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怕小貓
-
2 # 真好160863998
淨值型理財產品,類同開放式基金,不保本,無指定收益,可在指定交易曰買賣。從操作角度來看如同你買了一元錢一股的股票,可以跌到一元以下,如0.6元。也可以漲到一元以上,如1.6元。當1.6元賣出,你贏0.6元。當0.6元賣出虧了0.4元。
這實際上是獸主意,一般去銀行存款的大多是保守型,讓他們用大量資金去冒風險是絕不能接受的。這樣銀行攬存款一定會發生很大困難,於是銀行就變相推出大額存款,結構性存款等體內理財方法來代替目前受歡迎的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以保證銀行正常執行。
-
3 # 洛邑財經
淨值型理財和之前的預期收益型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通俗一點講,具體可以總結成以下幾方面:
1.淨值型理財是一款開放式理財,準確點說可以視為一款定開型理財,沒有固定的期限,沒有固定的收益率,只會在固定的開放日公佈淨值,投資者可以根據淨值變化來決定繼續持有或者進行贖回,和目前的基金的萬份收益有一些類似,你可以定期的來看到淨值的變化,理財產品的收益浮動情況。而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則只是在募集資金時給你設定一個預期收益,期間資金的運作情況,投資者是無從掌握的,產品的盈利情況你也只能透過發行方最終披露的資訊中得知。
簡單點說,淨值化理財資訊披露更完善,收益變動可以直觀的看到。
2.淨值化理財和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相比,投資者可能獲得的收益更高一些。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很多人都買過,設定一個預期收益,在到期時一般會按照這個收益率給你進行兌付,但是實際上這隻產品的到期收益有可能會超出預期的收益率,但是因為資訊不透明,這部分超出的部分往往都成了管理人的報酬,這樣投資人的收益實際上被攤薄了;而淨值化理財不同,因為資訊透明,投資者可以在固定的查詢日期查詢理財的淨值,這隻產品的盈餘是非常透明的,對於管理方來說,管理費是固定的,沒有操作的餘地,盈餘部分全部都要攤給投資人,這樣對比的話,實際上淨值化理財對投資人來說收益更高一些。
短期內可能還有很多人不適應淨值化理財,實際上你可以把它向基金一樣看待,餘額寶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讓人每天一睜眼就可以看到賺了多少錢,淨值化理財將來的方向也是這樣,透明、公開化,雖然做不到每天公佈淨值,但是定期公佈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不錯的。
-
4 # 理財師鬱小貝
目前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逐漸向淨值型產品變更,很多客戶對於淨值型理財十分恐懼,看到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預期年化收益”變更成“業績比較基準”之後就覺得銀行的理財不保險了。其實,銀行自主髮型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大多都在R2-R3,本金和收益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很小,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
淨值型理財:淨值型產品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淨值。基金產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隻基金每日都會產生單位淨值、累計淨值。而銀行淨值型產品就是以產品的淨值計算收益,捨棄了預期收益這個概念,沒有固定收益率或者預期收益率。在銀行規定的固定日期展示淨值型產品的淨值。
淨值型理財的優勢:●與普通銀行理財相比,淨值型產品在資金流動性上更有優勢。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都在一個月以上,也有隨時可以贖回、轉讓的理財產品,但是或多或少可能要承擔一定損失。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週期較短,在開放期後隨時可以贖回。
●淨值型產品定期會向大眾展示產品淨值,比普通的理財產品更加透明,所以淨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只能按照銀行公佈的產品淨值計算收益,所以投資者可以從每期公佈的產品淨值走勢估計產品未來收益,對比普通理財產品,投資者在實際收益上可以更放心。
●因為按照淨值計算收益,所以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稍微比普通理財產品高一些,並且產生的損失和收益都是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對於保守型客戶來說,推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比較困難,存款產品更適合他們。
-
5 # 金十資料
銀行新推出的淨值型理財產正是為了區別於之前的銀行理財產品。
這些年為了迎合老百姓的喜好和需求,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少是有著預期年化收益率和固定投資期限的,會有著“30天預期收益4.6%”這樣的字眼,這就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現在銀行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已經無法保證收益,如果再打著預期收益的招牌,恐怕會被銀監會收拾。於是銀行這才推出了新的淨值型理財產品。
什麼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淨值型理財產品類似於開放型基金,為開放式、非保本的收益型理財產品。其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使用者獲得的收益與產品淨值有關,風險承擔主體落到使用者身上。
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淨值型理財產品由於在封閉型理財的基礎上加了流動性,日、周、月都有開放日,因此相對於一般的理財產品,申購贖回較靈活。
2、由於產品定期披露收益,資訊較公開透明。
3、其掛鉤不同的市場,特別是一些高風險的市場,收益受行情影響較大。
以上三點也是淨值型理財產品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主要區別。
淨值型理財產品如何計算收益?淨值型產品的初始淨值設為1,當投資組合有盈利或虧損的時候,產品淨值就會發生變動。比如:產品的資產價值盈利20%,淨值為1.2;虧損10%,淨值為0.9。投資者根據自己持有產品期間,產品淨值的變化,享受收益或承擔虧損。
所以,如果大家覺得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太大,可以轉而購買銀行的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或者基金產品,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可大可小,收益也不穩定,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
根據普益標準資料監測顯示,2018年1月至12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4481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相比2017年全年發行的1183款,同比增長率高達278.78%。
但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相繼出臺,打破剛性兌付、產品淨值化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
-
6 # i愛理財
銀行的理財產品分類有很多種方法,像大家常常所說的:活期的理財產品和定期的理財產品,保本的理財產品和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和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和淨值型的理財產品......,現在銀監會又開始強調要打破剛兌,原來的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2020年後不準發了,要發淨值型的理財產品。
淨值型的理財產品本質上說,就是和基金基本一樣的了,國內的基金大部分是股票型的,由於現在的經濟形勢,股市是股災不斷,拿錢投入股市,目前來看就是兩個字,不穩!即使是機構投資者也是屢屢中招,不過也不要太過悲觀了,經濟形勢總歸是會好起來的。
先說說原先的理財產品,客戶到銀行買理財產品,首先是安全考慮,因為現在不穩的投資太多了,其次才是收益需求。所以各個銀行在投資上也不是那麼激進,但偶爾也會出問題,但為了維穩、為了銀行的聲譽,有時也就兜底了,意思就說虧的部分銀行補上了,這對投資者是好事,但銀監會不同意了,這回危及金融安全。淨值型理財產品就是基本和原先的理財產品一樣,但是出現了虧的情況,就是您買者自負了。
那淨值型理財產品是不是不能買了,不是的。首先銀行不會過分冒險的,畢竟穩是銀行的根本,沒了這一條那和基金就沒差別了,所以銀行會嚴控風險的;其次銀行也會創新的,會把大量的保本因素加入到淨值型理財產品中來,當然會導致收益不高。
總結一下,今後淨值型理財產品還是可以買的,不過那些參考收益很高的,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強,就不要碰了。選選大眾收益的產品,出問題的機率會很小。
-
7 # 銀行研究僧
淨值型理財與傳統理財在投資標的上並無不同,都是銀行經常投的幾個領域,甚至在各領域投資的比例也都相差不大。風險評級一般不超過PR3級(風險相對可控)。
他們最大的不同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益率宣傳傳統理財是銀行事先給客戶設定一個預期年化利率。雖然這個利率並不是最終的確定利率,監管機構也不允許剛性兌付。可是銀行都不願做第一個不兌付的機構,所以即使利率達不到也會用自有資金進行兌付。當然了,如果最終利率超過了預期的利率,銀行就會賺取多出來的這部分利潤。
淨值型理財則不會有預期利率,只會給一個參考利率。這個利率是過往的資料表現,與最終的利率沒有任何關係。
二、收益計算傳統理財的收益計算方法比較簡單。計算公式就是理財本金*年收益率*天數/360。舉例來說:
5萬元,年化收益4%,存期180天。收益=50000*4%*180/360=1000元。淨值型理財則相對複雜,需要先根據買入金額除以買入時的淨值計算出買入時的份額,再用此份額乘以賣出時的淨值,得出總價值。總價值減去買入金額,就是客人獲得的收益。舉例來說:
客人買5萬元淨值型理財,初始淨值為1,1080天以後,淨值型理財淨值為1.2。收益=(50000/1)*(1.2-1)=10000元。收益率為10000/50000*360/1080=6.67%三、發行方式傳統理財一般都是封閉型理財,在封閉期內,客戶不能夠贖回。
淨值型理財有三種,開放型、定開型、封閉型。
開放型理財,隨時申購,也可隨時贖回。定開型理財,每週、每月、每季都會定期開放申購與贖回。封閉型理財,與傳統理財一樣,在一定期限內不得申購與贖回。總結:很多人對於淨值型理財還不甚瞭解,不知道如何評判淨值型理財的風險,不知道如何計算利息。可是淨值型理財將來會是銀行發行的主要理財種類,遲早需要將淨值型理財搞清楚的。
-
8 # 去遊樂場才是正經事啊
淨值型產品逐步替代預期收益型產品。
2020年資管新規過渡期後,不再發售或存續預期收益型產品。
收益表現形式-淨值
最有利情形舉例
買入後,銀行披露產品單位淨值為1.11元
贖回後,銀行披露產品單位淨值為1.23元
單位份額收益:1.23-1.11=0.12元
-
9 # 樹人財經
1.以前的理財產品大多是類似定期存款的產品。也就是說,產品說明書中標明瞭產品到期後的收益,我們購買完理財產品就能知道到期後的收益是多少。
2.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類銀行發售的基金。我們購買後,淨值的變動代表著我們的盈虧。
比如,我買了一萬元的某淨值型理財產品。產品剛成立時淨值是1,銀行投資賺了10%,淨值就變成了1.1。此時贖回產品,收益就是1千元。投資虧了也類似。所以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投資者的盈虧完全看淨值相比購買時是漲了還是跌了。也就是說,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只要淨值比買入時下跌了,完全是有虧本的可能的。
3.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選購,沒有了預期收益做參考,可以從業績比較基準、歷史淨值、產品投資方向來比較分析。具體方法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
-
10 # 小錢說金融
銀行原先的理財產品,又被稱為“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這類產品在發行時,銀行會事先告知投資者一個預期收益率,比如說5%,到期就按這個收益率兌付本金和利息。在 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絕大部分都是“預期收益型”產品。
“資管新規”出臺以後,銀行理財被要求向淨值化轉型。對投資者來說,銀行新推出的淨值型理財產品,與原先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有以下4點區別:
1、淨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率,投資者最終的投資收益率存在不確定性。銀行在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時,不會告知投資者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多少,只會展示一個“業績比較基準”。實際的投資收益率有可能低於、等於或高於“業績比較基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這是“淨值型”理財產品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最直觀的一個區別,也是很多投資者不喜歡淨值型產品的一個原因。
2、 淨值型產品的投資結果資訊更加公開、透明。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1)張三花了5萬元,購買了某銀行發行的1年期、預期收益率5%的封閉式理財產品。
張三購買了這款“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以後,就只能傻傻地等著產品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在長達1年的時間裡,他無法瞭解所投資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情況,也不知道實際的投資收益率能不能達到5%。產品到期後,張三除了知道銀行是不是按5%的收益率進行正常兌付外,其它的還是一概不知。
(2)李四花了5萬元,購買了另外一家銀行發行的1年期、業績比較基準為5%的封閉式“淨值型”理財產品。
按理財新規要求,商業銀行應當至少每週向投資者披露一次封閉式公募理財產品的資產淨值和份額淨值。也就是說,對於李四購買的這款產品,銀行應當至少披露52次(1年52周)的資產淨值和份額淨值。
同樣是在1年的投資週期內,張三什麼都不知道,李四卻至少能看到52次理財產品的淨值資訊。毫無疑問,相比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結果資訊更加公開、透明。
3、 淨值型產品的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接著上面的例子,假如張三所投資的預期收益率5%的理財產品,實際投資收益率為6%,那麼張三還是隻能拿到5%,多出來的1%就全歸了銀行。
而在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時,銀行一般都會與投資者約定一個浮動管理費率,以便當實際投資收益率高於業績比較基準時,銀行與投資者雙方進行分成。
假設李四所投資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浮動管理費率為50%,即高於業績比較基準的部分銀行和投資者五五開。那麼,當實際投資收益率為6%時,李四將能拿到5.5%的回報。
顯然,對投資者來說,淨值型產品的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
4、 淨值型產品的投資難度有所增加。由於淨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率,所以投資者挑選產品時,缺少一個明確的依據,投資難度有所增加。
最後總結一下,“淨值型”理財產品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有4點區別:一是沒有預期收益率,投資者最終的投資收益率存在不確定性;二是投資結果資訊更加公開、透明;三是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四是投資難度有所增加。
-
11 # 郵儲理財關曉瑋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到2020年將全部轉型為淨值型產品,淨值型產品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產品收益以淨值形式公佈,能夠更準確、真實的反映資產價值。
-
12 # 無人念我時多寂寞
真要是這樣銀行離倒閉的日子不遠了!要知道現買理財產品的大都是老年人,太複雜她們是不會去走這條路的!
-
13 # 私行小學徒
淨值型理財與原先的理財,共有五大差別,詳情如下:
差別一、收益的計算與發放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為:本金*收益率*持有天數/365天;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為:本金/期初淨值*期末淨值-1;收益直接體現在淨值的增長上,贖回則能支付本息。
差別二、業績比較基準的概念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一個業績比較基準,銀行有一種叫做業績報酬,這個收費是和業績比較基準掛鉤的;這是原來的理財所沒有的概念
案例:一個淨值型理財產品,一年期業績比較基準為4.9%,一年後產品實際收益率為5.3%,那麼投資者獲取的實際收益率=5.3%嗎?答案是NO!。投資者實際收益率=4.9%+(5.3%-4.9%)*(1-業績報酬提取比例) 差別三、業績報酬提取比例根據公式投資者實際收益率=4.9%+(5.3%-4.9%)*(1-業績報酬提取比例),業績報酬提取比例越高,銀行抽成越大,投資者的權益越小。
原來的理財不存在這個問題。
差別四:資訊透明度問題原本的理財全封閉操作,投資者極難獲得產品相關資訊。 淨值型理財會定期釋出執行報告,可上官網查閱,瞭解產品具體投資情況。投資者能更直觀的瞭解淨值型理財產品執行的具體情況。
差別五:淨值型理財到期存續問題銀行原有的理財產品到期後,本息會自動存入繫結的銀行卡賬戶。 淨值型理財略有不同,有些和原來的理財產品一樣,自動存入賬戶;有些和存款一樣自動再次購買,需要手動贖回,這是需要留意的。
溫馨提示:淨值型理財產品只是理財產品的一種新形式,並不代表這型別理財風險大。銀行理財都會給理財產品做一個風險評級,分為1-5級,可以作為參考。
我是行簡,向私人銀行家邁進的小學徒,分享閱讀筆記和理財知識!
-
14 # 金融逐夢人
我先介紹一下我瞭解的淨值型產品的背景,正是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使得各家銀行原有的理財產品紛紛轉型成淨值型產品。
理財這個詞我們很多時候把它理解為銀行的成分多一些,因為畢竟市面上各家銀行拼命推銷的理財產品是實體。但是其實我們是財產的主人,是我們將財產交予銀行替我們打理,然後銀行收取服務費,理論上我們應該對自己選擇的理財產品的盈虧負責。但過去很多時候,我們買的理財產品即使投資標的是虧損的,我們也並不會賠錢,因為銀行用自己的錢交付給了投資者,這樣也使得投資者願意去信任銀行,這種長期的現狀叫剛性兌付。其實很不利於銀行的風險控制,一個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銀行自己貼錢兌付給投資者,那麼萬一出現系統性風險,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將會變得較弱。所以控制金融風險要求銀行打破剛性兌付,由投資者收取收益在虧損時進行承擔。
這也就是淨值型產品的來歷,我們的收益將隨著產品淨值沒交易日的變化而變化,資訊更加透明,以後也基本少有保本理財的概念,我們為自己選擇的理財產品而買單。如果說原來購買理財產品會有銀行兜底,那麼以後我們要擁有自己的看法,緊緊的參與理財產品的價值變化過程。
-
15 # 理財迦
朋友們好,買理財,對抗通脹,投資未來,冒風險,自然希望有一個,大體的,較為具體的,預期結果。因此,在以銀行往理財產品大體都會給出一個,預期的收益,讓投資人買之前,有個比較,有個盼頭,掂量一下。時代發展,現在,理財產品不讓弄頂期收益了,於是改成了淨值。其實產品還是那個產品,但是對投資人,來講區別就大了去了。下面就來仔細分享,兩種產品的大區別。
首先,銀行推出的淨值型理財,與原先的預期收益型理財,從產品本身的資產配置,時間期限,風險等級等多方面,來講沒有大的區別。
1,產品本身換湯不換藥。細心的投資人都會發現,很多銀行新推出的淨值型理財產品,還是原來那個產品時間期限,,風險等級還是中低風險,產品發行人還是原來的,產品的投資方向也沒有大的變化。
2,對產品未來的預期,描述發生了重要轉變。以往是預期收益,投資人買一個理財產品,這個產品會給出一個,到期後,大體的收益。而淨值型理財則沒有了預期收益,更接近於基金,給出的是業績比較基準(即按照行業平均收益或者歷史收益,作為一個參考線,但不作為承諾,據此入市風險仍然自擔),或者,成立以來年化(以通俗的理解為這個產品自成立以來,已實現的,平均的收益,但不代表未來,據此投資風險自負),也就是過去的情況讓投資人自己判斷。
小結:產品換湯不換藥,投資風險,業績風險,甩給投資人。
其次,對投資人購買產品有很大影響:
這自然有利於投資人。而淨值型由理財沒有了預期的收益資料推測,銀行產品發行,業績壓力小,投資人需要承擔幾乎所有投資風險。
2,投資人選擇充滿困難和不確定性。例如,有些銀行淨值理財給出的是業績比較基準,但是,有同行無同利,即使是同類產品,業績也有可能相差甚遠。有些給出的是平均年化,但是一個產品成立的時間往往已經很長,有些達到3~5年,每年的具體收益相差甚遠,而一些投資人並不能進行長期投資,因此平均的年化參考意義大大下降。
小結:銀行,逐漸用淨值型理財,替代預期收益型理財,對投資人在選擇和投資,理財產品時,以及對產品進行位來展望,不確定性加大,幾乎要承擔所有風險,銀行減輕了責任和壓力。
綜上所述:草有草的理泥有泥的理,馬有馬的理。銀行的淨值型理財和以往的預期收益型理財,實際上在產品的內涵上,沒有大的區別。
但是對投資人有很大的影響。投資人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在選擇比較,和對未來的預期上,壓力加大,需要承受,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注:選擇銀行淨值型理財,一定要貨比三家,擇優選擇口碑好,業績相對穩的,做好時間週期分析。還要注意閒錢理財,分散風險。這樣會更靠譜一些。
回覆列表
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已經推出有一段時間了。但對於習慣看預期收益的投資者,仍然會有些陌生。
下面詳細比較一下兩者的區別:1、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即通常認為的傳統型理財產品,也稱為固定收益型產品。
該產品的所有資訊比較明確,直觀的告知了投資者:預期收益,投資期限,起息日期,到期日期等;
如下圖:
2、淨值型理財產品:類似於各類開放式基金,不標註預期收益,也無明確運作期限,通常定期開放,可在開放日正常進行申購贖回操作;
舉例:假如某款淨值型理財產品,1月1日淨值為1.00元,投資者申購10萬份,總計10萬元;6個月後開放日贖回,該產品淨值為1.02元,此時投資者盈利為:
(1.02-1)×100000=2000元;
對應成預期收益型產品的話,就等於買了一款半年期,預期收益率為4%的理財產品!
如下圖:淨值型理財產品,每日淨值均會變動,類似開放式基金的淨值變化;
為迎合投資者習慣,部分銀行券商,也將淨值型產品做成大家都較熟悉的類貨幣基金形式,以每萬份收益的形式來體現。
預期收益型(傳統型)與淨值型理財產品的主要區別:1、收益表現形式:傳統型給出明確預期收益;淨值型為浮動收益,即有虧有贏,按淨值計算盈虧;
2、運作期限:即投資期限,傳統型有明確期限,如60天,90天,180天等,到期才能贖回,或自動滾入下一期;淨值型無投資期限,可一直持有。在每個開放日進行申購贖回,開放式常為每週,每月,每季等某一天;
3、產品流動性:傳統型理財產品通常不可提前贖回,部分可提前贖回也要扣除一部分手續費;淨值型只要是開放日,均可進行申贖操作,流動性優於傳統型;
4、盈虧情況披露:傳統型只有在產品到期後才可知具體盈虧情況;淨值型每日或每週定期公佈淨值,方便查詢,比傳統型資訊更透明;
5、產品風險:傳統型有“剛性對付”等不成文的規定,被認為風險較低,但其實也是有風險的;淨值型為非保本浮動型,投資標的更為廣泛,同時產品型別不同,風險等級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