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透過長平之戰中,還“造”出了個成語《紙上談兵》,因為當時趙國中了秦國的詭計,臨時換下了,有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而用趙括頂替了他的職位,因為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才造成趙國的慘敗,最後還造成40多萬趙國將士,被活埋。那問題來了,如果趙國立場堅定,還是堅持原則,重用廉頗將軍,去指揮長平之戰的這場戰鬥,那結局會是什麼?會勝利嗎?
4
回覆列表
  • 1 # 王俊傑猛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一直用廉頗為將,趙國國力將被耗盡。

    長平之戰的細節此處不多說,只說紙上談兵。

    趙括之前,廉頗是靠堅守抵禦秦軍,雖然風雨飄搖,但是,廉頗畢竟擋住了秦國的進攻。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如果趙國一直用廉頗為將,趙國就不會失敗,卻沒有考慮到國力的問題。

    廉頗率40萬趙軍抵禦秦軍,即使可以堅守,那趙國的國力可以支撐40萬大軍的長期消耗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戰國時期生產力低下,有30兵1的說法,也就是,30個老百姓,才能養一個兵。趙國有多少人口?

    雖然趙國撤換廉頗是中了反間計,但是,即使廉頗一直為將,趙國最終不能避免失敗。——國力決定一切。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大增,為諸雄之首,拼國力,誰都拼不過秦國。

    趙括為將,是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方陣,改為主動進攻,以期一戰而勝。

    趙括,知其不可而為之,進攻,是趙括唯一的選擇。否則,趙王那兒趙括沒法交代。

    但是,白起天生就是趙括的剋星。

    趙括戰死,趙國戰敗,白起坑殺趙國降兵40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趙括,可以說是悲情英雄。

  • 2 # 瓊林夜話

    長平之戰如果用廉頗指揮,結局依然是戰敗!為什麼?

    第一,國際環境!儘管山東六國都懼怕秦國,總是聯合起來攻秦,但是,他們更希望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所以在秦趙對峙的那麼長的時間裡,其他四國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支援,都是作壁上觀。

    第二,綜合國力!秦國有八百里秦川,有巴蜀之地,糧食問題比趙國要小的多。商鞅變法使秦國兵源更加豐富,同時士兵的作戰慾望更強。因為透過打仗,他們能更快的得到財富和地位。

    第三,作戰指揮!秦國的白起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對面趙國的廉頗也不賴!如果白起是一柄鋒利的矛,那麼廉頗就是一面堅實的盾。然而,趙國和秦國一樣,都是進攻型的國家,如果當初選擇對攻,勝負誰也說不定。趙括領兵時,趙國已經因為糧草問題堅守不住了,再守下去必然失敗。所以趙括選擇了最後一博。

    第四,內部原因!趙國內部本就意見不統一。平原君堅持拿下上黨,平陽君則不同意,要避免和秦國出現摩擦!這就給了秦國可趁之機。秦昭襄王和範睢使出了離間計,又暗中更換了主將。一個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一個是初上戰場的新人,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即便是趙國不換將,秦國也會一力拿下長平,因為秦國輸不起,秦昭襄王輸不起!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戰場的事瞬息萬變,如果長平之戰沒有結束,沒有人能夠一定就說秦軍一定會勝,說不定就因為一個小卒高聲大喊秦軍敗了,導致全軍潰退也有可能。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趙國必敗呢?都是以結果來分析,就是說我們現在都知道趙國敗了,然後再把各種理由說一通,覺得秦勝趙敗是必然的,當然以結果來分析不是說錯了,這個後面來說。

    趙軍勝利也不是不可能,雖然趙弱秦強,但是不要忘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役不在少數,長平之戰的一百多年前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打敗秦軍60萬,後來的項羽彭城之戰以三萬騎兵奔襲劉邦56萬聯軍,劉邦大敗。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然後再說以結果來分析趙軍必敗的原因,其實當時來說趙國不論換誰都一樣,趙括只是來背鍋的,當然趙括來背鍋也是自己心甘情願的,而且當時也沒有認識到趙軍必敗的原因,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趙軍已經在懸崖邊上了,從這個也可以看出,趙括和白起,廉頗這些名將是不能相比的。

    廉頗的堅守是沒有錯的,趙括的一戰而勝也是沒有錯的,個人只是覺得趙王把他們兩個用反了,應該是前期採用趙括的建議一戰而勝,如果沒有打勝,然後再採取廉頗的堅守。因為前期秦軍30萬而且主帥是王齕,趙國派40萬大軍守住上黨,不讓秦軍佔領上黨,廉頗領軍取勝還是很有可能的。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開始秦軍30萬左右,趙軍20萬,後期秦軍60萬趙軍45萬左右 ,所以從人數上少,廉頗的堅守策略是肯定沒有錯的。但是廉頗畢竟是武將,對於趙國國內的詳情根本沒有了解的那麼清楚,廉頗只是認為秦軍長途作戰,趙軍則是在家作戰,認為秦軍不能堅持多久,但是廉頗萬萬沒有想到,秦軍堅持三年非但沒有退軍,相反秦軍越來越多,而趙國國內空虛,臣民不穩,趙國從趙王到軍士都已經在懷疑廉頗的能力了。就當時來說趙國已經沒有堅守下去的資本了。

    那麼這個時候趙括來請戰,正好迎合了趙王的想法,再加上秦國的反間計再推一把,廉頗被換下也是理所當然了。

    如果趙國繼續用廉頗,但是想憑趙國一己之力打敗秦軍是不可能的,首先糧草供應不上,要麼割地議和,雙方退兵,但是這個秦國已經拒絕了,當時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國已經派人到秦國議和,秦昭襄王拒絕了。所以這條路不通,然後就是聯合其他五國伐秦。但是這個也基本上沒有可能,當時其他五國都在坐山觀虎鬥,都是想誰輸了再去放一把火。當時平原君趙勝,遊說魏楚,都沒有結果。直到半年之後邯鄲保衛戰的時候,魏楚才出手。那麼這個時候,趙軍守是不可能了,攻已經是註定敗了。所以說這個時候即使是廉頗,也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的。

    如果假設趙國國內糧草充足,然後趙王一直相信廉頗,在沒有沒有其它國家的幫助下,趙國想取勝也是很難的。最多就是和廉頗設想的那樣,秦軍由於長途作戰糧草供應不上選擇退軍。但是當時已經是白起領軍了,即使退軍,廉頗也沒有能力去追擊。最多就是秦國放棄上黨,大軍退回河西。那麼長平之戰也就到這裡結束了。但是上黨對於秦趙兩國都太重要了,秦趙遲早也會因為上黨再次發生一場戰爭。

    從各種方面,或者假設來分析,趙軍敗是必然的。

  • 4 # 吳說歷史

    長平之戰繼續用廉頗的話,估計還是趙國慘敗。

    首先,趙國換帥用趙括,多半是因為趙國沒有糧食供應軍隊了。趙國向齊國借糧食,齊國不給。如果趙國不決戰,趙國四十萬大軍自己就先餓死了。廉頗的閉關不出的戰法,根本不行。

    再次,看看白起的戰績。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鄢郢之戰,哪一站不殺幾十萬人。長平之戰的主帥要是廉頗,估計也要死幾十萬人。當然不會想趙括一樣全軍覆沒。

    歷史沒有如果,誰也改變不了。長平之戰,怎麼看都是趙國必敗。

  • 5 # 若水韓流

    我只想說自趙武靈王之後,趙國就沒有多少名君了。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就開始走下坡路!沙丘宮真可以說是聖王靈君的墳墓!先後死了商紂王,趙武靈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陝西人,但其實他叫趙政,出生地是邯鄲。也可以說是河北人。按照這種說法,河北是開國皇帝最多的省!

  • 6 # 尋仙問道2019

    秦趙長平之戰因爭奪韓上黨郡而起,發展成為戰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以趙軍戰敗,被秦軍坑殺45萬降卒而落幕。其中趙國臨陣換帥,趙括變更老將廉頗的戰爭部署成為不明就裡的人歸結趙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趙括也為我們獻上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實際上就算一直以廉頗為帥,趙長平之戰也很難有機會取勝,但至少不會敗的這樣慘烈。理由如下:

    易將廉頗之前的戰爭態勢:趙將廉頗對戰秦將王齕,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雙方野戰,趙軍失一裨將,秦損偵察兵;六月趙將廉頗兵敗,失都尉城和故谷城兩個重要據點,被俘4名尉官;七月廉頗採取守勢,但仍被秦軍強攻破西營壘並失兩名尉官,廉頗遂令加固堡壘,堅壁清野,固守不出,這才有了後面趙括的表演!

    廉頗的3種軍事選擇:

    ①主動進攻。廉頗已經用事實證明了野戰、趙軍是抵不過秦軍鐵騎的,即使趙武靈王胡服射騎後,趙國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與商鞅變法後以軍功定地位且嚴格執行的秦軍有一段差距,關於這點趙平原君趙勝有很好的看法——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這個選擇暫時Pass。

    ②自行撤軍。敵前撤退是高難度且及其危險的軍事行動,如果被秦軍乘勢追擊打破陣勢那後果可能更嚴重,輕一點的損軍失土,放棄太行以西包含趙國起家的晉陽等大片領土,重一點的秦軍直接常驅進軍,亡趙或也未可知,戰敗亦不過如此,所以這條也是不能選的。

    ③持久防禦。這條是廉頗選的,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條。戰爭拼的是經濟的運轉能力,放冷兵器時代可以量化成後勤補給能力,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也。然而很尷尬的是儘管戰地空間距離是趙較近,但趙國卻打不起持久戰。長平之戰前秦已有關中、四川、江漢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可以沿渭河、黃河、汾河(水運古代效率最高的運輸方式)經週轉運輸到前線,運輸距離上是不吃虧的,趙國農業相對落後,儲糧是遠遠趕不上秦國的,史載——“(齊)王建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無食,請粟於齊”就是找缺糧最真實的寫照。儘管戰爭持久下去戰敗的無疑是趙國,但持久戰期間還可以運作,也不至於會敗的這麼慘。

    歷史沒有假如,但往往精彩之處就是我們的如果.............如果趙能說服其他作壁上觀的5國給予支援,如果能說服秦接受和議,如果秦國中內亂,如果白起或者王齕戰略上指揮失誤........

    只是沒有如果,可憐了那幾十萬的降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房子很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