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頂攬勝
-
2 # 望風瑟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郭威靠著“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幾十年後,趙匡胤同樣使用“黃袍加身”這一招做了皇帝。
“黃袍加身”郭威版郭威,字文仲,邢州堯山人,二十餘歲便助劉知遠建立後漢,成為後漢開國功臣,官至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權傾一世。公元948年,劉知遠去世,郭威作為顧命大臣擁立劉知遠次子劉承佑即位,受封為樞密使,掌天下兵馬。
然而,郭威與劉承佑的蜜月期也就短短的幾個月而已,劉承佑在坐穩皇位之後就把郭威當做心頭大患。不久之後,李守貞等人發動叛亂,郭威要去討伐平叛,劉承佑忌憚他手握軍權,而且派了其他將領出去領兵,然而,叛軍規模越來越大,無奈之下只得派郭威出去平叛。
郭威出馬,無一月便平定李守貞叛亂,之後契丹進犯,郭威再次移師北伐,大破契丹,因功進鄴城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皆受其節制。乾佑三年(950年),劉承佑秘密派人刺殺郭威,然事不周密,讓郭威偵知,大怒之下以“清君側”之名討伐劉承佑,劉承佑則“悉誅威家屬於京師”,老幼不留。郭威悲憤之下攻入京師,誅劉承佑,並擁立劉知遠養子劉贇為帝。
等局勢安定,柴榮讓屬下假言契丹進犯,遂再次領兵出城,途徑澶州之時,將士們發動兵變,為郭威批上黃袍,擁立郭威稱帝。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周,定都汴梁,史稱後周,他也開闢了“黃袍加身”這一奪權模式。
“黃袍加身”趙匡胤版趙匡胤,字元朗,涿郡人,自郭威輔佐劉知遠起,便在郭威帳下聽命,征討李守貞叛亂時,屢立大功,澶州之變郭威黃袍加身時,他也是擁立郭威為帝的主要將領,郭威稱帝后,拜其為滑州副指揮使。兩年後,柴榮任開封府尹,趙匡胤任開封府馬直軍使。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趙匡胤又轉任殿前都點檢,掌禁軍。公元959年,柴榮在議事中突然駕崩,年僅39歲,趙匡胤等人擁立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是為恭帝。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讓屬下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稱契丹與北漢南侵,於是主動提出領兵出征,行至陳橋驛站時,石守信等將領發動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
結語:郭威與趙匡胤二人都是武將權利過大,才會發動這種看似兵不血刃的政變,但趙匡胤比郭威更為英明的一點就是以“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後顧之憂,從而穩定了五代以來大將亂政的局勢,郭威事於前,趙匡胤事於後,這件相似的歷史事件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事件的偶然呢? -
3 # 林慶生267
秦末,漢末,隋末,唐末,元末,明末,乃至清末,二千多年來,都有共同的特點,亂世群雄紛爭,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
4 # 肉肉的三國故事
開國皇帝死了之後,繼位者總要遭受點不太順心的事,如果沒把握好,說不定國家就丟了。
1,秦朝,秦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二世而亡,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而後楚國起義,項羽和劉邦登上歷史舞臺;
2,大漢王朝,劉邦去世的時候,呂氏叛亂,不過還好,有周勃、灌嬰等,忠誠於劉邦的大將,平定了叛亂;
3,王莽是一世都沒頂過,就掛了;
4,東漢應該算是歷朝歷代最穩定的,不僅有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而且還把匈奴治的妥妥的;
5,魏國,曹丕是第一世,曹睿第二世,然後就被司馬氏掌權了;
6,蜀漢,劉備,之後,是劉禪,劉禪之後,沒有之後了;
7,東吳,孫權建國之後,快死的時候,南魯黨爭,為了太子的位置,鬧得不可開交,眾多賢臣猛將,都因為權力之爭,殺的殺,流放的流放,死了之後,朝政就開始被權臣把握;
8,西晉,司馬炎的兒子,就趕上了永嘉之亂,隨後來了八王之亂,四代就沒了;
9,東晉,司馬睿,建國的時候,其實就是王氏一族的把控朝政,王導,看他不順眼了,就把他廢了,還沒輪到第二世;
10,隋文帝,歷經圖治,國力達到了空前鼎盛,被兒子刺殺;
11,唐高祖,李淵,辛苦創業,被兒子奪權;
12,武則天,大周國力強盛,不過沒有繼承人,還政於李氏;
13,再次獲得皇位的大唐,第二世李隆基,安史之亂,不過搞定了;
14,宋太祖,趙匡胤,我們不說他老弟的事,就說他老弟兒子繼位時,契丹入侵,被迫簽署了澶淵之盟,寇準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呢?;
15,南宋太過於屈辱,太難受,一直在被欺負,南宋建國的第一任皇帝就把岳飛將軍幹掉了;
16,說說成吉思汗吧!雖然它不僅僅是中國的領土,成吉思汗死了之後,幾個孩子孫子就分家了,整個蒙古帝國分裂成了元帝國和四大汗國,以及一些小國;
17,明朝,朱元璋死了之後的第二代,就被朱棣給奪了權,還好,朱棣是個很厲害的皇帝,永樂盛世;
18,在清朝的話,正兒八經算起來,康熙是繼位者,因為順治皇帝,沒搞什麼事兒,而康熙遇到了很多問題,北方少數民族叛亂,和南方的三番作亂,穩住了。
19,民國,中山先生死後,也進入了軍閥混戰。
所以用一句話說明:
文化骨子裡的東西,根本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歷史的相似,就是因為人,大家都是人。
人性,很難改變。
-
5 # 遛彎的散人
一.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
二.弒父殺兄登基。
三.大一統王朝執政初期勵精圖治,後期荒淫無道。
四.後宮干政
-
6 # 歷史吐槽機
“為什麼每次都是我?”——西南某國的哀嚎
公元前219年,橫掃六合的秦始皇並不滿足於自己的武功,他以屠睢為將,發兵50萬遠征南越,一年後秦軍在桂林一代慘敗,屠睢戰死。暴怒的嬴政在修好靈渠糧道後再次發兵30萬南征,破百越後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即後來的安南。
公元前112年秋,專治各種不服的漢武帝以南越丞相殺了國王還敢殺大漢將軍為藉口,直接發兵10萬分五路並進討伐南越。一路橫衝直撞後再次衝進了中南半島,然後設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公元43年,東漢光武帝遣伏波將軍馬援率8千漢軍去嶺南平叛,極其兇殘的馬援再次殺進了中南半島。一番砍瓜切菜後,在交趾立了一個銅柱子,還向上天禱告,宣稱“銅柱折,交趾滅”。
公元605年,剛剛登基的隋煬帝以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萬餘再次殺奔中南半島。這次他們的目標有點遠,是半島南端的林邑國。劉方又一通砍瓜切菜之後,林邑國主被逼上船逃跑,國都被攻陷。
公元638年,已經橫慣了的唐太宗聽說中南半島又生事端,額.....這次他壓根就沒從中央調兵,直接讓交州都督李道彥去平叛。那李道彥是個連自己都敢毀容的狠人,去了以後又一通砍瓜切菜,順便說一下,那隻能叫平叛,因為那陣子那邊都是唐朝的。
公元981年,不太打得過遼國的宋太宗決定找個軟柿子欺負,這老兄以恢復丁朝為名再次向中南半島出兵。不過宋太宗沒辜負潤公對他的評價,他是真的不會打仗,四萬大軍先勝後敗,最後撤回了本土。
公元1257年,這次輪到元朝了,不過橫行天下的蒙古騎兵這次有點卡臉,足足分三次打了31年,前後動員了50餘萬大軍,最終還是沒能拿下中南半島。忽必烈臨死之前還在心心念唸的出兵西南,只是已經沒有機會了。
公元1406年,輪到明朝,朱棣逮到一個以臣背主的藉口後,讓名將朱能率軍再次進攻東南半島。據說足足動員了80萬大軍,那邊的史料更扯淡,明朝的軍隊數量快達到人類極限了。總之這次徹底滅了胡朝,把安南併入版圖。
公元1788年,清高宗乾隆再次惦記起了那邊,還是以調節對方內部矛盾為理由,用孫士毅為主帥進入中南半島。至於兵力就又逗逼了,《清史稿》裡說連民夫在內才1萬5,而那邊的記錄是29萬。不管多少吧,反正這次也打輸了。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就這麼來到了1979年,我兔在報紙上刊登了傳統暗號“勿謂言之不預也”!那邊沒太聽懂;繼而又宣告“是可忍孰不可忍”!那邊還是沒聽懂;無奈之下我兔只能表示“小朋友不聽話,該打屁股嘍”。
一番按地摩擦後,西南某國痛哭流涕的詢問,為毛你們每次大一統都要過來拿我練手?額......我說只是巧合,還有人相信的吧?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這句成語在某些歷史階段是不成立的。
話說南宋初年,韓世忠在黃天蕩大敗金兀朮。
當時金華人就認識到了自己不善水戰,直取南宋需要過長江,非常困難。
於是決定從西往東打,也就是先攻下四川,順江而下。
故事發生在金兀朮率領十萬金兵的入川之戰中,他先是被宋軍的床子弩射了個出其不意,又封住了退路,仗著馬高兵強總算是立住了陣腳,於是安營紮寨,預備明天再戰。
結果,是夜,宋軍來了一個夜襲軍營,殺聲四起,火光沖天,金軍潰敗。
金兀朮急中生智,拔出佩刀,一個飛舞,把自己大鬍子給割了,趁夜逃出了包圍圈。讀者一定看過《三國演義》吧!
對,《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人在火光沖天,殺聲四起的夜晚,割了自己的鬍子,脫了自己的紅袍,單身單馬,落荒而逃,對,那是曹操。
金兀朮肯定沒有讀過《三國演義》呀,他也不由自主地向經典致敬了。
你可能會覺得這完全是巧合,沒錯,這都是出於本能的下意識選擇,就像看著要摔倒了下意識的伸出雙手去撐地一樣,只有喜感,沒有神秘感。
曹操是超級大人物,學習他的人的很多,比如陳友諒。元朝末年,漢王陳友涼率領六十萬水軍與朱元璋二十萬水軍決一死戰,陳友諒船大人多,朱元璋船小人稀。
一番戰鬥下來,船大難轉身,船小好調頭,朱元璋用了狼群騷擾戰術,把個陳友諒纏的焦頭爛額。
於是,陳友諒召開會議,總結了作戰經驗,想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作戰計劃——用鐵索將戰船全部連線起來。
他認為,這樣一來,船都是一體了,就好比在鄱陽湖上 堆砌了一座小島,一座永不沉沒的小島,“朱元璋的小船無可奈何”也!
恩,朱元璋的船果然拿陳友諒的“船島”沒有辦法,放棄了"開船水戰”。
朱元璋用了火攻——他用了七艘最小的快船裝滿了蘆葦火藥給陳友諒送去了火種。
這都怪陳友諒沒文化呀,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三國演義》讀,但是他應該有《三國志》讀的呀!
沒文化害死人,也在重複的上演。
-
8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實際上,當我們在回看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興衰成敗的時候,其實很容易發現一個王朝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王朝因勤政而興,因暴政而亡,這是王朝發展亙古不變的真理。
當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的時候,都會總結前朝的得與失,以來改善自己的統治,但當王朝進入中後期的時候,統治者則慢慢疏於對此的重視,於是出現怠政和暴政,最終導致王朝的衰弱甚至是滅亡。這是每一個封建王朝所逃脫不了的規律。
如題所問,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經常上演著一些雖然不同但實際上是似曾相識的事件。今天說的這兩件事情就是北宋滅亡的“靖康之恥”和明朝衰落得“土木堡之變”。
1127年即靖康二年,金朝南下進攻北宋的首都東京,而在這之前金朝已經進攻過但沒有成功,而這次不同,金朝取得了大勝,攻下了被動首都東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虜,而這也標誌著北宋的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除徽欽二宗之外,北宋皇室、皇族、貴戚、近臣、各種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國。宋徽欽二宗被遷往燕京、中京、上京、韓州等,最後被遷往五國城。宋朝皇室的女子多被送給金朝貴族當妃嬪或者是奴僕。宋徽欽二宗最終慘死在他鄉。
322年後的1449年,即明正統十四年,皇帝被俘的事件再一次發生。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面對瓦刺的挑戰,在沒有認清形勢的情況下,在太監王振的挑唆下,御駕親征去攻打瓦刺,但是在行軍的過程中,又是太監王振為了讓家鄉父老看到自己的榮華富貴,故意讓明英宗朱祁鎮帶著部隊繞道其家鄉,但中途因為道路難行的原因,只好令大軍掉頭折回,但此時明軍早已貽誤戰機,被前來的瓦刺大軍所包圍,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土木堡之變讓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大明王朝受到重創,從此開始走上下坡的道路。
綜上所述,兩個封建王朝,一個北宋王朝,一個大明王朝,兩者相隔三百多年,但是兩個封建王朝都犯了同樣的毛病,那就是怠政和懶政,缺少了創業初期帝王的勤政與勤奮,滿足於現有的一切和享樂,最終導致皇帝被俘虜的恥辱。
-
9 # 叨說歷史
歷史本身其實不會重演,但是歷史會驚人的相似。只是人善於總結,傾向於歸納,就好像是歷史在重演了。
驚人相似的歷史太多了,我隨便來給大家說幾個,姑且看看吧。
1、說起三國時期,大家都知道魏蜀吳三國,中國歷史上有跟三國類似的時期,又稱後三國時代,但是這個說法比較小眾化,知道的人比較少。後三國指的是南北朝後期三個主要的割據政權:南陳、北齊、北周。(後梁政權比較小,此處說法忽略不計)
前三國是北一南二,一北是魏國,二南是蜀吳兩國。後南北朝的三國是南一北二。一南是陳國,二北指是北周北齊兩國,除了位置有點不同,最後大一統的方式和結果驚人的相似。
公元263,魏滅蜀;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280年,晉滅吳,統一全國。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楊堅篡周,改國號為隋;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總結一下其中兩個時期的相似幾個地方:
首先:最終大一統全國的,不是三國中的任何一國,而是第四方。其次:第四方都是三國中最強國的權臣,其建國方式都是以所謂接受本國國君“禪讓”的方式完成,本質都是篡位。再次:第四方篡國的時間都是在最強一國攻滅另一國之後。
最後:大一統的方式,都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國先滅了其中另一國,然後自己被本國內的權臣篡位,進而改朝換代。而新朝在穩定局面後,再攻滅三國中剩餘的最後一國,完成統一。
2、三國時期,先是劉焉割據蜀中,兒子劉璋軟弱投降。再是劉備割據蜀中,兒子劉禪軟弱投降。五代十國,先是王健割據蜀中,兒子王衍軟弱投降。再是孟知祥割據蜀中,兒子孟昶軟弱投降。勸降劉璋、劉禪的是一個人,都是譙周。勸降王衍、孟昶的也是一個人,都是李昊。
3、歷史上相生相剋的魏晉。有點類似五行相生相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有了魏;三國時期,三分歸晉又沒了魏。等晉滅亡後,拓跋魏又佔領大北方。
4、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朱溫:“生子當如李亞子”。結果孫權與李存勖,都是前期年輕有為,到了後期孫權老年痴呆,殺了親兒子。李存勖聽曲唱戲,逼反養子。兩人當兒子時被認為優秀楷模,當爹後期就開始了狗血的劇情。
5、公元220年,漢帝劉協禪位於魏王曹丕。公元265年,魏帝曹奐禪位於晉王司馬炎。公元420年,晉帝司馬德文禪位於宋王劉裕。公元479年,宋帝劉準禪位於齊王蕭道成。公元502年,齊帝蕭寶融禪位於梁王蕭衍。公元557年,梁帝蕭方智禪位於陳王陳霸先。三百五十餘年間,歷史連續重複了六次的場景,受禪依樣畫葫蘆,跟電視翻拍六篇有沒有。這六個名義上都是禪位,本質上都是篡位,做一下戲,走一下流程而已。
能超越歷史的人,才能叫以史為鑑。但是其實歷史沒有變化,這變化是外殼,裡面什麼都沒有變,可能這就是歷史的輪迴吧。這就跟我們生活中的錯誤一樣,有些錯誤究竟會再犯,無法改掉。能改的,叫缺點;不能改的,叫弱點。
-
10 # 歷史笑春風
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歷史的重複性。很多事件已經發生過了,在過了一段時間,還會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為前有車後有轍,後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這個原因。
在每一個朝代的開始,如果開國君主做的事情,會影響這個朝代的始終。比如,漢代建立的時候,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因此,終漢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響西漢的朝政。最終,西漢亡於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禪讓得了漢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晉朝以禪讓的模式奪了江山。
唐朝時,李世民殺兄弟篡位。結果,唐朝一朝,家族內部的傾軋一直是李家擺脫不掉的夢魘。唐中宗時女主專政,反覆幾代,到唐玄宗才結束。
宋朝時,趙匡胤欺負柴榮孤兒寡母奪了江山,自己的孤兒寡母也被趙匡義奪了江山。這一切情況,反反覆覆的在歷史上演。
在軍事史上,有兩場極為相似的戰役,可是,奇異的是,帶兵的將領的下場卻不盡相同。
這兩場戰役就是戰國時候的長平之戰和明末的松錦之戰。這兩場戰役極其相似,最後的結果也差不多。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一場大決戰。秦國派出的軍隊是四十萬,而趙軍也是四十多萬。但是,趙軍的素質比不上秦軍,只得採取守勢,雙方進入對峙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秦趙由於消耗過大,兩國君主都有決戰的要求。但是作為趙軍的統帥廉頗,知道反攻沒有勝算,所以拒絕趙王的命令,堅守不出。
秦國為了促成秦趙兩國的決戰,用反間計使趙國更換了主帥。以主戰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到了前線,便改變了廉頗的部署準備對秦軍進行反擊。
秦國得知趙國改換了主將,也派白起接管了秦軍。趙括為了反攻,把主力前調,這樣一來,趙軍的部署就變成了前重後輕,後路變得空虛。
在趙括出擊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白起利用這個情況,派奇兵包抄趙軍之後,包圍了趙軍。然後又派軍隊將被圍的趙軍分割為兩部分。在完成包圍後,秦王派援軍增援白起,最終全殲了趙軍。戰後,白起把四十萬俘虜全部坑殺。
而松錦之戰,當時的明軍也派出了號稱十三萬的主力,前去解錦州之圍。明軍統帥洪承疇以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對清軍發起進攻。在戰役初期,洪承疇的戰術奏效,給了清軍很大的殺傷。
但是,就在清軍步步後退的時候,明朝的皇帝崇禎受下面人的蠱惑,以兵多餉艱為藉口,要求洪承疇迅速解錦州之圍。洪承疇不得已,只得急進用兵。
洪承疇採取一路進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圖中央突破。清軍和洪承疇作戰不利,幾乎支援不住,於是向皇太極求援。
皇太極趕緊調集援軍前往,他在觀察洪承疇的佈陣後,指出洪承疇的佈陣缺陷。因為洪承疇要和清軍決戰,他把主力前調,造成後路空虛,“大眾集前,後隊頗弱”。所謂“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於是皇太極率領軍隊包抄了洪承疇的後路,挖斷道路,斷了洪承疇的糧道。然後皇太極襲取了洪承疇明軍前線的屯糧之地筆架山,奪獲明軍的糧草。
斷糧後的明軍失去作戰的勇氣,於是決定突圍撤退。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清軍殲滅大半。一夜竟然被清軍消滅了五萬三千餘人。
留下的洪承疇率領的明軍被包圍在松山,最終也被清軍攻克,明軍全部被殲,錦州投降。
這一仗,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最後的主力。至關重要的遼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後人說此戰為清朝定鼎之戰。
長平之戰和松錦之戰十分相似。都是雙方的決戰,都是兵力相當,都是一方因為急於進攻,把主力前調,造成了後路的空虛。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後路,結果被包圍殲滅。
唯一不同的是,趙括穩定軍心,和秦軍決戰,消滅秦軍大半。造成秦軍無力擴張戰果。關東各國發現了機會,和趙國聯盟,在後續的戰爭中打敗秦軍,保證了關東幾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疇則是驚慌逃命,在突圍中全軍覆沒。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的主力,還有餘力控制遼西走廊,入邊擄掠。最後入關滅了李自成和南明,統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疇有趙括一半能力,率領明軍與清軍決戰,哪怕拼掉清軍一半人馬,滿清也就無力入關了。那以後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就會完全不同了。
可是,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名聲,洪承疇卻成為了能征善戰的上將,一樣的遭遇,不同的下場,只能嘆道“是也命也運也”了。
回覆列表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朝代更替:秦與隋何其相似,大一統結束百年紛爭,卻二世而亡,建立的新制度被後世沿用,建設的大工程影響深遠(長城、運河),為漢唐盛世奠定根基。
2.宦官亂政:東漢末、唐末、明末,猶如毒瘤不斷擴散,讓王朝最終走向滅亡
3.後周郭威黃袍加身,很快趙匡胤黃袍加身
4.西晉與北宋:都是從別人手中篡位(西晉奪曹魏、北宋奪後周),結局也驚人相似,被少數民族攻陷都城滅亡,均是兩任皇帝被俘,造成衣冠南渡(永嘉南渡、宋室南遷),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向南方轉移
5.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繼承人安排基本都是有問題的,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漢高祖有呂后亂政、漢武帝殺太子劉據、隋文帝廢太子楊勇、唐太宗廢李承乾、唐玄宗殺三子、宋太祖斧聲燭影、明太祖後燕王奪位、康熙帝九龍奪嫡。。。
6.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初大約50年內總面臨政治危機,熬過來了王朝興盛,熬不過很快滅亡,如西漢呂后干政、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隋、唐、宋、元、明、清等莫不如此
歷史相似之處非常多,僅列舉以上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