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核桃成長記
-
2 # 孬逗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被打”不可避免,瞭解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並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比簡單地告訴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或者“打人是不對的,他打人,你不能打”要好上萬倍。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首先要掌握的技巧便是傾聽。傾聽作為一種無形之物,發乎於心,自然是珍貴無比的。既然是傾聽,便不能帶有評判性的感情色彩,比如質疑、責備等。父母不帶評判的傾聽,是獲取全面資訊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與孩子拉近距離的不二之法。傾聽使父母獲取了全面資訊,迴應便可使孩子的心有所依。在孩子受到侵犯時,不管他是否有能力應付,對其心理上的不良影響總是存在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迴應,以消除侵犯和衝突帶來的影響。家長的迴應就是孩子不良情緒的宣洩口,有這個宣洩口的存在,事件帶來的影響不會被壓抑到潛意識裡。自始至終,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療愈師。
其次,孩子被打了,他沒有直接打回去,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打不過,動手只會讓自己吃更多的虧,也可能他知道打人本就不對,他不想做一個壞的孩子。而事實上,很多時候,在遇到問題時,大人往往比孩子更容易衝動。接納孩子面對事件時本能的反應,不僅是對孩子自我能力的認可,也是家長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認為,擁有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即使在解決問題時失敗,他們未來也能更冷靜地面對困難。接納孩子的反應,正是讓他能夠更好地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所以,在孩子被欺負的問題上,家長要拋開成年人的複雜內心,給予孩子正確引導。言傳身教,關鍵還在於身教。在孩子遇到衝突時,父母的做法直接影響著孩子,你若大度孩子便豁達,你若錙銖必較孩子便睚呲必報。仁義道德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家長的一舉一動中。欲教人,先修身。家長的自我修養,就已經告訴了孩子:面對衝突,你應該這麼辦。當你的孩子遇到衝突時,當你的孩子被侵犯時,家長不妨先沉澱一下自己的內心,同時,認真地傾聽一下孩子對事件的看法。“打回去”的江湖做派,“學會寬容”的大家作風,都不一定是可行的。
-
3 # 親子教育凌老師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還手?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會說“當然要打回去啊”,然而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以暴制暴”的意識,一旦形成習慣,還可能變成一個攻擊性強的兒童;那難道孩子被欺負了也要叫他忍氣吞聲嗎?當然不是,一味地忍讓,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成為受氣包,性格也變得懦弱、自卑。
幼兒階段是孩子人格訓練、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期,其日常接觸的行為會對其以後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所以,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家長不要一味地讓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平時要告訴孩子以下四點:
1. 如果有人欺負你,絕不要忍氣吞聲,無論什麼原因,都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或老師,父母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被欺負了千萬不要默默忍受!
2. 如果你被打了,不要退卻,被打不能說明你弱小,因為你不可能打贏所有人,但一定不要在氣勢上輸給他,讓他知道你並不害怕!你可以大聲地用語言震懾對方,比如:你再推我,我就要生氣了!
3. 被打以後要觀察對方,如果和你實力相當,被打後要勇於還擊,讓他知道你並不好惹。如果對方明顯比你強壯或人數多,保護好自己趕緊離開。
4. 如果對方繼續糾纏追趕,一定要大聲呼叫,尋求周圍大人的幫忙。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動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平時同學之間的打鬧,可以一笑了之,但如果超出了普通打鬧的範圍,就要告訴家長或老師,並且最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
回覆列表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還手?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直接教孩子說,對,必須打回去,這樣孩子長大後可能形成用武力解決問題的習慣。但是也不能讓孩子一味的忍讓,讓孩子性格變得膽小懦弱。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地保護自己。首先要讓孩子敢於說不。在欺負的第一時間,堅定而明確地用語言和手勢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對侵犯者大聲說不。如果不能制止侵犯者的行為,鼓勵孩子像老師、家長和同學求助。必要的時候可以出手反擊。同時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教孩子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允許和尊重孩子說不得權利,鼓勵孩子透過溝通解決問題,如果溝通無效再求助於老師、家長,最後必要時再還手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