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
2 # 文史辯論談
紙上談兵?
眾所周知,紙是在西漢的時候出現的,並且造價昂貴,東漢蔡倫改進了紙,但並未普及。紙的普及時間呢,可以大致推斷一下。直到三國時期的吳國都普遍使用竹簡,但當時的魏國紙張應當較為普及了。否則承繼魏國的晉朝就不會出現“洛陽紙貴”的典故。而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等記載中都為出現“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甚至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錄“紙”這個字。在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當中也沒有出現這個成語。
紙,絮也,一曰苫也。——《說文》。按,潎絮一苫也。造紙昉於漂絮以苫薦而成之,後漢蔡倫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巾魚網為之。今亦用竹質木皮,其細者,有致密竹簾薦焉。在《七國春秋平話》後集捲上中有,白起上紙祭畢。但這個紙應當指的是祭祀上墳用的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紙錢。如果當時的兵書都是用紙錢抄寫的,豈不太詭異了。當然,因為兵者,兇也,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因此“紙上談兵”很有可能是唐宋時期出現,明清的小說家們用了慣用的“張冠李戴”(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的手法,給趙括扣了個這麼個帽子。
長平之戰秦趙對比《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載:“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說明廉頗與秦軍多次交戰,打不過,這才固守不戰。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大帽子首先應該扣在趙孝成王。在是否接受上黨的這麼重要的問題上,竟然只問了兩個人,平陽君跟平原君,皆為其親族之人。但是,藺相如雖然重病但是還活著,他竟然不問。如果是他的父親趙惠文王,一定會先問相如,次問廉頗、次問趙奢……。
當時,雖然趙奢、樂毅等名將以去世,但是趙國不缺良將。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犯了幾個錯誤。其一,《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攻篇)”又曰“衢地交合”(九變篇)處於韓、秦、魏、趙四國接壤之處。最好的辦法是組織合縱抗秦。趙國在外交上首鼠兩端,本來是想聯合魏國、楚國一起對抗秦國,可面對秦國伸出的橄欖枝竟然派平原君趙勝去秦國談判,這樣魏國、楚國都成了中立國。談判是需要籌碼的,當時的環境下,秦國當時傾全國之力,趙國沒有充足的籌碼,秦國怎麼可能退兵。
其二,以短擊長。趙國最善騎兵,卻非要和秦國比試步兵。“(騎兵)欲戰,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百戰奇略.騎戰》)。而山西的地勢多為溝壑,平易之地甚少。在這種地形當中,騎兵很難發揮很大的作用。那有的朋友可能就會奇怪了,為什麼同樣是在山西,閼與之戰趙奢就可以勝利呢?這就和廉頗、趙奢二人的區別了。廉頗求穩,與白起似不打無把握之戰。而趙奢和李牧、韓信這些人類似,他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狹路相逢勇者勝)。況且廉頗曾經嘗試正面剛一波秦軍,不過被擊敗。當時趙國有能替代廉頗的將軍嗎?恐怕也沒有,因此廉頗是當時趙國最好的選擇。
其三,趙國農業基礎薄弱。當時農業強國有齊國、秦國、楚國,趙國跟燕國最為貧瘠。時間長了趙國當然耗不起,但是趙國有一點好處是他是本土作戰,秦國是客場作戰。因此趙國如果耗下去,會將秦國拖入戰爭泥潭。
其四,臨陣易將,兵家大忌。同樣是易將,為什麼差別難麼大呢?白起為老將,作戰經驗豐富;趙括毫無作戰經驗可言。
其五,秦國的資訊戰太厲害。《孫子兵法.用間篇》曰:“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秦國為什麼可以讓趙國總趙括代替廉頗?為什麼趙括為將的訊息第一時間傳到了秦昭襄王和範睢的耳朵裡?又為何趙孝成王對秦國白起為將的訊息一無所知?
總結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每場戰役的勝敗都應該先看高層的決定,如唐安史之亂,唐潼關守將哥舒翰拒收潼關,但唐玄宗強迫其出戰,我們能說哥舒翰愚蠢嗎?
對此,你怎麼看?
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
《東觀漢紀》
《後漢書》
《古代漢語詞典》
《說文解字》
《七國春秋平話》
《戰國策》
《東周列國志》
-
3 # 吳百蘭
趙括“紙上談兵”一說沒錯,敗了就是敗了。若用廉頗也要敗給白起。因為沒人戰爭得了大勢所趨。天下歸一是大勢,民心所向。
趙國一開始是用的廉頗為將呀,廉頗不也是丟了兩個城嗎?死守了三年,越守秦國打得越猛,趙國呢,越守越沒實力支撐戰爭了。
白起是神將不錯,但他背後的秦昭王、秦國,那也是響噹噹、頂呱呱的。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舉全國之力,連秦昭王都上陣指揮了。試問,和這樣軍民一心,君民一心的秦國打,怎麼可能贏。
趙括也是背時,第一,沒有戰爭經驗。第二,遇到的時機不對。第三,遇到實力不如秦國的實力的趙國。
總之,一場戰役的勝負,是由多種因素組合決定的。
天地人和,缺一不可!
-
4 # 子夜羌笛
我認為:即使是廉頗一直掛帥,當時的趙國要想在這樣一場數十萬大軍雲集(趙軍40萬+秦軍50萬)的戰略決戰中擊敗秦國也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要弄清楚趙國為什麼最終失敗,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趙王為什麼要用趙括替換老將廉頗。長平之戰開始與公元前262年,起因是因為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后,將上黨郡和南韓本土割裂了開來。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為借趙國的力量對抗秦國,他便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先給了趙國。趙國接受上黨郡引起了秦國的不滿,故秦國隨後發兵攻趙。當然,有人會問:為什麼馮亭會認為趙國有能力抗衡壓制東方六國已久的秦國?那是因為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以後,趙國軍力(尤其是騎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先後擊敗和吞併了周邊的一些諸侯國,並且了騎兵見長的匈奴人。更為重要的是:公元前270年,趙國大將趙奢(趙括之父)甚至在閼與擊敗了攻擊趙國的八萬秦軍,趙國一時風頭無兩。東方六國對抗秦國的希望都寄託在了趙國身上。但是需要知道:趙國軍力雖強,但綜合國力是不如秦國的。在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就已經獲得了巴蜀地區用以產糧,並且修通了蜀地通往關中平原的千里棧道。蜀中的糧草從此便可以源源不斷運往秦國用以供養數十萬前線大軍。但與此同時,趙國的產糧區就小多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沒有大規模、穩定的糧食供應,是無法支援前線幾十萬將士戰鬥力的。而廉頗在初戰失利後才選擇與秦軍進行對峙,但長達三年的對峙消耗了大量的錢糧。趙國的國力已經無法再繼續支撐如此巨大的曠日持久對峙,速戰速決就成了趙國擺脫困境的最好選擇。
當然,速戰速決其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錯就錯在趙王選錯了將軍。趙括只是一個未經戰陣的青年將領,即使他天賦超群且勇氣可嘉,但他的經驗和能力都遠遠不夠指揮這樣多軍隊的一場戰役。反觀秦軍統帥武安君白起,生平與東方六國交戰七十餘場無一敗績,死在他陣前的敵軍將士數以百萬計,號稱“人屠”。初生牛犢的趙括怎麼可能是久經戰陣白起的對手?更何況,當時的秦軍在態勢上、兵力上、以及後勤支援上都是佔上風的。其實,趙國的最佳方案應該是一方面用擅守的廉頗繼續領兵與秦軍對峙,而另一方面用擅長騎兵作戰的李牧率領騎兵軍團從側後攻擊秦軍糧道。糧草一斷(即使是發生危險),秦國前線統帥必然不得不考慮分兵保護糧草甚至是撤退。這樣廉頗麾下的正面軍團才可能會有攻擊秦軍的機會。這個思路可以參考西漢漢景帝平“七王之亂”時以梁王劉武堅守睢陽拖住叛軍,同時以周亞夫率領騎兵斷叛軍糧道的作戰方式。
當然,歷史是不能夠假設的。總的看來,當時的趙國雖強且有繼續向上發展的趨勢,但尚沒有達到能夠正面挑戰秦國與其展開戰略決戰的時機。從貿然接受上黨郡開始,趙國在戰略上就算是做出了誤判,這或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要有戰略定力”。在實力還與主要對手有明顯差距時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一心一意修煉內力。等到實力足夠強大,時機足夠成熟再一拳擊倒對手,不給對手以喘息的機會。這或許就是歷史能夠給今天我們的啟示吧。
-
5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首先說一下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日益強大,在戰國末期已經成為了能與當時的秦國相匹敵的國家。秦王嬴稷,任白起為將,相繼進行多次戰役,皆勝利,大挫其餘五國,昭襄王野心勃勃,開始圖謀趙國。
戰爭的起因始於上黨之爭,秦國最開始派遣王齕征戰趙國,趙國名將廉頗迎戰,雙方對戰長平,僵持不下,最後秦啟用武安君白起,趙國任用馬服子趙括,雙方換將展開決戰,最終趙國兵敗,秦軍一戰鼎定自己的霸主地位。下面來說一下如果趙軍不換將,仍然用廉頗,是否能贏下長平之戰,個人認為是不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雖然同為四大名將,白起善攻,廉頗善守,矛盾相擊,但是我認為矛會更鋒利一些,白起擅長各種攻法,再加上大秦軍隊驍勇善戰,最後的結果必定會偏向於秦軍的。
2.所謂兩國交戰,比拼的不僅僅是軍力還有人力民力,到最後的時候比拼的是國內的糧草積累,老秦人重耕戰,上馬拼殺,下馬耕地,商君變法改革土地,獎勵耕戰,導致秦國的糧草充盈,趙國雖然是強國,但民力終究不如秦國。拼到最後,還有人力,趙國最後徵兵的年限已經下降到了14歲,趙王已經要派自己的禁衛軍去前線了,秦國到了16歲,從這兩點看出,秦國拼到最後也有一定的資本的。
3.歷來的矛盾,都是在朝不在野。秦國的君臣一體,全力支援戰爭,更有範睢去使離間計,趙國到最後顯然君臣之間已逐漸生間隙,即使廉頗不被更換,也可能會被強制性的要求進攻,正中白起下懷。
-
6 # 昨夜北風起1
1. 趙奢
關於趙括“紙上談兵”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父親趙奢。
世人稱趙奢為名將,但他真正參與的戰爭,只有擊敗秦軍的“閼與之戰”。
公元前207年,秦國攻打趙國,兵圍閼與。廉頗和樂乘認為閼與距邯鄲路途遙遠,且道路艱險,很難救援。趙奢卻不認同,他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思想,主張立即救援。於是趙王派趙奢率兵前去援救。
這場仗趙奢打得很是漂亮,擊敗了強大的秦軍,尤其是戰前和廉頗的對比,更加彰顯出他優秀的軍事才能。這是他被稱為名將的主要原因。
據《戰國策》記載,趙奢曾與田單談論兵法,田單感嘆自己沒有趙奢謀略深遠。而趙奢與自己的兒子趙括談論兵法,卻難不倒他,常常被辯駁的啞口無言。所以才有了趙奢對趙括“紙上談兵”的評價,最關鍵的是,長平之戰,趙括最終輸了。這就更加體現出了趙奢的智慧,並且坐實了趙括只會“紙上談兵”。
2. 廉頗
廉頗、白起同列“戰國四大名將”,從史書的記載上來看,廉頗的作戰能力是要遜色於白起的。長平之戰最開始的時候,秦軍的主將還是王齕,而公認為秦國最強戰將的白起此刻並沒有在軍中。廉頗與王齕交戰,數次戰敗,被秦軍佔據兩處重要據點,四名都尉被殺。廉頗身為沙場宿將,經驗豐富,迅速改變戰爭策略,堅守營壘,拒不出戰。
廉頗的戰略是很有效果的,秦軍遠道而來,不能速戰速決,糧草壓力很大,所以不得不重新想辦法,逼趙軍出城迎戰。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廉頗的野戰能力是要比王齕差的,更不要說戰功赫赫的白起了。
3. 趙孝成王
這是整個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整個戰爭的失敗趙孝成王要負主要責任,甚至可以說趙括只不過是一個背鍋的。
在戰爭開始之前,趙孝成王聽取主戰派平原君趙勝的意見,接受南韓上黨城民的歸順,做好了與秦國交戰的準備。戰爭之初,趙軍接連失利,趙孝成王數次斥責廉頗,又不聽大臣的虞卿的意見,派使者向秦國求和。
既然已經做好了交戰的準備,卻又沒有必勝的決心,這是趙國失敗的一個原因。
4. 戰爭分析
廉頗的對戰策略是正確的,戰爭拖延下去明顯對秦軍不利。於是秦國採用范雎的計策,散佈謠言,說秦軍只害怕趙括為將,廉頗不足為慮。趙孝成王輕易上當,重新派趙括為主將,替代廉頗。
“臨陣換將,兵家大忌。”
為什麼范雎一下子就瞅準了趙括,難道他很清楚趙括只是個繡花枕頭?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並不是的。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逐漸變得強大,對外戰爭中,罕有敗績。而且白起更是一路靠著打勝仗做到了武安君的爵位,幾乎戰無不勝。這使得秦國對戰爭的勝利有著無比的自信,范雎的目的只是利用趙孝成王急於求成的心理,誘使他替換主將,逼趙軍出城野戰。無論換哪個將軍,有白起在,秦國是不害怕的,恰好趙括很有名氣,年紀輕輕沒有作戰經驗,換他作主將不僅能使趙王信服,還能增加秦軍獲勝的籌碼。
那麼趙括這邊呢?趙括的母親聽說趙括要為主將後,很是驚慌,急忙向趙王上書,說丈夫趙奢對趙括的評價很不好,而且趙括被任命為主將以來,把賞賜的金銀財寶全藏在了家中,購買良田美宅。並希望趙王不要派趙括去做主將。
很多人從趙括母親向趙王進言的那段話中,認為趙括不是一個做將軍的料。知子莫若父,他的父母親都不認可他,他怎麼可能有真才實學呢?
但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試想一下,萬一是趙括授意母親故意如此做呢?
結果趙王沒有同意,接下來趙括母親的做法更值得玩味,她又向趙王請求,如果趙括戰敗,請趙王不要治罪於她。事實上,趙括戰敗之後,趙王也因此沒有遷怒於趙家。
一個老太太能有如此的真知灼見,我不得不懷疑這一切都是趙括有意安排的。
趙括擔任主將後,他深知趙王的意圖,首先將軍中將領更換成自己的親信,以便於管理。這一點我認為是沒錯的,軍中是講究資歷的地方,趙括初生牛犢,雖然有父親的名頭罩著,但難免有桀驁不馴之輩,為了能夠便於統軍,短時間內,更換軍吏是最好的辦法。
結果也證明了,在趙軍斷糧四十多天之後,士兵都開始互相吃人了,趙括仍能組織軍隊突圍,可見他並非沒有手段之人。
但是趙括沒想到的是,他的對手不僅僅是打敗廉頗的王齕,還有大名鼎鼎的戰神白起。趙國低估了秦國的決心。
此戰,秦國不僅偷偷派出了白起擔任主將,還徵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的民夫前去增援。秦國此戰志在一舉滅掉趙國。如果趙國能早一點洞察秦國的野心,或許趙國就不會如此草率的與秦軍決戰。
長平之戰的結果大家都清楚,趙括沒能上演奇蹟,他也不是白起的對手,或許在他出徵的那一刻就知道這一戰難以獲勝,更何況他的對手還是武安君白起。最後趙括親率軍隊突圍,與秦軍短兵相接,被亂箭射死。趙括一死,趙軍兵敗如山倒。
據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長平之戰雖然秦軍取得了勝利,卻也傷亡了至少二十五萬人。可見即便與白起硬剛,趙括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
”滅六國者,六國也“,在國家大事面前,不是一兩位有能力的將軍能夠左右的。
-
7 # 愛而無悔931
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為了爭奪領土利益只顧於對敵方頻繁用兵。而無暇東顧於秦國這個虎狼之國的崛起。
說到大秦帝國的崛起就不得不提及商鞅變法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商君之法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在秦國實行了二十多年,終於徹底把秦國這個老窮國的帽子給摘掉。秦國終於變得富強起來了,尤其是商君所實行的在戰場上勇猛殺敵就可以建功封爵,這於普通老百姓想要報效朝廷和獲取功名的心願可謂是一個極大的鼓勵。
這條優惠政策極大地鼓舞了秦人以爭相參軍為光榮的積極性與進取心。為了建功封爵,每一個秦軍將士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無所畏懼。這種強大的爆發力是十分強大與可怕的,更何況是幾十萬人所凝聚的頑強作戰意識。這種強大的氣勢和攻勢是東方六國的軍隊所無法比擬的。
此時秦國透過變法改革,國力大增,所組建的秦國新軍更是達到了四十萬人之多。而這時的矛盾重重的東方六國還在忙於搞軍事內耗,不把強秦的威脅放在眼裡。
當他們意識到秦國的強大時僅憑一國之力根本不足以與秦軍正面作戰。於是東方六國計劃搞個聯軍征伐秦國。而此時的秦國守有守的能力,攻有攻的能力。加上東方六國雖然是聯合出兵作戰,但每個人心裡都各懷鬼胎。直接導致了聯軍在涵谷關遭到秦軍的毀滅性打擊。所謂聲勢浩大的六國聯軍一潰千里,落荒而逃。
戰國後期就算是齊楚這樣的老牌大國對待秦國的虎狼之師也同樣是望而生畏。唯一還能與秦國正面對抗的只有趙國了。
趙國是經過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三代雄才大略的君主苦心經營下才慢慢強大起來的。趙軍的胡服騎射更是天下聞名。
所以說秦國只剩下一個勁敵趙國了,雙方開戰是再所難免了。在做好一切軍事準備工作之後秦昭襄王命秦將王齕為上將軍,統兵二十萬直撲秦趙邊境的險關長平關。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長平的趙軍統帥是年近六旬,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他充分分析了敵強我弱的戰場環境,絕不能與秦軍正面交鋒。因為秦軍是勞師遠征,時間一長糧草接濟困難就會逼迫秦軍不戰自退。因此他採取了嚴防死守的戰略防禦態勢。
這樣雙方竟然相持了三年,秦軍始終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是進又進不了,退又捨不得。三年時間兩個國家要包養一百多萬人的吃喝,這是多麼龐大的輸出啊,在那個農業生產十分落後的時代,對於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都是支撐不起的。因此雙方都想要展開攻勢,儘早結束這場消耗戰。
這也正是趙王換主戰派趙括為主將,秦軍換戰神白起為主將的原因了。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當時的秦趙兩國都是拼消耗拼不起了才被迫由相持轉入到戰略進攻的。由於秦軍勢大,廉頗打防禦戰和堅守戰是一個老手,但是眼下形式是不得不出戰,由此可見,就算是趙軍統帥仍是廉頗,想挽回長平之戰的敗局仍然是很困難的。畢竟戰爭就是以實力來說話的。實力不行,指揮官再優秀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趙括本身也算得上是一位優秀的將帥之才了,可惜他遇到的是殺神白起這位技高一籌的名將。再加上秦趙雙方力量懸殊,趙軍全線戰敗。但是趙括在生死存亡之際仍然數次帶隊親自衝鋒,最終慘烈戰死在陣地上,作為一位將帥能夠做到如此,,也不枉是趙國的鐵血男兒。
-
8 # 大馬哈魚12
不能戰勝白起,廉頗老矣,說明這時候的廉頗歲數大了,身體好,忠心耿耿,經驗豐富,但是獨木難支不成林。白起是戰神,沒有人的七情六慾,而秦國的軍隊,是虎狼之師。除了殺戮,為軍功獲,取人生最大個人價值的激勵下。不可阻擋。為什麼白起與到廉頗會與之對峙,而不為了勝利而不顧一切的衝鋒。我想是考慮開戰的成本。一戰到底,廉頗敗了,但是自己損兵折將消耗掉過多計程車兵,那麼,六國軍隊一起虎視眈眈的,隨時隨地想滅掉秦國。為此,他希望以小的代價獲取更大的勝利。而不是和一個忠心耿耿,作戰經驗豐富,把一生都在軍隊摸爬滾打的人統領的軍對,來一個硬碰硬。秦選擇造輿論,派奸用計換掉廉頗或許正是出自以上目的。
-
9 # 一葉碧雲
長平之戰如果中途不換將,一直任用廉頗,能否戰勝白起,需要根據後續趙國可能採取的措施來決定。趙國可能採取的措施有:
措施之一——單純的白起攻、廉頗守,最可能的結果是趙國耗不起,而主動撤退放棄上黨。根據史料,秦將王齕與廉頗互攻時,廉頗連敗,不得已在丹水之東築起壁壘堅守。也就是說,如果對攻,廉頗不是王齕的對手,更別提白起了。
如果這場戰爭還要打下去,只能廉頗死守,秦國強攻。由於廉頗善守,秦國短時間奈何不了廉頗。
但戰爭最終拼的是消耗,是綜合國力。秦國自打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快速增強,特別是到了長平之戰以前,秦國不僅擁有關中、巴蜀、漢中產糧區,而且攻破了楚國許多城池,韓、魏也割了不少地方,所以秦國的綜合國力強於趙國。特別是軍糧,秦國可以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前線,而趙國顯然沒有那麼多積聚。這方面趙國沒辦法再持久對壘。
除了糧食,還有人力資源。秦、趙雙方都投入全部兵力,人力資源雙方都枯竭,趙國14歲以上都徵兵入伍。秦國稍好點,但是河內郡徵兵年齡也下降到15歲了。其它地方還是正常徵兵。所以人力資源方面,秦國稍好點。
透過上面簡單分析,如果不更換廉頗,趙國的綜合國力無法支援持久作戰。最好的結果是趙國不能支撐時主動撤兵,放棄上黨,全軍退回趙國,儲存有生力量,以圖更持久的戰略相持。
措施之二——白起攻,廉頗堅守,趙國透過外交途徑合縱其餘五國派出援兵救趙,那麼秦國將大機率戰敗。趙國與秦以外的其它五國合縱,這在長平之戰開始後不久、趙國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趙國的虞卿就提出這樣的建議,可惜趙孝成王沒聽。
秦趙長平之戰已經持續了兩年多,再耗下去趙國肯定不支,韓魏楚燕這些國家是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的,如果這個時候,趙國能夠採取有效措施,合縱成功,那麼趙國拖住秦國死耗,其餘五國奔襲秦國,或者從其它方向進攻秦軍,那麼秦國大機率是要失敗的。
因為當時秦趙雙方是決戰,雙方的兵力都已經使用到極限。秦國只是在後勤供應方面佔優。如果六國合縱形成,其餘五國或五國中的一兩個國家出兵,就會形成一股生力軍,相當於趙國多了一支或多支預備隊。
這一支或多支預備隊一旦投入戰場,秦國無法分兵對抗。秦國戰敗難以避免。
長平之戰後,秦國又攻邯鄲,這次信陵君竊符救趙,楚國也出兵救趙,秦國就敗了。
措施之三——白起攻,廉頗守,五國觀望,結果是廉頗戰敗,但不會發生降卒被坑事件。假如廉頗不更換,繼續堅守,秦國也換上武安君白起。但趙國合縱外交失敗,其它五國不願意出兵。那麼根據上述分析,趙國綜合國力支撐不起曠日持久地消耗,失敗也是必然的。
如果趙國主動撤退,那麼就是措施之一說的結果,丟了上黨,但儲存了有生力量。
如果趙國不主動撤退,而是死戰,最後在戰場上被打敗。那麼趙軍還會付出一部分的傷亡代價,但以廉頗的能力,不會發生大規模投降事件,趙國有可能在付出20萬左右傷亡的代價後,丟掉上黨,甚至還有可能丟掉一部分趙國自有的城邑。但能儲存部分有生力量,使得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放緩。
綜上分析,趙國取勝的唯一機會,就是廉頗拖住秦軍,趙國外交上實現“合縱”,六國合力抗秦,秦國大機率失敗!
-
10 # 尋城如幸
能
當時秦已於趙在長平對峙三年,秦國戰線長,補給更耗費人力物力,雖然廉頗不一定能率領校軍擊敗王齕率領的秦軍,但是在長平這裡他們也攻打不下,趙王一心求勝才不滿廉頗,但是要是知道再耗時下去,秦軍心不穩,定能取得勝利,也不會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恬。更不會成就白起“殺神”之名!
-
11 # 明星過往
誠然,趙括的紙上談兵是淪為了千古笑談,諷刺一味死搬兵書,不講究靈活運用天時地利人和作戰的書生,他們只重理論,不求實踐。從表面上看確實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趙國最終在長平之戰中全面落敗,將近四十萬降卒被活埋坑殺,以致最後一個能與秦國有實力抗衡的軍事強國也走下舞臺,趙括這位最高軍事指揮官是有直接責任的,不得不說在戰術層面是有致命缺陷的。
但是,有戰爭就會有輸贏,雙方的博弈往往有許多因素是超出了戰場之外的,最後造成一方的落敗,是綜合了各方實力的落敗,有實力就會有軟實力和硬實力,接下來我就對秦趙雙方的優勢劣勢對比進行一個分析,說明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秦軍能慘勝,不是具有偶然性的:
一、戰略方針決定戰術的選擇。於趙國而言,在軍事實力上看,軍隊的兵種配比是騎兵強步兵弱,勝在了機動性。最終這一明顯優勢也是造就了趙國在軍事上有與秦國一扳手腕的能力,這都有賴於趙國先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滅中山國就是此次改革最直接的成果。
所以他們往往攻強守弱,善攻不善守。對於一支不善守的軍隊,如果要求能守住戰鬥力天下第一的秦國軍隊的一次次進攻,需要有一名個人能力超強的名將來指揮才行,顯然,在這方面,廉頗是強於趙括。但是在趙國朝堂,普遍都求勝心切,一場遷延日久的戰爭,都是在耗費舉國的人力物力,在綜合國力的底子方面,趙國顯然不如民殷國富、幅員遼闊的秦國。
所以他們果斷換掉能征善戰的廉頗,換上符合他們戰略構想的主動出擊派趙括。再一個趙國對於秦軍的臨陣換將準備不足,秦軍陣營中封鎖頭號名將白起悄然入營的訊息,對外仍宣稱秦軍主將為王紇,然後趙國對於換毫無戰場經驗的趙括則是大張旗鼓,在軍心上的動搖,一消一長,這一戰術趙國明顯落了下風。
二、最高戰術指揮將領在作戰經驗上並不是同一級別的。我們拋開軍事指揮能力這一點不談,因為指揮藝術是需要在實際作戰過程中檢驗的。就雙方將領的作戰經驗來看,無論是王紇還是之後秘密入營的武安君白起,都是秦國最拿得出手戎馬生涯幾十年的名將,他們和麾下計程車兵,在多次戰役中早已聲名遠播,類似於伊闕之戰,水淹鄢都。
即使是在前期秦軍進攻趙軍防守階段受挫,也能馬上穩住陣腳,形成雙方都騎虎難下的格局,這不僅要求將領要有極高的作戰經驗,士兵也需要極強的戰術素養。趙括畢竟多年只在兵法中領悟玄機,對於行陣間的軍營繁務,是沒有足夠的時間歷練的。
三、秦趙在國力儲備上,從一開始就是秦國全方位碾壓趙國,這就是戰爭的軟實力。秦國經歷商鞅變法,最重要的就是獎勵耕作和軍功,這使得不僅秦國有足夠的軍糧來供應一個長距離遠途作戰的部隊,而且軍隊在建立軍工的鼓勵下,顯得極為有戰鬥力。
趙國此次戰役雖然是本土作戰,而且本國也推行胡服騎射的新政,但是趙國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耕國家。這是由於趙國國土山地丘陵對於平地的緣故。而且北方少數民族時常侵擾,使得境內百姓無法長時間休養生息。所以在糧食儲備上,秦國不僅佔有關中平原的千里沃土,甚至還囊括巴蜀的後備資源,趙國是無法與之相抗衡的。
回覆列表
首先糾正“趙括”!
長平之戰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以此來看,長平之戰趙王棄用廉頗是一個很大的敗筆,更源於自己的錯誤的戰爭思路,而廉頗務實的防禦戰略若不被棄用,長平之戰未必打得起來,如果打起來能不能打贏不好說,至少不會輸得那麼慘,最有可能的應該會在對峙中遷延歷史的發展。
長平之戰,打的是綜合國力!秦趙兩國國力相差太遠,即使用廉頗打贏了,那也是慘勝,趙國終究擺脫不了最終被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