾會策劃征伐魏國,魏軍二十萬兵力兵分三路征討蜀國,這次蜀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鄧艾偷渡陰平,迫降成都,劉禪投降。姜維也被迫投降鍾會,最後在鍾會反叛時,在亂軍中被殺,可悲可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沒有立即掌握大權。蔣琬接諸葛亮的職位,任命姜維為鎮西大將軍,率領偏師出兵隴西,效果不大。蔣琬死後,費禕接替,每次給姜維的兵都不超過一萬人,等到費禕遇刺,姜維徹底掌軍,姜維從公元253開始,連續5年趁魏國朝政內亂而出兵伐魏。只是由於關中有鄧艾、陳泰等名將的堅守,姜維幾乎每次都佔不到大便宜。所以說,姜維已經很盡力了,諸葛亮都辦不到的事情,又何必難為姜維呢?
回覆列表
諸葛亮最欣賞的就是姜維,所以將畢生的所學都傳授於他。諸葛亮對姜維是多麼的器重。
姜維雖然接了諸葛亮班。但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後來就是費禕執政了,最後才是姜維。之前一直沒有實權,蔣琬和費禕都是保守的穩健派,所以在用兵征戰方面沒有多大的建樹。姜維有北伐建功的宏偉志向。但被費禕壓著,一直沒有機會去做。 蔣琬、費禕執政的時候,是曹魏內部最混亂的時期。
但他們倆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等到司馬建立了穩固的政權,這時就算姜維掌權已經失去了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