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愛癮的摯

    《三國志》是一部由陳壽所著記載了蜀、魏、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別史,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史書!!!畫重點,是史書。

    《三國演義》則是一部歷史小說!!!屬於文學作品。演義大部分是根據《三國志》的情節所編寫出來的。正所謂三分史實,七分虛構。

    從史學價值上講,《三國志》更高,但是如果說到文學價值,《三國演義》要更高一籌。

    從歷史時間上看,《三國志》的時間比《三國演義》要早。《三國志》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公元280~290年;而《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洪武年間羅貫中寫的。

    再從歷史真實性來講,《三國志》對三國曆史描述的較為客觀,而《三國演義》其中摻雜了作者的個人情感,也就是題主所說的為什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呂布、劉備和曹操評價不一致。

  • 2 # 忘憂草

    眾人都喜歡看《三國演義》,因為書中的人物各有特點,栩栩如生:有的仗義,有的有勇,有的有謀,有的率性。個個都是人們心目中的膜拜者。此書版本眾多,現在流行的是120回的版本。此書原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小說中對人物的描寫過分英雄化或醜化,與史實偏離較大。書中以蜀國為正統,“只誇劉備,痛罵曹操”。《三國志》是晉代陳壽所編,內容簡單,含義深刻。採用傳記式,內容較貼近歷史,所說事實基本可信。書中以魏國為主,因為是魏取代漢,所以以魏為正統,所說皆為史實,並且收錄在四庫全書中,是正史。因此三國志更貼近當時的現實。

  • 3 # 初心如舊

    如何看待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明朝初年,羅貫中先生依據 【三國志平話】,廣徵博引,嘔心瀝血,苦熬歲月,精心編篡的一部鴻篇鉅著,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不僅在中國,就是周邊國家,比如北韓,越南,南韓等也都有很大影響。國內凡是有文化的,沒文化的,都愛聽,愛看,愛說三國故事,可以說老少咸宜。

    三國志是三國後期的陳壽先生,儘自己史官職責,依據魏,吳兩國資料,以及自己蒐集的蜀國資料,精心編篡的一部史書。與【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並稱前四史,在史學界有巨大影響和地位。但由於三國志是文言文,晦澀難懂,敘事簡單,乾巴枯燥,所以讀者群並不大,只有少數研究人員,愛好者偶爾研讀。

    順便談下如何正確看待兩部著作的讀者群。首先,這兩讀者群的人,應該是朋友,相同的愛好,相同的平臺,把大家聚到一起,豈不是緣分?所以,應當相互尊重。讀過三國志的,不要認為三國演義讀者群沒文化,沒品位。其次,演義讀者群也不要覺得三國志讀者群高傲,胡說八道。有時間有興趣,自媒體作者可以對有些事情解釋一下,否則就一笑而過,不用盛氣凌人;第三,演義讀者有時間有興趣,可以點贊,評論,反之,則不屑一顧就行了。試想,如果把一個本來陶冶情趣,消磨時間,現在還有掙點小錢功能的平臺,搞成隔空罵戰的場所,豈不是氣大傷身,得不償失,那就太遺憾,太無趣了吧?(2:02)

  • 4 # 老程論三國

    1.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但由於它的趣味性和對人物的生動刻畫,使人們對三國中的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單騎救主”、"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等著名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2.三國志《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三國志》是一部史書:

    與《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思想不同的是,陳壽是晉朝朝臣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史書《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陳壽所著《三國志》除了在史學上有著出眾的地位,在三國史上更是有著無可比擬的主流位置。

    3.《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不同

    看過上面的介紹,我們應該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章回體小說,而《三國志》是史書。

    兩者的淵源則是《三國演義》是透過《三國志》提供了人物,故事,歷史背景。但是其中的很多故事有了變化,甚至是《三國演義》增加了完全沒有的劇情

    小說有很多虛構的成分,虛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塑造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生動。

    而作為一本史書,可以用來探究歷史真相。雖然它們都有故事、人物、情節。但我們不可以將二者混淆。用讀歷史的角度眼光去看小說。

    在《三國演義》中,還存在著許多主觀因素:

    由於當時統治者對漢族的打壓,振興漢族成為許多仁人志士共同的願望,而身為蜀漢正統的劉備自然就受到了關照,作者借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所以《三國演義》的主要基調是尊劉貶曹。

    在這本書中,劉備成了“仁義”的化身,幾讓徐州,三顧茅廬,對漢室忠心耿耿。

    而在歷史上鞠躬精粹的一代名相諸葛亮則徹底的神話,魯迅評價其演義形象近妖,夜觀星象,能掐會算,奇門遁甲,陰陽八卦無所不通。

    至於性格複雜的一代雄主曹操則被醜化成一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陰謀家,野心家。

    雖然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大多經過修改。在讀這兩本書時,一定要保持正確態度,客觀看待。

    切勿以小說論史,以史諷文學作品。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 5 # 張淨思

    要正確看待《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首先要了解《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區別。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歷史為題材的演繹小說。裡面塑造的人物形象豐富,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也是《三國演義》廣為流傳的原因。但它畢竟是一部小說,許多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虛構成分,是經過作者羅貫中藝術加工的。

    而《三國志》則是一部正史典籍,多用概括性語句描述人物事件,閱讀起來比較乏味。所以讀過《三國志》的人比較少。它的作者陳壽是一個治學較嚴謹的人,對於沒有把握的人物事件寧可棄而不用。因此《三國志》上所記載的人物事件應該是可靠的。

    既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那我們就應該拿看小說的心態去看它。我們更應該關注它的文學價值,欣賞作者的寫作功底。而不必過於計較裡面人物事件的真實性;而《三國志》是正史,可以作為研究歷史的依據。讀史可以明智,應該關注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對我們為人處事有什麼指導意義。

  • 6 # 鐵王座的遊戲

    這不搭邊呀,三國志是史書看著沒意思冗長無味,三國演義是小說在大體上沿著歷史走向在細節上虛構一些事情來突出人物事蹟,比如三國志記載趙雲抱著劉備小孩逃脫,但是演義裡面直接寫出個七進七出,這多精彩,

  • 7 # 福建容雅閣紅木

    簡單來說,《三國志》是史書,大部分都是根據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記載。《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改編的小說。要精彩的看《三國演義》,要真實的看《三國志》。

  • 8 # I方圓居士I

    《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融入了元明時的人民對於正統的嚮往,因此基於老百姓的口口相傳,最後成書。由於元明時期大家對正統統治的嚮往,以及宋朝之後理學對於正統的灌輸,因此《三國演義》繼承了"崇劉貶曹"的風格,站在了劉備蜀國這一邊。併為了凸顯對於劉備推崇,最後變成了魯迅口中的"劉備之德近似偽,孔明之智近似妖"。

    《三國志》是西晉時陳壽所撰,由於西晉與曹魏的關係,僅此整本書都是將曹魏奉為正統。何以見得?三國志中只有曹魏國君有本紀,而劉備、孫權等只有列傳。我們知道,從司馬遷《史記》開始,本紀就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項羽本紀例外),由此可以看出陳壽的觀點。而且一直到唐朝都是將曹魏奉為正統。同時《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就是正史,所記載的歷史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而《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嚴格來說不能算曆史,至少不能算信史,這就像現在拍的經典古裝劇差不多。此外《三國志》是典型的紀傳體,是按人物書寫的歷史,《三國演義》就是在講故事,是按時間邏輯展開的。

  • 9 # 東嶽老梅

    要說如何對《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作出評價,這個議題太廣泛,不如把這兩本書作個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首先,兩本書的性質不同,一個是歷史著作,一個是文學著作。《三國志》是以傳記的形式,記述歷史人物。《三國演義》是以時間順序,講述歷史故事。歷史著作重在真實,而演繹故事貴在生動,所以,《三國演義》有些虛構的情節和人物。

    再者,兩本書的寫作年代不同,《三國志》作者是西晉的陳壽,《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初的羅貫中,兩人相隔千年。他們兩個寫得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當然包括這些人發生的事。如果非要說兩本書的關係,應當像是母子,沒有陳壽的三國時期人物傳記,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演義》。

    這兩本書,還有一個不同點,也很重要,就是陳壽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對記錄的人和事,比較客觀公正,他尊重的是事實,而羅貫中描寫的《三國演義》,有較強的個人感情色彩。《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是蜀將馬謖的部下,馬謖因街亭失守被殺,陳壽的父親也受到連累,諸葛亮對他處以髡刑(就是割發),但是,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沒有一點醜化,對其評價也很高。而羅貫中由於受民間傳說影響,對曹操進行了很多歪曲,典型的是利用呂伯奢事件和華佗事件。這兩個事,《三國志》中都有簡單記載,此處不多做贅述。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是很重要的著作,前者意義在歷史,後者意義在文學,所以不能分優劣。

  • 10 # 伯樂點金投資

    《三國志》是一部史書,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章節內容基本跟據史實記載,可信度高,是值得史學家研究考證的一部文獻。

    《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演義小說,由元未明初羅貫中所著。是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經藝術加工而成,一些故事情節如草船借箭、智算華容道、空城計雖不符合史實,但故事情節精彩、語言優美,讓人津樂道,是一部不可多得、婦乳皆知、影響深遠的優秀演義小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的古義和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