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憑欄待月的哥

    天人合一,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哲學思想,它是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古代生產力不高,尚無科學思想,便把無法戰勝克服或無法解釋的自然規律視為天或道。當人的需求剛好順應了自然規律,比如說種莊稼剛好風調雨順,或者拜佛求經剛好金榜題名,那就稱之為天人合一。古代皇帝自稱是上天的兒子,又是人間的聖主,就是用君權神授來愚弄百姓,也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利用。

  • 2 # 趙日金141

    天人合一,有人說出自《易經》,有人說出自《道德經》,其實都是以訛傳訛,沒有事實根據。

    《易經》卦辭爻辭盡是占筮之辭,“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人還要求得天保佑呢,何言天人合一?

    託名孔子《易傳》解《易經》,有大人即聖人四合:“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若算天人合一的話,那也是大人即聖人的事兒,不關普通人什麼事兒。

    《道德經》有,天之道,人之道,卻是相反的,不可能天人合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人合一,準確表達出來的是道家莊子:“人與天一也”,見之於《莊子,山木》。

    莊子借用孔子與學生對話的寓言故事,普通人不可能天人合一。只有聖人,死後身體分解與天合一:

    “何謂人與天一也?”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 3 # 雲霧山說事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說宇宙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宇宙就包括天、地和萬物,而我們經常說天,那也包括地,人和萬物,所有這些都是組成宇宙的一部分,這就叫作“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有天就有地,萬物和天、地都是一體的,而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所見萬物只有人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首,所以“天人合一”也就是一個總稱。

  • 4 # 雪落無聲158069209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現在還有一些說不清的教派。所以不多言了。 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迴歸自己的本性,達到無善無惡,無佛無魔,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歸根復性”、“返本還原”、“西方極樂”等說法不一,但其內在本質指的都是同一種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種精神成果。

    記住:萬物的根源只有一個,人的精神本質只有一個,精神的最高境界和歸宿只有一個。如果你聽到不同的說法,不同的理論,就要用你的理智和智慧去分析判斷。

  • 5 # 節度使95

    大道至簡,只是你沒想過。

    公道,道為公,天地不說仁但是對萬物平等以待。人與物的區別就在有心識,人道是平等,平等心為仁心。

    為什麼不直接說?願意懂的人是懂的。不想懂的人你告訴他他也會說怎麼可能?你讓他上哪去找優越感鄙視別人?沒有了資源佔有的優勢,甚至不如絕大多數人、這上哪找優越感?至於人死了帶不走錢財還有子子孫孫要如何,這種人怎麼會考慮?路易十四說的話,未必不是這種人的心聲?所以路易十四上了斷頭臺。

    天人合一,在個人是感道察勢,在群體管理決策中是決勢是決策思維。以下節選自《因果決策》之(八)中華文明解讀部分。

    “因果決策 12

    因傳有《神農本草經》,說明當時已有文字記錄,中華文明從三十多萬年前伏羲氏演八卦為起源符號到神農氏時期已完善文字。從符號衍變為定型的文字,這不是短短的黃帝時期能做到的。神農氏時糧食種植業突飛猛進加上醫道確立保障了人口的穩定繁衍,黃帝時期已能進行大面積戰爭了,但人口的增長也不是短短的黃帝時期能做到的。“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神農在伏羲之後已經立曆法應用於農業,曆法也不是黃帝所立。保障生存的糧醫藥體系和社會綜合管理決策思維,是從神農氏確立後傳承至今的文明。醫道同源,神農氏是醫祖也是道祖。

        《內經》防病在《素問》,醫病在《靈樞》,是道醫典籍,據傳成書於春秋戰國。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論述人體合道之理。古代有巫,人本有神、巫通鬼。因果病用巫醫,但巫不是誰都能做的。巫字從工,人兩立於旁,平等心為恆持心。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恆持平等心,在於知而行的意志力,在義利之間永取義。“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知行顛倒,判斷力不足是自作自受;從道說知因果而干涉因果,有心之行罪加一等。人們對巫是敬怕,但巫不等於醫——醫者心全神在、人定合道,持仁心為德行,心行相應不必向鬼神求佔。中醫是臨床實證醫學,與道合而利民,站在時代的前端。

        科學是猜想後再實證,技術不能證明中醫理念只能說明現代科學手段不及中醫的層次,不等於中醫不繫統不完善。用科學的名義指責中醫,這行為本來就不科學。道為儒用、儒為道本,中醫合道:學好中醫既要仁心又需天賦,與決策者任用一樣,須知《陰符經》立意;中醫辨症考慮牽一髮而動全身、考慮人體個體特性與外界環境的交感,與決策思維一致,也說明了中醫的先進。不是誰都能達到戰略決策思維層次,沒有仁心又不夠思維層次的人不理解中醫很正常,但無知不是詆譭中醫的理由。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言。”

       《陰符經》為道門之源,文字精妙:天道立心,人心立道。應是神農氏作,炎皇完善。人們總把神農氏與炎皇弄混淆,只有可能炎皇是神農氏部族傳承延續中最後出現的出色領袖。“炎皇肇訓,稷正修官”:炎皇時期管理完備,人民的個性天賦得到全面重視和開發使用,精神文明發達、人民健康快樂,是公心大道之治。炎皇朱襄氏,擅用火,人皇為公、不重血緣血統,重血緣傳承就不會與黃帝合併部族。炎皇氏族約存八個世代四百八十年,神農傳承到炎皇總計七十八個世代共4740年,約五千年。

       社會整體資源均衡分配的制度會讓人民安定和樂,因此人民對物質資源私化的欲求減弱,故義利之間先取義而合道。炎皇順舒人性,教人民合道為治,所以炎皇是三皇之人皇。儒家敬祖是敬人皇人祖,既為人類傳承又為期待天下大同的到來——決策者為民立心,執天之道、公行天下是為大同。

        為什麼炎皇是人皇?因為黃帝不可能是人皇。《三皇玉訣》本是解釋人皇如何用《陰符經》道導於人民:此書中“去其欲,靜其心,定其意,守其神,抱一至靜而入新換舊,乃達於道”、抱一入靜就能合道,故《陰符經》並不需“賊”、“偷”入文,對照《三皇玉訣》的主旨把《陰符經》中“賊”、“盜”相關句子去掉、“邪”為語氣助詞改為耶,《陰符經》全文分四段如下:

         第一段是為治決策思維。修心,心定神明依泊;合一入道本心如此,不需要五賊、盜機;以本心取人、“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各盡職分。“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耶,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第二段,“動其機”,管理方法論、術用。“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三才安,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第三段,管理者守心為公。“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第四段與第一段呼應,象數為術為道用、為偏為借,根本在人。“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永珍,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全篇立意堂堂正正,這才是陰符經原文,符合人皇心境。神農氏是道祖,中華文明人文初祖。所以《陰符經》被篡改了:《三皇玉訣》述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陰符經》涵義,《陰符經》作者肯定不是黃帝,此其一;疑問二、黃帝為什麼要篡改《陰符經》?

       倉頡只是黃帝的下屬,若是倉頡造字,《陰符經》從哪來?《三皇玉訣》從哪來?黃帝之前幾千年的醫道知識系統是靠什麼傳承的?文字怎麼可能是倉頡造的?能誤導後人認為自己造字,一是倉頡做了類似字典的工作,二、把《陰符經》偽署黃帝名――畢竟這事只要揣測領導的心意,捧了領導、領導才能默許自己偷名。能默許倉頡做這樣的事,想想黃帝當時的公心如何,此事也旁證黃帝不是人皇。順便推一下,內經應為《神農內經》:把現內經中類黃帝請教廣成子的句子剔除,文章立意架構都完整,原本應為“神農氏曰”。  ”

  • 6 # 三月二十

    天人合一,人與天齊?

    天人不一,人亡在即!

    拆東補西,勞命傷財百姓苦,

    南征北戰,烽火連天春運途。

    海角天涯,奮鬥何為?

    青絲更白髮,香車寶馬痛哭!

    生有時,命有定,

    今朝六千萬,入夜一雁孤?

    拍馬吹牛上天,黑網黃牛入土。

    更有那娘炮不恥,禍國殃民霸主,

    劉李馮馬張謝,不倫不類鼠虎,

    直弄得千男無妻,一女千夫?

  • 7 # 槓精大叔

    抓一句話任意引申就沒意思了。董仲舒自己說過了,代天言者,非天子而何?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要順從代天言的天子。如此方能天人合一。。中庸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 8 # 古之善

    在哲學範疇,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天人合一”其終極本義是指,道之本之精氣的“一”生化道之體之萬物的“多”,存在普遍性、絕對性的行為原則之德之德行的生命機制。即老子稱謂的“德”就產生於道之本之精氣之“一”中,進而“一”存在“德行”之善之理性,才能生化,道之體之萬物之“多”。換言之,中國古哲人將“道的生命機制”之特性,也稱之為“天命”(當下可稱之為“宇宙生命機制”),因此,孔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正因為,道的生命機制中存在普遍性的行為原則之德之勢之規律(自然的價值取向,或稱自然客觀規律),所以,道生化的萬物(除人以外,從微觀階層到宏觀階層,人是萬物中生化出智慧的、最高階層的生物)內在的都存在自然德性之行之善(不存在智慧慾望的行為本性),進而萬物都能各按其位序外在的行為都遵循服從於道之德之行。

    注: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內在的自然德性就是萬物本性中的自然行為原則(陰陽行為原則)。正因為,萬物的本性內客觀存在自然德性之行之善,所以,萬物才能在自然界生化存在,否則宇宙世界就不能生化存在。人本性善,是指人本性的陰陽行為原則的自然德性之行的善,不是習性。

    由於,人是萬物中具有智慧的、最高階層的生物,人的本性的自然德性(陰陽原則+理化原則)隨人生踐行的過程中,從“陰陽原則”之性向“理化原則”之性轉化而出現慾望(注:理化原則,包括理性原則和非理性原則)。進而,人的自然德性之仁性,沒有涵養道德德性,人性之慾望會強化“理化原則”而弱化“陰陽原則”出現極端,這就會不遵循服從於“天命”的行為之道德(道德,就是道之德,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絕對參照的道德普遍原則,不是西方哲學中狹義的、相對參照的人之間的美德或自律)。

    所以說,中國古哲人在公元前6世紀,就告誡人類,“人類的行為原則”要遵循服從於“自然的行為原則”,也就是說“人類的最終目的”要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義。

    在公元前6世紀,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就已經告誡人類,“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之善,在道之本之“一”中就產生了,也就是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之德之勢之行之善。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9 # lion5710

    好吧,我說說我自己的理解,天人合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

    於人心:潔其宮,開其門,去其私,掃其塵。

    於道理: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人類、國家、家庭、個人、人體各系統、人體器官、細胞、分子、原子、夸克、~,等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的各大小系統。

    於人身:精氣神修煉後打通大周天等。

    於天道: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天虛地靜,萬物並作。

    天人合一,就是萬物普遍聯絡又在無數多個層面體現出其整體性、和諧性、秩序性、相似性和關聯性的這樣一個現象。

    天人合一就像我們平時說的“以廠為家”一樣,既是個比喻,也有幾分事實。廠就是廠,家就是家,做事可以以廠為家,但絕不是把廠裡東西隨便用就像自己家裡的一樣,工廠賺了大把錢工廠不會把你當它的親兒子。能不能以廠為家,是個人的選擇。以廠為家的,是更多的偏重於理解了大我的重要性;不以廠為家的,更多注重小我的獨立性。但不論是大我或者小我,那個實實在在的整體性、聯絡性和個體性的關係,就在那兒,不增不減。

  • 10 # 湯谷沖霄

    “天人合一”是道學中以陰陽氣觀念下,對地球上萬物化生化滅的最簡捷類比總結。

    “天人合一”源於《易》中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和巜道德經》中的“萬物皆負陰抱陽,衝氣以和。”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球上的萬物都是陰質陽能交替主導的“左間”和“右間”運動中化生化滅的。“左間”是地氣升即陽能之氣由地受熱而上升,上升的同時負載了氣化的水和溶於水中的五行陰質,陽能起主導作用。“右間”是天氣降即天陽能之氣被聚積的水包裹而下降入地。“左間”化滅,將宏觀可視的陰質陽化為微觀的氣態,為無。道學稱為道。“右間”化生,把微觀的i態陰質積聚或化合為形或新質,為有,道學稱為器。這就是負陰抱陽衝氣以和,萬物化生化滅的道。即萬物化生化滅的總規律。萬物包括天、地、人及所有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地球上的一切一切。

    萬物在化生化滅中全都執行一個道,呈現一個象,共同的振幅,共同的質地元素,共同的時序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一個類別,可用”天人合一”來總結。其中”天人”是指萬物,”合”字古人與”同”字通用,詮釋為:萬物化生化滅同一。這是生命學的核心奧秘,知此理研究天地之問的”化生化滅規律,就明瞭人體的化生化滅及得病患疾的原因。《內經》中的運氣七篇,講的是天地之間的正氣、邪氣、來氣、復氣,都是決定於氣機的執行。氣要得位,適度才能正常化生化滅,否則就要有災害。細悟知人體內的真氣得位、適度就無疾無病。正合”天人合一”之理,所古人云:不知氣立,不可為工。當醫者必須悟通”五運六氣”的運氣學。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應”是道儒兩個不學派的認知觀。道

    學的”天人合一”是以氣觀念(微觀)下的實質的類比,儒學的”天人相應”是以形態、形狀、功能等可相比對,是一種虛擬對比。是對宏觀現象的比對,沒有真正聯絡和相互關連。

    ”天人合一”不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人和大自然不是主從關係,是平等關係,人和大自然是同步按時之序進行化生化滅。一旦不同就會產生疾病。

    ”天人合一”理念,是學習傳統”三世醫”的入門基礎。只有氣觀念,才能悟知”左間””右間”的道和器的化變之理。悟知氣機化變之機。悟知未病已病之故,悟知經絡之夲源,悟知養生絕技,悟知藥針調氣改味之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創板投資者50萬資金准入門檻,新股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限漲跌幅,風險很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