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物喻事,沒有多重意思,意思是: ——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這聯透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傷,悔恨離別。 二、附原文如下: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一、“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物喻事,沒有多重意思,意思是: ——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這聯透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傷,悔恨離別。 二、附原文如下: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