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川sourire

    “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

    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中國古代有哪些大臣上表的名篇呢?

    諸葛亮的《出師表》,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類似的名篇也有一二。

    一、《陳情表》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陳情表節選: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二、劉琨《勸進表》

    劉琨,晉代一名將,是西晉末年的衛國志士,主張收復失地,實現統一計程車族名流。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正式稱帝,是為東晉元帝。劉琨上勸進表以擁立司馬睿即帝位。 

    文章慷慨陳詞,情真意切,說理充分,催人奮進,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忠誠之情。 

    劉琨《勸進表》節選:

    臣琨臣磾,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聞昏明迭用,否泰相濟,天命未改,歷數有歸,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為五伯之長;晉有驪姬之難,而重耳主諸侯之盟。社稷靡安,必將有以扶其危;黔首幾絕,必將有以繼其緒。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應命代之期,紹千載之運。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雖有夏之遘夷羿,宗姬之離犬戎,蔑以過之。陛下撫寧江左,奄有舊吳,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內。純化既敷,則率土宅心;義風既暢,則遐方企踵。百揆時敘於上,四門穆穆於下。

     

     

    後世對劉琨的這篇《勸進表》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稱道:“劉琨勸進,張駿自序,文致耿介,並陳事之美表也。”[3]明代的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中說:“漢賊不滅,諸葛出師,二聖未還,武穆(岳飛)鞠旅,二臣忠貞,表懸天壤,上下其間,中有越石”,從歷史地位上所給予劉琨的評價也是相當顯赫的。

     

    三、《漢中王勸進表》

    《漢中王勸進表》是東漢末年劉備集團所上奏東漢朝廷的文表,目的是請封劉備為王。

    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手下眾臣勸諫劉備進位漢中王,並上表漢獻帝,請他批准。然後在沔陽設立壇場,方圓九里,分佈五方,各設旌旗儀仗,三軍整齊列隊,眾臣肅穆陪同,讀罷眾臣的上表,給劉備帶上王冠,稱漢中王,治所設在成都。

    《漢中王勸進表》節選: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 2 # 剪輯小建建

    例如:西漢賈詡的《過秦論》、《陳政事疏》;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當然,我個人覺得最最牛逼,而且是把皇帝罵的狗血淋頭還能夠繼續當大官的,就是海瑞的《治安疏》——天下第一疏!

  • 3 # 70後大叔講歷史

    應該有很多,但只記得幾個,略作表述:

    宋朝

    1、王安石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 認為癥結的根源在於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於效法古聖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2、司馬光《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兩宮疏》指出:“金堤千里,潰於蟻穴;白璧之瑕,易離難合。”皇帝沒有太后支援“無以君天下”,太后離開皇帝“無以安天下”。

    《論財利疏》中指出:當今天下最苦的是農民,因為“農民苦身勞力,粗衣粗食,還要向政府交納各種賦稅,負擔各種勞役。收成好的年代,賣掉糧食以供官家盤剝,遇到凶年則流離失所,甚至凍餓而死”,建議切實採取一些利民措施。

    《請革弊札子》把新法比之為毒藥,請求立即採取措施,全部“更新”。

    3、歐陽修《朋黨論》,針對保守勢力誣衊范仲淹等人結為朋黨的言論,旗幟鮮明地提出“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的論點,有力地駁斥了政敵的謬論,顯示了革新者的凜然正氣和過人膽識。

    4、范仲淹《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百官圖》、《答手詔條陳十事》慶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明朝

    1、劉基為太史令,呈上《戊申大統歷》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

    2、于謙《入京》: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 4 # 14885143955

    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的《諫逐客書》還有樂毅的《報秦惠王書》,曹魏丞相《求賢令》,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魏徵丞相《諫太宗十思疏》……。

  • 5 # 小熙為人人

    在歷代名臣奏議中,除了《出師表》和《諫逐客書》,比較有名氣的還有李密的《陳情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政府奏議》,包拯的《包孝肅奏議》。

    大家都知道魏徵,他給唐太宗李世民進諫總是不留情面,一點都不懂什麼叫婉轉,甚至激動之時,口水都能濺到皇帝臉上。李世民很多次都要殺了他。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十幾年後,逐漸忘本,準備過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大興土木,四處尋寶,到處旅遊,這可都是勞民傷財的事!很多朝代都是因此犯了眾怒,導致官逼民反,最終亡國。

    魏徵看不下去了,他知道如果當面進諫,又得噴李世民一臉口水。於是他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連著上了四道奏表,勸皇上居安思危,懸崖勒馬。

    《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道奏表,也叫“論時政第二疏”。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明白人,他怕亡國啊!更怕魏徵的口水! 於是馬上給魏徵回了一封信,名叫《答魏徵手詔》,表示我聽你魏徵的勸,老老實實在宮裡待著,你也別當面噴了。

    這篇文章被唐太宗李世民放在床頭櫃上,成了座右銘。

    一起讀讀一代名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的精華段:"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時隔千年,仍可以真切感受到魏徵的一片拳拳報國之心。

    自古就有“讀《出師表》不流淚,為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為不孝”的流傳。被公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

    作者李密是三國兩晉的文學家,他在奏表中稱,他不能為朝庭效力,是因為要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沒有祖母的撫養,就沒有他的今天,他和祖母是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

    《陳情表》在李密筆下被詮釋的無比委婉、懇切、動人。晉武帝看完,也被他的孝心所打動,不但沒有怪罪他,還賜給李密兩個奴婢,照顧李密祖母的起居,並命令當地政府按月發放補貼。

    《陳情表》令人落淚的精華段:"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這些奏摺名篇都被記錄在《歷代名臣奏議》中,為後世君臣所頂禮膜拜。直到今天,仍被廣為傳誦。

    附:

    《歷代名臣奏議》,明成祖永樂十四年由黃淮、楊士奇等編撰,收集了自商周至宋元歷代名臣學士向當朝帝王進言的奏、疏、議、札子、封事、策對等,共八千零九條。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

  • 6 # 春秋正義

    歷朝歷代不乏直言不諱上書皇帝的直臣諫書,留下傳唱千古的名篇。

    經過楚漢相爭,漢朝初期,國家民生凋敝,加上匈奴壓境,國家需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年輕的漢文帝想有所作為,賈誼適時上書《過秦論》,勸諫漢文帝繼續輕徭薄賦,不動兵戈。

    《過秦論》(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成為歷史美談,魏徵敢於進諫,必須有一篇。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嘉靖後期,皇帝沉迷於煉丹,嚴嵩嚴世蕃父子把持朝政,國家“南倭北虜”,百姓疲弊,海瑞以“剛直”聞名,上《治安疏》針砭時弊,震驚朝野。

    《治安疏》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將有所不稱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之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阿諛曲從,致使災禍隔絕、主上不聞者,無足言矣。

    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無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為悅諛,不暇過計,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頗仁柔,慈恕恭儉,雖有愛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頌之,諛也。

    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厲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大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然貫朽粟陳,民物康阜,三代後稱賢君焉。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這,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帝遠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去:“衰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格非而歸之正,諸臣責也。夫聖人豈絕無過舉哉?古者設官,亮採惠疇足矣,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不必設也。木繩金礪,聖賢不必言之也,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藥,相率表賀。建興宮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風,陳善閉邪之義,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責,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偽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顧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敗,以贓敗,不事事敗,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諸臣正心之學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億陛下千百事之盡然,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今日之謂也。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跡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於臣,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止說修身立命,止說順受其正。蓋天地賦予於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自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必疇。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以洩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聖人,借聖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佈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也。宋真宗獲天書於乾佑山,孫奭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採而後得,藥由人工搗以成者也。茲無因而至,桃藥是有足而行耶?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區區桃藥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以有守稱之。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於積賄求遷,稍自洗滌。然嚴嵩罷相之後,猶嚴嵩未相之前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於人者,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鶻突依違,苟舉故事。潔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制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違也,而責之以效忠;付之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乎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安與不安、治與不治由之,幡然悟悔,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陶、伊、傅之列,相為後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錦衣衛恩蔭,諸衙門帶俸,舉凡無事而官者亦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段絹、糧料、珠定、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於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

    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遊食以歸四民,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諸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

    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於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任,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於其間,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於求賢,逸於任用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恭己無為之道也。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燻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者,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遙望輕舉,理之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繫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夫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為陛下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 7 # 張峰149764346

    中國歷史上近百個王朝,代代都有能臣,每個能臣都有自己上秦的名篇,要不然他也就算不上能臣,沒有兩把刷子,就到不了那個位置上去。

    諸葛亮的出師表,因為“三國演義”成為名著,諸葛亮也沾上名著的光,出師表也聲名鵲起,寫進了教科書。

    要說古代歷史上大臣上的名篇那多了去了。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屈原的“離騷”也是名揚天下的名篇,魯迅曾贊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是屈原用血淚寫成的上表名篇,不次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時,沒有諸葛亮那麼幸運的碰上明主,將生命與熱血葬身與淚羅江。

    秦李斯的《諫逐客書》

    漢蕭何的《勸進表》

    唐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千古名相王安石的《上時政疏》

    包拯的《乞不用贓吏疏》

  • 8 # 坊間五千年

    公元276年年,吳國因吳主孫皓的高壓統治使各種矛盾日益激化,而與此同時,西晉在荊州一帶的備戰狀態火候已成,於是徵南大將軍羊祜就向晉武帝司馬炎奏請伐吳。

    奏疏說:“先帝順應天意人心,西平巴蜀,南和孫吳,海內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人心安樂。而吳背信棄約,使邊境又生戰事,國家氣數雖是天定,而功業必靠人為,不滅東吳,則士卒百姓無安寧之日。完成統一大業,也是光大先帝功勳,實現無為而治的舉措。堯伐丹水,舜徵三苗,都是以使宇內安寧,停止兵亂,民眾和睦為目的的。當年平蜀之時,天下人都以為應當一併滅吳,而蜀滅至今已十三年,這算一個週期,滅吳的日子應在今天了!”

    這就是著名的羊祜《請伐吳疏》。

    奏疏得到了司馬炎的肯定,卻遭到了朝內其他大臣的反對,最後,羊祜巧妙借用了一首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告訴大臣們說:“伐吳只能依靠水軍,如果有人應了童謠中的名字,他就是滅吳的大任之人!”

    小名阿童的王濬因此獲得了重用,其實這是羊祜啟用王濬的一個策略而已。羊祜去世兩年後,王濬就完美踐行了伐吳策略,一舉滅了孫吳、俘虜了吳帝孫皓,西晉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 9 # 人民正能量

    首先說一下,古代的大臣,一般都是有高學歷的,特別是朝廷的一些名臣基本上都是進士出身,他們都是很有才華的,同樣他們中的一些人也都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上表名篇,除了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的《諫逐客書》,我再給大家推薦幾篇非常出名的作品。

    《陳情表》,李密是三國時候蜀國的大臣,三國歸晉後,成為晉國的大臣。李密最出名的上表就是《陳情表》,李密自幼喪父,後母親改嫁,後來在祖母撫養下長大成人。這篇表書,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祖母的孝敬之情,也成為千百年來孝文的典範。

    《過秦論》,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小時候就很有才華,在當地一舉成名,長大後被郡守推薦,20歲被漢文帝任命為朝廷博士,一年後有得到進一步提拔為太中大夫。他對秦朝滅亡有著深刻的看法,寫過包括《過秦論》在內的多篇政論文,深受漢文帝的賞識。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大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於皇帝進諫,更是因為這一點讓他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臣。在這篇文章中,魏徵對皇帝提了多條建議,這些建議字字中肯,句句有益。對於唐太宗的居安思危,節儉治國,開宗明義起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三篇是比較出名的,此外還有很多也比較出名,比如韓愈的《論佛骨表》,海瑞的《治安疏》等也很有名,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10 # 範鯉學社

    除了李斯的《諫逐客書》 諸葛亮的《出師表》,其實還有6篇名錶,包括李密的《 陳情表》、 賈誼的《治安策》、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晁錯《論貴粟疏》,韓愈的《諫迎佛骨表》、歐陽修的《瀧岡阡表》 都是名篇。

    1李密《陳情表》

    是三國兩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2賈誼《治安策》

    是西漢賈誼創作的一篇政論文。這篇論文論及了文帝時潛在或明顯的多種社會危機,包括“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六”等眾多嚴重問題,涉及中央與地方諸侯之間、漢庭與北方異族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種種矛盾,針對這令人憂心的一切,賈誼富有針對性地一一指明相應對策和補救措施。

    3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是魏徵於637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

    4《論貴粟疏》,

    作者晁錯,是當時給漢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擺事實,講道理,前後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篤誠,強志成務。

    5韓愈《論佛骨表》

    是唐韓愈於元和十四年(819年)向唐憲宗上的一篇奏表。該表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現了作者堅決反對唐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堅定立場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該表廣徵博引,說古論今,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感情激烈。

    6歐陽修《瀧岡阡表》

    是歐陽修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祭文之一。這篇文章是歐陽修在他父親死後六十年所作的墓表。在表文中,作者盛讚父親的孝順與仁厚,母親的儉約與安於貧賤。

    7諸葛亮《出師表》

    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8、李斯的《諫逐客書》

    李斯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款桑塔納開啟鑰匙前右大燈就吱吱響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