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翊翊浩浩尉尉
-
2 # 老王講事情
其實淝水之戰根本就稱不上是一場真正的戰役。 383年這場中國南北方一決雌雄的決戰其實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懸殊程度比當年的赤壁之戰雙方的實力差距還要大。東晉只有8萬人,前秦兵力達到90萬,相差10倍多,結果當苻堅撤回長安的時候,只剩下不足10萬人,他培養起來的力量差不多毀於一旦。 當一回事後諸葛,就會發現這其中可嘆之處太多。戰前,前秦已經滅亡前燕十多年,基本統一了北方,正是氣勢如虹的時候,前秦部隊甚至可以用戰無不勝來形容,基本沒有在大戰役中失敗過,而且,無論國勢還是士氣,前秦滅亡東晉都不成問題。但看似強盛的前秦卻隱藏著諸多問題和裂縫,所以當苻堅掄起這柄大錘的時候,稍稍一經撞擊就發現碎的不是他砸的東晉,而是他手中的鐵錘,因為那鐵錘是拼接起來的,連焊接都不是,是用蠟貼上在一起的,這樣的鐵錘不碎才怪。 苻堅最大的問題還就是王猛臨死前說過的,東晉雖然軟弱不堪,但東晉畢竟還是個整體,而前秦在短時間內兼併了太多的國家,最要命的是這些國家還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多民族,尤其是鮮卑族,本身就是一個勇猛好戰之族,所以王猛臨終遺言就是要嚴防鮮卑、羌等族,因為他們雖然亡國,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被拆散了,個股力量仍然存在,只要有機會他們就很有可能重新擰成一股繩,那就會勒死前秦。 果不其然,當淝水戰役結束後,90萬部隊被打散了70多萬,而慕容垂的三萬人卻完好無損--換個角度,如果這場戰役是由慕容垂來指揮,那麼東晉必然滅亡。 前秦要命的地方還不止這一個,前面說過,氐族人口太少,雖然善戰,但卻沒有形成一致核心力量,也就是說,氐族人都去當官了,他們竟然沒有一支完全由氐族人組成的精銳部隊,強大的前秦沒有核心力量,這是非常可怕的事。 試想,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完全依靠降服的異族部隊去征戰,根本沒有凝聚力啊!歷史上不乏人口較少的民族大規模征服四周,最明顯的就是蒙古大征服了,但蒙古人有自己的精銳部隊,外圍才是大量的僕從國部隊;滿清征服中原也是如此,滿洲八旗是滿人的精銳;拿破崙征服歐洲的精銳是法軍;納粹德國征服歐洲主要依靠的是德國國防軍,而苻堅沒有這樣一支核心部隊。 所以,依靠大量僕從部隊去完成統一大業實在是勉為其難了。在歐洲,希波戰爭中,波斯軍隊就是這樣一支充斥著雜牌軍的烏合之眾,所以,人數眾多反而失敗。 前秦的根本問題歸結起來就是這一個:拼接起來的各族各有異心。戰前,在討論是否遠征東晉這個大政策時就已經出現了分裂,當時,前秦大多數貴族並不支援苻堅南下,他們倒不是有先見之明,能預測到淝水戰役的結果,相反,沒多少人相信東晉會重演赤壁之戰,他們是不願意南下,因為他們在這場大規模戰爭中沒有什麼明顯的利益可得,所以,前秦貴族大多數態度消極,尤其是鮮卑、羌、漢等大族,幾乎從貴族到士兵都很不情願參加這場苻堅的戰爭,所以說,淝水之戰應該有個更文學的名字,叫"一個人的戰爭",這場戰爭差不多是苻堅一個人推動起來的。 當戰爭發起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論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苻堅派遣漢人降將朱序前往東晉勸降,但沒想到朱序竟然與謝安、謝玄達成秘密協議,一個等級並不高的降將就謀劃了整個戰役。朱序將前秦軍的弱點完全告知謝安、謝玄,並且還搞了一個大策劃:"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 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也就是首先殲滅渡江而來的前秦先鋒部隊,之後隔淝水與前秦軍對峙,之後,再要求苻堅退避三舍,讓出地方決戰。 朱序和謝安、謝玄的謀劃精妙就精妙在這兒--退避三舍,讓出地方決戰。這裡就有兩個問題了:其一,這三人怎麼知道苻堅能退避三舍呢?其二,這三人又怎麼能判斷出苻堅不會半渡而擊呢?誰都知道在敵軍半渡的時候能一擊而勝,這樣的風險可是太大了,但這三人偏偏就定下了這樣的勝敵之策,他們怎麼能有這麼大的把握?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應該還是這個朱序,因為他對苻堅最瞭解,三人設計的這套策略完全取決於苻堅能否讓出地方,並且保證不會半渡而擊,這就需要十分了解苻堅的內心和性格了,朱序正是抓住了這點,他看出苻堅雖然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但卻有點書呆子的腐儒主義,沒有了老謀深算的王猛,苻堅這時候還真成了劉備,身邊沒有了諸葛亮,劉備就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屁滾尿流,有點志大才疏了。 不會半渡而擊,這是朱序看透了苻堅的骨子裡有一種腐儒主義,看聖賢書看多了的苻堅還真如朱序所料,真的在戰場上來了個謙謙君子。雄才大略不如把問題看透,淝水之戰中真正應該得個一噸重的勳章的就是這個小人物朱序。 實際上,作為君主和軍隊統帥,苻堅不可能一點不瞭解自己的"混合部隊",當他登八公山山頭創造成語"草木皆兵"的時候,就是因為他發現東晉的部隊十分整齊有序,反言之,前秦的部隊就散亂得多了。 也許,在他撤退時創造另一個成語"風聲鶴唳"的時候,他就真正體會到率領一群雜牌軍遠征的滋味了,九十多萬的部隊,差不多是一鬨而散,那是一個多麼壯觀的場面。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前秦的苻堅皇帝,在短短20餘年間四處出擊把一個氐人建立的國家吞併各路諸侯成長為南抵巴蜀;北接大漠;東到大海;西達西域的北方一統的大國。這對於一個人口基數僅僅幾十萬的氐人來說著實不易。按說正常的情況應該踏實下來消化、吸收佔據的地盤,然後徹底鞏固。能完成這些事情苻堅已經可以稱的上少有的明君了,鞏固一兩代人後統一全國的事交給後人去做才是穩妥的操作方式。但是驕傲的苻堅已經被巨大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堅持集全國之力,妄圖在淝水之戰中一戰平定東晉。結果事與願違,前秦如同神話般的潰敗之後迅速衰落。國內群雄並起,龐大的前秦迅速消逝在歷史長河中。淝水之戰發生的背景
前秦政權在苻堅的率領下如同迅速吹大的氣泡神話般的統一了北方。這和丞相王猛堅持的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措施有重大的因果關係。所以前秦才能武力平定各諸侯一統北國。注意這裡說的是武力平定,各路諸侯並不心甘情願。所以說表面平靜的前秦帝國如同火山爆發的前夜缺的一個導火索。
淝水之戰的起因和結果分析公元375年苻堅的重要輔佐大臣王猛去世。對於苻堅來說王猛確實稱得上是亦師亦友。王猛離世前曾經囑託苻堅不要著急攻晉。一方面讀書人王猛視東晉為華夏正統;另一方面也是看到前秦平靜的水面下的危機四伏。但是剛剛四十多歲的帝王正處於人生的巔峰期,被勝利衝昏頭腦後無法忽視統一全國的巨大誘惑。在王猛去世五年後集全國之兵妄圖畢其功於一役,依據消滅東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前秦一敗塗地很快走向了消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統一時間過短,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的概念和穩定的制度建設。本來胡人建立的國家都是從奴隸社會起步,相容了部落、政權首領等各方勢力。別說新歸附的割據勢力了,就是氐人內部也沒有完全習慣以國家的性質存在。沒有統一的國民概念,就缺乏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豪華的上層建築都如同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房屋,外力輕輕一推就會轟然倒塌。
2、新歸附的勢力並不是真心歸附。慕容垂、北魏的拓跋珪、姚萇等等誰是真心實意想仰人鼻息的主兒。平時都低調偽裝,其實都巴不得前秦戰敗。在淝水之戰中都出工不出力,圖謀自立。苻堅以為這都是股肱之臣,其實都是陰謀家。在前秦戰敗後,這些勢力紛紛復國自立。
3、前秦統一後需要的是對國土內徹底的消化整合。用時間和制度建設方面來消除分裂勢力的影響和強化前秦國家的影響力。休養生息幾十年後,這些梟雄要麼垂垂老矣,要麼去世。而國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會大大增強。在征伐起來估計會比滿清平定三藩要容易的多,畢竟胡人歷來相信誰的拳頭硬就服從誰。到那時前秦內部穩定團結,加上胡族強大的戰鬥力平定東晉也不是不可能。
綜上所述,前秦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內部不穩的情況下懷著僥倖心理急於賭國運。可能連續的勝利讓苻堅相信天命在他一方吧。內憂外患下,前秦迅速消亡。
-
4 # 小賀公子
前秦垮掉有自己垮掉的原因,也有東晉垮不掉的原因。
前秦在符堅時代曾大致短暫的統一過中國北方,符堅雖是胡人,卻徹底漢化,自認漢文化和漢政權的繼任者,在北方不停取得勝利後,想吞併東晉一統天下。符堅的弟弟符融,也是肥水之戰前秦副帥和前秦的大臣多數反對對東晉的戰爭, 符堅的“諸葛亮”, 漢人王猛去世前也告誡萬萬不可伐晉,可是符堅當時在北方做了很多,做的很好,他已經覺得統一天下的人非他莫屬。東晉有長江作為和北方的天然隔斷,符堅卻說:長江天塹又如何,以我百萬之師,每人扔根鞭子也能讓它斷流。其實符堅發動這場戰爭很不得人心。
當時東晉這邊,司馬家的政權,還有北方過來計程車族和當地土著已經達到了共生共榮的平衡,雖像三國蜀漢一樣這種平衡維持的很艱難,但是東晉還算穩定。最重要的,當時天下人心裡還是認可華夏正宗,華夏文明在東晉,東晉才是人心所向。對於符堅來說,其實東晉並無機可乘。
不可一世的前秦軍隊遭到了東晉的頑強抵抗,符融被亂兵殺死,符堅身中流矢,落荒而逃。
肥水之戰後,前秦大勢已去,北方各勢力混戰,兩年後,符堅被俘虜,最後被絞死在佛寺。因為符堅個人的徹底漢化,也有人說前秦是北方的漢人政權。
-
5 # Alshey木岑
前秦乃是五胡亂華時期氐族人所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由非漢人政權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
前秦建立崛起以後,以武力先後滅掉了前涼、前燕、仇池等眾多割據政權,然而“衣冠南渡”後,北方紛繁複雜,僅僅憑藉武力統一後的前秦,統治的根基並不牢固。這時的前秦就像沒有夯實的防洪堤,在苻堅“仁義”修繕之下愈加華而不實。更要命的是,苻堅還固執地以為它異常堅固,鬥志昂揚地與東晉碰撞,終因淝水敗戰的口子而決堤。
前秦是在滅掉前燕、前涼、前仇池、代等諸國,並收降丁零、西南夷以及羌酋等武裝建立起來的,帝國擴張非常迅速,短短6年便稱霸北方。征服而來的政權並不牢靠,而苻堅的維護手段則是與之相反的“仁義”。他給予被征服者足夠的尊重和包容,以期讓他們心悅誠服。他重用前燕降將慕容垂;將萬分重視的龍驤將軍之職授予羌酋姚萇;委任前涼後主張天錫為尚書;對前燕皇族禮遇隆重,分別封慕容暐為新興侯、慕容衝為平陽太守、慕容泓為北地長史。
以仁治國的方略短時內收效良好,這些人暫時安穩下來,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也因而驕傲地矗立於北方。苻堅優待鮮卑、西羌等族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輕視、弱化了本族力量,他曾一次性遷徙15萬戶氐族出守四方,致使關中守備空虛,皇族力量分散。苻堅沉浸於萬里長堤的喜悅卻無視暗潮洶湧,作為補充的外族多數沒有感恩之心,他們沒有因為香甜的胡蘿蔔而忘記大棒揮舞的痛。淝水敗後張天錫投靠了東晉,慕容寶勸父親慕容垂藉機殺了他,後來慕容暐又在長安謀刺未果,而苻堅最終被最為信賴的愛將姚萇勒死。
亂世的機遇讓這些人始終堅信,天命輪迴終究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淝水敗戰讓他們的野心甦醒,毫不猶豫地選擇拋棄苻堅。心懷舊燕的慕容垂重回故地建立後燕政權,慕容泓和慕容衝先後起兵並建立西燕。尾大不掉的慕容鮮卑終成大患,在慕容衝的率領下攻破長安。
姚萇沒有忘記死於前秦之手的哥哥姚襄,他的理想也不是當將軍而是復興本族,他也終於藉著苻堅的一次情緒化舉動而選擇背離——苻堅派姚萇隨苻叡攻打慕容泓,結果苻叡戰死,苻堅一怒之下殺了姚萇派來謝罪的龍驤長史趙都。前往隴西平叛的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國仁趁機建立西秦,拓跋珪也重建代國,北方重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前秦名存實亡,繼任者回天乏力,就連死忠粉呂光都大失所望,建後涼而自立。
苻堅的失敗是軍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軍事上的失敗導致對各民族失去有效控制,以至於各民族各自為政。政治上的原因是北方民族結構複雜,民族矛盾巨大。前秦政權處於民族融合的初期,不穩定因素太多,苻堅自認為是天命之子,認為統一是大勢所趨。激進的發展必然導致混亂的局面,也可以說是貪得無厭的結果。北方的短暫統一也再次陷入混亂。
-
6 # 面壁青史圖破壁
淝水之戰的結果也只是東晉擊退了前秦,保住了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從東晉方面來說,這時候已經是東晉中期,門閥政治已經尾大不掉,皇權實際上已經成了門閥政治的裝飾品,沒有實際意義。桓溫佔據長江中游,居上游之勢,對東晉中央威脅其實比前秦大多了。雖然淝水之戰中,桓溫也派了一小支軍隊到建康來支援朝廷作戰,但謝安心裡最清楚,桓溫實際上靠不住。
而從前秦方面來說,這時候雖然已經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但內部不同族群之間也是明爭暗鬥,互不相下。無論是被前秦吞併的鮮卑慕容氏,還是羌族姚萇,實際上都在等待機會擺脫前秦的控制。所以,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全軍上百萬人,實際到前線並和東晉軍隊作戰的,只有十多萬人,也就是前秦的主體民族氐族組成的軍隊。
尤其是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來是作為機動部隊使用的,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之後,姚萇的反應並不是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的軍隊安全。苻堅對此當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往今天的信陽方向撤退。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想比較完善的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說一說前秦是怎麼建立的。
苻堅的前秦領土最大的時候東起北韓,西抵蔥嶺,南並川蜀,北逾陰山。看似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浩浩蕩蕩,實際上不穩定因素太多,不說別的,像高句麗、新羅、百濟、吐谷渾、契丹、柔然等國,雖然接受前秦的領導,但是隻是名義上的,前秦對這些國家的控制力弱的可憐。再看前秦直接控制的地方,前燕、代、前涼等國雖然被前秦逐一消滅,但是苻堅採取懷柔政策,對待那些被滅亡國家的宗室是相當好,給官給權,為後來前秦的分崩離析埋下伏筆。
苻堅伐東晉,百萬大軍南征,結果被東晉八萬人打得大敗,百萬人損失殆盡,苻堅之所以能維護統治,靠的就是他的槍桿子,現在他槍桿子折了,那些心懷異心的人紛紛自立,前秦土地四處起火。慕容垂、慕容泓、姚萇等人紛紛自立,苻堅後來被殺,北方重歸混亂。
-
8 # 10086江耳
前秦這是一個在五胡亂華時期氐族人所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由非漢人政權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
前秦在建立崛起以後,先是以武力先後滅掉了前涼、前燕、仇池等眾多割據政權,
然而“衣冠南渡”後,北方紛繁複雜,僅僅憑藉武力統一後的前秦,統治的根基其實並不牢固。
打個比方,這時的前秦就像沒有夯實的防洪堤,只不過是在苻堅“仁義”修繕之下而存在,但實際上卻是華而不實。
雖然以仁治國的方略可以在短時內收效良好,使得這些人暫時安穩下來,由此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也因而矗立於北方。
但是苻堅優待鮮卑、西羌等族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輕視、
弱化了本族力量,他曾一次性遷徙十幾萬戶氐族出守四方,致使關中守備空虛,皇族力量分散。
但是苻堅卻還沉浸於萬里長堤的喜悅卻無視暗潮洶湧,歷史的無數例子也證明了,外族多數是沒有感恩之心,他們不會因為利益而忘記戰爭的苦痛。
淝水之戰敗後張天錫投靠了東晉,慕容寶勸父親慕容垂藉機殺了他,後來慕容暐又在長安謀刺未果,而苻堅最終被最為信賴的愛將姚萇勒死。
所以淝水之戰後,前秦會迅速敗亡,就是根基不穩,軍力在淝水之戰後一蹶不起,導致本就有野心的人趁亂而起。
-
9 # 漁耕樵讀
自西晉五胡亂華以來,前秦是第一個完成統一北方的政權。符堅繼位後,任用王猛為相,滅前燕,前涼,代國,攻略巴蜀,稱霸西域。但是淝水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大敗,曹操和符堅為什麼下場截然不同呢?
王猛在臨死前,就曾勸說符堅:“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王猛認為秦雖然據天下十之有七,但是立國尚未穩固,晉雖然只有吳,越之地,但是是華夏正朔,伐晉不可操之過急。實際上在最早的時候,前秦就是打的晉的旗號,在入主關中的時候還派使者向晉稱臣,符健自稱雍州刺史。
前秦在王猛的輔助下,崛起的太快,人們心中還沒有形成身為秦人的自覺,對他們來說無非就是換了一個朝廷。但是東晉不一樣,百姓心裡想的確是輸了就是亡國。
符堅在征服匈奴,羌人,鮮卑人後,並沒有根除殘餘勢力,他們根基仍在。各族之間並沒有融合。
太和五年,符堅滅前燕,遷前燕貴族於長安。前燕慕容垂更是被符堅委以重任,王猛在很早以前就提醒符堅要提防慕容垂。在伐晉之前,朝中大臣,包括接替王猛的符融,都勸符堅不可操之過急,但是慕容垂卻慫恿符堅伐晉。於是符堅視慕容垂如知己,但是淝水之戰,慕容垂的嫡系卻幾乎沒有損失。拓跋珪,建元十二年,前秦滅代國。符堅即沒有肅清代國的內部,甚至連拓跋寔的兒子拓拔珪還留在代國。代國有劉庫仁統領,劉庫仁昭成帝的外甥,正兒八經的代國外戚。姚萇,羌人首領姚弋仲之子。被其兄長姚襄排擠,投靠了符堅,被符堅委以重任。姚萇在羌人中威望很好,淝水之戰後,姚萇被委派討伐反叛的慕容泓,結果戰敗,逃到了渭北,被羌人推舉為盟主反叛了符堅。姚萇和慕容衝共同討伐符堅,慕容衝包圍長安,符堅在逃離後,又被姚萇包圍,弒殺了符堅。慕容衝,符堅滅掉前燕後,把前燕貴族遷到了長安。慕容衝因長相俊美和其姐姐清河公主同時被符堅招幸。長安有歌謠:“一雌復一雄,雙雙入紫宮”。被慕容衝視為最大的恥辱,但是符堅仍然對慕容衝委以重任。結果慕容衝反叛,把符堅包圍在長安城八個月。其實前秦根本還不能算一個整體的國家,只是一個用武力統一起來的軍事聯盟。李世民在當年也是號稱過天可汗的人,也任用很多胡人將領。但是到了衰落的時候,紛紛起來反叛的還是胡人。
在前秦強大的時候,他們蟄伏不出。前秦虛弱的時候,慕容垂建立了後燕,拓跋珪建立北魏,姚萇建立後秦,慕容衝建立西燕。
-
10 # 小飛飛的木葉
淝水之戰,是前秦政權和東晉的一次戰役,是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淝水之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特別是前秦,據說一共投入全部嫡系兵力約30萬人,其他附屬兵力五十萬人,一共八十萬人的規模。
而東晉,此時正值內憂外患時期,但卻因前秦大軍壓境朝野內外變得空前統一和一致。
在對比一下兩軍軍心情況後發現,前秦由於剛剛統一了邊境的少數名族,各族之間未完成充分的融合,而且連年征戰,士兵大多都厭戰怯戰,此次戰役,徵調軍隊和後勤人員過百萬,國內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至於東晉,雖然朝堂上也各有黨派之爭,邊境也不穩定,但全國上下卻都因為前秦的壓迫變得團結一致對外。且東晉乃是漢族正統,出師有名,得到百姓支援,士兵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戰役高漲。
再說一下兩軍統帥。
東晉軍隊的指揮官是謝安,謝安這個人很有名,他與王羲之等眾多名仕交好,自幼飽讀詩書、兵書,聰慧無比。
前秦軍隊由當時的皇帝苻堅領導。苻堅多學多才,漢文化積累尤其深厚,且用人唯賢人,在繼位之初,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淝水之戰時,苻堅信心膨脹,自以為有百萬大軍就可以不用韜略、不講兵法,能勢如破竹的毀滅東晉政權。
透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前秦軍隊軍心不穩,而東晉軍隊卻氣勢如虹。東晉國內意志統一,而前秦國內人心渙散。東晉軍隊領導者謝安老成穩重,前秦軍隊指揮者苻堅信心膨脹。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這場戰爭,前秦大軍豈有不敗之理!
淝水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前秦軍隊大敗!題目問為什麼前秦軍隊就此垮了,拉都拉不住?淝水之戰一共殲滅前秦軍隊約70萬人,此後北方好不容易統一的局勢又分裂成無數小政權,而前秦的皇帝也在此戰之後不久死亡,因此,前秦軍隊能不垮嗎?還有誰能拉的住?
回覆列表
淝水之戰失敗,致使苻堅的帝國元氣大傷,趁著帝國的這次伐晉失敗,被統一的前燕,前涼等各部族紛紛舉兵反叛,建立割據政權。
首當其衝的就是慕容垂反叛後逃回前燕故地復國稱王,接著就是慕容宗族的慕容衝,慕容暐等相繼起兵叛亂,羌族的姚萇等人也重新崛起,至此帝國四分五裂。
受過苻堅枕蓆和胯下之辱的慕容衝率部攻破了長安(至此,苻堅後悔道“悔不該不聽王猛和苻融之言),苻堅不得已棄城逃往五將山,但英雄末路,後被羌族的首領姚萇絞死於新平佛寺內,享年四十八歲。
時至今日我們似乎也無法評判苻堅那些政策的對與錯,他是真的“婦人之仁”還是懷柔政策,或者其他,或者兼而有之。
假如一味的嗜殺,北方能不能夠統一可能都還會是一個未知數。再假如統一後先徹底除掉內部潛在的危機,更晚一些在圖謀東晉,結果也未嘗可知。
東晉的幾萬軍隊就讓苻堅的百萬大軍潰敗,最終自滅,或許還有天意為之吧。這場大戰後,前秦從此一蹶不振,漸漸土崩瓦解。後來,被前秦吞併的幾個國家相繼復國,一些少數民族則據地自立,中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結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與滅掉東晉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對,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到南北朝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