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167936973
-
2 # 北異平原
“莫須有”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有,也就是說,殺岳飛不需要理由。可憐赤膽忠心、鐵血丹心的嶽鵬舉,一心要恢復中原,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上,卻被自己的主子因為擔心實力太強,而謀害!封建愚忠啊,害己、害國啊!
-
3 # 楓沙湖畔一小魚
殺害岳飛的主謀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趙構,秦檜是替罪羊,不過秦檜也難逃干係,他完全執行了趙構加害岳飛的旨意,起碼是殺害岳飛的幫兇。首先,宋朝宰相權力很小,秦檜根本殺不了岳飛。宋朝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宰相是有名無實,岳飛被害前是樞密副使,地位相當高,秦檜儘管是宰相,也無權殺死岳飛。能夠下令殺害岳飛的,只有皇帝。其次,高宗為什麼要加害岳飛。有人說是岳飛想要迎回“二聖”,會威脅到趙構的皇位。其實不是,即便岳飛迎回了“二聖”,這兩人也只能是太上皇,況且這兩人是亡國之君,根本就威脅不到趙構帝位。那趙構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一、猜忌武將的傳統。當年宋太祖就是憑藉軍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黃袍加身的。故宋朝皇帝為了防止這類事情再次重演,一直打壓武將,重文輕武。岳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宋高宗能不防範?二、岳飛不聽命令。宋高宗用了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召回,試問這樣的下屬,哪個上司會放心?三、最主要的是岳飛不該插手皇家事務。當年金兵追得緊,趙構擔驚受怕,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這事是皇帝的隱私,岳飛卻上書皇帝要求早立太子,高宗自然不滿,已警告過岳飛不要插手皇家事務,可岳飛執意不聽,這就犯了高宗大忌,所以岳飛被殺是必然的。最後,“莫須有”是什麼意思?“莫須有”的意思是“也許有”,這是殺害岳飛的罪名,意思是說岳飛謀反的事也許有。當時韓世忠就憤憤不平:“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
4 # 流浪大饅頭
你當皇上你也得殺岳飛,因為岳飛要去救趙桓啊!把趙桓接回來趙構怎麼繼續當皇帝?趙桓是宋欽宗啊,人家被俘可是在位的皇上啊!是趙構想要借刀殺人成就自己的皇帝夢,所以必須殺岳飛,誰想救趙桓他必定殺誰。
-
5 # 鬼幹部
秦檜跟韓世忠可沒說過岳飛罪名是莫須有,莫須有的罪,等同不存在的罪名,要不然秦檜為什麼不同意搞掉岳飛一家?秦檜也不是傻逼,岳飛死了他能獨活?
-
6 # 將軍令5454
什麼畜生,你是什麼畜生呢,天天提問這些?
你以為這樣天天提問,就可能悄悄的抹殺秦檜也是畜生的真理麼?
-
7 # 元直5305971
不是趙構非殺岳飛,是秦檜一黨非殺岳飛!
趙構剛收了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的兵權,乃非常時期,此時在趙構立場最擔心的就武將因為兵權被收作亂,秦檜一黨借這個機會打擊主戰派,剛好擊中趙構的要害,岳飛反不反已經不是關鍵,關鍵是換誰是趙構都不敢冒險,收的是一群將軍的兵權,一旦出事就是天下大亂,趙構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配合秦檜一黨打擊主戰派!
而對於秦檜一黨既然已經抓到打擊岳飛的機會,必然是往死裡害,這樣很容易就激化與主戰派的矛盾,讓矛盾不可調和,朝廷越亂越好,因為這是趙構此時最怕的,收兵權最需要的就是安定,這種情況下趙構只能選邊結束亂局,最穩妥最理性的選擇肯定是幫秦檜一黨,理所當然就選擇犧牲岳飛!
秦檜一黨能把持朝政那麼多年,正是因為借殺岳飛,讓朝中的主戰派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最終失去制衡,這肯定不是趙構想要的,但是當趙構決定收這些武將的兵權的時候,就必然會踏上秦檜的賊船!
其實中國歷史上被玩於股掌的皇帝又何止趙構!
-
8 # 茶禪72615026
如果說殺岳飛是金國和南宋議和的條件之一,那麼說趙構為了能達成議和目的才殺的岳飛。那麼趙構的腦袋是被門擠了,他明知道只有岳飛才是抗金的籌碼,他會把自己的籌碼扔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任誰都會好好利用和珍惜這個唯一的籌碼。如果說因為岳飛情商不高幹涉皇帝家事或者喊口號什麼迎請二聖還朝一類的語言令趙構不悅起了疑心,那就更難以成立了,那時候二聖死沒死不說,就算沒死迎請回來的也是老頭了,一點用都不起。秦檜應該就是金人的奸細,位極人臣之後利用權利害死了岳飛。因為岳飛之死,唯一得利者只有金國。
-
9 # 播玉齋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皇帝最看重的當然是自己的寶座,從黃袍加身的宋太祖立國以來,一直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醋睡”,宋代的皇帝對武將都十分小心地防範,
生怕他們擁兵自重,對皇權構成威脅。趙構之所以要殺岳飛,他一定是感覺到了岳飛對皇權的威脅。
這種威脅可能來自兩個方面:
一、岳飛一直主張拒絕議和,力圖武力收復失地。甚至豪言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試想果真“二聖”回朝,以最不被看好的第九子身份登上皇位的趙構就算還做得皇帝恐怕也得戰戰兢兢,提心吊膽了。即便岳飛不具備迎回“二聖”的實力,其主張也與已下了決心議和的趙構格格不入,針鋒相對,不除之不足以統一思想,穩定大局。
二、“岳家軍”的戰鬥力不容小覷,這樣一股力量如果不能聽命於自己,勢必會對自己的皇權構成威脅。事實上雖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耿直的岳飛也表現得確實不是那麼聽話,不然也不會十二道令牌才召得回來。
所以時人質問秦檜為何要殺岳飛,檜答日:“莫須有”。莫須有,字面理解就是“不需要有(罪名)”的意思,事實上恐怕此時的趙構恐怕已經認為岳飛非死不可,並下決心要殺他了。
至於此事中秦檜所起的作用,秦檜本與岳飛政見不和,官場傾軋,出謀畫策,幫趙構下定決心自是常情,殘害忠良的罪名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甩掉的。至於民間傳說中的“通敵賣國”,更多是添油加醋的訛傳吧。
然而近來卻有不少文章顛倒黑白,妖言惑眾,試圖抹黑民族英雄。其實這類文章無非有兩個目的:
第一種是譁眾取寵,博人眼球,賺取閱讀量,從而獲取一些私利。
第二種就更值得我們警惕了。一些所謂的學者和文人,被國外反動勢力收買,發一些刻意抹黑中國,抹黑我們民族和英雄的文章。從而從根本上摧毀我們的文化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正是無數或有名的、或沒有留下的名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支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讓泱泱中華五千來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試想如果聽之任之,這些民族英雄一個個倒下了,我們就會成為一個沒有英雄,沒有榮譽感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就會被被醜化得只剩下伏地求饒、苟延殘喘,苟且偷生了!這種居心是何等的險惡!不可不防啊!
-
10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這原本是大多數人都承認的歷史結論。但歷史有時確實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人裝飾一番之後,便成了另一個樣子。
岳飛被害的時候,秦檜是宰相,趙構是皇帝,從正常的情況來看,國家的大政方針應該出自皇帝之手。因此,趙構應該為岳飛的死負領導責任,這是勿庸置疑的。為什麼在以前人們的觀念之中,都認為岳飛是秦檜害死的,到了這些年之後,忽然結論就變了呢?嶽王廟前跪著的四個人難道是冤枉的嗎?之前幾百上千年中,人們對歷史的認實都是錯的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確實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但歷史的評價,總是有其原因的。把責任推給趙構,最根本的目的大概還是想為秦檜推御責任吧?
不過,認為趙構應該真正為岳飛之死負責的,大約是明朝的文徵明。他曾經見過一塊記錄宋高宗趙構敕封岳飛的碑文,並寫下一首《滿江紅》,其中說:“撫試殘碑,考敕飛字,依稀堪讀。想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詞的最後是:“諒區區,一檜何能,逢其遇。”意思是說,一個小小的秦檜會有多大的能耐,不過是適逢其遇罷了。文徵明認為,秦檜是逢迎了高宗趙構的意思,才能殺害岳飛的。事實是不是這樣呢?看看《宋史 秦檜傳》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宋朝和明朝都是文官統治,武將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但宋和明還是有所不同。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經過一系列政治改革之後,帝權大大加強了,所以,明朝只有奸臣,沒有權臣。像嚴嵩、魏忠賢等雖然曾經權力極大,但是,他們的權力始終沒有凌駕於皇帝之上。皇帝如果想收拾他們,不過是舉手之勞。但宋朝,特別是南宋,是有權臣的。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等,都曾經是權臣。所謂的權臣,是說,他們有國家政治中的實際權力和影響力,是大過皇帝的。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他們說了算。
《宋史》是這樣說秦檜的:檜兩據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背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其頑鈍相無恥者,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察事之卒,佈滿京城,小涉譏議,即捕治,中以深文。又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之。
這裡說的是秦檜如何排除異己。他當政的時候,忠良被排擠,無恥者被任用。他想整人,隨便安個罪名就把人辦了。而且在京城之中,佈滿眼線,只要有人說他的壞話,立即抓捕。而且,還勾結皇帝的醫生王繼先,打聽皇帝的情況。國家事務全部是秦檜處理,基本上不向皇帝那兒報。這些事,趙構心裡明白,但他不說,自到秦檜死了之後,趙構才向別人談起。
秦檜打擊異己,是這樣乾的。他在用人上,宋史說:“檜立久任之說,士淹滯失職,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與擢用。自其獨相,至死之日,易執政二十八人,皆世無一譽。”這是真正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他任宰相的時候,給他當過副手的有二十八個,沒有一個留下好名聲的。
對於岳飛之死,現在許多認為岳飛有錯的,無非是這樣幾條。一是岳飛治軍有方,岳家軍實力很強。第二,岳飛曾經議論立太子之事,超越了武將的本分。第三,就是岳飛反對議和。還有一條,就是岳飛可能不是那麼聽話。這些或許有幾分道理,但都似是而非。在我看來,岳飛的這些缺點,恰恰正是岳飛光明磊落之處,真正的大英雄大男人之處,如果岳飛把這些缺點都克服了。那岳飛就不成為英雄,只能算是奴才了。
我覺得,如果趙構真正對岳飛有點意見,立太子之事大概不如請趙構親自領導抗金,收復失地重要。
在趙構剛登基的時候,岳飛就曾上書說,高宗已經登基,要趁著北方淪陷沒有多久,老百姓很盼朝廷收復失地的心情很急迫的情況下,高宗能親率部隊,收復失地。在岳飛看來,皇帝領兵收復失地,是很正常的。但岳飛確實情商低了點,他沒有弄明白,趙構不是有著非凡的勇氣與膽略的人。帶兵打仗。他是萬萬不敢的。如果能透過議和達到偏安一隅的結果,他主滿意了。這一點上,他與秦檜是志同道合的。而岳飛與趙構根本不是一路人。
岳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反對議和。有了岳飛的存在,秦檜的議和就不可能實施。所以,除掉岳飛成了秦檜必須要做的事。因此,殺害岳飛的罪名只好憑秦檜捏造就行了。但編造罪名,當然要有點影子,也只好從岳飛的性格弱點上找突破點了。
岳飛性格直了些,《宋史》說他“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在秦檜準備議和的時候,當時有三位著名的將領,一個是韓世忠,一個張俊,岳飛因為年輕,是職位最低的一個。之前,朝廷準備把王德和酈瓊統帥的兵馬撥歸岳飛和張俊指揮,後來秦檜準備議和了。這部分兵馬就不想給岳飛了。朝廷派張浚和岳飛談話。岳飛很不高興。當時,岳飛的母親去世,他便把兵權交給張憲,自己回家給母親守孝。後來高宗被人請了他好幾次,才回來。由此可以看出,岳飛情格之直。
岳飛被秦檜整死,張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張俊和岳飛同為大將,岳飛的功勞遠大於他。他陷害岳飛很大的原因我覺得是妒忌。而且張俊這人確實有些小人特質。當他知道秦檜要整韓世忠的時候,想趁著韓世忠倒黴之時,他與岳飛二人分管韓世忠的兵力。岳飛知道之後,堅決不同意,並把秦檜要搞韓世忠的事透露給了韓世忠。岳飛只所以這種態度,說明他在內心與韓世忠是惺惺相惜的,而卻未必能瞧得上張俊。
因此,張俊和秦檜一樣恨岳飛。但岳飛是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小人怎麼恨他,卻拿不出真正能制他於死地的把柄,於是,剩下的只有汙陷了。汙陷的方式是說岳飛的兒子與張憲書信聯絡造反。最後,也是以這個罪名殺了岳飛。但當然社會上人人都知道岳飛之死,是個冤案。
關於“莫須要”,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有。有解為“不需要有”的,有解為“或許有”的等等。宋史上原文是這樣說的:“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韓世忠曾親自去問秦檜岳飛的罪名,秦檜是這樣說的:“岳飛的兒子岳雲與張憲通訊的事,雖然不是很清楚,但這個事一定是有的。”聯絡上下文,這句話的前後句語意是有轉折的,前半句“書不明”是否定,那麼“事體莫須有”應該表達一個肯定的意思。秦檜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岳飛要造反這個事是一定有的”。但是,這個一定有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只是秦檜的空口白話,所以,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史》對岳飛之死的評論是這樣的。“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這個評論說,岳飛和秦檜是兩種不同的政治態度,這兩種態度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秦檜得志,岳飛只有死路一條。南宋殺岳飛,也南北朝時期另一個宋朝殺檀道濟是一樣的,都是自毀長城。因為趙構不想恢復中原,所以,岳飛只能被殺了。
我個人的看法,宋高宗趙構對岳飛的被殺,當然是負有責任的。但是,主謀陷害岳飛以及主持殺岳飛的,毫無疑問都是秦檜,這一點,是無論如何洗不乾淨的。當時的皇帝雖然是趙構,但是,如果岳飛得了勢,秦檜是成不了權臣,也不可能實際主導南宋政治十九年。這大概是秦檜害岳飛最直接的原因。宋史的評論,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回覆列表
看了這麼多回答,發現了很多二傻。什麼迎二帝是趙構殺岳飛的根本原因。又有人說干預立儲,導致岳飛之死。
那麼現在一一解釋,首先迎二帝就是偽命題。岳飛說的是迎天眷,趙構說的是迎二帝。岳飛沒有挑戰趙構的意思。最關鍵的是,二帝在東北,所謂"直搗黃龍與君痛飲"純屬吹牛。終其宋朝,除了太祖,後面根本沒能力拿下燕雲十六州,更別說內蒙古和黑龍江一帶了。其次,干預立儲也是扯淡,岳飛作為高官有義務提醒皇帝為將來打算,而且根本沒有岳飛與皇子聯絡的證據,否則岳飛的罪名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對比戰神白起之死,其實帝王用心就很明白了。趙構不是皇儲,他作為皇帝就沒有根基,也沒有自己的嫡系,這點他一直很清楚。其次,岳飛撂挑子、抗命給趙構帶來很大陰影。最後,所謂抗金大業根本沒法實現,紹興議和之前軍費開支佔國家收人的九成,雖然與金國對戰互有勝負,但步兵對騎兵只能擊退,不能殲滅。說白了,南宋打贏金國希望渺茫,議和之後,岳飛也就沒用了。這時候根基未穩的皇帝和從北邊逃過來的丞相急需的是樹立權威,而不是去做沒有把握的北伐。立威自然需要殺雞,與秦昭襄王和范雎一樣,趙構和秦檜殘害了岳飛。當然秦檜還迫害了不少忠臣,這些未必都是趙構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