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遊既生活

    大哥! 德國狼群,潛艇啊! 而且還在德軍空軍岸基範圍,還有大量88炮。 作死嗎。

    以為德軍空軍也是火雞嗎?

  • 2 # 徠卡雙射

    兩個原因:1、陸地登陸作戰不同於島嶼登陸作戰!航母艦載機的轟炸能力很一般,一個航母戰鬥聯隊的對地攻擊能力加一塊,也抵不過一架B25轟炸機的破壞力。所以對於轟炸法國廣闊的海岸線目標,英國本土的陸基B25和噴火護航編隊完全夠了。2、1944年的太平洋戰爭也進入到白日化階段,美軍的跳島戰術需要更多的艦載航空兵力,而日軍的頑強牽制了美軍大量的航母編隊。

  • 3 # 魚的菸斗

    隨便找個世界地圖,歐洲地圖更好,然後測量下英國本土到諾曼底的平均距離,然後再查詢下當時常用飛機的作戰半徑,會發現就算小型戰鬥機的戰鬥半徑也足夠覆蓋法國大部了,更不用說航程更遠的大型轟炸機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動用相比之下又麻煩又危險的艦載機了。

  • 4 # 奮鬥的路上

    諾曼底戰場與英國只隔了一條英吉利海峽,近的就只有80多公里,遠的也不到200公里。而二戰時期的戰鬥機,轟炸機航程隨隨便便就可以覆蓋法國全境。所以從英國直接起降飛機不影響作戰。再來一個就是安全的考慮,航母駛入英吉海峽非常容易被德軍的飛機,水下的潛艇擊沉(這種戰場環境有航母不先滅掉都沒天理了)。因此當時也沒有傻到將航母開入英吉利海峽。故而也不存在飛機從航母上起飛的事。

    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諾曼底登陸盟軍是從英國本土機場起飛戰機對德國的地面火力點進行轟炸。

  • 5 # 麥田軍事觀察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至少犯了兩個原則錯誤,

    首先,根本沒有看過地圖或者看不懂,只要有點基本的軍事常識,拿著筆地址在地圖上畫一畫,那麼就很可以明白的知道,從英國本土的空軍基地起飛,幾乎任何一款戰機都可能覆蓋的盟軍登陸地區,根本沒有必要從航母上起飛,不管怎麼說,陸基基地起飛遠比從航母上更為方便。

    其次,根本就沒有了解過當時的情況。為了保證這次登陸作戰的順利進行,盟軍擔任直接支援的作戰飛機要達到11000架,空中支援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僅侷限於灘頭支援,更重要的還是打亂德軍的交通網路,阻止德軍增援部隊。如此情況之下,是否有航母參與火力支援並沒有什麼決定意義。

    更不知道一個關鍵因素:天氣!談及登陸作戰的時機問題,許多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一點,盟軍利用天氣掩蓋登陸行動,選擇在大風暴的間逢,正好有短暫的風平浪靜之時,德國的天氣預報工作卻沒有成功的預報到這一情況,以為盟友無法登陸,造成登陸時,德軍指揮官都休假去了。

    如果把火力支援任務的航母艦隊,那幾乎是坑自已,在登陸前後的大風暴之中,航母艦隊與艦載機如何保證自已的安全?想依賴於就需要選擇好天氣,那麼等於讓德軍有防備,所以航母只能退出了。

    提出這類問題時,最好先自已補習一下相關的資料,不要想象著來!

  • 6 # 道聽陳說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時期,英美聯軍在1944年反擊德軍時,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發起的一場海上登陸作戰,這場戰役開啟了英美聯軍反擊納粹德國的戰爭,這場戰役的前期準備工作做的很細緻,成功的迷惑了德軍大本營,所以在戰役正式發動的時候很成功,盟軍很快就撕開了德軍的防線,實現了搶灘登陸。

    搶灘登陸戰役的隱蔽性和突發性,使得盟軍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做前期火力準備。

    1944年發動的諾曼底戰役,與二戰中的其他戰役有著很大的不同,一個這場戰役是搶灘登陸戰,因為英法兩國之間的海峽,很多地方都是懸崖峭壁,且海峽內部風大浪急,因此適合登陸的地區只有那麼很少的幾個點,而且這些適合登陸的地點,都有大量的德軍駐守。

    因此如果盟軍想要實現成功登陸,就必須要想辦法迷惑敵軍,以求達到作戰的突發性,儘可能減少敵人的反應時間,因此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動用飛機轟炸德軍火力點這種事情發生。

    盟軍不這樣做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如果盟軍動用飛機大規模轟炸某一個地區的海岸防線的話,德軍必然會知道這裡盟軍在這裡進行大規模登陸,從而會從其他地區調集大量軍隊進行圍堵。

    到時候盟軍由於失去了時間優勢,將會導致登陸之後遭遇更多的德國軍隊的圍剿,甚至有可能會因此導致登陸戰失敗。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盟軍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減少戰場火力準備的時間,在登陸戰發動之後,以最短的時間搶灘成功,並迅速對德軍縱深實施突破,這才是保證登陸戰得以成功的最有效手段。

    諾曼底登陸戰是二戰後期盟軍發動對納粹德國的反擊計劃——《霸王行動》中的重要一環,在這場戰役裡,盟軍投入的先期登陸部隊達到了17.6萬人,而這些人在戰役結束之後傷亡了12.2萬人,由此可見搶灘登陸戰的究竟有多殘酷,這還是在德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生的傷亡。

    如果給了德軍反應時間的話,那麼這場登陸戰能否成功都將會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能有多快就要有有多快,能有多突然就要有多突然,才是搶灘登陸戰役成功的真諦,至於火力或者傷亡,那就只能去看上帝給不給面子了。

  • 7 # 兵器世界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Mustang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納爾遜級戰列艦都比航母有用)

    但實際上,德軍大西洋壁壘的要塞炮大多都被空中掠過的轟炸機擊毀了,只有一些目標不明顯的小口徑岸防炮倖免於難,戰列艦的巨炮大多用來對付它們了。(下圖是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三聯裝406毫米巨炮)

  • 8 # 不正經的軍棍

    1944年6月6日拂曉,盟軍大面積透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進入歐洲開始對納粹的反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盟軍付出十幾萬人的代價,成功登陸諾曼底。

    距離太近,航母不划算

    根據這個題目問的問題,美軍為何不大量使用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德軍火力點。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看下地圖。

    英吉利海峽最寬的寬度才240公里,飛機作戰半徑有多長?美軍的B17轟炸機的最遠作戰半徑能夠達到800英里,英吉利海峽最寬也就150英里。使用艦載機完全沒有必要,而且還危險。參戰的一萬多架盟軍戰機,都是從英國本土起飛的,直接就能飛到諾曼底。

    二戰期間,不列顛空戰,飛機都是隔著英吉利海峽飛過去,而不需要在海面起飛。甚至英國可以從英國本土直接飛到柏林進行轟炸。這個距離都達到了,短短的英吉利海峽還算什麼呢?

    二戰期間,英國美國都有自己的航母,而英國的航母主要負責大西洋航線的安全,美軍的航母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人打的正嗨呢。連英國都組織艦隊跑到太平洋幫美軍了。大西洋上基本上沒有什麼航母能夠調遣。

    同時,航母的出海,艦載機的起飛,都是有著很高的標準的。六級以上的風,艦載機是不能起飛的。諾曼底的天氣也一直不咋地。

    航母調動,動作太大,容易暴露目標。

    如果使用航母作戰,那就必須先把航母調動好了,然後準備作戰。而航母的大規模調動完全可以偵查到,德軍分析一下,就完全知道了盟軍的登陸地點。

    諾曼底登陸,盟軍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為了把德軍主力調走,盟軍進行了很大的戰略欺騙,讓德軍相信,盟軍將會在加萊登陸。事實上,在盟軍一系列操作下,德軍信了。德軍將部隊調往了加萊防禦,加萊的兵力達到了23個師,在加萊死守,離諾曼底200公里。不光這樣,法國60個師的德軍,愣是沒人支援諾曼底。諾曼底只有6個師的守軍,心裡苦啊。

  • 9 # 一葉楓流

    英吉利海峽很窄,航母活動不開。

    而且英國距離法國很近,比航空母艦還好。美國在英國的第八航空隊裝備的轟炸機載彈量巨大,遠不是航母艦載機可以比的。有這麼強大的力量不用,非要用航母艦載機,不是腦子進水了嗎?

    如果是灘頭陣地,驅逐艦抵近射擊,直接火力支援效果更好。

    事實上登入前,盟軍空軍已經把諾曼底炸了個遍。德軍的工事非常堅固,而且很隱蔽,轟炸效果不佳。如果是艦載機的小炸彈,轟炸效果也不會更好到哪裡去。

  • 10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援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秘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於是,盟軍就將加萊作為了欺騙地點,開始施展障眼法。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甚至還有假的上校屍體攜帶“有關登陸的重要會議記錄”,同時在加萊方向佈局了大量紙糊的飛機模型和木板做的裝甲部隊。德軍情報部門把這些情報一分析,決定要重點防守加萊。

    這個情節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超級女特工》裡面也有演繹(當然大部分是戲說),有一名德軍情報官員警惕性挺高的,發現了加萊是“障眼法”,諾曼底才是真正意圖,準備去柏林親自找“關鍵人物”彙報,結果被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隊長,趁大霧和夜色,在火車站一槍幹掉了。

    此時,德軍已經基本信了加萊是登陸目標,如果美軍航母艦隊再出動,目標太大、太明顯,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很專業,前後收集到的資訊這麼一分析,盟軍精心佈置的情報迷惑和火力準備,恐怕就統統的白忙了。

    第二、盟軍的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也支援跨越英吉利海峽,選對了路線,走一趟基本沒啥壓力。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等德國主要城市的轟炸,也都是本土起飛的。英吉利海峽沒多寬,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舉個例子,二戰中,許多歐洲大陸淪陷國家的飛行員大都選擇流亡法國,法國出乎意料的迅速戰敗後,又從法國駕駛飛機跨越海峽投奔英國,因為走法國這條路線最近。比如2018年最新電影《颶風行動》,講的就是波蘭飛行員搶了一架飛機,從法國一路飛到了英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堅持戰鬥的事蹟。而且,在二戰中,英國自己就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離得太近,真沒有出動航母的必要。

    第三、1944-1945年的美軍航母基本都在太平洋戰場上,正跟日本死磕。此時的日本雖然遭受了中途島的失敗,但整體實力還是可以的,非常難對付,處處給美軍造成重創。

    1943年,太平洋戰場的六艘美國航空母艦的作戰情況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列克星頓”號被擊沉;在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被擊沉; “黃蜂”號從大西洋戰場趕來增援,結果在瓜島爭奪戰中也被擊沉;此後在瓜島爭奪戰的聖克魯斯海戰中,“大黃蜂”號又被擊沉。剩下的 “薩拉託加”號,大部分時間在修理,基本沒發揮太大作用。美軍曾一度只剩“企業”號一艘航母獨力支撐。

    不過,美國畢竟是個工業、資源大國,國防動員一啟動,就順利扭轉了戰局,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一口氣造出幾十艘航母,但是這要等到1944年下半年。在諾曼底登陸的準備階段,美軍有限航母不是在造船廠裡,就是正在太平洋上與日本對峙。

    最後要注意的是,此時,隆美爾在法國沿岸修築的“大西洋牆”還是很難對付的。灘頭設定大量海灘障礙物和反空降障礙物,在防禦地段埋設了大量的地雷;之後是堅固的半地下或者地下工事,一旦炮擊結束,盟軍先頭部隊登陸的時候,就成了德軍反擊的最好時機。

    下圖——隆美爾為法國留下的著名旅遊景區。注意,不是景點,是景區哦(量大,成片)。而艦載飛機的轟炸對這種半地下堡壘沒有徹底摧毀作用,最終還是得落實到步兵的近身戰。所以,搶灘的步兵才是主角,要逐一干掉被重重保護起來的德軍機槍陣地,畢竟,只要MG42機槍不熄火,灘頭就會是盟軍的終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