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泊圖泊途

    不知道題主到底說的是哪個,但是有一人確實爭議很大,他的存在將完全打破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但是推遲蜀漢滅亡這事咱們還得慢慢說。

    這個男人就是魏延。

    (新《三國》中的魏延,諸葛亮死後果然自認為無敵)

    魏延之死一直是我揮之不去的痛,此人雖然驕縱,但是真沒看他他的反心。無論是新版《三國》還是《軍師聯盟》裡面的魏延形象都不是很好,老版《三國演義》雖然說長相上沒那麼具有攻擊力,實際還是有“反骨”。

    就是一個反面人物。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諸葛亮根本就不同意魏延這麼做。我們都知道,蜀漢後期人才凋敝,上下同心同德尚且艱難,選拔將帥更是異常吃力,與其說諸葛亮不希望魏延的幾千軍死於前線,倒是可以說怕魏延死掉。

    諸葛亮處理楊儀和魏延上非常謹慎,因為二人都是有能力的人。孫權曾對費禕說“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

    我有一個疑問,孫權是如何接觸到魏延的呢?二人應該沒有直接接觸,除非是聽別人說的。《三國演義》有類似的話“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黑的一塌糊塗。

    諸葛亮對魏延比較瞭解,他死後,魏延就是最有資歷的人,他接班似乎是水到渠成。不過諸葛亮不喜歡蜀沿著魏延的道路走。經歷了荊州和夷陵兩次軍事冒險,或許諸葛亮不希望蜀漢再次冒險。

    魏延直接死於和楊儀的爭鬥中,由於魏延的威脅更大,魏延就悲劇了。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認為孤軍深入並不能完全殲滅曹魏,短暫的勝利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效果,倒是有可能導致蜀國進退兩難,成功稍有餘地,失敗如何自保?曹魏容錯率高,而蜀漢容易把命搭進去。

    諸葛亮早年除掉劉封就是怕劉封軍功卓著威脅劉禪,如此看來,不重用魏延倒是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戰爭的偶然性不能完全算盡,萬一魏延給人帶來驚喜呢?

  • 2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應該是魏延吧!其實諸葛亮早已看出魏延有反心。無奈愛惜其軍事才能和武藝高超,暫且帶在身邊“看護”,所以魏延在諸葛瑾的管制下無法造反,但也算很聽話,而且屢立戰功,為蜀國的戰爭衝鋒陷陣。

    其實後蜀已經嚴重缺乏猛將,五虎將除趙雲命長一些,但也近七旬而死,所以只剩下魏延這根獨苗在唱主角,偏又起反心!

    但魏延有一個優秀的“毛病”,就是特怕諸葛亮的智謀,早年關羽戰長沙期間收復了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去見諸葛亮,諸葛亮一看魏延就想殺,說其後背有反骨,日後必反,魏延一聽大吃一驚,內心也很佩服,表面卻故表忠心,絕不造反。

    諸葛亮說:“最好是猜錯,否則必斬不饒”。

    所以魏延一直怕諸葛亮,並非怕他的才能,而是怕諸葛亮說:“我昔日料你必反,如今果真不假”,無形中更顯示諸葛亮的眼光,所以魏延只能等諸葛亮死後才作打算,其實他也不一定要反,也許能象諸葛亮般權力就好。

    當然魏延一直沉默無言,但在後期魏延的表情眼光態度言行,諸葛亮也猜中八九分,便事先安排馬岱討好魏延,在三聲“誰敢殺我”之中人頭落地,這隻能說馬岱偷斬魏延,因為那時候沒人能打得過魏延!

    自此除卻了後蜀的心頭大患,劉禪才能高枕無憂此當了40多年皇帝,否則後果不知怎麼發展,至少劉禪沒那麼好過!這也是諸葛亮眼光獨到之處,也即有先知之機和先制其人的謀略!但也殺掉了一個可與北魏抗衡的猛將,也不知是得還是失,難以預料,其實諸葛亮既知其有反心,應儘早曉以大義教育魏延,而且死前把大權交給魏延和姜維共同北伐,或許魏延真的會感覺知遇而洗心革面,那麼統一中國也有可能!因為人性是可以改變的!特別是魏延不是很壞,可加以引導,把反心“轉型”為忠心也未曾不可,畢競人才難得|

  • 3 # 知常容

    我第一個反應這是個標題黨,是不是平時取標題取習慣了,之所以就取了這個標題,諸葛亮此後設計殺掉了魏延的確為蔣琬的接任鋪平了道路,使得蜀漢政權的交接平穩過渡,至於是否延續30年的說法,我覺得也不太準確。

    為什麼蔣琬能夠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而魏延和楊儀他不可以呢,因為按照資格,這兩位都在他之上。

    蔣琬的優勢恰恰是楊一跟魏延兩個人的弱佔,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三個人都是很有才華的,魏延鎮守漢中那麼多年,能夠獨當一面,軍事才能不用質疑,楊儀負責後勤管理的井井有條,連諸葛亮都翹首稱讚。

    但他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這兩個人是死對頭,不管是魏延兼任,或者楊儀接任都會引發震盪,兩個人中必須有一個要死掉。這僅僅是第一個缺點。

    第二個致命的缺點也是蔣琬的優點,那就是楊儀跟魏延眼中容不得人,心胸十分的狹隘,不但如此魏延沒有治理內政的經驗,與文官系統關係不好,但是在軍中影響力很大,所以諸葛亮必須先除去。

    楊儀為人,心胸狹隘,也不能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所以最後實際上也是諸葛亮設計,借楊儀的手殺掉魏延,然後針對楊儀這個弱點進行設計一石三鳥為蔣琬的順利接班鋪平道路,具體的我寫過好多文章,不展開說。

  • 4 # 古河洋橋

    個人認為,應該是曹操的族子曹真,曹真比他的豬豚兒子曹爽強太多了,諸葛亮用計挖苦曹真,曹真羞憤而死;曹操和他的兄弟一死,只有曹真能壓的住司馬懿。曹家能幹的人都死了,司馬懿才蠢蠢欲動,野心勃勃;蜀國之所以苟延殘喘,就是因為魏國內部爭權奪利,不能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讓蜀國沾了便宜!

  • 5 # 三分鐘歷史角

    對於題主的問題,個人認為有誇大之嫌,畢竟30年太準確了,就顯得誇張。我試著理解題目為“諸葛亮臨終前除掉了一個人,使得蜀國滅亡推遲了。”

    很多人認為除掉的這個人是魏延,因為魏延在三國後期的蜀國真的是很無敵。不過我不覺得是魏延,原因有二。

    一是魏延是死在諸葛亮之後的,諸葛亮臨終前並沒有除掉他,而且還給了他選擇的機會;

    二是魏延就算沒死,也不會堂而皇之的改朝換代,只會效仿曹操之故智。

    如果不是魏延,那還有誰能影響三國的走勢呢?這個人其實比魏延更有名,他就是張頜。

    為什麼說是張頜呢?原因有三。

    1、張頜是五子良將之一,論地位在魏延之上。

    在諸葛亮時期,隨著馬超、趙雲相繼死去,蜀國的五虎上將全部歸西。這時候蜀國還能獨擋一面的將領基本就以魏延為首了,但魏延畢竟不是五虎上將級別。而張頜卻是和張遼、樂進、于禁和徐晃齊名的五子良將。陳壽這樣評價他們“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以說論地位也應該是張頜。

    2、死亡時間吻合,張頜死在諸葛亮之前。

    諸葛亮是死在了五出祁山,而張頜是死在四出祁山的退兵階段。諸葛亮因為劉禪聽信其要稱帝的謠言而領旨退兵,當時糧草也快沒了,就是在這麼緊急的情況下,諸葛亮在木門谷埋下伏兵,用箭射死了張頜。雖然《三國演義》把這個埋伏說成是為了司馬懿,但實際上就是為了伏殺張頜。

    3、諸葛亮時期的張頜戰績彪炳,蜀國都怕他。

    張頜在魏國對抗諸葛亮時期的蜀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出祁山的時候,就是由張頜統領各路兵馬對抗諸葛亮的,最後贏得了街亭大捷,讓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二出祁山,諸葛亮包圍陳倉,也是張頜領兵救援,最後諸葛亮再次退兵。

    後世人是怎麼評價張頜的作用的。南朝宋大臣王弘說“昔魏朝酷重張頜,謂不可一日無之。”陳壽也說“頜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所以說,張頜這人在魏國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蜀國,自諸葛亮以下都非常忌憚他,所以諸葛亮才會設計殺了張頜。

    綜上,如果說有一個人是在諸葛亮死前設計殺死的,而這個人的死又對蜀國的滅亡有很大影響,那這個人非張頜莫屬了。

  • 6 # 草根談娛樂

    作為看了很多遍《三國演義》原著的我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吧!諸葛亮臨終前除掉的人就是魏延,確切地說是臨終前安排瞭如何除掉魏延,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被除掉的,為何諸葛亮要除掉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魏延必反造反!

    當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蜀地起事之時,關羽帶兵攻打長沙,魏延殺死太守韓玄投降劉備,諸葛亮見過此人之後便命人推魏延去斬首,劉備不解,諸葛亮告訴就被此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劉備將信將疑,最終在劉備和眾人的口舌之下諸葛亮無奈留下了魏延的性命!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最後一戰中,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自己大限將近,於是留了三個錦囊妙計,其中一個便是如何除掉魏延,諸葛亮將如何殺死魏延的錦囊妙計給了楊儀,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謀反,兩軍陣前,楊儀按照諸葛亮錦囊裡所說質問魏延是否敢大聲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毫不猶豫大喊了三聲“誰敢殺我”,第三聲還未喊完,馬岱從身後殺出一刀砍掉了魏延的頭!

    諸葛亮之所以安排好自己死後如何除掉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料到魏延會在自己死後謀反,因為此時的蜀國除了魏延再無大獎可與魏延抗衡,況且魏延的勢力在當時最大,劉禪又是一個不頂用的君主,所以諸葛亮設計除掉魏延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行為,倘若諸葛亮不除掉魏延,蜀中大亂,魏國定會趁亂攻打蜀國,那麼,蜀國就會提前滅亡!

    所以說,諸葛亮的這個行為確實讓蜀國推遲滅亡30年!

  • 7 # 巴山夜雨涮鍋

    若以歷史而言,諸葛亮臨終前並未除掉任何一人,更談不上“使蜀國滅亡推遲30年”。

    正史中,雖然諸葛亮234年去世前數月,發生了蜀漢元老劉琰因當眾SM老婆而被司法機關判處死刑的鬧劇(演義中將此事後挪到姜維時代),諸葛亮去世後則發生了魏延和楊儀爭權失敗,怒而作亂,最終身死的慘劇,但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這是諸葛亮安排的。而此二人之死也決談不上使得蜀漢滅亡推遲30年云云。

    所以,這裡題主問的應該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臨終除掉的,當然就是魏延了。原文如下:

    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岱領計而出。少頃,楊儀入。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等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在馬岱的支援下殺奔漢中。漢中城下,楊儀按照錦囊妙計行事:

    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這就是演義中“遺計斬魏延”的故事,用於表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按照演義的戰爭邏輯,魏延在當時稱得上天下一流的猛將,如果魏延作亂,雖然蜀漢不至於滅亡,但確實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危害。而諸葛亮安排的計策,則使得蜀漢以最小的代價消除了這個隱患。

    對於諸葛亮此計,站在《三國演義》角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演義中多次借諸葛亮、旁白和其他人的口,說了魏延久後必反的預測。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活神仙,他說魏延久後必反,魏延就是久後必反,而事實後面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

    其實,以魏延在三國演義中素來表現,不但自高自大、桀驁不馴,而且人品也一般,多次在蜀漢陣營內部煽動鬥爭,例如取西川時候跟黃忠搶攻,四出祁山時候煽動陳式違背諸葛亮命令等。諸葛亮在日,還能制約魏延,諸葛亮一死,要判斷魏延作亂,都不需要諸葛亮這種活神仙的預測(歷史上,倒是孫權預測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必然禍亂國家)。所以,諸葛亮安排計策除掉魏延,從安定國家立場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再說,諸葛亮安排的除掉魏延計策,也並非是臨終前把魏延叫進帥帳,直接一刀砍了。要是那樣,雖然乾淨利落,卻是殺之無名。諸葛亮作為依法治國的典範,斷然不會如此。實際上演義中,魏延在諸葛亮禳星借壽的緊要關頭闖進帳來撲滅主燈,直接導致諸葛亮掛掉,姜維要怒斬魏延,都被諸葛亮制止。諸葛亮給馬岱設的錦囊計策,也只是在魏延已經造反的情況下,才由馬岱殺之。如果魏延不造反,那麼他並不會被諸葛亮的計策所殺。換言之,如果魏延自己知趣守法,諸葛亮的遺計是不會傷害他的。這也反過來確認了,演義中的魏延,和歷史上一樣是找死。

    話雖如此說,站在魏延自己的角度,在還沒造反的時候,就被諸葛亮這麼安排設計針對(雖然針對的是假設魏延造反的情況),想必也是非常鬱悶的。尤其在嘉靖本中,諸葛亮上方谷就安排馬岱截斷道路,想要把魏延和司馬懿一起堵在上方谷燒死,後來上方谷大雨,魏延才僥倖逃脫性命。之後諸葛亮又安排馬岱過去如此這般的推諉楊儀,獲得魏延信任,從此成為諸葛亮安插在魏延身邊的臥底。如此種種苦心安排,魏延若知定然心寒無比。也難怪一些三國愛好者用演義去套用歷史,得出“諸葛亮煞費苦心打壓魏延”的結論了。

  • 8 # 太陽好大熱

    感覺空城計是司馬懿故意放掉諸葛亮的,因為感覺自己篡位的時機還不到。提前滅亡蜀國會使自己面臨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

  • 9 # 小鎮月明

    一看這題目,就知道說的諸葛亮臨死前設下計謀除掉魏延的故事。

    不過很遺憾,諸葛亮臨死前埋下馬岱這一棋子斬殺魏延是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橋段,歷史上的魏延並不是被諸葛亮設計所殺害,而是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爭奪權力失敗被殺的。

    魏延也算是蜀漢在建立過程中核心人物,其功勞比之張飛等人也是不遑多讓。劉備在攻下漢中後,大家都以為漢中太守的位置非張飛莫屬,然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

    以漢中地位的重要性,魏延能出任漢中太守,一方面是魏延有這個實力,另一方面也是劉備對魏延的信任。畢竟漢中太守,也算得上是一方諸侯了。實際上,魏延並不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有反骨,即便是到最後,魏延也沒有想過要背叛蜀國,只是想和楊儀爭奪權力而已。

    在張飛趙雲等老一輩人物死去之後,魏延已經是蜀漢集團中資歷最老,實力最強的將領。然而魏延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為人過於孤傲,看誰都不順眼,人際關係一踏糊塗。這也是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卻始終不給魏延大權原因。

    諸葛亮臨死前,把軍隊託付給了楊儀,費禕等人,並囑咐他們班師回朝。然而諸葛亮死後魏延卻說了這麼一句:

    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怎麼能夠因為丞相死了就班師回朝?

    魏延的言下之意也很明顯,諸葛亮死後,他魏延就應該接管軍權,繼續北伐。

    然而,諸葛亮臨死前把三軍託付給了楊儀,沒有魏延什麼事。得知情況的魏延大怒,帶領自己的部隊提前回去,並向後主誣告楊儀謀反(楊儀也同樣誣告魏延謀反)。

    不過魏延的人際關係是在是不怎麼樣,根本就沒有人相信他,而且兩個重量級的大臣董允,蔣琬更是明確支援楊儀,所以劉禪也不相信魏延。

    不要小看董允和蔣琬,這兩個人可是非常有話語權的人,要知道諸葛亮、費禕、董允、蔣琬被稱之為蜀漢四相。

    這樣,魏延就稀裡糊塗的背上了謀反的罪名,手下計程車兵全跑了,只剩幾個人陪著魏延逃亡漢中,最終被馬岱追上,把魏延給殺了。

    其實,魏延的死,雖然讓蜀漢失去了當時能力最強的將領,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以魏延那孤傲的性格,如果執掌蜀國大權的話,恐怕會引發更大的內亂,蜀國那弱小的國力根本經不起折騰!

  • 10 # 淡看天上月

    題主想問的這個人很可能是魏延,但是諸葛亮臨終前並沒有除掉誰,至於魏延,則是諸葛亮死後才掛掉的,包括《三國演義》也是寫諸葛亮掛了之後楊儀、馬岱用諸葛亮遺計殺的魏延。

    巧妙捏合

    高手寫小說在於巧妙捏合各種素材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故事。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也跟著掛了。至於是因奪兵權失敗被殺,還是因背叛被殺各有爭論。而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就採用了反叛說來再為諸葛亮造勢一把。

    照此推論

    就按照題主的意思來推論。說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沒有被除掉,因此蜀國滅亡了,然後是魏國滅了吳,這樣魏國就成了一個統一的王朝,然後魏朝廷轉而開始休養生息,而司馬氏想篡位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這樣司馬氏篡不了魏,是不是就沒有八王之亂,也就沒有後面更大的混亂,更大的傷亡發生了?這樣下來諸葛亮用計殺了魏延是不是就是造就後來更大死傷的罪人了?

    顯然歷史是不能這麼如果如果,去往自己所想的方向來推論的。魏延還沒有上升到可以隨意左右蜀國滅亡的地步,蜀國之所以能拖延那麼久才滅亡,其實也是諸葛亮常年北伐分不開的,若是諸葛亮真的只知道一直死守,偏於一隅估計亡的更早(偏向死於安樂)。

    至於怎麼看諸葛亮的北伐,這個答案褒貶不一,個人認為諸葛亮經常北伐也實屬無奈之舉,也是為了求生存才北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裡,你覺得最幸福的幾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