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
2 # 知常容
袁崇煥死了,吳三桂不開山海關,清軍依舊入不了關。明朝滅亡是三股勢力夾擊下的滅亡,李自成席捲了整個中原,並且攻破了北京城,造成了北京城的空虛,吳山桂投降了滿清,做了漢奸,使得滿清不費吹灰之力進入了中原。崇禎皇帝的無能,大臣的離心離德。最後鑄就了大明的滅亡。
明朝讀書人的氣節很好的很多。你像我們台州的方孝儒被明成祖誅十族都不妥協。後期的東林黨人,寧願被宦官殘殺,也不願意妥協投降。崇禎皇帝寧願自殺也不願南逃。談到這個大家熱血沸騰。這是氣節。還有網友一直推崇的天子守國門。
對一個人來說氣節的確是很重要,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光憑勇氣,光憑一時的血勇那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治大國,如烹小鮮。所以決定明朝滅亡不滅亡,並不是因為袁崇煥被殺或者不被殺。袁崇煥被殺,固然是導致清兵入關的一個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經濟崩潰,積重難返,加上天災,而崇禎壓根不是治國之才,所用大臣也不是。
-
3 # 聯盟大俠
清軍入不入關,和袁崇煥沒有多大關係,袁崇煥為啥被崇禎殺死,不也是因為清軍攻到了北京城下。所以就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袁崇煥不死,清軍就得不到明朝的天下。
其實這也不太可能,明朝之所以滅亡,因數太多了,不是多幾個袁崇煥就能解決的,說實話,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人能力完全不弱於袁崇煥的,甚至還遠遠超過,但是明朝還是滅亡了。
大勢、命運這種東西你說不清楚的,崇禎也不算是昏君,但是這個階段的明朝就是這麼無奈,僅有的好運氣也全部站在清軍那邊(清軍能夠崛起,簡直就是你買十次彩票就中十次彩票這樣的好運氣)。所以啊,這玩意你說不清楚的。非要解釋的話,就是所謂的“天命”吧。
-
4 # 大獅
袁崇煥死或不死,清軍入關都是必定的,而不是因為死了一個袁崇煥而造成的偶然事件。滿期統治者的理想就是入主中原,向當年的蒙元一樣做天下人的皇帝,永遠也不可能因為一個袁崇煥而改變夢想!
袁崇煥此人確實是一員悍將不假,但是也沒有現在的傳記中吹噓的那麼神,只不過在指揮才能和戰略方針上面有強項罷了。當年努爾哈赤統兵席捲遼東地區,數戰數捷,可是卻在寧遠地區吃了虧,沒能打過一個當時之時個寧遠道的袁崇煥。敗兵迴歸後,幾個月後便死了。
後金滿清垂涎中原已久,不可能偏距關外的白山黑水之間,而且當時的滿清八旗在戰鬥力和士氣方面都達到了頂峰,反觀大明朝面對內憂外患已經是疲弱不堪連連吃敗,但是袁崇煥打了個勝仗,這事可不得了。
這事傳到大明朝廷,朝廷上下齊吹袁崇煥,愣生生把個袁崇煥包裝成戰神,而且以訛傳訛,說得神乎其神。說他一炮糜爛千里,轟死賊奴數千等等,贈其威名“東虜剋星”!
後來寧錦之戰挫敗皇太極,更令其威名遠播天下,袁崇煥的神話故事就更多了。你若是看當年的太監監軍記錄,那都不是人話,活脫脫外星人大戰地球人的節奏。
回頭看兩次大捷,其實袁崇煥表現並不佳,第一次弄得士兵傷亡殆盡,要不是有援軍趕到,估計袁崇煥也玩完了,更沒有什麼一炮轟死努爾哈赤和數千清兵的故事。第二次是依仗城牆高大,於高牆壁壘之中射殺攻城清兵,緊急關頭加之毛文龍出兵牽制,方才僥倖勝之。
但是袁崇煥怎麼做的呢,兩次大捷全部將功勞攏到自己身上,兩次戰役中滿桂和趙率教等將官身先士卒與敵寇廝殺,但是戰事結束後。這些人的功勞全被袁崇煥一個人奪了,後來或許是自己成了崇禎眼中的紅人,於是乎為所欲為,不與朝廷上奏便自行斬殺毛文龍,也因為斷了大明一條手臂。雖然毛文龍不是什麼善類,袁崇煥也強不了哪去。現在的袁崇煥可不是當年給魏忠賢修生詞,搖尾乞憐的時候了。
袁崇煥能打不假,但是後期的幾場戰役也沒看出他有多大能耐。滿清八旗快到了北京城外,也沒見袁崇煥怎麼著。
袁崇煥也是個悲催的人物,那個崇禎皇帝疑神疑鬼,整個一個人格分裂患者,最後也不分真假,將袁崇煥給凌遲處死。可憐袁崇煥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是這麼一個下場,連肉都被老百姓分食了。唉,可憐可惜可嘆啊!
不論怎樣,袁崇煥在民族大義方面確實不能詆譭。後來滿清修明史的時候,也將他大讚一番。不論滿清執政者出於什麼目的來褒揚他,總之袁崇煥的愛國將領的名聲是一直流傳的。
所以還是開頭的那句話,袁崇煥死不死跟滿清入不入關沒任何關係,明朝大勢已去,氣數已盡,不論是誰也很難托起這顆已經根基潰爛的大樹,一個袁崇煥不行,十個也不行!
-
5 # 布夫舟
我個人認為清軍還是會入關的。清軍並不是從戰場上打入山海關的,而是趁著大明內亂,被吳三桂引入關內的。當時清軍的口號並不是什麼入侵大明,而是以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進入的北京城。畢竟,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向周邊國家借兵也是有的,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就曾經想回紇借過兵來平定叛亂。之後,清軍招降了很多明朝降將,並趁著南明內亂,對反抗勢力各個擊破。
明朝之前,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完全滅亡的只有宋朝。因為宋朝本是就沒有統一過中國,加上當時的蒙古幾乎吞併了南宋周邊的大部分國家,領土面積空前強大,使得蒙古各個方面的實力是完全強於南宋的。即使這樣,南宋也是抵抗了幾十年。滿清其實實力是不夠吞併明朝的,只是由於明朝內亂,滿清很好的抓住了機會,入住了中原。滿清是知道這一點的,即使它統一了中原,還是用柳條邊來保護東北,為的就是將來自己被推翻了,還能夠退回東北。
袁崇煥只是軍事上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大明當時主要的問題在於國內農民起義以及清軍的入侵,使得大明兩線作戰,京城腹背受敵。只要崇禎皇帝能夠堅持與清軍議和,或者安撫住農民義軍,並在南京設立東宮監國。大明即使失去北方,也可以在南方建立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崇禎其實是知道這一點的,只是崇禎皇帝下不來這個決心,不願意損害自己的名聲。後來清朝也面臨過這種問題,當時太平天國勢如破竹,幾乎要推翻清朝,同時洋人也是虎視眈眈。不過清朝做得很好,堅定了消滅太平軍的決心,即使英法聯軍佔領了北京城,火燒了圓明園,清朝仍然洋人議和,清軍的大部分軍隊仍然在全力鎮壓太平軍。就這樣,清朝才能夠多延續幾十年。
-
6 # 令狐沖66666
袁還沒被殺,清軍就已到京城了。明滅跟袁督師關係真不大,跟山海關關係也不大,歷史之必然。遺憾的是叫少數民族奪權成功了,不過大清不是也亡了上百年了麼,客觀地看吧
-
7 # 史論縱橫
真實的情況是袁崇煥沒死的時候,清軍就已經幹到北京了,也正是因為這,袁崇煥直接導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袁崇煥作為天啟年間的遼東守將,在天啟年間一連取得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戰,崇禎登基後,奉為薊遼督師,成為遼東局勢的最高負責人。
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的袁崇煥此時已經35歲,雖然有說“三十老名經,五十少進士”,但是明朝時期的進士貌似並沒有太值錢,像盧象升、洪承疇、楊嗣昌都是二十多歲中的進士,和袁崇煥一起的孫傳庭,也只有二十多歲,可見袁崇煥的水平其實也就那樣。
就是上面提到的這些人,按照明朝的官場規矩,都是先到地方去當知縣,袁崇煥幹了三年也就是天啟二年到京述職,經人舉薦才到兵部任職。
但是袁崇煥也有其出彩的地方,就是能放豪言壯語,天啟二年正是薩爾許大敗之時,袁崇煥趁著這個時機到關外巡視了一圈,回到京城上奏,“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能不能成事另說,氣勢先喊出來,這是袁崇煥一貫的作風。朝廷上的大臣一看,破格升其為僉事,並且給20萬軍餉,用於招募兵馬,正式開啟了袁崇煥的遼東軍事生涯。後來袁崇煥也對崇禎放豪言壯語:五年平遼。最終因為這句話而下獄凌遲處死。
袁崇煥的驚人之處,在於連續取得寧遠和寧錦兩次大捷,極大的打擊了後金的囂張氣焰,尤其是努爾哈赤之死,很可能是因為寧遠大戰受傷不治而亡。這個時候袁崇煥已經是遼東巡撫。
到崇禎1628年上任之後,袁崇煥掛銜是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從天啟二年到崇禎元年,六年時間,袁崇煥從一個縣令幹到兵部尚書,可以說,很厲害了。
但是袁崇煥真的能夠抵擋住後金嗎?
我看未必,袁崇煥的軍事思想,其實就是據險以守,他參與指揮的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戰都是依託這個戰略思想而進行的,但是這兩場戰役並沒有給後金帶來實質性的傷害,也就是說,人家打不下來,人家可以不打,在寧遠大戰中,雖然後金攻城失敗,但是掠奪到了覺華島上的物資,可以說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在寧錦大戰上更是如此。
從寧遠和寧錦大戰後,皇太極已經改變了對明策略,就是不再攻打堅固的城池,比如,己巳之變中,皇太極只掠奪京師周邊,而不攻打北京城池,在松錦大戰中,包圍錦州,圍而不攻,圍點打援,就等著你來救。可以說,這樣的戰爭思想改變了後金努爾哈赤時期一貫的蠻打蠻幹的思路。
因此,袁崇煥的思想根本就不足以抵抗進化版的後金了,在松錦大戰中的洪承疇其實表現出了很多的亮點,比如穩紮穩打,穩步推進的策略,打的皇太極當時也是虎軀一震,但是後來崇禎和陳新甲催戰,導致洪承疇走進埋伏圈。慘敗!
所以,不管袁崇煥死不死,對清軍入不入關沒有太大的影響。
-
8 # 創世網神作l軍團之怒l
袁不死,清軍絕對入不了關。有些人說,袁在的時候,清軍不也打到北京城下了嗎?其實那只是掠襲,北京城牆高大巍峨,就清軍那點人馬攻城的話,絕對被裡外夾擊。所以袁帶五千人馳援,皇太極立馬撤退就是這個道理。話說回來,沒有袁崇煥,關寧防線能守住嗎?非常可以。因為袁崇煥訓練的關寧鐵騎和他主導的關寧防線,透過多次戰役,袁的關寧鐵騎已經湧現出一大批百戰將領和老卒,比如吳三桂,就是關寧鐵騎中成長起來的佼佼者,可以說,明朝實際已經找到了剋制清軍的方法,如果袁不死,那麼關寧防線再拖住清軍二三十年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幾十年裡,明朝完全可以積攢元氣,一點一點贏得戰爭的勝利。
袁死後,吳三桂依靠關寧鐵騎和關寧防線,依舊將清軍抵擋在關外,可見袁的牛逼之處!只是李闖王沒有兌現對吳三桂的承諾,導致吳三桂反水,清軍才得以入關(說是清軍入關,實際上是關寧鐵騎為前鋒,當年吳三桂動員關寧鐵騎反水,可是說為袁崇煥大帥復仇的!可見袁在關寧鐵騎中受到的愛戴)
-
9 # 浮世暢想
這裡要劃分一下問題:打退清軍是指明朝後期保證清軍無法入關。
清對明,這是一場國家動員能力的較量,而不單單是兩國國力或者軍事戰役指揮的問題,因此想要保住明朝,有能力的大將、元帥是必要的條件,但卻不是決定性力量。
明朝真正的問題在於,國家的動員能力嚴重不足。
我們以題目主角袁崇煥為例,袁崇煥是一個有想法並且有執行力的將領,但縱觀其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袁崇煥太有自己的想法,以至於忽視了崇禎的存在。他可以在不請示任何人的情況下越級砍了毛文龍的腦袋,導致平白損失了一個紮根清軍後方的隊友;他可以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五年收復遼東,卻不僅讓清軍兵臨京師城下,還在這一關口表現的不緊不慢;他想要總領抗清事宜,便接連與多位將領鬧不和,而後又因朝廷賞賜不均辭官還鄉。
人非聖賢,袁崇煥有自己的脾氣和理想,但他忘了,他是被崇禎寄予厚望、用來幫助崇禎安邦定國的重臣,他做事無論如何都應當考慮崇禎的立場和想法。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到,即便是袁崇煥,也是不完全聽從崇禎調遣的。
最受重用的大將自行其是,而京師無論是閹黨還是東林黨,也都是為各自利益奔走,崇禎只能指望臣子們盡一點本分,而根本無力指揮誰,整個國家的執行大體上都處在離線掛機狀態,以至於崇禎像是瘋子一樣各種換人和起用新人。
另一方面,明朝後期物資調動能力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崇禎即位當年便發生了全國性的大災荒,接著爆發了陝西農民起義,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幾乎拖垮了半個明朝的財政;除此之外,商業的興起和官商勾結進一步導致了白銀富集在大商人和官員手中,一方面是農民遭受盤剝,而另一方面朝廷卻沒收到多少錢。明朝朝堂缺少一位能夠穩住局面掌控全域性的人物,來劃分力量,理清主次;崇禎顯然不是這樣一個人,而魏忠賢已死,明朝最終只是在依靠著最後一點力量苟延殘喘罷了。
反觀清軍,清軍不過東北一隅,國力和大明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清軍傾舉國之力,排程統一,上下齊心,相比奄奄一息、舉手投足都疲憊不堪的明朝,兩國動員能力同樣是雲泥之別。另外,清軍在入關之前就已經有重用漢人的舉措,更展示出了清軍入主中原的野心和氣魄。
倘若袁崇煥不死,袁崇煥可以暫時打退清軍,但是如果明朝內部無法崛起一位強權人物釐劃主次,在崇禎的支援下(或者崇禎本人突然開竅?)大刀闊斧革除積弊的話,糧餉斷絕、身死國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
10 # 昨日之我非我
1.裁撤薊鎮袁崇煥身為遼鎮,薊鎮的督師,對華北及東北邊軍有絕對控制權,他把薊鎮邊軍的數目從定額七萬五千員陸續減少到“關內兵三萬八千三百四十員” 特別是一線長城邊關的數目,更是削弱到了不足以抵禦後金先鋒的地步,直接導致己巳之變時後金軍的長驅直入。如果說這是袁崇煥的判斷失誤,那麼袁崇煥把宿將原薊鎮總兵趙率教調至山海關,換成無名之輩林覺,就更是讓人疑竇叢生。 2,援兵四集,盡行遣散當己巳之變發生後,勤王軍四集,而袁崇煥卻下令讓趕來的昌平總兵尤世威,薊遼總兵劉策,離開重鎮薊門,去防守北京西北部的密雲,弔詭的是,敵軍明明從東邊來,卻讓援軍去風馬牛不相及的西北防守。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3,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如果說袁崇煥是急於將功補過,想獨吞截住後金軍的功勞的話,那袁督師接下來的表演將令我們大開眼界,薊門,首都東大門,有“東北入京之要衝,控中原與壩上之險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畿東鎖鑰”之稱,其因為適合大軍通行的路段不到兩千米,更有一線天之稱,可就是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地,按理說英明勇武的袁崇煥加上百戰百勝的關寧鐵騎,定能將建奴殺得片甲不留,可是很不好意思,袁崇煥讓後金上演了舉世罕見的軍事奇蹟,“以二百兵為疑兵,餘部潛越薊西!”就這樣,後金兩萬孤軍在一萬關寧鐵騎面前,從不到兩千米寬的天險面前就這麼大搖大擺地“潛越”過去了!關寧軍所謂的“未行偵防,使奴潛越”使京畿平原上數以百萬計的百姓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不得不說,袁崇煥作為的大明的華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衛戍區司令員兼政委實在是太太無能,懦弱,甚至令人噁心。 廣渠門之戰神話的破滅 1,力量對比 廣渠門明軍為“見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兵二萬,屯沙窩門”,實際上關寧軍為15000人,裡面包括5000協同防守的京營官兵,而在德勝門,宣大總兵滿桂部只有五千餘人,後金面對素有所謂“明軍精銳,百戰之師”的關寧鐵騎出動了多少呢?“以莽古爾泰未率大軍同行,止以蒙古兵及護軍二千往”,後金面對袁的兩萬鐵騎,甚至皇太極都不出場,只派出了5000左右蒙古兵和2000後金兵去對付,而面對滿桂的5000宣大兵,後金則派出了皇太極親自指揮的,包括“二黃二紅旗及蒙古右翼”在內的後金軍主力一萬以上,簡單地說,後金派7000對付袁崇煥20000,派10000對付滿桂5000,戰鬥力孰高孰低,立分高下! 2,戰局走勢 按理說關寧軍佔據二比一的數量優勢,又有對蒙古兵的質量優勢,理應將當面之敵一擊而潰才是,可令人驚訝的是,率先發起衝鋒的是後金軍,莽古爾泰率2000騎兵來回衝擊關寧軍陣地數次,結果是“翻致奴眾復回”甚至因為關寧軍陣地崩潰,作為中軍主帥的衛隊四散逃離,連袁崇煥自己都是“公與餘兩肋如蝟”被射的狼狽不堪,而後金的損失呢?哪怕是在明軍的記載裡,也僅僅是追敵入冰窟,殺傷奴千餘。 七,滑天下之大稽的“反間計” 乾隆年間,滿清給袁崇煥翻案,推出反間計一說,道滿清故意讓兩太監聽見後金軍將領對話,說袁陰謀勾結後金叛國,然後釋放太監,太監回稟崇禎帝,崇禎對此深信不疑,下獄致死袁崇煥,下面我將對這個建奴版的反間計提出一些自己的疑問。 1,太監自小在北京宮中長大,何以聽懂滿語? 2,袁崇煥與後金勾結乃是軍機大事,如果有,也是隻有幾個大貝勒才有權知道,難道大明滿朝文武不會質疑幾個太監就被關押在後金軍事指揮部? 3,如果說是漢人將領談話,那麼疑點有二,一是這種重要軍情不可能告訴漢人,二是皇太極入寇時只有滿八旗和蒙二旗,根本沒有漢軍的參與 4,上至崇禎帝,下到滿朝文武,不相信貴為督師,朝廷欽差大臣的袁崇煥,卻去相信兩個太監的話,而證據僅僅是“我們聽說袁崇煥叛國”這簡直是在侮辱大明君臣的智商!滑天下之大 稽! 5,這是最具說服力的一條,大明刑部在給袁崇煥判刑時,涵蓋了他犯下的所有錯誤和疑點,唯獨沒有談到任何與叛國,謀反,勾結金軍,獻北京城的罪名,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不知建奴 何以這種拙劣的把戲糊弄後人!後人哀之而不疑之,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為什麼滿清要炮製所謂的反間計?目的很簡單,貶明揚清,營造一種“明朝君昏臣奸,妄殺忠良,我大清取之有道,該為正統”的思想氛圍,以求樹立滿清統治的正統性和權威性 --------------------------------------------------------華麗麗的分割線----------------------------------------------------------- 從古至今,主帥打敗仗就理應受到懲罰,何況讓敵軍兵臨首都城下,而作為袁崇煥下屬的劉策,尤世威被判死刑,作為他上司的兵部尚書王洽,首輔錢龍錫也終歸一死,袁崇煥沒有理由逃避
回覆列表
無疑:袁崇煥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崇禎皇帝把這根救命稻草玩丟了。不過話再說回來:國家不能隨著英雄的謝幕而步入尾聲。崇禎皇帝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他手裡的殺手鐧太少了。死了袁崇煥,沒有後來人。我說的這個後來人是能文能武的帥才。袁崇煥其實是死於清軍的反奸計,而且死得很窩囊。他被崇禎皇帝關進監獄八個多月。在這八個多月裡:被打得灰頭土臉的皇太極不敢越雷池一步。後來皇太極知道袁崇煥死了,才敢放心大膽的再打大仗。因為兩個人都是用兵老手,皇太極投鼠忌器。崇禎皇帝要是再關袁崇煥二十年,二十年內皇太極有可能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害怕崇禎皇帝會隨時再用袁崇煥。等皇太極知道袁崇煥死了:他就知道崇禎皇帝再也沒有殺手鐧了。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