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心透明

    劉備死了,比劉備能力強的更多,曹操死了,更有勝過曹操的人,孫權為什麼還老不死。如果孫權更有能力,那當然有可能由他去統一三國。可是,他又怎能達到如此的能力呢。長江是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帶普遍性的真理。這裡不是望一代一代的去快死,而是一代一代,特別協結得更加完美和倡吉。說能是能,說武是武,說文明和天下才是決對的。

  • 2 # 周aizhou

    個人觀點:

    1.孫權本人可做守成之人,權利野心或許並沒有那麼大。

    2.地勢原因,江東自有天險護衛,可能有得必有失吧,人民安居樂業,官員發展民生和經濟,並沒有那麼想要幫著老大擴大規模。

    3.魏國已成氣候,就算是起兵伐魏可能也只是自討苦吃,江東多是水軍,跑到岸上去已其短攻其長也不是明智之舉。

  • 3 # 三國逐鹿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英雄輩出風起雲湧。自從黃巾起義之後,天下群雄逐鹿,目的無非就是一個,奪取天下,成為天下共主,成就一番霸業。而在這其中,最後脫穎而出的,毫無疑問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

    大家都知道,這三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梟雄。孫權佔據江東,劉備佔領西蜀,曹操一統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都是十分的強勢,三分天下的格局也由此而確立。從此來看這三個人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了,畢竟在那種亂世的情況下。這三個人打出了各自的基業,成就了一番事業。

    而在這其中,曹操因為頭風病英年早逝。而劉備因為征討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最後死在了白帝城。而最後一位,東吳大帝孫權卻是活的長久,在二者去世三十年之後才駕鶴西去。

    可以說是最長壽的諸侯了,前文已經說過,曹操劉備早逝,為什麼東吳孫權三十年無法一統天下呢?其實原因有三:其一,東吳自身實力較弱。其二,面對曹魏的戰爭失敗。其三,西蜀諸葛亮的謀略。

    首先來分析一下,東吳的實力。

    眾所周知,東吳位於江東之地,現在看起來大概就是從江浙一帶,以至於兩廣附近。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確實是富庶之地,但是如果放到三國年代,那就基本上相當於蠻荒之地。要知道南方雖然因為雨量充沛糧草充足,但是人口較少。

    除此之外,如果東吳想要攻打西蜀北魏,必然要派出步兵來攻城略地。但是相對比於巴中蜀軍和北魏大軍,東吳的陸戰水平實在是弱。而且南方馬匹多為劣馬,單看騎兵就要弱了很多。要知道北魏當年北征烏桓,可以說拿到了極其優質的戰馬。相對比一下,東吳的陸軍能力實在是不敢恭維。而東吳之所以能夠割據一方,靠的還是水軍,據《三國志》記載: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從赤壁火攻來看,東吳軍隊強在水師,能夠劃江而治,靠的就是這群水師。其次再來看看逍遙津之戰對於東吳的巨大影響。

    要知道張遼在此戰之後,在江東可止小兒夜啼。從此也就不難看出,張遼在逍遙津之戰當中,可以說直接就把東吳給打慘了。

    據《三國志》記載: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當時東吳趁著西蜀和曹魏在漢中一線幹架,意圖取合肥,以此來威逼曹操的老家許昌。當時來看,東吳的軍力要遠遠超過當時曹魏勢力的守軍,拿下合肥可以說是十拿九穩。如果在進一步,威逼許昌乃至於控制北方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些精明的算牌都被張遼給打破了,他單槍匹馬率領八百軍士,直接衝陣,險些斬殺孫權。讓東吳大軍軍心大亂,又退了回去。可以說逍遙津之戰奠定了張遼三國軍神的地位,也使得東吳進攻北方的意圖付之東流。

    最後再來說一說諸葛亮的謀略對於東吳的影響。

    要說這諸葛亮,在演義當中可以說是如同仙人一般,算無遺策還無所不通。單靠他一個人就幹了無數讓人驚天動地的大事情。雖然這其中有羅貫中誇大的嫌疑,但是在正史當中,諸葛亮的能力也絕對不能小覷。雖然能力可能沒有演義當中那麼神武,但是也是十分優秀的。

    在劉備死於白帝城之後,如果東吳繼續進攻,蜀國必然會遭受重創。所以諸葛亮繼續執行著北伐曹魏,東和孫吳的策略。這在史書當中也有所體現,據《三國志》記載:

    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從此來看,諸葛亮不死,蜀漢難滅。要知道當年他可是劉備手下首席軍師,從新野的一城之地到整個西蜀的建立,離不開他的具體謀劃。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難有西蜀,而他東和孫吳的策略,毫無疑問正是因為唇亡齒寒。當時的情況是曹魏勢力強大,只有吳國蜀國聯合起來才能夠去抵擋。而東吳之所以同意和蜀國停戰,也是有著同樣的考慮 畢竟從當時來看,北魏還是太強大了。

    那麼關於這個問題,你又怎麼看?

  • 4 # 芳姐論三國

    在劉備曹操死後,活了三十年的孫權為何沒能統一三國?

    眾所周知,三國鼎立,知名度最差的就屬東吳了。劉備、曹操、孫權各為一方霸主。曹操雄踞北魏,劉備盤踞西蜀,東吳則分得東吳。曹操和劉備相繼去世,看似孫權的機會來了,那他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呢?

    不是孫權不想啊,是根本沒這個實力。

    三國鼎立,互相牽制

    即使魏國曹操去世了,還有繼位者曹丕,曹丕也是有實力的人,更何況還有司馬懿扶持,實力還在。孫權怎麼可能說打就打呢?而蜀國這邊,劉備雖然去世,託孤白帝城,劉禪這個皇帝是當的比較傻,但是他後面還有絕世聰明的諸葛亮,把蜀國也是打理的井井有條,蜀國還是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的,所以這個時候誰都不敢突擊一方。

    本身實力問題

    魏華人口最多,大概有100多萬戶。能有50萬左右的軍隊,其次吳國,人口50萬戶左右,總兵力23萬左右,但除去地方部隊,可以呼叫的也就10來萬人,而蜀國大概只有28萬戶,軍隊約有10萬左右。

    吳國的軍隊也大多都是水兵,在水上作戰能力十分出眾,但缺少戰馬,蜀國和魏國領地大多都是在平原,吳國計程車卒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

    孫十萬缺乏軍事領導能力

    縱觀三國,孫權自己親自指揮的大戰,幾乎每一場都是大敗而歸,最明顯的就是三次合肥之戰。第一次合肥之戰周瑜忙著打南郡沒來,結果孫權大敗於張遼樂進和李典之手;第二次合肥之戰周瑜死了,魯肅忙荊州的事也沒來,結果孫權又敗於張遼三人之手,孫權自己差點被張遼活捉;第四次合肥之戰,呂蒙已死了,陸遜沒來,孫權又敗於滿寵之手。

    第二和第四次合肥之戰,孫權都是率領10萬大軍結果都敗了,孫十萬的外號就是這麼來的。

    孫策臨終前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大概意思就是說打江山你孫權不如我,坐江山我不如你。

    可見,孫權的軍事才能一般,不過三國裡的人物,沒有幾個能善終的,孫權算一個。

  • 5 # 史研

    當時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這三個人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在三國群雄逐鹿的時候,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勢力,真的是不容易啊。但是因為劉備和曹操的年紀是非常大的,而孫權是比他們小了一倍,故此又多活了很多年。那麼現在劉備和曹操這麼厲害的英雄都已經死了,能夠與他們相比的就只有孫權了。那麼孫權憑藉自己的才華,究竟能不能夠統一三國呢?

    其實這個答案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孫權就是很厲害,但是他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江東的地方雖然好,但是太狹窄了,也不利於統一天下。曹操劉備死後,更是有繼承人,蜀國和魏國都是兵強馬壯的,反而使東吳是一直是最弱的,最開始連皇帝都不敢稱。孫權又怎麼能夠統一天下呢?

    江東地小,適合防守,不適合進攻

    東吳處於江東,雖然這是一塊非常好的地方,但是這裡的地形實在是太複雜了,交通又不怎麼便利,不利於攻打天下。唯有走水路這一條路比較方便一點,可是東吳又沒有什麼強大兵力,就那麼點兵力都不夠看。更何況東吳最強大敵人就是當時的曹魏,諸葛亮北伐這麼久都沒有取得什麼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朱元璋一個人北伐成功過,可想而知北伐是多麼困難的。

    當年魏國蜀國可都是為東吳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還沒有取得成功,就已經元氣大傷了。就是因為這個地方不好打下來,所以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在這三個國家中最後面玩的就是東吳。在蜀國滅亡10多年,還能夠繼續延續下來,並不是因為他的後來的君主是多麼優秀,他們反而殘酷無道,就是因為這個地形複雜,需要準備很長的時間,還要等待時機。

    面對這樣的情況孫權有什麼辦法呢?自己根本沒有強大的實力,就算有真正統一天下的雄心報復,可是也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情況,東吳能夠保留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這可是他們父兄打下了江山,他一定要守得住。

    蜀國魏華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吳國能夠留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更談不上統一天下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繼位了,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可是比他曹操更加的陰寒,在他的治理下魏國是越來越強大,雖然曹丕在位只有幾年的時間,但是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君主。就算他與孫權相比,他也是不比孫權差多少。

    曹丕在位期間可是實施了很多方面的政策,讓魏國能夠休養生息起來,當時魏國已經是富的流油了。而且曹丕也平定了北方的威脅,國力可是越來越強大,就算諸葛亮想要去北方也無濟於事。孫權見到這樣的場景,心裡想的首先不是去攻打這個地方,而是想要怎樣去保住自己的性命,讓東吳繼續殘留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至於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劉禪的確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但是孫權應該要想到,劉備死後把所有的大事都給諸葛亮來做,諸葛亮可是簡單的人物嗎?當初劉備要是聽諸葛亮的勸告,不去攻打東吳的話,說不定就有統一天下的實力了,可惜劉備還是去攻打了東吳,結果元氣大傷。就算元氣大傷了,但是隻要諸葛亮在,蜀國就很難滅亡。

    在諸葛亮死後,他已經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所有人都只要按照他的計劃去做,就可以保證蜀國的平安。這兩個國家都已經比劉備曹操的時候都還要好,孫權是根本不可能要攻打的。

    對於孫權來講,守住父兄的基業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孫權能夠有如此好的基業,都是他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一起來打下的。他們自己家裡剛開始是非常貧窮的,但是經過他父親和兄長的努力,慢慢的發展了起來,最後在江東這個小小的地盤落腳了。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孫權可是對這個非常的清楚,千萬不能夠有任何閃失,否則孫權都不好意思去見他的兄長和父親了。

    孫權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夠,吳國究竟有多麼強大的實力,孫權自己掂量掂量就會知道的。只要三國能夠保持一個平衡點,這個才是孫權最重要的事情。每當有什麼重大變故發生的時候,吳國就像做一個調劑一樣,讓曹魏和蜀國能夠處於平衡狀態,畢竟這兩個國家是最強大的,不能讓一方變大,一方變小。孫權就是要幫助弱小,然後打大的那一個。有時候就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樣,孫權逐漸的從他們身邊撈到好處。

    對於孫權來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當年可是為了荊州可是攻打過關羽,就是因為這裡面的利益太好了。不惜出賣自己的盟友劉備,最後惹來劉備攻打自己,然後再後悔了。從這一個方面看孫權真的是比不上曹操和劉備,實在是太見利忘義了。

    你們對孫權的印象如何呢?

  • 6 # 歷史迷猴神通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建安二十五年,戰爭的老藝術家曹操離開世界,孫權只有39歲。三年後劉備變成秋風時,孫權也只有42歲。劉備逝世後29年,71的孫權逝世。

    事實上,劉備和曹操是一代人,孫權、諸葛亮、司馬懿是另一代人。

    01.曹操之後的魏國

    事實上,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統一了北方,當曹操統一北方以後,他也曾經嘗試過征伐江東和西蜀,但都沒有討到便宜。

    而曹操建立的政權,也十分穩定,劉備和孫權也無法佔領他的領地。

    曹操之後,天下依舊是三足鼎立,形成了相對的平衡。

    而一個政權的實力,體現在土地、軍隊、人才三個方面。當曹操離開世界以後,曹操建立的人才體系卻依舊很厲害,尤其是司馬懿、陳群等人都是後起之秀,他們的智慧,並不遜色於曹操、荀彧一代太多。

    於是,後曹操時代,孫權和諸葛亮依舊無法撼動曹魏的地位。

    02.劉備之後的蜀國

    同時,劉備之後的蜀國,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以諸葛亮為核心的高層,採用了更加冷靜的內外政策,幫助蜀國頑強生存。

    對外和孫權重新聯盟,一心一意討伐曹魏,是後劉備時代西蜀的主要政策。

    對內,諸葛亮平定南中,擴大了蜀漢的統治面。而蔣琬、費禕延續諸葛亮的部分治國方略,讓蜀國能夠堅持北伐的國力。

    但積貧積弱的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政治上開始逐漸腐敗,姜維等人最終無法扭轉國家的命運,蜀國滅亡。

    03.後來的孫權

    而曹操、劉備之後,孫權也開啟了另外一種狀態。

    一方面,他被困在了家庭生活當中,忙於和徐夫人、琅琊王夫人、步夫人、小王夫人、潘夫人結婚生子。

    同時,孫權開始長期處理孫魯班、孫和、孫霸等子女間的激烈矛盾。因為孫和、孫霸的“兩宮之爭”,孫權處死或逼死了陸遜、全寄、吳安等重臣,動搖了吳國的根基。

    同時,對外上,孫權後來同樣變得不是那麼英明,他派人聯合遼東公孫淵,結果遭受失利,派衛溫下夷州,結果得不償失。

    事實上,孫權的一生,最英明的時候,恰恰是曹操、劉備都在的時候。也許,孫曹劉之間,是一種歷史的安排。

    所以,即使世界上後來沒有劉備、曹操,但孫權在面對司馬懿們時,遇上的挑戰可能並沒有降低!所以,他也不可能有更大作為。

  • 7 # 在下葵小胖

    劉備和曹操死後,各自的兒子登上歷史舞臺,劉備的兒子劉禪有諸葛亮輔佐,曹操的兒子曹丕有司馬懿等人輔佐,即使,劉曹二人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二人的諸侯國實力卻絲毫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東吳這邊,有大都督陸遜,但是孫權卻不怎麼用,一味自己搞一言堂,年紀大了,開始迂腐起來,大方向並沒有什麼進展。以至於在劉備和曹操死後,孫權並沒有去統一三國。

    首先,蜀漢,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全面接手蜀漢軍政,維持了三國的實力均衡。

    劉備死後,諸葛亮接盤蜀漢軍政大權,在內政上,輕搖服役,屯田開荒,抒寫出師表,聊表自己對先帝劉備的忠心。

    在對外上,連吳抗魏是諸葛亮外交的主旋律,所以吳國和蜀漢後期一直是盟友關係,都有一致的對外敵人魏國,所以兩國後期沒有戰爭,也是就於這個問題。

    在選撥人才上,諸葛亮出祁山,遇到姜維,並降伏姜維,並確立姜維為下一任的蜀國軍事領導人。有新鮮血液的注入使的蜀國實力有增無減。

    其次,魏國,在曹操死後,曹丕即位,有司馬懿等人輔佐,國威實力有增無減。

    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是一個能人,作為政治家,作為文人,都不失強者之風。自己本身就很強勢,在加上能人司馬懿的輔佐,所以魏國國勢也是皓日當空。

    在選撥人才上,選出了曹真,鄧艾,鍾會等一杆青年才俊,對於魏國的軍事指揮上那是如虎添翼。

    最後,吳主孫權,老年迂腐,無以為繼,忙於家事,無暇與其它兩國發生戰爭。

    後期的孫權,由於年齡的增長,疲態盡顯,又忙於幾個兒子之間的權利鬥爭,已經自顧不暇,不能在有所建樹。

    並且東吳大都督陸遜牽扯到幾個兒子的鬥爭中,使的內訌升級,家裡面事情都處理不完,孫權那有事件和心情去開疆拓土。

    總結,蜀國和魏國實力依然健在,東吳沒有機會,而吳主孫權在家庭人員的互相鬥爭中,頻繁奔走,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崢嶸。

  • 8 # 慕容鑑史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此時的曹魏已經一統了北方。劉備死於公元223年,蜀漢擁有了益州、漢中。然此時的孫權只有42歲,不得不感嘆孫權的厲害之處,能夠與兩位年齡閱歷相差近三十多歲的兩位老狐狸能夠從容不迫的周旋。問題來了為什麼天資聰穎的孫權沒有能在這兩位死後一統三國呢?原因如下:

    1、東吳內政

    孫權當時根本沒有精力去一統天下,內政已經夠孫權煩的了。孫魯班是孫權的長女,此女太過強勢,想要與孫和、孫霸爭權。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孫權是非常頭疼的,也正是在此時一向機智聰慧的陸遜亂了方寸選擇了干涉這件事情。

    按照常理來說這是孫權的家事,外臣本沒有資格干涉。這件事情讓他非常的生氣,陸遜的一再催促,導致孫權多疑的一面完全的展現出來,不久後逼死了陸遜。陸遜可以說是東吳後期戰爭必不可少的儒將。

    陸遜一死東吳想要出戰再也沒能拿得出手的統帥,然孫權並沒有顧及這些,對子女爭權他率先選擇了大力的鎮壓,強烈表示大權只能在自己一個人手裡。孫魯班、孫霸這些人想都不要想。不過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制止這種為了爭權兄妹之間大打出手的情況發生。

    2、整體實力

    東吳的實力相比於曹魏是弱很多的,這個眾所周知。不過比起蜀漢還是要強一些的,不過最要命的問題來了,東吳大多都是水軍,可想要進攻曹魏與蜀漢騎兵才是最重要的,東吳是可以自保的,想要出征攻打他人是非常費力的。

    孫權曾經發動了四次合肥之戰,次次大敗而歸。這些都是孫權親自領兵去的,由此可見孫權統帥能力一般,據《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記載:

    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這段話是孫策臨死前告訴孫權的,大意為:打天下你不如我,坐天下我不如你。言外之意就是說孫權的政治能力很強,不過沒有軍事能力非常一般,但是可以從他的用人上就能看出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總結:孫權不能一統天下,完全取決於東吳的地理位置以及強勢的兵種大多都是水師,而且騎兵非常少,甚至不如蜀漢。當時的內政也是讓孫權疲憊不堪自然沒有經歷去一統天下。

  • 9 # 西府趙王爺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東漢末年三雄中,孫權無疑是年紀最小的,妥妥的八零後(公元182年)。而劉備是六零後(公元161年),大了孫權21歲;曹操則是五零後(公元155年),大了孫權27歲。隨便哪一個都是可以當他爸爸的年紀。

    其實說到這裡,你不得不承認,雖然相比曹劉二人,孫權的存在感相對較低。但其以相差二人數十年的閱歷經驗,與他們並稱於世,縱橫東漢末世,甚至於登基稱帝,成為一代開國之君,這已經非常難得了。由此可見,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不是隨口一說,更不是想佔孫堅便宜。

    特別是年輕給了孫權更多的時間,公元220年3月,曹操去世;公元前223年6月,劉備去世。兩大對手離去之後,孫權不過四十來歲,正值壯年。

    按常理而言,這應該是孫權大展拳腳的好機會。

    但事實上,這並沒有給孫權帶來多大幫助。

    因為曹劉二家,雖然主公身死,但人家後繼有人啊。曹操去世時,北方几近平定,兵強馬壯,國富民多,而且以曹家宗族為中心的曹魏集團仍然是鐵板一塊,論實力依然是三家最強。甚至於隨著曹操的逝去,所謂篡國罵名也隨風而去,北方士族百姓,對於曹魏的接受度已經很高了。這也是曹丕稱帝最大的底氣。而蜀漢方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劉備身死,老將凋零。但諸葛亮還在,益州基業還在,憑藉著諸葛亮良好的內政外交運作,其仍然可以割據一方。

    總之,曹操劉備雖死,但各自家業已成,三分天下,一強兩弱的格局沒有任何改變。孫權想要統一天下,那還是得要跨過著兩座大山。

    顯然這個難度太大。

    且不說蜀國,就是曹丕統帥的魏國,孫權都惹不起。曹丕在位時,孫權一直都是處於守勢,而且連稱帝都不敢,生怕落人以口實,遭到討伐。

    雖然這期間,曹丕兩度伐吳,都是無功而返。但孫權並沒有反攻之力。

    即使是曹丕死後,孫權乘機北伐,依然是無所成就。

    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由於諸葛亮在西線發動攻勢,再加上遼東公孫淵的有意合作,孫權算是有了機會。但由於公孫淵放了鴿子,加上合肥這個孫權滑鐵盧之地始終固若金湯,孫權依舊只能是望淮興嘆。

    沒辦法,國力差距擺在那裡。而且東吳軍不善陸戰,這是大家公認的常識。即使有著陸遜這樣的名帥,那也多是以守勝,談不上開拓之功。若是周瑜不死,或許還有點希望。

    當然,實力僅僅是原因之一。

    開頭我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比如蜀國益州和荊州集團之爭、人口劣勢、南中叛亂;曹魏的皇族士族矛盾,遼東後院之困。

    而東吳同樣問題嚴重,雖然三足鼎立之下,聯蜀抗魏。但東吳並不是只有魏國這麼一個敵人。

    其和曹魏蜀漢一樣,家後院兒,還有一個不穩定因素。在嶺南之地,交趾太守士燮,雖名義臣服,但一直是交州的土皇帝,隨時威脅著東吳。在整個曹丕時期,東吳在抵禦北方攻擊的同時,還得防著交州。

    直到黃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才得以乘機入主,徹底免除了後顧之憂。此時他才算是真正有了向北發展的可能性。

    拿下交州後,事情還沒完。南部的山越地區原住民,彪悍異常,且不服管理,就和蜀漢的南中一樣。孫權又花了大力氣去平定山越原住民,這又是一個分散精力的過程。

    孫權畢竟就一個人,東吳也就那麼點兒實力,撐不起多線作戰,多方調控。所以孫權不僅僅是沒實力,更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事兒。

    但是人家孫權還是頗有成就的,經過孫權的苦心經營,孫吳疆域極大擴張:

    “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說,那就是江東豪族的影響力。這是制約孫權發揮的一大因素。江東地區本就是豪族作主,“吳之四姓”,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勢力深厚,乃是江東支柱。即使是孫家兄弟平定江東之後,也得照顧他們的影響力。

    而這些江東士族們支援孫權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保證自己的本土利益。他們有著各自的勢力範圍劃分,專注於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大都求穩,不願多生事端。所以他們是不太支援北伐一統天下這樣的事情的,首要目標乃是守土。所以我們看見,孫權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在經營江東,並不像諸葛亮那樣,一心北伐。

    總之,如此種種因素之下,孫權沒能在老對手死後北伐中原,一統三國。

  • 10 # 春風解語

    從孫策臨終遺言可以看出,孫權臨危受命的使命是穩守江東,從一開始並沒有圖謀霸業之心

    首先第一點,孫權和曹操、劉備是一個時代的人,當時能和曹、劉爭奪天下,並且平分秋色,是因為他還有年齡優勢,一個年富力強的人,開創基業是很正常的事。

    二來 曹公席捲天下,一生征伐諸侯無數,唯剩西蜀劉備,江東孫權並未臣服,並且還弄了個三國鼎立。不得不說此二人自有過人之處。

    孫權的哥哥孫策,想必大家不陌生,知人善用,謀略出眾,如果孫策不死,三國之勢倒不知道走向。孫策臨死前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徵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由此可以看出,孫策臨終前交給孫權的任務是,守好大業,並沒有圖霸的野心,孫權臨危受命的責任就是穩固江東地位。孫權繼承江東有限公司的時候,年歲尚輕,所以思想上更加開闊,他在二十七歲時和劉備一起團戰,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公,從此奠定了自己的煌煌霸業,所以在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還是年富力強的時代,臨危受命,守好江東,偏安一隅,並沒有圖霸的野心。

    雖然熬死曹操,熬死了劉備,但是後起之秀逐漸成長,如果孫權硬要統一三國,他發兵攻打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他是聰明人,怎麼會犯這樣的二

    二來在來說一說曹公身後事,曹操雖然龍圖霸業未成,但是他的兒子曹丕,也不併是窩囊廢。

    曹丕史稱魏文帝,文武雙全,八歲做詩,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他在位的時候,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建置。可以說也是文治武功,最重要的是,新一代繼承人是少壯派。

    更何況曹丕集團的猛將良多,曹公臨終前說要“慎用”的司馬懿也是一個奇才猛人,孫權熬死了曹公,熬死了劉備,但是還有後起之秀啊。雖然曹丕也自不量力的打過東吳,甚至是大敗而歸,但是不可否認,曹魏集團的實力還在,孫權如果硬和曹氏集團拼的話,也落不下什麼實惠,而且兩虎相鬥,坐擁漁人之利的,還不是西蜀,與其這樣,守得太平過日子,也比貿然進攻的強得太多。

    西蜀劉備雖亡,但是還有諸葛亮守住天下,如果進攻,也得不到任何便宜,更何況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孫權假若去攻打西蜀,長途跋涉不說,後備補給也成問題,其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他攻打哪個國家,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甚至有可能讓別人隔岸觀火,自己還吃了虧。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雖然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但是社會生產力並不足以支援大的戰役,從軍事力量上分析,江東好兒郎並不善於騎射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孫權並不能統一三國,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屬於易守難攻,可以把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守好了,但是要一統天下,其生產力與地理位置是達不到這樣的優勢的,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並不足以支援大的戰役,孫權不會去做一統天下的美夢。

    自古以來,北方統一南方都有範例,但是南方一統天下的例子幾乎沒有,孫權也打不破這個魔咒。

    孫權所處的江東靠水而居

    江東子弟水戰一流,但是要統一三國,必然要打陸地戰,甚至要善騎射,到西蜀去,還要會打山地戰,江東子弟可能打不好這樣的戰爭吧。從赤壁之戰可以看出來,沒有船,江東的好兒郎好像發揮得也沒有好。所以北上也好,南下也罷,孫權都討不了一絲便宜,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就對了,量力而行也。

    老年的孫權家庭內部鬥爭嚴重,根本無暇顧及統一天下的事情孫權

    熬死曹操、劉備都已經用了大半生精力,後面又有後起之秀,但是他已經失去了當時的雄心。

    特別是他的老年,也犯了諸多帝王一樣的錯誤,昏聵。內部爭權奪利嚴重,“及臻末年,彌以滋甚。”《三國志》這個評語,說明了孫權到了暮年,也擺脫不了昏聵的老年病,逐漸的失去了年輕時的英明謀斷。寵信讒臣,流放良人,後宮紛爭,嫡庶疑貳,這些昏君做的事,一件沒有少幹。用呂壹排陷無辜,信陸遜受讒而死,疑諸葛恪又使其總攬一切,立後立子以致播亂宮廷,他老年時光家庭內部鬥爭已經焦頭爛額,哪裡有空去一統三國。

    最後用大明才子楊慎的詩句做結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羅·喬治是2010年首輪第10順位,那在他之前的9人都是誰?現狀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