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杯28

    國家各方勢力都需要有一個滿意的安置,否則就要承受各方的反擊,商鞅固然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國家不是一份無限大的蛋糕,你把蛋糕分給窮人,那富人就不會同意,要麼你給他一定的利益安撫,但秦國當時沒有任何可以給他們的,而他們又是掌權者,國家大部分的官員都族親,又要保護家族利益,也要維護自己利益就會與商鞅變法形成對事。

  • 2 # 小編虎哥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封國。

    戰國中期,齊國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開始稱霸。西陲弱國秦因商鞅變法發生了驚天地的改變,牛逼得不得了,開始東進。

    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在此時,只有趙國能和秦國爭雄。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

    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

    天生我才衛鞅

    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

    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

    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

    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

    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

    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

    於是,商鞅跑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識千里馬,還有絕對的權力,更有狂大的野心。

    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一般都是奴才領導人才,人才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大部分國君,只有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想起起用一流人才。現如今,大國企也是一樣呀。

    三見秦孝公

    商鞅透過行賄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秦孝公。

    當時,商鞅29歲,秦孝公22歲。

    第一次見面,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

    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麼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

    景監將秦孝公的話轉述給商鞅,並責備商鞅,商鞅反而高興了:“原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見面,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秦孝公的興致比前一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不著邊際,哈欠連天。

    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監第三次引見,並保證這次一定能說服秦孝公。

    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麼?”

    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業!聽著聽著,秦孝公不再矜持,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

    拉關係、行賄、甚至獻身,是進入官場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得到權力之後為了施展抱負、為了成就大業,那之前的汙點,我看可以忽略。英雄也是凡人,也有貪婪、也有慾望、也有猶豫、也有掙扎。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沒有之一。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國的基礎,奠定了以後中國兩千多年的郡縣制度、戶口制度、土地私有制度、平民階層向上晉升制度。

    變法的最重要的內容是:

    第一,土地私有化。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第二,貴族平民化。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沒現世軍功的,就是屌絲一個。只要有軍功,每個人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第三,連坐法。互相監視,互相揭發,一人有罪,五人連坐。

    第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第五,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制民。

    政治上,設郡縣、鄉里,讓政治權力無障礙地插到帝國底層;經濟上,抑制民間財富,不使人民經濟過於強大;思想上,焚書、統一思想、愚民;社會上,用嚴格的戶籍來管制人身自由,並限制遷移;法律上,實行“以刑制民”,用連坐和重刑來控制百姓。

    今日之中國,依舊是郡縣制、依舊是戶口限制遷徙、依舊是愚民不讓你思考……所以說,商鞅變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不與眾謀

    商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與眾。”

    商鞅知道,變法秦國貴族一定不爽。所以,他向秦孝公建議,要成大功就別和庸眾商量,甚至解釋。

    我定、你們執行,沒商量,效率奇高。

    商鞅變法歷經18年,是歷史上最高效的變法。

    商鞅之後被車裂也說明,最快成事的捷徑,也常常是成事者最快倒黴的路徑。

    極端功利主義

    秦國曾經頗有仁義古風。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成為“虎狼之國”。

    商鞅變法,重刑也重賞。於是,秦人趨向於極端功利主義。

    而連坐制度,因恐懼連坐而互相揭發,敗壞了樸實善良的民風、讓人壞起來沒有底線。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即使倉廩實,也難祥和快樂。

    直到今天,商鞅的連坐制度還在這個國家陰魂不散。

    商鞅自己,也死於自定的法律。

    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太子老師公子虔告發商鞅意欲謀反,秦惠王下令派人逮捕商鞅。

    商鞅本是魏華人,就潛逃到邊境,天黑了想在旅館裡住下。旅館老闆拒絕他說:“對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沒有身份證明,要連旅館老闆一起治罪。”

    商鞅哀嘆道:“天啊,苛法的害處竟然厲害到這種程度!”他不敢住店,連夜逃到魏國。然而魏國因為他曾經背信棄義,又是秦國的通緝要犯,拒絕接納他。

    商鞅逃回自己的封邑,糾集一幫人馬進攻秦惠王。秦惠王調動大兵討伐,將商鞅兵擊破。

    商鞅又向東逃亡,路上被擒獲殺死。秦王下令將商鞅屍體車裂,商鞅家族滅族。

    歷史上,對商鞅褒貶不一。司馬光認為商鞅“刻薄少恩”。

    顯然,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商鞅不是什麼好人。

    讓時間回到那一天,回到商鞅到秦國之前。

    那一天,秦軍大敗。

    那一天,魏國朝廷為了是否滅秦而爭執不休。

    這時侯,如果你是秦孝公,你會怎麼辦?

    這時候,如果你是即將面見秦王的商君,你會說什麼?

  • 3 # 扎心君

    1中國歷史上,缺少民主的基因。因為洪水的災害,治理黃河這樣的大河,大禹治水,必須形成全流域的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所以,在經濟還很匱乏的時代,中國的政治鬥爭,往往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缺乏協商,共贏的民主意識。

    2歷史上,變法的人,得到善終的不多,晁錯削藩,被腰斬。王安石變法,被罵得狗血淋頭,幸好宋朝不殺大臣的祖訓,不然小命難保,張居正變法,死後被清算,全家被封,餓死了幾十個家屬。為什麼了,伴君如伴虎,有功是頭的,有過是臣子的。背鍋俠啊。日本明治憲法,大臣輔弼天皇,承擔其責。就是一個意思。

    3六國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魏國李裡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都以失敗告終。曾經縱橫天下的吳起,(吳起練的魏武卒是中國最早的精銳特種部隊)最後被追殺,無路可逃,爬在先王遺體上,和先王一起被射成刺蝟。

    4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變法比較徹底,獲得成功,因為秦國本是落後的部落之國,木有形成東方六國的世族大戶政治。就是國家被幾個大貴族控制。秦王還是有實權的。商鞅變法的核心,以軍功代替出身的不平等。把地主家的田獎勵給戰場上搶人頭的窮鬼。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還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太子繼位,秦惠王。為了樹威,為了報仇,為了面子,為了緩和貴族的怨氣,商鞅只有死路一條。

    5商鞅逃跑到一個旅館,老闆不讓他住,遵守商君法律,木有證件的不得住店。商鞅百感交集。

    6商鞅雖然死了,罪名不是變法,是謀反。死後還被車裂,但是,秦國變法已經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民富國強,國家興盛,秦國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二流蠻夷小國,無敵於天下,成為六國之首,最後統一華夏。秦孝公感念商鞅對秦國的功德,為了商鞅暗淡的未來著想,曾經想讓商鞅繼承王位,商鞅拒絕了。

    7譚嗣同戊戌變法失敗,本來可以逃走,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各國變法都有流血犧牲,中國還木有,那就從我開始吧。每當讀到這段文字,我都莫名的悲傷不已。商鞅變法成功,國家強大,天下切木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商鞅內心深處也一定悲憤不已。

  • 4 # 星岑雨

    這個事還得從商鞅變法開始講起,當時秦國的秦孝公勵精圖治,為了治理國家,於是廣招天下人才:只要誰有方法讓秦國強大起來,就封他大官做。這時商鞅來到秦孝公面前給他提出了兩個字,一個是“耕”,一個是“戰”,秦孝公採納了商鞅的意見。

    在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是什麼樣的呢?還是從這兩個字說起。

    首先是“耕”,當時秦國的制度是:貴族永遠是貴族,農民永遠是農民,農民自己沒有土地,只能夠幫貴族打工耕種,然後收穫的糧食絕大多數要交給這些貴族,自己只能夠留下一點點勉強夠吃。

    那麼商鞅變法以後,規定:只要誰能夠把荒地開墾出來,這塊地就是誰的!然後收穫的糧食只需要交很少一部分給國家,其餘的自己留著。於是很多人紛紛不在給貴族打工,自己跑去開墾荒地去了,這些貴族沒有人在幫他們種糧食,只能自己動手了。

    再來說“戰”,當時秦國的制度是:貴族官吏永遠是貴族官吏,士兵永遠是士兵,無論在戰場上立多大的功勞,永遠只是士兵,那些貴族官吏無論有沒有功勞,永遠是貴族官吏。

    那麼商鞅變法以後,規定:論功行賞,如果是一個士兵,只要在戰場上殺敵數量夠多,就可以加官進爵,如果那些貴族官吏在戰場上沒有任何功勞,官降一級,如果還是繼續沒有功勞,就一直降一直降,一直降到給他人為奴為婢!

    這個制度很快使秦國強大了起來。但是又很明顯的是觸犯了當時秦國貴族官吏的核心利益!他們不能夠在享受從前那種安逸的生活,即使他們對商鞅恨之入骨,但是秦孝公在位時又拿商鞅沒辦法。

    後來秦孝公去世,他的兒子秦惠公繼位。這個時候開始,那些貴族官吏開始捏造罪名說商鞅密謀造反,呈現給秦惠公,秦惠公在當太子的時候,因為自己犯錯,他的兩位老師一個被商鞅割了鼻子,一個被商鞅在臉上刺字,所以秦惠公對於商鞅也是心有怨恨!

    於是便配合這些貴族官吏,也沒有經過任何詳細的調查就給商鞅定了罪,然後將他車裂而死!

    這就是商鞅為什麼沒能得到善終的原因。

  • 5 # 畫視界

    商鞅變法過程中,為彰顯法治公正,觸犯了權貴太子的利益,太子繼位後利用王權打壓,但商君死後,變法成果依舊在秦國沿續。

  • 6 # 大耳朵158359479

    先從秦自身說起,委身於西部邊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戰國的紛亂中。擁有著雄獅般的意志,流淌著精悍之血,它成長著,註定是俯視大地的王者。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秦之稱雄,是因“其勢居然也”,也就是依靠山川形勢,自然氣候環境獨具一格,佔據了天時地利,比如函谷關,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n)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意義的重要,這是因為戰國時,關中的秦國是處在進攻地位的。秦人所處地偏僻,土地貧瘠,造就了秦人吃苦耐勞和勇猛善戰的性格,佔據了人和。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從此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接下來的秦惠文王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其中商鞅的治國方略很明確:“一賞,一刑,一教”,一賞使兵無敵,一賞使法令行,一教使下聽上,其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主要措施體現在經濟(重農抑商)、政治(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尤其是嚴明法令)、軍事(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與社會風氣的改變之中。這與夏商周之法令,社會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傳統的習俗道德來規範,小人做瓦釜雷鳴,婦人做乾坤顛倒的不良統治激化的階級矛盾,導致統治階級與勞苦大眾之間的鬥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往今來,強國之道無奇術,荒誕之謀不濟邦。韓非子:“修明法治,整肅吏治,求士任賢,富民強兵”,此之為富國標杆。回望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戰亂跌宕,民不聊生,周王朝的分裂以致到後來的泯沒,其宗旨要領是王道,王道的基本精神是仁義治天下,以德服人,亦稱為:“德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背景的更替,民眾思想的解放,人們對物質,權利,地位等慾望的強烈激增,此政治體系已經不在適應潮流的發展,‘落後就要捱打’,沒有推陳出新的理念與創新思維的顯現,就要被時代所淘汰,而商鞅變法的改革使得秦帝國慢慢崛起。

    “功如丘山,名傳後世”以此對商鞅的評價毫不為過,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以此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透過這次變法,舊制度廢除,新制度建立,國家富裕,人民安居,軍力增強,為弱秦轉變為強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秦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從大的範圍考慮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其共同點大致可歸結為‘迂腐’,《阿房宮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政治根基的脆弱,變法不徹底,國家形式不具有激勵社會的強大力量等等顯著觀念是其它六國所不具備的,所缺失的。

    從商鞅個人層面出發,在那個不講民主的年代裡,想要使勵精圖治的變法得到實施,就要謀得王公貴族的支援,也許是天意吧,秦孝公這個伯樂辨識大才,一心一意支援商鞅的變法圖強,前期的規劃,實施,推行的過程肯定是一波三折的,從‘立木為信’開始到最後《商君書》的全面推行歷經千辛萬苦,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為了安撫貴族的反動情緒,秦惠王不得不犧牲商鞅,以平息激化的矛盾,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商鞅變法成功了,商鞅卻失敗了’,這是對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看待,變法成功使得秦國十年實現大治,而作為改革的先鋒,商鞅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有人說商鞅有治國之才卻沒有謀身之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也,舍自身性命於不顧,大無畏的知行合一精神正式他治國的偉大之處。存在的即為合理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沒有絕對的必然性,變法成功相對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如果沒有矛盾的產生也是不肯能的,一切事物的表現都有其兩面性,就像吳起一樣,改革的推進無法避免會得罪利益集團而最終導致悲慘的結果,歷史的年輪中能夠功成身退的能有幾多,這是歷史的大環境所塑造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的。

    歷史不會忘記任何一個為國為民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時代的年輪中學習精華,以此來實現個人價值的體現,這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者融合的集中所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陳出新,富民強國,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的基本方針,歷史是一個輪迴,不忘歷史,方得始終,既要做鑑賞者也要做實踐者,也許這就是歷史展現給我們的風采。

    推薦: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江河不捨晝夜,歲月不留白頭,逝者如斯,雖聖賢不能常駐世間。

    謹以此文來粗糙的回顧歷史人物的可歌可泣,尊重歷史,將會被歷史所尊重。(個人觀點的總結與想法的折射,請諸位笑納,批評指正)

  • 7 # 天有餘而補不足

    其實這個問題,再多說什麼都是狗尾續貂,因為史記《商君列傳》裡,趙良勸商鞅的那一大段話,已經將商鞅之死解釋清楚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太史公說商鞅是死於刻薄寡恩,這種觀點有很強的歷史侷限性。商鞅是動了舊貴族階層的乳酪,變法變的就是舊貴族的利益格局,變法與舊貴族之間是不可協調的,商鞅正是因為這種不可協調,而死於舊貴族的反撲。1、鳥盡弓藏 ,商鞅變法始於秦孝公,秦國在商鞅的謀劃下很快發展起來了,巨大的成功給商鞅帶來了很大的權力和威信,因此當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一繼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商鞅的權威對皇位的直接威脅,因此搬掉這塊大石頭是新皇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為這個時候商鞅已經集中了國內所有的仇恨,除掉他的話就可以得到所有反對勢力的支援,而且還可以讓新法繼續來推行,這個事情就自然給了惠文王成功攬權的機會,所以他在處理商鞅的問題上面,有著自己的謀劃和考量,商鞅就成為了他們的犧牲品。2、樹敵過多 商鞅在變法過程中法令極其嚴酷,不管是百姓,還是貴族,反對其變法的一律嚴懲,甚至連阻撓變法的太子,雖然給了面子,但是把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割鼻,一個砍足。商鞅對待太子都是如此霸道,對待其他貴族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3、不知收斂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沒有功成身退,當時有個叫趙良的人曾經曾勸商鞅隱退。但商鞅最終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因此導致商鞅最終被秦惠文王車裂的悲慘結局。

  • 8 # 古樓殘卷

    金戈鐵馬戰中原,併吞八荒遂一統。衛庶心志終不識,西貧強秦安得出!衛鞅又叫公孫鞅,後叫商鞅,秦國一統天下的奠基者!秦國變法的總工程師!他的出現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使秦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商鞅的死有太多的原因,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商鞅變法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他得罪的不止是秦國的舊貴族,而是所有的舊貴族!

    什麼是舊貴族,武王伐紂分封天下,眾諸侯各自管轄自己的服務區,在他們自己的區域裡,每個層級有每個層級的貴族,天子,諸侯,大夫,層層關係錯綜複雜!而周禮是維護這種層級關係的法典!他們相互合作,保持天下正常運轉!而隨著周天子勢微,禮崩樂壞局面的出現,這種層級關係出現了鬆動,諸侯不把天子放眼裡,大夫不把諸侯放眼裡,諸侯不朝貢,大夫弒君等現象層出不窮!而孔子周遊列國所維護的周禮就是維護的這個層級關係!這種嚴格的層級制度下,大家很難逾越,百姓始終是百姓,諸侯永遠是諸侯,朝堂之上永遠站著那幾家大夫!因此那時候的政治,沒老百姓什麼事,亂禮制的是諸侯跟大夫,老百姓膽敢逾越,想都別想!在這種森嚴的層級關係裡,貴族子弟出生就含著金鑰匙,天生自帶爵位,而老百姓始終是白身,為他們去死也是白白犧牲而已!

    而商鞅變法完全改變這種現狀,貴族子弟想要爵位,去戰場歷練,老百姓表現好也可以有爵位!這樣就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規矩!而貴族再也不能好吃懶做坐享封地,老百姓透過努力可以躋身貴族行列!

    這樣貴族自然不樂意啊,圈子就那麼大,賤民都進來了這還了得?其他列國也看不下去啊,雖然是秦國的事情,但是這也會對其他國家形成一種壓力啊!因此怎麼辦?不能讓商鞅這麼瞎折騰啊,必須殺了他!

    而商鞅變法不只是像申不害那樣只是一種官僚整頓,而是從根本上透過制度的約束搞的全面性變革!他約束的是上至貴族下至平民!他是變法的工程師,那麼在變法已經深入人心的情況下,他就必須死!

    孝公已去,新君繼位,舊勢利必然重新抬頭,如果他們不違法是沒法幹掉他們,只要他們存在始終是新法的絆腳石!因此何不借助舊貴族的復仇火焰來將他們一網打盡呢?當年吳起在楚國不就是這麼做的嗎?於是自己心甘情願的為變法能夠延續下去而獻身,只有自己死在舊貴族的手裡,將來才能將他們一網打盡,從而新生力量佔據朝堂,秦國內政穩定才能團結一致----東出!

    其實從決定表達的那一刻起,商鞅就知道了自己的命運,為變法獻身的命運!他為大秦制定了美好的藍圖,只要按著這個制度執行下去,一切都是美好的,法制是公平的,老百姓是嚮往的,有錢有勢是不能欺負百姓的,官員必須盡職盡責的!而延續新法的最好辦法就是,殺盡所有的舊勢利,斬草除根!

    這是變法的最後一個環節,之前所有的努力,始終有終結的危險,而透過這樣的結局,與舊貴族同歸於盡,自己為之奮鬥終生的成果才不至於功虧一簣!

  • 9 # 農民更瘋狂

    一,先給大家改變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不知題主為什麼認為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弱。其實秦國在此之前並不是弱國,秦穆公時期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吳國派兵聖孫武很容易就滅掉了楚國,是秦國幫助楚國復國的,大家還認為那時候秦國很弱嗎?

    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希望變法革新,為什麼只有秦國任用商鞅變法會取得最後的成功而為大秦帝國的統一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呢?

    (1) 這個時期的變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而且商鞅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改革,不會遭到大規模的抵抗。

    (2)執法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3)不論出身貴賤。所立軍功大小,是進行獎勵封賞的唯一依據。

    (4)商鞅變法的目的與秦孝公的要求完全一致,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援。

    (5) 最主要的是:商鞅死後,秦國繼續沿用商鞅所制定的法令制度, 一直到秦始皇稱帝,保證了法令制度的連續性。

    三,商鞅為什麼不得善終呢?

    (1)商鞅處罰過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的兩位老師,與公子虔結下了積怨,公子虔復出後誣告商鞅謀反。

    (2)商鞅變法損害了保守權貴的利益,為了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即使商鞅功勞再大,秦惠文王也不得不殺掉商鞅。

    (3)商鞅聲望大大超過了秦惠文王,為了自己的王位穩固,防止商鞅篡權奪位,秦惠王也需要殺掉商鞅。

    (4)《史記》裡面, 司馬遷是這樣評價商鞅的:考察商鞅起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來求取得信任,只不過是一時的虛飾浮說,非其本性;他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公子卯、不聽從趙良規勸....,都可以證明商君是一個殘暴寡恩的人。

    所以,商鞅雖然有大功於秦國,但卻沒有能夠善終,甚至連累到門客與族人。

  • 10 # 風塵素人

    商鞅算是戰國時代的一個風雲人物了,關於商鞅的死,歷史學家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動了權貴的利益,有人說,他是太不把新君當回事了。這些啊,其實都不是根本。試想,他要是得民心,百姓怎麼能爭相食其肉呢?所以啊,要想知道商鞅是怎麼死的,還要從他怎麼來的說起。

    要說商鞅,就要先說魏國。其實,從什麼時候算是戰國的開始呢,個人認為就是三國分晉。晉一分為魏、趙、韓三國,其中魏國應該算是繼承了正統的晉國衣缽。那麼在當時,魏國是許多能人異士求職的首選。比如當時鬼谷子的弟子龐涓,下山之後就去了魏國。當然,後來孫臏也去了魏國,可惜那龐涓心胸狹隘且心術不正,逼的孫臏去了齊國。

    我們要說商鞅,為何扯上孫龐鬥智呢?因為,龐涓死了,商鞅的機會才來了啊。

    商鞅伯論折孝公 恰似飛鴻換新羽

    那時候的商鞅已經是秦國的國相了。嚴格說,他的官職是左庶長。這是一個什麼官職啊?其實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官。以前是沒有這個官階的。這話還是要從秦穆公時期說起。那時候,秦穆公五張羚羊皮換來百里奚,要拜他為上卿,百里奚又舉薦了蹇叔。二人才智比肩,於是秦穆公專門設定了左庶長和右庶長兩個位置分別給百里奚與蹇叔。這左右庶長就相當於兩個上卿,所以那時候秦國是“二相”當朝制。那麼這個職位就一直延續下來,到了秦孝公時代,商鞅就成了秦國的左庶長了。

    商鞅開始求職的時候,也是先去的魏國,可是魏國沒有重用他,於是他就又去了秦國。在秦國先結識了秦孝公身邊的嬖臣景監。二人一交談,景監看出,這個人不簡單,有才華,決定把他引薦給秦孝公。

    以下是商鞅三次覲見秦孝公的機會。

    第一次,商鞅對著秦孝公大談羲、農、堯、舜。結果,把秦孝公說的睡著了。

    第二次,商鞅對著秦孝公大談夏禹、湯、武。結果,秦孝公很不高興地說道:我承認先生的記憶力是很好,可你說的這些,沒有實用價值啊。這意思就是說,咱能說點有用的不?

    有了這兩次受挫,商鞅並沒有灰心。過了幾天,他就又找景監,讓他繼續給引薦。

    景監說,都給你兩次機會了,可你說的那些大王不愛聽,還能好好玩耍嗎?

    商鞅說:能。我上學時候老師告訴我,這治國之道有三種。分別是帝道、王道、伯道。前兩次我跟大王說的是帝道和王道,看來大王不感興趣。沒關係,我這裡還有一套伯道,是速成班,大王一定喜歡。

    第三次,景監又帶著商鞅去見秦孝公。到了秦宮外,景監說,你先外邊候著,我先進去看看再說。

    秦孝公自己正在小院子裡飲酒(這秦孝公也夠閒在的),景監在一旁伺候著。突然一隻鴻雁飛過,秦孝公放下杯子,一聲嘆息。

    景監就問,大王你嘆息什麼啊?

    孝公道:當年,齊桓公對管仲說,吾得仲父,猶飛鴻之有羽翼也。如今,寡人就譬如鴻雁,徒有沖天之志,可是寡人的羽翼呢?羽翼在哪裡?

    景監嘻嘻笑道:大王,羽翼已經來了,就在門口候著呢。

    於是,商鞅進門。第三次拜見秦孝公。

    這次會面,商鞅可就沒有任何拖泥帶水了,所談全是乾貨。

    商鞅對秦孝公說:帝王之道,在順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所以,帝王之道慢,但是可以久遠;伯者之道可以速成,但不可持久。

    秦孝公一拍大腿,說道:寡人就要這伯者之術。眼前魏國就是我們的芒刺在背,以後的事情以後說,眼前先要強大起來,才能不被魏國欺負。什麼地道不地道的,強大才是帝道。

    就這樣,秦孝公與商鞅終於合了拍。商鞅開始變法。他的變法基本可以概括為四句話:

    定都咸陽,設定郡縣;

    闢土開疆,明確稅賦;

    強軍勸戰,軍功定爵;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要說商鞅的改革,雖然是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但給了許多平民百姓機會。比如這個定稅賦的事兒,該上交的定好了,剩下的都是你自己的了,這簡直就是秦朝版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啊。還有那個強軍勸戰。只要你勇敢的去打仗,有戰功就有了軍中晉升的機會。還有那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直接就是取消了孔子“刑不上大夫”的謬論。

    所以我們看,商鞅的改革,讓這個本來一般水平的秦國,即將在戰國七雄當中迅速脫穎而出了。那麼,萬事俱備,就等待一個機會了。

    這個機會,就是龐涓之死。

    大詐耍弄小清新 莽夫助陣成君名

    聽說龐涓死了,國相商鞅進宮跟孝公說:大王,機會來了。龐涓一死,魏國無人了。到了您成就帝王之業的時候了。

    孝公道:然。

    於是,他命令商鞅為大將,率大軍浩浩蕩蕩出咸陽向東,殺奔魏國。

    此時的魏國那可是“土地爺跳騎馬舞”,一個個都慌了神了。魏惠王召叢集臣問計。

    公子卯站出來說道:鞅昔日在魏時,與臣相善,臣嘗舉薦於大王,大王不聽。今日臣願領兵前往,先與講和。如若不許,然後固守城池,請救韓、趙。

    要說這公子卯還真算是個人物,說的也是條條在理。本來,這商鞅在魏國時候跟臣私交不錯,我把他舉薦給大王的時候大王不用,我有什麼辦法啊。現在,我願意領兵前去,先講和,他不同意咱們就堅守城池。然後向南韓、趙國求救,等待援兵。他為什麼要求救於韓、趙呢?因為這兩個國家與魏國本來就同屬晉國,這叫做同氣連枝啊。

    魏惠王和群臣覺得公子卯說的不錯,就同意了。其實他們不同意也沒辦法,因為此時的魏國沒有了龐涓,軍事上正處於一種人才真空狀態。於是,公子卯為大將,領兵五萬,來到吳城這個地方據守,然後準備派人與商鞅講和。

    公子卯還沒修書呢,守城將士說,現在有秦華人來下書。公子卯開啟書信,原來是商鞅寫給自己的親筆信。信上是這樣寫的。

    鞅始與公子相得甚歡,不異骨肉。今各事其主,為兩國之將,何忍治兵,自相魚肉?鄙意欲與公子相約,各去兵車,釋甲胃,以衣冠之會,相見於玉泉山,樂飲而罷。免使兩國肝腦塗地;使千秋而下,稱吾兩人之交情,同於管鮑。公子如肯俯從,幸示其期!

    你看,這不是想到一塊去了嘛。公子卯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對啊,我跟鞅那是管鮑之交啊。於是,他高高興興地給商鞅回了一封信。

    相國不忘夙昔之好,舉齊桓故事,以衣裳易兵車,安秦、魏之民,明管、鮑之誼,此卬志也。三日之內,惟相國示期,敢不聽命。

    三日之後,就在玉泉山這個地方,公子卯與商鞅相會了。相會可是相會了,公子卯真是隻帶著酒肉去的,把酒言歡敘舊情啊,自然不用攜帶武器重甲了。

    可商鞅這邊就不是了。他是裡裡外外都做好了安排,就等著收拾公子卯這個“小清新”了。

    二人見面,酒席宴擺下。二人舉杯相碰——

    就聽山上一聲炮響,簡直是震耳欲聾。公子卬大驚失色,問道:“此炮何來?相國莫非見欺否?”商鞅笑道:“真是好尷尬啊。暫時欺騙你一次,一定見諒,見諒啊。”

    公子卯起身準備要走,卻被兩個倒酒的飛身上前按住。公子卯帶來的人一齊衝上,都被這二人轉瞬間打到。

    這兩個倒酒的人是誰呢?他們倆一個叫烏獲,一個叫任鄙。可能說名字大家印象不是很深,那我再給大家解釋一下。還記得《羋月傳》裡那個短命的秦武王嗎,他手下有三個力能扛鼎的大力士,分別是孟賁、烏獲和任鄙。所以我們看,不要以為烏獲和任鄙只是兩個沒有頭腦的草包,他們在商鞅手下,曾經做過如此大事呢。看來,是人才蠢材還要看使用的人。就像烏獲與任鄙,在商鞅手下,這就是關鍵時刻的人才;在那個只會爭強鬥狠的秦武王手下,就都成了助紂為虐的蠢材了。

    擒住公子卯之後,商鞅又讓烏獲扮成公子卯的樣子,任鄙作為他的侍從陪伴左右。二人賺開了吳城的城門。一頓衝殺,讓魏軍不能把城門關上。秦國大軍趁勢一舉衝入,就這樣拿下了吳城。

    商鞅拿下吳城之後,秦軍長驅而入,直逼安邑。商鞅對手下人說道:昔日魏王不能用吾,吾故出仕秦國。蒙秦王尊為卿相,今以兵權交付,若不滅魏,有負重託。他決定要滅掉魏國。

    這時候魏國派來一個叫做龍賈的說客,他跟商鞅說:良鳥戀舊林,良臣懷故主。魏王雖不能用足下,然父母之邦,足下安得無情?

    商鞅一想,這話有道理。於是,他開出條件,就是讓魏國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魏國也沒有辦法,只得答應。

    雖然說,商鞅沒有滅掉魏國,但魏國自此遷都大梁,以後被稱為梁國了。

    可以說,商鞅這個功勞非常大,魏國即使不算滅國,但也元氣大傷,再也不會對秦國構成威脅了。秦孝公嘉衛鞅之功,封為列侯,以前所取魏地商於等十五邑,為鞅食邑,號為商君。後世稱其為商鞅也是自此而來(以前商鞅應稱為衛鞅,為了行文與閱讀方便,就沒有特意區分,特在此做一說明)。

    比五羖商君何德 失民心才是敗因

    《道德經》說得好,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越是身處高位的人,這做人做事更需要謹慎低調。不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這危險就在眼前呢。

    話說,秦孝公死了,太子贏駟即位了,也就是《羋月傳》中的秦惠文公。按說,這商鞅也沒有什麼明顯的違法犯科的事,但是他自負是前朝老臣,又有改革滅魏等不世之功,因此對惠文公有所輕慢。於是,有人就到惠文公前面進言:世人只知有商君之法,卻不知有秦國之法。況且他位高權重,以後必定謀反。

    惠文公一聽,正中下懷,道:吾恨此賊久矣。可是,他是先王舊臣,且反形未彰,暫姑容旦夕。

    我們看,惠文公這人有智慧,他能忍。在忍中,等待時機,尋找時機。

    危險已經來了,而商鞅卻不自知。事實上,在秦孝公還活著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人給他提過醒了。

    商鞅手下養著許多的賓客,有一次與賓客聚會的時候,他身著華服,大談特談自己的功績。眾賓客也是齊聲附和。其中有一個賓客終於看不下去了。

    這個人叫做趙良。他從賓客中走出來,厲聲說道: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又轉身指著眾賓客道:爾等居商君門下,豈可進諂而陷主乎?

    商鞅看著趙良,然後說道:先生謂眾人之諂,試言吾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孰賢?

    這五羖大夫是誰呢?就是前面說過的百里奚,是秦穆公時代的左庶長,上卿,國相。

    商鞅以百里奚自比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比的是對秦國的貢獻。但是,趙良的一番話就讓商鞅的臉馬上沉下來了。

    趙良說了一大段話,這裡摘錄幾句:昔日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三置晉君,並國二十,使其主為西戎伯主。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矣。

    趙良的這番話,可謂是正中商鞅要害。

    大意是,百里奚執政的時候,大夏天與大家一起勞動都不打著傘蓋;外出辦事從來不乘坐公家車。而你商君出行華羅傘蓋,規制比肩天子,甚至竟敢自稱寡人。你以武力治國,從來不積蓄德行。你危險了啊。

    趙良的話,讓商君很不高興。但他也並沒有當回事。繼續我行我素,做他的大秦第一相國。

    果然,趙良的話應驗的時候到了。

    惠文公贏駟找了個理由,收回了商鞅的相印,然後讓他回自己的封地去。

    商鞅一看,此地不留爺了,那就走,回自己封地去。按道理說,你已經不是相國了,低調點走也就算了,可這商鞅偏偏要高調上路。

    他是華服豪車,具駕出城,儀仗隊伍,猶比諸侯。

    他這一走,許多朝中大臣們紛紛去送行。一時間,許多衙門都空了。朝廷上的官員也不上朝了,都去送商君了。

    有人把這事告訴了惠文公。惠文公這次真不高興了,說道:僭擬王者儀制,如歸商於,必然謀叛。就以謀反罪把他抓起來!令公孫賈引武士三千,追趕商鞅,直接梟首回報。

    公孫賈大兵出城。附近百姓聽說去抓商鞅,於是紛紛跟隨。一時間,抓商鞅的隊伍達到了上萬人。

    商鞅都跑出百餘里了,聽說後面有追兵上來了,嚇得夠嗆。再也顧不得什麼排場了,馬上扮成一個小卒逃跑。

    到了函谷關的時候,天色晚了,他找了一個旅館投宿。店老闆問:你有身份證嗎?

    商鞅說,沒有啊。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了。這秦國實行身份證制度是商鞅的改革成果之一。可是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需要這個東西呀。

    由於沒有身份證,店老闆說,按照商君新法,沒有證件不能入住。

    商鞅嘆道:吾設此法,想不到反害了自己啊。

    沒有辦法,商鞅只能冒著黑夜前行,混出了函谷關,直奔魏國而去。

    這時候魏國的國君還是魏惠王。聽說商鞅來投靠了,他是氣不打一處來。要不是商鞅誘俘了公子卯,魏國怎麼能到了如此地步?他決定把商鞅抓起來獻給秦國。商鞅提前聽到了訊息,嚇得連忙逃離了魏國。他又跑回了秦國,被前來追捕的公孫賈逮個正著。

    秦惠文公曆數商鞅之罪,然後吩咐押赴刑場被分屍。百姓爭啖其肉,須臾而盡。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心裡呀,都清楚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什麼海誓山盟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