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是史社
-
2 # 風中憂鬱的眼神
總結了幾點一:秦趙長期處於對峙局面國力消耗巨大,又經歷自然災害,所以沒有能力養活這麼多人!
二:當時各國地域觀念嚴重,視其他國家為仇敵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貿然收編,可能會引起日後軍隊內部騷亂!
三:坑殺這麼多人勢必會引起趙國上下人心惶惶,對其他敵對國家也會有一定震懾
四:此站關乎國家命運以及歷史走向!對待敵人的仁慈就是對待自己的殘忍,歷代君王霸主無不如此!
-
3 # 鑑史馬後炮
白起把長平之戰的趙國降軍都殺了確實非其所願,但又不得不為,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一是自身的糧響不足;二是秦國不拔糧;三是政策上主張殺降弱國。三者之間最直接導致白起殺降的原因是自身糧響不足,供秦軍數日供可,供降軍實在供不起。
趙國為何冒然換將主動攻擊秦軍?兩國舉國對峙於長平國庫均空,由於長平戰事起,農人為兵趙國的耕地早已失耕。兩年來,趙軍一直在堅守,如今糧草已空,再也無法餓著肚子堅守,披迫換將一博。
秦將白起利用趙軍主動出壁壘進攻之際,一面佯作敗退誘敵深入的同時,派出輕兵五千,騎兵二萬五幹搶佔趙軍長平關等隘口,一路利用地形將40萬趙軍團團合圍於長平達46天之久。最後趙軍絕糧絕援而降。
在長平戰役的最後階段裡,趙軍日子不好過,秦軍也好不到哪裡去。秦軍遠離國境達500公里,雖然取勝,但是本土已經無給可供,剩下數天回國之糧一旦收降趙國40萬降卒,必定因供給問題危及自身的存亡,保全自己,此時也是秦軍的第一要務。畢竟40萬降卒要押解500公里才能回到本國,長途拔涉顯然不現實。
基於缺糧、斷供和弱國的三大原因,既然押解回國不能,又不能放回去,辦法也只有一個,就是殺降了。於是乎,長平慘劇就發生了。
-
4 # 衣賜履讀通鑑
某種角度看,一部戰國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秦國擴張史。講秦就繞不過秦趙之爭,繞不過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趙軍斷糧四十六天,以致“人相食”,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投降。對降卒該怎麼辦?《史記》上說,武安君白起尋思,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要出亂子。於是,將四十萬趙國降卒全部活埋。
對於白起活埋四十萬趙卒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殺降”是當時打仗的習慣(秦軍打仗,動輒斬首多少萬、殺多少萬),還有秦軍“養不起”這四十萬人的說法。
最近看到一說,白起坑四十萬趙卒,可能是為秦軍將士謀“福祉”。
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然而,似乎又不無道理。
那麼,我們不得不看一下秦軍是如何評功評獎的。
商鞅實行耕戰制,有個配套措施叫“首功制”。首功制,不是指誰第一個立功的制度,而是以獲取敵人“首級”多少論功的制度。
秦法規定:士兵能夠獲得敵國甲士一顆首級,就賞賜爵位一級,田地一頃,住宅地九畝,賞一僕人供其使喚;欲為官者,可為五十石之官;奴隸斬獲敵首可以成為自由民(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秦軍彪悍,可見一斑。另外,可以看出,秦軍裡可能很有一部分是奴隸)。
這是賞。那麼罰呢?
如果戰場降敵,將誅及其父母妻子;被俘歸來,一律要被沒為公家的奴隸。
由此見得,在打仗方面,賞很重,罰亦很重。我們在《為什麼商鞅身死而其法存?》一文中講到,范雎的救命恩人鄭安平率兩萬人投降趙國,范雎嚇得一身汗。范雎是怕被鄭安平連坐,昭襄王放了范雎一馬,鄭安平的家人肯定是全部被誅,至於那兩萬將士的家人,很可能都淪為奴隸。
負責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官又是如何計功的呢?
秦法規定:軍隊攻城圍邑能斬敵首八千,野戰能斬敵首二千,即為全功。獲全功的部隊,從普通士兵以至大將,“盡賞”。賞格是:凡有爵者,自公士至大良造皆賜爵一級;大將、參、御“賜爵三級”。御即車伕。參即參乘(也作驂乘),又名車右。古代車戰,車伕在中,主將在左,參乘在右。御者的職責是駕馭車馬,保證車馬進退有節,安全賓士。車右職在對敵格鬥,保護將帥安全。
達到“大夫”級別的,每晉爵一級,同時享受如下待遇:“稅邑三百家”,賜奴隸六人,銅幣五千六百個。達到“卿”級別的,每晉一級,“賜邑三百家”外,還“賜稅三百家”。賜邑應當是把城邑賞給臣下,作為封邑;賜稅則是把稅收賞給臣下,土地人民仍屬公室。(秦設爵位二十等,可參閱拙文《千古第一絕唱——秦孝公和公孫鞅的一世情緣》)。
上面說的似乎也不難,野戰不就砍八千個腦袋嘛,這還不簡單?
且慢!斬首拜爵還有條件誒,那就是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必須超過己方死亡的數目,要的不是“毛收入”而是“淨收入”。如果己方戰士的傷亡甚於敵方,非但不能論功行賞,反要依律論罪。如果己方戰士的傷亡人數與敵人的傷亡相等,則功罪相抵,不賞不罰。必須是己方斬殺敵人的數目超過己方的死亡人數,並在其中扣除了己方死亡的人數之後,方能依“斬一首者爵一級”的規定論功行賞。這樣一來,勝與敗很可能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時打了勝仗而己方傷亡慘重,或者打了敗仗卻極大地殺傷了敵方,就極有可能出現勝而無賞、敗而論功的極富戲劇性的場面。
舉個例子來說明。
始皇帝嬴政準備滅楚,問老將王翦,需要多少軍隊。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嬴政又問少壯派大將李信。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嬴政大喜,對王翦說,老王啊,你老啦!膽子也小啦!呵呵呵。之後,派李信、蒙恬統兵二十萬進軍楚國。李信前期很打了幾個勝仗,大破荊軍,而深入楚境之後,楚國派大將項燕(項羽的叔叔)迎戰,結果是大破李信軍。
嬴政大怒!這讓我們為李信捏一把汗。然而,李信慘敗,似乎嬴政並沒有把他怎麼樣,至少沒有跡象表明秦始皇追究了他的責任(副將蒙恬就沒受處理,後來深得嬴政信任),這說明秦軍的“大破荊軍”與楚軍的“大破李信軍”,就首功來看,很可能功過相抵,嬴政雖然惱火,但也沒怎麼難為李信。
好了,我們再看看白起坑趙卒。
白起玩兒的就是心跳,喜歡玩兒大的,投入的兵力多,產出必然也要多,若所殺抵不過傷亡,便是無功。長平之戰,歷時近三年,秦軍投入兵卒五六十萬,秦昭襄王嬴稷親臨前線,又全民動員支援前線。白起又搞了一把圍殲戰,士兵是見不到人頭的。這麼一來,按照首功制,若不把投降過來的數量龐大的趙卒坑了,士兵就無功可計。不但無功可計,說不定還會被“清算”誒。為什麼?按《史記》的說法,長平之戰,趙軍只死了五萬,而秦軍則可能死傷二三十萬,首級的“淨收入”是負數誒,還是負二十萬左右(參見拙文《七問長平之戰》、《長平古戰場實地勘察記》)!這可怎麼論功行賞啊?白起不可能讓他計程車兵打了兩三年、死了幾十萬,最後卻什麼都沒撈著。而坑殺趙卒,則人人有功,皆大歡喜。於是乎,戰神大手一揮,說,坑了吧!
其實呢,人做一件事,可能只有一個理由,也可能是多個理由疊加的結果。坑四十萬趙卒真正的原因,只有戰神白起自己最清楚,由它去吧。
-
5 # 奕天讀歷史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了投降的趙卒四十萬。白起這麼做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有缺糧論、有軍功論,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秦趙之間的世仇,白起擔心趙國降卒反覆無常,降而復叛,生出禍亂,所以,將四十萬降卒全部坑殺。
缺糧論,是有道理的。當時秦軍和趙軍降卒一起,在長平地區有六七十萬之眾,養活這麼多人,是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的。如果糧食供應不上,那麼趙降卒發生叛亂是很正常的事情。
軍功論,這個稍微有點牽強。因為“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秦王早已經賞過一次了。對於秦國的“一首一級”軍功制,應該傳說成分較大,奕天覺得不會這麼簡單,俘虜應該也是計算首級數量的,然後統一進行分配。殺與不殺,都會記算軍功,根本沒有殺的必要。否則,秦軍打了勝仗,還不瘋了一般屠殺俘虜。其他幾國的軍隊知道之後,哪還會投降,必須跟秦軍血戰到底。這隻會讓秦軍面對的抵抗越來越激烈。
其實吧,白起坑殺趙軍降卒的原因,《史記》和《資治通鑑》中都有明確的記載,而且還是白起自己說的,“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大意就是說,當初秦軍攻克上黨,上黨百姓不願歸秦而去投奔了趙國。而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後亂。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白起已經清清楚楚的說明了,就是怕趙卒反覆無常,降了復叛,徒增禍亂。因為秦國和三晉趙魏韓之間的恩怨已久,這從南韓上黨的馮亭不願歸秦而投趙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白起是深知這一點的,他知道趙軍目前投降只是迫於無奈,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生出事端。
如果押送四十萬趙軍返回秦地,押送途中會不會發生事端?返回秦地後,這四十萬趙軍作為奴隸應該如何安排呢?四十萬趙軍肯定不可以安排在一起去修秦皇陵,容易結夥作亂。那麼分散趙軍又是一個耗時費力的差事,畢竟不是成千上百個。即使一家分配五個奴隸,也要找八萬戶,這八萬戶還不能離得比較近,以防串聯。但是這麼安排下去,豈不是在自己國家安排了四十萬名趙國奸細。
白起一想,乾脆,照舊例,殺之,秦昭王也毫無異議。白起於是“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這才有了現在長平古戰場遺址中,那數不盡的累累白骨。
-
6 # 西堤讀文史
1.范雎給秦昭王獻上“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戰略方針。在此後的秦國東進戰爭中,集中殲滅東方六國的有生力量。
公元前268年,秦昭王任用范雎為客卿,范雎從齊國死裡逃生到秦國以後,開始得到秦昭王重用,兩年後,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為秦國相國,范雎開始推倒前任魏冉的一系列政策方針,另起灶爐。一年後,公元前265年,在范雎的主持下,秦國攻取南韓的上黨,逼迫南韓獻上上黨。
然而,在攻取上黨時,韓王怕秦國,被逼無奈把上黨獻給秦國,但是鎮守在上黨的南韓守將馮亭和南韓士兵卻不願意投降秦華人,把上黨和附近的土地都獻給趙國了,馮亭等南韓將士跑到趙國去做趙華人了,而後趙國派大將帶大軍回來援助他們奪回上黨。這次事件也是後來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范雎一看這樣不行啊,打來打去,互相拉鋸,對於秦國往東吞併六國沒有什麼幫助啊。今天搶了這塊地,明天又給搶回去了,那這仗不是白打了嗎?
於是此時范雎給秦昭王獻上“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戰略方針。范雎指責此前秦國的戰略方針有問題,只佔地,不攻人,非但無法使韓趙魏等鄰國屈服,而且白白消耗秦國的國力,因為他們只要一合縱攻秦,秦國佔領的地盤又被奪回去了,而且談判的時候還處於劣勢。
所以白起在抓了趙國近四十萬俘虜以後,選擇坑殺之,我記得史書上記載,白起臨死前說他殺趙國四十萬人,並不是他非要殺人,而是趙華人太反覆無常了,當時不殺,這些人回過頭又去做趙華人來打秦華人。
而坑殺趙國四十萬俘虜,也符合范雎提出的“攻其人”的戰略方針,殲滅趙國的有生力量。在長平之戰以前,東方六國裡,只有趙國有單獨抗秦的能力,其他國家必須合縱才能跟秦國較量,殺了趙國這四十萬生力軍,從此趙國軍事力量迅速衰落,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能單獨抗秦的了。
2.秦國也缺糧,這四十萬軍人不好養活。秦國軍隊也缺糧,秦國國內還鬧饑荒。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兩國近百萬大軍已經在長平附近對峙了三年,秦國接近六十萬的軍隊需要無數軍糧物資,趙國消耗不下去了,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
白起被換到長平戰場以後,曾經派心腹衛先生去找范雎和秦王要糧食,結果要糧的衛先生被范雎給殺了,秦王還嚴厲批評白起不體恤民情,秦國老百姓真的過不下去了,你白起不能體諒體諒嗎?因這件事白起跟范雎還結下了仇怨,後來秦國攻打趙國國都邯鄲,白起不願領命,多少有一部分這個原因。
據史書記載,似乎在長平之戰前的三年對峙中,秦國國內還發生過饑荒,鬧過災害,所以秦王才批評白起不體恤民情。
秦國軍隊還喂不飽,這四十萬趙華人怎麼去餵飽,就算能餵飽,他們吃飽了,又跑回趙國做趙華人怎麼辦?做回趙華人又扛起戟挽起弓殺秦華人怎麼辦?
所以我覺得殺這四十萬人,不是白起一個人的意見,秦國統治階層都是這個意見。只不過這個天大的鍋,兩千年來只有白起一個人揹著。
3.四十萬俘虜,怎麼看管?秦國軍隊在長平之戰也是“損失過半”的。秦趙兩國在這個時期是七雄裡最強大的兩個強國,長平之戰兩國投入軍隊將近百萬,秦國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徵召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都到長平戰場了,而一場大戰下來,秦國軍隊損失過半。
假如《史記》裡這種數字記載不太確實,有誇大的嫌疑,但是秦趙兩國軍隊人數應該不會差距特別大。在冷兵器時代,一方去看管另一方人數等量的俘虜,還是被認為“反覆無常”的俘虜,該有多大的難度啊?
現代戰爭繳了敵軍的械以後,一個拿槍的兵說不定能看管幾十個俘虜,在古代,這豈不是太危險?俘虜們一擁而上,或者四散逃跑,就算看管的人有武器,也不好阻攔吧。
綜上三點,把這四十萬趙軍帶回秦國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白起明白這個道理,秦王和范雎肯定也明白。
-
7 # 德全不畏
首先,我認為白起只是個將軍,無權擅自做主坑殺趙軍,他只是奉秦國朝堂的命令列事。秦國之所以在長平之戰後殺降,我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範睢,這個極有個性的秦相制定了對付東方六國的“攻人”之策,即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其實就是一個字,就是“殺”。這個策略很殘酷,也很有效果,極大的削弱了東方諸國的抗秦力量。
翻看史書,不難發現。秦國在對楚國、南韓,等的一系列戰役中,多次執行類似長平之戰殺降的政策。
二,長平之戰時,秦國耗盡了人力物力。
長平之戰期間,華夏大地上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糧食幾乎絕收。戰後獲勝的秦,耗盡了國力,尤其國內庫存的糧食用盡了。無力養活投降的趙軍。
戰場上,秦國出動幾乎全部的男子,大半戰死沙場。秦軍士卒也因此很仇恨趙軍,不願收留放下武器的趙軍,分享很有限的糧食。
三,趙國是唯一能抗衡秦國的強國。趙國北鄰匈奴,與匈奴多有爭戰,趙國軍隊因此鍛鍊得彪悍善戰。尤其是趙武靈王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軍的戰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缺糧的秦國因此不願放歸數十萬趙軍俘虜。以免以後的戰場上,再次面臨這數十萬人組成的強大的趙軍。
所以,長平之戰以後的趙軍俘虜被殺的命運就確定了。
-
8 # 看點兒歷史
把降軍帶回去當奴隸,或者直接充軍,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一定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好主意。
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打敗趙國,收取了幾十萬的趙國降軍。最後無奈之下只能全數坑殺,只放回了很少的部分人。
都說那麼多人,為何要殺掉而不是利用起來呢?
首先我們要搞懂一個問題,那時候的諸侯之間的關係,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和外國之間的關係。
假設今天我們征服了一個國家,俘虜了別人幾十萬的軍隊,我們會留下他們還是殺了他們。
答案很顯然會是除掉他們,畢竟一個國家最難征服的就是軍人。想讓軍人背叛他的國家,這無疑比登天還難。
白起是一個軍事家,對於戰爭,他看的很清楚。將利益最大化,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沒有選擇的時候,就乾脆也別再有選擇,所以一不做二不休。
秦國大戰,面對同樣強大的趙國,且不說秦王是否願意接受這群人,如果這群人背後捅刀子的話,那一定會是一個慘痛的結果。
幾十萬長平冤魂自然可憐,但是這就是戰爭啊。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
9 # 大秦鐵鷹劍士
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長平之戰秦國雖勝卻也是慘勝,很多人只知道趙國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卻不知道秦國也戰死三十餘萬,史書記載秦卒亡之過半。在秦國內缺糧草,外缺軍隊的情況下,二十萬趙軍俘虜只有處死才能使秦國的利益最大化。押回秦國做奴隸就是給秦國埋設了一顆定時炸彈,也不符合秦國的法治精神,所以白起選擇讓趙國的勇士光榮的去死,而不是押回秦國做奴隸。
戰爭是國與國之間政治的外延,是一種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直接手段。秦趙兩國皆有統一天下的意願與實力,消滅對方是唯一可行的手段,在當時還沒有透過王室聯姻手段合併兩個國家的先例,因此削弱對方的戰爭潛力是打贏對方的關鍵因素。二十萬趙軍成建制投降秦軍,如果全部押回秦國國內做奴隸,那麼時間一久必然他們會發起暴動,給秦國本土製造嚴重的安全事件。到時秦國將忙於平叛各地趙人起義,無暇東出統一六國,也會嚴重影響秦國的國內生產。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奴隸數量大量減少,多數隸農都被轉成平民,分給田地種地納糧,或者從軍打仗。秦國為了增加人口,還從三晉及楚國大量招募流民進入秦國為民,開荒增加糧食產量。如果將趙國降軍全部變成奴隸,那麼不符合秦國的地主階級利益;如果將趙國降軍全部變為秦國平民,分給他們田地生產,那麼引發的動亂將會更大,畢竟這些趙國降軍的家屬都在趙國。
白起不過是直接將趙國降軍坑殺了事,也算讓這些將士死得沒有痛苦。樂毅被稱為儒將,在破齊後將三十萬齊軍押送到遼東做苦力,不到五年時間裡這些齊軍俘虜全部被折磨而死。兩相對比,還是白起對趙軍俘虜仁慈一些,畢竟沒有折磨他們。借用商鞅的話來說:一個國家需要鮮血來澆灌才能茁壯成長,這些鮮血有百姓的血,有貴族官吏的血,更有將軍士兵的血,只有經歷給血與火的錘鍊,這個國家才會長盛不衰。
-
10 # 開涮歷史
戰國時期,白起應該是那個時代令人聞風喪膽的人物。公元前294年,白起出任秦國左庶長。公元前293年伊闕大戰,白起帥軍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一戰成名,從此,白起成了六國的夢魘!
穿梭2275年的歲月,我想面對面跟即將被賜死的白起來一場對話。
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的咸陽,已經進入冬天,寒風蕭瑟,樹木枯禿。
走出咸陽十幾里路,來到杜郵的白起暗沉的臉上,像青銅雕刻一樣,沒有半點表情。秦軍久功邯鄲不下,損失慘重,秦昭王要白起出戰,白起一再拒絕,惹怒國君,加上被小人詆譭。一夜之間,他從赫赫威名的武安君被貶為普通白丁。
自公元前293年,到公元前257年。36年的時光。
白起從秦國左庶長到國蔚,到大良造,到武安君。攻取七十多座城池,斬殺一百多萬六國兵士,累累白骨,他為自己富貴之路,為秦國的統一大業,闢出了一條血路。他是百戰百勝的戰神,也是令列國毛骨悚然的“人屠”!
一會兒秦昭襄王就會派使者送來寶劍賜死他,我有許久纏繞不解的問題,只能當面問他。
“武安君,請留步!”
白起聞聲轉過來,目光凜然如冰。
我迎著他的目光,單刀直入:“武安君,你攻城掠地,為什麼要殺那麼多人?”
白起鼻子哼了一身,反問道:“秦軍將士跟著我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麼?”
我大義凜然道:“為了天下一統,自此百姓免招戰亂之苦。”
白起啐道:“放屁,天下一統跟他們有毛關係,他們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老子打戰,就是為了坎幾個人頭,立功,回家領封賞,置田產,封爵位。”
啊!軍功爵制!
我再問:“那你為什麼要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他們已經放下武器投降了,你可以把他們帶回秦國當奴隸也行,為什麼非要殺了他們。”
白起哼了一聲,“秦趙對峙三年,雖然秦國贏了,也是慘勝。秦國投入60多萬的兵力,死傷過半。你讓一支損傷慘重,被幾年消耗戰打得疲弊的軍隊,去押解剽悍的40萬趙國降卒,這不是找死嗎?
再說供應這支龐大的降卒吃喝需要多少物資,你算過沒有?這批青壯年回到秦國怎麼安置合適?擱在哪裡不是隱患?再說,秦國法度甚嚴,長平之戰秦趙打了三年,死傷無數,拿什麼做憑證給將士們封賞。”
“可以把趙國降卒分給士兵當奴隸。”
“那誰家的青壯年能放心上前線打戰?”白起反問道
人多勢眾!覆軍之仇!
按武安君的說法,趙國降卒非殺不可了。作為主帥,不但是一軍之主,更是一個國家的柱石,所思所想是國家的安危,也無可厚非,但是從情理上來講 ,40萬條鮮活的生命,一夜之間淹埋在地下,那是亙古絕今的慘案,白起他罪責難逃~
寒鴉驚起,遠處鐵騎紛沓而來。
“武安君! 秦王要殺你!”
武安君仰天長嘯:“天不容我!”
親們,你們覺得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對長平之戰秦國活埋趙軍四十萬人,你們怎麼看?
歷史分析商鞅變法,秦國確立了軍功爵制。這個制度應該在秦昭王時期得到了徹底的推廣執行,客觀上激發秦軍戰鬥力的同時,造成了殺人盈城的人間慘劇。
在秦昭王幾十年的征戰中,列國軍隊的精銳遭到毀滅性打擊,也為嬴政一統六國鋪平了道路。
莊襄王以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時期,大規模的殺傷似乎得到了遏制,可能秦的軍功爵位制在再經過一段慘烈的殺伐之後,推行可能遇到了阻力,或者呂不韋當政對軍事殺戮的國政,進行了調整,畢竟那樣太慘絕人寰!
秦始皇滅六國陰謀陽謀並用,一定上程度上免了許多殘酷殺戮!
這一點嬴政比秦昭王來得高明!
歷史知識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趙,斬首兩萬,取光狼城。 公元前279年,鄢之戰中,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軍民數十萬,攻佔楚都郢。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打敗趙、魏聯軍,斬首十五萬,沉趙軍二萬。 公元前264年,秦將白起攻韓,斬首五萬,拔九城。 公元前260年,坑殺趙國主力軍四十五萬人。——整理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11 # 盜帥夜留香YE
秦趙長平之戰,可謂是雙方賭上國運的戰爭,誰贏了,誰就可以在戰國亂世之中走的更遠。
雖然最終秦國勝了,但付出代價也是極為慘痛的。
因此作為主帥的白起,之所以將二十萬降卒殺掉,不是因為白起本人殘忍弒殺,而是結合了當時秦趙兩國的具體情況,最終才做出的決定。
糧食不夠首先我們要知道,秦趙兩國可不是在丹河河谷一帶,一照面就直接死磕了,而是沿著丹河河谷,韓王山一帶對峙。
此時秦軍主將王齕,沒有辦法擊潰趙軍主將廉頗的防線,只能被迫與趙軍對峙。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三十萬大軍在前線人吃馬嚼,每日耗費錢糧難以想象。
秦國縱使底蘊深厚,也難以應對如此燒糧一般的戰爭。
所以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才想要啟用白起,迅速解決掉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並且又徵發了士兵與民夫二十餘萬,隨白起一起前往長平前線。
這可就是近六十萬張嘴吃飯了,秦國的糧草更是捉襟見肘,幾乎全國能吃的東西,都去支援前線了,國內的百姓基本上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得到了趙國二十萬降卒!
如果說,想要將趙國的二十萬人押解回國,別管讓他們當牛做馬,為奴為婢,你至少得讓他們活著吧。
如果想要這二十萬人活著,你至少得給人家一口飯吃吧?
於是問題來了。
秦國國內的人口都不夠了,上哪再弄糧食給你們二十萬人吃?
想想就覺得覺得扯。
如果感覺我說得還行,點點關注哦~
-
12 # 使用者94738516596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在有歷史記載的戰爭中,白起一生斬首就超過了百萬。
伊闕之戰消滅韓魏聯軍24萬;
鄢郢之戰破楚國都城淹殺軍民數十萬;
華陽之戰斬首救援南韓的趙魏聯軍15萬;
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
長平之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
僅這五場戰役,白起消滅敵軍就已超過百萬!而且歷史記載白起一生打了七十多戰,數字肯定要比這個多很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歷史記載的都是白起斬首多少,為什麼白起不敗這些人押解回秦國當奴隸呢?
首先來說到了白起時代,這個時候不再是以前的稱霸時代了,這個時候已經是滅國,統一戰爭了。以前是打敗你,你服我就行了,現在是必須要滅國,最後統一天下。那麼要滅的別國家,肯定首先就是削弱他國的力量,那麼肯定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殲滅他國的軍隊,消滅有生力量是最好的辦法。趙國在之前可以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是長平一戰,斬首45萬之後趙國迅速的淪為了二流國家。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兵源了。楚國的,南韓,魏國的迅速衰落也是因為白起斬首了太多的軍隊。所以白起為什麼是殺,而不是放。
其次就是為什麼不押解回國,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太多了,當然現在很多人對於長平之戰的軍隊數量都比較懷疑的。當時長平之戰經過了三年對峙,到這個時候二十萬人肯定是有的。但是秦國的損失肯定也不小。剩下的在三十萬左右。如果把這二十萬人押解回去的話,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無疑就是把一個炸彈放在了國內。因為當時來說,每個國家的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感還是很強的,經過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發展,國家認同感非常強。所以即使押解回去的話,這些人和秦國國內的囚犯肯定是不一樣的。一旦這些人串通起來反的話,加上別的國家裡應外合,秦國瞬間就會土崩瓦解。
而且這麼多人需要糧食,還需要大量計程車兵來看守。冷兵器時代不同現在,一個人就可以看守上百上千人,當時來說,一個士兵能看守煮幾個人就不錯了。長平之戰也打了三年了,秦國國內也是缺糧食,這數十萬人的押解回去的話吃什麼呢?
-
13 # 阿陽7834
用兩個字就能回答了:沒糧。長平之戰打了幾年雙方都是傾舉國之力,最後都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自己人都養不活,哪裡有多餘的糧食養40萬降卒?這些人不能直接放了他們,又沒有糧食養,人快餓死的時候很容易發生譁變,所以只能坑殺。
-
14 # 百花爭豔只為你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個之間的一場大決戰,最終趙軍損失40餘萬,秦軍損失20餘萬,以秦軍勝利而結束。
為什麼白起不要俘虜?
第一:白起歷史上沒有收降的前列,要麼活埋,要麼斬首。
第二:秦國的政策,是滅他華人丁為主,佔領城池為輔。就是為了消耗敵國的有生力量。
第三:秦軍自己的軍糧不足,無法提供更多的軍糧。
第四:趙軍俘虜人數太多無法控制。
-
15 # 搞史小乖
這個要說到秦國的商鞅變法與白起的成長,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平民也可以透過軍功領爵位,這樣的話升官對於每個人的誘惑都是極大的,而怎麼樣證明你有軍功,就是敵方的人頭
在當時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光靠一個將軍在前面控制不準殺人這個事情幾乎不可能,在秦國的歷史上拿人頭領功的人非常瘋狂,甚至自己人被殺後也被砍下頭顱拿去領功,白起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白起一生殺敵90多萬,在他之前的戰爭當中都有數不清的戰役,勝利背後就是爵位的升遷,所以白起殺掉四十萬並不奇怪。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四十萬大軍假如抓回去,吃吃喝喝不是一般的數字,而且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聽從指揮,別人有想法,腳在自己身上,跑回去就是給趙國從新起來的機會,怎麼樣對待四十萬有戰鬥力的降兵,不是一般的困難,所以從秦國的角度觀看,留下也是個麻煩,還不如給我拿回去請功。
看完給個贊喲!
-
16 # 人飲水思源人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在趙國的長平進行的戰略大決戰。此戰,趙國戰敗,秦國卻因這一戰加速了統一六國的程序。秦國大將軍白起打敗了輕敵冒進的趙將趙括,坑殺了趙45萬降卒,使趙國元氣大傷。
白起為什麼要殺降卒?秦國丞相範睢建議秦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秦王下令,盡殺趙降卒,白起也就照做了。秦趙兩國長平之戰,雙方都投入了所有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都已經到達了極限。在兩軍的最後階段,特別是趙國,糧食短缺,士兵已無力作戰。秦國稍微好點,但是糧食也支撐不了多久。在白起俘虜了趙國45萬人後,考慮到糧食不足以供養趙國如此之多的人,所以全坑殺了。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全無敗績,攻城70多座,殺人盡200多萬人,每攻一城必屠一城,因為殺人過多,世人給他“人屠”稱號。所以,也有可能是殺性所致。趙軍45萬人投降,不說白起,要是你,你也不會大意。人數太多,如果突然譁變,誰能控制的住。白起估計也有此考慮,殺了可以一了百了,能減少不少麻煩。趙軍肯定心向趙國,也不可能把他們押回秦國。以上是我總結的可能情況,不能說完全對或者理由不完全充分,僅是我個人之理由。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回覆列表
白起,戰國時候赫赫有名的戰神,兵家代表人物。在秦昭王(羋月之子)在位的五十多年裡,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據統計,秦國滅敵130多萬人,其中90多萬是白起的戰績,被封為武安君。成為戰國諸侯國聽到就瑟瑟發抖的人屠。
白起殺人之旅:公元前293年,白起奉命攻打攻打韓、魏二國,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虜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公元前273年,攻打魏國,斬殺敵人十三萬人;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兩萬人於河中。公元前264年,攻韓,拔五城,斬首五萬。此處例舉的全部是白起一次性巨大規模殺人的殲滅戰,似乎,白起一直都在打殲滅戰?當然,殺人最多的,還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過程:長平之戰的直接導火索是秦國圍了南韓的上黨郡,趙孝成王橫插一手,收了上黨郡。秦國打頭陣的是年輕的將領王齕,下了趙國兩城之後,趙國用了“戰國四大名將”中,最能防守的大將廉頗,開始在正面交鋒中,被小將王齕就打的落花流水。後來廉頗退守,修起百里石長城,以丹河為界,與秦軍對峙。
這一戰打了足足三年左右。古代看天吃飯最重要的就是春耕秋種,大量的壯年都在前線殺敵,誤了一年又一年。但是軍糧軍需卻日漸增大。雖然兩個國家都是大國,但都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長平之戰收尾:趙國對廉頗一直堅守不出不滿,用年輕的趙括替下了老將廉頗。秦國則相反,秘密派出了武安君白起。趙孝成王此時毫無作為,秦昭襄王親自去徵兵納糧,支援前線。
最後,趙括完全不知白起已到戰場,以為自己面對的不過是年紀相當的王齕。“紙上談兵,天下無敵”,戰場經驗為0的趙括,很快就被佯裝敗退的秦軍,有條不紊的誘入包圍圈。最終,秦國全殲此次趙國45萬,幾乎是趙國舉國最精裝兵力!一直到被秦滅國,趙國都再沒有緩過勁兒來。
為什麼打全殲戰: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秦趙兩國對峙兩年多,大家都在用最後的人力、財力、物力,來支援這場戰爭。沒有多餘的來養戰俘。2、雙方多有廝殺,積怨太深。何況,秦國當時一共也只有60萬軍隊。如果收俘,這45萬人一旦脫困吃飽反水,秦軍會遭到不可想象的損失。3、秦國的軍功制度決定的,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商鞅變法中有很重要的一條是:“獎勵軍功”。所以,老百姓想要有土地有功名有官爵,殺敵是最好的途徑。這使秦國成為“戰鬥民族”的最重要因素——以利趨之。當時還沒有“殺俘不詳”這一說法,所以,從頭到尾,白起打的全部是殲滅戰。
有人會問:秦國其他將領怎麼就不是場場全殲?你以為其他秦將不想嗎?孫子說:“過十則圍之”。哪裡有這麼多兵力呢?所以,白起的殲滅戰,主要靠的還是白起的個人軍事才能。
不過,白起最後被賜自盡而死。上天給了廉頗異乎尋常的長壽。一直活到八十多歲,看著自己守衛了一生的國家沒落敗亡,不知心中何種滋味。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文章在開單篇寫你從沒聽過的《易經》知識。喜歡就關注吧!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