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丫頭苗苗的農村事
-
2 # 銘芳的農村生活
嚴格分階段飼養。母豬在情期內的正常排卵數為15-30個左右。母豬配種後,初產母豬一般大約有25個,經產母豬大約有30個受精卵。但由於母豬體況太肥或太瘦和妊娠期間的飼養管理不善等因素的作用,使母豬在配種後的前25天內,大約有30%—45%的受精卵死亡或被吸收;在妊娠中期(5-16周)大約有10%的受精卵死亡。飼養妊娠母豬的任務是保證胎兒在母體內順利著床得到正常發育,防止流產,確保每窩都能生產儘可能多、健壯、生活力強和初生重大的仔豬,並保持母豬中上等體況,為哺乳期儲備泌乳所需的營養物質。第一階段為配種前20天,根據母豬體況,在維持營養的基礎上增加10%~20%的營養。第二階段為配種至配種後20天。嚴格限制飼餵量,降低營養供應量,營養需要可控制在略低於維持需要的水平。第三階段為配種後21~90天,按常規飼養,供給母豬維持需要的營養。第四階段為配種後91天至配種後114天(分娩),供給高營養水平。第五階段為哺乳母豬,高營養水平飼養(提高營養濃度和採食量),在第四階段的基礎上,增加10%左右的營養供應。初產母豬高營養水平飼餵的時間適當延長。對於體況較差的母豬,則要注意多投料,以使母豬保持七八成的膘情。
2、 縮短空懷期。母豬的空懷期與膘情有關。在一定範圍內,母豬越瘦,空懷期越長。對青年母豬在配種前7天左右要實行短期優飼,供給足量的優質飼料讓母豬自由採食。對膘情較好,斷奶後7天還不發情的母豬,用生殖激素、維生素e和公豬誘情等方式催情,透過公豬分泌的外激素氣味和接觸刺激,引起母豬腦下垂體分泌促卵泡素,促使母豬發情和排卵。另外,還可以透過注射性激素如孕馬血清來誘導母豬發情。要注意初產母豬的適配月齡。後備母豬要求生長髮育良好,不應過肥,體重達到75千克以後,就應限制精飼料的採食。一般引進瘦肉型品種後備母豬的初配月齡為8—9月齡,體重100—120千克;地方良種豬為5—6月齡,體重不低於70—75千克初配,瘦肉型品種與地方品種的雜種後備母豬年齡不早於6—7月齡,體重80千克左右初配。
3、把握時機,適時配種。由於母豬品種、年齡及排卵時間的差異,在確定配種時間時應靈活掌握。待母豬發情徵狀明顯之後12小時是最佳配種時間,配種8~12小時後再復配1次,一般都會取得較好配種效果和獲得較高產仔數。從品種來看,中國地方豬種發情持續時間較短,排卵較早,可在發情後第2天配種;引入品種發情持續時間較長,排卵較晚,可在發情後第3~4天配種;雜種豬可在發情後第2天下午或第3天配種。如果配種前,用促排3號處理母豬,配種效果則更佳,因為促排3號能促進卵子成熟和集中排出,從而提高受胎率,增加產仔數。
4、 做好母豬產前產後的監護。防止母豬難產、縮短產程,是減少仔豬不必要的死亡,提高母豬生產效率的重要措施。做好母豬產前產後的監護,在母豬分娩前3—5天,將分娩舍消毒沖洗,使產舍乾燥、衛生和保溫,或把母豬趕入專門的分娩舍,使母豬習慣新的環境。注意在產前一週應減少飼料的飼餵量,以防母豬胃腸內容物過多而壓迫子宮引起早產、難產,可飼料中適當新增0.75%左右的輕瀉劑,以防止母豬分娩期便秘。準備好人工接產的所需的碘酊、抹布、催產素及產後仔豬的保溫裝置等物品的準備工作,防止母豬難產和產程延長。母豬分娩後,當天肌注氯前列烯醇,促使子宮內胎衣碎片的徹底排出,同時也利於母豬斷奶後再發情。在產後3天內,每天肌注抗生素預防母豬子宮炎的發生。
5、縮短哺乳期。較短的哺乳期能提高年產仔窩數和仔豬總數。但斷奶過早,仔豬的成活率受到影響,母豬的斷奶至發情間隔延長,受胎率降低。因此,哺乳期的長短應由母豬和仔豬的情況綜合決定,母豬的泌乳量從產仔後逐漸上升,在21天前後達到高峰,之後則分泌量下降,在泌乳量較大的時候,母體中的雌激素量很少,母豬不會發情。而仔豬在21日齡以前,生活力較弱,營養補充主要靠母乳,在通常生產條件下是無法替代的,21日齡以後,仔豬所需營養已超出母乳量,這時的仔豬就需採食一些幹飼料。綜合考慮,仔豬適宜的斷奶時間應該在21日齡以後,大多數豬場的經驗是在 28-35日齡時斷奶
6、提供足夠的纖維性飼料與預防便秘:足夠的纖維有利於維持母豬消化系統健康,刺激腸道蠕動,食糜以正常速度透過消化道,可減少母豬惡癖(啃欄、異食、空咀嚼、過量飲水、不安靜等),有利於哺乳期提高採食量,防止母豬便秘,可使用"人工鹽",減少便秘現象。及時鑑別診斷疾病引起的便秘,採取有效措施。
7、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飼料的營養濃度、哺乳母豬應自由採食,每天飼餵不少於3次,定時飼餵,自由飲水。如採食量不足,可飼餵顆粒飼料或者溼拌料,增加飼餵次數,還可以定期投餵健胃助消化的藥物來調節生理代謝,高母豬的泌乳力。禁止飼餵發黴、腐敗、變質、冰凍、帶有毒性和強烈刺激的飼料。同時飼料要相對穩定,不宜變換頻繁。保持一個清潔乾燥、安靜舒適、空氣流通好、日光充足的環境,儘量減少高溫、低溫和疾病的不良作用,使母豬儘可能生活在16—22℃,相對溼度為70%-80%的環境中。在夏季,熱應激對初產豬的影響比對經產豬的影響更大,母豬不能及時發情,斷奶母豬的斷奶至配種間隔延長,發情配種不容易受胎,產仔率低,窩產仔數少,可在飼料中新增一些抗熱應激的vc、碳酸氫鈉等物質來緩解熱應激對母豬產生的影響。母豬產後2-3天,到舍外適當活動,既鍛鍊了母豬的體質,又有利於提高泌乳量。
8、調整最佳化飼養母豬的胎次結構,建立高產母豬群。母豬胎次不同,產仔率有明顯差異。第一、二胎產仔數較少,第三至六胎產仔數較多,第七後產仔數逐漸減少。豬群中合理的母豬胎次結構以一至二胎的母豬佔母豬群的30—35%,三至六胎佔60%,七胎以上佔5—10%為宜。但應根據品種繁殖效能、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決定,如品種繁殖力強的母豬,高胎母豬可留得多些。
9、做好消毒工作。凡進入豬場的人員,一律先經過豬場大門口進行腳踏池(墊)、消毒液洗手、紫外線照射15分鐘後方可入內。對每批母豬轉走後要對產房進行徹底的消毒,空欄5—7天后再轉入下一批母豬。全場大消毒每週進行1次,遇到疫情時適當增加消毒次數。母豬生產期間應堅持每週帶豬消毒2次。帶豬噴霧消毒要選用刺激性小的藥物(如百毒殺、碘製劑),並輪換交替使用消毒藥,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時間應選擇在傍晚,光線較暗時,噴霧時噴頭向上,霧粒在80—120μm之間,過大下落太快起不到消毒作用,過小容易吸入肺部,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噴霧量按15ml/m3,在發生呼吸道病或免疫前後三天暫停消毒。
10、強化免疫工作,預防疾病。根據品種、當地疾病流行情況,制定適宜的綜合防治方案,實施程式化的防治技術,"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綜合預防,防治結合",避免有病再治。預防母豬發生繁殖性疾病。受感染的種豬場母豬流產、早產、死胎率可達20%以上,新生仔豬和斷奶母豬發病率可達80%。由於prrs 病毒感染後可致免疫抑制,以及prrs 病毒感染致使肺中巨噬細胞數目減少,抵抗力降低而導致繼發感染,建議採取防止繼發感染和對症治療的防治方法。同時也可考慮注射疫苗,臨床上有滅活苗和弱毒苗兩種,各場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打疫苗。豬偽狂犬病豬偽狂犬病對養豬業危害很大,妊娠母豬可見流產、死胎,育肥豬可見呼吸困難,仔豬以神經症狀為主,還伴有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疫苗有弱毒苗和滅活苗可供選擇使用。淨化豬場偽狂犬病是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方法。細小病毒病臨床特徵為被感染的母豬,特別是初產母豬產出死胎、畸胎、木乃伊及弱仔,窩產仔數減少,偶有流產,而母豬本身卻沒有明顯臨床表現。疫苗免疫接種是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初產母豬配種前一個月注射弱毒苗或滅活苗,保證其有足夠抗體,以保護胎兒不受侵害,也可讓後備母豬與老齡母豬混養,讓其自然感染,以獲得足夠抗體。非典型豬瘟通常認為是病豬先天性感染豬瘟強毒株所致。臨床上症狀和剖檢變化不典型,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低,母豬感受染後表現為流產、胎兒木乃伊化、畸形、死胎、產弱仔或產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帶毒豬。用豬瘟苗進行免疫接種是控制豬瘟的主要措施,種豬群每年進行二次免疫接種。定期做好免疫監測工作,確保各階段的豬群有足夠保護力,同時也可根據免疫監測結果來制定本場合理的豬瘟免疫程式。豬日本乙型腦炎該病臨特徵妊娠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公豬表現為睪丸炎。給種豬群定期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該病的主要方法,種豬群在每年3~4 月份接種弱毒苗,後備公、母豬於配種前一個月進行免疫接種。
合理驅蟲。寄生蟲損害機體免疫系統,不僅造成營養的浪費,而且使豬隻免疫應答遲鈍,抗病力下降。因此,確定豬群科學合理的驅蟲程式,定期驅蟲對豬群的健康生產十分重要。一般認為:母豬在產前2—3周內,公豬每年春秋各驅1次,斷奶仔豬在轉入保育舍後驅1次,間隔1周再重複1次。驅蟲應選用廣譜高效低毒的驅蟲藥,並配合使用,提高驅蟲效果。
-
3 # 效益養殖
母豬生產應激如何治療:
分娩母豬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類應激原的作用,部分對應激源敏感的母豬會產生惡性應激,如設施的不合理,飼養員的粗暴,溫度的不合理、產仔過程中母豬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疾病的影響等都是引起母豬產仔應激的原因。
瞭解產仔過程中各種不良應激源及其對產仔母豬的影響,科學合理地加以應對,對提高母豬的繁殖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產仔應激對豬場的生產效益影響是巨大的,它容易引起母豬的猝死,母豬奶水不好,母豬產程過長,死胎多、母豬產後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對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直接影響,預防母豬生產應激也是豬場日常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
1、從管理上著手:產房管理人員對待母豬要細心,不能粗暴,保持產房的安靜等。
2、從環境上著手:保持產仔舍的適宜溫度,哺乳母豬的適宜溫度為20—22℃,要採取合理降溫和保溫措施,加強豬舍光照,採取合理的通風方法,保證豬舍空氣流通。
3、從抗應激著手:在強烈的或持續的應激原刺激下,動物神經體液調節系統紊亂,物質代謝出現不可逆反應,異化作用占主導地位,機體貯備耗竭,動物呈現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況,免疫效能低下,性機能紊亂,生長受阻,嚴重時引發一系列應激綜合症。對產仔母豬適時地使用抗應激新增劑如給它“月子加”,可有效提高產仔母豬抗應激能力,緩解產仔母豬在應激後的恢復。
4、母豬生產時可透過打點滴的方式,給母豬提供能量,多維等。具體是,葡萄糖,氯化鈉鹽水,配入vb與魚腥草各3~5支。另外做好母豬的生產護理也非常重要。
-
4 # 連哥野食
可能你的通風效果不好,因為高溫引起熱應激,張口喘氣不停,注射抗生素及磺胺類降溫,把豬放到產房門口,並用大功率電扇對頭吹,大概有2個小時溫度降到正常,隨後不用再注射過藥物,第二天恢復正常狀態。把這頭豬放到通風陰涼的地方,也可以用風扇吹和豬身下用涼水自然流,首先把耳朵用針頭放血並用水衝防止凝固,5分鐘左右後不沖水會自然止血,一般很快就能緩解,遇到高熱喘氣嚴重的豬,可以注射消炎降溫藥,如:魚腥草+濟世頭孢(黑龍江產)+氨基比林 另一面用VC 注射。如果誤認為是:“高熱病”長期用藥會引起豬隻發生死亡,應留意用藥後情況。老母豬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得了慢性傳染病如氣喘病,到了後期與其它細菌病毒混合感染,臨床症狀就比較明顯了。建議你直接與當地獸醫聯絡諮詢,透過徹底診斷,才能確診。
-
5 # 家鄉水故鄉情
應激反應又叫做全身適應性綜合症,一般應激反應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氣溫變化、噪音、創傷、打鬥、撕咬、注射等,如果機體運動、神經緊張、血壓升高也是應激源,我們一般根據應激反應分為輕度和過度兩種,輕度相對來說比較好治療,過度的應激反應就比較麻煩。容易造成生豬免疫力降低,引發其他感染。應激反應本是機體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非常規刺激的一種表現,應激反應也是生豬動員機體對在接外界的刺激做出防禦,保證身體在極端情況下保持穩定的狀態。當然這種應激反應失靈超出了機體的自我防禦那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包括生豬死亡。豬在被應激源刺激以後下丘腦興奮、分泌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導致營養物質吸收困難。機體抵抗力下降,如果母豬出現應激反應該如何治療。只要可以採取以下幾點。
一、加強飼養管理。上邊我們已經說過,應激反應的產生主要還是由於外界的刺激,所以首先我們要加強飼養管理,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對待母豬細心,產房要安靜避免產生噪音。保持產崽豬舍的溫度穩定,在在哺乳期的母豬豬舍溫度一般保持在22℃左右。對於溫度太低的豬舍要採取保溫措施,同時保證豬舍通風條件。一般母豬在生產後由於強烈的應激源刺激,母豬的神經體液調解系統紊亂,物質代謝出現永久反應,母豬機體受到損傷免疫力低下、身體日漸消瘦、營養嚴重不足。所以我們在飼養中可以增加電解質、也可新增小蘇打增加食慾和健胃。
二、如果母豬應激反應中只是體溫升高,在沒有其它症狀那麼就需要考慮母豬是否有炎症存在,如果有炎症就需要對母豬進行消炎和退熱。另外還需要觀察母豬眼結膜是否潮紅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考慮母豬是否有感冒的情況。消炎和退熱一般我們採取的治療方案:注射青黴素320萬單位+200萬單位鏈黴素和氨基比林20ML。如果發現有感冒的現象還應配合柴胡注射液和黃芪多糖注射液各20ML。
三、另一種應激反應就是熱應激,當然這種應激反應一般發生在夏天,如果母豬不光有體溫升高現象還有呼吸困難,眼結膜潮紅那麼就需要考慮是否熱應激,熱應激可以採取扎耳靜脈放血注射鹽酸氯丙嗪,如果雖然母豬高熱、呼吸困難但是排除了熱應激那麼我們就要是否是由於病毒感染造成的應激反應。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母豬體溫下降,精神萎靡、眼膜蒼白我們就需要注意看是否由於母豬生產後造成了內出血,如果是那麼治療我們一般注射維生素B12和進行補鐵。如果母豬體溫正常其他異常表現也沒有,那麼這有可能只是母豬食慾減退。那麼可以先餓母豬1-2頓,之外飲水中新增酵母片、葡萄糖和電解多維調解母豬的腸胃功能。然後可以把幹飼料撒在地上讓自己採食。慢慢引導母豬恢復採食。
總得來看生豬的應激反應產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母豬因為生產過程中受到環境刺激和產後身體抵抗力下降或者由於飼養不到位都有可能產生應激反應。那麼治療我們也應該對症下藥採用飼餵、預防等綜合手段進行進行。
-
6 # 一枝一葉總關情
母豬生產,是母豬生小豬仔嗎?應激?應什麼激?應激是豬的一種病嗎?在哪聽說過有豬得的應激病?恕我孤陋寡聞,才學疏淺,沒進過畜牧專科學校進修,但憑應激二字的文字分析,再有我家以前餵過母豬的經驗判斷,是不可能有這種豬病的。後面問怎麼治療,可見題主把應激二字還真當作一種豬病了。沒有這個怪病,更談不上怎麼治療。題主岀題錯誤,其目的是測試劇友的畜牧知識和審題水平。可是有好多劇友居然沒有識破,在評論裡大談各種治療方法,還配置了多種藥方。可笑。
-
7 # firstsunwang
秋冬季節畜禽使用複合益生菌減少應激的發生:
說到應激的時候,很多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在體液代謝的酸鹼平衡和離子平衡的改變方面,而忽視了應激對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改善腸道微生物的平衡,來緩解各種應激因素對動物生產效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眾所周知,腸道中的乳酸菌等益生菌,是家禽、家畜和人類消化道中的優勢菌。對所有恆溫動物而言,乳酸菌都是腸道的優勢菌群。恆溫動物進化了幾千萬年,動物腸道內乳酸菌屬的微生物,與其他常見的有益微生物種類,如:芽孢桿菌或者酵母菌等相比,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前者通常能夠在消化道定植 ( 當然,不同乳酸菌在腸道的定植能力不同 ),而後兩者定植。
乳酸菌在動物消化道內定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乳酸菌能夠在腸道形成一道粘膜保護屏障,使得動物免受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幾千萬年進化形成的腸道優勢菌群 -乳酸菌,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改善消化這一點點益處。
乳酸菌在幫助動物提高免疫力方面已經得到大量研究的證實,這一點對於如何正確理解並在實踐中使用乳酸菌可能更為關鍵。Nahanshon 等 (1994) 發現,給蛋雞飼餵乳酸桿菌導致腸道粘膜的免疫系統反應增強,免疫球蛋白 IgA 分泌增加。Dunham 等(1993) 報道,給肉雞飼餵一種乳酸菌使得腸絨毛高度增加,隱窩變深,這種變化源於 T- 細胞功能加強、抗 - 沙門氏菌的免疫球蛋白IgM 產量增加。
1 複合益生菌與應激的關係
在動物遭受熱應激時,傳統的理論是動物透過神經內分泌途徑改變生理代謝並達到新的平衡。臨床採取的解決熱應激的措施也基本上是遵循這一思路。但是,新的證據顯示,用這樣的理論解釋動物對熱應激的反應可能並不完全。利用大鼠作為研究模型發現,熱應激會導致腸道出血、炎症反應並引起肝、腎損害。同樣的現象在家禽中也可以發現。另外,熱應激導致的動物採食量降低並不能馬上隨天氣涼爽而恢復,需要滯後一段時間。這些現象都不能夠透過現有的基於神經系統調節的應激,各種應激因素均會不同程度造成機體腸道損傷,乳酸菌減少,防護能力降低,繼而導致動物生產效能降低。應激造成腸道損傷,進而造成大量內毒素入侵,是各種應激因素造成危害的核心所在。
在生產中合理使用乳酸菌可以減少應激,改善動物生產效能。
Bouchama 等綜合了使用小鼠、大鼠模型進行的各種應激研究結果,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 :應激損傷腸道屏障,接著腸道內毒素侵入體內是導致一系列熱應激症狀的核心所在。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當革蘭氏陰性菌與水接觸 (Ryslander, 2007) 以及使用抗生素時 ( 細菌被殺死,釋放出內毒素 ;Tuin,2007),或者在細菌分裂和生長過程中,內毒素會從細胞膜中釋放出來 (Dentener et al.)。熱應激導致的腸道屏障功能損傷會使得內毒素很容易透過腸道進入血液從而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內毒素可透過與特異性細胞受體的結合啟用體內的單核 / 巨嗜細胞系統,使機體釋放多種具有危害性的細胞因子,主要是腫瘤壞死因子 -α、白介素 -1 等, 從而引發異常免疫反應,引發細胞死亡和使毛細管滲透性增加、體溫升高、採食量下降等一系列熱應激症。正常情況下,腸道內乳酸菌形成的粘膜屏障可保護機體免受內毒素的侵害。但是,在熱應激情況下,由於腸道粘膜脫落,大量乳酸菌減少,機體的腸道免疫防護能力降低,透過腸道滲透到血液中的內毒素的量可增加三倍 (Shapiro et al.,1986)。最近,胡豔欣等 (2009) 對豬進行的熱應激研究結果支援了這一觀點。研究表明:豬遭受熱應激後,採食量顯著下降。腸黏膜結構受到嚴重損傷,尤其是十二指腸受損最為顯著。表現為黏膜上皮變性、大面積脫落、固有層裸露、腸腺萎縮、顯著水腫。各段腸道絨毛長度、隱窩深度、V/C 值及絨毛寬度定量檢測結果表明,熱應激導致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的絨毛長度、寬度、隱窩深度及 V/C 值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絨毛寬度均顯著變窄 (P < 0.05)。顯然,這樣的腸道結構為內毒素入侵機體敞開了大門。許多大型豬場的現場使用經驗也從側面印證了這樣的觀點。在熱應激條件下,給母豬和生長育肥豬飼餵“嘉雙利複合益生菌”,均不同程度(10% ~ 20%) 提高了動物的採食量。這是一種僅僅透過腸道調節機制提高採食量的途徑而沒有透過神經 - 內分泌調節途徑的方法。上述各種研究至少表明,原有的熱應激理論並不完善。事實上,腸道乳酸菌等優勢菌群並非僅僅在熱應激條件下才發揮作用。在其他各種應激條件下,腸道乳酸菌均能夠發揮重要作用。Ait-Belgnaoui 等 (2009) 的研究表明,給大鼠飼餵一種乳酸菌能夠顯著減少脊髓神經中 Fos 蛋白的數量。Fos 蛋白是一種與應激有關的特徵表達蛋白。這說明除了在腸道水平,乳酸菌還能夠在神經水平減輕應激對動物造成的不良影響。俞海峰 (2007)的研究證實 :日糧中新增乳酸菌 ( 發酵乳酸桿菌和 / 或者複合乳酸桿菌 ) 不僅能提高斷奶仔豬的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質的表觀消化率,而且提高了仔豬斷奶 14d 後抗OVA 抗體水平 (P < 0.05)。
實際上,由於集約化養殖導致動物並非只在夏天才遭受應激的影響,在日常生產中,抗生素的使用、高密度養殖、飢餓、籠養、轉欄、合群、驅趕以及限位欄飼養、天氣突變等多種因素都可導致動物應激。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動物的應激現象隨時可以看到。使用乳酸菌可以幫助豬場克服和緩解各種日常應激因素對豬群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生產成績。豬場的養殖資料表明:在非熱應激條件下,使用嘉雙利複合菌可以提高採食量 5% ~ 10%,改善飼料轉化效率2% ~ 5%。實際上,動物在遭受各種應激因子的影響後,腸道內菌群均會發生紊亂,這種變化的共同特點是:乳酸菌減少,大腸桿菌或者其他條件性致病菌增加 (Cole,1994)。
《每日科學》雜誌 (ScienceDaily,Apr.29,2006)報道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使用大鼠模型,科學家發現飼餵乳酸菌能夠將缺水、害怕等應激因素對動物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大鼠經受缺水應激後,腸道會出現“滲漏”現象,並且有害菌在腸壁的定植數量會大大增加。同時,在大鼠腸繫膜淋巴結中發現了病原微生物。這表明,受到應激後,有害菌穿透了腸道粘膜屏障,進入動物的身體,誘發了動物的抵抗反應。而使用乳酸菌以後,有害菌向腸壁內部的遷移數量會大大減少。美國動物營養專家 Dr.Julia J.Dibner 指出 ( 內部交流 ),由於應激造成的腸道後部菌群向上遷移,透過破損的腸壁進入肝臟、肺、腎、胰臟從而造成損害帶來的影響遠。甚至很多豬、禽的肢蹄症狀也並非因為生物素或者鋅元素缺乏引起的,而是腸道毒素問題造成的。
2 複合益生菌菌改善胴體品質
減少應激的好處不僅僅表現在動物生產效能的改善,動物的皮毛外觀和胴體品質也能得到明顯改善。在美國,一個 0 ~ 20 周的火雞試驗表明,飼餵一種乳酸菌( 嗜酸乳桿菌 ) 以後,試驗組的火雞平均體重比對照組增加 1.6 磅 / 只,採食量增加 2.577 磅/ 只。除了生產效能更好以外,試驗組火雞的羽毛更加完整,顏色更加富有光澤。屠宰試驗表明,試驗組的火雞胴體質量更重,肝臟顏色更深,顯得更結實 ;同時,試驗組的火雞,其面板和脂肪的顏色更白,脂肪也更緊湊。相反,對照組的火雞,其肝臟顯得腫大並且柔軟、顏色不均勻,脂肪顏色發黃,小腸也更厚,更重,有粘膜充血的現象。研究者認為,看起來乳酸菌能夠使得火雞更加有效地利用色素。更重要的是,肝臟和小腸的形態結構表明試驗組火雞更加健康,暗示新增乳酸菌以後,試驗組的火雞受到的應激壓力更低。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 ( 孫建廣等,2009),在生長育肥豬(20kg ~90kg) 透過使用發酵乳酸桿菌替代抗生素 (150ppm 金黴素 ),不僅獲得了更好的生產效能 ( 增重改善 5%,FCR 降低 2.5%),而且育肥豬的豬肉品質得到了改善,表現為豬肉滴水損失降低,肌肉紅度值較高,顯著提高了肌肉中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 (P < 0.05)。儘管文章沒有指出這樣結果的原因,但是筆者推測可能與發酵乳酸桿菌減少動物應激有關。
3 複合益生菌與免疫的關係
腸道菌群十分複雜,對宿主正常粘膜免疫系統發揮重要的作用,其組成與數量的差異都會影響宿主的免疫系統。腸道菌群組成的防禦屏障具有免疫排除 (immuneexclusion),免疫清除 (immune elimination)和免疫調節三個方面 ((immune regulation) 的作用。腸道粘膜是宿主動物防禦外來抗原或外部環境對機體造成影響的重要屏障,腸道許多淋巴組織對普遍存在的抗原都能夠建立起合適的免疫反應。腸道相關淋巴組織與攝入的抗原相互作用以後,不僅可保證宿主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也可在某種程度上防止宿主動物對攝入的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
在腸道粘膜系統中,與上皮細胞相關的濾泡上有一種特殊的 M 細胞,其主要功能為攝人抗原,並將其運送到淋巴組織,與 B 細胞、T 細胞進行免疫辨認,啟動適當的免疫反應。當腸道粘膜免疫反應被啟動以後,T 細胞與 B 細胞會進入血液迴圈系統,並被運送到其他粘膜表面。因此,腸道區域性的免疫反應也會影響到其它粘膜表面的免疫反應,從而導致廣泛的免疫應答效應。粘膜免疫系統對細菌病原體的抑制分為兩類:直接對大多數細菌的非特異性抑制 ;或者針對某種特定病原體的特異性抑制。乳酸菌進入腸道後,可吸附於上皮細胞,而且可能附著於M 細胞的表面,刺激腸道相關淋巴組織,調節免疫反應。乳酸菌對於提高動物非特異性免疫方面的作用在臨床醫學上早已有大量報道,在動物營養方面的研究報道也日漸增多。阿木爾吉日嘎拉等 (2006) 研究發現,給小白鼠灌服一種乾酪乳酸桿菌和嗜酸乳酸桿菌或其發酵乳後,其血清中的 IgG 含量和腸粘膜粘液中 SlgA 含量較未飼餵乳酸菌的對照組明顯提高 (P < 0.05)。隨著時間的延長,IgG含量和 SlgA 含量有上升的趨勢 ;並且均提高了小白鼠外周血清中 CD3 + ,CD4 + 、CD8 +T 細胞的比例,優化了 T 細胞 CD4 + /CD8 + 亞群的比值 (P<0.05)。說明這兩株乳酸菌能夠增強小白鼠的體液免疫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Lessand 和 Batsson 等在斷奶前哺乳仔豬試驗日糧中新增 0.1% 的某種乳酸桿菌,再分別於 7 周齡、8 周齡接種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疫苗,10d 後採血檢測 IgG 抗體。結果表明,乳酸桿菌製劑與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疫苗有很好的聯合效應,能增加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IgG 的生成,並降低仔豬腹瀉發生率。H.S.Gill 等用霍亂毒素疫苗、破傷風毒素疫苗與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聯合使用後,和沒有使用益生菌的對照組相比,粘膜抗體水平、血清抗體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差異顯著。
在人體和動物的研究中,透過食物攝入乳酸菌或酸奶,均可促進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 (Schiffrin,1995,1997)。在研究酸奶和牛奶對機體免疫的影響時,Goulet等 (1989) 發現,給動物飼餵含雙歧桿菌,嗜酸乳酸桿菌,乾酪乳酸桿菌的酸奶之後,其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較飼餵超高溫處理牛奶的對照組顯著升高。Puri 等 (1996) 也曾報道,在受到沙門氏菌攻擊時,攝入酸奶的小白鼠血清中 IgA 抗體的濃度顯著高於牛奶對照組。Yasui 等發現口服短雙歧乳酸桿菌可啟用小白鼠體液免疫系統,提高抗輪狀病毒抗體 IgA 或抗流感病毒抗體 IgG 的產量。研究表明,乳酸菌還可促進腹瀉的康復,對預防和輔助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造成的腹瀉特別有效 (Kaila,1995;Sinmon,1999;Yasui,1999)。使用嘉雙利複合益生菌的豬群在發生細菌性腹瀉的情況下,自愈很快,而且可以迅速恢復採食量。
4 小結
在養殖現場,應激問題常常導致免疫問題的發生從而導致疾病問題發生,給生產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儘管理論上,乳酸菌在抵抗應激方面的效果值得肯定,但是並非所有乳酸菌都能夠取得好的效果。已經證實,乳酸菌在腸壁的定植和粘附能力是乳酸菌能夠發揮抵抗應激的主要原因,也是乳酸菌增強動物免疫力的關鍵所在。腸道內源性乳酸桿菌與外源的枯草芽孢桿菌相比,在減緩仔豬斷奶前 SIgA 抗體水平降低方面效果更好 ( 倪學勤等 ,2008)。Jin 等 (1996 c) 發現,分離得到的乳酸桿菌中,僅僅 26%能夠中等強度或者比較強地黏附在肉雞上皮細胞。乳酸桿菌黏附小腸上皮細胞的能力差異極大。不同乳酸桿菌品種,甚至同一種乳酸桿菌的不同株,其定植能力均不相同 (Barrow et al.,1980 ;Kleeman andKlaenhammer,1982;Jin et al.,1996 c)。由於各廠家複合微生態製劑,新增乳酸菌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正確選擇複合微生態製劑是發揮其抗應激效果的重要環節。
-
8 # 水上天書
據瞭解,英國醫生把疼痛分為十級,而子宮收縮的疼痛不在這十級範圍內,而是可怕的十二級;在中國,分娩疼痛定在醫學疼痛的第二級,第一級是大面積嚴重燒傷。僅次於大面積嚴重燒傷的疼痛,順產的麻麻都要經歷,想想都讓人直打哆嗦。產婦對於分娩的形容通常也是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無法忍受。如果叫你像母豬一樣一次生十幾個孩子,我相信跳樓的想法都有了吧。
其實對於母豬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都有一個經驗,平時膽小害怕、見人就躲、打針躲閃慘叫的母豬在分娩時卻格外聽話、無所畏懼,其實與被打個針、輸個液相比,分娩的痛苦遠遠超出了想象。尤其對於初產母豬來說,產道還沒有完全發育完善,又是第一次經歷分娩,如果初產母豬會說話,一次生十幾個孩子,一定疼的跳十次樓。分娩所帶來的的應激遠非疼痛一種,母豬分娩應激對於母豬、對於生產所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
下面我們看看分娩應激對母豬都有怎樣的影響:
1、應激極易造成母豬的死亡
急性惡性應激易致母豬死亡,例如在高溫條件下的熱應激,亞臨床應激狀態下的再次應激也容易造成母豬的死亡,且多發生於圍產期、泌乳期。
在這兩個時期母豬體內自由基大量聚集,死亡的母豬佔母豬死亡總數的比率分別為42.1%和16.5%,這些母豬多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在分娩應激的狀態下,極易死亡。這是因為在罹患疾病的亞臨床應激狀態下,母豬不能有效應對分娩應激所致。
2、應激對分娩過程的影響
分娩母豬處於應激狀態時,其激素釋放出現異常,致使分娩過程延長,分娩困難,分娩無力,造成胎兒在臍帶斷開後不能及時出生而死亡:資料表明當分娩時間從4h延長到8h時,每窩死胎率由2.4%增加到10.5%:應激也可能使得產仔間隔時間延長。
當產仔間隔時間平均達到45~55min時,活產與死產比例為1:1,而正常情況下平均間隔13~18 min時則全為活仔;妊娠102~110d的母豬處於高溫(≥39℃ )環境下其活仔數下降,死胎數上升,仔豬初生體重較低。
3、應激也與非傳染性泌乳障礙相關
最常見的泌乳障礙包括產乳量下降、乳汁質量變差或停乳。泌乳障礙產生的原因多達30餘種,但與應激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研究表明,非乳房炎性的泌乳障礙的發生是由於在應激過程中,分娩母豬體內激素平衡發生紊亂及改變所致,例如正常分娩母豬血漿中的雌二醇在產前8d為40pg/ml,升高到分娩時的8Opg/mI,分娩後24 h內迅速下降到20pg/ml,無乳母豬在分娩48 h後為50.7pg/mI;其他的激素如催乳素、皮質醇、甲狀腺素等無乳母豬均與正常母豬存在明顯差異。泌乳障礙也與熱應激有關。
4、應激可導致分娩母豬的繁殖機能紊亂
我們時常可以見到受到應激刺激的分娩母豬,斷奶後再次發情的時間延後或不發情,返情率高,流產率增加,下一胎次產仔數少、畸形胎兒增多等。
這是因為應激對母豬體內激素的平衡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生殖激素的影響極其顯著。例如應激可導致母豬的促卵泡激素( FSH)、促黃體素(LH) 、催乳激素(L TH)等分泌減少,性腺萎縮,性慾減退,卵子發育不良,受精卵著床異常及胎兒發育受阻,造成早期吸收、流產、胎兒畸形或死胎。
5、應激導致分娩母豬的免疫力下降
應激對免疫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應激原能直接改變動物體的免疫功能,這種變化與PHA軸、丘腦下部的自助神經系統紊亂有關,應激破壞機體的防禦系統,使之喪失對疾病的抵抗力,機體免疫力下降,因而對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易感染性增加,降低預防接種和使用抗菌藥物保健的效果,往往造成疾病的發生或流行。
減少母豬應激,提高母豬產奶量的建議措施:1.加強母豬管理——加強產房母豬的管理,包括飼料、飲水、防疫、裝置、環境等,同時關注母豬整個生產期的管理。
2. 加強產房工作人員管理——對產房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專業技能與基本素質,專業的友好、積極的刺激會使豬愉快,有利於分娩和哺乳。
3. 使用高效的抗應激產品如杜仲葉提取物
-
9 # 慧慧日常vlog
提高泌乳期飼糧能量濃度當提高母豬飼糧能量濃度時,母豬採食量降低,能量的攝入量相近。當使用高脂肪飼糧時,母豬能量攝入量一般能提高。透過在飼糧中新增脂肪來提高能量濃度對熱應激的哺乳母豬更有利,給熱應激的母豬飼餵高脂肪飼糧,可縮短母豬從斷奶到再發情的間隔。
-
10 # PaiPaitek官方賬號
我是做電子產品的和酒的,這個真的不懂,對不起
-
11 # 學無止境9R7l
母豬在產仔過程中出現坐立不安 產兩天後出現出現呼吸困難坐立不安來回亂穿後退發抖 補充營養和注射氯丙嗪
-
12 # 使用者3372916170296915
我不知道應激是啥喔,以前還沒結婚我媽養過母豬,好像母豬生完豬仔要給母豬吃生化湯丸,也就是人吃的那種!
回覆列表
、嚴格分階段飼養。母豬在情期內的正常排卵數為15-30個左右。母豬配種後,初產母豬一般大約有25個,經產母豬大約有30個受精卵。但由於母豬體況太肥或太瘦和妊娠期間的飼養管理不善等因素的作用,使母豬在配種後的前25天內,大約有30%—45%的受精卵死亡或被吸收;在妊娠中期(5-16周)大約有10%的受精卵死亡。飼養妊娠母豬的任務是保證胎兒在母體內順利著床得到正常發育,防止流產,確保每窩都能生產儘可能多、健壯、生活力強和初生重大的仔豬,並保持母豬中上等體況,為哺乳期儲備泌乳所需的營養物質。第一階段為配種前20天,根據母豬體況,在維持營養的基礎上增加10%~20%的營養。第二階段為配種至配種後20天。嚴格限制飼餵量,降低營養供應量,營養需要可控制在略低於維持需要的水平。第三階段為配種後21~90天,按常規飼養,供給母豬維持需要的營養。第四階段為配種後91天至配種後114天(分娩),供給高營養水平。第五階段為哺乳母豬,高營養水平飼養(提高營養濃度和採食量),在第四階段的基礎上,增加10%左右的營養供應。初產母豬高營養水平飼餵的時間適當延長。對於體況較差的母豬,則要注意多投料,以使母豬保持七八成的膘情。
2、 縮短空懷期。母豬的空懷期與膘情有關。在一定範圍內,母豬越瘦,空懷期越長。對青年母豬在配種前7天左右要實行短期優飼,供給足量的優質飼料讓母豬自由採食。對膘情較好,斷奶後7天還不發情的母豬,用生殖激素、維生素e和公豬誘情等方式催情,透過公豬分泌的外激素氣味和接觸刺激,引起母豬腦下垂體分泌促卵泡素,促使母豬發情和排卵。另外,還可以透過注射性激素如孕馬血清來誘導母豬發情。要注意初產母豬的適配月齡。後備母豬要求生長髮育良好,不應過肥,體重達到75千克以後,就應限制精飼料的採食。一般引進瘦肉型品種後備母豬的初配月齡為8—9月齡,體重100—120千克;地方良種豬為5—6月齡,體重不低於70—75千克初配,瘦肉型品種與地方品種的雜種後備母豬年齡不早於6—7月齡,體重80千克左右初配。
3、把握時機,適時配種。由於母豬品種、年齡及排卵時間的差異,在確定配種時間時應靈活掌握。待母豬發情徵狀明顯之後12小時是最佳配種時間,配種8~12小時後再復配1次,一般都會取得較好配種效果和獲得較高產仔數。從品種來看,中國地方豬種發情持續時間較短,排卵較早,可在發情後第2天配種;引入品種發情持續時間較長,排卵較晚,可在發情後第3~4天配種;雜種豬可在發情後第2天下午或第3天配種。如果配種前,用促排3號處理母豬,配種效果則更佳,因為促排3號能促進卵子成熟和集中排出,從而提高受胎率,增加產仔數。
4、 做好母豬產前產後的監護。防止母豬難產、縮短產程,是減少仔豬不必要的死亡,提高母豬生產效率的重要措施。做好母豬產前產後的監護,在母豬分娩前3—5天,將分娩舍消毒沖洗,使產舍乾燥、衛生和保溫,或把母豬趕入專門的分娩舍,使母豬習慣新的環境。注意在產前一週應減少飼料的飼餵量,以防母豬胃腸內容物過多而壓迫子宮引起早產、難產,可飼料中適當新增0.75%左右的輕瀉劑,以防止母豬分娩期便秘。準備好人工接產的所需的碘酊、抹布、催產素及產後仔豬的保溫裝置等物品的準備工作,防止母豬難產和產程延長。母豬分娩後,當天肌注氯前列烯醇,促使子宮內胎衣碎片的徹底排出,同時也利於母豬斷奶後再發情。在產後3天內,每天肌注抗生素預防母豬子宮炎的發生。
5、縮短哺乳期。較短的哺乳期能提高年產仔窩數和仔豬總數。但斷奶過早,仔豬的成活率受到影響,母豬的斷奶至發情間隔延長,受胎率降低。因此,哺乳期的長短應由母豬和仔豬的情況綜合決定,母豬的泌乳量從產仔後逐漸上升,在21天前後達到高峰,之後則分泌量下降,在泌乳量較大的時候,母體中的雌激素量很少,母豬不會發情。而仔豬在21日齡以前,生活力較弱,營養補充主要靠母乳,在通常生產條件下是無法替代的,21日齡以後,仔豬所需營養已超出母乳量,這時的仔豬就需採食一些幹飼料。綜合考慮,仔豬適宜的斷奶時間應該在21日齡以後,大多數豬場的經驗是在 28-35日齡時斷奶
6、提供足夠的纖維性飼料與預防便秘:足夠的纖維有利於維持母豬消化系統健康,刺激腸道蠕動,食糜以正常速度透過消化道,可減少母豬惡癖(啃欄、異食、空咀嚼、過量飲水、不安靜等),有利於哺乳期提高採食量,防止母豬便秘,可使用"人工鹽",減少便秘現象。及時鑑別診斷疾病引起的便秘,採取有效措施。
7、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飼料的營養濃度、哺乳母豬應自由採食,每天飼餵不少於3次,定時飼餵,自由飲水。如採食量不足,可飼餵顆粒飼料或者溼拌料,增加飼餵次數,還可以定期投餵健胃助消化的藥物來調節生理代謝,高母豬的泌乳力。禁止飼餵發黴、腐敗、變質、冰凍、帶有毒性和強烈刺激的飼料。同時飼料要相對穩定,不宜變換頻繁。保持一個清潔乾燥、安靜舒適、空氣流通好、日光充足的環境,儘量減少高溫、低溫和疾病的不良作用,使母豬儘可能生活在16—22℃,相對溼度為70%-80%的環境中。在夏季,熱應激對初產豬的影響比對經產豬的影響更大,母豬不能及時發情,斷奶母豬的斷奶至配種間隔延長,發情配種不容易受胎,產仔率低,窩產仔數少,可在飼料中新增一些抗熱應激的vc、碳酸氫鈉等物質來緩解熱應激對母豬產生的影響。母豬產後2-3天,到舍外適當活動,既鍛鍊了母豬的體質,又有利於提高泌乳量。
8、調整最佳化飼養母豬的胎次結構,建立高產母豬群。母豬胎次不同,產仔率有明顯差異。第一、二胎產仔數較少,第三至六胎產仔數較多,第七後產仔數逐漸減少。豬群中合理的母豬胎次結構以一至二胎的母豬佔母豬群的30—35%,三至六胎佔60%,七胎以上佔5—10%為宜。但應根據品種繁殖效能、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決定,如品種繁殖力強的母豬,高胎母豬可留得多些。
9、做好消毒工作。凡進入豬場的人員,一律先經過豬場大門口進行腳踏池(墊)、消毒液洗手、紫外線照射15分鐘後方可入內。對每批母豬轉走後要對產房進行徹底的消毒,空欄5—7天后再轉入下一批母豬。全場大消毒每週進行1次,遇到疫情時適當增加消毒次數。母豬生產期間應堅持每週帶豬消毒2次。帶豬噴霧消毒要選用刺激性小的藥物(如百毒殺、碘製劑),並輪換交替使用消毒藥,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時間應選擇在傍晚,光線較暗時,噴霧時噴頭向上,霧粒在80—120μm之間,過大下落太快起不到消毒作用,過小容易吸入肺部,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噴霧量按15ml/m3,在發生呼吸道病或免疫前後三天暫停消毒。
10、強化免疫工作,預防疾病。根據品種、當地疾病流行情況,制定適宜的綜合防治方案,實施程式化的防治技術,"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綜合預防,防治結合",避免有病再治。預防母豬發生繁殖性疾病。受感染的種豬場母豬流產、早產、死胎率可達20%以上,新生仔豬和斷奶母豬發病率可達80%。由於prrs 病毒感染後可致免疫抑制,以及prrs 病毒感染致使肺中巨噬細胞數目減少,抵抗力降低而導致繼發感染,建議採取防止繼發感染和對症治療的防治方法。同時也可考慮注射疫苗,臨床上有滅活苗和弱毒苗兩種,各場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打疫苗。豬偽狂犬病豬偽狂犬病對養豬業危害很大,妊娠母豬可見流產、死胎,育肥豬可見呼吸困難,仔豬以神經症狀為主,還伴有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疫苗有弱毒苗和滅活苗可供選擇使用。淨化豬場偽狂犬病是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方法。細小病毒病臨床特徵為被感染的母豬,特別是初產母豬產出死胎、畸胎、木乃伊及弱仔,窩產仔數減少,偶有流產,而母豬本身卻沒有明顯臨床表現。疫苗免疫接種是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初產母豬配種前一個月注射弱毒苗或滅活苗,保證其有足夠抗體,以保護胎兒不受侵害,也可讓後備母豬與老齡母豬混養,讓其自然感染,以獲得足夠抗體。非典型豬瘟通常認為是病豬先天性感染豬瘟強毒株所致。臨床上症狀和剖檢變化不典型,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低,母豬感受染後表現為流產、胎兒木乃伊化、畸形、死胎、產弱仔或產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帶毒豬。用豬瘟苗進行免疫接種是控制豬瘟的主要措施,種豬群每年進行二次免疫接種。定期做好免疫監測工作,確保各階段的豬群有足夠保護力,同時也可根據免疫監測結果來制定本場合理的豬瘟免疫程式。豬日本乙型腦炎該病臨特徵妊娠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公豬表現為睪丸炎。給種豬群定期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該病的主要方法,種豬群在每年3~4 月份接種弱毒苗,後備公、母豬於配種前一個月進行免疫接種。
合理驅蟲。寄生蟲損害機體免疫系統,不僅造成營養的浪費,而且使豬隻免疫應答遲鈍,抗病力下降。因此,確定豬群科學合理的驅蟲程式,定期驅蟲對豬群的健康生產十分重要。一般認為:母豬在產前2—3周內,公豬每年春秋各驅1次,斷奶仔豬在轉入保育舍後驅1次,間隔1周再重複1次。驅蟲應選用廣譜高效低毒的驅蟲藥,並配合使用,提高驅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