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兒子四歲八個月了,對死亡的話題特別的敏感,只要稍微一觸即到這個話題,他的兒子就嚎啕大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這種狀況感覺束手無策,該如何應對呢?
10
回覆列表
  • 1 # 付小平

    推薦幾本和生命、生死相關的繪本,讓孩子對生命的認識從死亡開始。

    一、《再見了,艾瑪奶奶》

    作  者:(日)大塚敦子 攝影,文字 (日)猿渡靜子 譯

    出 版 社:南海出版社

    簡 介:這本繪本講述了艾瑪奶奶從獲知身患絕症到去世的最後一段時光。當死神即將降臨時,艾瑪奶奶在“臨終意願書”上籤了字,從容地去處理自己的後事,還與親人一一道別,在那一刻到來的時候,艾瑪奶奶、她的家人還有思達,都在平靜地迎來死亡的瞬間。

    二《獾的禮物》

    作  者:(英)華萊 編繪;楊玲玲,彭懿 譯

    出 版 社:明天出版社

    簡 介:獾是一個讓人信賴的朋友,他總是樂於助人。他已經很老了,老到幾乎無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就快要死了。這天晚上,他對月亮說了聲晚安,就拉上窗簾。他慢慢地走進地下的洞穴,那裡有爐火。吃完晚飯,他還寫了一封信,然後就坐在搖椅上睡著了。他夢見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後覺得自己的腳離開了地面,覺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體了。

    第二天,狐狸給大家唸了獾留下來的信:我到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去了,再見!

    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裡,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

    三、《爺爺變成了幽靈》

    作  者:(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 文;(瑞典)愛娃·艾瑞克松 圖;彭懿 譯

    出 版 社:湖北美術出版社

    簡 介:爺爺變成了幽靈,和艾斯本一起回想到底自己是忘記了什麼。回想起發生的一切事情,和奶奶、和艾斯本的一切事情,似乎都還沒有忘記的。哦,原來是忘記了和小艾斯本說再見啊。

    四、《我永遠愛你》

    作  者:(美)威爾罕 編繪,趙映雪 譯

    出 版 社:明天出版社

    簡 介:這個故事圍繞著一個男孩和一隻狗展開。他們一起享受恬靜時光,但是狗的生命短暫,男孩看著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卻無法幫什麼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實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在每晚入睡前,總記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這句“我永遠愛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卻在阿雅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一句話卻是男孩在傷心之餘心中最大的安慰。

    這本《我永遠愛你》在啟發幼兒的“死亡教育”上還是有很大特殊意義的,而且它可以讓小朋友們懂得要及時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當永別來臨時就不會有悔意了。

  • 2 # 孤獨行者Noodle

    題主你跟四歲孩子談死亡也是沒誰了,我前一陣子才看了一本探討死亡的書,是耶魯大學的公開課啊,你這是要造神童麼?

    對於死亡的認識我想除了得道高僧還有神佛沒人會認識多麼深刻吧?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你讓一個四歲孩子去感受死亡?感受人的死亡?那不就是蠢就一個字麼?

    但,但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就是尊重一切弱小的生命,當然那些蒼蠅蚊子害蟲之類的除外,平時尤其要注意不要帶孩子去玩某些有暴力傾向的遊戲,或是去買那些為了錢而買賣養不了多久的寵物,比如被染了色的小雞,比如商場裡或集市上撈活魚玩,那明顯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對孩子認識死亡很不利。

    而可以養條陪伴他的小狗小貓之類的,陪他長大,更可以培養他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愛心。

    而目前階段絕對不可以涉及關於人的死亡的事情,甚至開玩笑也不可以!

    但你既然已經木已成舟開了頭了,當然就要去消除它啊,不要再提關於死亡的話題,也只能這樣了,甚至可以欺騙他人根本不會死的,暫時這樣解決也許就是上策吧。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要慢慢淡化吧。

    望回答有幫助!

  • 3 # 微微安卡拉

    我也是孩子的媽媽。我兒子也是經常說到這個問題,不過我平時給他講的比較多。所以一般不會特別害怕。既然孩子那麼敏感,那我覺得不妨透過繪本來啟發孩子。千萬不要硬著去談。

    當孩子產生死亡恐懼時,父母又解釋不清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先放一下,用一些轉移的方法,讓孩子對問題不是這麼執著。對於幼齡段孩子,轉移這種方法是不錯的,例如可以說爺爺奶奶到了月亮上,或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或藉助繪本,幫助孩子理解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回頭的。嘉嘉舉例,有一本繪本描繪的是小豬的爸爸很厲害,可以將小豬所有的玩具都修好,有一天小豬看到快要死去的小鳥時,小豬請求爸爸修好,豬爸爸說修不好了,小豬很傷心,最後豬爸爸告訴它,有種東西叫死亡,所以要珍惜現在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還有一種轉移,可以向孩子解釋離去的親人變成天使守護著你,只是你看不見而已,給孩子童話色彩,帶來溫暖和安全。透過繪本,讀物,讓孩子感受死亡並不可怕,只是階段性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儘量給孩子安全感,想像力。沒必要給幼齡段孩子太沉重的解釋。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孩子有了思考,會自然產生遺憾、懷念、不捨,這時家長可以拿出照片分享,懷念以前親人在世時在一起的很多美好時光,讓孩子記住美好的東西。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慢慢和他講責任,人生就是一場告別,教會孩子在與人相處時,學會沒有遺憾地告別。

    1.《活了100萬次的貓》

    有一隻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有100萬個人寵愛過這隻貓,他們在這隻貓死的時候哭過。可是貓連一次也沒有哭。最後一次,這隻貓竟然哭了,因那時候,他有了自己心愛的人——生命是有限的,但愛不會消逝。

    2.《一片葉子落下來》

    作者透過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來展現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

    3.《永遠有多遠》

    一本從一個孩子視角體驗關於親人離世的詩意圖畫書。小埃貢的爸爸去世了,埃貢和媽媽很悲傷。爸爸永遠離開了他們,“永遠”只有短短兩個字,然而過程卻異常漫長。周圍的人們議論紛紛,對他們表示同情,但是這世界上卻沒有一種藥能夠治癒“永遠”。埃貢終於知道,爸爸永遠離開了,生活仍要繼續。埃貢還知道,爸爸也會永遠陪在他身邊

    4.《象老爹》

    象老爹和老鼠妹妹是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忙。但象老爹很老了,到了去大象天堂的時候了。可是通往大象天堂的橋斷了,只有老鼠妹妹能夠修好。雖然難過,雖然知道象老爹不會再回來了,但深愛象老爹的老鼠妹妹依然把斷橋修得結結實實,象老爹堅定地走上了那座窄窄的橋……

    5.《爺爺變成了幽靈》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歡的爺爺在大街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了,小男孩無法割捨對爺爺的依戀。在思念中,小男孩找到了親近爺爺的方式,並慢慢接受親人的死亡。這個故事蘊含了對死亡的解釋,教給孩子面對死亡的態度。

    6. 《再見了,艾瑪奶奶》

    本書講述艾瑪奶奶從獲知身患絕症到去世的最後時光。

    當死神即將降臨,艾瑪奶奶在“臨終意願書”上籤了字,從容地處理自己的後事,與親人一一道別,在那一刻到來的時候,艾瑪奶奶、她的家人還有思達,平靜地迎來死亡的瞬間。如此豁達的態度,讓人動容。

    7.《熊和山貓》

    一天,熊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小鳥,巨大的悲傷將他包圍。身邊的朋友們都善意地勸他遺忘,可他卻把自己封閉起來,怎麼也走不出傷痛。唯有山貓,他陪伴熊一起凝視悲傷,引導熊回憶起與小鳥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熊終於明白,雖然小鳥離開了,但小鳥可以永遠活在他的心中。《熊和山貓》中包含著感人至深的情感,同時又是一則寓意深刻的故事,它喻示著人生中的離別、成長。

    8.《爸爸的圍巾》

    小主人公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圍巾是一條暖暖的綠色的圍巾。星期一到星期日,主人公戴著圍巾完成了很多事情,變得越來越快樂、勇敢。最後,圍巾找不到了,原來爸爸的綠圍巾會魔法,變成了春天的綠樹綠草。我看著滿眼的春天綠色不再哭了。所以,爸爸,你不要再擔心,就在天上看著我和媽媽吧!

    9.《獾的禮物》

    獾離開了這個世界,也離開了所有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沒有獾,大家實在太難過了。直到春天的來臨,所有的動物聚在一起懷念獾,說著獾以前與大家相處的種種,大家的悲傷才慢慢撫平,因為獾雖然永遠離開了,但他所留下來的“禮物”卻像是礦藏一樣,永遠都在幫助有需要的人。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裡,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

    10.《當鴨子遇見死神》

    一隻無憂無慮的鴨子遇見了大名鼎鼎的死神!死神的出現預示著什麼?離開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感覺?作者將人們生活中盡力迴避、難以面對的死亡話題,透過詼諧幽默的故事表現出來,讓讀者透過鴨子直面死神的經歷,去學會接納、思考和勇敢面對“死亡”這個字眼。

    不要期望孩子透過一次談話就能理解死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心理狀態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不同。

  • 4 # 積木育兒

    可能對於很多的爸爸媽媽來說,我們都會盡量的去迴避死亡這樣的話題,因為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且我們也會認為孩子太小,即使我們給他解釋什麼是死亡,他可能也不是特別的明白。

    但是我想說,死亡是我們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它經常出現在動畫片,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可以說,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如果是一個人死去了,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不會再說話,他的眼睛不會再眨,他不能喝水,他不能吃飯了。

    對於已經上了學的孩子,我們可以說的稍微多一點,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每一個人,每一種動物,每一種植物都有著各自的生命週期,對於人來說,我們出生的時候是一個嬰兒,逐漸的我們長大,一歲,兩歲,三歲,直到成人,成人之後我們會逐漸的老去,老態龍鍾。

    當你解釋死亡這個問題的時候,每一個孩子的反映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有些孩子就會直接反問你,那你會死嗎?答案當然是是,但是我們需要琢磨一下怎麼去解釋。

    但是我們會活非常非常長的一個時間。當我們在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語氣不要是特別嚴肅的,我們要和日常,和他們交流一樣。這樣的話,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同時,我們也需要和孩子強調的是,這件事情並不是你目前需要去擔心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才我會強調我們都會活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長的時間。面對死亡,有一些孩子會把這個原因歸咎於自己。例如,爺爺去世了,他們可能會說,爺爺去世全都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夠好,所以爺爺才會去世的。所以,在日常的交流中,我們需要去注意幫助孩子去克服和緩解他們的這種內疚感。

  • 5 # 老麥說說

    老麥建議你帶著孩子一起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尋夢環遊記》,整個電影講述的恰好正是孩子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一個愛好音樂的小男孩,如何通往陰間去找尋自己的親人的溫情故事。

    故事的核心很有意思,類似於中國的鬼神文化,故事的設定是陽間的每個人死後都會去往一個叫做陰間的地方,陰間的每一個人,每年都會有相應的假期,在這一點他們可以邁過那條陰間的橋,來看望陽間的親人。但是如果陽間在這一天沒有人祭拜這個亡魂的話,它就不能跨過那座橋。而當陽間的親人都忘記了這個亡魂,亡魂就會在陰間再次死去——徹底的消失。這與中國的祭祀文化很是相似。

    故事很溫情,緩緩講述著生命與死亡,孩子相對比較樂於接受,而且故事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愛,不管是對活著的親人還是死去的親人,都要保持一種深深的懷念與愛,這一點是很可貴的,於是我想,孩子在看完這部電影,會有所感悟。

    當然老麥對自己的孩子是這麼說的,活著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去了就會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存在,我們再也看不到摸不著,但是那個生命形式會伴隨著我們,很長很長的時間,甚至在將來的某一天,會再次遇見。所以,我們要過好當前的生活,好好珍惜每一天,也要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如果很久很久後的哪一天,再次遇見,讓逝去的親人看到一個棒棒的自己。

  • 6 # 思悟心蕾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小時候也經歷過。只是當時我所得到的答案很奇葩,但是卻給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提供了更大的動力之源。

    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要給孩子將那些死亡是什麼?而是講一些如何活的更久的方式和方法,諸如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要求如何做,只有讓他逐漸的從生活中來保養和保護自己,逐漸的就會使他淡化對死亡的冥想。

    比如想要遠離死亡就要好好學習書本知識,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等等。其實這些卻在潛移默化的幫助我們取得適合自己的養生延年益壽之道。只要把前期的鋪墊先做了,之後就會慢慢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使得他們逐漸的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開啟這扇門就是需要父母智慧這把鑰匙,用法不當就會給孩子製造恐懼和對生活產生排斥現象。

    總而言之,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有時候需要迂迴路線進行展開。面對死亡,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孩子們的路比我們現在會更長,更有意義!

  • 7 # 和諧快樂

    但是超過五歲的孩子就可以改變教育方式了!因為孩子大了!知道的事多了再以簡單神話的解釋孩子會害怕了!等事的孩子就可以這樣解釋-每個人都會死亡!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迴圈而以!都不死這個地球就滿了沒地住了!只是有死的早些有死的晚些!人死如燈滅什麼也將不復存在!如上天堂和地獄只是人類想象的思想而以!該如實告訴孩子!這樣孩子不會留下害怕的陰影!這樣能給孩子一個腳踏實地的思路!為孩子的未來打下一個好的心裡基礎!

  • 8 # 佛法真諦

    我建議比喻成樹葉,每個人就像樹葉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落地的時候。葉子也會經過春夏秋冬,白天和黑夜,最後時間到了,使命完成了,到了葉子離開樹枝落下去的時候,這就是叫做死亡!

    人就是和葉子一樣,都會經歷春夏秋冬,白條和黑夜,都經歷慢慢成長,慢慢變老,最後和葉子一樣落下的!所以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要多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才不枉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哦!

  • 9 # WILLSON1625027

    誠謝相邀。本人沒有經歷過這類事情,很多小孩也應該是在接觸社會和大自然中慢慢懂得的。所以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釋:

    要讓小孩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包括多帶出去公共場所、親戚朋友聚會處等等,不要一直把小孩當寵物似的關在家中,或者就是家中-學校(幼兒園)兩點一線,這樣可以讓其“見多識廣”,增進交流。有些事由大人講不如由小孩之間交流容易讓他們接受。一年四季中,應該讓他們瞭解大自然,從花花草草、小蟲小鳥中讓他們瞭解生物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物學常識,再推及到人,告訴他們這是正常的自然規律。告訴小孩人的正常壽命比花草鳥獸長(如100個春夏秋冬),不用擔心,但是那些事情是會傷害人、甚至是致命的,只要鍛鍊身體、保持健康、趨吉避凶,人是可以長命百歲的。

    人是大自然的一員,必須置身於大自然中。

  • 10 # 壹佳健康

    寶寶小時候就十萬個為什麼,這麼多的為什麼中,最不好回答的就是“性”和“死亡”。

    四歲的孩子還小,他們剛對死亡和性有疑惑,但是家長們卻並不能很好的回答,不能太沉重,又不能太敷衍。孩子其實對父母是很信任與依賴的,此時真是為難了家長。

    0-4歲: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解釋“死亡”。

    4-7歲: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應該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讓他們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7-13歲:他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推薦幾本描寫死亡的書,可以看看:

    《爺爺變成了幽靈》、《我永遠愛你》、《天藍色的彼岸》、《獾的禮物》、《再見了,艾瑪奶奶》、《一片葉子落下來》、《外公》、《祝你生日快樂》、《蘇菲的傑作》、《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冬季該如何管理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