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長海醫生

    這個問題,談一下淺顯認識:

    一、醫學水平是相對概念,高低怎麼分有時候沒有標準。如一箇中醫和西醫,沒有可比性,隔行如隔山。西醫分科多,很多病也不能精通。而在中醫內部,有水平區別,但有因為行醫範圍專長不同而不可絕對評價。由此也會出現老中醫看不好而年輕中醫看好,老師看不好學生看好的情況。

    二是醫學是實踐出真知的學問。學生畢業如果沒有很好的實習,他是不能夠勝任臨床的,這就是理論實踐脫離,這樣的情況目前不少,問題是大學生可能理論學的也不好,也沒有時間鍛鍊了,就不會看病。

    三是要對大學生有包容和耐心。我個人認為醫學理論與實踐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理論高結合臨床效果更好。大學生及時補充短板,可以快速上手,後勁很大。而一些人看似看病可以,理論不行,有的是真會看病,有的就是膽子大敢開方而已。

    四是醫學的最好狀態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能考過行醫資格,看病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沒有大膽實踐而已,只要有機會他們可以的。個人認為,知識多是好事,醫學與學歷高低呈正比例關係。

    供參考。

  • 2 # 感悟生命拒絕偏見

    不論中西醫,理論都比實踐佔比低。

    飽讀醫書,只能代表你知道怎麼做。但是能不能成功,是另一個問題。

    這就如同我知道怎麼急救,但是有人需要急救時,按理論應該按壓多少下,能成功,算你成功掌握急救法了,也有按壓下去直接按斷肋骨的事情發生。

    沒有理論指導,實踐變得極其困難。沒有實踐,理論也就是空中樓閣

  • 3 # 老驥伏櫪

    為什麼有行醫生資格證,卻不會看病,關如這個事情來說吧,我的認為它們理論知識有,但是實踐知識沒有,可能存在這個問題,你有理論,沒有實踐是不行的,從一名大學走出來的醫生,不經過長期的實踐是不行的,從一名普通醫生成為一代名醫需要長期的路呀,

  • 4 # 與自然共處

    因學院派的醫學知識來源於民間,民間基本為保守派而父傳子家天下,所以學院派得不到民間核心的精華,我為什麼這樣肯定的說呢?因學院派出來在醫院工作多年的幾位高才生我們一起理論過多次後深知他們所學的有多少東西,我對他們的總結:書本理論強,記的東西確實很多(可寒就是在實踐中沒多大作用),但西醫觀念太看所以看病效果差

  • 5 # 深耕內經

    因為現在的醫生過度依賴醫療儀器,儀器雖然精確,但是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病因也不一樣,治療方法絕對也不一樣!所以飽讀醫書,也不一定能治病。

    舉個簡單例子:偏頭痛這個病。有些人頸椎病拐的,有些人高血壓引起的,有些人腦袋受風受寒引起的,有些在人多或高原的地方缺氧引起的,還有的可能腦袋裡長了個瘤壓迫神經導致的……到醫院,醫生問也不問,開個止疼片完事。這能治好嗎?

    中醫的精髓就是望聞問切,西醫是理解不了的,更別說虛心去學習。

    儀器檢測很精密,但再精密能精的過人體自身嗎?人自身的感受才是最準確的。這也為什麼很多人渾身不得勁,去醫院體檢,指標卻顯示正常的原因。

    所以現在大部分的醫生,離開儀器,啥也不是。

  • 6 # 使用者55127447378

    這正是一個童子功,一個半路出家的分別。自古醫學傳承多以帶徒方式,一般十二至十六歲之間跟師學習,邊學習邊實踐,從醫學三字經,本草藥性歌賦,方歌,脈決,醫學五則等入冂,其中大部份是死背硬記的。還有就是對藥物標本的認識,有時會跟老師上山採集,那真可算活教材。最後會參讀大部份古醫籍,諸如,唐代千金要方翼方,清醫宗金鑑,景嶽全書,還有張氏醫通等。而現代教材就不好定論了。

  • 7 # 飛翔寰宇

    現在一切以安全第一,看病也一樣,不是說得安全有效嗎,但是這個要絕對安全又不可能,所以大家都怕擔風險,就只能全部按照教科書,或者治療指南來用藥,不敢有一點逾越,結果就是照本宣科,技術停滯不前,有想法卻不敢去嘗試,一切都等國外臨床驗證以後才開始實行,所以中國難出大醫。

  • 8 # 存在108476806

    理論和實際結合才可以稱醫生,一個合格的畢業證不是學校紙上談兵的畢業證,而是在實際中經過理論到實踐再到書本反覆不斷才能有機和實際結合最後理論實際融會貫通才能拿到合格的畢業證!!

  • 9 # 郗金民新號

    現代科學全憑唸書。但,從中醫講,五千年,全憑師承、祖傳。尤其祖傳,祖祖輩輩傳兒、不傳女,光怕外傳,不怕帶進棺材裡。許多秘訣、絕竅,驗方、秘方,書上根本沒有。所以,學院唸書出來的,根本沒有真本事。用文化革命前的話講: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空洞的理論、是不實際的。

  • 10 # 創新抗癌中藥

    讀死書,理論一套一套,實踐上等於零,能治好病嗎?現在的醫師證考的是理論,看療效了嗎?如論療效將會有大多數醫師證作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的文學價值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