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漁書法
-
2 # 普穡齋
唐詩的發展,脫胎於魏晉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詩。但到後期,大量文人沉湎於暮氣沉沉的宮體詩。到了初唐,王楊盧駱及張若虛等詩人開始尋求變革。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揚齊梁時已著手的韻律(平仄),二是內容境界拋棄之前囿於宮體的風氣。於是有了初唐詩風的耳目一新,比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勃的《滕王閣詩》等。至初唐末,已基本形成這種境界開闊、韻律講究的詩風格局。到盛唐,詩人們繼續著這種詩風,以王維、李白、杜甫為代表,對韻律更深入的進行探索。並最終以杜甫為代表,形成了固定的格律形式。
所以,初、盛唐是格律詩的探索和形成階段!本人多次強調過,作為近體詩的格律學習,對於初、盛唐詩,得慎重,要區別對待,不能逮著一首特別是名家的,就作為格律的“範例”!以李杜為例。肯定都對格律有探索研究,但李白更側重於胸意的率性直述,所以他的詩顯得灑脫。而杜甫,相對李白更側重於韻律的探索,所以杜甫的詩,更具格律示範。
回到問題。現在我們一說絕句,基本上是指律絕。而《唐詩三百首》中包括古絕。一些是由樂府詩脫胎而來。《靜夜思》即為此淵源的古絕!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仄平平平仄)
低頭思故鄉。(平平平仄平)
從單句看,除了首尾兩句合律,中間兩句不合(失替)。出句與對句也失對。聯與聯間失粘。
這就是一首古絕(淵源上脫胎於樂府的古絕)!
總之,對於唐詩,尤其是名家的,我們得放在唐詩發展的脈絡中看待!
-
3 # 酌詞習格律
在平水韻中,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中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視作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古代的“入聲”視作仄聲。這就是古格律詩聲韻系統中所說的“平仄”。古人格律詩須按古聲韻系統(平水韻)來創作審美。
格律詩詩句中漢字平仄,是按“兩兩交替”的音步變化,形成突出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
格律詩按詩句字數分類,常見的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絕句四句,律詩八句。絕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要求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第二句和第三句要求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 。例如五言律絕,平起首句入韻正格如下:
平平仄仄平①(押韻)
平仄仄平平②(押韻)
平平仄仄平④(押韻)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⑤
疑是地上霜。
平仄仄仄平⑥
舉頭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⑦
低頭思故鄉
⑤⑥句第四字平仄當相反卻同仄,詩家稱之為“失對”。
⑥⑦句平仄當相同卻相反,有“失粘”之嫌。
是詩仙不懂律絕粘對規則嗎?絕不是!詩仙《靜夜思》本來就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而古體詩本來就沒有粘對要求的呀!古名篇名句出自古體詩的,不勝列舉!再如素有“孤篇壓全唐”之稱的,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古體詩。這些古體詩是律絕和律詩平仄規則處於探索階段的產物,我們不能也沒有必要用今天較古代發展完善的平仄規則去苛求古人!
綜上所述,“粘對”是格律詩區別於古體詩的基本規則要求 。因此,古人詩作品中,不“粘”不“對”的詩是古體詩,不是格律詩。
格律詩起於唐,盛於宋,成熟於清,歷代詩家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不斷髮展完善至今。
李白的《靜夜思》成於唐,是古詩,不是格律詩!古體詩只講押韻,不講“粘對”。說它是“絕句”,應是收錄版本的體裁分類失當!
古詩與格律詩只是體裁分類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意境好而流傳千古的古詩也不少,《靜夜思》就是很好的見證!任何借“以律害意”將格律詩平仄規則與“意境”對立起來的創作審美態度是不科學且不可取的!思想內容與相應體裁形式的完美統一,才是詩聯創作審美的最高追求。
-
4 # 黔嶺山火
看了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今天的我們倒底是在讀律還是在讀詩?唐朝將詩推上了頂峰,請問唐朝的詩人又是藉助那一部韻律在寫詩?所有的格律韻律不過是專家學者在研究前人作品的基礎上總結的一些經驗,為什麼總用這種帽子來評判詩詞?詩詞的平仄本是句式的結構,使句子達到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聲韻和美感,但為什麼一定要千篇一律呢,動輒以出律的人來說詩,其實這樣的人不懂詩,詩追求的是詩意詩境,詩的高度在於思想的高度。要不然幾十個字作為一種文體出現,只是信口扯淡,胡亂拼湊的話,絕對不會文明幾千年。
-
5 # 怪譚先生
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我只能說此人的眼界太過於短小,而這個問題又顯得十分可笑。就如同有人說和尚的頭上沒有頭髮,該怎麼看?女人穿裙子,該怎麼看?嬰兒會啼哭,該怎麼看?
李白的《靜夜思》原本就是五言古絕,非要說它不符合五言近絕的平仄,豈不是無事生非嗎?和尚原本不留髮,卻非要說和尚怎麼沒有頭髮?
縱觀如今所收錄的李白詩近1010首詩詞中,古體詩佔盡一大部分。李太白除了七絕極好之外,他最大的詩歌成就在於古風體,即是古體體。比如名留千古的《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等之古風體都不符合平仄,該怎麼看?古風體之所以稱之為古風體,是相對於南齊產生的聲律詩、唐盛行的格律詩而言的。在之前並沒有古體詩、近體詩的說法,就如同我們今天將古體詩和近體詩統稱為古典詩,而五四興起的白話詩稱為新詩。在唐時,格律詩就是新詩。從遠古時期的《彈歌》到唐的格律詩,中間經歷的無數了詩體,而各種詩體或多或少都它自身的魅力,是別體無法取代的。
李白作《靜夜思》本身就是古絕的詩體構思,你卻非要將它按不合近絕的格律來處理,這不僅是對詩體匱乏的表現,同是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像唐代許多詩人都作過古絕。而南朝鮑照、謝朓、庾信都是古絕大家,難道唐人李白就作不得古絕了嗎?我們今人同樣可以作古絕,也可以作近絕。
-
6 # 使用者61261209737
其實,不必過於糾結詩是否合格律的平仄。格律本來是由古體詩發展而來,唐宋時期,寫詩的大多是王孫、士大夫、遷客騷人,風流公子,他們時常出沒於風流場所,沉湎於風花雪月,加之當時讀詩形同於唱歌,所以借鑑音樂的抑揚頓挫和節奏感,逐步演繹成用格律來規範詩詞,主要目的是為了便於吟唱,增強其音樂美。
我覺得,詩的靈魂在於譴詞造句和意境,平仄只不過象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所穿的工作服,起到一個表明身份歸屬的作用。《將進酒》、《長恨歌》……都不合格律詩的平仄,誰敢說它們不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呢?不管是古體詩還是格律詩,只要朗朗上口,用詞精當,意境幽遠的詩就是好詩。
我們不必死搬硬套格律。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讀詩不再是唱詩,而是朗誦。不必用格律當虎皮作大旗,裝出一副文化人的模樣,今人感覺有點豬鼻子插蔥一一裝象的意味。
-
7 # 高樂中國
絕句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除了要押韻以外其他無任何要求。而七言絕句是唐代及以後的事了。當格律詩形成以後,詩人們在創作絕句的時候,受格律詩的影響,也把絕句按格律的要求寫成律句,為了與以往的絕句以示區別,稱為律絕。實際上,絕句這種詩歌體裁古已有之,乃自然而然形成的,並非某個人或某個朝代的產物,只不過是直到南北朝時期才有人稱之為絕句而已。因而《靜夜思》稱為絕句並無不妥,更非可笑。現在網路上就有這樣的一撮人,不學無術,懶惰成性,遇到問題不查正,僅憑道聽途說得來的知識,專一以噴別人過嘴癮,噁心別人愉悅自己為能事,說什麼只要標絕句就要合律,不合律就是讓人“笑掉大牙”的笑話;更為瘋狂的是,竟然拿後人的規矩去約束前人,簡直就是歇斯底里,恬不知恥。
-
8 # 老薑聰蒜
請問《靜夜思》怎麼就不符合平仄了。哪位大仙知道唐代文字的讀音跟現在一樣?每個字的平仄跟現在也一樣?請拿出證據來。難道詩仙李白不懂平仄?
我可以肯定的說:“唐代語言和文字絕對不是現代的普通話和國語。”但也不是人們自以為的長安話或陝西話。因為沒有人能穿越到唐代,而且那時也沒有漢語拼音。說李白的沒《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就是譁眾取寵,沒有證據的,頂多以某某所謂專家的話作為證據。
他們的證據是“疑是地上霜”,的上字不應是仄音,什麼應該和不應該的。首先李白寫這首又沒有告訴大家,我這詩就是絕句。二是李白寫這首詩是觸景生情,脫口而出。沒有賈島的推敲。純樸的語言能引起無數浪子的共鳴,朗朗上口,廣為流傳。
這一年李白從四川老家遊學到揚州。他才26歲。思鄉心切,所以就在客棧寫了這首被人挑刺的作品。古代26歲,是成家立業的年齡,人很成熟了,不似當代某些青年,打打遊戲,混混日子。李白對詩的平仄豈能不懂?只有一個理由,是現代人把李白的詩裝進本不該屬於他穿的套子裡了。
-
9 # 再放鬆點
李白的《靜夜思》,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詩人真情流露的傑作,試問一下,李白之後,還有那位詩人能超過此作的,如今有人用不符合平仄來說三道四,不知這人水平如何,但有一點,或許他自己就弄不懂平仄如何運用。
古詩詞中的平仄,只是為讀者念起來順口的韻角,細分起來,有律詩,有絕句之分,律詩的韻角一般情況下,尾音以,“平,仄,平,仄”。往下排列。而絕句詩是以“平,平,仄,平”或“仄,仄,平,仄”為韻角,而《靜夜思》為第一種,而《除禾》則為第二種。
我最喜歡李白的詩,也喜歡杜甫的詩,我之所以最喜歡李白的詩,是因為李白愛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呵呵呵,好氣魄。
-
10 # 石湖老土
李白的《靜夜思》,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己會背誦,幾十年過去,現在並不陌生。我們首先要弄明白,《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是不用講平仄的,那當然不符合平仄,若符合平仄,就叫格律詩:五絕了。我們通常習慣把格律詩叫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排律。它們有固定的格律,規則,要求。(這裡不贅述。)而不符合格律的古詩我們叫古體詩(古風,樂府,短歌行……而古風中有不用講平仄的五言,七言,字數,句式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一樣。不少人把它與格律混在一起)
《靜夜思》,是古體詩是毫無疑問的,可用五絕的首句平起平收去對照,王力先生巜詩詞格律十講》也分析:拗句(失替,)失粘,失對。而有的所謂老師,大咖,學者,“恬不知恥”,不學無術,夜郎自大,濫竽充數,掩耳盜鈴,硬說是五絕(格律詩),自我標榜,連王力先生都不如他。王力先生在古詩詞研究,古漢語研究是中外學者都敬服的。
-
11 # 段子首席詩人
詩歌一定要符合平仄?誰規定的?不是寫律詩就沒那麼多講究。詩言志,志者,氣衝斗牛,不必非要拘泥於條條框框。只要能表達出你想表達的,引起別人的共鳴,有一定的意義,就是一首好詩。
-
12 # 馬耀華3
古詩中先有不講平仄的古風詩,後有講究平仄的格律詩即近體詩。杜甫以格律詩名世,李白以古風詩見長。其實李白不只是靜夜思不講平仄,還有《望廬山五老峰》更為出奇,詩中”青天削出金芙蓉”一句七字全平聲。
-
13 # 普賢之路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本詩是否屬於格律詩,而是“不符合格律詩要求的詩就不能算好詩嗎?”
現在很多人手中握著一把格律詩的尺子和斧頭,不分青紅皂白地到處衡量和斧削,食古不化。而真正上品的金絲雀基本不在籠子裡。
-
14 # 大漠蕭笛
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創新是一中必然的趨勢,對於詩詞中的平仄,人們還是非常講究的,不過,我喜歡詩詞,也喜歡對對,但是我不想讓平仄死死地約束著我,只要念著不饒舌頭就行了!
我有一個朋友,也曾這樣說過:我寫我心,擺脫平仄的約束,費那腦筋沒用!
細細想來,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四運動之前,學的都是文言文,魯迅先生,將文言文向白話文推進了一大步,雖然現在,人們還在學習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已經不佔學習的主要課題!
傳統的條條框框,約束著人們,似乎脫離了不行,我個人淺見,應該守住傳統,發展創新,這樣,才會有朝氣,如果死死地抱住傳統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總有一天,會被時代所淘汰!
當前,戲曲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拿京劇來說,念唱做打仍然是老一套,年輕人已經不能接受:改革開放,流行歌曲進入大陸,深深地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一曲天不下雨天不颳風,紅遍大家南北!一度時期,上至白髮蒼蒼,下至開褲襠,走路都是哼哼著:天不下雨天不,,,,,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能流傳至今,不是他的平仄,而是他的內容!
-
15 # 笑看人生202712927
不符合平仄仍然是好詩,好詩一定非得符合平仄麼,人們沒發明平仄聲以前,不寫詩了麼?平仄聲也是人總結髮明的,地上夲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簡單。
李白的《靜夜思》不是格律詩,自然不受格律限制。
《靜夜思》一是首五言古詩,是針對近體詩而言的詩體。五言古詩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於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於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李白一生寫了大量的五言古詩,《靜夜思》是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