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9
回覆列表
  • 1 # 蘇木花

    現在漢語發音,主要是遵循北京方言,已經遺失掉了古漢語的美。

    斜,現在讀xie,古漢語讀xia,方言有讀jia、qia等,為唐音、宋音等。

    客,現在讀ke,古漢語讀qia,方言有讀qie等。

    捏,現在讀nie,古漢語讀nia。

    以此類推,很多現代發“e”的音,古代發“a”。

    以山西方言為例

    哥、各等“ge”音,讀“ga”

    河、餎等“he”音,讀“ha”

    這、則等“zhe ze”音,讀“za”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以上四首詩,都含有“斜”字,並且也都讀“xia”。記得我們小學時候,90年代初,學校教育還在讀“xia”。前幾年看新聞,好像是統一把這些字發音改成了“xie”。這個修改,不是隻簡單的修改了發音,最主要的是改變了字的美,字在詩詞中的意境。嘿嘿嘿,乃求個哇!
  • 2 # 暮春臨花,花臨春暮

    這個〞斜〝字,不管讀(Xie)還是讀(Xia),因為是第一句的末尾字,不一定要求與下文的韻必須和諧。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況且古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詩中的第一、三、五句可以不押韻,詩中的第二、四、六句也就是逢雙的句子必須押韻。

  • 3 # 君子藏器

    其實以前斜的讀音是xia,就是霞的讀音。現在為了簡化教學和孩子學習,就沒提這個了。所以顯得不押韻。估計95年之前的都知道這個。

  • 4 # 一笑風月

    我地方言“斜”與"牆."同音,與"家"同韻。江浙,兩湖等地至今還保留著古音。若用普通話來檢測則是行不通的,唐宋時代也不流行普通話!

  • 5 # 子非子子

    這是讀音的問題,發現一個問題,現在多音字似乎逐漸隱退,就像補給ji,除了在像中央電視臺等很專業的上面還在讀給予,就是很多政府新聞發言人都讀給了!詩中哪個讀xia自然就好了,古文中還有通假字,以前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說就是古人的錯別字。

  • 6 # 遊走江湖13

    這個“斜”按古音讀“xia(二聲)”,所以當時肯定是很押韻的,只是隨著字音的變遷,按現在的讀音不押韻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 7 # 大先生的故紙堆

    這種有趣的文學現象前人稱之為“葉(xié)韻”(亦作“協韻”,又稱“協句”“叶音”),專門指詩歌和韻文中為了押韻和上口臨時改讀的字音。

    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就是“叶韻”的典型代表。

    據介紹, “叶韻”的起源很早。周代編的《詩經》,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語音的變化,一些原本押韻的詩歌讀起來不再押韻,於是就有人發明了“叶韻”的辦法。

    《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南朝齊代的經師沈重說:“協句宜乃林反。”換成現代普通話來解釋,就是把“南”讀作nín,以與“音(yīn)”“心(xīn)”押韻。

    明清以來許多學者已經對“叶韻”說進行過批判,現代人當然不能重蹈覆轍,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或教材就沒有標註此類讀音。

    但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把“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讀作xiá以與“家”押韻,把“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野”讀作yǎ以與“下”押韻,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讀作cuī以與“回”押韻,在特定場合中使用,是應該得到允許的。

    還有按詩詞格律的平仄要求須改變聲調但現在已經不通行的讀音。

    比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根據格律要求,“看”字須押平聲韻,而“看”字在古代也確有平聲一讀,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可以註明:“舊讀kān。”但需要指出的是,注出“舊讀”只是為了豐富學生古代文化知識,而不是提倡舊讀,更不宜作為考試內容,以舊讀為正確讀音,今讀為錯誤讀音。

  • 8 # 鐵錘文史

    先說答案:一些漢字,古代讀音和今天的讀音有很大變化。所以在當時是押韻的古詩,有一些今天就不押韻,不和諧了。

    題目裡面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斜字,古代讀音是xia,俠音,自然和後面家,花二字押韻。

    從我們中學學過的古詩可以發現,古代韻母為ia 的漢字,現代讀成ie並不少見。另外一例就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這裡面,田野的野字,古代讀yia雅音。所以和前面的下字對仗押韻。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變音就是回字,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字應當念成huai徊音,才能契合古音押韻。宋朝晏殊有一句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還有杜甫那一首著名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這兩首詩詞裡面,杯字要念成bai,回字念成淮,才押韻。

    其實這個現象比不奇怪,漢字讀音的變化,直到今天依舊廣泛存在。比如“我和你”這個和字,臺灣的國語一直髮音為“汗”,所以《李敖有話說》裡面,汗出不窮。要想知道漢語變遷有多快,只要看一看解放前,甚至解放初期,拍攝的電影,看看裡面演員的對話,你就知道和今天的差別有多大了。不誇張的說,能把你肚子笑破了。

    總結:漢語發音一直在緩慢變化之中,古詩中的不押韻現象,就是漢字發音變化的證明。

  • 9 # 都城歲月

    很多回答講到“斜”的古音是xiá, 其實準確的講唐代“斜”讀音是siá (s發濁音)這和今天上海話裡“斜”的發音很相近。

    但今天的漢語普通話中沒有sia這個音,所以要想讀出古音的韻律來,也可以近似發成xiá。

    所以和下文的“家“、”花”都是押韻的,都是平水韻下平聲的“六麻”韻部。

    其實對於絕句來說,二四句一定要押韻,第一句不一定要求。實際中,七言絕句首句押韻為多;五言絕句首句不押韻為多,如熟知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又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裡有一個類似的情況,“兒”古音為"ní", 否則一句也不押韻了。

    若想了解古詩詞韻律和格律方面的基礎知識,可以參考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ARM不給華為授權,華為還能不能生產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