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沫霖
-
2 # 夢煥讀書
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效率大大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設定規定時間閱讀因為人的大腦有一個記憶曲線,看過的東西過幾天就忘記了,所以,閱讀必須要設定一個規定的時間,避免第二次進入閱讀時浪費時間。
我們可以把每晚9點到10點的時間用來看書,並且一直保持下去,這樣持續看書,不僅效率高,昨天看過的內容,今天依舊記得,很容易進入狀態。
如果看書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有可能當你第二次拿到書時,你已經忘記了前一次看到哪裡呢,當時是什麼樣的內容?所以,你就需要花費時間再次回顧一下,而且,那種當時看到高興處興奮不已的感覺很難再重現了。
2.邊閱讀邊做筆記靈感這個東西,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的,所以,我們在閱讀時,不妨拿一支筆,邊看邊寫,把自己當時的想法和觸動全部記下來,因為這些東西,如果不記下來,很可能再也不會重現了。
很多人都說自己看書沒效率,看了就像沒看一樣,看完了也忘完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這個動作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進一步的記憶。
當你看完書,再回頭翻一翻,你會發現自己收穫滿滿,因為你把所有自己對於書本的理解經過思考,全部寫了下來。回頭有機會,還可以再看看,看到當時理解,再想想自己此時的理解,是兩種不同的心境。
3.安靜的閱讀環境安靜的閱讀環境可以提高閱讀速度,也能夠讓閱讀更有深度。
我最近在看書,舍友總是不停的跟我聊天,沒辦法,我只能一心二用,得聽她說,還得看書。所以,效果非常差,經常是盯著幾行字看了半天,還是沒理解,更別說2分鐘看一頁書了。
不安靜的閱讀環境還非常容易破壞人的注意力,讓你時不時的就想看手機刷微博。
-
3 # 甜橙派Gloria
讀書真的是價效比最高的投資,尤其在現代社會,你想獲取什麼知識,幾乎都能從書中獲取。個人很享受讀書,也有些不錯的閱讀習慣,可以讓你借鑑下。做讀書筆記讀過的書,如果不做讀書筆記,收穫比較有限。所以,看書我會做讀書筆記,我分享下我常用的筆記法。第一遍看的時候,看到精彩的地方會折角,或者貼上便利貼,簡單記錄下當時的想法和靈感。等書看完,再把這些句子敲進電腦的筆記本中,——以前是手抄在筆記本上,現在敲進電腦會更快,或者用訊飛語記,直接語音輸入。
看過的書會在豆瓣中標記,直接在豆瓣讀書中“寫筆記”也很方便。我會採用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蔥鮪火鍋筆記法”,即用○表示摘錄的部分,用☆表示自己的心得,兩者交替進行。
還有些讓我特別有感觸的書,我會寫一篇文章來記錄自己的感悟,或者寫篇書評。寫文章可以讓自己的想法更系統,更深刻,對提高文筆,強化邏輯思維都有好處。
主題閱讀或者延伸閱讀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會進行主題閱讀,或者延伸閱讀。主題閱讀,就是自己設定主題,在某個時間段內,集中讀跟這個主題相關的書籍。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對這個主題有比較系統深刻的認識。比如,前段時間我設定的主題詞是“人際關係”,就讀了這些相關書籍:《請停止無效社交》、《融入的藝術》、《精簡社交》等。
延伸閱讀,就是圍繞你看的書展開,找到相關的書籍,這種相關可以是主題相關,或者同個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是書裡面提到過的書籍之類。比如我最近在看羅爾德·達爾的《瑪蒂爾達》,書裡面提及很多狄更斯的作品,我會想找來看,這就是在做延伸閱讀。
開挖書單現在很多人會要求別人推薦書單,其實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讀書是比較私人的事情,你完全可以給自己擬定書單。怎麼get你專屬的書單呢?其實在進行主題閱讀或者延伸閱讀的過程中,你就可以蒐集資料,找到自己的書單了。拿《請停止無效社交》來說,這本書裡面就引用過很多其他相關書的內容,比如,《別獨自用餐》、《情商》等等。這些都可以列進你的書單中。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夠幫到你,如果覺得有用就關注下我吧。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跟我交流。 -
4 # 望月讀書1、給自己列書單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如果總是收集別人提供的書單,那麼是想活成別人的樣子麼?
所以一定要學著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把脈診斷,為自己開藥方,也就是給自己列書單而不是別人推薦什麼就毫無判斷的去買來看。
比如你目前所看的一本書中總是會涉及到相關的其他書,一個作者也總是會提到其他他所看好的作者,於是一本書連著一本書樹藤摸瓜的就出來了。
最終就會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個性書單。
2、隨時隨地閱讀當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書單之後,絕對不會出現所謂的讀書荒,因為你會發現好看的書好多啊,簡直是沒有時間,於是你會珍惜每天的每一分鐘來看書。
我覺得這就是有目標有計劃之後的表現,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裡,就只管奔跑就行了。
所以你不用等沐浴更衣之後,還要上一杯茶才能進入閱讀狀態,因為你腦子裡想著那本還沒有看完的書,所以你會選擇一切方式比如紙質的、電子的、音訊的、影片的等,你會選擇節省一切可節省的時間比如上下班、閒聊、排隊等,一本書很快就看完了。
3、先看目錄序言拿到一本書不是悶頭或者一字不落的從頭看到尾才算是認真的看完一本書,而是先看一本書的序言和目錄,做到心中有數,知道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麼,大概分了幾個模組,哪些是需要認真仔細看,哪些是可以略讀的。
當然很多小說是沒有目錄的,看看序言,然後就悶頭看下去吧。
4、製作讀書筆記這這一部分感想比較多,就多說點,這幾年做讀書筆記的方式是從最開始不做讀書筆記,然後用紙筆做讀書筆記,再然後用印象筆記做讀書筆記,現在回到紙筆做讀書筆記。
之所以做讀書筆記是因為,人的大腦真的不是用來儲存資訊的,就像我現在需要回想幾分鐘才想起昨晚吃了啥飯,所以不做讀書筆記,讀過的書真的就忘記了。
剛開始做讀書筆記比較單一就是摘抄,再加上完美主義在作祟,一本書做完摘抄累得半死,甚至因為筆記做的太多也懶得回頭看。
然後遇到了印象筆記,感覺發現了寶藏,在印象筆記中做讀書筆記,真的就像是從徒步到了乘飛機,這樣做了有兩年一直到今年猛然發現,複製黏貼的確是速度快了,但是印象並不深。
所以從今年開始迴歸到用紙質做筆記,主要原因是看了不少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比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到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摘抄+評論,不是一味地摘抄而是選擇心動的摘抄,還有《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提到的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反覆記憶重點內容,此外就是用思維導圖畫出書本的框架或者人物關係。
用紙筆做讀書筆記看似方式很原始,但是這些筆記是透過自己思考獲得的,再加上反覆的複習,感覺一步一個腳印非常的踏實,而且實踐下來發現讀書的速度反倒是快了。
5、寫讀後感、書評其實以前也有寫讀後感的習慣,只是更多的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去寫,而且沒有章法,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對於知識的拓展覺得幫助不大。
今年學習了書評的寫作方法,真正的從書本身去寫,反倒是逼著自己把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這才發現原來反覆的讀真的能讀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所以有效的輸出很重要,希望輸出的習慣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
5 # 鼴鼠的土豆
我有3個好的閱讀習慣:
1、讀一本書,寫書評、講書稿、拆書稿、筆記、書單。進行這個過程,有兩個好處,首先是能充分理解書裡的內容。不信你可以試試,一本書你看完了,覺得自己理解了、記住了。合上書,試試把書裡內容梳理出來,寫出來,表達出來,用文字、思維導圖展示出來。
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原來你以為你理解的那些內容,並沒有被你掌握。
在這個過程中,讀書最花時間,為了不讓這些時間和你寫出來的東西被浪費,就可以按照書評、講書稿、拆書稿、筆記、書單的形式寫,這些稿件有很多(至少十幾個平臺簽約這類作者),這樣你讀一本書能賺5次稿費。
敲黑板,這個時候一定會有人說:“這需要學歷、這需要天賦、這需要文化。”別給你自己找藉口了。
這些都是透過學習,簽約的人。
2、主題閱讀上一個閱讀習慣說了寫書單,寫書單的前提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有三個好處,同一主題的內容集中閱讀能夠融會貫通,等於在搭建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中,直接就充實了知識;同一型別的書對比閱讀有助於閱讀理解,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同一型別的書同時閱讀,知識正確率比較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參加完中考的孩子,利用暑假把這4本書的主題閱讀做了,把這些功利性讀書的方法掌握了,構建了自己的閱讀知識體系,那他高中的學習就是一件得心應手的事。很多時候我們強調家庭教育,父母是個沒培訓就上崗的職業,有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教孩子,而是我們自己都不會。所謂終身成長的意義,就是用一個開放式思維,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掌握更多的知識。
3、在悟空問答答題讀完一本書,我會在悟空問答等問答平臺看看相應的問題,在寫答案的時候,如果有疑問,我會重新去看書,這樣等於有人幫我複習,出考題考我,更利於知識填充進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裡,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以得到答題收益。
這是最近的收益,這也是一種獎勵,就像打遊戲一樣。
透過這些閱讀習慣,我也體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也是對書裡知識的一種驗證。
-
6 # 兩情歡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讀書的好習慣尤其使人收益,它會給我們帶來無法預算的複利利息。我特別感謝這些好習慣。
我看書有兩種途徑,1.紙質書 2.電子書。
兩種途徑不一樣看書習慣也不一樣。
一.看紙質書時候的習慣:1.閱讀:
一般讀三遍,第一遍看目錄標題以及粗體字,快速翻閱。第二遍看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並把重點標記,不明白的地方也標記。第三遍根據標記精讀,仔細看相關聯的地方,解疑答惑。
2.筆記
以前我做筆記就是摘抄原文,而且寫的很多,都是用筆抄在本子上,很費時間。
閱讀了一些書後,比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如何有效整理資訊》《麥肯錫筆記思考法》,對筆記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記錄方法也不再是筆記本上,而是多元化,比如我會發在豆瓣上,方便隨時檢視。
3.書評
每本書讀完我都會做個簡單的總結,相當於輸出,也是回憶自己對書中內容的掌握,在以後翻閱的時候,可以跟筆記一起成為很好的素材資料。
2.閱讀:先看目錄,大體瞭解,然後全文閱讀。這一點上不如紙質書,來回翻閱方便。
3.筆記,這個的筆記比較簡單,一般軟體裡就帶有筆記功能,或者直接複製發到豆瓣也可以。
4.書評:這個跟紙質書習慣是一樣的。
這些讀書習慣使我受益終生,基本每個周都能看四五本書,固定輸出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蒐集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並擴大了知識面。
-
7 # 其水淡而清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的學習效率是我整日最時間
就在去年我還為每月無法閱讀完一本書而苦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發現只有將一個習慣固定後,才容易堅持與持續,由於晚上經常參加活動時間很難固定,固每日閱讀時間調整至早5:30分起床,閱讀30分鐘後再進行打坐等事項。
在養成閱讀習慣中我有幾點注意事項。
1.為自己設定一個特定的機制,如時間最好固定出一大塊,而且這5分鐘,那10分鐘的。
2.為提升自己的閱讀興趣,在自己喜歡閱讀前,先閱讀一些小說、興趣書等,待看書不再是壓力時在做調整。
3.為閱讀習慣設定拖延機制,給自己留出不想看書的時候(畢竟沒養成習慣的早起並不容易),這時我給自己5分鐘,只需讀5分鐘,也不能讓這個習慣放棄(5分鐘開始,就會有第2個5分鐘的)。
-
8 # 艾米黎亞
老實說,如果是兩個月前,我看到這個問題。
我還真沒法回答。
以前除了喜歡看書,能想到的習慣幾乎就是不好的:不做筆記,看了就忘,書看一遍就不看了。
難怪,以前我看書總記不住。
這兩個月,我開始認真讀書,也做筆記了。而且,我養成了一個很好的閱讀習慣:實踐書上的知識。
舉兩個例子:
1. 上一本書讀的是《高效能閱讀》,裡面提到可以自己在書的內封空白頁做目錄,就是寫對自己重要的內容和書的頁數。
這樣容易找到書中重要的知識,也方便寫作輸出時查資料。
我讀完後立刻就把這個技巧實踐起來,覺得很實用。
2. 現在正在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裡面講了很有意思的筆記本讀書法。我就趕緊按照書裡教的,做了個讀書筆記本。做筆記的過程中,甚至還嘗試畫了一個簡單的圖。我不會畫畫,所以這個簡陋的畫,讓我還挺有成就感的。
讀完書以後, 趕快去實踐書中教的技巧這個好習慣,讓我讀書的熱情更高了,讀書也變得更有趣兒。
朋友們,你們讀完書後,有嘗試去實踐書中的知識嗎?感受又是如何呢?
-
9 # 後知後覺的菜瓜
我閱讀有這樣幾個習慣:
1.做批註和做筆記
讀書的時候,我喜歡在書上勾勾劃劃,哪些東西我認為重要,就會劃上波浪線,表示突出。第二遍閱讀的時候,就知道著重看哪裡。有疑惑的地方,或者覺得需要再深入瞭解的地方,我會劃上問號,回頭會查閱相關資料。還有就是有感慨的時候,也會在書旁邊做批註,因為不及時記錄下來的話,很可能那個小靈感瞬間就消失了。還有就是文中引用的一些名言啊、小案例什麼的,我也會做上標記,為自己以後的寫作積累素材。
然後,我會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做讀書筆記。很久以前我覺得做筆記是個費時間也費紙的事,但我看了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後,再看書就沒有停止過做筆記。裡面講的一個“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被很多人推崇。
另一本書叫《如何有效整理資訊》,也是奧野宣之的作品,對閱讀中積累資訊很有幫助。
2.講出來。
有很多書讀完之後覺得自己懂了,像是挺簡單的樣子。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講出來或者寫出來都是檢驗這個的標準。
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中這樣說:讀實用類的書,第一境界是你看得懂別人講的道理,第二境界是你自己能照著講出來,第三境界是你自己能有意識去運用,第四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達到第四境界,這些 道理才算屬於你。
剛開始,我看完書就講給自己聽,但是總有些東西我記不太清,不得不重新去翻書,說起來話來也磕磕巴巴,毫無連貫性,這就是沒有掌握好,還需要重新閱讀重新理解。直到能把書上的內容,或者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不看書不看筆記,能夠流利地自然地講清楚了,一開口就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多,這基本是真的弄明白了。
3.寫書評和說書稿。
用輸出的方法倒逼輸入。寫書評與讀後感不同,更多的是從書本身出發,以書為主,是用自己的話向讀者展示這本書。這就要求對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領悟。寫不下來的時候,就得要反覆去看書。
說書稿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我的說書稿寫得比較有限。不過在我自己看來,寫過說書稿的幾本書我理解得更透徹,內容記得更全面更清晰。
-
10 # 達利皮
就我自己能堅持下來的習慣來看,我覺得以下幾個特別好:
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帶著任務去閱讀,用輸出倒逼輸入
結合多種閱讀方式,利用好碎片時間
下面我一一解釋: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因為一直糾結於自己的閱讀速度,特別羨慕別人兩個小時能讀完一本書,一年動輒讀幾百本,有段時間,我集中精力翻看了市面上關於快速閱讀的書,這些方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說實話,個人多年的閱讀習慣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比如,我嘗試一目多行,讀完發現完全不知道在講啥。再比如,聽一個寫作群裡的同學們說讀完不做筆記直接寫聽書稿,我也嘗試過,發現完全沒法下手。後來我根據自己的情況,採納了萬維鋼老師的強力研讀法,雖然速度上沒有太大改進,但對我來說,不用改變太多,執行起來容易,關鍵是書的內容真的內化吸收了。
帶著任務去閱讀,用輸出倒逼輸入去年開始,我要求自己讀一本書就寫一篇書評,這可不是囫圇讀一遍就能完成的任務,基本每本書都要讀兩遍,第一遍通讀,第二遍略去例證、無關緊要的內容精讀,並做筆記,做完筆記再合上書寫書評,寫書評的時候有疑惑再去翻書。後來我又開始寫聽書稿,對閱讀的要求更高了,因為我只有完全理解,完全吸收了,才有可能擠掉水分把最乾的乾貨呈現給聽眾。
這樣帶著任務的閱讀,閱讀的效率是提升了不少了,寫過書評、聽書稿的書內容記得很牢固了,或者說真的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了,再翻看豆瓣上記錄的以前讀過的書,很多書都不記得讀過了,更別提內容了。
結合多種閱讀方式,利用好碎片時間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閱讀途徑也更多了,碎片時間就能好好利用起來了。我現在除了晚上固定的閱讀時間會用整塊的時間讀紙質書以外,白天的通勤路上,有時候用kindle閱讀,有時候去聽各平臺的聽書節目,比如有書共讀APP的《365聽書》,雖然效果肯定不及讀紙質書好,但作為對陌生領域的瞭解來說也夠了。
以上三個習慣,我保持了一年多時間,獲益良多,希望對您也有所啟發~
回覆列表
先說一下我讀書的工具,一個kindle,還有手機,以及部分的紙質書。
Kinde我買的是kindle paperwhite3代 958那一款,有背燈,電子墨屏,而且很輕,睡前無論忙到幾點都會看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書。白天被各種繁瑣的事情纏繞,夜深了,也不用開臺燈,在不傷害研究的前提下讀會兒書,給自己的內心留下了獨處的時間,懂的人自然懂。
用Kindle讀書,看到好的句子我會劃線摘錄,看完一本書就把筆記匯入到kindle mate 上面,很好用。
(個人覺得比微信讀書好用很多。微信讀書要買全本書 有的時候要10多塊 而且書不是很全的樣子),但你註冊網易蝸牛,新人可以免費讀七天的書,全站都可以讀。七天過後每天可以免費讀一個小時的書。全站的書都可以讀,書的分類是按照出版社分類,還挺全的。
可能是因為有了kindle的緣故,對紙質書的要求就很高了,我一般買一些有收藏價值的書,或者是提升自己硬體水平的書,等著噹噹啊京東啊亞馬遜什麼的做活動,滿減一起買,還挺划算的。
再說我的讀書習慣吧,讀書我是一定會做書摘的。先劃線,讀完一本書就好好整理,我還有專門的讀書筆記的本子。比如我會讀詩歌,我會先靜下心來感受韻律,想象。覺得不錯,我都會摘錄到讀書筆記本子上面。
還有我說過的讀一些提升自己硬體水平的書,基本上都是些工具書,這個的話我不會做書摘,我會做思維導圖,因為這種書是用作者的邏輯在寫作,要學習作者的思維,最快捷就是宏觀的思維導圖。
讀書真的是一件很美好修身養性的事情,正如我睡前無論忙到幾點都會看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書一樣,希望大家都可以養成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