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小小

    我覺得,若戰國秦國的歷史假如換成“張儀變法,商鞅邦交”的話,秦國是無法變強的。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將張儀和商鞅所處的年代“交換”了。張儀成了秦孝公時代的角色,而商鞅則成為了秦惠文王時代的角色。

    在秦孝公之前,是秦獻公時代,那時的秦國雖然因為秦獻公帶頭大戰,而奪回了一些失地。但也因為多年的戰亂,讓自己國家變得更加窮困了。等到秦孝公嬴渠梁登基後,秦國所面臨的問題非常多。

    外患:被強大霸權的鄰國魏國壓制,被山東六國瞧不起,連邦交都沒有,還險些被其餘大國瓜分。

    內憂:國庫無銀,民力無聚,田地蠻荒,商道破爛,軍無士氣,士族之間還經常因為領地等問題交戰。可以說,當時的秦國就是一個又窮又沒勁兒又沒志氣的秦國。

    好在,秦孝公嬴渠梁是一位明君,他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山東六國發布“求賢令”,希望藉助有能力的外臣,來強大自己的秦國。

    假如,在這個時代來到秦國的不是商鞅,而是張儀,讓張儀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變法”的話,秦國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

    張儀變法

    張儀的長處是什麼?是善辯,是詭謀。不過,作為鬼谷子的高徒,變法的話他也應該可以做到。只是,張儀學習的並不是法家,而是縱橫術。因此,張儀變法的主要內容會是:獎勵農耕,獎勵軍功。張儀應該不會向商鞅一樣,實行“十五連坐之法”。不過,按照張儀的長處,他應該會在變法的時候也改變一下秦國的“國策”。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開啟“邦交的大門”。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張儀會持續變法。因為變法的內容沒有損害士族們的利益,所以張儀也不會被士族們仇恨和追殺。

    這樣的變法比較簡單容易,使用的時間也不會太長,至多五年就能出現“成果”了。不過到那時,秦國固然會比從前富裕一些,軍力會比從前強大一些,但整體的國力依舊無法讓秦國戰勝魏國等鄰國。在邦交方面,就算張儀用三寸不爛之舌讓各諸侯國跟秦國建立了邦交,但“弱國無外交”。因此,這時的秦國依舊會被其餘六國瞧不起。

    因此,從張儀變法開始,就已經算是一場“失敗的變法”了。

    商鞅邦交

    接著,秦孝公因為張儀的變法失敗而被氣到吐血,秦國早早地來到了秦惠文王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秦國,因為“基礎”沒打好,所以依舊十分的貧弱。張儀也因為變法的失敗,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個時候,秦國需要再次“招賢納士”,正好商鞅出現了。

    商鞅並不是一個“勢利之徒”,他不會因為一個國家貧弱而離開這個國家。因此,來到貧弱的秦國後,商鞅依然會留在秦國,幫助秦惠文王嬴駟變強。

    商鞅雖然是法家,但他的口才也不弱。讓他主邦交的話,秦國的邦交工作也一定能夠做好。但是別忘了,此時的秦國依舊是弱小的。因此,商鞅的邦交也不會成功。商鞅在嬴駟的時代,搞不好還會開展新的變法,讓後世謀強。

    總體來說,歷史上的張儀、範睢、李斯等人的才能之所以能夠成功施展,都是建立在商鞅強秦的基礎上的。假如商鞅一開始變法失敗,或秦國沒有延續商鞅變法的話,後邊來再多的大才都是無濟於事的。商鞅,真的是一位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秦國命運的大能啊。

  • 2 # 戴口罩吃飯

    張儀他不變法,人家就是兜售伐交的,不賣變法這個專案。商鞅也不賣伐交的專案。關鍵問題是秦國國君怎麼想,嬴渠梁不想變法,商鞅就沒有在秦國任職的可能性。嬴駟不喜歡伐交,張儀在秦國也混不下去。

  • 3 # 浪蕩騷年風流叟

    如果張儀變法,商鞅邦交,秦國可能會合申不害時期的南韓一樣。

    申不害時期的南韓,崇尚的是“術治”,這是一種偏於帝王心術的手段。當臣子揣摩不出君主心思,就會出現資訊的不對等,從而讓主導權,從臣子貴族,轉移到君主手裡。

    張儀無法擔任商鞅角色

    我們看歷史上的張儀,就會發現。張儀的思路,和申不害如出一轍。

    在張儀的外交策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張儀善於使用陰謀,尤其善於利用資訊的不對等,來謀求利益。

    張儀對付楚懷王,就利用楚懷王身邊的靳尚,鄭袖,混淆楚懷王的試聽,讓楚懷王做出錯誤判斷,從而達到資訊不對等的目的。

    張儀的能力,僅限於“術治”,非常善於揣摩帝王心術。因此,假如張儀開始變法,很可能讓秦國變成南韓式變法。

    商鞅的外交能力極強

    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其實,商鞅的外交能力不比張儀差。

    商鞅耍起心眼,比張儀更狠,也更高明。他欺騙魏將卯,就可以看出,為了國家的利益,商鞅的底線可以很低。

    因此,商鞅假如擔任張儀的角色,依然可以很成功,而張儀,無法擔任商鞅的角色。

    商鞅變法,是一次極為特殊的變法,是為秦國量身定做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學到,因此,無可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華為手機的記憶體稍微大點就貴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