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享網咖
-
2 # 五姨二舅
現在觀眾看小品都是奔著娛樂的心態來看的,但是不少小品會出現煽情催淚的情節,讓不少觀眾感覺很不自在,那麼小品應不應該出現教育人的情節呢?
小品作為現在一種獨特的表達形式,擁有著大量的受眾,小品在搞笑的同時加入一些教育人的情節來表達主題,提升小品的格調無可厚非,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感這樣的小品呢?說白了就是為了深情而煽情,為了提升格調而煽情,為了煽情而煽情,情節或者是情緒沒有到某個程度,硬要煽情,會讓觀眾感覺到尷尬,小品的喜劇效果沒有達到,還有引導著觀眾哭。
記得趙本山老師曾經講過,如果小品要生硬的去教育人就會變得很乏力。
小品中可以加入教育的成分在裡面,但是要學會佈局,要巧妙的融到作品當中,透過包袱把你的主題表達出來,或諷刺、或調侃,讓觀眾在歡笑中,自己去思考其中蘊含的含義,而不是單純的依靠演員蒼白無力的喊出來,這樣無法深入人心,而且一些生硬的煽情情節,會讓整個喜劇作品看起來非常尷尬,弱化了包袱的效果,減弱了小品的表達效果。
觀眾比較喜歡開心麻花的小品,原因就在這裡,嬉笑怒罵中傳達出作品之中的情感,含蓄而發,歡笑之餘,更多的思考留給觀眾。
-
3 # 魔法食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品開始了煽情,彷彿觀眾不流幾滴眼淚,這個小品就不能算成功,尤其是在春晚的舞臺上。
最近幾年喜劇這種藝術形式大行其道,《歡樂喜劇人》儼然成為這種型別節目的標杆。這檔節目彙集了國內代表性的喜劇團體,如東北本山幫、德雲社、開心麻花、賈玲的大碗娛樂等,一開始的時候的確給人帶了很多歡樂。但是隨著同類型的節目越來越多,而且基本上那幾張面孔來回出現,節目形式和內容同質化,久而久之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最讓人無語的是,強行煽情和強加教育。
小品屬於喜劇大類,個人認為小品是諷刺的藝術
小品可以煽情,但是不要為了煽情而煽情,看過很多的作品,鋪墊不夠,轉彎太快,前後割裂,結尾處強行煽情,演員用力過猛開始流淚,觀眾被迫感動。事後一想,嗯,當初為什麼會流淚呢?簡直莫名其妙。小品表演透過燈光、音效等營造你不得不哭的氛圍。
小品是諷刺的藝術,參考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沒有人往你的眼睛裡滴辣椒水。
說教是春雨潤無聲,而不是大撒雞湯
小品中強行說教,好的作品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對很多小品演員而言,說教就是在結尾大聲說幾句心靈雞湯。這樣的心靈雞湯是沒有營養的。說教是春雨化雨,春雨潤無聲。
小品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娛樂,如果你不搞笑,那也就失去小品的意義了。
回覆列表
小品教育人?這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但我認為是不適合的。
小品本來是影視、話劇演員在日常學習時的一種作業和考試形式,是一種表演,直到現在,也沒有專業的小品演員,因為小品被認為不上檔次的,只是一種娛樂節目,所以現在演小品的演員不會說自己是小品演員,而是電影演員或影視演員。
小品這種表現方式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搞笑的,但教育小品在哪裡看呢?其實大家也應該都看過,春晚的小品就要有教育意義,最後都會來一句有教育意義的話,雖然會覺得很突兀,但還是會出現,春晚這種大舞臺是沒辦法的。
小品其實不需要教育人,但大多都諷刺點什麼,大家看個小品只是圖個樂,非要教育你,這就抬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