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雖然德國和日本是同盟,但是條約裡面說的是日本遭到攻擊後德國提供幫助,日本偷襲珍珠港可是自己作死啊!
3
回覆列表
  • 1 # 盧寧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為什麼德國向美宣戰?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德國閃電般的橫掃整個歐洲,希特勒知道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次事件後,美國肯定要對日本宣戰也不否認美國一衝動對德國宣戰,那德國在國際上的聲望肯定會大打折扣!德國對美國宣戰前,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征服全球的慾望不斷的在他腦海裡浮現,一方面也是為了贏得生存的權利。對此德國政府決定與美國政府斷絕一切外交關係,“戰爭模式”即將開啟。人的野心越強往往越容易犯錯,這也導致希特勒帝國為什麼最終會走向滅亡。在對美宣戰的同時,納粹德軍已經在攻佔蘇聯了,蘇聯可不是那麼容易佔領的,這也導致德軍損失慘重,很多人納粹高層都說一個蘇聯已經讓德國筋疲力竭夠讓人恐怖了,現在又沒事幹去招惹美國,太不可思議了哦!日本偷襲珍珠港,最終受益的是蘇聯,因為不用擔心日本這一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抵禦德國。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8日德國對美宣戰,11日德意日簽訂《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很顯然一切都是有腹稿有預謀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德國對美宣戰的確是一部臭棋,德日雖然有盟約,但盟約是旨在對付蘇聯的《反共產國際協定》,後期才簽訂了真正同盟的《柏林公約》。而德國在歐洲大打出手後,日本反而面對蘇聯慫了,他們認定了“北向”道路是悲觀的,反而對因為歐戰而出現真空的東南亞垂涎欲滴,最終在美國的壓力下啟動了“南向”與美爭鋒的道路。

    所以說德國在這場政治博弈中似乎是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的,日本為了穩固輸入與蘇聯合作的庫頁島“北樺太石油”、打消兩面作戰的顧慮,堅定的遵守著《蘇日互不侵犯協定》,簡直比德國腦子清晰的太多。

    日本這種背景鮮明的態度反襯出德國的古怪,連美國在支援英國的過程中也只做到“掛羊頭賣狗肉”,他們顯然並不想戰爭的無限擴大以及明面政治上樹立太多的敵人。

    德國應該做的是該幹嘛幹嘛,維持那層千瘡百孔的臉皮不被徹底撕破。畢竟對美宣戰沒有一點好處,你登陸英國都做不到,海軍只能捉迷藏一樣的玩躲貓貓,對新大陸是完全的無可奈何,還會遭致美國徹底的加入戰爭。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其實只是促使希特勒做出選擇的機會,真正讓德國做出選擇的是美國與德國在整個20年代到30年代積累的矛盾。

    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我們都能觀察到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

    軍事上的德美積怨從西班牙內戰時就已經暴露出來,後期不斷的插手歐洲政治令德國頗有惱羞成怒的情緒。如果說對英國的戰爭支援和對法國海外勢力的扶持造成了德國的怒火,那麼《租借法案》和對蘇聯的援助真的是引爆了火箭筒。

    德國當年在經濟上是美英的頭號對手,透過政治投資和地緣因素達成的市場份額大量的擠佔美國貨的銷售空間。東歐、亞洲、南美,德國貨緊咬美國貨,甚至在南美洲德國貨還完成了對美國貨的“逆襲”,佔據了市場第一的位置,這無疑讓崇尚“自由貿易”的美國恨的牙癢癢兩國的爭端比今天的貿易戰更讓人火大。

    市場之外的仍然是政治,南美洲納粹主義氾濫成災,連北美的美國國內也不能倖免。希特勒對與美國的爭端顯然是早有準備也打好了腹稿的,他樂觀的看到納粹主義在全球特別是南美的蔓延,他聲稱:“我們將在巴西建立新的德意志,用國家社會主義來統一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墨西應該屬於德國,垂死的美國只有靠納粹思想才能拯救水深火熱的人民”。

    德國與日、意的盟約其實就是張紙,雖然名義上誰“遭受到攻擊”另外兩國有義務幫忙,但那也是“被攻擊”,並非加入你的“宣戰”。說到底,德美之間已經是乾柴烈火,完全不可調和。與“珍珠港”的因素真心不大,無非戰爭狂人找到了擴大戰爭的藉口,並在政治上支援日本“一條路走到黑”罷了。

    《柏林公約》的秘密照會中,實際德日打成了瓜分世界的共識,協議一旦日英發生戰爭,德國將以所擁有的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反正與英國是死敵,與美國的鬥爭也會擺在前臺,乾脆把事情做絕。

    日本既然希望打美國,並侵佔荷英在東南亞的資源,德國還不趁機推一把說不過去了。反正戰爭已經打成了全世界都泥潭,日本這也相當於介入了歐戰,對英國,對蘇聯同時也是一種阻礙和變數。尤其是英國,遭受到的打擊將是非常可喜的。希特勒可能也希望做出對美宣戰的姿態後,日本能投桃報李,重新做出對蘇聯的壓迫,只是很可惜,日本仍然是那麼的無恥。

  • 3 # 古今雜話

    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緊接著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打響,緊接著德國也對美宣戰,之前希特勒是不想美國參與到歐洲戰場的,但這次德國卻率先宣戰,我認為大概有這麼幾點原因:

    一、為了更好地對英國進行打擊,在德國發動對英戰爭之後,對英國始終構不成太大的威脅,一方面是英國的頑強抵抗,另一方面還有美國的源源不斷的支援,美國透過大西洋航線向英國源源不斷地運送物資,這讓英國有大量的物資支撐,而德國並不想這麼早就把美國牽扯到歐洲戰場,所以在攔截方面就不是很有效,這樣就是對英作戰不是那麼順利,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對美宣戰,這樣就可以對美國的運輸編隊進行打擊,阻擋對英軍的支援,對德國是有利的。

    二、聲援日本,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可見日本的膽子,雖然希特勒不想與美國開戰,但事情已經到這了,宣戰反而可以聲援日本,給日本打氣,從而讓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拖住美軍,減輕德軍的壓力。

    三、可以為了戰略目的向美軍勢力範圍發動攻擊,德軍為了擴大佔領地,或者為了某種戰略目的,需要佔領一些地方,但美國在北非和西亞也有勢力範圍,之前礙於不想與美軍開戰而有顧慮,但宣戰就沒有太大顧忌,可以向一些戰略地區發動攻擊,以更好地策應德軍的行動。

  • 4 # 度度狼gg

    我猜,希特勒一定吐了口血說:就算日本小弟不夠哥們,咱們德國老大不能不仗義。

    1941年12月8日13時,日本駐德國大使大島趕到柏林威廉大街的外交部,要求納粹德國履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立即對美國宣戰。同一天早晨,希特勒已獲悉了珍珠港事件爆發的訊息,雖然他下令德國海軍遭遇美國艦船可即行開火,然而在宣戰問題上這個納粹元首仍然有些猶豫不決。

    根據納粹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的意見:“德國並不一定要對美國宣戰,因為日本並非是遭到攻擊,而顯然是入侵一方,這與三國條約裡所規定的條款並不符合。”

    (納粹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

    在德日同盟的關係問題上,日本人一直用東方式的狡猾與相對比較直接的德華人打交道。1941年夏天,希特勒發動侵蘇戰爭時日本並沒有依約出兵,同時在準備對美開戰企圖上也把希特勒矇在鼓裡,換句話說,納粹德國未曾料到日本真的敢對美國下手。因此訊息傳來,希特勒和他的幕僚們首先是驚愕,然後才是不解和憤怒,希特勒此時正被莫斯科前線凍得要死的上百萬軍隊搞得焦頭爛額,在對蘇戰爭形勢明朗之前,並不想跟美國徹底撕破臉,然而日本人的行動逼迫他提前面臨抉擇,不爽是肯定的。

    希特勒的幕僚們認為,德意日軍事同盟條約的法律解釋是隻有日本遭到攻擊時,德意兩國才須履行義務,現在雖然日本加入了對英國的戰爭,但在遠東對英國的牽制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而如果德國此時對美國宣戰,意味著新增一個強大的對手。

    (羅斯福對日宣戰)

    希特勒考慮了幾十個小時後最終下了決心,這個決心顯然對德國來說並不有利:“如果我們不站在日本一邊,這個同盟條約在政治上就不存在了”。

    其實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希特勒還是從德國的利益出發,重點考慮了下列問題:

    一、實際上在此之前,德國和美國的海軍在大西洋上已經交火,比如10月末一艘美國驅逐艦在執行任務時被德國潛艇誤擊,超過100人死亡 ---- 美國海軍早已開始為前往英國的船隊護航,這種誤擊是根本避免不了的,儘管德國海軍得到的是不許向美國艦船開火的命令。但是美國軍艦卻不管這套,數次用深水炸彈攻擊德國潛艇,這讓德國海軍非常鬱悶,一直在希特勒耳邊抱怨被束縛了手腳。

    二、希特勒對美國官媒和羅斯福本人對納粹政策的攻擊早已怒火在胸,數年來實在有些忍無可忍了,同時判定美國加入戰爭是早晚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德國先行宣戰,就好像他在國會演說時所說的那樣“我們總是先動手!”------ 這是一種變態的自尊心,顯然,希特勒的潛意識裡很大程度上低估了美國的戰爭潛力。

    三、希特勒反而又過高地估計了日本的軍事力量,並對日本奪取東南亞的戰略資源表示了理解,他認為日本沒有及時對蘇作戰純粹是因為資源問題,而一旦在太平洋打垮英美的力量攫取到必要的物資後,日本的軍事實力將大為增強,屆時一定會與德軍夾擊蘇聯從而結束戰爭。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

    希特勒原定在1941年12月9日召開國會會議宣戰,然而他臨時變卦了,又經過兩天的猶豫和考慮,延遲到12月11日才在國會發表演說,正式對美宣戰,為了防止洩密造成美國率先宣戰,他還特別囑咐外交部門嚴格保密,他的演說最後毫不意外地淹沒在納粹議員們狂熱的喧囂中。宣戰過後,德意日三國正式簽署協定,宣佈“在對英美聯合作戰取得勝利之前,絕不單獨放下武器”,搞笑的是義大利不到兩年就單方面退出了戰爭。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羅斯福和美國高層正“充滿熱忱和信心地等待希特勒做出這一決定”(引自夏伊勒原著),情報表明希特勒會這麼幹,並且他們也非常希望希特勒這麼幹,因為他們等待這一天已經兩年多了。

    同日,美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高潮階段。

  • 5 # 州洪348

    在日本已取得亞洲後更得意也給了希特勒的讚賞兩者量身只要除去美國天下就此定局固德日同戰美國但美國很聰明先壓制德軍全心開戰日本也難取勝終寅變成原子彈定下勝局

  • 6 # 財智內參

    首先,當時東線戰場德國已經呈現防守態勢,而且蘇聯也開始戰略反攻了。德國國內急需要戰略動員,包括兵員的補充、物資保障、轉移矛盾,加強團結等。這些都需要極大的政治目標和輿論攻勢,國內的激進派也擁有更多的資源與籌碼。向美開戰,是很好的政治號召,軍事動員藉口,也能滿足國內有實力的激進派。

    再次,日本偷襲珍珠港,至少在太平洋,能夠遷移部分美國兵力,環節歐洲戰場德國的壓力。

    然後,希勒特幻想的是透過動員,能夠再進擊一次,徹底打敗蘇聯,統一歐洲,那麼更有希望戰勝美國。

    最後,向美開戰,不排除和美達成私下抽屜協議(這個,可以看野史)

  • 7 # 南雷霆峰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德國隨即向美國宣戰。

    德國這種做法,是在履行軸心國的條約和義務。

    二次大戰中,德,日,意有哪一次不是主動進攻的。有哪一次是遭到別國事實上的進攻呢?如果是這樣,軸心國還有成立的必要嗎?

    更何況,就算德國不宣戰有用嗎?美國一旦反攻,就是進攻日本了,就算德國憋著不開囗,美國也會把德國納入軸心國範圍主動進攻的,畢竟歐洲在美國眼裡戰略上更加重要,“先歐後亞”一直是羅斯福的戰略中心!

    既然是這樣,希特勒為什麼不乾脆賣個人情給日本,搶在美國之前宣戰呢?雖然日本沒有進攻蘇聯讓希特勒大失所望。

  • 8 # 資訊所長

    那麼為什麼德國要向美國宣戰呢?我個人覺得有下面一些原因:

    日本偷襲原因

    二戰日本主要是在西太平洋地區作戰,大規模的戰爭讓日本資源消耗巨大,所以日本需要在東南亞等地獲取資源,比如石油和橡膠等等。獲取資源最好的運輸方式就是透過海運,當時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對日本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日本一直擔心美國會突然參戰進攻日本,所以日本想消滅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實力,這樣日本就不需要顧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德國宣戰原因

    二戰前期,德國席捲了歐洲,雖然戰爭遠離美國的本土,但是美國心裡明白,失去了歐洲,自己也會受到威脅。所以德國向美國宣戰是必然的,因為美國肯定會加入到對德國進攻的隊伍當中,德國覺得既然這樣遲早要發生的事情,現在宣戰表示一下自己的決心。

    既然是同盟 要站在兄弟一邊

    我們知道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是同盟,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本宣戰並且參戰,德國當然要力挺一下這個盟友了。而且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在一點程度上消滅了美國的海軍力量。

  • 9 # 不正經的軍棍

    希特勒說:你當我願意?這都是我那隊友惹的禍,我也沒辦法啊。

    德國和日本之間是有一大串條約的,美國向日本宣戰了,那麼作為盟友的德國,就必須履行條約中的款項,向美國宣戰。德國向美國宣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即便,德國不向美國宣戰,美國也不會放過日本這個歐洲盟友的。

    法西斯集團

    德意日這幾個國家締結了一大堆條約,早在1936年,這幾個國家就勾搭在一起了。1940年,這三個國家,在柏林,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其目的就是一起侵略,組成法西斯集團,共同瓜分世界。

    而法西斯集團雖說有一定的協調能力,但事實上互不統屬。即便這樣,該履行的條約,還是要履行,既然美國對日本宣戰了,德國也沒有辦法,只能宣戰,否則就是違約了。本來美國對德國就必須打了,德國再失去一個盟友,得不償失。

    話說回來,希特勒雖說不願向美國開戰,但是,形勢已經不允許希特勒再躲避了,開戰不可避免。所有盟國,只要沒站在希特勒這邊,就一定是要對付希特勒的,而美國,也一定會對付他。這就是大勢,已經不是能避免的了。

    國際形勢這個事情,很難說,比如德國進攻英法,其實也是不得不進攻的了,英法一定去進攻希特勒,早晚是個威脅,而反之蘇聯也一樣,德華人採取的就是先下手為強的策略。德國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再不打,這些國家就可能將德國甩開了。

    戰爭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大勢所趨,避免不了。

  • 10 # 吾之榮耀即忠誠

    謝謝邀請。縱觀一戰,二戰歷史我們不難看出美帝一直都是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從未有過友好往耒的經歷。德國對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是大為光火的,過早的將美帝拖入戰爭中來,違背了希特勒的初衷。因為德國上下是非常清楚美帝強大的工業生產潛力,一旦發動運轉起來帶給德國的將是無法承受的戰爭壓力。

    希特勒本指望用閃電戰迅速擊垮歐洲和蘇聯,奪取這些地區的豐富自然資源以及科研工業生產力,壯大和增強德國的實力為最後和美帝來一場決戰打下堅實的基礎。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計劃沒有變化來的快,在德國自身犯下二大致命的一個是戈林對英作戰空軍制勝論錯誤,另一個就是希特勒下達停止追擊的命令,至使英聯軍主力能逃回英國為日後反攻留下了基礎。這二太錯誤又被日本這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量力的蠢貨給無限放大。

    日本僅憑藉著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就自認為可以包打天下了,從未想過其自身嚴重的自然缺陷而且此缺陷是不可逆轉的,那就是日本是建國在一個個島嶼上的,嚴重鈇失自然資源,所有的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物質完全依賴進口,而海軍又是一個完全依賴自然資源而且還須長年積累的軍種,一旦爆發戰爭資源獲取受阻,必將使海軍處於滅頂之災。也正是因為日本自以為是自認自己強大,狂妄的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的戰爭,正中美帝羅斯福之奸計讓美帝民眾得以支援參戰。沒有日本對珍珠港一戰美帝很難參於此場戰爭來,要知道在當吋美帝國內一片大好人民生活富足全華人民一致反對參戰。也許這一切應驗了中國的一句古語多行不義必自斃。

    德國軍人素質在高,將領在出色,戰法再先進,可搭上義大利,日本這二個狂妄又自以為是的豬友,德國軍人的一切優點,德軍創造的一切勝利先機和果實都被這二個國家的愚蠢行為而衝抵斷送了。所以說德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對美帝宣戰,是一種被迫而又無奈的選擇,這不是因為和日本有什麼條約而為之的行為,而是德華人一向嚴謹負責認同的結果,其要為自身行為負責和擔當,因為日本,義大利都是依附於德國本質上講這二個國家是德國的附傭國,德國對美帝的宣戰在當時更多的是站在其對附傭國道義上的一種行為,一種無奈的戰爭宣示行為,本義上講毫無實際意義。德國的失敗和悲慘就是:它離天堂美帝太遠,而離地獄蘇聯又太近。

  • 11 # 你愛誰誰誰

    希特勒似乎沒有就他對美國宣戰的決定諮詢過軍事顧問。伊恩·克肖在《致命選擇:十個改變世界的決定》指出,這一宣佈令海軍上將卡爾·多恩尼茲(潛艇總司令)和沃爾特·沃利蒙特將軍(首席行動計劃官)感到驚訝。德軍沒有任何對美國宣戰的能力與優勢。在這個階段,德華人對日本的計劃知之甚少,可能比美華人更驚訝。

    希特勒對美宣戰的主要原因

    對於希特勒來說,戰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對盟國的援助和反潛巡邏已經構成了一場未宣佈的戰爭。

    美國當時向以英國為首的盟軍提供了大量支援。大量食品,武器,飛機和其他裝置被運送到整個大西洋。

    美國還命令海岸警衛隊和海軍護航英國商船在大西洋海域的安全,以防止德國U型船襲擊。這對德國的軍事行動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不過,當美國參戰時,德國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他們不必再對美國進行那種假想的戰爭。

    希特勒也對他的日本盟友充滿信心。他對日本出人意料地大膽出擊感到高興。

  • 12 # 淨月暖陽

    德國願意和日本簽訂同盟條約,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在打,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就是一統歐洲,甚至目標也只是歐洲,未必是全世界。

    歐洲希特勒的主要目標是英、法,因為一戰英、法給予了德國太多的屈辱。復仇是希特勒上臺,恢復國力的最大動力。美國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反英是美國立國的主要對手,可到了一戰時,美國成了英、法的盟友,也參加了凡爾塞和約的制定和簽訂,自然也會全力維護和約對德國的限制。而美國在一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國力最為強盛,這是那怕己恢復了不少國力的德國依舊不能匹敵的。防止美國介入歐戰,是德國戰略要重點考慮的事。

    美國雖受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羈絆,一直沒能參戰,但同時,美國與己明顯衰退老牌帝國英、法比,在亞洲有更多的利益,日本戰略目標是亞洲稱霸,必與美國發生衝突。這樣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可利用日本牽制美國。

    當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希特勒政府一定有過一番評判。德國如不向美國宣戰,不能保證美國不向德國宣戰,畢競德、意、日是有同盟的。如果主動力挺日本,還能讓日本在亞洲更賣力的與美國糾纏,最好是把美國拖住在亞洲而無法顧及歐洲,即使美國參戰到歐洲,也勢必會被分散力量,兩線作戰。按正常邏輯,是日本偷襲的美國,那美國應該全力向日本復仇後,再向歐洲,而日本那時可有近億人口,和美國耗下去,希特勒應該可以搞定歐洲了。

    沒想到的是,羅斯福總統選擇的卻是先歐後亞,而美國的國力居然抗住了兩線作戰!早知如此,希特勒應該有親手殺了愚蠢的日本天皇的心都有。

  • 13 # 長臂猿悠哉

    在日偷襲之前,德日意聯盟與俄英中反法西斯聯盟雛形已經形成了死對頭,是必須你死我活的死局。美在暗中已全力支援俄英中,撕破臉是遲早的事情。

    在日偷襲之後,希特勒非常清楚,這是個沒有選擇的局面,只能與日本共進退。認清形勢不抱幻想是政治家們的思維和決策特點,他們判斷形勢,果斷決策,決不會猶豫。主動宣戰是應有的選擇,從而全面對來往英國的商船發動攻擊,圍困英國。

    日本在偷襲後局面佔優,也對希特勒的訣策有影響。

    至於德日之間的協議,不是關鍵因素,對利益和形勢的判斷才是最關鍵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國際、專業的角度考慮,你認為《流浪地球》真的很好嗎?